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10篇

2017-11-20 22:0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10篇

  《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由(美)明恩溥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3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一):那是一段令人好奇的历史

人性的角度,人都是相通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起半点划分作用。
当我们动辄谈论某某人种,某某国人有如何如何的秉性的时候,他的参加价值仅限于当前历史和文化中。谈论一个族群有什么特点,反应的是那个时期的历史特点,文化风俗,文明程度和生活态度
这本书里的中国人放到今天,很多东西已经不适了。那些像小说般的节俭故事,我们从长辈那里还能听说一些片段,但和今天的生活已经大相径庭了。或许某些边缘山村还比较明显,但那是贫穷带来的生活特征,和人种没什么关系。可以想象,如果有全球一体化的一天,那时人的共性将达到最高的统一。
书中关于智力混沌的一篇非常有趣,读着读着忍不住就笑了。
摘一些好笑的地方:
问一个中国人一个简单的问题,譬如“你多大岁数了”他会茫然地盯着问话的人,反问道:“我”你答道:“是的,就是你。”他惊得振作起精神,准备回击般地答道:“多大岁数了”“是的,多大岁数了”他再次调整注意点问题:“我多大岁数了”“是的,”你又说,“你多大岁数了”“五十八了。”他终于明白地答道,他的心智现在才进入了正常运转。
智力混沌的一个突出例子,是中国人普遍有一个习惯,这就是用事实本身来解释事实,不追究其中的道理。你问一位中国厨师:“面包里为什么不放盐”得到的解释只是:“我们在面包里就不放盐。”“你们这个城市有这么多、这样好的冰制食品,为什么不留一点儿过冬”“不,我们这儿冬天从来没有冰制食品。”一位拉丁诗人,信奉这样一句格言:“一个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倘若这位诗人住在中国,会把这句格言改为:“试图寻找事物原由的人,是要倒霉的。”
如果不由一个外国人的眼睛,我真的看不见我们的这种逻辑,确实很有趣。这属于东方文化中阴柔的部分,讲究意会不说明。
本书中这种冲突带来的笑话还挺多的,就是由一个外国人眼中看见的不合逻辑,制造了所谓的“愚昧”。我们把他们当蛮夷,他们也当我们是怪胎。
认真想想,学校里的教育,大天朝高高在上价值观依然是潜移默化的存在的。就差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老子对宇宙的理解远远超出现代的科学家,中医才是医学之根本这些堂而皇之的宣言了。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二):一本牢骚

        一信仰基督教的外国人在中国待了若干年后,发了一本书的牢骚。看到第二十五章就看不下去了。第二十七章囫囵地翻了一翻。满眼飘过的都“如果。。。。。。信仰基督教。。。。。。”
     p5上有段话还是有用的:“密迪乐先生,众多以中国和中国人为写作对象的作家中最具哲学头脑的一位,曾表达出这样一种观点,即让一个人原原本本地了解某个外国民族精神特质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向他提供一大堆记事本,让他细读。这些记事本详细记录了大量引人注目的事件,尤其是那些看上去非常特别的事件,而且最好还附有该国人士关于这些特别事件的解释。”
    但是,附有的“解释”或许就有诱导读者的作用,或者说弊端。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三):中国人的脾气

这是一百多年前的外国传教士,写就的中国清末时期的国人。这原本是刊登在杂志上供在上海的外国人了解国人的一些杂文汇聚起来的集子。但在所列的国人现象上无不是细无巨细,且心理活动和事出缘由都竭力要一一道出。

这样一个生活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外国人,对国人的观察已经到了令人佩服的地步,所以读这样的书无疑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笔下的国人他们有血有肉,爱恨缘由都可以找到出处。虽然就如译者刘氏父女所言那样,书本的三分之一是误读,三分之一是谎言,三分之一是事实。仅就这三分之一已经够我们好好咀嚼其味道。

译后的跋说得很具体详实,在译者所列的短短千字里已经把整本书的精髓罗列得面面俱到,于是乎在谈这本书的阅后感想,犹如班门弄斧一般可笑。但是,如果我不夸一夸译者的用心,这是对此书最大的亏欠。译者不仅就当时的风俗民风一一进行现代化,还就更多的点进行注解,加上作者原注解,一百多年前的杂文集看来也变成了一本社会学著作。所以要十分的感谢译者的努力

里面不仅罗列了“死要面子、漠视时间、漠视精确、善于误解、拐弯抹角、固执、智力混沌、神经麻木、轻视外国人、缺乏公共精神、保守、漠视舒适和便利、缺乏同情心、相互猜疑、缺乏诚信和缺乏宗教精神等。”也少部分的道出可怜的几点不是被看好的优点。总体带有一种隐约的优越感,而在作者吐槽国人无中生有的优越感时,其实本身也是在一样的犯错误。所以这些点来说明,世界人民都会有的东西而已,并非国人独有,就跟自私、猜疑这样的特性大家都有一样。是不足以体现为国人独有的缺点。

如今看来,一百年前的国民,确实是存在很多行为,但大多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以及相对贫穷落后的缘故造就的,这一点在明恩溥的文章里有体现,但很多时候作者并没有谅解,而是独断的以为是因为国人缺少基督教这样先进的宗教而已。现在国内的经济状况和国人在国际的地位很好的说明了国人也许就是在儒家这一传统的思想系统下,不用借助任何外来的“高级”宗教就可以做得很好。而一些国人不大存钱、不要求精确、不在意时间等等都在现在当代根本不存在,且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的勤奋和努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他任何一个民族。

在本书所说的国人不讲信用、对任何东西都持怀疑态度这个相辅相成的特点上,我觉得最为贴切,而且是自古而有,我相信,也永远都不会停歇。所以光这样的一些例子就让我觉得这书值得给五星。也许国人都在骂世风日下,但从没根本上考虑骂与被骂,以及骂了之后的思考。但从此书就更深层次的进行了推敲,而且是来自一百多年前的讲述,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的思考、观察、研究造诣之高,高到像极了一本语言书。这样的书可多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有能学到的东西在里面等着去发现。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四):《中国人的气质》摘抄

盲目的赞美与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难同样有害。
在中国看到的许多事情并不不是一开始就被注意到的,而一旦被注意到,则会永远不忘。
他们全都不相信我们的判断,而对他们自己的判断推崇备至。
中国人至今仍不明白,他们所浪费的时间恰恰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而不属于其他任何人。
中国人心满意足地以为他们能够获得微薄报酬而埋头苦干,这种心满意足就是他们忍耐美德的一个体现。
他们自然也会觉得各种不幸,但他们认为不幸是难以避免的。
改善生活条件的首要推力,就来自其它国家优越条件的知悉。
“仁”不带“心”。
在中国,真实仅限于历史。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五):19世纪的中国人

现在看来,明恩溥的这本书应该叫做《19世纪的中国人》,里面说到中国人的很多特点,现在都趋于消失了。当然,在某些贫困落后的地方可能还会看到。
比如说到中国人节俭,使用任何一块布料,都能充分使之物尽其用。但现在,即便一个不那么喜欢炫富的人,都不可能节俭至此(家中实在贫困的除外)。原因很简单,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去了,我们进入到了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只盼望物品尽快用坏,好买新的。
勤劳也不再是所有中国人的标签。技术的进步大大释放了人力,于是懒人也多起来了。中国人不讲究舒适便利的年代也过去了,我们和当年的外国人一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开始注重卫生,注重隐私,注重周围安静的环境。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了那些原本属于西方的生活方式。一个时代过去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尽管物质匮乏,但始终扬起他们高傲的头颅,睥睨地看待闯入他们世界的蛮夷之辈。也许今天我们会对他们当时的许多行为表示可笑。但没有那些开始,便没有现在。
当然,还有很多特点始终保存着,犹如亘古不变的文化基因。譬如好面子,譬如说话拐弯抹角。中国文明始终是建立在感性之上的,而非精确的化学方程式。
我们何其庆幸,能生活在这个年代。既然无法选择,那便接受它吧。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六):原来我们这样丑陋

读罢长叹,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先人,是因为鞑子治下的满清,塑造出这样的人群?还是几千年来文化渣滓扭曲了人性,造就这样一群人?一方面内心有深深的不忿,明恩溥的骨子里的歧视有些是源于文化的冲突,一方面,他类似原野调查的笔法,又不由得让我感到震惊,叹息真有这样一群人:麻木、刁滑、隐忍、无情、虚伪、贫穷、吝啬、粗鄙,或许作者唯一赞叹的就是这群人的勤劳和温顺。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经受了无穷压迫和许多战乱杀戮的人们。难怪会有那么多战败和赔款,难怪会有以后的新文化运动,苦难深重的民族啊,请努力剥开自己丑陋的面具,拥抱这世上文明的花朵,自强自立,让文明浸染下的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快乐、真实而满足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