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灰熊人》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灰熊人》经典影评集

2022-04-18 10:34: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灰熊人》经典影评集

  《灰熊人》是一部由沃纳·赫尔佐格执导,Timothy Treadwell / Amie Huguenard / 沃纳·赫尔佐格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灰熊人》影评(一):he is just a grizzly man

刚开始以为只是一部简单的讲环保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片子。其实不然,提姆显然才是这部片的主角,辽阔空荡的镜头前经常是他一个人的自言自语,而从他的话里,也能了解他是一个生性浪漫的人。
"其实我性格很好。但女人运不好。”他自己说。
但在外人眼里,他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正常人都会和那个残酷的熊世界保持距离,在人类和野生动物间,有一条无法逾越的线。如果说这是某个狂热的宗教分子所为,我想会比较好理解。为动物而死,是他的生存宗旨。熊的世界让他成功地戒了酒,因为灰熊们是不会允许一个醉醺醺的人闯入他们的世界。
以前。他觉得自己“no life”,现在,他重新有了“life”。我想那是他所追求的生命的意义。我们不能说他因无知而自取灭亡,至少他的勇气我们难以企及。
他精心编制谎言,改名换姓,决心塑造自己的另一种面貌。他高大,英俊,来自中产阶级,热爱动物。后来交了坏人朋友,嗑药吸大麻。对这样的他而言,熊的世界何尝不是拯救?
当他把自己与人类的世界隔离,发现原始大自然的世界能让他更自由。野性的大灰熊,凌乱的冰川,是他灵魂的象征。也许在他心里,一直在向往和找寻一片远离尘世的净土,与大自然的相处,跟动物的互动,也是与自己心魔的搏斗。他干预大自然,更诉诸神明。
一花一物都能引起他的思考,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敏感的神经质性格的体现,可该有人又说他是哲学家了呢。死在花上的大黄蜂让他悲伤,他摸着狐狸朋友的背,留着泪,说,我真难过。大黄蜂忙碌到死,真美,真惨,真悲哀。
动物和人类究竟能不能交流?我们知道狗是具有一定危险倾向的,被咬了会得狂犬病。但当我们和猫,狗朝夕相处,也能懂得他们的语言,却感觉到了交流。
也许,狗也只是被驯服了的熊。
在我眼里,他是以为勇敢的隐士。更是个浪漫到无可救药的疯子。

  《灰熊人》影评(二):自我放逐

整部片子刚看完给我一种莫名的不真实感,甚至导演用到纪实手法的访谈拍摄,以及主人公自己的拍摄,都不如看纯粹虚构得电影真实感强。想了一下发现主人公的不真实感源自他的内心,他已经无法面对真实了,只能处处下意识的表现得夸张不真实,脱离这个世界。而导演拍摄的不真实感 愚以为是有意设计出来的,因为采访对象多为主人公亲朋 也就是人类世界这边的——主人公所面对的。他们的夸张似乎更符合主人公内心世界对他们的看法。
主人公整部片所展现的拍摄里,都给我一种奇妙的躁郁感,有明显得双相障碍症状。事实上日记中他女友说的一句话似乎很对——你一心寻死。个人感觉他也只是寄情于灰熊 动物 自然界,但实际上仍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这一点让我想到堂吉诃德。 他把自己保护起来,不肯面对这世界,或许是根本就放弃了这个世界。而寻死本身就是对世界得放弃,他在这里把命运交给灰熊,交给自然,即是终极得逃避。实际上也是自我放逐的一种吧。

  《灰熊人》影评(三):我只看到自然界压倒一切的冷酷

电影金曲(9):沃纳·赫尔佐格《灰熊人》和 Don Edwards《Coyotes》
图文并茂版:https://site.douban.com/284561/widget/notes/193273516/note/634295086/
很早便在南京图书馆看完了《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这本书的封面就是《灰熊人》。

  《灰熊人》影评(四):導演才是主角

正如導演所說,Timothy Treadwell在抗爭的是文明本身。這個文明將梭羅逐出瓦爾登湖,將約翰·繆爾趕進荒野。正因如此,才使Werner Herzog願意接受這份影像素材,同時擔任導演與編劇,用其獨特的手法演繹一段傳奇人生。片中有個在我腦中久久盤桓的鏡頭,即使是曾經能拿著上膛的槍指著金斯基的Herzog在聽到Treadwell和他女友臨死前的最後錄音時,導演露出了自己顫抖的側臉,並建議錄音持有者刪除這段驚心動魄的資料。片子的最後有一首歌:Now the long horns are gone,And the drovers are gone,The Comanches are gone,And the outlaws are gone,Geronimo is gone,And Sam Bass is gone,And the lion is gone,And the red wolf(Treadwell) is gone...Treadwell走了,一切都消失在遠方的迷霧中,只留下這個混亂與殺戮的世界~

  《灰熊人》影评(五):观《灰熊人》,睡前随意写几句

关于纪录片的纪录片,一直很喜欢沃纳·赫尔佐格,单从电影技术来说,拍的很好。不给出评价,但会引起各种评价,这样的传记片是好电影。而我只是一声叹息。
然后看了Timothy Treadwell的百科,这个人是个悲剧。
#单曲循环# “牛仔走了,卡曼其印第安人走了,亡命之徒走了,呐喊声没了,山姆巴斯死了,狮子走了,红狼消失了”,听到好歌后总是单曲循环。
poodi hoo di yip poo di yip poo…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外面在打雷,明早要早起。
帮朋友做个广~告,想要买琴或者学琴,欢迎推荐,钢琴、吉他、架子鼓、古筝等等都可以
如果坐标位于北纬31度14分至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至119度14之间,可以预约到店试琴 ^_^
宁辉琴行官网:www.ninghuiqinhang.com
小站:https://site.douban.com/284561/
预约Tel:189-2140-7482 扣扣:570358294
原文地址: http://jackrubbish.com/blog/archives/14359

  《灰熊人》影评(六):不是所有的偏执都很了不起

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在略显神经质、表演欲出奇旺盛的法医大叔,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遍最后的录音内容之后,赫尔佐格并没有到此为止。他亲身出镜从死者崔德威尔的密友手上,听了一次录音。
此时只有他在听耳机的画面,并没有声音。听了一会儿,他开始轻声啜泣,要求密友停止播放,然后对还没有听过录音的密友说,我请求你永远也不要听这个,而且你应该把这盘录音销毁,永远不应该有人听到它。
在这个片段里,自始至终我们没有看见赫尔佐格的脸,他一直侧背着镜头,我们只能看见坐在他对面拿着摄像机放录音的密友。她一直盯着赫尔佐格听录音,对话。从她脸上惊恐战栗痛苦的反应,我们完全可以脑补出她眼中的赫尔佐格那一刻的神情,以及那段永远也不会再有人听到的死亡录音。
灰熊人被熊杀死了。这是片子主人公生命的终点,也是他和熊拥有最大交集的时刻。所以,那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想要让片子成立,这是导演不可能去回避的问题。并且,我们有一盘完整地记录了现场声音的录像带。
然而,如何展现这段声音内容,其实非常棘手。赫尔佐格采取的方法,当得起大师二字。
第一,他没有直接播放这段声音,第二,他没有让密友来听然后拍摄她的样子,第三,他也没有让镜头直接拍摄自己听录音时的面部表情。
而是用一种反常的,间接又间接的方式,而且也打破记录者的旁观界限,对记录对象有了毫不讳言的干预。
但我想不出有比这更完美的方式。在表现张力和人性伦理的天平下,找到了一个最优支点。
至于崔德威尔,我相信他对那些熊和狐狸的感情是真实的,他给他们每一只都取了名字,比起人类来,他的确更享受和它们在一起。但他绝不是自己标榜的自然之子,他让我想起那些微博上的旅行网红。做大众看来疯狂的事情,并不是因为热爱那件事,而是作秀给大众看,甚至不惜欺骗,再生硬套上一个崇高的理想,只是想博取关注,从中找存在感。
崔德威尔用生命作秀,只能说明他的偏执,而已。

  《灰熊人》影评(七):殉熊者

如果你看过一部动物故事片《熊的故事》(The Bear),你应该会喜欢上里面那只憨态可掬的小熊,并且被里边熊之间的情感所打动。因为这是一部关于自然与爱的影片,手无寸铁的熊往往是受害者,而杀戮者和破坏者是人类。看完这样的片子对于那些屠戮动物的人我们又多了几分憎恶和不齿,而对熊熊们则是好感和同情倍增。本来,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物种按理说都该有自生自灭或生生不息的权利,你吃我,我吃你,礼尚往来,谁也不欠谁。可是自从人进入文明社会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武装到牙齿以后,许多生物的生杀予夺大权都集中到人类的手中。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吃好喝好穿皮草,钱是他们赚的,二氧化碳是全人类的,灭绝的动物是全世界的。纵使大多数人对动物友善,工业社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依旧导致大批动物流离失所乃至灭绝,那些栖息着许多鸟类和两栖动物的岛屿和湿地的逐渐消失正说明这个问题。
最近看了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灰熊人》(Grizzly Man),讲的是一个名叫崔德威尔(Treadwell)的环保主义者在阿拉斯加一个自然保护区与熊亲密接触13年的故事。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崔德威尔也许在传统的社会评价标准里算不上是一个成功人士,这也许是他远离人类社会而把自己视为熊的一份子与熊近距离生活在一起的原因之一。在片子里赫尔佐格用了很多崔德威尔自己拍摄的素材,其中有些他言语攻击前老板的镜头,大概可以作为佐证。不过,无论如何,他是发自内心地爱熊,也通过自己和朋友的努力为熊争取到了更多保护和关注。他在片子里说了,假如熊要吃掉他,他也不会反抗。结果是,在2003年的一个雨天,他成了灰熊的食物。令人伤心的是他的女友也丧生在灰熊的攻击中。片子里提到,在他们死亡前的录音中,崔德威尔大叫他的女友快跑,显然,他并不希望她也和他一样。
很难有人完全准确地描画出崔德威尔丧生时的具体画面,但从他们被发现的残缺肢体可以肯定的是熊闯进了他们的帐篷发动了攻击。据说北极熊是唯一会主动攻击人类的熊类,可是人的语言和熊的语言应该是迥异的两个体系,也许在我们看来是示好的信号对熊来说恰恰是不安的触点。13年努力试图融入熊群的崔德威尔通过这种方式,虽然悲情却真的实现了成为熊的一部分。在我看来,人想要被野熊认可就好比狼要取得人的信任一样不可思议。但是,殉熊的人,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他为熊所做的一切,是不是他的灵魂也能得到安息呢?毕竟他的死,也是为了熊。
另一个殉熊的人是日本摄影师星野道夫(ほしのみちお )。巧的是,星野道夫旅居阿拉斯加20年,也拍摄并出版了关于阿拉斯加自然生态的影集。1996年的8月,他因参与一个日本电视台的野外棕熊拍摄计划出外景。8日早晨一头棕熊闯入他的帐篷中,而身为摄影师的他第一念头不是逃跑或攻击,而是拿起了相机,拍下了他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咆哮的棕熊,随后死于熊的掌下。
熊成了这两个爱自然亲近自然的人的终结者,可是没有人会给熊戴上道德的枷锁或法律的审判,因为他们的一切行为发自本能。如果他们能理解这些人接近他们只是为了和他们做朋友,这些人也许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那时也许人类已经灭绝或者移居火星,而熊统治了地球。但是,在这一切实现之前,殉熊者,或许应该因为他们对自然和自己工作的信仰赢得我们的尊敬。

  《灰熊人》影评(八):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若不是葬身熊腹,Treadwell是远远没有现在这样有名的,而有名之后,Treadwell再没有了未来,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15分钟,Treadwell长一些,连头加尾,一共103分钟,一部纪录片汇聚一生。
毁誉参半,有人说,这是刀口舔血,与猛兽为伍虽是猛士,但终究不智,但于我,他早有自我牺牲之意,如同阿凡达,以此方式实现种属转换,最终人熊与共,休戚难分,正所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按照导演赫尔佐格在画外音中透露出的只言片语,对于Treadwell的做法,他虽未全部明说,态度却有大多不认同,当然,在界限甚严同样身而为人还要分出劣等民族三六九等各种阶层的人族来说,Treadwell跨越了如此的大边界,自食其果只是时间问题,he deserve it,他不值得同情。
以前以为熊类性猛,但仔细查过后,发现这种动物虽力大无穷皮糙肉厚,但不到饿极了或者哺乳期警惕性大涨的时候,只要你不去侵犯它的自有领地,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当然,若是这只熊恰好被人类攻击过至此留下记忆,那就另当别论。
不幸就在于,Treadwell碰到的这只,恰好跟人类打过交道——“在它28岁那年,公园管理者拔了它一颗牙来识别它,它的编号是141号。”这陷入了一个悖论,Treadwell与熊亲近的出发点,是希望所有人都不要来打搅它们,而为了做到此,他却又是与之走得最近也打搅它们最多的人,物伤其类,熊却并没有如此之心,它们同族相食,无论你是好人坏人,在它们眼中,不然是景物,不然是食物。
所以,Treadwell所作所为,对熊类的作用要远远低于自己所能得到的——他孤独,寂寞而又热情洋溢,看见猎熊的同胞不会露面而是躲在树林深处,对旁人避之不及的各类动物却爱护有加,他热爱生命,却憎恶人类,他喜欢女子,床上活儿很好,与很多朋友有染,却又鄙视一切既成规则,用口fuck这个世界。他是一个矛盾体,是一个现实版的1900,一个将自己寄托于熊,一个以钢琴为命,本质来说,两者并无不同,只是前者真实发生少了些许的浪漫与悲情,又牵扯了了一个无辜女子,才具如此争议。
可以看得出来Treadwell对小动物们的热爱,曾有名言说,我越是与人打交道,就越是喜欢狗。他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叛逃者,他只是爱错了对象,“喜欢狗,喜欢猫,即便被咬也没什么大惊小怪,但你的爱好这么非主流,好吧,我无法祝福你,因为你跟我们是那么不同”,这就是很多人觉得Treadwell咎由自取的原因,但仔细想想,这理由又是多么站不住脚。至于艾娃,她选择陪伴选择坚守,怕熊的她与Treadwell一起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用平底锅拍熊的脑袋,即便知道这完全不起作用,而且,当时原本她是有机会逃走的——这行动本身已经是她下意识的选择,她知道后果,然后去承担,这不是受累,这是勇气。
参差多态方为世间本源,我们经常用自己狭隘之心去揣测这个世界,以至于这个本不大的世界在我们的解读之下又变得更加狭隘。Treadwell所做的一切与人无害,尽管在科学来看,他的“不杀一熊论”稍显偏执与理想化,但那是他的选择,也是他的信仰,他将之上升到人生理想之高度,也便得到了与之匹配的内心安定与平静,只是他的信仰非主流,他便得到如此之多的责难,这并不公平。他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一面,是自然与人类的交融,而非两者之间的势不两立与互相利用,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于是这这么做了,他预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一切,却还是义无返顾,他稍显浮夸,但是无比真实,意气风发,心如赤子。不是装逼,只因热爱,那别人就没有资格来说长道短,最后,祝福Treadwell和艾娃,你们终于长留那片林中,再不用出来受这世界毁誉,单纯而无知的灰熊迷宫里,你们是常青的路标。

  《灰熊人》影评(九):向着死亡,谁成不朽?

主人公崔德维尔(下称崔叔)一开始就是向着死亡的,他清楚的意识到危险,在同好朋友的告别中,他说到“如果有一天我没有回来,那就是我的路”。这条保守争议与质疑的路上,他孤独坚持,勇敢且疯狂。在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一条社交与地缘的鸿沟,崔叔英勇一跃成为使者,作为野生动物保护者他缺乏应有的冷静客观,但他的一腔热血促成广泛关注与讨论成了人与熊的一次交锋。有一天他倒塌了,我们无法说清他倒在哪一边。交锋之后崔叔最后化成一缕火花燃灭他的一生时,才是他想要演绎一切的停止。

  《灰熊人》影评(十):Struggle to Live - As Wild As Animal

Structure:
1. The discussion and judgement of Timothy's behavior. Timothy as an crazy grizzly man.
2. Timothy as a filmmaker.
3. Timothy as a performer, an actor. "Stardom".
4. Amie, who added mysteries to this story.
5. Reasons for driving Timothy into the wild - the interview of his parents and friends. This is about his childhood and youth.
6. The killing of bear. Economics (as the interviewee said, the bears in Alaska are kept a healthy population, and the poaching are not serious). Timothy "fuck"s the park service. "He's fighting civilization itself".
Footage:
1. Re-makes of Timothy and Amie's footage.
2. Director Werner's interviews on multiple people who know Timothy or his story.
3. Maps and other documents.
Method of interview:
Fixed shoot, and hand-hold shoot that pans around and keeps moving back and forward towards the interviewed subjects.
Critics:
This is a very radical documentary. Timothy is despaired because of the civilization, and he's rather die in the wild. He is a dramatic idealist, even his name and background are not real. He creats for himself a theatrical second life. He is more alive living in the nature with the dangerous animals. His inspirational emotion shows. With Timothy's lens, the audiences can get the "experience" to feel his presence - as if we were there with him. Through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Timothy who lives his life to the utmost, the director drew his point in the end - "It is not so much a look at wild nature, as it is an insight into ourselves, our nature." And instead of harmony, the nature is in dynamic, cruel chaos. Or rather to say, it is a harmony based on chaos. The cruel part of human beings is no difference from the animals' instinct - a struggle to live. This is fucking dark but true.
Quotes:
"I have no life. Now I have a life."
"If I don't come back. That's the way I want. That's the way I want to go."
Others:
1. He talks about his love of girls. In his opinion, his life will be less tough if he was a gay.
2. I suppose the movie Into the Wild is based on Timothy's story?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