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0 21: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10篇

  《朱光潜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一):慢慢走,欣赏啊。

前言:
  8月末,检讨自己阅读量创新低,9月刷新了上个月再创新低,10月直接没看过书(面目可憎!!),11月下旬决心开始迎头赶上,恶补前面落下的功课。(昨天连续考了4个小时,感觉被掏空)。
  想到往后可以恢复“晨读夜跑”的生活,想想还是有点激动呢。先定个小目标,在春节前把双11血拼了二十几本书全部看完。还是要有目标的,万一不小心实现了呢。
 
--------------------------------------------------------------------------------------------------------------
  大师就是可以把抽象的话题说的通俗易懂、简单清晰,条理脉络清晰还语言风格恰到好处。不会过硬伤胃伤脑,还要文辞足够美丽。比如谈“美”这个话题。
  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不禁感慨: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启了心理学的征途。五十多年后的朱老先生用专业的心理学术语,如“移情”“弗洛伊德派心理学理论”“意识”“联想”讲解美学。而中国在2001年在北京市朝阳医院才有了第一个心理咨询中心。
   如下是阅读感受的整理:
1、美感是有距离的、不真实的、无用且新鲜的,像是加了蒙版滤镜的照片。
2、美感是不用钱的、无所为而为、与实用活动无关。
3、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专注事务本身,只看表象成分。讲究here and now。
4、批判性思维不适宜在美学欣赏范畴,因为太客观冷静。
5、“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体现在脑神经科学说,恋爱的人关闭了前额叶皮层。心理学上说,你只是在与想象中的对方谈恋爱(参考《不要用爱控制我》里举例的:你心目中永远的泰迪。)
6、篇章《艺术与游戏》可另起名曰《论艺术与儿童的关系》。幼儿主导活动是游戏,以朱老先生的观点是,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游戏与艺术,同为消遣之用,同样需要郑重、专心、认真。儿童在幻想世界中仍郑重其事态度让我想起PD“查理”的活动。
  艺术与游戏的区别在于,艺术有社会性、有传承愿望、被珍重和敬畏。
  丰子恺说,我的心只为四件事:天上的神明和星辰,人间艺术和儿童。果真是艺术家,这四件事都属于朱老先生的“艺术”范畴内容。
6、艺术是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是堆砌建筑的基石。
7、最好的文学是经历,能跳出当局,以高一个维度描述。文字是生动鲜活的。
     共情。设身处地的理解别人的所思所想,作品的情感是真实且饱满的。
     以上是对“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理解。
8、任何学习的基础都在于模仿。看林初寒的微博说,要拍好照片,首先你需要一个偶像,然后模仿他的风格,再多拍多看多思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事半功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源于积累,从量变到质变。
     发展心理学的大师皮亚杰说,心理起源于动作,是认知的源泉。我的理解是,这解释了为什么要朗读、做笔记、画思维导图等。
9、你没有成为天才完全是因为努力不够,并没有到了拼天赋的地步。每个人都可以是天才。
     那么多人被各种东西砸过脑袋,为什么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皆因功夫足够了,灵感才会自然流淌。灵感是潜意识的积累体现。如,很多年前看的文章,某天突然想起来并顿悟了,很多道理当时没看懂,却在遇见某件事的时候明白了。
    你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就像你每天吃下的粥粉面汤,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却一直滋养你的身体骨骼。潜意识在酝酿着、发酵着,不要慌,它一定都在的。
10、世界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自然与生活之中,处处皆美。欣赏美,是一种能力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二):美之于摄影

庆幸是在爱上摄影之后读到这本书,作者把我们头脑中关于美的碎片式认识梳理集结,书中观点有些穿越时空与我遥遥呼应,有些给我启发,有些给我鼓励,要过“艺术的人生”则变成更加坚定的人生理想
曾经纠结于这世界迎面而来美好太多太密,希望掌握各种手段一一捕捉,于是学声乐、学钢琴、学舞蹈、学语言、学化妆、学色彩,但最终能够坚持下来学有所获的并不多,我仍然不擅用音乐舞蹈表情达意,也无法用画笔描画变幻的色彩,语言表达终是我的短板,唯一可以勉力维持的“表达媒介”只有冰冷的机器。朱光潜说艺术创造要有所取舍,那么我在相机处的归宿也不失为一种对表达媒介的取舍,终于可以对各种半途而废的技艺学习经历略感释然。
朱光潜说审美的过程是完全直觉的,没有实用主义没有科学精神,纯粹因美而美。反观自己,说不清在每一次乘兴拍片,意外收获好片和朋友圈获赞之间,哪一个最能令我欣喜。在用摄影之眼看世界之后,一张张成功的照片和对新世界的光影定格,似乎比身处当时当地感受异域风情更加令我兴奋。对技术的迷恋、个人审美力的标榜和炫耀的心理诉求皆出自实用层面,盖过了沉浸审美之中的享受,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朱光潜说艺术创作皆是始于模仿又高于模仿的过程,同时因为创造,生有涯而美无涯。我的摄影心路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变化:最初喜欢用名家照片给自己填鸭,试图培养眼力。最近却慢慢不太愿意在拍片之前看到别人拍摄同样主题的片子。如今看来,是否应该为我终于告别最初的模仿阶段而暗自喝彩。微妙的心理变化其实也源自我对摄影有限性的质疑。——同样的景色,同样的角度,无数人踏足记录过的名胜还有没有探寻的必要?我想“创造”二字恐怕就是最好的解答了。
创造从何而来呢?如何才能有独到的眼光进而坚持艺术的人生呢?朱光潜说要有“源头活水”,在我理解便是常怀天真童心,处处发现创造,提升个人的文化识能,对世界的认识与了解,以及伴随向上的个人的性分、情趣与修养的水位。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三):《慢生活》

                                            《慢生活》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花了大概快一个月的时间看完这本书,老师初次介绍我看的时候,正是我混沌、苦恼不堪的时候。常常为自己莫名的想法而苦恼,但是慢慢的看这本书,眉头的阴霾也就慢慢地散开。
    以前常为自己脑子里讨厌的想法苦恼,现在也懂得了,脑子里想到的那点东西不过就是那样。
    全书教会了我什么才是艺术。
    艺术中的艺术和生活中的艺术。艺术中的艺术总的来说就是“无所为而不为”,这一句简单的话,不但告诉我艺术的真谛,还传达了各种修心、做人的道理。
    回头发现,当自己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那时候特别的纯净。由于和父母关系一般,也没有很多的交流,即使听到他们的“命令式”的话语也不大放在心上。那时候的学习,就是一个原因:我喜欢。后来也因为私人问题,对于喜欢的事物开始转移,再后来,加上升学问题,学习突然变成一个担子。你好像要挑得起它,才能往上走。压力随之而来,即使是喜欢的学科也随即变得毫无趣味。
那时候,记得班主任说了一句“你的学习方法变了”。以前不懂,现在越长大越懂得了。
    那么,回到“无所为而不为”这个点上。让我领悟到的,也恰如书中所说的,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事先想到它的未来,它那“实用”的结果,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利俗,自然而然再回头做起这么一件事的时候,它就显得不再那么“轻松”和“纯净”了。慢慢的,利俗的心态,也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焦急,往往也正因如此,“欲速则不达”。
    其实,在全书作者都一直在提到艺术的慢,只是说的并没有那么明显。难道上战场前的磨刀千日,说的不是慢?难道发现生活的情趣,需要的不是慢慢的体会和感悟才能有的,这不是慢?
也终于,在书末最后一篇,作者明目张胆的把“慢生活”提出来。艺术永远脱离不了生活,艺术也永远脱离不了慢生活。
为何这么执着于慢?
    相信试过焦虑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我要快,我不安全。
当我们开始焦虑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天啊,这个地方人多嘈杂,我要赶紧做完这件事然后离开;不是吧,这里这么黑,我感觉这里好不安全,我要走快两步,赶紧离开。诸此类推的事情和情绪对于一个要快的焦虑的人来说太多。
    但是,当他回到他的安全地带,他可能又会发现:今天可能是举国欢庆的节日,又或者今天那里正在举办一场感人的活动,为什么我没有停下来去感受自己的生活以外的喜悦呢?又或者回头再想,会觉得,这么安静的街道,皎洁的明月都不是一所喧嚣的城市白日里能够看到的情景,为什么我不知道放慢脚步来欣赏这一场夜的盛宴?或许路边的树丛里有声声叫唤的知了,来告诉我们夏天的美好。
    这里回到书中所说的:情趣。也正因如此,我才开始明白,无论是艺术美,还是生活的艺术,都先决于“慢生活”。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四):《朱光潜谈美》总结、书摘和感想

ps:个人认为本书中对美的定义偏向于个人美感体验、以及这种体验来源的普遍规律。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我们见到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之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的本身,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在实用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就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的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体现出价值
感想:
·在画画的时候应暂时撇去实用至上的观念,全身心地把注意力放在创作上。
·抽象画的抽象对应的是具象画面,科学思维的抽象对应是对直观所见的提炼。美感态度是直觉的。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要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例:为何倒影比正身美?为何有人是古董癖?人为什么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为何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在当时违背道德现在却传为佳话?……
·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于能跳开利害与圈套,只聚精会神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它们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距离太近,容易想到种种人生实际问题;距离太远,使人无法了解,因此无法欣赏。
例:韩昌黎“文以载道”、现代的“革命文学”,从道德观点谈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实用的世界去。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照片的逼真自然容易像实物一样引起人实用的态度;而雕刻、图画都带有若干 形式化和理想化,都有几分不自然,所以不易被人误认为实际人生中的片段。
例:表演时的唱腔声调不似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波斯图案对肢体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雕像把肢体不自然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但他们的目的正是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的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但也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尽管感情深刻经验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感想:
伦勃朗的《夜巡》在当年扮演的是给人照证件照的用途,他对每个人物刻画的分配不均必然引起强烈反对,但是现在这幅画已经是纯粹美学的东西了,自然人们的视线也转移到这幅画的美感上。同理可得,此类的艺术家都是因为跳脱了时代的局限,所以才成为了艺术史上的革新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
移情现象可称为“宇宙的人情化”。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美感:
前提: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
结论:1.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各人的世界都是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
2.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模仿物的形象。(陶冶性情的功效)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
两个要素:1.意象和现实的适当的距离。2.物我两忘的境界(移情)。
·打到享乐主义的美学:美感和快感的区别?
1.美感与实际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需要的满足。
2.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
反例:佛洛伊德派的学者错处:认为文艺是性欲的表现,并把这种满足视作美感(性欲在文明社会中被牵制而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因而压抑进潜意识)。
3.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聚精会神的而不是反省的。
·艺术上部分之和不等于全体,最易带来快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美。
反例:实验美学:通过线条颜色让被实验者比较喜欢哪一种讨厌哪一种然后做出统计。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联想: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
联想性质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
形式和内容的争辩:我们否认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分开来讲,但是美感与联想这个问题,我们赞成形式派的主张。
1.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不免带有思考。
2.美感要求聚精会神在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使注意力不专。而且联想大半是偶然的。
反例:武昌人喜欢《黄鹤楼》、知道达芬奇声名大而喜欢《蒙娜丽莎》,这些都是自然倾向,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考据学的内容:版本、来源、作者生平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了解和欣赏是相互补充的。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最基本的功夫。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考据癖学者通常会翻的两种错误:
1.穿凿附会: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史实的支配。
2.忘记欣赏:考证出来以后便以为能事已尽,而不去进一步玩味。
·批评学者的四大类:
1.自居“导师”:
他们对于各种艺术抱有一种理想而自己却无能力把它实现于创作,于是拿这个理想来期望旁人。
2.自居“法官”:
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然后以这些纪律来衡量一切作品。
*以上两类常合在一起:典型例子:欧洲假古典主义批评家(以古典作品为纪律和教条约束创作者)
3.自居“舌人”:
不发号施令、不判断是非,只把作者的性格、时代、环境、作品意义剖析出来,让欣赏者易于明了。
4.印象主义的批评:
主张个人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认为批评应该是主观的、艺术的。
·对比
科学态度的批评是冷静的、存在评判标准的,而欣赏的态度则是注重物我交流的、置身于作品之中的。
印象派的批评可以说是“欣赏的批评”,但是往往把快感误认为美感。
*在文艺方面,个人的趣味本来有高低。文艺虽然没有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我们只说“我觉得它好”还不够,我们还应说出何以觉得它好。
·总结和现实意义:
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从前老先生们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
现在一般青年又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都是很大的错误。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Q:什么叫做美?
一般人看来,美是事物固有的。错。
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错。
康德:美感判断是主观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
黑格尔: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
托尔斯泰: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教训。
大约哲学家都有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是直觉不是下判断。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交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线条实验(图)结论:
1.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
2.心灵把混乱的事物综合成整体的倾向有一个限制,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规律和节奏的心理影响:内心无意的预料被打破,形象的整体也随之被打破,类似摸黑走楼梯踩空。
·美的欣赏像柏拉图式的恋爱:无所为而为,不带占有欲。
老子: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人物都以常态为美,通常人说一件事丑,其实不过是因为它稀奇古怪。
·自然主义:
卢梭:上帝经手创造的东西,本来都是尽善尽美的。
罗斯金:艺术原来就是从模仿自然起来的。
·→写实主义:
例,实派作者左拉,小说家
疑点:①自然本身已经很美了,又何必有艺术?②而如果自然全体都是美,那就没有美丑的标准了,连自然美这个名词本身也没有意义了。
·理想主义:自然中有美丑,艺术只模仿自然的美,丑的应该丢开。美的东西中又有些性质是重要的,有些性质是琐屑的,艺术家只选择重要的。
·古典派的类型主义:最重“类型”,即全类事物的模子。一件事物可以代表一切其他的同类事物时就可以说是类型。类型主义即事物的常态,就是一般人说的自然美。
疑点:凡是一个模样能套上一切人物时就不能适合于任何人,好比衣帽一样。近代艺术搜求的不是类型而是个性。
·理想主义与写实主义:
理想派以为美在类型,写实主义以为美在自然全体。理想主义只是精炼的写实主义。
·Q:艺术对于自然的态度?
A:事实:1.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2.自然丑也可以华为艺术美。→结论:1.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2.艺术的美不是模仿自然美得来的。
德拉克罗瓦: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创作与欣赏:
一首诗做成后,观赏者要用自己的想象和情趣来交接它,才能有所得。
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能维持住的,需要读者帮忙。
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欣赏。
关系:创造中都有欣赏,但创造不全是欣赏。欣赏只要能见出一种意境,而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
·艺术的雏形:游戏
艺术与游戏的共同点:
1.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
2.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
3.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
4.像艺术一样,游戏是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艺术与游戏的区别:
1.艺术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有社会性。艺术的创造必有欣赏者,艺术家不只表达,还有传达的需求。
2.游戏没有社会性,只顾把所欣赏的意象表现出来;而艺术有社会性,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意象传达于天下后世。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
3.艺术家既然要借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便不能不研究传达所必须得技巧。第一要研究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的形式出来。最终作品的呈现是形式与内容的融合。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艺术家创作时的心理活动:他必定使用想象。
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
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
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创造的定义: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抽象概念的具象化:
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才表现于作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地情感。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因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为具体的意象。
·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分想作用、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有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来。脱围是选择的基础。
联想作用:旧意象的新综合。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
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
接近联想:怀古、忆旧。
类似联想:拟人(移情作用)、托物(不愿直言心事,顾婉转以隐语出之)(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拟人和托物都是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象征是免除抽象和空泛的不二法门。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诗人于想象之外必有情感。
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只能解释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不能解释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抉择意象。
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情感的综合使得文艺作品具有完整性,营造出总印象,从而使散漫的意象变得不散漫,重复的意象变得不重复。
·文艺作品不能按照主观和客观来区分,艺术家需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情感或处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观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艺术的任务:由情感而创造意象。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
格律的起源都是归纳的,格律的应用都是演绎的。它本来是自然律,后来才变为规范率。
情感是心感于物的激动,和脉搏、呼吸诸生理机能都密切相关。这些生理机能的节奏都是抑扬相间、往而复返、长短轻重成规律的。
最初的诗人都无意于规律而自合于规律,后人研究他们的作品才把潜在的规律寻绎出来。诗的声韵如此,其他艺术的格律也如此,都是把前规看成定例。
·Q:艺术上通行的做法是否可以定成格律,以便后人如法炮制呢?
A:一种作风在初盛时自身大半有不可磨灭的优点,后来闻风者得其形而失其精神,有如东施效颦,在彼为美者在此反适增其丑。流弊渐深,反动随起。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
Q: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又何必取乎格律?
A:提倡不要格律也是危险的,第一流的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
Q: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
A: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也决不足与言创造。
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有个性——成于环境,随环境而变化,有群性——得诸遗传,不易变化。
艺术中的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率,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艺术家的极境是:脱化格律,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艺术上的模仿不限于格律,最重要的是技巧。
技巧分为:传达的方法、关于媒介的知识。
学习传达的方法是为“手能从心”;学习媒介的知识是利用过去经验、吸收已有文化。
·模仿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天才=本钱(遗传+环境)+个人努力
·灵感是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是潜意识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
·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一种意象,让它陈在潜意识中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
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与艺术的关系:
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是自己的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应有地美点。
1.好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全体与部分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表现人格)
2.“修辞立其诚”,一首诗或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外于形,不容有丝毫作假。(真诚本色)
滥俗就是没有自己的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俗人(缺乏本色)与伪君子(掩盖本色)的生活最不艺术。
3.伟大的艺术与伟大的人生都要兼有严肃与豁达。(深谙取舍)
·Q:善恶与美丑的关系?
A:狭义:伦理实用(有所为而为),美感价值超实用(无所为而为)。广义:善是一种美,恶是一种丑。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