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食神漫笔》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食神漫笔》读后感10篇

2017-11-24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食神漫笔》读后感10篇

  《食神漫笔》是一本由[日]北大路鲁山人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3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4-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神漫笔》读后感(一):日本食神看料理

日本食神看料理
读《食神漫笔》/by烟波浩渺1980
本书作者:北大路鲁山人(1883- 1959),被誉为明治、大正、昭和时代最后的杰出人物,拥有美食家、陶艺家、书法家、画家等身份。他的料理美学,影响着整个日本的美食方向,更影响着日本的生活方式。
本书是北大路鲁山人谈料理及与料理相关周边物件的随笔合集,既有写美食的做法,有些料理的感悟和禅意,有餐具的搭配;有制陶的经验之谈,更有料理与人生哲理充满日式禅意,视觉、味觉和想象力都包含在内,读此书让人觉得做料理也是一种修炼。读完此书就会感觉作者作为日本的食神,是称之无愧的。
作者对美食料理奉献一生,对与料理的追求极致的境界,他的文章既有相当的民族自豪感,如:“日本的一切均优于外国”虽然我不是很赞同食神的观点,毕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谁都爱自己家乡或国家美食,也是各花入个眼吧。谈不上谁比谁更优,当然了这也是食神通过自己对料理的追求,也是他的期盼未必是事实;也有禅意的清谈如:“充分表达很重要”,对于一个来咨询的女士,食神用简单几个比喻如“爱心-妈妈的饭菜;料理-女郎”用女士恍然大悟,回家修正自己的容貌去了,而不是刚开始需要咨询做饭菜的初衷了,读完了之后让人哈哈大笑,原来作者也是如此的幽默
书中还有很多作者制作的餐具,古风韵味悠长。正如他说好看的料理一定要有适宜的餐具来相配,菜品的摆盘同样重要,不可以随意盛放在盘碟中。用精美的餐具、精致的摆盘,美味的菜品这才是美食料理的应该有的态度
例如作者讲求食材的新鲜和原味,他认为黄瓜就是黄瓜,蚕豆就是蚕豆,各有自己本身的味道,也这是料理的秘诀之一。当地的食材需要在当地食用方能品尝出应该有的美味,运输的过程中也是美味流失的过程。舍近求远的追求美食不可取。想要尝到最美的事物一定要去寻找当地的食材和食店才可以。
作者强烈抗议味精的使用,他认为味精的使用让食物失去了原滋原味,虽然吃着过瘾但是食材已经面貌尽失,不再是料理更改追求的目标。同时也谴责了很多餐馆、饭店没有做美食的原则,一味的追求利和迎合客人的口味,让原本高雅的料理越走越远,他深感痛心。可是也无能为力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笔记的小段落,非常详细,如:处理剩菜的问题,整理蔬菜时的小窍门。要把萝卜樱子摘掉,更容易让萝卜保持新鲜。什么食物配什么蘸料。海带底汤的做法,对于工具的高要求,要用木工专用的刨子来刨鲣鱼等等。
作者对于鱼的爱好到了痴迷的程度,书中很多篇幅写了香鱼和河豚的话题,把鱼生的品味当做他对美食最极致的追求。他连续吃了七八天的河豚,身上都会附带着河豚的味道,当然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民族自豪感,认为这两种鱼只有在其国家做的是做好的。不管怎么说,我看着也是很眼馋,写的太美味了。
2014年12月25日
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笔者。

  《食神漫笔》读后感(二):跟着食神漫步日本

从台湾回来,我就一直在想,有机会一定要去日本看看。虽说台湾本是中国一部分,但是日本统治留下的建筑、习惯、语言等等,已经弥漫在台湾的犄角旮旯,深入人们骨髓。再看食神漫笔(我更爱原其原名),着实就是日本人的风格,对细节和禅意的美感有着极致的追求。从食器开始,完美的颜色搭配,舒适的摆盘,每一道食物都被用心的展示成艺术的画卷。简简单单的寿司陪着清淡质朴的器具,没有浓烈的香料的刺激,单是样貌就像白衣妙龄女子惹人心动。日式美食淡雅的装饰不仅仅给人以视觉的享受,更能通过这种寡淡的色泽提醒食客:食物虽妙,半饱极好。每每遇到这样,半饱状态下给人的美食享受总让人特别满意。之前看过《料理仙姬》、《深夜食堂》、《寿司之神》这类日本美食类剧集,就深深感受到大和民族对食材的精心挑选。因地因时的材料,原汁原味,每种不用浓油酱赤也能发挥出美妙的味道。遵循自然的规则,食者的胃与心都能感受到什么才是人能品尝到的好吃的味道。比起各式酱料的涂抹,天然的味道对烹调者考验更大,也对食者诱惑更大。之前一直以为三文鱼片的味道不怎么好,后来品尝过新鲜优质生鱼片,才发现,原来粉嫩肉质搭配日式酱油,居然嘴里是鲜甜的味道,咀嚼起来脆嫩又有韧劲,不会嚼不烂,也不会毫无特点。就像作者说到的香鱼,在东京已经算是暴殄天物,没有鱼肠,各式调料,泯灭了这大自然赐予的礼物。书中,作者贴心的描写出多种食物的料理,无不显示出其深厚的功力。总的来说,我更爱作者对日式禅意美学的描述,对日本文化自信。相比于美式快餐,日式料理更加充满韵味和思考价值喜欢日本文化的同学,读读这篇会更能产生共鸣。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140408/

  《食神漫笔》读后感(三):心之所向,胃之所在

大学一段时间疯狂“迷恋”日本,不仅上天入地的下载日剧,还在新东方报了个日语班。无奈路途太远而热情有限,待兴趣转淡的时候,上课的功能就只剩下听段子和补觉了。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老师讲自己在日本留学经历的情形。日本的环境很好,城市的河里有好多鱼,不是普通的鱼,是又肥又大的鲤鱼。当一脸馋相的穷学生老师奇怪的问旁人为什么大家都不吃的时候,那位日本有人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连连否认:这么土这么腥这么多刺,这种鱼怎么能吃呢?!那个老师可能是夸张了点,因为后来看另一个日语培训学校的宣传资料,他们的樱花小姐去某地的饭店里看大厨烧鲤鱼,大家一起吃鱼喝酒不亦乐乎。但是,这件事也许说的是实情。后来在《世界奇妙物语》里看到某人去拜见岳父岳母时还要纠结火锅的吃法,甚至听不到别人和他说的话,比不吃鲤鱼夸张多了,真是注定孤独终生的死脑筋,幸好结果不错,最终抱得美人归。
《食神漫笔》中有一篇《火锅料理》,里面提到了在日本火锅的三个别称,凑热闹,乐逍遥,和屋檐下的关东煮。充分体现了火锅热闹、随意的特点。日料共有的特点,或者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对选材的重视,即必须选用最好、最新鲜的食材。作者有一段话是这样叙述材料和料理关系的:所谓的美味佳肴,精湛的厨艺只是第二位的,材料品质才是首要的。都说中国料理一般材料占六分,厨艺占四分;日本与中国不同,在材料上远远优于中国,所以材料要占到九分,厨艺只占一分。(P34,《材料?料理?》)
在鲁山人看来,”料理是否可口十有八九取决于材料的品质”;可是在“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看来,没有好的食材根本就不应该动手做寿司。最顶级的大米,最新鲜的鱼类,最鲜美的贝类,加上精益求精的手法,才造就了寿司之神。时代在发展,寿司也从高档饭馆走向民间。平民化、平价化一方面对扩大用户群乃至走出国门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只接触过低端寿司,对这种料理不够了解的人却又会对此产生廉价的感觉。感谢北大路鲁山人、小野二郎和其他有着职人精神的厨师,他们创造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艺术,是美和享受。
当我告诉朋友自己在看一本日本料理的书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日料有什么好写的,除了sushi还有别的吗?”我耐心的告诉她,日料不仅是寿司,还有茶泡饭、火锅、天妇罗、关东煮等等一些菜式。这是对外国料理的常见的偏见。在国外,中餐沦落为廉价的宫爆鸡丁外卖其实更加心酸。贵为“日本重要文化财”国宝级人物的北大路鲁山人,也免不了这种“偏见”。所以,对于他“日本的一切均优于国外”的论断,我还是要持保留态度的。毕竟,我的中国胃骗不了我的中国心。
《食神漫笔》内容丰富,既有演讲和文章,又有笔记和语录。作为日本料理代名词北大路鲁山人的作品集,是一本很好的研究日料的材料,书中能找到作者对食材和烹饪方法的看法、评价。如果读者想学习一些材料的处理方法或者学习日本料理的搭配,这本书也能他们的满足需要。美中不足的是各文章都没有标出写作时间。在我看来,如果能知道历史背景,应该更有助于理解他的思想
 

  《食神漫笔》读后感(四):吃,是一辈子的事情

       谈到吃,我想任何国家也要对中国甘拜下风。就像之前看到的一则笑话:法国厨师号称美食第一王国,别人提到中国,厨师不服气的说,法国就算不是第一,也是第二。
      
       生平第一次吃日本料理,是在大学。和几个室友跑到城市的一家日本料理店,佯装点了几份点心和一壶清酒,当时唯一的感觉就是糟蹋钱。食物寡淡无味,清酒也如水中加了明矾般难以吞咽。此后对日本食物心生戒备。之后对日本料理的便只在电视中观赏了。上班后,一次同事聚餐在一家新开的日本料理店里,才开始对日本饮食有了较大的改观。
 
       日本的食物似乎更侧重原生态,因而食物不会煎炒油炸,生冷居多,且讲究整体的和谐美感。因而日本的美食放在面前,常常会因为扮相太漂亮而不忍品尝其味。
       北大路鲁山人在《食神漫笔》中食物的选材、器皿的使用,作料的添置……来谈食物的制作。食材倘若只考虑营养成分,维生素含量,钙铁锌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显然就失去了食的趣味在鲁山人的笔下,食物已远远超出补充能量维持生命的作用,它似乎更是一门颇具研究价值的生活美学,一道食物从自然中获取到入锅烹饪盛盘上桌都要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境况。氛围、心情这些似乎都是一道美食成功的必要。在鲁山人的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道道食物制作出来的工序,更从中读出一种悠然的人生态度。
       食物并不仅仅当做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必要,很多时候它也是美学的存在。看到一款做工精巧的蛋糕或是色香俱全热气腾腾的菜肴,我们常常不忍下筷,很大原因在于不忍破坏美食的美感。
       吃,是一辈子的事情,作为一个中国人,吃好,更是毕生的追求。吃货年年有,各种美食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愿你我在吃的世界,恣意纵横。

  《食神漫笔》读后感(五):一茶一饭皆料理

《深夜食堂》第三季播出了,刚好是在这个城市寒风四起的时节。还有什么比美食更能让人觉得抚慰温暖。近来最流行的一句话莫过于:“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这给每个寻找爱等待爱的吃货最大的信心和理由。关于日本美食,往往是和一些影视剧联系在一起的——《海鸥食堂》、《孤独的美食者》、《蜗牛食堂》、《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这些构成我了解日本美食的参考,于是,在我的印象里,日本料理=寿司、天妇罗、关东煮……好吧,这样的浅薄认知,当真是糟蹋了料理一词的深意。
北大路鲁山人,19世纪末生人,被誉为“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国宝级人物,去世于1959年。他一生崇尚自然,追求雅美生活,并把这一理念贯彻到美食领域。在日本他已成为料理的代名词。咦,好大的名气呢。作为上世纪的人,对于美食他有怎么样的见解不同凡响呢。但凡被称为“食神”级的人物想来必有不同的见解。
料理,料理,何为料,何为理。北大路鲁山人鲜明得提出,“料理”二字不单是指表面的料察食材之理浅层含义。更深邃地讲是应该必须具有合理性、切忌违背食材物理、合理处理对待食才等含义。他提出关于料理几点重要原则:料理必须看人下菜、选料最为重要、不要妨害食材的原味、高档料理忌用味精、蔬菜越新鲜越好等。
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却已达到料理最高境界,也给吃货们当头呵棒。不是饕餮生吞海塞便可以号称了解吃,懂得吃了。吃货的境地分三九等。最初级,问他吃得什么,他从来不记得菜名只会报食材,土豆,茄子还有辣椒,地三鲜都说不准。在他的世界里,食物只分两种,好吃的和不好吃的。吃货唯有懂得“料理”二字的妙意,才可入得最高境界。北大路鲁山人提到吃鱼,纵然世界各国都有鱼,但是自己最应该知道在自己生活附近哪里可以买到最好吃的鱼,同一种鱼的什么部位最鲜美。唯有充分了解食材的特性才能对材制做,也就是作者所提出来的“料理是否可口十有八九取决于材料的品质。”
那么是不是唯有稀有昂贵的食材才是最好的呢。看看书中的介绍:冻豆腐、烩年糕、黄瓜、剩菜、黄瓜……明明都是普通常见的嘛,依然侃侃而谈,有滋有味。特别是书中对于茶泡饭的描述,一口气介绍了京都的“社父鱼茶泡饭”、对虾茶泡饭、盐海带茶泡饭、鳗鱼康吉鳗鳝鱼茶泡饭、金枪鱼茶泡饭等数款茶泡饭的做法及精髓所在,看的人大呼过瘾。此饭在《深夜食堂》里已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制作方便,取材简单,说到底不过就是用热茶水来泡冷饭。通常以盐、梅干、海笞等配料,和饭一起泡。看似简单却看得人垂涎欲滴,不断想像它的清爽可口,返璞归真的食味唤醒沉睡的味蕾,最简约的也是最美味的。
《食神》一本没有华丽的包装,朴素的文字配有黑白的图片,好像遗留在上世纪回忆中一位老人的记录,那是他一生对料理的见解,也在其中映射出对人生真谛的感悟。真正的吃货是懂得美食,懂得返璞归真,唯有在了解食材本质才能真得感受到一茶一饭皆料理呀。

  《食神漫笔》读后感(六):吃!

       前几周听说我们某某管理区的某某饭店,新开了一家日本料理店。几个吃货朋友蠢蠢欲动,在一起一合计,果断周末驱车二小时去品尝!为了吃,就是这么的有追求!
       对日本料理的印象还仅限于寿司、生鱼片等有限的几样,去吃过后,才知道日本料理有如此多的种类。恰好有机会读过《食神漫笔》这本书,对日式料理真是有了全面的了解。
       先来说作者北大路鲁山人,我原以为至今仍健在,百度之后才知晓作者已去世50年了。可是50年代作者的料理理念,就已经领先至现在了。
       书的前面,北大路鲁山人就写了自己的日本料理基本观念:料理必须看人下菜,不能把自己的料理强加于人;料理的选料很重要,并最好不要破坏食材的原味;好料理要配好餐具。
       北大路鲁山人用美食七十年的体验,告知自诩为吃货的我们,我们只是因为能吃才叫吃货,而不是吃的顶级吃的雅致。用最顶级的食材,最配的餐具,造就最极致的美食。吃货不仅仅是能吃会吃,还应有些许的高级追求,比如食物的艺术美感,超脱于单纯的吃之上。
       同时,这也是一本很好的随笔集,除却料理的层面,在闲暇的午后读读日本国宝级人物的随笔,也是很好的享受。

  《食神漫笔》读后感(七):做一个有追求的吃货

读《食神漫笔》的时候,似乎特别容易陷入饥饿的状态。作为重度日料爱好者,第一次翻开的那天,读着其中种种料理与珍馐,禁不住诱惑,当日便跑去日料店过了一过嘴瘾。房次郎先生的文字并不写成于当下,却毫无时代错位之感。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料理的书籍,更是一本吃货的启蒙教育读本。
愚以为,《食神漫笔》教会了我以下三条主要的吃货准则:
第一, 料理是生命的一种修行。
第二, 原材料是料理的本源与根本,其次才是烹调。
第三, 餐具是料理的衣裳,没有漂亮的衣裳,便没有完美的料理。
上段时间和朋友闲扯人生的意义,曾经感慨人生的美好追求莫过于,吃的好,读完这本书,不由得羡慕起房次郎先生来,他简直是我梦想的巅峰奢华升级版。因为基于读这本书的感受,作者鲁山人首先是一个吃货,一个有格调有追求,把美食当做是人生重要意义的好吃货,因而有了食神的冠名。他说自己在饮食行业摸爬滚打七十年,“七十年从不间断地埋头于美食生活,结果的确和别人有所不同,有种感觉像是走到了尽头,吃遍了所有极品美味的东西,真正达到在这一领域的游刃有余,无拘无束,因此也不免产生曲高和寡、‘欢乐极兮哀情多’的感慨。”这几乎是神农遍尝百草的境界,实乃吃货业界良心。对于他而言,美食确实是生命的一种修行方式,这样的身体力行,才有底气说得出“东西非得亲自品尝,不可人云亦云。”
虽然热爱日料,但终究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沉溺于浓油赤酱的中华料理,重口味一直是身为一名资深吃货给自己的标签。而房次郎先生所主张的料理主张,显然与此背道而驰。自从实行轻断食后,我才渐渐理解了房次郎先生的想法:“不妨害食材原味是料理的秘诀之一”。没有味精,没有过度烹调,清淡的饮食自有其独特的魅力,食材本身的鲜美才得以没有被遮盖住,让人能有更久远的回味,天赐的美味才应当是高端吃货的心头肉。
第三点曾经是我忽略最多的一点,作为一个不够有追求的吃货,我确实还停留在“只靠舌尖来判断菜品味道”的初级阶段,提高档次和吃出品味都尚有距离。房次郎先生对于料理是美食衣裳这一比喻,让我醍醐灌顶。外貌协会的吃货不仅应该关注食材的模样,亦应该将一部分精力投身于器具的挑选与审美。毕竟如房次郎所言,“料理不能脱离餐具独自存在”。
合上《食神漫笔》,只能感慨吃货征程路漫漫,要成为一个有追求的吃货,还得付出许许多多的努力。不过,我也愈来愈确信,对一个吃货而言,人生的意义仍为改变,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食神漫笔》读后感(八):感官的盛宴

     
      本书封面素雅,一看就颇具日式特色。作为一名厨娘,常常为寿司做到不如意而懊恼不已。也会对每日的一日三餐采用何种食材而煞费苦心。既想让家人吃的心满意足,又想赏心悦目,还得健康搭配,要做到这些就不得不多加学习,提高自己的烹饪水平,而有幸和鲁山人学日本料理知识和理念,更是幸甚。鲁山人72岁时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国宝级人物)”,却予以辞退,足见老人的境界非常人所能比拟。
       这不是一本美食书,是关于美食理念的书。书中记载了鲁山人的所闻、所见、所感。有的地方言语尖锐,评判的不留情面。提到日本的国粹——日本料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精致,每一道都像一件艺术品;其次思的才是其味。可见日本料理讲究的就是形雅。说日本是“用眼睛吃饭的民族”真是一语道破其中的禅机,不但要求视觉上上美不胜收,更是要求感官也得到满足,真才是料理的精髓。而原汁原味才是日本料理的本色。鲁山人推崇的是食物本身的味道,强调必须用好的食材,新鲜的材料,才能做出美味的料理。更要有爱心,满怀对食物和吃客的崇敬爱慕之情,才能做好料理。餐具对日本料理的贡献也不可小觑,在鲁山人的眼中,餐具应该和料理同等重要。美观的食器使料理熠熠生辉,用鲁山人的话说就是:“食器是料理的衣裳”,档次越高,食器越精美。而且应该随时、随地的不要忘记美的创造,这才是积极的生活态度。
       其实从本书的文字中可以看出,鲁山人还是还是挺自负的,对别的所谓的美食家批评、料理人已经茶艺人批评得毫无情面。本书不但讲述了鲁山人对料理的独到见解,还顺带了老人的为人处事哲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鲁山人一种在强调餐具对于料理的重要性,还有必须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做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的确是好的餐具与料理相得益彰。好的餐具使人赏心悦目,不但感觉食物更加美味,而且心情也愉悦起来了。鲁山人说家庭料理是真实的人生,而餐厅的料理则是戏剧表演,真是一针见血。
       鲁山人对于香鱼有特别之爱。就是秋生鱼、年鱼。对于河豚也是特别推崇的。由于本书收集很多鲁山人在各个场合的讲话,所以有些内容有所重复也在所难免。书中介绍的很多料理的做法还是简单易学,比如各种泡饭、蒸鲍鱼等等。易于上手的,当然要做得精致那非一日之功了。
       书中对了日本人崇洋的行为感慨万千,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传统文化的流失越来越严重。鲁山人说中国烹饪的最高水平在明朝,因为明朝的瓷器是鼎峰时期。这点也不得不承认。现在虽然八大菜系各有千秋,但真正能做到类似满汉全席的样子,太难了吧。保护和传承传统的东西,从来都是每个人的责任。

  《食神漫笔》读后感(九):不美不成食——审美日本料理

                    不美不成食
                           ——审美日本料理
                                                   
    吃过日本料理的人大抵都有同一感受——美。而这个“美”,正是日本料理的精髓,即追求“色、形、味、器”皆美。除此之外,还有就餐环境的美。
    由此也可看出,日本料理把味觉和视觉享受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非日本人来说,很多时候,视觉感受甚至超过了味觉体验。缘何如此呢?
    这是因为日本料理强调精选食材,保持原味。对于每天食用食物里混杂了花椒、大料、味精等调料的国人来说,日本料理的“味”还真未必够味。相反地,日本料理中“色、形、器”的美以及环境的美的视觉体验就要强烈、深刻得多。
    日本被世人说成是“用眼睛吃饭的民族”,日本料理讲究食器生辉,关于这一点,日本全才艺术家、美食家的北大路鲁山人曾说:食器是料理的衣裳。关于日本料理的视觉美,北大路鲁山人在其所著的《食神漫笔:你不了解的日本料理》中曾借用法国罗浮宫美术馆馆长居尔杰·萨尔的话这样说道:“日本料理的视觉美是无可比拟的真正的美,餐具的美、装盘的设计、就餐环境的优美可以说都是举世无双。”
    时下人说,不美不活,对于日本料理,可谓不美不成食。对于日本料理的强调美、追求美,有人喜欢有人批,喜欢的说这是品位、是格调,批评的说这是本末倒置。对或不对且不去管它,不管怎样,向往美、追求美总是好的,正如《食神漫笔》里所说:懂得美的人,不管生意做到多大,总有些不同于普通生意人的气质。

  《食神漫笔》读后感(十):北大路鲁山人的日本料理理念

鲁山人的料理理念:
   尊重自然,营养平衡
  鲁山人说:“料理就是探索食材的合理性。”这就是说,料理应该发挥食材的特点,才能调理出美味佳肴。但不是简单地切好材料,下锅煮煮就能做到。日本料理的理念是发挥材质的优势,根据季节因地制宜,还要考虑用餐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营养平衡。
   保持原味,精选食材
  在料理选材上,鲁山人有独到之处。鲁山人在谈到选材时说:“黄瓜就是黄瓜,蚕豆就是蚕豆,各有各的味道,在制作时,要想办法发挥各自的天然味道。”这很明显,好料理需要上等材料,选材是料理的关键所在。日本料理的特点在于食材新鲜,选材严格,原汁原味。
   红花绿叶,食器生辉
  中国有“红花也得绿叶配”的俗语。日本料理色泽鲜艳,味道清淡,餐具也配得得体。这是世人对日本料理的印象。吃日本料理可一边品尝味道,一边欣赏五光十色的餐具。鲁山人如是说:“料理再好,食器粗俗,就不能让人感到愉悦。”“食器是料理的衣裳。”美观的食器使料理生辉,低俗的食具令菜肴失色。
   名厨在于趣味至上
  鲁山人认为料理创作需要美学知识,还要有执着的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他之所以能成为料理名家,是因为他本身就是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书法篆刻、漆器陶艺都很出色。鲁山人的料理世界也是日本生活方式和社会传统的缩影,更流淌着日本文化的血液。读者可以通过他的料理来理解日本文化及风俗习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