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是浪子,别泊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后感10篇

2017-11-22 21: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后感10篇

  《你是浪子,别泊岸》是一本由李沐泽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后感(一):《你是浪子,别泊岸》: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

《你是浪子,别泊岸》: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
这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作者因为工作关系,在欧洲旅行,带领我们从伦敦出发,游过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然后顺带把那看似遥远的非洲也给顺便给拿下了,作者最为豪华之举,是2012年穿越亚洲行,而在这之前,他于2009年毕业前,就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大地的穿越。而作者的旅行路线中唯一一条我熟悉的路线,也就是在《一直往南开》中提到的由北京奔山西再奔河南到陕西再开往大西南的一条线,因此,作者的书,对我说有一种猎奇之感,而熟悉的路线里,我则希望看到的是另一个视角里看到的风景。正所谓,“十个人眼里有十个哈姆莱特”,又有所谓“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每一个路上的风景,因为你观看方式的不同,观看的心态迥异,路上碰到的同伴有差,因此,你感受到的路上的风景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作者的熟悉的路线中,我也没有看到我所看到的世界。如此说来,《你是浪子,别泊岸》里,无论是我有限的熟悉过的地方,还是那些大片我无缘接近的地域,对我来说,都是陌生之地,这样,《你是浪子,别泊岸》每一个字眼,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而尤其让我感到标心立异的是,作者在书中,不仅写了一个地方的风景与风俗,更写出了人心的世界。没有人的世界与风景,那还叫风景吗?那只是荒凉。中国古代文人说得好:“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世界很大,其实能够看看的,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也是世界上的那些人。
在书中,我看到几个关键词:摇滚、酒吧、旅行,可以说,它们合成了这本书的精神内核。而这些关键词,它们都隶属于青春,隶属于青春的热血与冲动。这使人想到张爱玲那句已经磨破了我们耳朵的话:“成名有早”。但是对于青春来说,什么样的东西不要早?你出行要早,你赚钱要早,哪怕你生孩子也要早,“早得子,早得福”,但是青春的年龄,要对付的东西太多,什么都要做得早,最后往往什么都迟延。但有一项事情,你非常容易能够做到,那就是“出发”,只要你有一腔热血,有一颗易动的心,有一份无惧的勇气,那么,只要迈动你的脚步,就可以把这件事,做得早,这就是“在路上”。
这个理由,在书中被作者三番五次地传输给我们,令我们心领神会:“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渴求流浪的一面,只是生活的束缚难免浇熄了这股冲动,因此,趁年轻去远方,才不会让自己后悔。”(P44)。
生活与我们的关系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你在静,而世界在动,这是大多数人选择的被动的方式,你在静穆中去感受岁月的流痕,体味生活里的每一点冲刷你的况味,深度体验这种馈赠,也能写出深刻,普鲁斯特一生受制于身体没有远行之旅,但他厮守一隅静观涌动而来的生活,竟也写成了一部奇著《追忆似水年华》。
而另一种是你在动,世界静等着你的洗劫,这就是旅行。这两种谁优谁劣?作者后来在书中,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就是在旅行中,当无边无际地涌上的自由,把自已的所有的日子淹没的时候,便会出现另一种不期而至迷茫,这样,作者对旅行的剖析,便显得全面而立体了。作者这样写道:“当我在路上长时间旅行,处于一种漫散状态,几乎断绝了与社会基本面所有的往来,看似拥有了如风般的自由的时候,却如宗萨钦哲仁波所讲,我惶恐于我并没有能力去善用它。当自由无边无界扑面而来,全部属于我自己的时候,吊诡的是,它反而成了最让我困惑于该如何生活的东西。”(P207)
作者精准地点到了路上的感觉的另一个层面,那就是你失去了被关注,失去了被制约,你放任着自我,也体验到了空虚——为对抗这种空虚,微信的“朋友圈”成为了一个旅者的代用品,这里能够找到一种虚拟的在现实中的朋友的感觉,这似乎成了旅者的暂时救急的精神家园,就像我们出门在外,会通过通讯向家里报平安,如果没有那一份牵连,我们可能就像是断线的风筝,在充分享受自由的时候,会不知飘向哪里。所以,费翔要唱“归来吧,游子”,因为流浪的感觉虽然很好,但是,当“心无所依”甚或过渡到“老无所依”之感涌上心头的时候,就会禁不住要扑回自己生存的大地,就像路遥在《人生》中写到的高加林,当他在外面折腾了一个够的时候,心里却依然空空荡荡,最后一头扑在了生存的故土,才找到了心灵的坚实的支撑。我们看到,作者在书中以很大的篇幅,描写了一帮同是“背包客”的同好者,他们的生存困境,正是困惑于在路上与在家里的两种矛盾情境中。那位北漂北京的女孩,打拼之余,离开了北京,到厦门开了一家旅店,但生意却并不顺利,甚至还因为经营问题,而被拘留过,而老家的父母,则迫切地要她相亲。其实,围绕在她身上的冲突,就是一个人生中本质上“你要动还是要静”的选择问题。青春有足够的热情支撑着你在动,但是,家庭的力量,则继承了一股传统的惯性力,迫切地要在你的“青春的动”上加载责任,配上义务,而不是青春的无所顾忌任性。——因为你青春的目的,给了你冲动,也要求你完成人生最需要的本能冲动,“过了这个村,没有那个店”的可怕,正是那个逼婚女孩父母的忧心。他们何尝不知道青春的短促所在,何尝不知道“青春做什么都要早的”铁律?当青春可以容忍你为所欲为的时候,岁月也在剥夺着你的可能,让你被新一任的青春抛弃。这正是人生的一种困惑与迷茫所在,最理智的办法,就是在该收手的时候就收手,在青春将别的时刻,回到另一个年龄段的责任中去。就像“在路上”固然是一种青春的无所负累的潇洒境界,但是它不能代替生活的全部,不然的话,就必然会产生作者在书中写到的那一种“不知如何生活”的迷惘
在作者的书中,我们看到,一帮出入在胡同小店里的文艺女青年,都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为了一个异国的帅帅的小和尚,为了一个摇滚乐的乐手,她们奉送上了自己的爱与梦想,然后,再被环境与现实断裂,回归到现实中没有浪漫、没有摇滚、没有运动的静止中来。所以,在作者中的书中,我们还看到一种对岁月流逝的哀怨,这就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背后却很无奈”。作者写到,很多以前一起疯狂过、热血过的伙伴们,多数被家庭束缚住,俘虏过去了,而作者又敏锐地看到,新一帮年轻的一代从胡同里产生而出,成为激情、成为摇滚、成为行动的新的拥趸。世界是属于青年的。流行的激情,即使你想自己保真着,也要受到岁月的无情洗刷,就像当年风华正茂的女明星,你总有一天,要扮演母亲的角色。像刘晓庆那般,一直以奶奶的年纪乐此不疲地演绎着少女的角色,有一天,她会脱节到终身都没有机会扮演一个母亲、一个奶奶的形象。就像王安忆在《长恨歌》里写到的“老克蜡”,在他的不属于他的年纪中,抢夺了青春时的风情,必然要遭遇到生活的严惩。这种青春与中年的失落感,也弥散在作者的反思中,作者一直拷问旅行的意义,实际上也是追问着青春的意义,追问着人生的价值所在。这也使得作者的书里,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更是一本人生的思考,是对人生的价值的终极问询。而在作者的哲理思索中,除了从王朔等作家以及摇滚乐歌词中剪辑出片言只语来论证内心的境遇,作者还大量地采纳了佛教的思想,来融化人生“静与动”之间的二律背反,而作者在中国西部及佛教之源的游踪与身体力行,也得来全不费功夫地拈取了那一份补充心灵、慰藉心灵的灵音圣语来填补在路上的精神空虚。
由此可见人生的感悟与路上的风景相得益彰,合成了这本书,使作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在路上的旅行纪录,更是一本人生之旅的哲理沉淀。“在路上”,是我们人生的本色,我们必须一直前先,我们不能泊岸,因为那意味着停顿。有了在路上的经验与体验,我们会更好地善待人生的行进,人生的迈步。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后感(二):我是作者,关于《你是浪子别泊岸》多余的话

我的第二部旅行作品,讲述游历世界的七年中那些闪光的片段。
对于我,成为旅行达人,成为畅销书作者,或者身处在哪个巨大光环的旅行品牌下面,都不是最终目的,因为我知道这些浮华终将离我而去,而我也最终只是“某个旅人”,而已。
世界太辽阔了,庆幸自己真的去见识过,虽然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面,于是心怀敬畏,对于因为去过一些地方而得到的额外掌声总是心有愧意也时刻警惕。我怀念的是那些风尘仆仆在路上的日子,并不知道将去往何方,以及将会有怎么样的结局,时常一个人,回到一个旅行者应该有的状态。
我们这个时代太快了,手机迅速预定一个行程,立刻就要到达目的地,三分钟完成体验,十分钟修图写字发送朋友圈,向别人宣告我去过了,久了真的以为自己去过了。更会营销的将自己包装成旅行达人,写稿出书上节目参加活动,贩售有限的体验,说着迎合读者的鸡汤
我,至少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所以,和第一部作品《这世界啊,随他去吧》一样,第二部游历得非常缓慢,写得非常缓慢。我希望它更是一部作品,展现我所经历的个人生命体验,观诸大地山河,出走、疯癫、又回归,在生活与旅途中燃烧,熄灭。就是这样的,你看,其实真实旅途多的是平淡,一点不说走就走,一点不热血。
谢谢我的经纪团队,谢谢我的出版社同仁,容忍我很多的挑剔与高冷。从动笔到最终定稿花了快两年,期间推掉了一切杂志媒体约稿,希望最完整最新鲜的内容展现在书中。封面出了十多版,一个个淘汰,修改,定了终版再推翻,下了印厂又销毁重做,设计师一定很想从屏幕里把我拉出去打。谢谢我的推荐人丁丁张先生,姚谦先生,郭子鹰先生,和张帆女士,谢谢你们的信任
你是浪子,别泊岸。
依然是鼓励别人上路的,当然你也许要问我究竟看到了什么,我只能说上天未必眷顾折腾的人生,你可能去了这个世界,付出很多代价,什么也得不到。但旅途本身就是礼物,有多少人能理解呢?
这个世界太迷人了,你可不要轻易束手就擒
李沐泽 @某个旅人23号
2016.3.10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后感(三):心无所往,快乐自来

环游世界一直被很多人视为梦想,翻看早年的同学录总会看到有同学会写下自己拥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想,这个梦想需要有足够的钱和时间来支撑,现如今都说钱能解决的事情那就不是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完成了环游世界的梦想,耗时不尽相同,他们无一例外的成为很多梦想着还未实现的人羡慕的对象。
本书的作者李沐泽也是这样一个会被大多数人羡慕的角色,2009年作者在研究生毕业前夕,独自上路游历中国除海南外所有省份,2012年又从英国路透社辞职,历时304天穿越亚非大地15个国家,行走了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亚多数国家,而《你是浪子,别泊岸》已经是他的第二本旅行札记,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旅行途中的遇到的同行人的故事,偶遇的他乡人的故事,他也在文章中毫不避讳其在旅行中的捉襟见肘,会和旅馆老板斤斤计较只为省下10元钱,会为了一趟廉价航班,午夜时分游荡在大不列颠与德国柏林的街头,也会与租客因为不同的生活习惯或者是国家歧视问题发生冲突,特别是与不列颠的南非女合租人茱莉亚流利酣畅地吵架后,都让读者开始忍不住去学习一口流利的英语,不管怎么样,出门吵架的时候不能输了气势,更何况还是在不了解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就妄下定论的人面前。诸如此类的描述让作者的整个旅程变得和我们契合,是一段接地气的环球旅行,而不是用金钱堆积,在各地游历,为我们展现各地的风光的旅行指南。
这也是一本值得和朋友分享的书籍,在阅读过程中多次和同事分享起作者描述的旅行经历,他所遇到的每个人,有时也会出现在自己的身边,所描述的那些烦恼似乎自己也曾感同身受,在城市里的人,总是忙碌地丢失了自己,渴望着去另一个城市获得解放,却不想在旅行中也会有不那么顺心的事情,如果是带上一段不好的记忆去旅行,那旅行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因为旅行不会让一个心情压抑的人变得开朗,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心。
带着一颗去寻找快乐的心开始一段旅程,说不定会被旅途中各种龟毛的事情,奇葩的同伴弄得更加烦躁不安,而出发前,需要整理的不仅仅是行囊还包括自己的心。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后感(四):读《你是浪子,别泊岸》

这书我是要给它满分的,或许还是不够阐释它给我带来的那份感动
    看过很多这种类型的书,关于旅行,关于漂泊流浪。坦白说,写烂了。但是他的文字是真的不一样,有着大多数文青的忧惘,每一句话却可以抓到你心里去。他的流浪,似乎带着青春,似乎又在缅怀。站在一个不再年轻的“浪子”的角度,讲述一路走来经历的繁华与苍凉。或许时间,真的是最温柔却也最残酷的雕刻师吧,把人啊,一刀一刀,雕琢成了什么样子。
    作者是爱三毛的,我也是。他的文字里提到了很多三毛,很自由的一个女子,像风一样,一笑一转身,就走了。或许她,是他“在路上”的灵魂导师吧,或者说启蒙者?不管哪样,都会是路上的一个支撑,一个勇敢自由的理由。三毛借给了我一双翅膀,在我13岁那年的夏天。三毛给了很多人翅膀,至于会不会用它飞翔,看梦里,是否有远方飘来的一枚羽毛,落在你濒临死寂的心上。
    他的故事里,有很多人,很特别的人。大都是在追寻着什么,一种边缘于现代社会的东西,一种存在于过去可能再不会重现于我们短暂生命里的东西。或许是一种自由?可能是一个真正的通透的释然的笑?我不是任何人,除了是我自己。他们也是,没人能复制的人生,只是在做自己。代价太大?玩笑!这世上有几个人能真正找到自己?这些代价,是处在青春时该有的疯狂,是走出青春后听见了一朵花开的声音。这都不是代价了。无法用金钱和贫乏的生活换来的财富,生命的绽放,我们的人生。
    他写了很多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明,带着特有的历史和伤痕。朝鲜给我的触动最大,因为像极了我出生前的那段历史,那个我想窥其一斑却无奈出生晚而错过的倒末的时代。人们的小心翼翼,眼神里无声的交流,除了孩子的眼睛里有闪闪的亮,那里,是未来。若这光没了,这个民族,也该要没了。庆幸还亮着。现在,似乎又在重复那个时代的束缚,对思想的束缚而不是躯体。然而,当社会已经发展到现在,想再回去,除非给每个人一剂麻醉。思想的倒退,倒退,希望不要昨日重现。是记住,不是重现。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后感(五):选择稳定未必不能新生,选择漂泊也未必就那么可怕

作者是李沐泽,个人标签是旅行者、职业媒体人(微博:@某个旅人23号 )。八零后,生于北京,据称23岁之前从未接触过旅行,研究生期间因交换项目在台北生活两个月,才第一次发现世界原来如此不同,旅行生涯遂始于这场意外而一发不可收。
和大多数同龄人的成长轨迹不同,过去的六七年,作者一直在断断续续旅行,短则几天,长则一年的漂泊一个接着一个,基本一个人。去过将近40个国家,自费,没有赞助和掌声,就想着纯粹的行走。
这是他的第二本旅行书。
这不是一本无病呻吟和鼓吹必须上路的旅行鸡汤书,作者真实记录了这些年旅途中见过的奇闻异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文笔真实、鲜活、不落俗套,是最大的惊喜。如果你也是在漂泊或蠢蠢欲动去流浪的人,值得一看。
全书分为启程、路过、驻足、醒来、回归五个部分,穿插着各种旅途见闻,有的也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美好。比如在印度吃不干净的食物拉肚子、在国外扭伤了脚、住十二人间的简陋青旅… …这些我看来是灾难的生活体验,作者却描述得透着一股子有趣和淡然和情怀。
西北、欧洲、东南亚... ...这些年来他走遍了我想去的地方,不开玩笑。我就是作者笔下那些羡慕远方,却又给自己找借口找困难从不肯踏出一步的人。假期、金钱、未来、舆论.. ...这些都是我这类保守派人士出走前必须掂量的成本,记得大一曾经跟室友约定去西藏肆意几个月,结果她都去了好多次了我还在原地踏步,一年拖一年。也许这也算某种时下流行的拖延症?但是至少懒惰如我,还是可以逛逛书店,找两本好看的游记来慰藉自己,又或者如他笔下的梁老师一样,虽无法同行,却可以赠他相机,让别人的眼睛和脚步替自己丈量远方和世界。
最接地气的感觉是游历归来的故事。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花光了所有的钱,自己曾经带过的实习生都当主编了,旁人都升职加薪结婚生子该干嘛干嘛了… …自己却要做着一份比他们一般搬的工作,重新适应标准化的生活。
他问同行的米糕,怎么回归剩下的生活?
米糕说,熬着呗。
这些年来好多人都在鼓吹游历的青春,搞得一群年轻的无知少男少女(比如年轻的我)觉得出去了就是获得新生命似的,高贵而又典雅的新生活。其实没那么高端,而且还有显著的代价,你选择去漂泊,就必然失去大多数人的好处。
说穿了旅行也就是个个人爱好,疯狂喜欢旅游和喜欢游戏、购物、买买买的人能有多大分别呢,不都是一种消遣。对于无聊的人,爱好也不过是杀时间,对于有生命力的人,爱好总能有些感悟和获得升华的,这些经历总会变成自己的财富。
有句话是,牛人自带风水。
选择稳定未必不能新生,选择漂泊也未必就那么可怕。
但愿以后的世界更加宽容,个人选择无需妖魔化。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后感(六):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看一看

古龙说:“天涯远不远?不远!人就在天涯,天涯怎麽会远?”而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写于天涯的故事,从羌笛声声的西北苦寒之地,到剑花烟雨的江南小桥人家,看丝绸之路上中亚风情,观塞纳河边船桨回荡。世界辽阔,我们能否始终在路上。
其实这不算一本完全意义的旅行书,作者李沐泽讲述的更多的是他的人生故事和故事中的故人。在乌鲁木齐结识的同在胡同长大的米糕,在鼓楼经营着一间说不上赚钱的店,一群文艺青年眼里的乌托邦。也许这也不算是乌托邦,在这座喧嚣的城市里,每个人都需要将自己分为几瓣来过活,这座店只是给一些人内心还剩的诗和远方,找一个地儿存放着。
故事中的宁夏,为寻得意义而学佛,终不得出路,于是放肆喝酒,随心而活。当你还在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的时候,是不可能平淡的过活。不将就,不甘心就不应该停下来,这与年龄无关。
如同民谣歌手民谣歌手一起合唱的那首《在路上》一样:“我或许是边走边在等你,等一些无法预设的美丽。”为那些在路上才会发生的故事,那些在路上才会遇到的人。
作者目前已经去过了四十多个国家,有些是单纯的旅行,有些是工作或者学习的关系。行走在路上,并不是要给自己一个仪式或者某些有形的东西,刻意的去寻找旅行的意义,难免会大失所望,就如同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无用或有用,我们只会在路上相遇。
作者在本书的章节中很喜欢用歌词作为章节名,从胡德夫先生的《太平洋的风》,到痛仰的《公路之歌》,歌与旅行总是那么相辅相成的事物,音乐给了我们去远方看一看的勇气,也给了我们了解关于某地最美的回忆。因《兰州兰州》爱上的那一排排黄土,大漠孤烟,辽阔孤独,给了作者一座朝思暮想之地。
带着书去上路,是旅行中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当你如作者一样,因一部《金锁记》,念着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故事。“执子之手”、“岁月静好”,这样眼里的上海,应该别有一番风趣吧。
“明月在哪?就在他的心,他的心就是明月。”这是古龙《天涯明月刀》中,接着天涯一句之后的话语。而本书的作者是否也是那个心如明月的浪子呢?
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看一看,这个世界,和我们的内心。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后感(七):路上的人

我很少看电子书,就算有也是自己去各大看书的app下载,这是第一次看他人传给我的电子书,也是第一次发现自己在看电子书还能连简介,出版信息都看。但是不得不说,还是发现了一些东西,比如,目录的链接很像一首诗歌,也像是一个人历尽生活的洗礼之后所有的豁达与清醒感慨。
从启程,路过到回归,在书中讲述这一段旅途的故事是那么地轻而易举,故事中的人也显得可爱和生动,可是心路历程与这现实生活中的曲折自是只有作者自己能懂,能自解,把其生活历程化为一本书也不过是想把故事说出来寻找在茫茫人海里的一丝慰藉。
很喜欢作者在路上的时光,很自由,像西北狂乱的风。“山上的花儿,你自己开自己长,你就自己摇晃。路上的人啊,你自己走自己停,你就自己张望。”
对于作者在路上遇到的人,遇到的事也是好奇,能在从延安坐大巴到壶口瀑布的车上遇到了一个小姑娘,小姑娘在说自己还没去到天安门去看看,但是老说以后又怕随便嫁了人之后就走不了了;能去台北龙应台基金会当义工的时候,遇上在台湾居住的大陆人,并一起吃了一顿晚饭,交谈了一个晚上。就这样,路上的时光里好像没坏人,也没有那么多的欺骗与难处,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我们攀谈几句,是不认识但是并不妨碍我们交心一段,坦白一场,然后我们又彼此分开,前往自己想去的方向。
在作者的眼里只看到的到开心的事,路上的风景,有趣的人,摇滚乐,朋友和天下。一直在说自由但是作者的内心好像又是一个矛盾体。比如一面承认自己追逐的梦想和青春,勇敢的奋斗过就算了,梦想是不能永高于生活,但是另一面自己又在不断的上路,自我挣扎于内心的困顿和苦楚,告诫自己千万千万不要泊岸。所以本书的书名更像是作者在告诫自己,路上的自己才是真真正正的那个自己,而一旦是浪子,就注定要一直在路上,不要泊岸,就算是有安定的时候,“柴米油盐了一阵发现也不是,还是有说不出的东西在煎熬内心。出路很重要,但需要时时寻找,且不易找到。”作者并不是一个能靠岸的人。
作者在说到宁夏那一段想要孩子但是又不想步入婚姻生活的故事里,总觉得做了决定的宁夏身上也像作者的另一个自己,像虽然不会对宁夏的生活做出评价但是对于宁夏的做法却说一句“有预感”,是因为知道彼此身上有相像的地方吧,所以才会有预感,也才会有那一段感慨--“我一直在走各种极端,一直裁判自己。在我生命里总有锋利的剑,有变幻的长披风,有黑鸽子和圣女崇拜,我生怕学会宽恕自己”
这一段感慨又像极了作者的内心。“生怕学会宽恕自己”,可是人呐,你要知道活得太清醒会难过,时时刻刻走在极端,一直拿着把利剑来裁判自己,纠结于自我,纠结于事物和是非曲直,太过清醒的人看的太透,会让自己辩不清方向;活得懵懂的人又不够清醒,会让自己遮住双眼。而远走路上的人,见的到风景与人,可是却一直在找自己的内心。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后感(八):旅行,不断拓展人生的宽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心灵与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用知识充实灵魂,用环境陶冶身心。这句话可能是有关旅行最鸡汤的说法吧。到了马代,走过清迈,看过樱花,购了物拍了照吃了美食以为这就是大多普通人旅行的终极意义了吧。
     今天读了李沐泽的《你是浪子,别泊岸》这本书,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作者这本书的意义,我特意的关注了作者的微博,很巧刚看到他的最新的一篇微博是关于对这本书的宣传,其中有句话“翻山越岭,见世界辽阔见内心颠沛”,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旅行游记,但是作者不仅仅是为了旅行而旅行,他的旅行上升到了人身的意义,也许是为了不让自己没有区别的老去,也许是为了度过薄如蝉翼的青春。他的旅行不是为了逃离,不是为了躲避,而是一种自省,见过光怪流离,是为了细水长流;越过山川大海 ,是为了安于市井。
     很认真的看了这本书,也跟着作者去了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领略了各国的风土人情、特色风味、惊险经历,走过那么多的地方,见过那么多的人,每一个行走的人都被路上的各色风景虑去了世故,每一个人都是纯真的朴实的勇往直前的行者。他们在行走中自省,探索,发现,旅行是一种个人的修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说,“一次次远行,像是手里捏着一个泥塑的自己,不断地打破他。每个人都渴望了解命运,我只是在颠簸中过早地认清了人对于命运的无能为力,诸般风景,都是转瞬即逝的。”很少有人能在旅行中悟出生命的真谛,而作者不断的行走在路上,对人生也有更新的不息的探索。
     < 一直往南方开>这篇文里,作者写了关于中国几个南方城市的风土人情,美食和历史故事,单单读书就能让读者如入真实境地一般,这可能是最成功的旅行家笔下的游记吧.在这篇文里,作者介绍了山西平遥的风土人情,被商业化的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户部巷吃热干面、坐轮渡,品成都麻辣火锅,感受湖南长沙冬天的湿冷,最后到达中国最南端—云南。
    其中有几个城市我是去过的,但是今天当我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我们所谓的旅行只是到过,而作者每到一个城市的感悟及在细致的观察力描绘出来的城市风情是我们所不能及的。
    普通人的旅行是地图上的一个宽度,而作者的旅行则是人生的一个宽度。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后感(九):世界辽阔,不要轻易束手就擒

 世界辽阔,不要轻易束手就擒
     越来越多的人奉行着在“在路上”,无思考,无目的,仿佛出去了便能看完这个世界。旅行是为了什么?无数旅行者都应该在上路去都问过自己答案。波德莱尔说:“真正的旅行者是那些为出门而出门的人,他们轻松愉快如同飘浮的气球,然而他们绝不会偏离自己的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他们总是说,上路吧。 ”
  
     我旅游,是追寻自由感,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街道、风景、食物、甚至是空气,一切都是陌生的,然而一切都是自由的。没有羁绊,没有各种牵扯,我只需简单的凭着自己的感觉走。如果我在草原上,我甚至可以放肆狂奔肆意呐喊。
      在作者的文章中,他推崇的便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渴求流浪的一面,只是生活的束缚难免浇熄了这股冲动,因此,趁年轻去远方,才不会让自己后悔。”青春无畏,一直被束缚着,我们需要从城市中跳脱出来,打破惯性。我喜欢作者取得标题:世界辽阔,不要轻易束手就擒。“平庸就像大海,人们正在一步一步向它走去,现在水已漫过腰。下肢被泡得太久,有的人甚至已经泡软了骨头,但是这不耽误人们一个个继续向它走去,直到被平庸的海水吞没的那一天。 ”明明是青春年少的我们何尝不是甘愿被那平庸慢慢吞没,明明菱角尖锐的我们便甘愿被打磨的圆滑。
     虽然每一个青春无敌的故事背后会有悲伤,但是一模一样简单的平淡又有什么意思?年轻大概就是要什么都经历过,有刻骨铭心有惊心动魄。
   作者的旅行,不同与那些为拍照而旅行,为跟风而旅行,他的旅行是有目的的。那就是在旅行的路上找寻自我,找到青春的归属。远方是年轻人心里都燃烧过得欲望,然而我希望我走向远方时,能找到我远行的意义、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后感(十):也无所畏惧 也心生欢喜

我们所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像一个笼子,有的精致繁复,有的逼仄简陋。有一类人,无法在一个笼子里生活得太久,若不想窒息,只能不断行走。行走的方式很多,路线也很多,启程,路过,驻足,醒来,回归,一切节点的时间,地点均是未知,骨子里的天性会让该来的顺其自然的到来。说走就走的旅行,与洒脱如影随形的还有世界越大、困惑越大的窘境,有人用静坐来思考,也就有人用行走来思考。
《你是浪子,别泊岸》是作者李沐泽对自己说的活,也是对在路上的人说的话,普通人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米糕、JOJO这样定不下性的姑娘,也不明白老蒋、琛哥的内心所想,居无定所,漂泊得日子真的代表自由与求真吗,青春年少又执拗的时光,是内心奔向自由的试验田,还是仅仅不甘于泯然众人的反抗?
《一个人的朝圣》里,哈罗德的信念和行走激励了无数读者,遇到困阻,继续坚持,在行走中一次次超越自己,升华生命,初心和终点都不再重要,因为已经感悟到当下生活的意义。旅游书籍和达人的兴盛,包装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了任性堂而皇之的借口。看一片风景,读一座城,在若干年后回想起途径的事与物,依旧忆得起它们的鲜活;看一些追逐,读一群人,从他们的人生看到自己的人生。如果缺乏生命的包容和尊重,会有一种旅行叫无功而返;若是缺乏对生命的内省和外延的探索,这种旅行只能叫错过。
旅行本身不卑微,也不高尚,仁者智者愚者各得各得欢乐,无所畏惧,心生欢喜。书的宣传简介里如是写:“走一段内心之旅,必见辽阔之地。”
文/团团花哚 2016.03.1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