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读后感10篇

2017-11-21 22:3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读后感10篇

  《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是一本由黄斌著作,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读后感(一):世人谁懂林徽因

林徽因成为文青界炙手可热的“民国女神”,大约是这个世纪才开始的。她的墓碑在2003年才得以修复,这位曾设计国徽、在文坛亦弛诧风云的一代才女,却曾一度淹没于世间非议之间。
根据流行的说法:“好看的人才有青春。”民国美女林徽因的青春可谓绚烂异常,她一辈子遇到的三个男人:多情才子如徐志摩,温有才如梁思成,执着博学如金岳霖。人生中三者得一,足以让世人艳羡,而同时收获三位男神的爱,则真如李健吾所评论的那般“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三四年前,曾经阅读了白落梅所著的林徽因传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更加深了我的判断:出众的容貌与桃色的故事让这颗民国之星闪烁,才情与个性反而湮没不表。
能让多位国民男神的青眼有加,自然不能依赖于颜值,世间美女千千万,四月天的林徽因却只此一个。在黄斌的这本《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中,透过各路大师的书信与回忆,多少能还原一些一代传奇女子的人生
林徽因的生活状态被现今女文青顶礼膜拜,可见在大半个世纪之前,其所做所想,远超于当时的传统。林徽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独立新女性,她是前台的“贤外助”,才华横溢内心自由。脱俗固然迷人,而走在时代之前的人同样需要忍受寂寞与非议,特别是个性强且棱角过于分明的那类。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物:美丽如星辰,脾性如刺猬。而她之所以如此,离不开成长的环境与自身的修为。
林徽因生于优渥的家庭,其父林长民不仅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亦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然而,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却因为家世不出众等诸多原因地位尴尬,让敏感的长女早早意识到了生活的复杂,并养成了争强好胜的独立意识。
林徽因的人生轨迹,完全可以用“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要靠才华”来加以诠释。抗战前夕,逐“林”而居的金岳霖看着两夫妇研究古建筑,曾编过一个对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梁思成倒是颇爱这番打趣,林徽因却不领此情,还埋汰老金:“真讨厌,什么美人不没人,好像一个女人没有什么可做似的。”有着良好海外游学背景的林徽因,和不同领域的大师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不仅在建筑本业上业精于勤,同时在文学界小荷初露。她是学界众星捧月式的人物。从1932年起,每周末都会有不少精英友达前往梁家喝下午茶,形成了“太太客厅”的学术沙龙传统。尽管这一形式后来曾被冰心创作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加以讽刺,而毋庸置疑,从太太的客厅里,几乎走出了当时北平半个文艺圈。
虽然谈及林徽因的一生,仍然无法绕过她生命中的男人,但读完《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中的颇多回忆与史料,让人难忘的并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恰到好处浪漫与分寸感。泰戈尔曾为了徐志摩与林徽因作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面对才子的热烈追求,才女适时退回了审美的距离,一片飞机残骸让怀念美丽而永远。而为了表达对梁思成的支持,林徽因不仅在其车祸住院时放下姑娘矜持悉心照料,并为他翻译了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表达不离不弃的坚贞。这是她爱的方式,充满智慧的光芒,又静水流深厚接地气。这样内涵深厚的女子,自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斯人已去,无论如何解读,或许都是误读。被认为是“白富美”人生赢家的林徽因,也许亦忍受了常人难以体会的寂寞或苦楚。黄斌在书中将林徽因以“林黛玉”作比,美人才女红颜薄命固然可惜,但她的传奇一生,足以让后人铭记多个世纪,观其一生,赞其风骨,叹其才情。

  《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读后感(二):活出了真我

       最初知道林徽因是在上课介绍徐志摩的时候顺带提到的一个人,也并没有提到更多。在阅读这本书后才知道,她原来与那么多耳熟能详的大家同台登场,胡适、沈从文等等。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我看到了一个很真实的人。曾经我一直以为林徽因应该是一个大家闺秀,温婉可人。殊不知,她也会有暴躁的时候,也会与别人在同一件事上争执不休,也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耍耍小心机。
       书中有一段讲述了凌叔华与林徽因的往事。凌叔华算是徐志摩在林徽因之后的最大的精神寄托。徐志摩将自己的八宝箱寄放在凌叔华处。当徐志摩不幸过世后,凌叔华和林徽因为了这个八宝箱展开一场。林徽因寸步不让,在争夺到胡适的支持后连续对凌叔华进行施压,最终获得了八宝箱的所有权。两人也同样因为这件事情关系破裂。这件事上看到林徽因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必是志在必得,寸步不让。在书中亦有许多描写她与其他文人在学术讨论上的针锋相对,看到了一个好胜心很强的又有些小孩子气的才女。
      林姝同样也对于林徽因有类似的评价,在她无法去直面评价一部很烂的片子的时候,她也发出感叹:“我要是林徽因就好了。”林徽因的一生不知该算是幸还是不幸,出生并不是很好,遇到徐志摩的时候无法和他在一起。和梁思成在一起的岁月中,她活的随性,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唯一的拖累是她柔弱的身体。如果让她自己来评价自己的一声,她会作何评价那。

  《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读后感(三):抓破美人面

     朋友圈不是新词,应微信而生,就又有了特定的使用范围,朋友圈发布信息是一种私人表达,是闭合式内容,并不像微博一样开放,圈子通常来说是贬义的,因结党而营私,朋友圈在维持了自我天地之外,有所保护。朋友圈是一种半开放式的包裹。这是我对朋友圈的一点理解,这本书以朋友圈为名,不能不说有时髦和潮流考虑,用在林徽因身上倒是切题,当年“太太的客厅”和“沙龙”,无论作为佳话,还是作为谈资,是文化人相互接触并营造的一个文化氛围。即便京派人物晚年多不承认有这个派别的存在,但这些人各有相近追求,并在此后大大影响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所以这个圈子还是值得记忆和书写的。
       
       这本书几乎把林知名的朋友都写到了,从家人到友人,友人中痴恋者、敌意者全部到场,生末净旦,活得很戏剧。圈子通常来说是闭塞的,有个小团体,但是林徽因他们在主持大公报文艺奖时却能突破这样的限制,殊为不易,本来获小说奖的应为萧军的《羊》,只因萧军拒绝授奖才改换成芦焚的《谷》。后来萧乾推断“想来是出于政治立场。”倒不算是诛心。《萧军日记》让人了解萧军的态度。1938年7月27日日记,萧军写道: 不愉快的集会:谈话无系统,无勇气,摆教授架子的一些自以为高贵的小市民。这真是一个不愉快的集会。旁人说话,他在打呵欠,表示不屑听这些话。下一次我不再高兴和他们去胡扰。“计有:李劼人、马宗融、陈翔鹤、邓均吾、何其芳、李葆华、沙汀、周文、任钧、王影质、张履谦、赵(《萧军日记补遗》第47-48页)参加这次聚会的并无林徽因,但因林徽因的客厅和沙龙最出名,可以一窥当年沙龙人的心态,萧军可算一种。大公报文艺奖推出后,林徽因为《文艺丛刊小说选》作题记,见出她在其中的核心地位,这样的人物,她周遭的人事,是值得书写的,也是写不尽的。
     
        一个人一生会和许多人相处,相处中能留下很多可记载的故事,这并不是件容易事情,这是传奇,每个人物又能被单拿出来各自成章,仿若《史记》的列传。在个人篇章中,互见出传主情性,这也是本书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书中人物,最让人感佩的是梁启超,这个家翁很不错,调合矛盾,志业引路,大人物竟然如此家常。从前总觉得饮冰室主人是有点循规蹈矩的,看他的书信,是另一番样子:”内中还把一个徽音也急死了,也饿着守了大半天。“此系梁思成车祸,梁启超留下的文字。”你们俩从前都有小孩子脾气,爱吵嘴,现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变成大人样子,处处互相体贴,造成终身和睦安乐的基础。“这是梁林新婚,梁启超的致意文字。老公公疼惜儿媳,果真如此。另外,梁氏笔墨居然全然白话,相比之下很多时新人物信札中倒崇古多了。也多少看出这位崇尚变法改良的人物,思想颇新的。以前看汪曾祺写金岳霖先生,用到陶渊明一句诗:“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林徽因身边的素心人很多,让人大为羡慕。
       读民国材料常常感慨世界好小,风云际会,时代风帆浩荡,这许多风流人物,全都被吹入皇城根或黄浦江畔的角隅,由一个人就可以勾连出好多大人物,又由个人历史管窥一个社会风貌。社会终究由人构成,从这个角度叙事,一方面降低了读者阅读的门槛,另一方面减少宏大叙事,拉近了读者与所述时代的距离。当然作者有些断语似应谨慎,比如“相比徐志摩狂热的进攻,光靠梁思成不温不火的追求,想要追到林徽因那可真够呛的。“还是梁启超的态度超然:“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这本书也厘清了我的一些错误认识,记忆里误以为徐志摩因赴济南而殁,仔细查过方知,原来是返京途中济南失事。读书这一点不求甚解的劲,总是在另外一本书里,边边角角的补充认知。读杂书,衲百衣,读的越多一点,方知仍是破落户。林徽因以建筑为专业,却在文学、艺术多个领域有所建树,值得记取,至于个人操守,后世不乏绯议,全属一片营营之声。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精彩就点个赞。
       本书传主形象,我若归纳,常在病榻,犀利多言,与人浩辩。事事皆通,可能就不够可爱,傻一点才能萌。不知如何,总让人想起金庸的小说家言:“抓破了美人面。”
                                                                                                        2015年12月9日
         ps:转载请联系笔者。《北京晨报》已刊发

  《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读后感(四):谁不爱她绝世的芳华、才情、节操

谁不爱她绝世的芳华、才情、节操
读《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
文/方木鱼
林徽因是真女神。我相信,不止徐志摩和我,对她念念不忘。(肯定会有人扔板砖,哼,倒挺会抬高自己。)说不定,就有读到这篇文字中的你们中的某一个。
似乎,只要有关林徽因的一切,都足以引起人们十二分的兴趣。好在,那些把准了脉的作者本身,医术倒也有几分真传,关于林徽因的书,写得都不算赖。
朋友圈,这个本是一普通圈子的名词,因为腾讯和微信的缘故,成了一个专属名词。在读到《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这本书之前,微信上曾流传着一篇《如果林徽因他们有朋友圈……》的图文并茂的长文。
段子,成了可以媲美唐诗宋词晋文章的一个时代性特征,今人恶搞的本领达到空前的高度,试摘录一二。
林徽因发微信:今日去西郊考察古建筑,偶遇建筑系梁思成,真是才俊呢。
后面梁思成、冰心、梁启超点了赞。
梁思成(屁颠屁颠地)留言:如不嫌弃,下周测绘同去?
徐志摩(酸酸地):就一搬砖的……
梁思成(心中不爽,)回复徐志摩:兄台何出此言?
冰心(羡慕嫉妒恨地):梁父乃是梁启超~~
林徽因回复冰心:真的吗?
徐志摩(再次酸酸地):最讨厌拼爹的了……
梁思成回复徐志摩:不怕我告诉家父嘛!
金岳霖(厚道而闷骚地):老梁你不地道啊~
梁思成回复金岳霖:并非如兄台所想……
梁启超(伪君子地):徽因,下次来你梁伯伯家坐坐
林徽因的朋友圈,用妻子的花说,你看人家的朋友圈,真的是星光熠熠。是啊,且翻一翻那些耳熟能详、如雷贯耳的名字吧。林长民、梁启超、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林微因、凌叔华、冰心、胡适、钱端升和陈公蕙、吴其昌、朱自清、叶公超、沈从文、老舍、泰戈尔……
原谅我,再写好像是罔凑字数,炫耀笔墨,可真心停不住手,每一个名字,都是一部了不起的传奇,就这样在我的笔下打住了。
就像我们对林徽因熟之又熟,却每次总能剖出新东西一样。在徐志摩篇中,这本书里同样让人有新的发现。在林徽因决定从伦敦归国以逃避志摩的追求时,徐志摩带张幼仪见了林徽因,林徽因在给志摩的信里这样写张幼仪:“ 我忘不了,也受不了那双眼睛……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 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我就明白你们两人的关系起了变故。起因是什么我不明白,但不会和我无关。我真佩服幼仪的镇定自若,从容裕如的风度,做到这一点不是件易事,我就永远也做不到。她待我那么亲切,当然不是装假的,你们走后我哭了一个通宵,多半是为了她。
有谁能想到,这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的所做所言啊。而那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又有谁知道,曾让一个少年几度落泪啊。
在梁思成篇中,有一节《三月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日子》。读到他们选择在3月21日结婚,而原因竟然是,这是在李诫的墓碑上所能找到的唯一的日期。书中写:“李诫写了一本《营造法式》,这本书影响了他们大半辈子。”
巧的是,出于某种机缘巧合,我目前正在编写新版的《营造法式》的译文本,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这样一件幸事,何等荣光啊。
1955年3月的最后一个夜晚,林徽因请求护士:“我要见见梁思成。”
护士说:“夜深了,有话明天再说吧。”
4月1日凌晨6点,林徽因走了。
没有留下最后的遗言,为什么呢?梁思成不在身边?为什么呢?梁思成多年之后竟会续弦?为什么呢?前人的所作所为,我们本无资格评判。
我曾在一篇《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文章里写到:我是极不喜欢四月的。因为在这个月的第一天,有两个我喜欢的人逝世了。林徽因和张国荣。
写了这么多,还没说到那个为了她终身不娶,被梁林夫妇的儿女唤作“金爸”的金岳霖,说好的不八卦情史哪儿去了?
或许,因着林徽因,这三个字,就足够了。

  《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读后感(五):@林徽因,我们都有颗八卦的心

读了《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知晓了林徽因的那些花边故事,突然觉得她真是极品才女加美女,在她的光环之下,放眼当下的女明星,瞬间觉得都是浮云了。她的品貌才,果然是名天下了。我读过那首〈人间四月天〉,写得好美好有灵性。原来她喜欢叶芝的那首诗〈当你老了〉,如此知性,如此的才华,能画插图,能编建筑史,能辅助梁思成做研究,曾经一头扑进汉朝里……好喜欢她吧,估计所有的文艺男都会欣赏这种既会做家务,又会生孩子,还会搞建筑,又编书又做插头,还善写诗……哎,怎么哪哪都是光辉啊。
《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让人读的兴趣盎然的。作者通过深扒林徽因的朋友圈,把她过往的轶事都给披露出来了。一个民国极品才女的世界,的确是足够吸引眼球的,读来爱不释手呢。想想 梁思成初见14岁的林徽因,是该如何的心动哦。而徐志摩初见16岁的林徽因,又是如何的疯狂动心,而那个最冷静最知心的金岳霖,又是在哪个年月见得她啊。这三个男人都对林徽因用情极深,最幸福的当属梁思成,“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这佳联却出自大哲学家金岳霖之手。金岳霖一生逐林而居,始终追随着林徽因,甚至有时候每天除了早饭之外都跟他们吃在一起,几乎相当于是一家人了。这种方式又有什么差别呢?没有娶到她,但是却形影不离的跟她相处着,每天有说不完的话……应该是醉了。只是金岳霖这么大的灯炮,梁思成是如何接受的哦?灯下三人,天天见面,心里却知道那是情敌,却能做到毫无芥蒂,实属不易。想来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君子,不拘小节,不在小意,不介怀小事,所以相处甚酣,美得如画如诗。
除了林徽因之外,我特别喜欢梁启超。这个人真的相当有担当,也应该是个大智者。他是徐志摩的老师,面对学生徐的强大攻势,他的对策相当完好。他劝诫过徐,但是徐却说“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样浪漫这样挚热却还是败给了梁启超父子啊。梁启超特别欣赏林徽因,跟林长民也是好友,长辈之间早已情途意合了,但是他们没有强迫结亲。梁启超早早安排了梁思成跟林徽因相识,彼时林徽因才14岁,不是相亲,胜似相亲。一切的美好,已自那时形成。林长民带女回国,避开徐志摩的热烈,接受梁启超的安排。而梁思成出车祸,林徽因翻译的《夜莺与玫瑰》……不评了,才子佳人,玉人一对儿。
《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的行文风格极其自然流畅,从林徽因的朋友圈这样的角落开始述人说事,非常的得当,读了极其顺畅,也很欢心,就像面对的是一帮才子佳人一样,真的是这样的感觉。@林徽因,我们都有颗八卦的心?真的不是刻意八卦什么,而是真真的很有趣。一方面这些人都是民国时期顶顶有名的文人逸士,再则他们爱国向上情调甚高,所以过往之事很能陶冶看客的灵魂的。所以极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