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乔布斯》的读后感10篇
《成为乔布斯》是一本由[美] 布伦特·施兰德 / [美] 里克·特策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一):为什么我们为老乔掉眼泪?
昨晚参加完一个文化活动后,回来继续读至深夜,剩下最后一章时,问自己,真的就这么读完?然后停下。
我需要一个安静的时间,慢慢地读完这本书。这与苹果无关,甚至与老乔本人无关。 这是我读过的第三本老乔的传记,包括官方那本。还有其他那些视频,其中有一个,结合了老乔和禅宗,我很喜欢,虽然内心多少觉得它有点滥情。其实我远非果粉,即使有很多他家的东西。下午在一个兄弟单位里交流时,我提到我每天都在听的ipod,夹子里侧的那些根本无所谓的文字。我问那些同事,对于一个偏执到在我们根本看不见的地方都要注意细节的制造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产品?
我更在乎的是老乔,一个浑身遍布弱点的人,一个痛苦的纠结的灵魂,最终如何成就改变世界的伟业。
今天是周末,晚上,一气读完,像全中国无数拙劣的模仿者一样,学老乔掉了几滴眼泪。真的,那人就真的这样走了啊。5年前走了,然而就像书中讲的一样,比尔盖蒋现在提到老乔还用的现在时,仿佛老乔还活着一样。
当然他是个混蛋,脾气无法自控,极端自大和自恋,偏执,机心,市侩(甚至一开始就会盘算同事的利益)。对技术始终处于内行之外、外行之内(百度一下,好吧,这是我原创的词,版权所有!),是极客里面的商人,商人里面的极客。
然而,他真正体现了、彰显了管理的力量,企业家的创新之力。集合所有资源为我所用,在已有红海、甚至蓝海之外,全新创造一个市场,一个合乎人性的完美主义的市场。他跨界,真正把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让人为的鸿沟消除,回归人性最本真的初心,最原初的意愿。
好吧,甚至这个,也不是我所关心的。真正打动我的,是这么一个充满缺陷的人,如何一步步长大。在我们国,向来是追求哲人王的,内圣外王,先成道德楷模,才是领袖与先锋,其中制造了多少伪庸之辈。中华文化的中庸之道,在大一统的环境下,摆平内部关系,权衡利益各方,寻求最大平衡,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与技术。当世界边界被打破时,一个欧陆小国,可能通过某种方式激活全员的智慧与活力,就可以打败老大帝国,这就是巨大的悖论了。李博士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多希望能激活亿万人的主观能动性啊。障碍在哪里?
好吧,甚至上面所有的,也都这样,都不重要,是吗?比之盖茨、巴菲特,老乔为什么能够真正打动我们?不是因为他的丰功伟业,不是他的改变世界,而正是他的弱点。这些弱点让我们觉得,老乔是个真实的人,跟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同样会犯很多错误,会傻逼,会被暗算,知识与能力结构充满缺陷。妈蛋,一个IT老大企业的CEO,甚至不是一个真正的技术员你信吗?盖茨可以辞掉董事长但自封为首席软件架构师,可知硅谷的价值观和行业法则!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始终坚持改变世界的梦想,偏执地完美主义,无情地整合或者利用一切资源,聚集、专注,把一辈子对科技、艺术与美的认知汇聚起来。那一刻,一定是神启。老天凝聚了他的生命,用弱点消耗他的骄傲,用敌人阻碍他的世俗之路,耗尽他毕生的精气神,命与魂,最终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合乎商业规律的方式一一呈现。然后毁灭他的肉体。
这是你我触手可及的真实。
想起《跑步圣经》中的一段话: “东方大帝的指导者们曾经指着摩西的图画对他说:‘这是一个残忍、贪婪、自私、不诚实的人。’大帝感到很困惑,于是他问摩西本人,摩西说:他们所形容的我全都具备,我一直在与之斗争,这就是真正的本我。”
很多年前,革命导师马克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二):从“混蛋和神”走向“人”
《成为乔布斯》定位于“揭秘”乔布斯的成长。乔布斯是我崇拜的两个外国人之一,自从知道iPhone之后,当时大概09年左右,我就一直关注苹果和乔布斯,很好奇是什么样的人带领着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做出了这样无与伦比的产品。
网络上的新闻你懂的,都是比较劲爆的,大肆宣扬乔布斯“混蛋”的一面,仿佛这就是乔布斯的标签。当然,他也确实做了很多令人难以接受的事。但是,一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一边是伟大的iPhone、iPad、Mac,这种巨大的反差更加重了我的好奇。于是,我变成了一枚乔布斯的死粉,不盲目崇拜的那种。
他去世的时候,我很难过。那时大学刚毕业,上班不久,一个人静静的刷网页,甚至,以后有段时间,打开电脑第一件事,是去刷苹果官网!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隐隐觉得这是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吧。
……
后来,《乔布斯传》出版了,买了纪念版。读完书后,感觉很多内容印证了乔布斯的“混蛋”,同时,也让我稍稍难过,难道他真的是这样的人?
再后来,听说《成为乔布斯》要来了,就时不时刷微信读书和多看,期盼着尽快上架,还是被我盼来了。
读完《成为乔布斯》,个人感觉,这本书是比较客观的。一个创造出伟大产品的人,怎么可能失掉人性的光环?这本书打消了我心中小疑团。感谢《成为乔布斯》!
最后,祝您在天堂幸福,Jobs !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三):英雄不是天生的
罗辑思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钻石营销案例中,钻石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营销骗局,它提供了现代营销史上教科书般的经典案例:商品服务消费者只是一种低端的理念,商品教育消费者才是最高的成就。这本书里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就是将复杂的硬件和软件编程技术逐步攻克变成我们手中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快捷的iPhone,iPad,电脑等等电子产品,每一次技术的革新与变更都有这个传奇企业领袖的很大的贡献,也许他注定是要改变世界的。世人对乔布斯的评价,除了他在计算机业界与娱乐业界的卓越贡献,就是关于他乖张冷漠的性格及暴躁的脾气。我们一度以为天才都是与生俱来的,连奥巴马都这样评价他,“乔布斯的卓越天赋也让他成为了这个能够改变世界的人”,不可否认,他才华过人,具有很多天生的聪慧的特质,但从这本书中,我们更加可以看到,英雄也是从凡人成长而来,他犯过错,撞过南墙,在创造世界顶尖的产品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难题,遇到很多不可名状的困难,没有模版可以借鉴,他本身就是开拓者:比如年轻时的一意孤行,使他被自己一手创建的苹果公司给开除,在NeXT的某些决策失误。所有的经历和挫折,以及他不服输的精神,永不满足的追求和不断学习的渴望,成就了他回归后缔造辉煌的可能。
那些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乔布斯在公开领域的除了发布新产品,就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演讲,他的演讲稿中的很多语句现在依旧鼓舞着很多人,“我相信我只所有能够坚持下去,是因为我一直深爱我所从事的供暖工作。你必须找到你的真爱,无论是工作还是爱人……工作是否有意义的唯一标准就是热爱。”他短暂的一生都在践行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他一直钟爱的他是事业,从车库里创立苹果,到带领皮克斯走向辉煌,再到回归苹果打造一系列举世瞩目并深受大众喜爱的产品。
他不一定是那个技术最厉害的人,他的优秀之处在于他能发现这个世界的他所钟爱的领域中最厉害的那几个人,并不断激发出他们的潜力,不断完善,创造出不可思议的成就。“他不一定是技术发明的伟人,但他肯定是洞悉人性的伟人。”所以北大教授张颐武这样评价他。诸多在他手下工作的人都承认在乔布斯手下工作的时光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段时间。
最初创立苹果的莽撞,到管理皮克斯,卡特穆尔和拉塞特教会他很多,他不喜欢笨蛋,并且总是在第一时间对某个人作出评价,一旦认定这个人很笨,他就没有耐心继续和他交流。后期回归苹果公司后,他能够听进去别人的意见,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想法。
乔布斯的温暖与美好。这个卓越的领袖也有很多温暖美好的一面,至今仍让人怀念。在皮克斯成立初期,他和妻子一起到拉塞特家里做客,他给拉塞特夫妇讲解上市、股票期权直到凌晨四点,发现拉塞特的车非常破旧,立刻着手帮忙他换车。本书的作者曾在度假中感染了严重的疾病,乔布斯尽己所能的为他争取到最好的医疗资源,乔布斯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他身边的朋友,还包括所有的苹果员工及他们的配偶家人。他给从未见过面的库克的母亲打电话,请她劝说库克组建家庭,因为他认为家庭是生活和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公司的发展,他和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渐行渐远,包括沃兹、阿瓦、鲁宾斯坦等等,也让他背上背信弃义的骂名,但这不妨碍他是个温暖而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如此忙碌的企业家,每晚都要回家吃饭,陪伴家人。特别是在生命最后的那几年时光,他把精力只放在最重要的几个领域,陪伴家人,打造产品,三五个好友。
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乔布斯身边的家人、同事等人提供的一手资料,包括作者本人也是乔布斯身前的好友,持续采访报道了他二十五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乔布斯,从年少轻狂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企业领袖,也让我们明白一切都不是天生和偶然,作为平凡的普通人,我拿着手中的苹果手机时,对它理解了更多,也学每一个元件,每一个图标色彩都有这个开拓者的功劳,我会试着去充分利用手机里更多的功能,也能从他的身上获取更多的精神力量,找到所爱,保持激情,永不满足。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四):你就我心中以为的乔布斯,严苛中透着浓浓的温柔。
相较于拗口的《乔布斯传》,《成为乔布斯》显然更通俗易懂,是我看书以来第一个让我看到最后热泪盈眶,作者还原了很真实的“二元”史蒂夫,一半疯子、一半天才,虽然桀骜不驯,但经过10年的“被辞退”经历,他学会了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管理公司(他拥有皮克斯80%股份),学会时刻面对即将死亡的自己,他最后的7年也是他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iPod,iTunes,iPhone, iMac相继推出。
他是我心目中完美的男神,他说过:“我人生中最终的只有两个,一是我的苹果公司(皮克斯),二是我的家庭。”他不像大部分位高权重的人一样爱应酬,他总是喜欢回家吃饭,虽然他一开始并没有承认他在21岁时生下的女儿,的确,他直到去世之前,稚气还是没有完全褪去,孩子怎么能照顾孩子,这是他相当懊悔的事。
他也是普通人,却有着非常人的抗挫力。还记得他被辞退的10年,他一开始确实想过离开硅谷,但他心中始终热爱着苹果,苹果就是他的孩子,他无法完全放弃它,他开始着手创办NeXT公司,虽然没有大放异彩却彰显了他不俗的审美,后来通过机缘巧合,投资了皮克斯公司,可见史蒂夫不凡的远见,《玩具总动员》让快要破产的公司得以上市。至此以后史蒂夫越走越顺,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的向前迈进。如果没有这10年,他无法收拾苹果的烂摊子。
所以要感激失败,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五):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成为乔布斯》有感
提到乔布斯,不论是外国友人还是国人,可能立马就联想到苹果手机等产品,联想到苹果公司。正是因为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苹果公司才起死回生,并且凭借其旗下的苹果三件套硬生生的打下了一片江山。也因为他的那些奇思妙想,重新诠释了手机的发展,可以说乔布斯的理念使得万千的消费者愿意跟随他的脚步来选择产品,也使得手机生产商们看到了公司主宰消费者的可能(在此之前,基本上手机要设计成什么样是由消费者说了算,消费者不买账的话,手机也就做不下去了)。也正因为乔布斯的这些闪光点,使得相当多的人都想成为他,也不断地向他学习,例如中国国内的‘雷布斯’等等。但是乔布斯真的就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就是一个各种光环笼罩的神吗?他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呢?关于乔布斯相关的传记等书籍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有的对其一味地赞扬,有的则是不停地诋毁,到底真实的乔布斯是怎么样的?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本《成为乔布斯》或许能够为我们做出一些解答。
本书的作者布伦特•施兰德可以说与乔布斯接触的时间相当长,为《华尔街日报》和《财富》杂志报道史蒂夫乔•布斯长达25年,可以说对于乔布斯的介绍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在本书的前言部分我看出了作者虽然和乔布斯的私下关系比较好,但是在本书中还是保持者比较中立客观的态度的。
本书用了十七个章节的篇幅从乔布斯的青年时期开始谈起,从创业开始一直到其第一次被迫离开苹果公司到回归,从其家庭和职业生涯的经历为我们剖析了乔布斯为什么最终成功的原因。当然在前期的介绍中我也了解到了之前不了解的一些事实。例如乔布斯的两面性,在乔布斯与沃兹合作的时候,在谈到1974年两人接到雅达利公司的设计任务时,最后在报酬分成上面乔布斯居然还坑了沃兹,而且在其官方传记作者的书中乔布斯还不承认这回事,这件事却是真的,而且还在其他合作伙伴上发生过,可以说这方面其合作态度还是有欠缺的。还有就是书中也提到了史蒂夫的暴躁脾气,可以说因为其傲慢和暴躁的脾气,也是造成其被迫离开苹果公司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在本书的前面几个章节中我看到了乔布斯创业初期不为人称赞的一面,而且其离开苹果公司之后成立新公司对于属下员工和自己的开销相比也体现了其吝啬的一面,而不是节约的一面。可能看到这里大家会认为本书也是一本负面评价乔布斯的书,那么你就错了。本书虽然谈了这些,但是丝毫没有否认乔布斯的闪光之处,而且还一步步将乔布斯的逐渐成长,成熟的过程也为我们进行了介绍。可以说乔布斯敏锐的观察力以及那种对于产品的理念以及对于团队成员的维护(前提是优秀团队)是吸引手下优秀员工的主要因素,而后来乔布斯重回苹果公司,能够是苹果公司重回巅峰,也与其在外面的磨砺是密不可分的。
从乔布斯的身上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是天才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会有缺点,但是在明知道很难相处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人愿意和乔布斯工作,可以说乔布斯也是相当厉害的了,不仅仅是天才的原因。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六):kindle笔记
笔记本 成为乔布斯 布伦特·施兰德; 里克·特策利 Citation (APA): 布伦特·施兰德, & 里克·特策利. (2017). 成为乔布斯 [Kindle Android version]. Retrieved from Amazon.com 前言 标注 (蓝色) - 位置 254 心理区隔能力 标注 (蓝色) - 位置 254 这种能力让他在重回苹果后,可以有条不紊地管理好公司各种繁杂的事务,让他在癌症病魔缠身时,依然可以专注于工作,也让他在工作之余能够享受生活,但除了密友,他不会把自己的私生活向别人透露半个字 第一章 安拉的花园 标注 (粉色) - 位置 494 瑜伽行者的自传 标注 (黄色) - 位置 511 铃木大师的著作《禅者的初心》 标注 (粉色) - 位置 581 约翰尼 · 阿普尔西德 标注 (蓝色) - 位置 583 射手威廉 · 泰尔( William Tell )一箭 书签 - 位置 590 第三章 突破与崩塌 标注 (黄色) - 位置 1193 IBM 被当成了靶子 笔记 - 位置 1193 需要有一个竞争对手,罗永浩怼西门子,特朗普怼希拉里 第四章 下一个产品是什么? 标注 (黄色) - 位置 1349 他很早就明白一位成功的 CEO 必须厘清不同项目和想法的轻重缓急,但他花了很多年才真正学会如何高效地进行排序,如何避免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永远是最好的。 笔记 - 位置 1350 做人也是一样,如何在最短的时间确定你要什么 书签 - 位置 1400 标注 (粉色) - 位置 1519 打造一家一流的工厂,为员工布置一间漂亮的办公室,为公司设计一个炫酷的商标,这些本身并没有什么错。问题是,史蒂夫从来没有衡量过这些决定所要付出的代价,他分不清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作为初创企业的 CEO ,权衡利弊本应是他的关键职责,他却没能担起这个责任。 笔记 - 位置 1522 又回到老问题了,如何在庞杂事务中分清轻重缓急,的确需要一定的人生智慧 书签 - 位置 1580 第八章 蠢货、混蛋和守护者 标注 (蓝色) - 位置 2886 我要这两个条件,你要的条件我也很清楚。’我们很快就达成了协议 笔记 - 位置 2887 谈判就是要简单把事情说清楚 第九章 也许他们已经疯了 标注 (蓝色) - 位置 3358 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笔记 - 位置 3358 急不得好事多磨 第十五章 整机 标注 (蓝色) - 位置 4730 正如史蒂夫所料,只要有足够多的选择,消费者的确能够分辨哪种产品质量更好、更有价值。这一点对苹果来说尤为重要,证明了我们生产的不再是被边缘化的小众产品,而是广受大众喜爱的产品。 第十六章 盲点、怨恨与咄咄逼人 书签 - 位置 4835 第十七章 “告诉他们我就是个混蛋” 标注 (粉色) - 位置 5402 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史蒂夫具有更惊人的天赋:他能看到尚不存在,但应该或必须存在的事物。他的大脑从不会被现实所束缚;相反,他能看到现实所缺乏的内容,然后着手改变现实。他的想法完全出自其直觉以及内心的自由,因此,他总能看到不同的可能性。 致谢 标注 (粉色) - 位置 5467 一旦犯错将要付出三方面的代价,一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二是要花力气收拾残局;三是必须从头再来 笔记 - 位置 5468 做产品也是这样,如果做错了,就要从头再来,还要收拾残局,还要重新开始。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七):你知道他是这样,但不知道他如何成为这样
双11购于京东商城,2016年12月14日读完。这本书偶尔网上搜索看到,据说是乔布斯家人和朋友最认可的乔布斯传记,可各大网站都没有中文电子书,只有买了实体书。本书豆瓣评分高达8.9分,不过评分人数只有199人,看来只有乔帮主的铁粉才看,看完才会花时间评论吧。本书并没有象乔布斯正传一样平铺直叙,而是重点描述了乔布斯一步步成长为充满创意的商业奇才的历程,书中有乔帮主很多亲朋好友的口述资料,有时不免主观,但是充满人情味,并让人对乔布斯的认识更全面。第一就是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从小学习瑜珈等都是专心去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后期对设计的完美追求也早已传为佳话,使苹果总是能把工业设计和艺术较完美的结合;第二是善于学习,理解力超群,能够从身边的人们学到很多东西,同时反复练习,每一次演讲都是精心设计和排练的结果,同时善于反思,在失败中学习,不断成长和自我救赎;第三是专注,从来也不追求过多的产品线,每一产品线都精益求精,做到极致;第四是坚持,从来不气馁,即便去日无多,也想象自己健康,把握当下贡献更多好产品。除了陈词滥调的优点之外,本书还原了乔布斯普通人的一面,讲述他的喜怒哀乐,演讲前的紧张,对孩子的怜爱等。当然对于他的人所共知的缺点也一针见血,不避讳,让人慨叹不已。
突然在想随着世界逐步变得更加太平,暴力越来越少,人们不再去崇拜奥巴马等政治领袖,甚至无论是特朗普还是希拉里当总统都无所谓,反而更加愿意追逐那些改变人们生活的科技文化精英,象是扎克伯格、马斯克等。历史上的英雄,比如拿破仑等都仅仅影响一个国家最多一个大陆,就已经非同凡响了,但乔布斯的贡献影响了全世界,称其属于全人类并不为过。
最后摘录劳伦在乔布斯追思会上感人至深的致辞结尾——『……太阳依然会是那样落下、升起,明天的太阳将照亮我们的悲伤与感恩,让我们带着目标、回忆、激情与爱继续生活』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八):之所以《成为乔布斯》
长期以来,我坚持不读人物传记;《成为乔布斯》是第一本。之所以如此坚持,主要是出于天然且偏执地对执笔人缺乏信任,厌恶事后诸葛亮的想当然,以及主角光环般对人物形象的润色和吹捧。
作为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史蒂夫·乔布斯的官方传记在刚发行那阵子,几乎到了随处可见的地步。我对乔布斯本人毫无兴趣,甚至因为各种听闻,他的人物形象早已在我的脑海里活灵活现,哪用得着费时费力去读厚厚的传记。乔布斯取得的商业成就,的确非凡,然而在计算机行业,其贡献远不及微软的 Windows 与 Office 产品。
尽管如此,我还是耐着性子,拿了同事的书啃起来。到现在已记不得当时到底读了一章还是两章。总之,如同嚼蜡。
——未完——
查看全文:http://cuikai-wh.com/blog/2983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九):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这本书真的很棒,写出了乔布斯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混蛋的一面他的天才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他温柔的一面。他依旧有很多坏毛病,在了苹果到达鼎盛的时候,仍然是自己的固执为公司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以往的观点是他只是一个天才但是劣迹斑斑,但是人是会成长的,他沉寂学习的时候是别人没有看到的。为什么他的技术团队核心团队会一直跟随这个脾气暴躁的老板,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他在某些方面确实让人感觉很不爽,但是他的天赋使他能够很轻松的与员工交流想法。
过世时他才56岁,人生才过了一半,真的很想看到乔布斯3.0版本,那将是一个更加辉煌的苹果公司。
有时候想想,人无完人这句话真的准确,上帝赐予你一部分的天赋,必将造成你其他部分的缺陷,不是什么守恒,而且如果没有某些方面的缺陷,可能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如若真是那样,处处依据他人心意而为,那也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人了,正如儒家讲的中庸之道。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十):重要的是成长,不是成功
如作者在前言所说,大家对乔布斯的关注点在「成功」,而这本书的关注点在「成长」。对乔布斯「被苹果流放」的12年,作者花费了很大的篇幅。这12年里乔布斯依然在不断犯错,但他能够最后成功逆袭,与这12年的确是分不开的。
关于媒体误读:最近读了几本跟乔布斯/苹果相关的传记,不敢说哪本就更客观准确,但几个不同视角结合来看,乔布斯刻意营造形象甚至夸张/抢功的成分是有,里面既有早年满足自己 ego 的成分,也有很多是为了达成目的的成分。但媒体对他的误读恐怕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于乔布斯的逆袭:说到乔布斯都是天才,创新这些标签,但他故事最大的传奇性就在于他本人,以及苹果,绝地逆袭的故事。而他身上最大的谜题恐怕也就是:逆袭是如何发生的。
这本书指出了,这个逆袭主要来自离开苹果的12年里的历练成长。要说给乔布斯祛魅,倒是这本书做得很好。大家觉得他要么天使要么恶魔,而这本书里的乔布斯看起来像人多了,好坏两面都有,并且努力去探究这两面背后的来源。
所以成功的地方是,这本书努力想把乔布斯作为人的样子呈现出来,我觉得还是做得不错的。
而另一方面,我希望从书里得到关于乔布斯的两个答案:他到底如何逆袭成功,以及他强大的学习能力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前者,书里有一个模糊的答案:在牌最坏的时候依然努力打出最好的牌,对现在多一点耐心,对未来多一点信心,不断成长。对后者,没有很明确的答案,但是我觉得从乔布斯的敬业、热情、投入,经历的挫折与变化当中,多少也能够窥见一二,答案大概是,给自己最高的要求,给周围最高的要求,按照最高的标准努力生活。
那所以,这本书还真是挺不错的。作为传记,作者把乔布斯「人」的一面表现出来比较多,或者至少,是大家对他刻板印象之外的形象。而我作为读者,也确实能够摸索到一些自己问题的答案,或者起码是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