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10篇

2017-11-21 22:22: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10篇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一本由(法)让-保罗·萨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9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一):初触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这个词虽然之前有所耳闻,但对其确切之意不甚了了。读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本书之后仍是一头雾水,但多少还是有所了解,稍稍记下。
    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命题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这让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物质先于意识”的命题。存在主义认为人之所以形成,不在于形体的存在,而是以行动作为标准来衡量的。人的全部本质在于他的全部行动所形成的存在,人是以他所做的行动和所有的复杂关系为表现形式的。在人初生时,其意识是处在完全混沌状态的,随着其行动的展开,其意识开始具备并发展,那么所谓的上帝的赋予是不存在的。人的本质还是以行动为根据的,本质的表现也是通过行动的。存在虽然先于本质,但是区别人与动物还是在于人的价值,这里的价值是没有优劣区别的,只在于区别动物。这里就涉及到存在主义的另一个方面的意义,人是自由的。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自由的,人是在自由中追求自由的。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上帝是不存在的,人在做任何事都是自由的,上帝不存在当然不能给出既定的行为规范。但是,存在主义的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对自己的这种自由负责的,不仅仅对自己负责而且对全人类负责,在人类这个群体下,任何人的自由选择都是为全人类做出选择。以此,存在主义不是所谓的悲观主义,而是低调的乐观主义,它给予了人行动的自由,人有自由去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人是在行动、选择中变成懦夫或者英雄的,不存在先天的懦夫与英雄。在这一点上存在主义是为全人类选择了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人可以在自由的行动之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存在主义给我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对自由与自由选择所带来的自我责任的承担的认识。人的存在所面对的最主要的限制是共同的,如必须劳动和死亡。除去人类无法避免的限制之外,人都是相对自由的存在。在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中完成自我本质的形成,即自我价值的实现。人必须在自由选择后承担其责任,即使不愿意去承担,也是做出了另一种自由的选择,同时也是无形的承担了选择的责任。因此,自由的相对性在于责任的绝对性,没有人能对自己的选择不负责。不管在主观上是否愿意承担责任,相应的责任会以不同的形式在你以后的行动中一一实现。所以,责任的逃避是没有必要的。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作为一个小说爱好者,诚然我对于著名的20世纪法国哲学家萨特并不了解,尽管萨特在哲学家之后还有一个身份是一个文学家、作家,然而他的所谓存在主义小说我却着实是第一次听说,毕竟于非文科学子来说,萨特和波伏娃的情感纠葛终究是更具有吸引力一些。
  本书并不长,甚至短到只能称为文章。笔者为了就文中核心思想展开论述个人想法,其中有几个重要的观点先引用一下,即什么是人道主义,什么是萨特思想,什么是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即人始终处于自身之外,一个人除了他自己之外,没有“立法者”“立规矩者”,但并不是说人就是最高价值,人并不是最高贵的,除非其他物种这么表示;存在主义,字面上指的是“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肯定任何真理和行动既包含客观环境,又包含人的主观性在内。萨特所谓的存在主义是建立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上,“我思”,也就是“存在先于本质”,第一原则即“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是一种主观性,也是一种痛苦的自由。
  另一个我相对赞同的是萨特所描述的有关“选择”的观点。人若懦弱坚强,若邪恶或善良,并不是因为他生来即懦弱,并不是因为他的五脏六腑懦弱,而是因为他在面对所有事情,在做出任何选择的时候已经选择了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懦弱”的人,在文中他用的是“invent”(创造)。他用两个非常简单的事例来表明一个意思,也就是世间没有任何准则或者规律等条条框框来直接促使你决定,你的选择或者说决定都是因为在那之前你已经有一个想要成为的人的模板。必须选择,以及每天都面临选择,即使不选择,那也是一种选择。
  在萨特提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由想起之前看过的另一篇文章,我姑且武断的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榜样,自己想成为的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朝那个方向前进,但我们又会给自己设限从而规避责任,“责任”是萨特提到的另一个重要部分,笔者将在后文提到。打个比方,有些同学说由于自己是某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于其他专业的方面不了解甚至于不敢尝试,也许他们的技能点确实不在于自己的专业,但是由于给自己设限而错失或许更好的机会则着实可惜,也比方说因为某些并不十分科学的甚至于狭隘的社会认知,比如少年时代听闻的“女生学不好数学”等等。
  责任,人甫一出生,就有了选择的自由,也同时戴上了另一个枷锁,也就是责任。萨特主张人在做事时,应当时刻扪心自问,如果人人都这么做那么结果将会变成怎么样的状态。笔者在阅读完本文以后,联想到一件日常可见的小事,即随地吐痰事件,首先做一个假设,如果人人都在这地球上献上一口痰,那么世界绝不会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基于此,笔者并不会选择也就是说选择不随地吐痰,但是从另一个视角来说,我作为旁观者,对于随地吐痰者采取的是一种无作为的态度。不妨做另一个假设,如果每个人都在面对如此等不合理之事,我们都选择无作为,那么显然对于改变现状没有裨益。基于以上考虑,笔者下次将会做出另一种选择,比如上前劝导,这种选择不仅因为我希望改变别人,也因为我对于自己负责,对于这个世界的负责。柴静的《穹顶之下》尽管备受争议,但我相信她的传播效果是达到了,作为与此有紧密关系的个人,我们日后面对与环保等相关的事,就会多一份思量,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让我们稍微改变自己的处境,笔者亦常听闻别人说,比起领导者,自己更愿意作为一个协调者,执行者。领导者不好做,他面对一个团体,他需要负责的人就不仅仅他自己,甚至于是整个团队的人,当一个将军下达一个进攻的决定之后,就已经对一个可能的结果有了预期,或许所有进攻的士兵都会牺牲,但是后方的更多士兵就有机会存活下来。那么在这件事中,将军就要面临巨大的压力,他的决定对于所有人都要负责。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在做选择的时候是自由的,但是他的责任,就好像全人类的目光都落在他的行动上,并且按照这种情况约束他的行为。这是存在主义中一种非常明确的痛苦,可以说,所有领袖都懂得这痛苦。
  文中有一句话着实触动了笔者,“我们只是孤零零一个人,无法自解”。任何人,都不会有永恒的支持或者帮助,除了他自己。我们在自动自发的把自己推向未来,使自己走在期望成为的那个形象的路上。说实话,这句话着实令人害怕丧气,仿佛走在一片阴影里,然而我们也会发现,只要存在就会痛苦,也是自由的,当在一片阴影中看到前方的微弱光束,回头看见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紧紧相依,也会在一瞬间明白那句“没有影子的东西,没有力量活下去”的妙处。
  最后,正如萨特自己所描述的那样,尽管有一些痛苦,但是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乐观主义,笔者并不全然认同萨特的观点与思想,但是却对“正能量”的东西毫无抵抗力,因此,于哲学一途上,笔者喜欢这本书,并不仅因为此书是容易理解的,更基于他所描述的“人是自由的”的乐观和“人是对自己负责的”的严肃。
  不要害怕。存在主义是充满希望的。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三):人们越是标榜“做自己”,也就越是难以“做自己”

从“认识你自己”到“成为你自己”,哲学在经过几番转变后,终于把“做自己”的问题落实到了具体的个人身上。这种转变之所以可能,恰恰是因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变化。
也就是说,在前现代社会中,上至哲学家,下至普通民众,大家都不怎么强调个人。因为那时的意识形态都是集体主义,甭管是部落、城邦、家族、民族、国家,还是阶级,集体的价值和利益才是核心。虽然,只要是个人就会渴望自由和伟大,但那都是天才、英雄或王公贵族们才能“做”的事情,咱普通民众只能“意淫意淫”。只有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个人主义的观念才逐渐成形,这时就连普通民众也渴望“做”自己了。
可以肯定的是,个人主义是人类社会持续进步之后在观念层面结出的果实。如今在全球范围内,个人的价值和权利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相关的制度、法律和公约也应运而生。从此,“做自己”就成了一种政治正确,这意味着,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天性和喜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外人(包括家人)和国家公权力不能强加干涉。
不过这里需要稍微解释一下的是,个人主义绝不是利己主义。在不损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每个人都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一个年轻人为了事业发展而选择晚婚晚育,这时我们再拿传统的“你太自私”来指责,就说不过去了。关于这个问题,胡适先生于1935年就做过很好的界定。他提出了“健全的个人主义”,指的是“一是独立思想……二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害。”这番话甚至比萨特发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还要早11年。同样,萨特的存在主义也号召人们依靠自由的选择“做自己”,并且承担选择的后果。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四):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说这是一本很好懂的书. 虽然我开始读也仅仅是出于对书名的好奇。对于一个无哲学背景的人来说,我在初中读的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比这个易读100倍,也震撼100倍。好吧,可能和年龄大了,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的言论有关系。花了1个月断断续续的读,这么薄薄的一本书。最后在强忍着瞌睡闭上眼睛好几次的情况下终于读完了。合上书,脑子空空的, 不知道书中所讲的存在主义到底是什么,人道主义又是什么,只是看到了作者大段大段的瞧不上基督教的言论,还有对于当时法国、革命、政治的观点, 最后又说到了犹太人. 总之,感觉学哲学的小盆友应该会觉得萨特说的面面俱到。蛋素 !我不是学哲学的 !不想再读这个作家的第二本书了。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五):悲壮的勇气

  萨特是个性和精彩的,充满个性。
  论述中拼命的解释,泄气来费劲,看着也累。从人开始讲吧,萨特的人道与其说是人道不如说是一种人文。不是因为是人类而自己为是,而是作为人,一个个体得到解放,而非文明本身感到的一种自豪。人不是“藏在神秘理性中的某种概念的体现”,也并非自然和生物规律决定了人。人是在发展与超越,选择中遇见自己的,这是萨特充满的解释。
  “人首先是存在的——人在谈的是上别的一切之前,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并且感觉到自己在这样做。人的确是一个拥有主观生命的“规划”,而不是一种真菌或是西兰花。把自己投入到未来之前,生命都不存在,联系理性的天堂里也没有他,人只是在企图成为生命时才存在。”所以说他得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结论。“人始终处于自身之外,人靠吧自己投出明企鹅小时在自身之外使人存在,另一方面,他本身就是他超越的中心——由于我们指出人不能反求诸己,而必须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或者体现某种特殊性的目标,才嗯呢该细线自己真正是人”,这一点上,和做一个上帝的子民,一个无关痛痒的偶然相比,做一个存在主义者是偏执的,不理性的,但是这种非理性却有一种很强的尊严
  “我思故我在”,主观选择的自由以为着责任,尊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承受。人此刻的存在状态是一种选择的结果,因为人不得不做出选择。不选择是不可能的,人总是能够选择,不选择也依然是一种选择。存在意味着自我选择,谋杀上帝者选择的结果则是永久的被流放,背着沉重的生命,不能放手。人是人的未来。
  自由,是一个危险的概念,本应该处于种种限制中的时候,如果人试着摆脱情感,摆脱听任,摆脱绝望,以行动的,作为人的手段去摆脱这些东西的时候,可能以为行为会被加上很多的意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种提法可以被理解为它是一种对于人的解放,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种新的枷锁,个体价值难以作为一种普世价值而存在,于是他们变得很轻。
  存在主义是严肃的乐观主义,萨特的说法是,人,除了生活以外别无其他。“今天的思想家们,大都倾向于谈人的处境,而不愿意谈人性——也就是说如果人不联系这些限制而自由的决定自己和自己的存在,人就是微不足道的”。这应该叫做残酷,而不是一种严肃。
  把自己的权利,价值,意义从世界上拿回来,带着这种沉重,奔跑着寻找一个自己。今天的世界,人还是需要一点这样悲壮的勇气的。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六):介入哲学

萨特著《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被我视作萨特对于他自己哲学的具体解释,我认为这两本书难度不高,是通往《存在与虚无》的绝好路径。 我试图运用一些关键的字句来作为讨论的索引,也是让观者更容易去弄懂,我动辄一大段究竟围绕了什么中心在铺陈开我的语言。 我暂时所能想到并且我觉得我有能力去述说的,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非自愿”、“责任”。begin,shall we? 存在先于本质,可以用以解释它的例子不胜枚举,比方说:有没有一种可以被称作“铅笔”的本质,如果这种石墨芯外头包裹着木质的正多边柱体还没有从工厂里被生产出来?我想人们是在见到了铅笔之后才获得了对它的把握,而不是逆过程。不过我的目的也并不是通过简单的例子告诉你,那是广大读者业已自知的。我是想借着这个主题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存在先于本质,看起来是存在派生出了本质,也就是说本质跟存在是有所不同的。事实是这样吗?在我的理解里,本质没有办法被认所把握,换言之我们所能把握的是存在显明给我们的部分。以人类的感觉、认知、理解,存在和本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本质就如现象所显现的那样”,萨特语。我要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有时候我更愿意用“存在即本质”来代替“存在先于本质”的说法,以防让人产生这两者有异质的感觉。 再来说说“自由”,我在豆瓣的书评里面看到了这样的疑问“如果自由是绝对的,那跟之于人的先验的本质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这种疑问的产生是因为概念的模糊导致的,但是我相信很多人宁愿不质疑而去默认这种想法。先验的本质存在吗?我们得出的结论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没有脱离在场存在而可以被称得上“本质”的东西。那么 自由存在吗?存在。什么时候开始存在?在人被抛往这个世界的那个时刻开始。你可以选择喝咖啡或者可可,这完全取决于你,这个行为反映出来的是你自由。反之如果说人没有行为,却要去说自由,那只会让人苦恼自由是什么东西,是贴在人身外部的出厂码?自由不是那样的性质,它是自为的性质,它是通过行动来昭示自身存在的性质。作为自为存在的人,就是昭示自由的主体,人的行为就是自由的尺度。所以现在我们该如何说明自由呢?它绝不是先验的本质,它是通过人的行为被昭示出来的东西,简言之:我们的选择和行动让我们得以定义自由,而不是自由绑定在我们身上让我们去选择和行动,两者的区别是非常巨大的。 “非自愿”其实牵涉到了origin,我不敢言我对这个词有着百分百的理解。如此说好了:人,或者是自由的昭示主体,对于来到这个世界的行为来说是没有决定权的。是的,那是父母决定的事,毕竟人不是从石头里主动蹦出来的。 不妨说说我以前的一个疑惑,那时候我认为既然人没法决定自己要不要接纳自由,说人是自由的能站得住脚吗?后来疑惑自然消解了,因为存在于这个世界之前,人本来就是无能为力,没有形体、意志,没有实施行为的条件,所以后来我给出了一个答案:即既一方面承认人是自由的,一方面也得承认这种自由本身是从一种非自由过渡而来的,但是这种否定本身与人无关,非自由指的是不在场、无法行为的意思,而不是那种被部分约束的自由。 一种遥远的呼应是“非自愿”本身也隐含着对上帝的否定,如果上帝果真赋予人类以自由,人是不至于无力选择降生与否的。这有一点隐晦,我的意思是:如果上帝给予人自由,那对象(人)一定是被先置于自由的,不会出现人是自由的却无法选择接纳自由与否这种情况。 “责任”,几乎是我能想到的最积极的词语,取消了先验的所有价值,失去了神祗的恩宠,人却可以在完全的虚无里迈向所有的可能,凭只一词。我甚至认为责任是一种原生的推动力,它当然是一种自我选择的承认,但它却不全然被动。你可以主动承担它,这样你就主动地被你的选择所影响了,但即便你不去承担它,它也像相互作用力一样加诸于身,在这个意义上,“责任”已经不再是通常所说的被承担的对象,它蜕变为了一种真正的作用,那种推动人向前、也迫使人介入的力量。正如我说自由是从非自由过渡而来的那样,我也要说责任是从自由过渡而来的,而且只要自由存在,责任也就一直存在,于是人也在完全的自由里获得了完全的“非自由”,然而此时的”非自由“不再是无能的表征,而是自由的表征。 人,自由,责任,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他们从根本上是一致的,这也是我接触萨特以来所认知到的最为和谐美妙的综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