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读后感10篇

2017-11-20 22:31: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读后感10篇

  《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是一本由[美]安德鲁·罗宾逊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读后感(一):与科学巨人一路同行

      2月26日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平台上获得了一本《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事先并没有想到能够如此顺利,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有勇气去申请本书的底气主要有两点:一是此前已经读过两遍天涯知名作家刘萝卜锅创作的《爱因斯坦:想象颠覆世界》了,对爱因斯坦的生平、以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为代表的科技成果以及他晚年为了人类和平而奔走并愿意成为一个平凡和普通的世界公民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是高中时是由理科转文科,此后一直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化学、天文等有深厚的兴趣,自信为最终“啃”下这本厚重的《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也绝非难事——于是,欣赏一试;于是,一举中的。感谢@湖南科技出版社。
      得到本书前,首先在3月7日这一天的下午接到了一个号码为0731-84375840、归属地为湖南长沙/湘潭/株洲的固话打来的电话,感觉非常意外。原来,这是湖南科技出版社打来的一个确认电话。此前收到那么多的试读书,都是出版社或者推广方直接就把书给快递过来了,像他们这样,在寄书之前再电话确认一下读者是否是真的喜欢读这本书,确实也是第一次见到。由此,在更加感受到了湖南科技出版社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的同时,也不由地给了作为读者的我内心里以不小的压力。
      勇敢者从来都是化压力为动力的,花了近一星期的时间来细细研读这本书,虽然有些地方仍然有理解上的重大困难,特别是在纯粹的科学公式的时候更能感受到这一点。但本书比较聪明的一点也在于,它是尽可能力求通俗地在讲述爱因斯坦以及他的科学研究成果,不遗余力地通过了爱因斯坦自己的讲述、其他科学家的“证言”,还有作者本身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对这个前所未有的“科学巨人”无限魅力的解读和感受。其间,穿插了不少的故事,风趣而生动地展示了爱因斯坦不仅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的一面,极大地丰富了这一人物的“血与肉”。
      阅读的过程中,也充分感受到了本书的权威和严谨。一方面,得益于其中大量的科学图表、个人照片、书写原稿照片等的直观介绍,从而得以近乎“身临其境”地展示了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及其他更多的方方面面,得益于其他权威的同样作为科学巨人的科学家,如史蒂芬·霍金、阿瑟·C.克拉克等对爱因斯坦相对论及其他方面的介绍。本书的编著者安德鲁·罗宾逊以及包括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2位撰稿者,从不同的方面清晰的呈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发现、他的生活包括丰富的情史、对和平的追求等科学以外的活动,还有爱因斯坦与喜剧家卓别林、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印度诗人泰戈尔之间的交往,非常全面地展示了爱因斯坦更为丰富和具体的一面。
      当然,爱因斯坦绝非完人,他也有他的缺憾之处。比如,非常重要的有这么几点:他的数学基础不是很好,这直接影响到了他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或者是把他的理论表述得更为精确、严谨;比如,他对黑洞的偏见——也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怀疑。但这些,不会影响到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也许这只会激励后来的科学家们争取超越爱因斯坦,就像爱因斯坦曾经超越了他之前的那些科学巨人一样。
      没有想到的是,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巨人,他获得诺贝尔奖却并非是因为他的相对论,而是缘于他对光电效应的阐述。在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林斯海姆推荐爱因斯坦(推荐理由还是他在相对论方面的成就)为获奖候选人时,曾经写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我相信诺贝尔奖委员会很少有机会为一件具有类似意义的工作而颁奖。”此话不幸言中。诺贝尔奖委员会千真万确地没有因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之一——相对论而颁奖给爱因斯坦,虽然光电效应也是爱因斯坦的重大科学理论成果之一。
      阅读本书,对于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我,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这使得我得以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一路”同行,更近距离地体会到了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确实有一种不虚此读的感觉。
      阅读本书,还解开了我此前的一个有意无意的疏忽。之前,我在看到2015年是纪念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的时候并未曾想到更多,却忘记了更为准确的表述是,2015年是纪念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包括加速运动和引力)的100年,而狭义相对论的提出则是在1905年——相对应的2005年是纪念狭义相对论的100年。这一点,大概很多读者也没有意识到吧。

  《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读后感(二):没有科学家像爱因斯坦那么令人着迷

爱因斯坦在1915年发表广义相对论,到2015年已经整整一百年,又逢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里预言的引力波正式被人类探测到,这不仅填补了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也意味着科学家抓住了揭开宇宙奥秘的“钥匙”,有助了解宇宙的起源和运行机制。在这个时候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可谓是时机恰好,这本书给我第一感觉是通俗易懂,包含了他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以及政治立场和人际关系等,书中除了作者安德鲁·罗宾逊主笔之外,还收录了12篇由包括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著名科学家、学者和艺术家所撰写的文章。翻开书本,大量的珍贵照片映入脑海,这是我所看到有关相对论书籍里最为生动的了。
引力波的探明让人更想知晓广义相对论的内容,带着期待心情我翻开了本书的第四章:广义相对论。其实1907年的时候广义相对论的想法便开始在爱因斯坦的头脑中酝酿,当时他有个想法冒了出来:“如果一个人自由下落,那么他将不会感觉到自己的重量。”这个简单思想实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把他引向了引力理论。爱因斯坦后来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思想。”除了探测引力波,一些证实广义相对论预言的精密实验仍在进行,比如2004年曾发射过一颗重力探测器B,它携带着高精度陀螺仪,以测定他预言的由地球引力引起的空间结构的微小改变
牛顿说他的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其实爱因斯坦也不例外,正是运用了新的数学工具他才推导出了广义相对论。19世纪中叶,数学家黎曼发明了一种弯曲空间的几何,在这种几何中,爱因斯坦说:“空间不再具有刚性,而且有可能参与物理事件。”正如霍金讲到过,爱因斯坦用黎曼的几何创造了一种新的弯曲时空的几何。他设想质量和能量能够以某种特定的方式使时空发生弯曲,引力不再是一种受力学定律支配的物体的相互作用,而是质量使空间弯曲所产生的一种场效应。想象一张平直而光滑的蹦床,在上面放一个重球,当弹子通过蹦床时,它将在重球所引起的凹陷附近沿一条弯曲路径运动。
总的来说,这本书适合普通大众来阅读,没有物理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并获得相当丰厚的知识,书中前半个篇幅讲了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与探索,后半个篇幅则注重他的个人生活和对和平的追求。全书较为清晰地呈现了爱因斯坦伟大发现的核心所蕴含的美妙简单性,解释了他的思想如何继续影响着科学发展,如激光、大爆炸理论和万有理论;还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生活和科学以外的活动,包括他与卓别林、罗斯福、泰戈尔等名人的邂逅,他对音乐的热爱以及烦恼重重的家庭生活。难能可贵的是,本书的后记部分讲述了爱因斯坦的遗稿问题,他的遗稿总共有大约3万份文件,体量上类似于拿破仑的遗稿,是达尔文和莱布尼茨的两倍,更是牛顿和伽利略的数倍。为了整理出版爱因斯坦文稿的学术版,杜卡斯(和伊尔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继女和第一任秘书)开始按照档案惯例整理文件,并用英文写了简短的说明和概要,因此她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爱因斯坦全集》的第一位抄写者和编者,目前这套丛书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国内,已经出版了十卷。
可以说没有任何科学家(也许只有达尔文)能像爱因斯坦那样令世界着迷,他最快乐的事情显然是有时间从事科学研究,正如他在一封家信里写道:“我忙于科学。事实上,不这样做我会无法忍受。”

  《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读后感(三):《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科学是最初的光


不管一个孩子未来会走上怎样的道路,让他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他有关科学的兴趣。成长好似初开混沌,在一片黑暗之际,哪里有光,人便会向哪里走——而最初的科学之光,一定会将他引向一个广阔而有趣的未来。
在我看来,这恐怕也是爱因斯坦在今天、在物理学之外的意义。没有那一位物理学家,会有爱因斯坦如此高的声望与影响——现如今,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与他那标志性的形象早已成为科学家的代名词。他的特质——天才、专注、不修边幅,也成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但更重要的,人们之所以对他如此推崇,是由于他使得人们离科学更近。科学本该具有的探索精神与人文内涵,在他身上为人们认可并接纳。
《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是应爱因斯坦发表著名的“广义相对论”相关论文100周年而出版的一本纪念文集。编著者安德鲁•罗宾逊是位很出色的科学史家,似乎对“天才”情有独钟,曾著有《天才导论》、商博良传记《破译埃及密码》等。这本《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以爱因斯坦的生命历程为主线,讲述了这位天才的奋斗、生活与愿景;同时每一章节后配有其他人撰写的有关爱因斯坦的评论文章,评论者包括科学家、学者和艺术家。他们分别操持自己的角度,对爱因斯坦的某一方面加以评述,从而使得读者可以更加全面了解这位天才的精神状况。
任何杰出的人物,他的生命至少会有两个侧面值得剖析——之于公众的,以及对于自己的。而真正的伟大则是在于,这样两个侧面不会各自独立,彼此离析,而是真诚地统一在一起。爱因斯坦显然具有这样的特质。在物理学上,他具有无人可敌的天才,但对于理论的发掘与论证,却也总会有那么一点偏执;而更重要的,是他对书斋之外的世界的执着与热忱。他热爱和平,拒绝暴力,同时也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抱歉。而对于自己的爱情家庭,他表现出的则是心安理得的“大男子主义”——他拒绝和平庸的人一起生活,却发现自己伴侣总会堕入平庸。但问题是,他自己却又需要一种“平庸的陪伴”……这样的矛盾其实在多数天才身上都会产生,只是在爱因斯坦这里,他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隐藏了他不够显眼的创伤。
但终究,爱因斯坦都是一个值得铭记和追随的灵魂。他的伟大,在于他的思想本身就蕴藏着改变的力量。而科学是改变者最初的舞台。这也是我为何希望每个孩子都先成为“小科学家”的原因。就像是乔布斯的名言“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无论结果如何,人的一生,只有以“企图改变”作为起点,才不至于早早就陷入委顿迷惘,以至于错失自己的力量。从发现与探索眼前的世界开始,循着科学之光,这样一条改变之路,即便走不到最后,也会让人生变得更加坦然从容,丰富而美好

  《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读后感(四):作为“人”的爱因斯坦的一生


多年以后,当物理学家们聚集于布鲁塞尔,拍下那张著名的“人类最聪明大脑的集体照”时,他们准会回想起1900年4月17日那个阴冷的春日。那时伦敦还是世界的中心,全世界的科学家都齐聚一堂,期待着开尔文勋爵那篇著名的世纪演讲。这篇演讲是如此著名,以至于会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无数次的被人们提起,白发苍苍的开尔文勋爵志满意得的宣称,19世纪已将物理学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修饰、完美这座大厦了。然而大厦“的优美性和明晰性却被两朵乌云遮蔽,显得黯然失色了……”(‘the beauty and clearness of the dynamical theory, which asserts heat and light to be modes of motion, is at present obscured by two clouds.’)这两团乌云日后却颠覆了整栋物理学大厦的基础,令人们发现原来在大厦的下面还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宇宙。这两团乌云分别是“以太假说”与“紫外灾难”,而亲手引爆这两团乌云,颠覆了整个经典物理学的人,27年后在索尔维会议中坐在所有人的中心,他名叫爱因斯坦。
一百多年来,人们对爱因斯坦的痴迷始终不减,某种意义上这恰如卓别林所言:“他们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许多传记与物理史话都极力渲染这点,试图让这位科学家本人也变成和他的理论一样玄奥艰涩的怪人。然而《爱因斯坦相对论百年》却反其道而行之。书中的前七章叙述了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而后八章则用几乎相同的笔墨描述了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人”的一生。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的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美国公民的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犹太人的爱因斯坦与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在此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我们在书中所见的,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而非一个科学怪人。这本传记的主笔名为安德鲁·罗宾逊,然而其他著者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弗里曼·戴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戴森球”概念的提出者;史蒂芬·霍金,自牛顿、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约瑟夫·罗特布拉特,曼哈顿工程参与者之一,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等等。这些著者的文章附在正文的每章之后,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了爱因斯坦的生平。这与以往的爱因斯坦传记有着显著区别的一点在于,我们所看到的再也不是作者本人对爱因斯坦的印象,而更多的包含了爱因斯坦之后的伟大科学家们对他的评价,当代人们对他的评价,甚至是他本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使得我们能够以一个更立体的角度去审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从而理解他的一生。霍金曾说过,科普读物中出现数学公式的次数与这本书的销量成反比。而这本《爱因斯坦相对论百年》恰到好处的抓到了其中关隘,书中大量穿插着珍贵的手稿照片以及难得一见的爱因斯坦生活照,在艰涩难懂的科学概念旁还总配有简明扼要的说明图片,这令爱因斯坦从一个被升华的符号重构成了一个人,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那些原本被我们所忽视的关于爱因斯坦的细节。
本书第一版出版于2005年,当时距离爱因斯坦创造奇迹的1905年恰好整整一百年。作者在十年之后重新修订了此书,我手中拿到的就是修订版的中译本。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在瑞士专利局逼仄的办公室中连续发表了五篇论文,3月18日,《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讨论了光量子以及光电效应,为量子物理学奠定了基础;4月30日,《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推导出计算扩散速度的数学公式,为他赢得了博士学位;5月11日,《关于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提供了原子确实存在的证明,成了分子运动论的里程碑;6月30日,《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讨论了时空关系,后来人们称其为“狭义相对论”;9月27日,《物体的惯性是否决定其内能》,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说明了质量和能量可互换,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就是出自这篇论文,这五篇论文决定了整个二十世纪物理学的走向。我无意在此向诸位冗述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但上一个这么做的人名叫牛顿,“万物运行之规律隐于黑暗:上帝召牛顿出,始有光耀万物”。写下这些句子的蒲柏接着来了这么一句:“魔鬼嘶吼唤爱因斯坦出,黑暗隧重临万物”。拿到本书中文版之时,恰逢LIGO探测到引力波之时(书中第七章亦有提及引力波探测),至此,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的所有理论均已被证实,拼图的最后一块在广义相对论被提出101年之后被拼上。“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世界的变化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世纪。原因不在于政治,也不在于经济,而在于基础科学进展所带来的技术的突飞猛进。显然,没有一位科学家能比爱因斯坦更好地代表那些进展。”——霍金

  《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读后感(五):令人惊叹的伟人爱因斯坦

新年伊始,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席卷全球,那就是美国NSF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这一成果验证了爱因斯坦在1905年预言的正确性。虽然整个过程持续了不到1/4秒,但它的科学意义无可比拟,它必将引发一场天文学的革命,能够让我们探索宇宙的起源,模拟宇宙大爆炸最初瞬间,检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正确与否。
虽然爱因斯坦离开我们已经半个世纪了,但爱因斯坦的名字因为这条新闻再一次响彻地球的上空,再一次引发地球人对爱因斯坦近似狂热的崇拜,他的偶像地位,他的明星光环让人为之迷醉,我也是其中之一,虽然我说不出来他对我的深刻影响是什么。2016年阳春三月,我收到这本心仪已久的图书《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这本书让我看的入迷,深深沉醉其中,深深的为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和科学探索精神深深折服,我想,“能够穿越星际的,不止引力波,还有爱因斯坦独特的魅力”。
这本书是一本资料扎实的爱因斯坦传记,作者引用了大量详实珍贵的照片、名人的谈话记录和拜访记录、以及别的科学家写的纪念文章,来展现‘世纪伟人’爱因斯坦波澜壮阔的一生——揭秘了他鲜为人知的生活故事、爱情故事、音乐素养和科学成就以及对世界和平的追求,同时把物理发展史的辉煌成就融入贯穿其中,并把量子理论、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的提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我们了解了这两种理论的含义和意义。所以,拥有这本书,你就拥有了爱因斯坦的全面权威的人物传记,书中大量详实亲切的照片更是可贵,再现了怪老头的怪天才举止和生活瞬间,同时书中阐述了各种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所以这本书也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物理知识科普书。
爱因斯坦,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一个正直善良坚持和平的勇敢的战士,一个极富亲和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他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有巨大勇气表达自己的思想,生活中他特有的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古怪行为,更是增加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已经成为了今天天才的代名词。是什么成就了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生?好学、聪明、智力、勤奋、坚韧、勇气、心志、思维方式、天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得他成为量子论的三教父之一,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的缔造者。他的物理理论颠覆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宇宙起源的可能推演:质能可以互相转换,时间可以变慢,长度可以收缩,时空可以弯曲,时空旅行成为可能,一切都太不符合我们对宏观世界的直观感受了。
掩卷遐思,爱因斯坦身上那种科学探索精神、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民主自由和平的追求,最值得让人学习、仰望!

  《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读后感(六):全面了解名人背后的故事---读《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

对于从小就喜欢理科的我来说,科学家数学家对我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吸引力。在湖南科技技术出版社的官方微信上看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的试读申请,犹豫了一天。回到家给喜欢科学的儿子提起来爱因斯坦,没想到他居然对安因斯坦的兴趣不亚于我。他开始给我讲他知道的仅有的一点关于爱因斯坦的趣事。还好奇的问我相对论是什么东东。看到这些我就拿起手机跟帖评论申请试读这本书。承蒙出版社的厚爱,如愿得到了这本书的试读,心里很高兴。再次感谢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拿到书我惊呆了,很厚很重的一本书,封面上是两张一老一少爱因斯坦的黑白照片。整本书有二百多页,翻了几页,感到难度挺大的,心里有种压力感。好奇心促使我一页一页的看下去。整整用了半个月的睡前时间才把这本难啃的骨头啃完。也让我彻底了解了爱因斯坦的不平凡的一生,我对他又多了份崇拜和尊敬。从爱因斯坦以前的物理学到狭义相对论再到广义相对论最后再到量子理论都一一做了阐述。爱因斯坦在科学的道路上为人类做出来不可磨灭的功劳,真不愧为世界上最有名的人。
爱因斯坦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他的形象,他的事迹,他的伟大发现都在人们心中永存。这本书利用大量的真实生活照片和爱因斯坦的亲人朋友的回忆和记录,以及爱因斯坦的日记向世人阐述了他的精彩人生。他的一生其实也并不像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经历了两次婚姻,有两个亲生儿子,一个在精神病院,一个也与他交往不多,就是在他最后生病期间,孩子们也没有守在他的身边,只是在最后时刻见到了自己的大儿子。他的两任妻子和唯一的妹妹也都走在了他的前头,他的晚年时孤单的。爱因斯坦曾经的生活也是很拮据,直到担任布拉格的正教授才有所改善。曾经做过家教挣钱补贴家用。相对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写出的。
大多数人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个科学家,其实爱因斯坦还是一个热爱音乐和旅行的人,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也是有目共睹的,正如爱因斯坦自己说的:”如果我不是物理学家,也许我会当音乐家。”爱因斯坦六岁就练起了小提琴,晚年又转而弹奏钢琴。爱因斯坦还是一个梦想家,是一个极富独创性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还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政治家。他反对一切使用武力解决问题,他对战争深恶痛绝。爱因斯坦虽然出生于犹太家庭,缺不接受他们的宗教信仰。
爱因斯坦被人类成为天才。可他小时候缺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之处。他是一个相当安静的孩子,从一度不会说话被人们佣人起了个“呆瓜”的外号,上了中学以后天赋才逐渐显现出来。他曾经对采访中提出取消学校的入学考试,他觉得应该让学生回归自然,遵循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效果的原理,入学考试恰恰是做着相反的事情。爱因斯坦从小就喜欢阅读,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和他以后的伟大成就都是分不开的。为了逃避兵役,他放弃了德国国籍,成为了瑞士国民,晚年有加入了美国国籍。爱因斯坦在26岁就提出来狭义相对论,在时隔10年后又完成了广义相对论。
这本书是爱因斯坦的一本传记,让读者对他的一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把一个伟人的一生展现在我们面前,爱因斯坦的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很庆幸能够读到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既增长了知识,又多了份自信和勇气。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读后感(七):《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重拾爱因斯坦的宝贵遗产

       文/吴情
说到爱因斯坦,我们总容易想起那张颇为经典的照片。黑白照片里,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者,眉毛上扬,眼睛偏斜,冲着镜头吐出舌头,像一个婴孩般任性天真。谁也不清楚他目的何在,但世界却记住了这一近乎搞怪的模样。对多数人来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个神一般的人;他智商超群,难以理解,行为偶尔怪诞,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着世界的意义。在我们的想象中,爱因斯坦只能在地平线上仰望,不能近观。殊不知,爱因斯坦也经历过作为常人的悲欢离合。
《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安德鲁·罗宾逊编著。在本书中,安德鲁共收集了数十位知名物理学家对爱因斯坦的回忆和描述,向普通读者如你我呈现了爱因斯坦平凡而又卓越的一生。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一个普通的犹太家庭,“父母双方虽同属犹太血统,却不愿接受正统的犹太教义。”幼年时期,爱因斯坦并未表现出非凡的智力水平。入学后,尽管“他的确是个出色的学生,但绝对称不上天才”。不过,随着年龄增长,爱因斯坦对数学和科学日益着迷,且“纯粹是受到了好奇心的驱使”,不带物质利益和功利色彩,这决定了他大学的专业选择。
成年后,爱因斯坦一方面继续自己对理论物理学的探索和思考,一方面步入婚姻和家庭生活;宇宙奥秘和鸡毛蒜皮一齐摆在这位高材生面前。现实生活的经济窘境迫使他寻找解决途径,哪怕是成为一名普通专利局技术员,挣得一份微薄的收入。在养家糊口之余,爱因斯坦从未停止对理论物理学基础的思考。这方面的成果,便有为人称道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光的波粒二象性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因斯坦不仅打破了暗含绝对时空观的牛顿经典力学,而且将牛顿力学纳入更广阔的相对论力学体系中,开启了物理学中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
不过,纵观爱因斯坦的一生,也有不少遗憾之处,比如他强行加入一个常数以保障静态永恒宇宙存在的基础,又如他“似乎从未把大爆炸当真”,再如他的名言“上帝不掷骰子”中表现出来的对量子力学从未完全信任的态度,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二十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另外,在私人生活中,爱因斯坦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父亲”、“好儿子”及“好丈夫”,但是,无法否认热爱音乐、平易近人的他常将家庭、家人牵挂于心。毕竟,比起浪漫话语,他更倾向于以行动证明自己。
在政治立场上,爱因斯坦并非民粹主义的信徒,也不鼓吹共产主义,而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二战中逃亡美国的他,曾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强调制造核武器夺取二战战争胜利的重要性。而当两枚原子弹在日本已造成巨大平民伤亡的消息传来,他陷入了深度的自责和内疚之中,尽管他从未参与美国曼哈顿计划。爱因斯坦后来反对不义战争,并为核武器的未来深感担忧。其实,从爱因斯坦童年时期对德国境内“反犹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的反叛已可窥见一斑。《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在生活中,也在生活之外的普通人,还原属于这一普通人的思想轨迹和真实心跳。
对多数人而言,或许这一生都与理论物理学的殿堂绝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爱因斯坦与己无关。至少,在他身上,细心的读者总能读出,个人价值的实现,总与百倍的努力呈正相关。在其有生之年,爱因斯坦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科学界明星,有关他的奇闻轶事多广为流传。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中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多半是个人勤奋自学的功劳。所谓“自学”,并非专为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一项生存技能,而是对智慧和真理的不懈探索,和对权威的合理质疑。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是总为眼前利益奔忙的现代人所亟需的吗?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