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为何存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界为何存在?》读后感10篇

2017-11-18 2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为何存在?》读后感10篇

  《世界为何存在?》是一本由[美]吉姆·霍尔特(Jim Holt)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为何存在?》读后感(一):历史的大问题,人类的小智慧

《世界为何存在》这是个很大的题目,也是一个久远的命题。当然,估计还得在久远的将来看看能不能有答案。不记得当时为什么买这本书了,反正是大咖推荐特别多,也可能是《三体》读完了,突然又对这种宇宙科学感兴趣了,管他呢。反正对完这本书真是不容易,350多页,但是里面涉及物理学,宗教,哲学,数学,还有很多鼎鼎大名的人物的著名理论被搬出来。其实,对于读者来说,把这么高阶的问题和各种理论拿出来说,作者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了,但确实还是略微有些阅读困难,不过总算是读完了。回头说这个夸张的大题目,本身来说对于人类这短暂的启蒙史来说,这个题目还是过大了,并不可能有结论,但是人类从来没停止过对比的思考和探究。只是鉴于知识和能力的限制,所以众说纷纭,最后只是觉得有点像诡辩。不过,这本书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将很多理论比较通俗的讲了出啦,这样算是科普了一下,同时,对于哲学的陈述还可以帮忙动动脑子。还有一个感触就是,在所谓的西方世界,各方面从未停止过对世界或者宇宙之谜的探索,即使是战争,看似是一件没什么用的事情,但却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科学发展,哲学发展具有基础和推动的作用,相比较,我国这方面太欠缺了,目前还是应用科学领悟在不断突破,这样会像小学生一样偏科的。对于是否推荐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因人而异吧,对宇宙和哲学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其它人,建议把时间放在别处吧。

  《世界为何存在?》读后感(二):我们该如何的“仰望星空 ” ——读《世界为何存在》


文/岸晓风
中国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这句诗形容当前若干人对于宇宙、对于时间、对于存在的看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而不久前横空出世的《世界为何存在》一书则可能要改变这种“现状”了。叔本华当年曾经写到:一个人的智力越是低下,就越是不会对存在的神秘感到困惑。的确,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关键就在于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有限。的确,在古代,或者在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地方,“仓廪不实而不知礼节”,谁也不会饿着肚子去向一些存在与虚无的高深问题。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人,有意无意的,都会想着这样的问题:宇宙是如何产生的?时间真的能够停留吗?“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等等的问题。这样的思索,不仅仅是那些看起来“精神不正常的人”(如果你读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就不会认为我在开玩笑),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个有点“生命自觉”的人。因为从概念上说,“世界为什么存在”和“我为什么存在”彼此呼应。当然,还有另一条佐证,《世界为何存在》在美国出版以来,始终高居亚玛逊排行榜前缘,并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第7位。
《世界为何存在》定位是普通读者,探索的是“万物为何存在”终极命题,试图让读者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为何存在”的问题,而为了尽可能的说清问题,作者运用了宇宙学、数学、物理学、神学等若干学科的知识,让人叹为观止
同时本书在“循循善导”的为读者讲解高深理论的同时,还表现了卓越的文字驾驭能力和艺术美感。比如作者写道:“当我在夜色中往回走时,这些萨特式的沉思将我渐渐吞没。我经过了灯光典雅的奥德翁剧场,绕过了卢森堡公园的围墙,接着就朝我在蒙巴纳斯的酒店走去……就在这片寂静当中,我的思维也变得清晰、有力、真切起来。”又比如在谈到“宇宙起源问题”时作者写道:“一个像手风琴一般不断伸缩的震荡宇宙,一个像刚刚开启的香槟一般不住冒泡的暴胀多重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两样更无法解释自身的?”这让我不由的想起费孝通先生的语言风格。他曾说:学者要用老百姓明白的话告诉他们还不明白的道理。费孝通的著作,每个社会学科都能读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却没有一个专业术语。从这个标准来看,《世界为何存在》是一本真正严肃而活泼的书。

  《世界为何存在?》读后感(三):个人觉得谈不上推荐,如果追求阅读体验的人就别碰了吧

潜意识里,选择世界为什么存在这样的书来读,应该是有原因的。
想必是生活本身太死水微澜了。
挣扎在生死线的人肯定不读这样的问题,每天想着怎么能在物质上更加改善一点的人对世界之类的问题恐怕偶尔都不会分给时间,我想说,这不是不好,如果过一辈子这样的日子说不定是好事情,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验是属于自己的特殊认知。
事业上奋进的人肯定也没这个闲心。毕竟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三次工业革命的年代,而思考哲学问题的人类,通常都在100到150年以前,那个时候汽车刚刚发明,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上完成的时期,人类的能源结构发生变化,说起来也是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100年以后,我们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当口,再生能源和互联网技术成为世界的主流,所以这是一个到处是机会的时代,奇怪的是依然有人思考哲学问题。
据此可以分析出本书的一些读者群,首先是不穷,其次是有些闲。言归正传,如果你问我读这本书的观感,我个人而言,应该是无法提起兴趣读第二次,而第一次也没有全然读懂。按我浅显的知识判断,这应该是一本梳理了对宇宙看法的书籍,分别从以下几个我们平时基本上完全不感兴趣的几个学科角度出发:
哲学的;物理学的;宗教学的;数学的;最后,回到自身思考方面的。
如果你期待从书中求解,那么必然是无解。
本书的论证结论之一,是基本上这个问题超越了人类思维的边界。就好像人脑研究人脑一样,我们一旦思考基于自身的问题就完全陷入了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中。原因,我想还是要从人类自身的逻辑中找答案,比如几个问题如下:什么叫逻辑上的矛盾:我们会发现组成人类判断逻辑矛盾的主要方式依赖于时间与空间两个重要不变量,然而作者告诉你,对不起,物理学早就推翻了这个不变量。
其次,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表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中间的环节几乎是有些困顿的,知识来说是全新的,但同样也是无法完全理解的。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表述的,或者说阅读者是不是可以接受的,实在是一个很无解的问题。思考本身就局限了,更不要说表述和传播了。
第三,这个问题永远提醒你,有意义吗。从好奇心的角度来说,似乎是有意义的,但从生命的角度来说,让一个人去考虑用几代人的思维方式,或者说不可能达成统一意见,但仅仅是表述人类困惑的一种方式的问题有多大的意义,可以是1也可以是0,可以是最大,但在个体来说,也可以是完全没有意义。
第四,基本上,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一本索引来读。多重宇宙;宇宙的开始是虚空;宇宙产生于量子的跌落;宇宙产生于善;上帝真实存在并诞生万物;宇宙完全是一次偶然等等任何一个观点都足够支持我们走过一生,而作者,就像是搜集这些观点的记者,带着一个满世界都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寻访全球(当然是100%的西方世界:美国;加拿大;欧洲。没有南美,没有非洲,当然没有亚洲;原因不明。但我推断,这样的思考本来就不是信仰国(印度);非信仰国(中国);岛国、或者俄罗斯等民族思考和感兴趣的问题。我们是一个非常实用主义的民族,为了生,我们规定了很多礼仪与常规;我们并不准备为了生活以外的事情去操跟多的心。)
最后说说本书的功效,对我本身来说,我想还是活的更加虚无;或者说更加积极。虚无是说你更加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你觉得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本身,你就是奇迹和赢家了,这是一个巨大的黑天鹅时间,宇宙里面有那么多偶然性,而这个宇宙本身还是那么的特殊,特殊到产生生命和文明,让你不得不觉得自己似乎是一个试验品,或者是所有巧合集中在一起的一种复杂物质。积极,看你怎么理解,就是因为以上虚无的背景,让你更加珍惜那些你觉得习以为常的东西。拥抱什么呢,对我个人的体验来说,拥抱的应该是更加本质的东西,或者我认为本质的东西,是体验,是心态,是用有意思的角度去分析人类这种偶然到不得了的生活,是从一个稍微大的视角里看我所占据的这段时间,和我所在的这个维度。
在这个空间和时间还起作用的宇宙里。
最后,也许他给我一个可能性,让我知道我有机会用别的一种我自己已经体会不到的方式存在,这是每个人的归宿。
想到这里,寂静无声。

  《世界为何存在?》读后感(四):阅读·《世界为何存在?》:思维马杀鸡

最近没有更新公众号,是因为有所反思。之前会努力摸索爆款文的模式,希望自己写的东西“更好看”一些(阅读100000+)。但限于自身能力和自媒体传播规律(反正也没什么人点开来看),这样的努力其实没啥意义(抽奖也收买不了人心)反而还会消磨自得之乐(心中的小可爱逐渐模糊)。所以我手写我心,还是放轻松一点,就这样吧。
看了这本书,觉得还是值得推荐的。
为什么要看这一类书籍呢,看这一类书籍的乐趣在哪里呢?我有几点感受:
一、思维马杀鸡,拉伸你平时很少用到的思维筋骨
哲学·科普类书籍有这么一个特点,只要你高中理科有稍微学一学,你就觉得你应该能够看懂。而实际上你看不懂,你拼了老命看,又好像能懂了,其实你没全懂,但你懂的那部分,就足以让你“哇”!整个阅读过程好像长程徒步活动:你走得快死了,然后你达到了,你发誓过后再也不会参加这种傻逼活动,回想起来,虽然啥都不记得了,却也好像挺痛快的。
这种感觉,读《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臆测》(目前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一本科普读物)有过,读《时间简史》有过,读《上帝掷骰子吗》有过,看到毕飞宇也有同样的感受,在那么一瞬间,我不孤独了,这就是共鸣吧。下面这段文字摘自毕飞宇的《我读<时间简史>》:
经典广义相对论中 ,因为所有已知的科学定律在大爆炸奇点处失败 ,人们不能预言宇宙是如何开始的 。宇宙可以从一个非常光滑和有序的状态开始 。这就会导致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 、定义很好的热力学和宇宙学的时间箭头 。但是 ,它可以同样合理地从一个非常波浪起伏的无序状态开始 。那种情况下 ,宇宙已经处于一种完全无序的状态 ,所以无序度不会随时间而增加 。或者它保持常数 ,这时就没有定义很好的热力学时间箭头 ;或者它会减小 ,这时热力学时间箭头就会和宇宙学时间箭头相反 。
——霍金 《时间简史 》第九章 《时间箭头 》
我一点也不怀疑专业人士可以读懂这样的论述 ,可是 ,我读不懂 。因为读不懂 ,我反而喜欢这样的语言 。我不知道这样的阅读心理是不是健康 ,——就一般的情况而言 ,一个人去读他完全读不懂的东西多多少少有一点自虐,很变态 。可我依然要说 ,我并不自虐 ,也不变态 。因为我知道 ,喜爱读 《时间简史 》的人是海量的 , ——在西方尤其是这样 。我和许多人讨论过这本书 ,有一句话我问得特别多 : “你读得懂吗 ? ”得到的回答令人欣慰 : “读不懂 。 ”我很喜欢这个回答 ,直截了当 。迄今为止 ,我还没有遇上能够读懂 《时间简史 》的人 ,可我并没有做这样的询问 : “读不懂你为什么还要读 ?”因为我知道 ,这样问很愚蠢 。
读读不懂的书不愚蠢 ,回避读不懂的书才愚蠢 。
《时间简史 》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 ,没有一次有收获 。每一次读 《时间简史 》我都觉得自己在旅游 ,在西藏 ,或者在新疆 。窗外就是雪山 ,雪峰皑皑 ,陡峭 、圣洁 ,离我非常远 。我清楚地知道 ,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 。但是 ,浪漫一点说 ,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 ?再浪漫一点说 ,隔着窗户 ,远远地望着它们 “在那儿 ” ,这不是很好么 ?
二、这一类书籍,涉及的其实是我们最渴望得到答案的问题。
无论你现在过着多么平庸的生活,你总会有那么一刻,仰望星空,然后思考自身的存在。“为什么会有这个如此缤纷多彩的世界?”、“我是谁?”、“我将去往哪里?”......《世界为何存在?》这本书探究的正是,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一无所有,是不是“有虚无”,如果一个人可以看到“虚无”,那就说明它该是一样东西?奇点之前,是什么?宇宙大爆炸是什么炸了?为什么炸了?炸之前有什么?我们的世界是黑客制造的吗?......
你依然不会得到答案,但你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想的,他们是怎样相互说服的。那思维的火花,足以照亮你今晚的世界。
三、阅读这一类书籍,可以打开你的脑洞
让我们按照集装箱证明来否认虚无:要想象什么都不存在,就等于是想象一块撤空了一切物体的空间,而这充其量等于想象出一只空的碗柜。由于空间是没法“想没了”的,所以任何一个可能的实在里都必然有它,它是一个必然的存在物。
“但是即使空间真的是一个场所,具有其自身的存在,那么就算这个场所里的物体全部消失,场所本身也将继续存在。就算什么都不在了,它们占据的位置也会保留。然而,如果空间真的具有真实、客观的存在,则它的几何形状亦然。它可以是大小无限的,它也可以是有限的,只是没有边界而已。(一只篮球的表面就是一块有限无界的二维空间。)这样一个“闭合”时空符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等宇宙学家也认为,我们这个宇宙的时空的确是有限无界的,就好比是一只高维度的篮球表面。如果真是那样,那么把空间和其中的一切'想没'就不算是难事了:只要想象那只篮球不断漏气或者不断缩小就行了。在你的脑海中,这个篮球宇宙的有限半径越变越小,以至为零。到这时,时空本身就消失了,剩下的同样是绝对的虚无。
从这个思想实验中还可以导出一个优美的科学定义(最先由物理学家亚力克斯·维连金提出):
虚无=一片半径为零的闭合球形时空区域。”
“哲学家内德·布洛克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思维实验。他请读者想象由全中国的人口来模拟脑的程序:每个中国人模仿一个脑细胞的活动(中国人口总数只有人脑细胞数的百分之一左右,但这不是重点),细胞间的突触连接则由他们用手机联系来模仿。如果中国人这样模仿了脑的软件,那么中国是否就会产生超乎个人之上的意识状态?比如,它能体验到薄荷的滋味吗?”
是不是觉得脑洞在一点一点扩大?
四、我们会变得谦逊
如果你是个无神论者,也不信仰马克思,那么你眼中的有神论者是怎样的呢?是不是相信一个慈祥威严的白发老爷爷创造了宇宙?还是相信一位蛇身人首的仙女捏了几个泥人?阅读完《世界为何存在?》这本书,我觉得“无神论者”也没那么酷了,“有神论者”也不是肤浅的迷信。很多科学研究者,正是经过严肃的思考,对万物起源的严肃思考,得出必有一只神秘的手,推动这一切,让宇宙经筒开始运转的结论。
在严肃思考的人类面前,无论认不认可对方的观点,我们都会变得谦逊。

  《世界为何存在?》读后感(五):他们都说了什么?

我把看书这件事也变成了买手推荐,比如封皮上大字,刘慈欣力荐。作者最终以「为什么」和解成「怎么样」,想想多少有些伤感。
1 安德烈·林德(物理学家):我们的宇宙是由一个智慧生物制造出来的。
2 阿道夫·格伦鲍姆(哲学家):根本就没有什么存在之谜。
3 阿瑟·丹托(哲学家、艺术家):谁说一无所有就不存在了?
4 西德尼·摩根贝塞(哲学家):就算是一无所有,你也是不会满意的。
5 理查德·斯温伯恩(神学家):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假定一切都是上帝的功劳。
6 大卫·多奇(物理学家):不可能有一个最终的解释。
7 艾德·特莱安(物理学家):宇宙就是那种时不时会冒出一个的东西。
8 亚历克斯·维连金(物理学家):第一步,一小块真空从一片虚无中诞生;第二步,这片真空膨胀为一片填满物质的空间,这片空间不断扩张,并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宇宙。
9 史蒂芬·温伯格(物理学家):科学解释无法消除存在之谜。
10 罗杰·彭罗斯(数学家、物理学家):柏拉图世界主宰物质世界。
11 约翰·莱斯利(哲学家):宇宙是由数目无穷的无限心灵构成。
12 德雷克·帕菲特(哲学家):存在两个局部选择者。一个由定律支配;另一个具有简单的定律。
13 约翰·厄普代克(文学家):宇宙就是一首打油诗。
14 吉姆·霍尔特(本书作者、文学家):简单性元选择者或丰富性元选择者产生了世界。

  《世界为何存在?》读后感(六):世界为何存在

如果世界一无所有,也就没有任何规律,因为规律是属于“有”的范畴。如果没有任何规律,那么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一切皆有可能,那么“一无所有”是不可能的结论,因此,世界“一无所有”是不可能的结论,因此世界“一无所有”是自相矛盾的。
所谓解释,归根到底是使得解释的对象易于理解的活动。
无视存在总量是缺乏智力的表现。一个人的智力越是低下,就越是不会对存在的神秘感到困惑。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关键就在于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有限。
要解答“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的问题,必然会改变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也改变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我们起先对存在这样一个世界感到惊讶,而当我们见识到世界存在的原理,即便只是淡淡地窥见一点轮廓,那种惊讶或许也会演变成敬畏。我们原先因为存在的不确定而隐隐焦虑,而一旦窥见了存在之理,我们或许就会生出一些信心来,因为这个世界毕竟还是有序的、明朗的,想想就觉得安全。但是也有可能,世间万物不过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肥皂泡而已,它随时都会破裂,没有一点征兆就化为虚无,如果真是那样,我们又难免心生强烈的恐惧。我们原先以为人的思维无远弗届,而一旦窥见了存在之理,我们或许就会感到谦逊,并明白人心的局限,又或许,我们会赞叹思想的巨大进步——也可能是两种情怀兼而有之。
根据神学家的定义,上帝是一个在所有正面属性上均达到无限的实体。他具有无限的力量,无限的知识,无限的善,无限的自由,而且永远存在。把一个事物的所有参数都设置成无限,定义起来的确简单。反之,要定义一个有限的存在,你就必须说明它具有如此这般的尺寸,如此这般的力量,它知道这个而不知道那个,它在过去的某个时刻开始存在,等等。换言之,你需要对一组漫长而混乱的有限数字一一澄清。

  《世界为何存在?》读后感(七):理解无限,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没有答案又让人好奇。

本以为是很学术的讨论问题,但越往后越像个人访谈录,参杂着大量跑题甚远的文学描述。这一点,任何一个对题目本身有着急切兴趣的人都无法忍受。我只能理解为作者十分担心复杂干燥的学术文字会把读者击晕,故意加入了“休息”内容,聊聊巴黎左岸的咖啡馆街景,住高级会所的体验,刻画不同教授的性格特征。其实写的一般,甚至有些烦人,让我有时候黑暗的认为这是在凑字数。
世界为何存在,圆周率pi究竟是多少,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读到书中逻辑解释的推演时,我有了这样的结论,这些问题都是在追求无限的确定,而无限一旦确定,就不是无限了。逻辑上,如果你给出了世界为何存在的理由,那么接下去就该问这个理由为何存在,如此循环解释,这个问题就如同去算圆周率pi小数部分的最后一位一样,无限下去,没有根结。我们能接受pi究竟是多少永远不能确定,就应该可以坦然接受世界为何存在没有最终答案的事实。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接受。
由于生而为人,总会面对偶然和死亡。在感到自身生命的渺小、虚无和无意义时,人总要寄希望于找到某些确定性的东西,廖以慰籍。哪怕处于纯粹的好奇,我们依然运行着一台超级计算机在不断的运算着圆周率pi的小数位。恐怕只有人类文明的无限传承才配得上去解决无限的问题吧。而每一代人的目标就是在上一代人的运算结果之后再继续推演几位。
牛顿、莱布尼茨在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后推演了几位,之后是爱因斯坦、波尔,再之后是我还记不住名字,说出来你也未必知道的当代物理学家们。可能,不,一定和我的学习背景有关,这本书中我能赞同的就是物理学家们的观点。他们观察事实、推理逻辑,逼近问题的根本。其他那些神学和稀里糊涂的哲学家,活在自以为是的辞藻浆糊里,他们的观点多半也就只有慰籍作用,只要你不假思索的相信他们开口的第一句话。还有几个神哲居然断然的给出了世界为何存在的答案,令我啼笑皆非,世界如此之大,人类知识发展如此之快的情况下,居然还有胆量对这么大的问题作出断言,不知道有没有学过历史。态度傲慢,无知,被我无情的直接翻过。
对于任何题目很大,内容失望的书,我的态度都是“哦,这不过是作者对这个课题做的一次考察研究,并非号称权威定论”。那么这本书还是可以的。我个人更推荐去看BBC的一套纪录片系列,“万物与虚无”,以及那个光头伊拉克裔主持人的其他系列。
关于存在和虚无,我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假设有一片虚无,与其相邻有一片存在,那么就会形成虚无与存在的边界,对存在来说,虚无至少有了某个纬度上的位置(时间也是一个纬度),那么虚无就不是纯粹的虚无了,虚无就消失了,变为存在,因为虚无中产生了信息,一种可观测可交互的存在(我认为任何存在本质上都是向周围的存在提供了信息,或者能接受周围的信息并按照某种规律行动)。假如在边界上,存在得不到任何一点虚无的信息,那怕是和虚无交界的边界的位置(各个纬度的各种基本力都无法与其作用),那么虚无就真的是虚无了,只有人类的意识可以主观的定义出这样的东西。所以存在中没有虚无,存在也不是从虚无中蹦出来的(那样会产生边界,虚无会产生信息),虚无永远触碰不到。如此,存在就是一直的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纬度上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无头无尾,前后无限,变化状态间隙也无限小。
我们不是不能理解无限,我们只是太过恐惧而无法接受无限。

  《世界为何存在?》读后感(八):我们需要问世界为何存在?


    “世界为何存在,而非一无所有”。
    当初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很奇特但同时也显得多余。
    在人类的童年充斥着各种创世记的各种神话,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印度的比湿奴创造世界,基督里的上帝用一星期创造了世界等等。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有答案了。
    但随着现代物理学进一步发展。对于宇宙空间的认知水平上升,提出这个问题更多的重点应该放在宇宙起源这方面。
    美国学者吉姆•霍尔特在《世界为何存在》书中对宇宙为何存在进行了讨论。他遍访各位大师,集其之观点汇集一册。另外加上他在访谈途中的小插曲,小花絮,让人在枯燥的形而上学探讨中有种与生活交融既视感。
    吉姆•霍尔特有点对宗教念念不忘的感觉,在书里除了物理学多重宇宙,数学上从0到1的论证等等各种讨论。最让人头疼的是吉姆对“上帝”概念,像是甩不开的包袱一样。他想甩开,可又绕不过去,也绕不出来。
    这也没办法的事,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遇到137亿年前宇宙还是个奇点的时候,这个时间和空间都是扭曲的状态,相对论是无效的。然后奇点的后面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是另一个宇宙吗,还是一点点的物质,还是有上帝,或者上帝是个程序员等等。
    至于这世界的起源是不是能被人类大脑所理解,我觉得问题不大,因为我们人类的想象力依赖于物质的演变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要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对宇宙的检测,这方面应该可以突破。
    再者是能感受到,能理解得到宇宙起源最终是怎么一回事,但最后也说不出来,像很多密宗,禅宗那样,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比较大。但这样的话会不会造成无法传播,甚至用当下言语传播后只能造成误解呢。
    世界为何存在?这个问题有点无关痛痒,甚至不能解决当下国家或组织,个人很迫切的问题等等。但哲学需要这个问题,人类需要这问题。因为正是有了这些无关痛痒看似多余的问题,人类才有所探索,有所追寻。

  《世界为何存在?》读后感(九):存在中的一声闷响

虽然译者在前言里介绍说是一本哲学入门书,但这其实并不算是一本写给大众看的哲学书,“实在”,“本体论”,“唯我论”,普通的读者一看就发晕,更别说带着标题跟随作者窥探人类在这个命题上所做的努力,“量子物理”、“弦论”前沿科学成果俯拾即是,书中也不对这些晦涩的名词做过多的解释,所以本书比较适合稍微了解过哲学基本概念,知识面广泛,且对这个终极问题抱有好奇心的读者,萌新还是更推荐哲学导论。

正常人,或者说忙于社会事务的芸芸众人,很少会审视自己的生活,唯有在项目失败,十动然拒,百无聊赖之际才会在黑夜中惊醒过来,才会发出“世界为何存在?”,但凡接受过教育的人都能毫无疑问地回答出,世界是存在的,我们站立的土地坚实牢固,宇航员向我们发回的视频也足以证明地球是圆的。但我们终究还是会在某个时刻,内心中偷偷地提出这样的疑问,怀疑电视机、杂志和学校向灌输的这一理念,我们理解的光年,不过是一纸概念,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种的菜是不是存在,绊倒自己的石头是不是存在,人对于“真实”的理解,其实很大程度来自于自身的体验,当我们没有真正体验过,我们就开始怀疑。但是对外界的怀疑并不会真的让人揪心,美食、工作、娱乐都是如此的真实,还不到我们真正问出这个问题的时机。

海德尔格:焦虑体现了虚无。恐惧是有特定对象的,焦虑则是模糊的,是一种身处世界的不适感。我们在焦虑的状态时怕什么?什么都没有嘛(Nothing)

人之所以急于否认“虚无”的存在,是因为每天都要体验这样的虚无——睡觉,总有那8小时的时间,让我们怀疑明天能否还能醒来,假如在梦中停止了心跳,对于经历生活不幸的人来说,就永远不用在面对这个世界,对于刚体会做父亲的人来说,则是对失去一切的恐惧,人们或是期待这个世界,或是厌弃这歌世界,都不得不去研究这样一个问题——“虚无”是否存在。研究这一问题的很大动因,来自于人和世界的关系,我们几乎所有人都能清楚地分辨,什么是我不能控制的,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前者被成为世界,后者被称为“我”,世界的痛苦或是美好,会影响我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当痛苦难以承受,我们疑问为什么世界是如此痛苦,为什么会存在这个痛苦的世界,当我们刚体验到世界的美好,我们则蒙头大睡,不去关心世界存在与否的问题。但生活的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同时体验痛苦和美好,我们就会问,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美好居多、痛苦较少。这样从生活的苦难开始,到怀疑自我,到怀疑痛苦的世界,我们一步步逼近了这个问题——世界为何存在。

美剧《西部世界》讲述了机器人如何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自我”的觉醒代表着世界的开端,因为我能够区分出“世界”和“我”的关系,在产生这个意识之前,我们如同婴儿一般,只对生存做必要的反馈,世界对我来说就是一体的、混沌的,直到我认识到世界并不总是相应我的请求和需要,我才意识到“世界”的存在,最终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但是从人类意识的开始之初,我们并不能确认世界不会随着我们的消失而一同消失,我们通过图腾、故事、书籍,人类独有的记录信息的方式,逐步相信世界是客观事实,不会因为我们在心中念一道咒语就消失不见,也不会因为我肉体死亡而灰飞烟灭,我们开始确立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并探讨世界是怎么样的存在,为什么是如此这样的存在。

所有对于终极问题和抽象问题的追问被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这个名称取自《易经》:“形而上学为之道,形而下学为之器”,这个“道”就是一切的本质,是我们作为“人类”追求的终极归宿。“什么是存在”,也就是世界存在的形式,究竟是“火”,还是“水”,或者随便什么元素的组合,或者这个存在只是一场梦,关于定义世界存在的本源的问题,我们称之为本体论。剩下还有一个关于哲学的重大问题,则是我们是如何认识到存在的,我们是如何认识到世界是“火”组成的,如何认识到世界其实不止银河系还有宇宙的问题,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则包含对这两个方面的探讨,本书从非常多的方面切入,带我们概览人类对这个终极问题的回答。

如果不是同学赠送,恐怕也不会有兴趣读这本书,在完成任务的驱动力下也算勉勉强强完成了。我想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回答一个终极问题,而是启发像读者,去思考这一个问题,了解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在逻辑中去畅游整个哲学史,启发自己的心智,正如作者所说,人类在智力上的进展,往往就是源于对这些问题的探索。

  《世界为何存在?》读后感(十):对于那些不可言说的,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这是一本上架建议为科普和哲学的书,作为科普来说确实超纲,但离严谨的哲学论述还有一段距离。吉姆·霍尔特为了增加可读性,加入了文学描写,使其看起来更像一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就想弄清楚一个问题:“世界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周游整个西方世界,向哲学家、神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甚至文学家讨教问题的答案。
    对世界本质的存在性及其存在本质的探究,哲学上称之为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数千年来,哲学家们各显身手,观点层出不穷。莱布尼兹认为是上帝的自由选择创造了世界,动机就是祂无限的善。上帝的存在是必然的,是自有永有的,祂本身就包含了祂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康德则认为:要解释存在的整体,就必然要将我们用来建构经验世界的种种概念做不恰当的延伸,我们会将这些概念(包括“因果”和"时间”)延伸到一个超越这个世界的实在,一个由“物自体”组成的实在上去。而这样做,只能引出错误和矛盾。而数学家眼里对数字世界永恒的执着,像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宇宙学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多重宇宙理论,量子物理学家则认为宇宙的诞生只是由于真空中的量子涨落。还有持有价值主宰论的学者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的原因是“善”这个理念。
    世界的存在或许真有原因,但是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无法确切的了解它,这或许是我们对实在所知太少,以至于看不见它背后的原因,又或者是因为人类的本性只适合生存,不适宜探究宇宙的内在本质,所以注定无法触及那个最终的原因。维特根斯坦说,世界是怎样的并不神秘,神秘的是有这样一个世界。 要解释世界存在这个“美学上的奇迹”,结果注定是徒劳的。这会使人越出语言的边界,进入不可言说的领域。对于某些问题,我们或许应该认识到不是靠语言可以说清的。哲学的功用之一就是使我们清楚的明白语言的边界,阻止那种泛滥的好奇心,以及漫无边际且徒劳的思考。维特根斯坦曾说过:“对于那些不可言说的,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