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2 22:37: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读后感精选10篇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是一本由[英]杰玛·埃尔文·哈里斯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读后感(一):文明的传承

       虽然这本书的书名是《孩子提问题,大师来解答》,但是真正让人回味无穷的,并非提问题的可爱的孩子,并非问题本身有多狡黠,也并非大师有多了不起。让人回味无穷的,是这种让人类独特的文明传承的形式。
       小时候笔者也有一个问题,人类与其他的生物究竟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人类是最高级的动物?
       刚开始得到的解答是,因为人类比起其他生物更加强大。别的动物无法使用工具,而人类最先扭曲了自己的大拇指,站直了自己的身躯,让自己可以击碎岩石,穿针引线,融化金石,启动蒸汽,上天入地。然而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战争和死亡,信息的爆炸让人们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无所适从。在最近上映的《侏罗纪世界》中,人类一边拼命地创造恐龙,享受这种灭绝动物带给自身的兴奋和刺激,一边在真正面对这些生物时,惊声尖叫四散逃开。创造者居然会害怕自己的创造物,我知道,这个答案并不合适。
       后来得到的解答是,因为人类比起其他生物更加聪明。别的动物只会吃、睡与嘿咻,而人类却在吃、睡、与嘿咻之外,还会抬起柔软的脊椎,仰望天空,思考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去往何处。然而放眼望去,人类每天也和动物一样为自己的生计操心,绝大多数的心智也仅仅是耗费在了吃、睡和嘿上咻,只是把名字换成了生活,娱乐与爱情。人类也没有聪明到哪里去。
       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发现,人类最善于的,其实是自欺欺人。因为我们告诉自己,我们是世界的中心。当我们发现我们其实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我们又说,人是最重要的。我们妄图用一个完美的M理论简化世界,这世界变成简单的公式与三段式的“逻辑”,我们可以解释一切,当我们越长大,我们就越觉得自己接近了我们心中创造的乌托邦,所以才有了这么一本书,叫做“孩子提问题,大师来解答”,而非“大师提问题,孩子来解答”。
       然而,大师并没有解答问题,大师只是做出了解答问题的形式,让孩子觉得好像问题被解答了。这不仅是大师的行为,每一个大人都要靠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已经足够强大,对于人类来说,强大,等于不能够说“不知道”,所以越长大,越要将“不知道”抹去,而对于大师来说,当他知道的更多,他反而会“不知道”更多,所以,这一本书对于大师们来说,也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味芥末,呛得流眼泪,却让脑子更加知道:“我特么还活着!”
       这边是笔者最终的答案:当人在成长中麻木,却永远有新的人类出生,新的人类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提出哪些麻木的人重新提出的问题,不断让这些麻木的人惊讶。最终,大师死于衰老,年轻的生命变成大师,新的生命继续出现,带动这演化的历史。
       如果说人类高级,并不是因为人类的地位比起其他动物高,人类的高级,正因为他的卑微,他易于堕落,他精于麻木,因为即使是这本书里面所有的大师的“威名”加在一起,也无法在宇宙历史长河下留下任何一点自己的痕迹,百万年的沉寂之后,留下的只是类似于坟墓的方碑与磨蚀光滑的如同儿戏般无法解读的碑文。然而,每个人类都有这么一天,觉悟到自己的卑微,将自己燃烧成尘土,将这每一点觉悟与痕迹累积,用身体,用语言,用文字,烧成宇宙尽头的星光,穿越而来,一颗行星表面,反射到另一个行星的表面,一颗与一颗并列,一颗与一颗对齐,最终变成满布天穹的繁星,让一个新的生命看到奇迹。而这每一点星光,便是一个年轻人类向前辈提出的一个问题,一个老年人类向后辈给出的一个解答,这便是传承,所有的问题,最终化为一首短诗:
       存在如此美丽,我要将其传承下去。
       或许这便是这本书存在的美丽。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读后感(二):沟通,从问答开始

       邻居家的大儿子上小学了,小儿子今年刚上幼儿园。孩子的妈妈向我推荐这本书,说用它应对孩子们的神提问。拿来一读,倒让我想起了童年,还有教育意义
       爸爸,我生下来的时候身上是不是沾满了便便?
       爸爸,我的鼻子为什么不长在耳朵那边?
      爸爸,如果说宇宙是空间,那宇宙爆炸是不是空间就爆炸了,那空间爆炸后是什么呢?
      小时候,我总有许多这样奇奇怪怪,在大人看来“没有用”的问题,父亲不厌其烦地一一回答。这样的一问一答一次次激发我对未知世界的热情,成为我认知世界的启蒙,甚至是我价值观形成过程的重要一环。
     提问-引导思考-回答-再思考-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通用法则。如果当初父亲打断我的提问,也许我不会保持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如果他只是敷衍回答,我们之间也不会有更深入的沟通,变得亦父亦友;如果不是他润物细无声价值引导,或许面对生活我不会如此乐观阳光
      孩子天生爱提问,他们求知欲强烈,虽然语言、思维和行为都还很幼稚,但却最自然真实,正是这种自然使得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你愿做一个麦田守望者,在悬崖边上守护孩子,还是像《红楼梦》中的贾政、贾代儒,从来不倾听孩子的心声?教育最大的失败往往并不是金榜无名,而是亲子间难以逾越的隔阂。
      其实无需刻意,只在问答之间,沟通便开始在生活的土壤里自然扎根成长,甚至成为极好的教育。戏剧家俞大纲的父母喜欢看戏,经常会带他看戏、给他讲戏,问答之间他就变成戏剧专家了。他讲李商隐,从不需要看书,因为从小爸爸就是跟他一面吟诗,一面唱戏,把李商隐讲完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如果你正苦恼简陋知识储备无法应对孩子的脑洞大开,那么这本《孩子来提问,大师来回答2》中大师们丰富的知识或许能让你成为孩子眼中的超人。
      当然,书中有限的问答并不能满足孩子们海量的问题。更何况即便一个对动物感兴趣的孩子,将来也未必会成为动物学家。但聪明的父母懂得在这些天马行空的问题中发现孩子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艺术地引导他们思考问题,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时常会看到新闻报道诸如名校优等生用专业知识杀害同学的报道。但这些行为只是一个“果”,背后的 “因”在于道德、人格和情感教育的缺失。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在于是让人懂得如何判断是非善恶,依据对人生的判断做出自主的选择。毕竟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这本书中的回答就很有智慧。如探险家、野外生存专家倍儿•格里尔斯在回答“尿为什么不能喝”这一问题时,就超越简单的答案,告诉孩子 “假如祸事接踵而来,你一定要鼓足勇气去应对!”我想,孩子们将来遇到困难时,这句话应该会让他们更加智慧和乐观地面对生活。类似这样非常艺术的问答沟通方式,书中比比皆是
      不过,你倒不必指望书中问答能让孩子即刻受益,有些答案需要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探索领悟。
       阅读《孩子来提问,大师来回答2》时,我从繁忙的工作中又重回童年森林,站在认知的原点上重新思考和面对世界,对于当下的烦恼竟是一剂解药。每一位大师的回答都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立场,读一本书就像和几十个行业大师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没有年龄界限的书。
        最好的回答当然在于对孩子思维方式的引导。书中大师的回答充满智慧,也很有艺术。笔者归纳了大师们常使用的几种回答艺术:
       1、探寻问题本源
       大师的答案往往并非只是简单的回答问题,更多在于引导孩子如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哪种乐器最早出现”中,大师首先引导孩子探索“什么是乐器”,并列举手、石头等做对比。继而给出乐器的定义:一种特制的、用来演奏音乐的东西。然后才从考古事实中,给出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乐器是什么的答案。
孩子的语言、思维有限,当他用有限的词汇发出疑问时,大人们需要探索问题中关键词背后的意义。如“蜘蛛能说话吗?”中,孩子理解的“说话”是有声的语言,而其作用便在于交流。大师将“说话”转换成“交流”,如此一来,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蜘蛛如何交流”。引导孩子做这样的思考,还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拓展。
       2、角色转换
       大人的思维方式通常已经比较固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思维的开阔性,使我们变得比较狭隘。但孩子的世界尚未定型,所以充满无限想象与可能。于是大师在回答问题时不会硬邦邦地给出一个答案,而是让孩子们发动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参与到答案中来。比如在回答“为什么猕猴桃长满了毛”时,让小朋友们把自己变成小昆虫,经历一场穿过猕猴桃表面浓密的细毛森林,寻找果肉的过程,从而让他们知道这个设置重重障碍的“森林”,是用来保护果肉中的种子,让它正常发育成长的。一个枯燥难懂的科学知识,就这样变得有趣而且易于理解。
 
       3、抽象表达具象化
       对宏观问题的抽象回答,让孩子费解。而将抽象的回答简化为具象的事物,以孩子们熟悉的东西做类比,他们就会容易接受。如在回答“新技术一定有益吗?”这个问题时,大师的类比非常巧妙。他以锤子举例,从它的正反作用如建造房屋、摧毁家园入手,引导孩子将思考点落在动作的施行者——人身上,得出“锤子无所谓干什么,技术是好是坏几乎总是取决于人们的决定”这一结论。或许接下来孩子便会开始思考,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进入了更深入的自我思索
      4、传达正确的生活态度
       问答之后,互动远没有结束,应该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延伸。例如在回答“尿为什么不能喝”这个问题时,大师用缺水时野外求生的案例,教孩子们判断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喝尿,这时什么尿能救人,什么尿于事无补。但在最后,他告诉孩子:“假如祸事接踵而来,你一定要鼓足勇气去应对!”比起简单粗暴的价值观传递,这样物细无声的教育更能让孩子们牢记。或许这样的态度,将会在日后某个时刻让他积极应对困难。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读后感(三):孩子也是大师

孩子也是大师
——评《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 2》
文/ashley
我觉得孩子天生就是大师。
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孩子问的十万个、千万个为什么,你能答得出来吗?反正我是经常会被卡住,有些问题需要转动一下脑筋才能想得出答案来,有的问题绞尽脑汁也搪塞不过去,结果自己把自己都搅糊涂了。事后再来想孩子问的那些问题,怎么觉着无厘头的背后却是如同大师般的深奥思考。
有时候,我会问孩子“为什么你会问这个问题,为什么你这样问啊?"孩子会告诉我看了某本书听了某个故事想到了这么一个问题,或者仅仅是脑中灵光一闪就问出来了。当被孩子的五花八门的问题难倒时,我就在想:“难道孩子真是上天派来考验我们的吗?”哈哈哈,没准就是。可能孩子天生就是大师,专门出题的大师。但有时候,孩子自己也会给出那些问题的答案,只是那些回答会让人笑喷饭。
好吧,既然我们回答不了孩子那些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那就让大师们来帮忙吧。这些大师是真正的大师,他们中间有哲学家、物理学家、动物专家、历史学家,有演员、作家,还有专业栏目的主持人、记者、厨师等等,身份各异,是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非常专业,根据孩子提出问题的所属领域不同对应回答,具有信服度。其中包括恐龙专家保罗•巴雷特博士,生物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约翰•格登博士等,他们以专业、准确、简洁、精练,同时又是孩子能够听明白的语句来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式问题。书中有这些大师们的简介,可以让孩子们快速地了解大师的职业和成就。
提问题的孩子多为5~10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爱想象的时候,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提的问题无拘无束,有的问题关乎科学,从问问题的角度看本身就具有严谨性,但更多的是让人忍俊不禁的问题。为什么狒狒有个红屁股?尿为什么不能喝?有人放屁为什么挺可笑的?我老爸的乐透彩票为什么老中不了奖?……这些问题是不是早就让你笑得肚子痛了呢?孩子们的问题千奇百怪,说明了他们不仅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同时也说明他们的的确确是在认真地观察这个世界并且在思考。
就说9岁的爱丽丝问的这个看似傻其实又非常妙的问题——“有人放屁为什么挺可笑的?”虽然我是大人了,但是心底的那份童心有时也会给我自己提这样的问题,而且我的孩子有时放个小小屁,我们一笑,孩子觉得我们是在取笑,但是我们真的都惹不住笑啊。
回答者米兰达•哈特是个喜剧作家、演员,她的回答告诉爱丽丝原因在于人们的顽皮和尴尬。因为长久以来,人们都觉得放屁是一件不该大张旗鼓的事情,所以听到放屁声,就知道是有人“犯错”了,所以会笑场。生活,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就像很多大人会制止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用“屁、尿”这些来胡说八道或是笑话别人一样,觉得这些字眼用在口语中是不礼貌的。但是,从孩子的语言学习、成长发育来看,孩子对这些越是被大人制止的字眼越是充满了好奇,事实上,孩子并非如大人所想那样没有礼貌,只是在他们的语言形成初级阶段,还没有将语言按文明与不文明来做区分。
所以,从孩子问的这些问题中,受益更多的是我们大人。换位思考,用孩子的思维方式来反思自己,是我们不专业的复杂化而把自己束缚了。大师们的回答更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世界很宽广,知识海洋很浩瀚,与孩子一起,思考林林总总的问题,从大师的回答中获得启迪,再次成长。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读后感(四):来进入孩子们的奇趣世界

《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1&2)﹝英﹞杰玛•埃尔文•哈里斯(编着)
 当JJ还是一个不会讲话的孩子的时候,我多渴望他早日开口!某次,妈妈和我带着JJ走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对奶奶和背着幼儿园书包的小孙子,小男孩看样子口中念念有词,就在我们即将擦身而过之时,这位奶奶不耐烦地对小男孩说了一句:“你说了老半天了,能静一下吗?”当时妈妈和我对视一眼,忍不住大笑起来,这是什么情况?居然有人嫌弃孩子讲太多话吗?!
转眼,JJ已经到了应该会说话的月龄了,可是他迟迟不能说,我们心中既焦虑又担心。有惊无险的是,他拖慢了几个月,还是开口讲话了。刚开始也还算正常,可是慢慢地,我就理解了当时偶遇到的那位奶奶的心情,他话实在太多了,而且太爱提问题了,简直就是一个问题宝宝!特别是随着他的年纪增长,了解更多,问得越多,都让我感觉技穷了。于是我开始注意留意学习各种知识,以一个孩子般刨根问底的心态去寻找各种各样问题的答案。在这方面,孩子可以说也是促进我读更多书的动力。
之前已经推荐过一本《诺贝尔得奖者与儿童的对话》,这本纯精华,质量超高。这套《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共有1和2两本,是同事转发的微信连接推荐的。我们一看都觉得很正点,于是立刻下单购买。拿到手后,我翻了一下,这套书收集的是4-12岁儿童的问题,然后请了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解答。你必须知道的是,孩子们的想法是很天马行空的,有些问题确实很跳跃,就算是专家也未必能解答出最正确的答案,而且要把复杂的问题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确实也很高难度。但有意思的是,专家们倒也采用了孩童的理解角度,尽最大的努力解答这些毫无框架限制的问题。比如某个小朋友问了一个问题,奶牛如果一整年不放屁,然后一次放了一个大大的屁,能把它自己送到太空吗?哈哈,这,这,这……但回答这个问题的美国作家玛丽•罗奇,她请教了火箭专家之后,计算了奶牛屁里头的甲烷数量,得出的结果是“不行”!这个大大的屁,只能把奶牛自己送到4.8公里的天空而已。哈,真是太搞笑了。
尽管是针对4-12岁的儿童量身定做的,但基于JJ目前的识字和理解程度,还是不可能自己阅读的,所以我只好自己先读了,等以后他有这些那些的书中的问题需要解答的时候,再告诉他。这样,我只好非常搞笑地先读这两本童书。
读完之后,我建议大人们也可以读一读,一来实在有趣,二来确实也增长了不少常识,有很多问题其实我们小时候也肯定有过疑问,只是我们未必就会对大人发问,甚至长大之后也懒得自己寻找答案。通过这种娱乐性的阅读,顺带增加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有何不可呢!
对于我,从这两本书中,倒也得到了几个开拓思维的答案,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关于人为什么要工作?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人工作,自然是以获得生存的物资为目的,把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价值的一种活动。浅层面可以这么说,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相关的问题:那是不是家财万贯的人,就可以不工作了呢?书里头是这么解释的,现代社会生产,是一种大分工的形式,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各司其职,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同时,也是为社会经济、生活添砖加瓦。除非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下,你可以不依赖别人完全靠自己的劳动丰衣足食。可在当代,你就算买一件便宜到10块钱的衣服,也需要有人种植棉花,采集棉花,织成布匹,然后又要裁缝缝制,需要有商人售卖……等等等等,你会发现,价值再低的物品,也都需要经过很多道社会分工,才能来到你的手头上。你工作,你劳动,你就参与其中,你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当你不愁衣不愁吃的时候,在“获得生存物资”这个范畴里头,你自然有理由拒接工作。可是当你置身于人类的社会里头,你的不工作不作为,实际就是纯消耗无贡献。(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我无意评价他人的生活方式的优劣。)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有很多种方式,并不一定非要工作,在家相夫教子也是一种参与形式,或者宗教所提供的则是心灵上的贡献,这就不展开讨论了。
第二个,有个小朋友的问题是:没有新闻时报纸登什么?《卫报》的记者奥利弗•柏克曼回答是:记者制造新闻。这点也并不难理解。但他最后一段话意味深长,我必须把它们抄出来:“有件重要的事情你要记住,无论你读到或看到什么新闻,都是有人决定要告诉你这些事,同时又舍弃了别的事。他们展现的只是自己的世界观——世界观并不唯一,事物总还有另外的一面。”留意一下我们的现状,在资讯大爆炸的现代,报纸、书籍、网络无时不刻在向我们传递繁杂的信息。我们经常懒得思考,不加分析和思考,一味全盘接受,变成了别人的传声筒。而所有文字信息都是有人类创造的,实在难以剥离创作者的个人观点,又因为个人的认知有限,这些观点有时隐藏得很巧妙,信息伪装得很隐蔽,难以被接收者发觉。所以我们确实需要注意到这点!保持清醒的头脑,用“事物总是两面性”的宗旨来辨别这些信息,才能免于成为别人思想的傀儡而浑然不知。
最后一个,比较有趣。小朋友问:“人老了为什么会长皱纹?”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一位专职医生,又兼职记者和作家的马克斯•彭伯顿,他先用医学观点解释了,胶原蛋白的流失使得皮肤失去弹性而下垂的原因导致了皱纹的出现,但他接着又用了一个非常文学性的文字来补充:“皱纹正是欢笑留下的印记”。这个回答一方面让这个有点悲伤的答案听起来又有正能量。我们经常觉得有皱纹的老人看起来,有种令人油然起敬之感,却又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或许这个答案可以让你幡然顿悟,人生的经历通过这种形式展现出来,多美的答案呢!
小孩子的纯真无邪,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经历又少,所以思维未被束缚,所以我们总是觉得这种性情是可贵的。成年人在社会上的经历越来越多之后,变得只顾现实,思维在不自不觉中就被束缚了,可喜的是也有很多人仍能在这种情况下,保有天真的心,那也是可贵的,更是可敬的。这两种一小一老的思维碰撞,让这套书,趣味盎然,读完回味无穷。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读后感(五):有多少脑洞大开,可以重来?——蔡朝阳

       我们责怪孩子们不会飞翔,却不知道,正是自己的倨傲,亲手折断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这是多么可悲!
       疾走龙和猎豹哪个跑得更快?一个名叫卢卡斯的5岁男孩问道。
       若你是父亲,你该如何回应呢?因为疾走龙早在几千万年前便灭绝了,而猎豹是新近才崛起的草原之王,它们俩根本没有机会同场竞技。但是,现在有了恐龙专家,这个问题就变得轻而易举,恐龙专家有专业的知识,计算出疾走龙最高速度无非60码,而猎豹瞬间速度甚至可达120码——这就叫“不可以道理计”啊。
       有一个叫菜虫的小朋友,也提过一个相似的问题,他问道:刘翔跑得比野猪快吗?
       可惜菜虫的爸爸,就是笔者本人,不是野猪专家,不知道野猪的速度,给不了答案。但是,他还是肯定了菜虫这个出神的问题。认为这种提问的精神,正是他好奇的天性使然,值得鼓励。
       我们这些家长也总是在提问。不过我们的问题,多数时候总是千篇一律: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总是爱提千奇百怪的问题,但是到了十五六岁,就变得索然寡味,对世间万物,再也没有好奇心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在我们成年人自己身上。可能,我们就是用成年人的倨傲,日积月累地挫伤着孩子们的好奇心。我家乡有句俗语:问得萝卜不生根,问得葫芦不蔓藤。就是形容孩子们那种追问到底的质疑精神。可我们总是那么容易烦躁,不多久,我们就用一句“傻孩子”来搪塞,来打发了。殊不料,就在我们的不耐烦中,一个可能由此诞生世界级科学家的萌芽,就被轻易扼杀啦。于是,我们责怪孩子们不会飞翔,却不知道,正是自己的倨傲,亲手折断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这是多么可悲!
       这些脑洞大开,匪夷所思的问题,在孩子们,乃是必然。因为他们的脑袋瓜子里,充满了对这个新鲜世界的好奇,从不厌倦。他们通过提问,来完成对世界的认知,从而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现在,像这本书,由大师们煞有其事地,认认真真地回答这些脑洞大开的问题,这是一件多么好玩又有意义的事啊。首先,这是对孩子们最重要的鼓励。这表示,他们的声音被倾听了;他们的好奇被重视了。关键是这些一本正经做出回答的大师们,深刻地了解,这些问题对孩子们的意义,因而回答得又有趣,又有依据。我倒是觉得,这本书对我们成年人也许更有意义呢,因为,我们成年人对世界的习惯性认知,经由孩子们的提问,得到了一次根本性的刷新。成年人啊,再也不能毫无趣味地生活在这个世上了。孩子们在推动着我们,以善意、以新奇去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也即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孩子们是成年人的老师
       5岁的埃德斯提出的问题是:怎么确定我不是活在梦里?这可是个哲学问题。同样是5岁的艾玛德则好奇:婴儿如何选择自己是男孩或者女孩?9岁的卢克则让人忍俊不禁:为什么屁可以燃烧?事实上,真的呢,屁是可以燃烧的。
       我们究竟是哪一天开始,不再有这样出奇出格的疑问了呢?莫非也就从我们失去好奇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开始步入乏味的成年人社会?但就像扉页献词里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对真和美的追求,可以让我们一生都生活在儿童的世界里。我们要抵抗贫乏,我们要活出意义,也许,这本书能给我们独特的启示。”
       三联书店也曾出过一本书,《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也是一本长销书,诺奖大家一一作答孩子们的提问。只是,现在这本《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更加有趣而已。但我总觉得,这不是一本逗乐的书,也不仅仅是一本儿童书,更是一种沉默的呼唤,提请我们成年人,收拾起自己知识的倨傲,去重新认识孩子,认识童年,从而,重新认识教育,也认识成年人的自我。
                                                       转《京华时报》蔡朝阳(书评人)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读后感(六):别因我们的无知而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你的孩子开始疯狂问问题了。那我想应你该要多操一点心了。
他们的问题很快你就可能招架不住了。孩子们有一些问题相对简单,但有一些则可能相当深奥。而且由于成年人忙于“更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有些问题即使曾经知道,估计现在也忘记的差不多了。
比如,我周六问了七八个成年人“彩虹是由什么组成的”,只有一个人答对,那是透过雨雾的光。其他人有说水蒸气的,还有说空气的。我还问了他们“彩虹为什么是弯曲的”,答案则五花八门,但没有一个回答正确。
成年人之间不知道很多科学知识,似乎无伤大雅。但是如果这些问题是自己的孩子问的呢?我想作为家长就不能不严肃对待这件事了。一来是孩子们正值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多学点正确知识是好事,二来别让孩子对你失望,一问三不知还是非常尴尬的。
你当然可以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直接和孩子一起去网上或者其他方法寻找答案。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但其实有一本书不但可以促进你去认真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而且这本书里收集了非常多的极具想象力的由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你主动给孩子们讲这些有可能反过来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我说的这书就是《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这书有两本,1和2。《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是今年刚出版的,我先看的第二本,很喜欢,于是又果断入了第一本。
这套书非常有意思,比如:
量子物理学家会回答孩子们问的“宇宙有边儿吗”;大魔术师会回答“怎么确定我不是活在梦里”;园艺作家会回答“为什么猕猴桃长满了毛”,所有的问答都是由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回答的。这些大家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会偶尔夹带一点三观还蛮正的私货,比如魔术师回答5岁的小朋友“怎么确定我是不是活在梦里”的时候,就强调“只有能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东西,才能被人们了解,而这些东西只占周围事物中很小的一部分,很多事情我们只能去推理。所以如果与人争执,或者认定别人的想法很愚蠢的时候,要明白:你仅仅了解真相的一小部分”。
这个道理岂止是孩子应该知道,即便是大人,很多人也缺乏这样的素质,这也是网络上很多口水仗非常无聊的一个原因,都是站队和自说自话。
这两本书里有非常多的很有趣的问题,比如:
①尿为什么不能喝?
②为什么屁可以燃烧?
③有人放屁时为什么挺可笑的?
④为什么狒狒有个红屁股?
⑤蒙娜丽莎为什么没有眉毛?
⑥像牛和羊这样的动物是否也有口音?
这些问题本身已经让人想乐了,而那些回答则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在笑的同时学到知识,真的相当不错。
有些问题则让人看到以后就会想到很多有意思的场景,比如“我老爸的乐透彩票为什么老中不了奖”,“我的金鱼认识我吗”,“为什么某些人特别爱招蚊子咬”,“我们应该一直善待卑鄙的人吗”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回答也趣味横生,有的问题和答案都相当深奥,而有一些则具有很深刻的社会学意义,甚至是禅意。
有一个问题是一个9岁的孩子问的“寂静算是一种声音吗?”科学及艺术节目主持人昆廷·库伯做了详细解释,最后他说,寂静作为一种声音,就是你自己的声音。这一句有非常强烈的画面感,让人想到一个空旷的黑色空间里,一束光打下来,有一个女艺术家在禅坐,聆听自己的声音。
所以,这是一本很美的书。孩子的想象力,大人的知识和温情,以及那些问答中的诗意,就这样一个个涌来,让人感受到新生命对新事物的探索欲,人类本身的伟大和对万事万物永世不竭的好奇心。以及,它还可以让陷落于日常琐事的我们,重新认识到这世界不止有我们每天关心的那些东西,还有无数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正在身边绽放它们的秘密,我想这正是文明和文化的力量,它们期待我们去发现和揭秘,然后我们的世界就因为了解了它更多内涵而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想说的是,面对一个正在大幅度吸纳人类知识,好奇心最强烈的年纪的孩子,我们大人千万别掉链子。也许你现学的一点科学知识,就可以在他心中种下更加伟大的种子。
不多说了,对这本书有兴趣的可以先看看两本书的目录。
这里是豆瓣地址: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412796/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1》: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12707/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读后感(七):新时代的百科书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这本书一共131个孩子们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大师们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尽量用诙谐幽默的孩子似的的语言来回答,睿智风趣,很符合孩子们的胃口。我女儿一看就很喜欢。一直想提出自己的问题,来请大师们回答呢,可见这本书真的是很吸引孩子的。书中内容涉猎广泛,天文地理人文科学等等,都有涉及。
       作为家长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也难免有很多问题难以解答。虽然家里有十万个为什么,但很多问题还是没有答案的,就连大百科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所以这本书还是很及时的,填补了家长知识的空缺和不足,给孩子们一个比较科学权威的解答,回答的很高明和巧妙,也让家长们很放心。
       这本书装帧精美,印刷很清晰,封面的暖色调的橙色也给人很舒服的感觉。里面的插图都是漫画形式,而且还是彩色的,孩子们都很喜欢。还附赠精美的书签,很实用。
    书的结尾还附有8个小测验,不光孩子喜欢测试,连大人都很感兴趣呢。而且这些测验题都是孩子们自己琢磨出来的呢,真是很了不起。也让看这本书的孩子跃跃欲试,都想成为那条最聪明的金鱼。而且答案也别出心裁哦,不小心连大人都不知道答案的。
外国人的思维真是和我们不一样,很值得借鉴。比如这些大师们给孩子们的答案,并不是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不是教科书般的标准答案,而且孩子们能接受的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回答的。哪会有孩子不喜欢这样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呢。比如第49题,“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呢?”大师没有急于回答,而且用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这首歌来开头,别具匠心。还有第102题,“为什么不能在浴缸里养企鹅?”大师的回答是仅仅用少量的企鹅生活习性的描述,而且用浅显平实的语言来告诉孩子们,你们的浴缸是不可以养企鹅。让大人看了都忍俊不止,孩子们更是会会心一笑,从而接受这个不能养企鹅的事实。
       
       正如这本书的序里面写到的,这本书能更好的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对于这些让老师和家长们头疼的问题,都给予了简洁准确的解答。很棒的一本书。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读后感(八):孩子早晚成为大人,却不一定都成大师

 大师也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也会成为大师,孩子提问大师,就仿佛大师在自己小的时候提问现在的自己,我说的有点拗口了,但道理是每个大师都是从孩子时期过来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他而言,一切都是陌生的,他需要一点一滴的去认知,去了解。大师也不可能知晓所有,一个领域的大师们对自己熟悉的领域知识自然非常熟悉,但对领域之外的知识却未必精通,这样看来,大师们也需要向别人提问,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
 孩子们的提问往往五花八门,有时候大师们也未必都能全部答出,这样,人们就会带着新的问题去研究、去探索,逐步解开一个又一个的未解之谜,周而复始,就会推动社会各行各业不断向前发展。
 我是一个80后,如今我也是做父亲的人了,我的孩子3岁了,天天下班回到家,她也总会围着我。提问一些她不了解的事情,等待我的回答,毕竟她还小,提问的问题也都不是很难,我完全可以随时应对。看到周边的邻居们,他们就“惨”了,孩子读了初中、高中,都普遍诉苦说:“孩子回来遇到不会的作业题要家长帮忙时,他们总是爱莫能助”。是啊,父母小的时候读书都不算多,还没有孩子读的年级高,好多的题他们自然是不会的,可这样一次次得不到父母的帮助总是会令孩子感到失望,时间久了,孩子也就不再问父母了,看着孩子成绩下滑时,父母也总是帮不上忙。
 每个父母的孩子都是爱问这问那的孩子,可每个孩子的父母却不都是无所不知的大师。孩子喜欢提问问题这是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因为孩子爱问问题,就讨厌这件事情,相反,我觉得我们可以在回答问题中学习知识,提高自己,遇到自己知道的,我们就立即回答,遇到不知道的,我们可以翻书、找网络、查资料、询问他人来解答,这个过程不仅孩子们成长了,我们做父母的也在无形中成长了,这是很好的事情。
 看到这本书,我觉得真有趣,虽然我是一个大人,但我却被孩子们五花八门的问题深深吸引,更被大师们幽默、机智、令孩子通俗易懂的回答所折服,全书131道问题,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师不愧为大师,每个问题都回答得语言简单,很好理解。孩子们有些问题我看了都觉得好生奇怪,比如:“猕猴桃为什么会长毛?”“为什么斑马会长条纹?”等等,当然,也有一些高大上的问题,比如:“人活着为了什么?”我们能到其他行星上居住吗?”等等。问题很复杂,大师们回答的很简约,读了之后觉得自己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充满了娱乐性、启发性、趣味性、科学性,值得每个孩子阅读,做父母的读后也会受益很多,我强烈推荐,希望你们喜欢。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读后感(九):好奇心、智慧与爱

和大师交流始终是一种智识上的愉悦,不论以何种方式。谁不想能随时联系上大师,一解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各种困惑呢?这本书收集了孩童最原始的纯真与好奇心,加上大师们的智慧和爱,成为一本家长指引孩子探索未知世界并勇于提出问题的指南。诚如张劲硕博士在序言中所言:“我发现,自己要掌握更广泛、更交叉的知识才能勉强应对,这其实是在敦促我去学习。珍惜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对成人来讲,是一次崭新的启迪,一种精神的再旅行,而且是又一回的成长。”
家长未必要通晓天文地理,但是需要掌握一种启迪孩子独立思考的方法论。问题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重要,甚至有许多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但能提出问题或提问题时的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书里的很多问题,令我拍案叫绝。例如Q25“我们为什么会有左边与右边”、Q37“人类从哪儿学会了数数?”,Q51“为什么蝴蝶飞起来的样子好像是漫无目的的?”,Q119“野雁在呈‘人’字形飞翔时怎样选择谁做头雁?”,Q100“既然能用橙子命名橙色,为什么不管香蕉叫黄色?”,这些现象我们司空见惯,但随着年岁渐长,就失去了对待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提问的动机,也失去了孩童般细致敏感的观察能力。还有Q11“有什么东西能在黑洞里幸存吗?”、Q24“雷电击中海面时鱼为什么不会死?”、Q31“我打哈欠时旁边人为何也跟着打哈欠?”,这些问题我作为一个童心未泯的大人也想提呢!
本书关于提问的遴选十分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心理学、经济学(如Q57)、政治和历史(如Q29)等各方面。而且回答问题特别有诚意,更重要的是大师们耐心对问题进行解析,教给孩子们思维的方法以及怎样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例如Q7“哪种乐器最早出现?”,大师解答说要先反问“到底什么算是乐器?”以及“考古学家怎么知道他找到的东西是一件乐器?”又如Q9“为什么猕猴桃长满了毛?”,大师让小朋友把自己类比为一只蚜虫,这种考虑问题的视角十分新鲜可爱。Q22、Q33、Q56、Q92的回答皆是如此,把问题的核心、实验方法、不同人的视角等概念通过巧妙的回答介绍给孩子们。
尤其要推崇的是解答中透露出的积极向上的人生、学习和工作态度,这对于培养小朋友正确的三观很重要。例如Q10:只要刻苦、专注地工作,总有机会赢得机会,就如同得到一张“金门票”;又如Q12:我们应该与人为善,并对他人的善行义举心怀敬意;再如Q13:假如祸事接踵而来,你一定要鼓足勇气去应对!
我最喜欢的回答之一是Q91“为什么我们需要书?”——通过书籍这架“望远镜”,你能够观察他人的心灵,通过这样的观察,你也开始更加清晰地看清自己心灵的纷扰。
有些专家特别有趣,他们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学究、书呆子,而是闪闪发光的很棒的人。他们既是所在领域的专家,又可能是摇滚乐手、单口相声演员,这两者的结合让他们特立独行,也让我们感受到学术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当然书中也有一些问题,我觉得在回答时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例如Q1“猴子还会变成人吗?”除了大师现有的回答,我还想进一步补充:在气候急剧变化的当今,随着人类活动对其他生物活动空间的严重干涉,猴子不太可能变成人了。还有Q34“为什么汽车不能用汽油以外的东西当燃料,比如水呢?”,既然回答中已经提到水不能提供能量,我希望大师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水不能提供能量,例如水分子结构与汽油分子结构的区别。再如Q97“为什么罗马人总是四处侵略?”,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没有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而只是对问题重复描述一遍。我觉得应当回答出罗马人四处侵略的动机比较合适,比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刺激因素导致罗马人开疆拓土,而不宜笼统地回答一句“罗马人不断侵略四方是由于他们特别擅长此道”。
我还发现了一个校对方面的失误,系P177最后一行中“1700万前”中漏了一个“年”字。正因为是我喜爱的书籍,所以看得仔细,能发现校对错误,并希望再版时能订正过来,以免给小朋友们造成困惑。
另外还要八卦一下:在家里一翻开这本书,宝宝就围过来了。可爱的插图成了我们对话的开端。几年以后,等她自己可以独立看书了,书里的内容也会成为我们共同的话题。我在曾经的日记里写道:“一想到以后可以和她一起读书、逛街、听讲座,就会幸福得颤抖。”其实,认真地和宝宝一起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何尝不是一件能幸福得令人颤抖的事呢?愿天下所有的宝宝都能读到很棒的书,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读后感(十):“问题”宝宝专用书

       在网上看到《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这本书的目录时,忍不住惊讶:这些孩子怎么会问出这些有水准的问题?都好难回答!一个个简直就是天生的 “问题”宝宝呀!
       看看这些牛逼的问题:
       “怎么确定我不是活在梦里?”哦,天哪!好想推荐这个提问的小朋友去看小李子的《盗梦空间》呦~
       “人活着为了什么?”真惭愧,我看到这个问题心里真是没有底气……
       “像牛和羊这样的动物是否也有口音?”对哦,为什么喜羊羊、熊大都讲一样的普通话?难道也是同一个森林里的?
       “寂静算是一种声音吗?”这问题太强大了,这个小朋友有禅缘!
       “我们为什么会有感情?”……这个……我们常常设想未来的机器人会不会也会有感情,却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自己会有感情哦……
       “我们应该一直善待卑鄙的人吗?”我们平时会想怎么做?撕了!
        ……
       哎那,像我这么大的成年人,也被这些小朋友们的问题吸引了。拿到书后每个问题一一看下来,觉得这本书还不错。这些个各个领域的专家、大人物们,都有几把刷子,不管小朋友提出的是“哪种乐器最早出现”这样看起来比较常规的问题,或者是“我的金鱼认识我吗”这样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大人物们总能独辟蹊径,巧妙机智地给出颇具启发性的回答。不仅让人长知识,更是一次美好的阅读体验。就跟《十万个为什么》一样。
      在逛了博库书城之后我就改变了自己的看法。顺便提一下,最爱看书的真是学生群体啊,我去博库书城转,在这个有几层楼的大书城里,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刚放暑假的学生们,看起来活力十足。书柜前都是人,拿着爱看的书,席地而坐津津有味看书,横七竖八的颇自在。看到这样的读书氛围我觉得很开心,挪过去,瞅到有整整一个书柜的《十万个为什么》,不同出版社出的,随手翻看了几本,瞬间让我联想起了周星星的经典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那美丽的秋香一个人一回头或许没有让唐伯虎动心,但当她与其他人一起二回头却惊艳所有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它比其他国内编者编的书更有趣、更有启发性。
       小朋友的世界或许是共通的,不管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小朋友,都会问到一些相似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狒狒(猴子)有个红屁股”这个问题,某本《你问我答》的书里先讲了一个传说,大意是很久以前由于猴子瞒着好朋友螃蟹偷吃完了蜂蜜,而被螃蟹用钳子教训了一顿,所以屁股变红了。这个传说跟猴子的红屁股有什么实质的联系呢?或许《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中野生动物支持人凯特在回答中用的类比是,女孩子们常常花上几个小时来穿衣试帽、梳妆打扮,费心思来吸引男孩的注意,而雌狒狒也是如此。我想这样的回答在普及科学的同时更能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为什么斑马会长条纹”的问题,我想很多人第一反应或许会跟我一样,那就是这种黑白相间条纹迷惑性比较强,可以增强隐蔽性从而保护斑马躲避狮子的攻击。是不是我们以前在书里看到的就是这样?这里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也是这么写的,另一本书写的则是斑马臀部的条纹各不相同,可以用来识别彼此。在互联网上查询后,居然发现现在还有人在研究斑马身上为什么会有条纹,科学界也还没有统一定论。在《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中生物学家卡伦则是启发孩子们跟他一起思考,“想要理解一种植物或动物为何那样生长,首先要问三个问题:一是长成那样是否有利于它们的生存或繁衍?或者纯属偶然?二是如果有利于,那么是如何起作用的?三是所起的这种作用事都有证据证明?”然后再一一展开。对于孩子们的问题,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启发孩子们去思考更重要,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未解之谜,或许就要等他们来解开呢!更别提其他充满奇思妙想的问题了。比如关于“尿为什么不能喝”这个问题,探险家、野外生存专家贝尔,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没有什么不能吃”先生说事事都有例外,并且分别分析说哪种情况下可以喝、哪种情况下不能喝,最后他还鼓励小朋友“最终能活下来的人往往是那些不惧任何险境,敢于吞咽最令人作呕食物的人。假如祸事接踵而来,你一定要鼓足勇气去应对。”
       很佩服编者找了那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来回答小不点们的问题,这份用心弥足珍贵。相比较而言,国内很多这类书编者既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也没有找专家来把关,质量令人担心。《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2》这样的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好的陪伴。所有的小朋友天生都是一个“问题”宝宝,对这个世界充满了问号,我们希望在他们成长中仍然能保持那份好奇心,也希望借由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启发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希望在为孩子们引进更多国外优质图书的同时,也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提问回答的平台,比如开设一个类似大人们经常使用的知乎平台,孩子们可以尽情提问,邀请大人物来回答,也能看到别人的问题和讨论,这样也蛮好玩的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