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10篇

2017-11-21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10篇

  《路易的第九条命》是一本由莉兹·延森 (Liz Jensen)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80,页数:2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一):总有什么事情,我们无从知晓——读《路易的第九条命》

文/飞熊
一个母亲,为什么要如此残害自己的儿子?
即使你耐心地读完这本悬疑小说,仍然有太多的事情你不知道。当读过这个故事的尾声时,我们知道了那个一次次残害孩子的凶手,不是别人,就是他的母亲。作者慢条斯理的解释了个中的原因,但我仍然疑惑是怎么样的生活造就了这样一个狠毒女人?在这样一个把女人当成美丽善良的象征的社会中,你怎么会对这样的一个故事有所认同?我一直想,一定会有女性主义者站出来说,这本书玷污了女性圣洁的形象。
作者莉兹•延森(Liz Jensen)出生于1959年,是丹麦父亲和摩洛哥母亲的混血女儿。最初在远东地区当记者,之后在BBC担任电视和电台的制作人。1995年,她在法国以雕刻为生,写下来她的第一部小说《蛋舞》(Egg Dancing)。之后1998年,返回伦敦,创作《方舟之子》(Ark Baby),《食纸人》(The Paper Eater,2000)和《家里的战争罪行》(War Crimes for the Home,2000)。这本小说《路易的第九条命》是她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之后,她还创作了三部小说:My Dirty Little Book of Stolen Time: A Novel(2006)),《少女贝瑟妮的通灵之旅》(The Rapture ,2009),The Uninvited, Bloomsbury USA(2012)。
在豆瓣搜索莉兹•延森的中文译本,只有本书和中信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少女贝瑟妮的通灵之旅》。在百度和谷歌输入“莉兹•延森”,得到的内容除了本书外,别的信息也寥寥无几。可见国内对这位英国悬疑小说家,也就是近几年才开始有所重视。
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有点怪异的小说名字,得到一个模糊的印象这个女作家不是循规蹈矩的一般人。
就像作者本人对我们中国读者很陌生一样,这个混血女作家笔下的故事也是扑朔迷离,充满悬疑。
《路易的第九条命》讲述了一个患有妄想症的小男孩路易,一生经历的九次的悲惨不幸。从出生难产开始,到后来的暂时休克,长时间电击…….第九次是掉落悬崖。故事以不断交替叙述视角的方式来慢慢推进情节,两个叙述者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向读者讲述他们自己眼中的故事。但双重的视角,并没有在读者脑海中投射更清晰的内容,只是在更丰富的认识层次上制造更深刻的谜题。到底是谁,不断的个给那个可怜的孩子带来新的伤害?那个看上去视他如己出的养父?那个心理医生?那个住在他脑海中幻化出来的怪物古斯塔夫?那个看到他妈妈就陷入爱河的医生?
(那个把他当作天使的母亲?)
作者莉兹•延森就像一个魔术师一样,使用各种铺垫,把聚光灯投向了路易的养父。直到那个似乎爱上了路易母亲的医生,恍然醒悟。
在同一部小说中,进行叙述角度的变化,在福斯特写《小说面面观》那个时代,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议题。可如今,就连中国的影视作品都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方式,当然成功者少。回想当年看《英雄》时候的感受,感觉除了特效之外,那简直就是没什么可说的一部“力作”。
而无疑地,莉兹•延森在这部小说中的表现,是夺人眼球的。即使出现了两个讲故事的人,也没有把故事和盘托出,不断涌现的疑团,抓住了我们的眼神,控制了我们的思绪。
可一个身为人母的女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阴险和狠毒?我想,如果谁有勇气,为这本书写个前传,去解释这个问题,那将是一个挑战性十足的任务。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二):关乎所有人的危机感——读《路易的第九条命》

前言:
首先很感谢磨铁图书能够引进这样一本优秀的外国小说,面对市面上的各种玄幻小说、青春文学、鸡汤读物、旅行圣经,相信很多人已经开始厌倦。中国现在的确缺乏优秀的小说家。那么不妨来读一读这本。另外要感谢译者钱峰,私以为翻得不错。最后感谢我的编辑范筱薇的热心推荐
正文:
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即便在忙碌到大脑抽筋的日子里,我还是坚持每天读上一段。有时是睡前,有时是起床后,有时是公交车或地铁里(有几次差点坐过站),最多的是在厕所里——这本书的故事太吸引我了,以至于我常常霸占家里的马桶,久久忘了起身。
而在去法国旅行的日子里,我也带着它,在漫长的夜航中按摩疲惫的神经。如果不是时间紧迫,我恐怕要去到故事的发生地普罗旺斯去一探究竟,亲自确定一下“绝症医院”是否真的存在。
当我稍微空闲下来,就一口气读完了小说的后半部分。它的精彩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我想起来大学时期看《穆赫兰道》、《搏击俱乐部》、《蝴蝶效应》的时刻,也是被这样震撼着。事情远远超出你所料,事实就藏在薄纱帘的后面,离你那么近,可你就是看不到它,你只习惯透过纱帘看到窗外景色的美好
使人蒙蔽的是人的心灵,它太感性,以至于不能让大脑正常运转和思考——达纳谢医生因为爱慕之情而被蒙在鼓里;小主人公路易则因为匪夷所思的爱而一再剑走偏锋;路易那病态的母亲从始至终都在玩火自焚,正如她的悲惨结局一样。
其实我很难理解路易对母亲的爱,更不能懂得母爱究竟为何如此畸形。但我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精神疾病,有时并不为自己所知,旁人亦熟视无睹。每个人都像只陀螺一样兀自旋转,毫不怀疑自己的正确性。很少有人像路易的奶奶那样清醒。
不得不说,这个老太太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她和女警官对医生及路易母亲的清醒态度使得很多故事浮上水面。但警官的警醒是职责所在,老太太则是因为清醒的爱。作者通过达纳谢医生的视角这样来形容她:“眼神清楚,一脸睿智,完全不符合我之前想象中尖叫的疯婆子形象”。而达纳谢医生本人自始至终都甘愿沉浸在水藻缠身的池塘底下,不会尖叫,也不反抗,他只是顺从自己的感官,抛弃了意志
这个医生有中年危机。其实不一定是中年危机,许多在大城市中打拼的人都拥有不同程度的危机感。面对步入僵局的婚姻,使自己陷入困顿的工作,无法抗拒的婚外情,突如其来的矛盾与焦虑,自我价值的无法实现,这些其实是普遍现象。达纳谢因为大过于现实温情抚慰而纵情于此,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与使命,也忘记了思考。于危机中忘记了危机的根源——他是许多麻木的人的代表。
而路易的母亲,那个美丽孱弱的女子,她如同伊甸园中诱惑夏娃的蛇,一再用自己的特质来博取同情与爱慕,鲜少有人知道她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她的危机感来自于对过去生活的悔恨和欲求不满。她只关注自己,太过迷恋对自我欲望的成全。
像她这样的诱惑,现实中太多太多。精神病人是不会承认自己生病的,但她也许很会掩饰。她的美丽与掩饰成了祸水,涨潮般一波一波冲击着达纳谢医生。
达纳谢因为无法扭转婚姻的局促,无法得到妻子应有的爱,也无法给予自身的爱,当她遇到这个可怜的女人时,电光火石的反应便理所应当。在某种程度上,她是他不幸生活的救赎,一剂有效的兴奋剂,不顾将来,只活在当下。而他则是她的避风港——许多“病人”擅于捕捉人的软肋并迅速下手,何况这是位颇富有同情心、悬壶济世的医生,她本能地感知到他泛滥的同情心。但我想她对他存有真正的感情,一种无法言说的、因为自身的缺乏而得到补充的感情。
而将病人转给达纳谢医生的另外一位医生——菲利普,则是“中庸之道”的代表,他发现了路易母亲的不合常理之处,却苦于事业的经营而不敢直面事实,后果则是在其后的会面里,达纳谢发现他“老了十岁”、“像是他的照片褪了色”。良心的不安始终在谴责着他。从作者对他的描述及达纳谢对这个人的印象来看,菲利普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而缺乏普世原则的人。但人始终无法走出轮回。尽管教人感到悲哀,但作者还是于故事的结尾处给予了许多人以希望。
还有肥佬普雷兹,我想一些读过这本书的人会和我一样,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对他全无好感,因为那时我们还站在“这一边”。普雷兹显然不像一个心理医生,更像是一个混日子的伪证上岗的酒鬼。但有一点他是有意思的——痴迷,但这痴迷无法将他救赎,他太过软弱,薄弱的意志轻易就被击碎。过度沉溺于小我的境地只会一败涂地。在后来的故事中他戒掉酒精,变成了一个“好人”。他是现实中的逃避者。
说到故事的小主人公路易,根本不像个孩子,这让我想起了《铁皮鼓》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又不太一样。他母亲说他是猫变的,因而有九条命,路易着实充分地应用起这九条命来。他像母亲肚里的蛔虫,不按常理出牌的怪胎,仿佛生下来就带有母亲的畸形遗传。偶尔可爱得让人心头一阵柔软,偶尔却使人寒冷畏惧。他过分聪明,极不安分,满嘴谎言,行为乖张。他不像是一个“人”,更像是一个没有发育完全的鬼怪,不会过于兴风作浪,却在举手投足间足以令人毁灭。最后,作者也将他“寿终正寝”,这个始终不属于人间的灵魂把最平静安分的一面留给了熟睡中“洁白”的病床,他沉溺于自己的最后一条命中,灵与肉不聚不散。
实在不愿将路易描述得不堪。但尽管他有诸多可爱之处,我还是心不甘情不愿。他的危机感来自于急于得到父母亲的认同。路易始终都不是凡人,因此他的第六感告诉了他许多真相,但显然以他的道行还足以消化吸收,于是这种危机感愈加繁重,成为他做一个正常人类的枷锁以及他离经叛道的动力。那末,他终究要回到属于自己之处去。
我觉得作者就是鬼才,这样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简直令许多小说家汗颜。英国老牌周报《傍不雅者》的副总编辑罗德•利德尔毫不掩饰地说:“莉兹•延森是最杰出的女性小说家。”
现实生活似乎永远不及小说精彩,作者莉兹•延森将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浓缩在了17万多字的文本中,看似只发生在几个主人公身上的情节,其实概括了许多人的一生。在作者虚拟的世界中,每个主人公这半生的经历都足够多了。而故事之所以看上去离奇,或许也是因为浓缩的缘故。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也并不缺乏离奇的桥段。如果将一个人的一生浓缩一下,打乱顺序编写一番,许是来得同样精彩。
但即便同样精彩,也需要精妙的故事叙述能力,如何将一个平庸的故事讲得生动,关乎于讲述者的语言、逻辑与卖关子的技巧;如何将一个曲折复杂的故事讲得不使人生厌、晦涩,则需要更多的天赋、技能及对故事庞大架构的掌控力。
其实小说家都是天生的,不管他后期读过多少著作,受到多少名家的影响,那也只是后天的一个引子。莉兹•延森是一个天生的小说家。她敏感,专注,不放过任何一个描述的细节,小说中无论是路易母亲微妙的表情变化,还是对路易“想象世界”中怪人的细微描写,或是对自然界的一丝一毫的嗅觉感受,全部都囊括笔下。最令人叫绝的是,如果你不读完整本书,是完全想象不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作者先抑后扬,且在前三分之二的部分一直保持着“抑”的状态而不令人反感,实在是妙。
而莉兹•延森身为一位中老年女性作家,对于一个怪诞孩子的心理世界和行为描写、对于一个危机感严重的中年男子的内在变化的表达,竟然都如此精准到位。不知道这种能力来自于她生活中的体察还是源于她骨子里的天分。
这本小说,你可以当它是推理小说,或者归类于心理分析架上,或者单纯地作为一本“猎奇”小说作以观赏。我想它会符合许多不同阅读需求人的口味。
总之,这样一部“奇怪”的、令人欲罢不能的小说,是一定不会令人失望的。而且,在看过后的第一直觉里,我就觉得它太适合被翻拍成电影了。虽然此书在出版时,腰封上有介绍道:《英国病人》的导演安东尼•明格拉生前最重要的拍摄计划。但通常我对于这种推荐不会太过相信,一定要亲自读完再作考量。现在我可以明确地表示,很遗憾明格拉没有完成这个愿望。
当然,我很有私心地想说,最好是一个和明格拉同样厉害的导演来拍,不然,这样棒的小说恐怕是要被糟蹋的。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应该受人爱戴,得到应有的称赞和传扬,哪怕是致敬,也要有模有样。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三):暖阳之下的阴森之蔓

       这本书恰如一个四月温暖的午后,阳光浅浅的洒下来,落在草叶的边缘。温婉纤细的女子坐在草地上,金铜色的长发披散在她窄窄的肩膀上,她棕绿色的眼睛里脉脉含情,被她注视的人就好像小虫子一样落入那琥珀色的怀抱中,不由自主的想去保护她、爱她、牵起她那双柔若无骨的小手,轻吻她那柔软温腻的双唇,把她揽在自己的怀中。
       然后她轻轻的推开你,牵起身边那个有着一头浓密头发的男孩,捧起他苍白的面孔,告诉你,他是她的儿子,是她的天使,是她的救赎。你俯下身,看着这个孩子,他大大的褐色眼睛里倒映出你的影子,不经意间就击中了你心内最柔软的地方,于是你抱起他,牵起她的手,想要告诉她,你愿意为他们撑起一个安定的天空。
       现在你可以转过身,闭上眼睛,用绷带把自己缠起来。然后再转回来,看这个温婉的女子轻轻的将自己的孩子送下地狱。她用自己的身体温柔的覆盖住孩子幼小的身躯,让他窒息;她把他丢到地铁的轨道上,看他因为电击而浑身痉挛;她剥开这个孩子的胸膛,撕开白色的脂肪和红色的肌肉,掰断灰色的骨头,将手插到这个孩子的心脏里,把那小小的、不断跳动的红色肉团挖出来,捧到手上,大大的眼睛里满是眼泪,告诉你,请救救我的孩子,请帮帮我吧。
       这就是这本书的真相。一个春风和煦的午后,一个温婉美丽的女子,一个乖巧的可爱的孩子。两个人的灵魂在阴影中相互纠缠,他是她的天使,也是她的魔鬼;他是她的救赎,也是她的罪孽;他是她的希望,也是她的沉沦;他是她的光明,也是她的永夜。于是娜塔莉一次又一次的亲手将她的孩子送上绝路,而路易则顺从的满足着他母亲的愿望,路易的出生就象征着娜塔莉的失败——她试图用怀孕这种最原始的手段来得到卢克,可惜没有成功,于是路易从降生之始就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娜塔莉失败的象征。所以她迷恋上了这种名为“死亡”的残忍的游戏,而路易则顺从的配合着他的母亲,迎合着她,于是在“第一次,出生时母亲难产;第二次,患上婴儿猝死综合症;第三次,突发痉挛,九分半钟没有呼吸;第四次,掉进里昂地铁的铁轨中,全身85%被电击……”的八次死亡之后,第九次的新生降临了,而他的父亲和母亲则成为这次新生的祭品。
       世界上是有这样一种女人的,她们弱柔温婉,让人爱怜,她们心计精巧,只愿做一棵藤蔓,找一株大树裹缠而上,于是从此免她悲,免她苦,免她无枝可依,免她流离失所。娜塔莉毫无疑问的是此中高手,她擅长用自己的楚楚可怜勾引起男人的保护欲,更擅长用自己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的孩子去骗来别人的庇护与同情。于是皮埃尔•德拉克斯放弃了那个爱着自己的女人,来到了她的身边,成为了路易的爸爸并最终为了保护他被娜塔莉推下了悬崖,摔伤之后活活饿死在阴冷的洞穴里,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娜塔莉渴望得到更多的爱。帕斯卡被这个女人柔软的手掌、金铜色的长发和楚楚可怜的、充满泪水的眼睛俘虏,背叛了自己的家庭无法自拔。最终,无辜的路易得到了救赎,而她的母亲,则被烈火所吞噬。
       莉兹•延森比奥康纳更懂得怎么去操纵文字,她会在清新和煦的背景下塞进去一条毒蛇,让你的思绪在路易和帕斯卡两个人的主视角之间来回跳跃,每次呈现在你眼前的,都是舞台上精心布置好的精美场景,然而在每次场景切换的时候,她都会装作不经意的露出幕后那些血腥、黑暗、残忍的真相,让你不由得一惊,再想寻找的时候眼前却还是一片美好。那些用温暖的阳光裹起来的恶毒与残忍,最终在天黑的时候被倾斜出来,将你覆盖。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文/ 莫小沫
拿到《路易的第九条命》之后,封面让人触目惊心,一双血红的手护在路易的身后,让人分不清这人到底是想保护路易,还是伤害路易。如果是想保护他,那么为什么双手染满了鲜血,如果是想伤害他,那为什么又守护在路易的后背。想读懂这幅图背后隐藏的秘密就必须读完这本小说。
路易是个不寻常的孩子,在他身上总会出各种各样的意外,才九岁的小男孩已经经历了八次意外,而且每次意外都不像平常那些摔一跤之类的简单意外,基本上都是危害生命的大事故。第一次,出生时母亲难产;第二次,患上婴儿猝死综合征;第三次,突发痉挛,九分半钟没有呼吸……第九次,路易一家人本来是去一次愉快的野餐,结果,路易不幸坠崖,起初被判为死亡,后来奇迹般起死回生了,而事情的真实过程成了一个谜,由此警察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看着路易的主治医生与警察的一步步深入,内心涌起的猜想,那些不好的预感,竟然让我后背毛骨悚然,我甚至害怕看到结局如我猜想的那般。于是,我休息了一晚上,才重新拿起这本书。
这本小说无疑是成功的,它用平实的语言,层层相扣的环节,吸引着读者一路读下去,最后展现了一种特别癫狂的爱。
正如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样,这个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癫狂的爱。像武侠小说里的李莫愁因爱生恨,做出了很多疯狂的杀戮,还有峨眉派里的灭绝师太,也是因为被男人所伤,从此再也不相信任何男人,也不准她的徒弟与男人接近。除去小说,现实生活里经常有新闻报道说某某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因爱生恨,因为一些事情而下手杀害对方。这些成人间的爱恨情仇都还能追溯到自己身上,但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复杂感情,却总让我感到唏嘘。
每个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最无能为力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家庭,选择什么样的父母。他们生来只是一张白纸,上面被父母、社会涂满了各种颜色,尤其是父母在这张白纸上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如果父母不成熟,人格还不独立,就会导致孩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更有甚者,有些父母甚至会把自己受到的伤害强加到孩子身上,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为了谋取别人的同情,母亲欺骗别人说路易是强奸而生下来的孩子,或者有些母亲因为女儿没办法让她母凭子贵,进而把家庭对她的伤害转嫁到女儿身上来,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孩子总是无辜的,在他的世界里就只有父母,无论父母怎么对待自己的小孩,当他小的时候,他都是没能力反抗,也没有能力意识到原来自己没有错,是父母错了。等他长大了,有能力辨别对错的时候,小时候的伤害早已造成了。所以我总是主张,一定要自己成熟了,人格独立了,物质和精神条件都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的时候再去生孩子。因为爱的种子一旦种下去,当它开始生根发芽,你才意识到它不该长成这个样子,到那个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这个所谓的爱已经生根、长叶、开花、结出疯狂的果子。父母的病态变成了孩子的病态,然后还可能延续到下一代,后果不堪设想。
我相信我们这一代的成长,大部分人都是在一种动荡的环境长大的。像我,小时候就受到很多不好的影响,比如小时候,父母吵架打架特别严重。妈妈会当着大家的面指责爸爸,会对我们说爸爸有多么糟糕,还喜欢问我们离婚了是跟爸爸还是妈妈,会说爸爸重男轻女,不爱我之类……很多时候,小孩子都没办法辨别哪些是父母的粗,于是小时候,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很长一段时间都有轻生的念头。直到后来读了些书,谈了恋爱,才发现原来小时候很多地方是父母做错了。好在我有一个比较宽容而独立的恋人,他在我每次没有安全感想要逃跑的时候,都一遍一遍的安抚我,一遍一遍的告诉我,我是一个值得爱的人,而且他永远不会离开我,除非我离开他。这样相爱了七八年,内心极度缺乏的安全感在他和书本的帮助下才慢慢的好了起来。
即将准备做母亲,想要做一个人格独立,能够给予孩子正常的爱的母亲。愿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心理和身体都健康的童年。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五):帕斯卡的第二条命

    一本我拿起来没有放下的书,爱不释手,故事精彩美妙。就连在火车上,我依然带着它,从文字到内容,从写作手法到结构,从翻译到理解,都可以称得上是一流。
    作者莉兹•延森,《路易的第九条命》的灵感得自于她的祖母和叔叔,1930年,叔叔因为与祖母争吵后,从家庭聚会中失踪,祖母为了寻找儿子,最后跳下悬崖。这部小说,在结构设计上,个人觉得很棒!事情一环连一环,看似很简单,但透着不可思议的复杂。我从小说开始就很紧张,一直到结尾,没有放松过。直到结尾,才明白事情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开始路易的前八次伤我从没有怀疑过,真的以为是意外,而之后一直猜测路易的第九次伤的真相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死而复生,变成深度昏迷的人,所有一系列的谜团,直到最后才解开。虽然结局很简单,但是过程真是让我猜不到。路易的第九条命这就是书的引子而已。
    从内容上,文章分为十八个章节。个人认为是以路易事件作为楔子,而真正的主人公是他的医生帕斯卡和他的母亲娜塔莉。路易在第八条命时,意外地掉下山谷,生命却依然生还,来到第九条命处于深度昏迷状态,而他的灵魂附身在梦游中的帕斯卡医生身上。前三章主要介绍路易事件和基本人物--帕斯卡的“特点”,母亲娜塔莉以及家庭。从四章到十三章,帕斯卡开始深入了解娜塔莉,并且逐渐寻找路易第九次受伤的真相。第十四章到最后,帕斯卡利用路易赋予的“第二条”生命,最终找到了真相,真相很简单,却是很不可思议。
    帕斯卡,一位曾经有夜游症的医生,在成人之后,没有再夜游过。我认为在这部小说中,帕斯卡和路易一体的,虽然是两个人物,但是作者用变换第一人称的特殊写法,让我看出,帕斯卡对于路易本身的特殊身份,他像是通灵的使者,而这只是对路易来说的。从某个世界来说,他们两个是一个人。所以帕斯卡可以拥有第二条命,来自于路易;他的灵魂在梦游时和路易是相通的。
    娜塔莉,路易的母亲。书中最重要的人物,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爱”很复杂。我分不清她对路易是爱还是恨。造成路易的伤痕,在她的心中到底意味什么。只明白她值得同情,却又让人憎恨。身为一个母亲,却做出让人无法原谅的事情,该让世人怎么去理解呢,爱与恨只有那一瞬间。。。。。。
    总体来说,这部小说故事看似简单,却很复杂;看似平淡,却起伏不断;看似轻松,却很紧张,一步步,层层叠叠,最终才慢慢剥开,看到真相。精彩绝伦!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六):《路易的第九条命》--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恨交织

“我爱我的儿子,胜于爱世界上的一切,我绝不会让他死去。”,为什么会提到死去?为什么这个九岁的孩子经历了这么多的意外?为什么又一次次的平安脱身?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路易的第九条命》。
路易从生下来,就一直在经历着意外。他在九岁的时候,是一个聪明,满嘴谎言的小孩。而且总是发生一些危险的意外,比如他在出生时,母亲难产,比如他曾在婴儿时期患上猝死综合症,比如他还突发痉挛,导致九分半钟都没有呼吸,而且还曾掉进里昂的地铁里,全身85%的面积被电击。而最后一次,也就是第九次,他不幸坠崖,大家都以为他死了,但在医生宣布其死亡的两个小时后,他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是他的家庭也因此支离破碎。
开始读的时候我有点同情这个孩子,一次次的发生意外,本该幸福快乐的童年,却在意外中成长起来。后来看到这些意外都不是“意外”的时候,更加同情甚至心疼起路易。她的妈妈爱他,却也恨他,所以一次次的伤害他,又在死亡边缘拉回他。路易慢慢习得一个道理,就是当你拥有一个宠物的时候,你就可以随意处置他,甚至决定他的生死,他称之为“处置权”。而对于路易来说,他就是妈妈的一个宠物。甚至有的时候,他会配合妈妈来制造这些意外,某种意义上,他是妈妈的同谋。而终于随着第九次意外,路易结束了这所有的意外。
读完这部书感觉胸口压抑的很,又不知道该怎么去释怀这种压抑心情。当你发现你身边想要伤害你的人,正是你最爱的亲人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怎么选择?《路易的第九条命》的封面做的真是太符合这本书的内容了,一双红色的手,包围着书里的小主角,像是在保护着他,实际,也正是在用这双手,伤害着他。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七):地狱里开出的恶之花——现代的美狄亚

 接连看了两本探讨孩子与家庭的小说,《路易的第九条命》比《红房子》来得更加残酷,不知道这本书最后的上架建议是什么,外国文学?我觉得可能心理学书籍更合适一些。如果对照着看最近刚刚被腰斩完结的日剧《明天,妈妈不在》,恐怕会对成人世界产生一种莫大的间隔和疏离感,真切地发现自己只是“生活在生命的表层”,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阴暗在角落里滋生,直到长成一朵恶之花。
如果这个世界上你最亲近的人伤害你?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呢?是反抗、是远离还是顺从?
“如果你做出了选择,即使这个选择是错的,你也必须为此负责任。你选择了,路易,这是你的选择。”
小说的主人公——9岁的路易•德拉克斯,一个有着“心理障碍”的小男孩做出了他的选择,于是在“第一次,出生时母亲难产;第二次,患上婴儿猝死综合症;第三次,突发痉挛,九分半钟没有呼吸;第四次,掉进里昂地铁的铁轨中,全身85%被电击……”的八次意外事故之后,也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九次意外,一次结束所有意外的意外。
死亡是他和母亲娜塔莉•德拉克撕在九年以来不断在玩的一场残酷游戏,路易敏感聪明,所以他摸索到在世界背面的隐形规则:如果你养了一只小动物,你就可以宰杀它,因为你是它的主人。路易把这条饲养动物的隐性法则叫做“处置权”。而路易,则是母亲娜塔莉的宠物,一次次地配合“主人”行使她的“处置权”,如她所愿。路易为了迎合母亲,每天吃下一颗避孕药,想要变成女孩子,这样就能保证自己不会变成母亲所厌恶的“强奸犯”。直到最后,一二三四五,路易一步步往悬崖边走,纵身跃下。而母亲娜塔莉则“我总是会救下他,我从没想过让他死。我必须保护自己的孩子。”所以娜塔莉一次又一次地救下路易,陪着他康复,然后又把他推向地狱。
这个阴暗、倾斜、奇怪、寒冷的价值观多么像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
黑格尔说:“女子,只有在爱情里,才能找到生命的支撑力。”
《明天妈妈不在》里有一句台词:“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女人,比起爱自己的孩子,更爱男人。”
也许正是因为爱情与欲望蒙蔽了娜塔莉的双眼,让她编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谎话,而每一个谎言里连细节都逼真,比如得帕金森的继父和住在瓜德罗普的母亲,比如强奸事件,谎言说多了,连自己也信以为真。她爱自己的孩子,也恨自己的孩子。她和美狄亚一样美丽娇艳,却也和美狄亚一样是一朵带刺的玫瑰,疯狂病态。尽管知道所有的心理学案例都是带着阴暗和疯狂,但娜塔莉的这种,是大部分人所最不愿意承受和承认的一种。所以,像这样的一本书,你看开头,也许如何也猜不中结局。
美狄亚在杀了亲生孩子后说:“啊,孩儿们,这全是你们父亲的疯病害了你们!”而娜塔莉最后一句说的却是:“我爱我的儿子,我爱他胜于世上的一切,我据不会让他死去”但这一颗爱的种子,直到生根、发芽、长叶、开花,才知道结出疯狂的果子。而若细究前因,娜塔莉比美狄亚还要病态与可怕。
作者莉兹•延森的笔触也比古希腊人冷静与现实得多,第一人称视角的切换也让读者自身逐渐拨开迷雾,发现事实的真相。我想,如果能拍成电影,也许真的不比《英国病人》逊色。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八):那些所有以爱为名的伤害是否真的无法反抗?

这本小说非常好看,所以我很不客气地打了五分,我对小说好看的标准很简单,第一,能够引人入胜,拿起来就让人放不下,有足够的吸引力叫人一口气读完;第二,看完之后,能够叫人有很大的感触,不管是温暖人心还是震撼人心,总之,能够叫人心怀激荡,久久不能平复。
这两点要求,这本小说,无疑都非常符合。
小说中人物视角有两个,一个是文中的主人公,九岁的命运多舛总是发生意外却又每次都能够起死回生的古怪的男孩路易,还有一个是路易在跌下悬崖又起死回生后的主治医师帕斯卡。
小说采取两位不同身份的人物视角的轮流切换,让人完全的客观地看到了路易为何会跌落悬崖以及这个被称之为“怪胎”的孩子他的曲折的一生,纠葛的感情,复杂的内心世界。
帕斯卡作为路易的主治医师,他在小说中主要作用在于一步步走进路易的内心世界,走进被路易的母亲娜塔莉的谎言刻意隐瞒的真相,走进路易那血淋漓在绝望和温暖之间互相交织的世界。
他接受了路易作为自己的病人,他惊讶于路易不符合医学常理的病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业,他清楚地明白路易醒过来的几率微乎其微,他尽职尽责地做一个好医生,让路易的母亲不丧失希望又别抱太大的期待。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这或许只是个平凡普通的故事,但是路易不普通,路易的母亲娜塔莉更加不是个普通人。
娜塔莉独特的柔弱和悲伤的气质,让帕斯卡深深地迷恋上了他。
而恰在此时,他独特的梦游习惯又让灵魂没有死去的路易选择他作为与世界交流的媒介。
在一次次怀疑后一次次的反复推断和验证后,帕斯卡以及路易的祖母还有警察等一批人终于认真,原来娜塔莉才是杀害路易的凶手,她甚至是路易每次伤害的元凶。
人们不解,怀疑,愤怒,所有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一名声称无比爱自己儿子的母亲,会一次次伤害自己的孩子。
然而,这一切,在路易的视角里,都可以得到解释。
对于这样的解释,或许每个读者在内心深处都有强烈的反对,是的,我们没有办法接受任何以爱为名义的伤害。
没办法接受,娜塔莉这位临死之前还喊着“我爱我的儿子,我爱他胜于世上的一切,我据不会让他死去”的母亲,完全无法约束自己疯狂地年头,她把路易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她爱他,她也无比恨他。
她爱他,是因为路易是自己的血脉,是自己可以假装柔弱而获取别人同情的筹码,而恨,则是因为路易是自己以孩子为要挟获取婚姻而最终失败的证明,是她曾经的耻辱。
而更没有办法接受的是,对娜塔莉无限爱与顺从的路易,明明知道娜塔莉的想法,他聪慧的眼睛早就看出娜塔莉对自己复杂的情感,他仍然选择了纵容,纵容母亲对自己一次次伤害,甚至配合演出,成为母亲行凶的帮手。
恍然间便想起这段时间看到的关于S君被父母毁掉的一生的那篇日记,你说,S君是不是真的无力反抗呢?还是说,他是真的没有办法反抗父母那明明不合理的打着爱的名义而进行的伤害?
路易深深地爱着娜塔莉,这个给与了自己生命的女人,他甚至认同娜塔莉的观点,认为自己是娜塔莉的私有财产,娜塔莉有权利决定终止他的生命。
看到这里,我感觉到无比地心痛。那种钝重的痛感,让我记忆犹新。
那些所有以爱为名的伤害是否真的无法反抗呢?要拥有怎样强大的力量才能够对抗这样的伤害呢?路易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最后,娜塔莉葬身火海,帕斯卡在等待着路易的灵魂回到自己的身体里,重新醒来的那一天。
路易的第九条命,或许,会是最好的。
他会醒来吗?
小说的结局并没有说,但是,我相信,他会的。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九):爱的深沉

 
爱的深沉
——路易的第九条命
侯召明
这是一本“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是英国女作家莉兹。延森的大作,钱峰翻译的。
《路易的第九条命》是一本悬疑小说,作者的笔法很独特,叙述的方法很新颖。
小说以小男孩路易。德拉斯和达纳谢医生为第一人称,变换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这种方式叙事写的小说,我还是第一次读到。楔子:以路易。德拉斯为第一人称讲诉了他不寻常的事情。他从一出生,就给母亲带来了麻烦,差点死在母亲的腹内。第二次意外是八周大,患上了婴儿猝死症,四岁的时候,发生痉挛,六岁的时候,受到电击,之后因为脸埋进了有毒的食物中而食物中毒。
妈妈说“猫有九命,它们死后灵魂还紧紧地抓住身体,不愿飘走。路易如果你是一只猫的话,也已经用完了八条命了……”
路易的奇异迷案,吸引着读者的好奇心。当我读着这本小说时,我心里有好多疑问,为什么这个孩子这么不幸? 他最后活下来了没有?
第一章至十六章写路易跌下山崖后,打捞上岸,死而复活的过程。
以脑外科医生达纳谢医生为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悬疑不断,里面有心理暗示,有读心术,有脑外科专业知识。充满着血缘关系,情感,神秘的生命。这个可怜的男孩是不是他爸爸的亲生的,是他妈妈爱他?还是他爸爸爱他?
读完这本书,会让你有深深地思考,作者难道就讲诉一个男孩子的故事吗?是不是还有许多人生哲理。是的,我以为作者写这本小说,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的不容易,亲情,爱情,友情。
人从一出生就会遇到生命危险,我们一生中与各种各样的困难做斗争,没有太多的人是一生特别顺利的。
爱情,亲情,友情,这些看着简单的情感,其实真实的让你不敢相信。为了爱情,牺牲自己的身体,为了亲情,牺牲了爱情。爱惜身边的人,爱自己的亲人,不要伤害他。
娜塔莉,路易的母亲,是一个矛盾的人,她爱孩子也恨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她就弄伤他,试图害死他,却没有勇气,一次次伤害,一次次又救了他。这个母亲真是太可怕了。
书中斯蒂芬的一句话让我深深地回味着,“每天某处都有女人伤害自己的孩子。”
是啊,有时候,爱的太深,也许是一种伤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带着孩子到各个特长班学习,是不是孩子很累,带给孩子太多的伤害。是不是,我们女人以为爱孩子无意中在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放手孩子,让孩子自己去走人生路,这也许是对孩子最大的宽容之爱。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十):以爱的名义,孩子不是附属品

(以下内容含有剧透)
读这本书时,我不知该把它分为什么类。是悬疑?是破案?是惊悚?或许再带一点心理学?
很可惜,这本书悬疑没悬疑好,破案破得没过程,故事也讲得磕磕巴巴,家庭矛盾“谁是凶手”也是老套路了,若是对意识流感兴趣的,倒可以学学这种写作手法。
乍看之下,这本书真没什么特别的。
可是这书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个让人惊讶,揪心又无可奈何的亮点:小男孩路易从一开始就对个人物品的“附属权”“处置权”特别感兴趣。还把他的仓鼠作为例子,即仓鼠的主人可以决定仓鼠的生活甚至生命。
从仓鼠的例子看,“附属权”“处置权”好像没什么问题,在现实中宠物主人对宠物确实有支配的权力。可是把这个观点放大,放到人身上,怎么样?
比如,你对你的孩子有处置权吗?
本书实际上就是在批判父母对孩子的“处置权”,至少它用一种极端的情况来凸显了“处置”“附属”的惨剧。
面对极端案例,我们当然都是道德制高点的评论家,可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这么做还不自知。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父母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所以每当孩子有所松懈,就立马跳出来“你知道我这么累都为了谁吗?我这是为了你好,为了你未来。。。”还有更常见的“钱爸妈可以赚,你就专心读书,考个好大学,当年爸妈那是没条件,现在你有条件了。。。”
在广东,还有一句话“你怎么怎么,就你这样,当初生你还不如生块叉烧。”
孩子无一例外是带着父母的期望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总说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孩子好,然后就以爱的名义让孩子学这个做那个,一旦达不到期望值,就认为这孩子白生养了,没用了,将来怎么办了。很奇怪,似乎没有谁认为孩子是一个个体,没有谁认为孩子该有他们自己的主意,原因很多,他们小她们不懂我们经验多,反正就是不能给孩子自己做主。
我们在无形之中把孩子作为了自己的附属品。
你知道吗?孩子不是附属品,哪怕父母也不能对孩子处置。书里面的路易才9岁,对于“附属”“处置”概念或许还很模糊,却很清楚应该怎么按照妈妈的心意办事。妈妈爱他,他爱妈妈,可是二者捆绑起来却无数次酿成灾祸。
生养孩子不容易,让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主意生长生活更不容易,我们许许多多人都掉进了“我养你还不能让你干嘛干嘛”的陷阱里。请在生孩子前,做好准备。我并不是说,没钱就不要生孩子。我的意思是,有钱没钱都要做好心理准备,比如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他们自己的朋友,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从来不需要而且大人无权干涉。既然要生孩子,就给他快乐自由,不要让他迷茫存在的意义,或者为了明白存在的意义做出极端的举动。
孩子不是附属品,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期望加于他们身上,我们没能读书或者享受到好生活,他们能享受到那是他们的幸运,而不是我们谈条件的筹码。
说真的,如果要养儿防老,干嘛不把生养孩子的钱攒着,投资、买房,只要保值将来穷不死。
真的不要把孩子当附属品,让他们有自己的童年,让他们去做喜欢的事情,让他们发呆、生气、撒娇,养孩子从来不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买卖。或者说这根本不是买卖,养孩子是一件值得倾注一生去完成的工作。
你爱孩子吗?爱他,就让他自由。不要让爱成为负担。不要用爱的名义,去行使“处置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