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台北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台北人读后感10篇

2017-11-24 21: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台北人读后感10篇

  《台北人》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北人》读后感(一):老牡丹依旧绽放

老实说,我和白先勇还挺有缘分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现代文学史课上,我认识到这样一位传奇的作家,接着便是疯狂地啃他的书。再后来,无独有偶,兴致使然,在备选的作家群中选中了他来作为我毕业论文要研究的作家。
白先勇的父亲是白崇禧。他本人是一个同性恋。刚开始的时候,光是这两个信息量略大的关注点就让我对这位作家好奇不已。好奇了,当然就要阅读。毕竟,作家的心事都摆在作品里面了。后来他的内涵绝不止这两个关键字。第一本入手的作品当然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台北人》了。虽然有着简短的名字,殊不知这是二十世纪排名第七的中文小说,非凡的内涵注定了这部作品是简约却隽永的。如果要给喜欢的作家一个名分的话,老舍是情人张爱玲是前任,那白先勇就是真爱
先说一下这部作品的一些简单皮毛的东西,也就是挖一下这部作品的八卦。你所熟知的由范冰冰主演的改编得面目全非的《金大班》就是源自于这部作品集。其次,郑裕玲、周迅主演的《花荣桥记》也是改编于他的原著。而最近又重新火了一把的张智霖爱妻袁咏仪主演的《孤恋花》剧本原著也是他小说......他的作品似乎有着一股影视改编热,我问过老师,毕设能不能研究一下他与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热的比较,老师说可以,但是很难,因为有很多人已经做过了。看来白先生的商业价值,大家还是比较善于挖掘的。另外,他老人家还健在,唯一一位20世纪小说排名前十还健在的作家。他有开通微博,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不过满屏的昆曲可能会吓跑一大片年轻人,因为老先生最近在研究昆曲。
《台北人》讲得到底是什么?是讨论那群嫌弃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的台北人呢?还是研究那群买H&M要到国外买的台北人呢?两个都不是,你关注的重点错了!这部作品的背景是二十世界。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世纪,一个迅速进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的世纪,又是一个战火纷飞历尽沧桑的世纪。说人话,简单一点就是,“台北人”就是抗战前后因为各种原因沦落到台湾的大陆人。
“台北人”涉及到很多阶层的人物,上至高级军官赖鸣升(《岁除》)、社交名媛尹雪艳(《永远的尹雪艳》),中等阶层卖桂林米粉的《花荣桥记》的老板娘,下至下层阶级命运像血一样发腥的帮佣农民王雄(《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以及台柱舞女金大班(《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
敏感细腻的作家都善于描写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白先勇的作品中字里行间都透露一种深深的宿命感。简单粗暴来说,当你的情绪进入了这个故事中心之后,一股深深的“这个人物肯定活不久了”“他大结局必死”的剧透感油然而生。《玉卿嫂》至今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唯美的噩梦。我惊艳于白先勇对玉卿嫂美貌的用力描写,却恐慌于她对干弟弟庆生的单方面无条件奉献。为爱痴狂,为爱上刀山下油锅的玉卿嫂摊上了一段不伦之恋,注定是要以悲剧收场的。性格和时势造就了那个时代人内心的缺陷,感情的空窗......被人骗去钱财和聘礼的军官赖鸣升注定砍断了他的情欲根枝,选择无欲无求的下半生。被人嫌弃、被人误解、无力辩解、无法讨好的帮佣农民王雄选择了自杀,或许这样灵魂就可以回到故乡见到他的两老。尹雪艳对红颜涡水的说法一笑而过,依然选择心如止水,不理凡尘的喧嚣,做那个永远的她。这些都是一些好看、具体的故事。你问我这些人物是否真实存在过?我不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文学是在抽象中具体,在生活中艺术,倾向于真实的艺术品。
其实,如果你仔细了解过白先勇的话,你会在他的作品中发现大量与他生活遭遇惊人相似的细节。这是作家插入到作品的记忆,可以夸张一点来说,这是对过去的祭奠。这也涉及到了他对大陆的情结。也就是所谓的寻根性。所这里的所谓“寻根”不是浅层次的怀旧心理和地方观念,而是深层次的对民族的重新认识(这句话是引用的)。白先勇说过:我不
认为台北是我的家, 桂林也不是——都不是。也许你不明白,在美国我想家想得太厉害,那不是一个具体的家、一个房子、一个地方,或任何地方——而是在这些地方中,所有关于中国的记忆的总和,很难解释的。可是我真想得厉害。
    也许《台北人》所要表达的不仅是白先勇想家了,这些“台北人”也想家了。

  《台北人》读后感(二):那些台北人

有的在新的生活中保持自己
有的在过去中寻找自己
有的在新生中发现过去
有的甚至发疯了
不过,以上台北人都早已作古
真正留下的是那些在新的日子里忘记过去的人
在接触到大量第三代“外省人”之后,我更加觉得书中所渲染的那种情感早就荡然无存了。大部分人还是像钱夫人那样,在觥筹交错之间想起来,自己原来还是那样子的。
原先完全被开场“尹雪艳”,上一章在百乐门,下一章就己然转到了台北的沧桑感所惊艳。但是之后完全掉入那种外省人五味杂陈的情感与对第三代的那种情感的遗失的感慨中。
早就已经是陌路了,还是让对岸离开吧。

  《台北人》读后感(三):光阴化物

之前一直在看《约翰 克里斯多夫》,可是太长了,于是间歇中就翻了这本书来看,看第一章《永远的尹雪艳》时,我还没有明白文章要表达的意思,觉得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随着系列故事的铺陈,看似独立的一个个小章节,从不同的侧面,烘托了同一个主题,我才渐渐看明白。
苍凉、无奈,所有炽烈的感情、光辉的业绩,均被时光掩埋,放不下的过往与现实的冲突在自己与他人,甚至自己与过去的自己之间无处遁形,无论哪一个角度,均写入木三分
所以,看完后面的小故事,我在想,尹雪艳这个故事究竟在讲什么。
我看到有书评说是死神、是幽灵。
可我始终觉得,尹雪艳,是光阴。
它陪你嬉笑、陪你欢乐、陪你痛苦、看你死去,自己却始终从容不迫,你恨它也好,爱它也罢,却始终无法控制它,你的生命与它而言,只是一段,而它是永恒
光阴让一切变成了跟当初完全不同的样子,有人固守,有人执着,有人随波逐流,所有的辜负,不过是造化弄人,你甚至无从谴责、无处申诉。
你要懂得这种无奈,只需懂得。

  《台北人》读后感(四):人生如梦 《游园惊梦》赏析

《游园惊梦》是昆曲《牡丹亭》中的一个曲目,也是《牡丹亭还魂记》中的两出戏——《游园》和《惊梦》。《牡丹亭》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由梦构成了此戏曲两主人公邂逅的途径。但在这里,我将要评说的不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而是作家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小说《游园惊梦》讲述了钱夫人由大陆到台湾后去台北窦公馆赴约并产生意识流“入梦”和“惊梦”的过程。
作者从“游园——入梦(入戏)——惊梦”这个过程来讲述整个故事。作者在每次场景的变换时都设置了一人来充当引领者的角色,不断的将钱夫人引入过去。小说的开篇就由刘副官“抢在前面用手电筒照路”,引领钱夫人“游园”并走向了窦公馆的前厅。而窦夫人又带领钱夫人从前厅到正厅并且介绍很多“新知”给钱夫人,这些新知也使得钱夫人产生意识流“入梦”。随后的一个仆人和窦夫人带领宾客通往饭厅,并在此饮酒作乐。吃完饭后又由赖夫人带头前往客厅,在这里钱夫人产生了强烈的意识流并将情节推入高潮——“惊梦”。宴会结束时,窦夫人引领客人们走到露台,然后又带着钱夫人回到公馆内。这种场景的转换有强烈的轮回感,使钱夫人陷入一次次的过去的回忆之中。除了“引领”以外,作者不断的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让钱夫人“回到过去”并且“入梦”。除了开篇的刘副官以外,前厅的穿衣镜也能够引起人物内心的波澜。镜子能够产生自我审视的作用,钱夫人发现她的墨绿旗袍颜色不对劲,并产生了内心活动,从而产生怀旧和忆昔之感。随后,当钱夫人遇到了穿的火红的天辣椒蒋碧月和着军装的陈参谋时,内心意识流动陷入回忆,回忆起原来的月月红和郑彦青以及和她自己的关系。在饭厅时,钱夫人被敬了几杯酒,酒和程参谋的“不会伤喉咙”又让钱夫人陷入回忆。同时酒也是后来让钱夫人产生大段的意识流的因素,也将情节引向高潮,惊梦从而构成突转和对比,使得钱夫人梦境破灭,内心也因为种种回忆而“哑”了。
作者在《游园惊梦》中使用了对比、情节上的暗示和悬念、双关语和蒙太奇(意识流)的手法。这些手法构成了《游园惊梦》成功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因素,也是成功将作品推入高潮的关键。从开篇起作者就将钱夫人和其他官家人物进行了对比,钱夫人乘坐的计程车,而其他人则是乘坐的黑色小轿车到的窦公馆。从小说的开头来看,读者并不知道钱夫人的具体身份,但是读者可以从目的地和官家来推测,钱夫人的地位一定不低。这里作者设置了悬念也暗示了钱夫人从前地位很高现在落没的状态。后面作者也不断的从不同方面来将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表现忆昔和怀旧的主题,同时也能体现出现在传统文化的落没。作者白先勇也想要通过小说的方式来挽留那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开篇时刘副官看了名片后两次“深深的行了一礼”表明刘副官过去就知晓钱夫人也同时暗示了钱夫人从前的地位。程参谋谈到《洛神》暗示程参谋知晓钱夫人的过去。《洛神》最早是一个神话,讲述的是后羿和宓妃的爱情故事。后来曹子建改写为《洛神赋》,讲述了曹子建和宓妃的爱情。有争议说这首赋里的宓妃指的是曹子建哥哥妻子,是叔嫂乱伦的爱情。暂且就将宓妃指为曹子建嫂嫂甄氏,这里暗示了过去钱夫人和钱鹏志的随从参谋郑彦青的爱情,也同时暗示程参谋和蒋碧月的关系。后来蒋碧月对于张爱云《洛神》“哑”的评价,暗示后文钱夫人声音哑掉了,同时表现传统文化的落没和失音。当钱夫人回忆过去时,意识流动到瞎子师娘的“荣华富贵你是享定了……也是你前世的冤孽!”这句话为后文设置了悬念,并在后文意识流的高潮时解悬。作者成功的设悬和暗示帮助后文意识流推动情节变为高潮。除了悬念和暗示,文中也使用了两处双关语。第一处是程参谋说到的“演得细腻到了十分”,表面意思是在讲张爱云的演技,但是更深层次的意思是程参谋和蒋碧月两人一起演戏演到了“十分”。第二处是蒋碧月对钱夫人说“该是你惊梦的时候了”,第一层意思是该钱夫人演《惊梦》了,第二层的意思便是钱夫人你该回到现实了。这些双关语加深了语义,耐人寻味。作者在高潮时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将不同时空的事情夹杂着钱夫人的意识流在同一时间表现出来。作者白先勇运用断片式的语言来展现高潮时钱夫人的意识流,这段蒙太奇有三个时间线:客厅看戏时、钱夫人还在演戏时以及郑彦青和钱夫人的偷会时。这里蒙太奇的使用构成了全文的高潮,作者重点塑造了钱夫人的思春场面。这部分诗化的语言含蓄的表现了钱夫人与郑彦青充满了情欲和肉欲的场面,展现了钱夫人释放和流露真情的画面。这种极喜场面和紧随着的极悲场面构成对比,同时前面的情欲和后面百宝匣里“祖母绿”、“猫儿眼”和“翡翠叶子”所代表的物欲相对比,描绘了钱夫人意识流动所影响的悲伤心情,也为后文“嗓子哑了”做了铺垫。
白先勇在这个小说中设置了镜面人物和平行结构,这样的设置会增强小说的轮回感和宿命感。首先,钱夫人的镜面人物是窦夫人。两人都有一个妹妹,钱夫人的妹妹是月月红,窦夫人的妹妹是天辣椒蒋碧月,并且两个妹妹都性格泼辣,爱捡姐姐的便宜就连打扮也都是大金大红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月月红的镜面人物是天辣椒蒋碧月。除了都有妹妹以外,钱夫人和窦夫人的人生经历也相同,从前都是唱戏的人,但是后来都嫁入侯门做夫人。相似的,现在的桂枝香窦夫人也和从前的蓝田玉钱夫人一样讲排场,讲派头并且开办奢华的宴会。现在钱夫人的落没也暗示窦夫人以后也会像钱夫人一样。程参谋是现在窦瑞生的参谋,就是原来钱鹏志的参谋郑彦青的镜面人物。两个人都是参谋的身份、都有雪白的牙齿并且都叫钱夫人为“夫人”。因为身份相同,两人的着装自然一样:都带着金亮的领章、穿着乌光水滑的皮靴。现在赖夫人和与参军长的关系便是原来钱夫人和郑彦青关系的映射,在外人看来是普通朋友的关系但却实则暧昧。除了镜面人物以外,作者白先勇也使用了平行结构来表达“今即是昔”的概念。小说的场景和人物设置均和原来构成平行。窦夫人宴会的奢华程度反映了当年钱夫人设宴的奢侈和豪华。两次的盛宴均由名厨来设席、身份尊贵的客人、喝着花雕酒、都有唱戏节目并且都演的是《游园惊梦》。平行结构的运用能使整个作品充满轮回感,从钱夫人的视角来看更有物是人非悲痛之情,也从此方面来营构忆昔和怀旧感。
《游园惊梦》中受到了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由此来产生今昔对比,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落没。开篇的刘副官身着“中山装”并且“操了一口苏北口音”,体现了很浓的传统感和大陆感,并为整个文章中源源不断的传统感构成基础。整个窦公馆的装饰是异常华贵并且充满了传统中式感的,“二龙抢球的大地毯”、“天青细瓷胆瓶”、“紫檀椅子”、“红木靠椅”等等都是中国传统的家具,由此来体现传统之美。同时钱夫人和窦夫人的艺名也是极具诗意的名字——“蓝田玉”和“桂枝香”。蓝田玉是中国神话中最美最贵的玉石,并且蓝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高贵并且奢华。桂枝香是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的词牌名,词本就是中国传统的作品表达形式,除此之外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具有清贵的特征。在《游园惊梦》中,作者白先勇提到并引用了大量的戏曲内容,并且作品本身就是以戏曲作品为题,强化了作品表现传统的娱乐方式,并且和现代习惯来进行对比,表现传统文化的失音。在作品里,女人们都穿着旗袍,但是唯有钱夫人是穿着传统的长到脚踝的旗袍,其余的人都是身着短旗袍,这种穿衣文化的改变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消陨,并从钱夫人的角度来表达对此的惋惜之情。作品本身也深受《红楼梦》的影响,作者白先勇也深爱《红楼梦》并出版了《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一书,可见对《红楼梦》的喜爱和感触之深。整个文章中的人物多为女人,并且当钱夫人进入窦公馆打量装饰时,有林黛玉初进贾府之感。当蒋碧月扮杨贵妃醉酒时,众客人“笑得滚作一团”、窦夫人“笑岔了气”、赖夫人“笑得直用绢子揩眼泪”等笑的场景,更有“刘姥姥进大观园”惹得贾府众人笑的场面。但是,除了表现传统文化,作品中也有体现传统文化消逝的细节。“鱼翅”最传统的吃法应是鱼翅加入高汤,加入红醋。而文中的“红烧鱼翅”和镇江醋的搭配方法使传统本味变了味。而传统宴会的吃酒方式也进行了转变,由传统“缓缓饮酒和品酒”变为了“一口喝尽”的方式。这种新兴吃法也强化了出文化的改变,和传统方式的逝去。
《游园惊梦》从情节、结构、人物、技巧等都体现了传统感和轮回感。这些种种都构成了小说表达“今即是昔”以及“人生如梦”的主题,小说中的奢华场面也是人们及时行乐的空虚和物欲化的体现。“梦”构成了此小说的主要意象,通过钱夫人的意识流和在窦公馆的所见所闻来体现过去宴会的奢华和奢华后都会落没。同时最后钱夫人的“变多喽”“变得我都快不认识了——起了好多新的高楼大厦。”表现了今昔的对比,并且小说中饮食和娱乐文化的改变也强化了传统文化的消逝,不断的现代化也强调了宿命感以及这种变化的必然性。

  《台北人》读后感(五):他们台湾那些年

其实我们可以从白先勇先生的早年经历可以看出,在他的眼中亲自目睹了中国近代以来所遭受到的内忧外患和一些鲜为人知的民族疮疤,并且用自己的艺术化的想象将这些故事包装成了自己的小说。虽然写作作为一门艺术,不多不少地肯定经过了一定的加工,但是内在的事件若非是亲身经历或者是口耳相传,也很难写出一个既真实又合理的小说。白先勇先生站在一个客观地旁观角度,描写了那段中国可以称之为“国殇”的时代,于是也就成就了这一本《台北人》。
这是一本内容复杂的小说集,虽然每一篇都短小亦都称得上精悍。主体就是那些1949年之后,台湾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程度上是反映整个大时代的剧烈变化,带有强烈的沧桑感和深厚的历史感。每个人都是一本丰富的小说,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斑驳的年代感在他们身上留下烙印。之前,了解那一段历史,我们都是从历史书上。而历史书上也只是用一系列的数据,和主管主流的社会评价向我们展示这段历史的惨烈。但是我从来不曾了解这个组成社会上的人,他们在这段历史当中所扮演的角色。表面上看来,这是在描写“台北人”,其实他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台北人”,他们都是从大陆流转到台湾的中国人。因为各种原因,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也都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来到了陌生的“台湾”开始了新的生活,而无时不刻他们亦都在挂念着家乡。家乡的烙印已经蔓延到全身,无法摆脱。
让我感触最深的其实并不是《台北人》中那些经典的人物,比如尹雪艳或者是金大班。而是书中不超过十页,描写那些和战争息息相关的飞行员的爱恨情仇。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他们身后,那些关于颠沛流离的故事。
这个短篇小说《一把青》以1949年为界限分为了两个时段,而凑巧的是,南京和台北他们都住在仁爱东村里面。第一视角是一个时任国民党军队空军十一分队的大队长的妻子,她毕业之后就随着丈夫漂泊各地。而抗战胜利那一年,她便随着丈夫从四川的闭塞之地搬回了南京。在每一个短片中,作者都对于大陆有着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的描写。比如在《一把青》中,“到处的古迹,到处的繁华,一派帝王气象”下的六朝古都南京更加光鲜夺目,可这一切都不是为了真正展现大陆的气派,而是反差出他们1949年之后落荒而逃的惨状。白先勇先生在每一篇小说中都十分“吝惜”自己的笔墨,没有对于人物形象有深入的刻画。或者我是这样理解的,他并不想在自己的主观情绪下赋予主人公过多的悲天悯人的色彩,而是就这么淡淡地把他们的事情讲述出来。这样非但没有失去小说的精髓,反而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大时代下小人物挣扎求存的无力感和悲恸。
《一把青》中的两对主人公来自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背景,却有着惊人相似的命运。战斗飞行员的妻子,无论如何都逃不出既定的命运,这是白先生告诉我们的,更是那个年代告诉我们的。通常,他们的妻子只能在地上安静得等候着丈夫的落地,幸运的时候可以带点轻伤落地,而不幸的时候,只能在地上等待着残害和躯体落地。这或许不是最残忍的事情,最残忍的是他们经过无数次的降落,在最后也没能逃过牺牲的命运。一个在内战的时候丢掉了性命,一个在去往台湾的船上染了病被船员丢到海里,就这么去了。想不到一时风光无限,英明神武的飞行员将军们最后只落得如此结局。“飞机和人都跌得粉碎”“我只听得嘭一下,人便没了”这哪里是描写,这就是两句陈述。可就是这么两句简简单单的话却让我心中泛起无数圈涟漪,久久无法平静。本以为小说到这也就结束了,可没想到还有1949年之后的事情。这一段果真也处理地恰当,逝者如斯夫,在生的人应该如何活下去。如果说之前是男人们的命运,那么这之后便是女人们的命运了。《台北人》小说中的主人公以女性角色居多,他们大多都是失去配偶或者是寡居多年。在白先勇先生的笔下他们似乎格外坚强,而面对着孑然一身的生活和肆意散播的流言蜚语,他们又岂能坚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虽然对于他们的心理描写几乎为零,可是从旁人的眼中我们还是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坚强躯壳下的柔软内心。
就像是《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尹雪艳一样。曾经在上海霞飞路上的尹雪艳可谓风光一时无两,到了台湾的尹公馆,门前的车马从来也未断过。但是就尹雪艳背后遭人谈论状态来看,身份也是大不如前了。这一短篇中,分了六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看似只是时间推进的界限,其实不然。从第一章的“尹雪艳总也不老”到最后一章的尹雪艳灵堂拜友都标志了尹雪艳心境的变化。本来在上海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名歌女,到了台湾却也是姿色依旧。可是这时候的尹雪艳却开始要为生计担忧,她必须放下自己的身段,与人交涉,左右逢源。最后,因为一位客人常常依附于尹公馆造成她的流言不断,最后这位客人因故去世却让他的家人把气全撒到了尹雪艳的头上。可是尹雪艳却依然出现在了他的灵堂上,“轻盈盈”“不慌不忙地”,就像是当年的那个尹雪艳一样不谙世事,追求自己的一片海阔天空。这一点也与题目所契合了,尹雪艳还是那个尹雪艳,虽然世事变改,时移世易,仍然傲骨不屈,也算是小说中让人有些希望的地方了。
在《台北人》这本短片小说集当中,每一个故事的最后都有一个玄妙无比的转折。让人突然从当下的现实之中惊醒的过来,如当头棒喝。就像《游园惊梦》中的最后一句“变得我都快不认识了”。其实无论过程中经历了多少,我们都不可能重头再来。何不看清楚现在这个眼前的世界,好好过完余生,也算是白先勇先生最后给我们灌下的一碗鸡汤。

  《台北人》读后感(六):台北人

这十四个故事里头的台北人,原本是上海人、江苏人、山东人、湖南人、广西人等等等等,在那个历史关口,不得不跳上船板背井离乡。人飘啊荡啊地到了台北,心还留在大陆。割不了乡愁,舍不得爱人,忘不掉繁华,都是苦。硬生生被拔断了根的人,重新插到台北的泥土里,有的活了,有的蔫了,不管活的还是蔫的,总是念旧。就像金大班金兆丽说百乐门的厕所比夜巴黎的舞池还大,钱夫人说台湾的花雕到底不及大陆的醇厚,赖鸣声说台儿庄一战落下的碗口大伤疤。 白先勇的短篇写得真好,哪怕只一个场景,哪怕就两个人物,也能在一来一去的对话里头把故事的脉络讲得清清楚楚。有时候,人物身份、关系的交代方式,让我隐隐觉得白老先生应该很喜欢《红楼梦》,包括小说中很多的对比,也像。作者文字的掌控能力也游刃有余,在《游园惊梦》一篇里,“惊梦”的那段意识流描写太惊人了,彷佛我跑到钱夫人身体里,也跟着晕胀得天旋地转起来。看完《台北人》,想看他的《纽约客》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oy的读书笔记)

  《台北人》读后感(七):在台北的非台北人

因着读书,在台北小住过三周。那时每日上完课,几乎是一定要往外跑的。

作为尚不成熟的糙女子,“买买买”是不放在心里的,“吃吃吃”倒是少不得。比如明明都是牛肉面,还换着店吃,南辕北辙的地方也要特意跑去。

说来,也是从来不担心会不习惯台北的口味哩。大概,不适台北饮食的人该是不存在的,毕竟当年那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人都到了这个小岛上,这么些年过去了,难道连吃的平衡点都找不到了?

可怜,那些如我一般,打大陆来的台北人们,就没有这般好运了吧。一腔愁绪,在嘴里——吃不着,说不出。

###

每一个故事读完,都有一种似乎懂了些什么、又好似什么都不曾明白的感觉,只觉得故事该是真的吧——虽然先生说过:“所有的小说都是假的,这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小说里的真实,就是教人看起来觉得真。”

先生是细腻的、悲天悯人的,同时又是现实的、残酷的,悲观主义者。故事末了,他可能说的舒畅了,你的心却微微发紧,难过的不知下一秒该说些什么。

因而三毛爱极了先生的故事吧——“无可奈何的凄艳之美……无法忘怀”。

###

过去,总归是好些的。

它们辉煌、荣耀、纯真、美好、干净、幸福。

当下,总是不尽如人意。

有些堕落、不堪、下流、肮脏、龌蹉、痛苦。

厉害得不行的,自然要埋头往前走了;那些厉害的不彻底的、不厉害的,就惨咯。

所以,要不要做个所谓的厉害人呢?

###

现实世界和理想国的碰撞、冲突,不是它死就是你亡……

(ps:书后附录的欧阳子女士关于《台北人》的主题探讨,写的极是厉害,值得一读。现下,吾之能力还有的许多进步空间,如今所言实在肤浅,只是先记下,只做记忆之用,待以后有所提高之时,作比较之用也是极好。)

  《台北人》读后感(八):旧时王谢堂前燕

其实这本书很早就在我的豆瓣想读里了,是13年6月就加入的,也不知当时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况下想看的,碰巧最近看到kindle unlimited包括这本书,前些天又看到一千零一夜上解读了这本书,所以就看了起来。由于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所以也就很容易就看完了。
故事里的人物都是民国时期从大陆逃到台湾的人以及他们在台湾的境遇,有曾经上海的舞女、南京的军官、普通百姓、知识分子。他们来到台湾后或是沉浸于过去的荣光、曾经的繁华而醉生梦死;又或者已接受了现实而苟且地生活着。其实我看完这么多的故事都感到了一种可悲,似乎没有一个人在台湾的生活是开心的是好的,可这究竟是因为家国动荡造成的人生际遇,还是生活本身终会变得一片苟且。小说里的人物常常打着麻将混着日子,看不到什么朝气。故事里常常有着死亡,而与死亡伴随的多是麻木。逝者去后,又是一片暮气沉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后过的是如此苟且的生活。或许每一场人生动荡,境遇变迁,总有着很多的无奈,作为弱小的个体,他们无力挣扎,只能随着世事浮沉,在一场场麻将中麻木了自己的灵魂,又或者如行尸走肉一样度过余生。
书后有一篇点评我觉得写得很好,是欧阳子分析的,她分析了小说中的今昔对比,灵肉之争和生死之谜。小说里的人物对于过去的看法,他们在现在是死是活其实都有着种种暗喻。看到小说人物对于过去的不可忘怀导致如同行尸走肉生活在当下,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现在的状态,对于过去的文化我该如何处理,是维持,是抛弃还是接受当下的时候怀有对过往的回忆,又或者我可以回到国内,那里是我生长的文化沃土。现在的我有比小说中的人更多的选择,却不知哪个更好。

  《台北人》读后感(九):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好难看一次短篇小说 白老先生实在是厉害 短短十几页纸几个场景 就能让你看清楚这个人的“前世”和“今生” 能够看清楚每个人都由“前世”的青春 纯洁 爱情 荣耀 理想和生命逐渐沦落为“今生”的衰老 麻木 腐朽 失败 肉体和死亡 他笔下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故事的 都是身上承载着历史的 他们的“前世”就是在大陆的生活 而“今生”则是退到台湾后的现状 在这个形形色色的人群里面 有上流社会的填房夫人 有下流社会的“总司令” 有年迈挺拔的老将军 有苍老退休的女仆人 有社交名流尹雪艳 有低级舞女金大班 有老板娘 有知识分子 有男佣 他们在大陆的时候或许有显赫的地位 或许有厚重的人脉 或许有年少的爱情 或许有美好的回忆 但是去了台北以后 这些人大多都低了头 过着与之前的自己千差万别的生活 不是说这样不好 这都是应了社会的变革 跟随着时代的步伐 但是人往低处走就向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没有低下头 依旧用自己的姿态活下去的恐怕只有尹雪艳了吧 因为她是不老的
  
  白先勇刻画的女性形象很到位 虽然《台北人》里面的女性形象多以中老年女性为主 但是即使是中老年女性 那也是千姿百态各有千秋的
  
  这个世界上 有的人像尹雪艳 永远不会老 永远美丽动人 永远不肯低头 极尽奢华 用够排场 有的人像金大班 看似出落红尘 庸俗物质 但是没人知道她们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才能如此干脆利落 有的人像钱夫人 历经浮沉 即使心中还有傲气 但是也只能低眉顺眼偏居一隅的做人 大梦初醒后也只能装作哑然失声
 
   “人无千日好 花无百日红”谁又能保得住一辈子享荣华,受富贵呢?这既是尹雪艳给宋家阿姐说的话 也是白先勇对世人的评言 那些得意的 失意的 老年的 壮年的 曾经叱咤风云的 曾经风华绝代的人们 狂热的互相厮杀 互相宰割 曾经美好的期盼和希冀现在也只能幻化为麻将桌上的几圈胡牌或者酒桌上的陈年花雕
  
  最开始看《台北人》是因为”永远的尹雪艳“那一篇把我吸引住了 但是除此之外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冬夜“那一篇 一个和爱情无关 只和生活有关的故事 当年五四运动的先驱们都老的老 死的死 出国的出国 最后留余教授一个人接受现实 身边有一个身材臃肿只知道搓麻将不知道吴柱国为何人的妻子 徒留自己一个人跛脚关窗 但他却保留着人情与人性是因为他对前妻雅馨的爱情记忆 以及他对自己参与五四运动的那种光辉的浪漫精神的偶然回顾 但最后很讽刺的是 他却依然在隔壁震耳欲聋的麻将声中昏昏欲睡 但生活不就是如此吗 即使你以前再美艳动人 光鲜亮丽 叱咤风云 地位显赫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 三五十载以后你会变得和之前的自己毫无相关 却又心安理得的活在世上
  终于能够理解开篇引用的刘禹锡的《乌衣巷》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北人》读后感(十):旧时王谢堂前燕

第一次知道白先勇是在豆瓣,看到他纪念他好基友王国祥的那篇文章《树犹如此》,当时感慨他与王国祥的情谊如此之深,令人感动。去年在澳门的旧书店看到《台北人》,却因时间仓促,匆匆翻了几页,也没入手。昨天在图书馆看到,突然好奇起来。
这本书的书名叫《台北人》,写的却是大陆人,因战乱撤退到台北的人,无论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官太太,知识分子,舞女,他们都身在台湾,却活在了过去,尹雪艳从来不肯把她公馆的势派降低于上海霞飞路的排场,但她的公馆明明在台北,而非上海。窦夫人的游园宴会,使钱夫人回到南京自己宴请他人的场景,而她自己年华已逝,身份下降,再也不是往日享尽荣华富贵的钱将军夫人。他们不但不能摆脱过去,更令人怜悯的,他们不肯放弃过去,他们撤退来台多年,客居台北,看起来像台北人,其实并不是。
各个阶层,各种出发点不同的乡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书中人对往昔的执念,真让人唏嘘不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台北人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