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10篇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一):英雄一世 / 遗臭万年

秦并天下一直在等电子版的。
读易中天中华史,喜欢去咖啡馆,之前用ipad,拿支架撑着,边看边做笔记,其实就是摘抄。尤其是百家争鸣一卷,差不多把三分之一的内容手写抄了一遍。完全当教材一样吸收的,因为自己历史知识的薄弱,别说质疑着阅读了,我边看还要边上网查资料才能看懂。尤其是偶尔提及又未详细介绍的人物,看维基百科来扩充的。这书就适合我这样的历史文盲,拿来给自己补充一个框架。也觉得正是最套书的意义所在,普及历史。
等了电子档等了好几个月了,结果亚马逊买了第八卷:汉武的帝国,却依然没有秦的电子版,就买了纸质版。
说真的,要不是租的房子小书架满了家里到处堆的书,所以决定尽量买kindle的书,我一定要买一整套。包装精美,纸张有地,尤其是黄色的书封,深得我心。我给客户买了一套,客户喜欢极了。
读秦并天下天下的时候,我看了《历代经济改革得失》、《中华大历史》等书关于秦汉之前的内容。对秦的政治基础、经济体制、以及内容框架,有了一个粗略的框架了解。所以我读秦并天下的时候,是一种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就跟读郭敬明的书一样有趣,然后还能有所收获,感觉太赞了。学术难得,但幽默风趣的学术更佳,读易老师的书,会觉得他是真幽默,不是网上那些搞笑,而是幽默风趣,这太难得了。这本书里充满了他幽默的彩蛋,让人忍俊不禁。
易中天有一种士的情怀,内心里向往春秋的那种贵族式的精神。而秦,起源非贵族,可嬴政这样英雄一世却又遗臭万年的人,实在让人惋惜。用历史的眼光看他,技术的落后,所以制度的缺漏,让秦二世而亡。可亡并非就是消失,秦是有继承的-----汉。
秦汉之争,是历史的选择。
历史为什么选择了秦、汉,历史为什么走到了这一部。乱世之中,人民的需求是什么,人民在盼望什么,谁能满足人民这些盼望。制度的改变,人心的迁徙,这一切都需要答案,而历史并非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直接的答案,可历史给了我们一篇阅读理解,它供我们阅读。
然后,我们自己来参悟答案。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二):两千多年的起点

名为“秦并天下”,然关于秦灭六国的内容只有一章。原来题中的秦,指的是秦制,从此开始,天下归一,帝国起航。

秦国之前,华夏是各个邦国,从不曾合并,因此秦不能叫统一中国,只能是兼并天下。之后的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制,大力集权中央,企图削减各方割据的势力。然而没有封分的奖赏,将相难免缺乏斗志。

同时苛政的实施,又使民不聊生,终逼得民反。

汉虽推翻了秦朝,也是继承了秦朝集权社会的制度,从此开启了中华两千一百三十二年的帝国时代。

楚汉争霸的故事,不知看了多少遍了。这一版本没有惊心动魄的细说详解令人热血沸腾唏嘘不已,只用冰冷无情的归纳总结使人感叹命运的使然潮流的必然。那一个个曾经令我五味杂陈的名字,在千年历史中,终不过是流星划落,至少,曾经闪过。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三):死而不僵的秦制

今日的中国读书人已经熟知了《韩非子》中所描绘的宋襄公: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没有趁着渡河过半的楚军军阵大乱而发起冲锋,相反而是要按照贵族礼法,等到双方都列阵完毕后,再进行交战,最后的结果是宋襄公大败,被后世诸多人所嘲笑,比如毛泽东就曾说过宋襄公是“蠢猪似的仁义道德”。——然而如果查阅史料,似乎宋襄公的看法恰是很多春秋霸主的看法,其对道德礼仪的看重似乎凌驾在了现实利益之上,子路死前正衣冠也许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解。比如“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在春秋战争中也被大多数人所认可,这和后世的“全民战争”以及动则屠城以示惩戒的做法形成了极具发差的对比。
正如《韩非子•五蠹》中所言:“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显然,从秦变法直至一领中国开始做分水岭,中国人的整个道德观发生了大逆转——其根本原因,我愿意认为是贵族的消失,导致君权相比于人民的力量而言强大太多,人民几乎没有了可与君权抗衡“第三极”力量的帮助。
事实上,贵族的存在不仅可以为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而且由于大部分贵族其自身受过的良好教育,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多的正面作用。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皇后被推上了断头台时,她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所以玛丽皇后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先生,对不起。”,不讨论有争议的玛丽皇后的其他故事,从此我们却能看出良好的教养所培养出的良好行为习惯。
然而随着秦的崛起,似乎这一切都在朝着不可逆转的背离当初美好景象的道路狂奔而去。商鞅变法,直接取消了秦国贵族的特权,生为秦人,要想过上好的生活,只有一个办法:杀戮,凭借敌人人头的数目论功行赏,此外别无他法——这也让秦国变成了杀人机器,而至于文化礼仪——对不起,杀人可并不需要这些。
想想阿提拉和铁木真对欧亚大陆的文明所造成的伤害吧——还在战国时期时,齐国的稷下学宫内各派学者争论不休,楚国的屈原还在探究宇宙和人类的永恒联系,然而随着秦的最终胜出,这一切都戛然而止。
事实上,野蛮化确实是在冷兵器时代获得战争胜利的最佳手段,赵武灵王胡服,商鞅搞全民战争,都可以看作是主动野蛮化的行为,而最后在秦国统一六国道路上真正造成最大障碍的,恰恰是赵国,按照史书的记载,秦赵长平一战,秦国国境内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悉数赴往前线,才获得了最后与赵国战争的胜利。
秦始皇始得帝酢,拥有了普天之下最高和唯一决策权、审批权、立法权、司法权、监督权和裁判权,其心理可以说得到了莫大满足,为了保证皇权能够在自家传上万万代,他必须还要继续强化秦政,继续让人民保持原子化的散化状态,严刑峻法加上苛政,让人民看起来似乎沉入了专政的泥淖,并且不得翻身。
专制的原则是恐怖,专制的目的是平静——孟德斯鸠。
秦在未统一六国时,想论功行赏,就要上场杀敌,然而等到普天之下莫非“秦”土时,却又无敌可杀了,从此人民只能在秦国高效的行政指挥系统下,庸庸碌碌地为秦修建各种大型国家工程,并从此过上了暗无天日的生活,也许秦朝的快速败亡,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
项羽,我把他看成是贵族精神的一次回光返照,项羽在灭秦后,开始大规模封王,可以看出他心向往的是之前的春秋时期的制度,而且我们也发现他并没有夺取天下政权的野心,所以他最终被野心家刘邦打败,也并不奇怪。
刘邦在夺取天下后为何依然要实行秦制呢?话说刘邦在当了皇帝之后,他们这一伙“鸡鸣狗盗”之徒依然“本色不改”,在朝堂之上动不动就喝酒吃肉,酒至酣处,就有人拔出宝剑四处乱砍——可待到叔孙通制订了一整套礼仪之后,当正襟危坐的刘邦看着庙堂之下规规矩矩的文武大臣时,不知他的征服欲获得了多达满足,也许从这一刻起,他收复外姓王权力的念头就已经笃定了,而且显然——我们的政治制度再也回不去了。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四):秦“并”天下

秦用了9年的时间灭六国统一天下,然后15年而亡,但却奠定了后面2000年的中国帝国集权制度,的确是历史大事件频发的一段时期。

读完此书回看书名,觉得“秦并天下”特别好,因为秦不单单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其“并”字有更多的引申内涵。先不论“书同文、车同轨”,其在政治上的举措更加重要。

秦之前,中国是实际意义上的封建社会,靠的是地方自治,但地方自治的前提是小国寡民,如同希腊城邦制,这样社会的隐患也很明显,就是中央政府没有实质的权力,各个自治封国有自己的武装军队,就会产生持续的弱肉强食的吞并行为,所以从根本上,封建是一个武力社会。

而嬴政所改造的秦朝从过去的分封制,变成了集权制,通过中央任命的方式确定地方官员,改变过去分封制导致的地方统领拥兵自重的现象,其实是变武力社会为权力社会,并最终目标转化成文官治理模式。但是过去为何不能采取这样的政治制度,也取决于天时地利,一方面是秦朝通过武力实现了统一从而具备改变体制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是其具备能力修建全国的“高速公路”,集权的客观条件也因此具备。

所以秦朝的制度是没有问题,问题出现在了政治上,社会演化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那么容易,我自己猜测,秦朝农民起义中最长看到的一句话就是“天下苦秦久矣”,为何“苦”?集权统治有两个要求,一是要重法典,重法典是因为外族文化统治中原文化,须重点已平民议;另一个是需要重税负,因为集权统治在当前的生产力条件下,整体的消耗水平要远远大于分封制,国家财政消耗大。加上当时统一时间不久,各地残余的武装力量犹存,复国、复仇之声此起彼伏,因此天下难太平,此外秦二世的暴政更加速了这一过程。

但是秦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其实所有的朝代似乎都在重复这一过程,开国之后先分封,毕竟功臣是要奖励的吗,传统观念下分封土地是最好的褒奖,但是后面就是削藩,从封建走向集权,不同的只是谁的实力更强而已。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五):“及至始皇”——《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书评

读了九卷,读了少了一些新鲜感,多了一些倦怠感。虽然这样我居然读了十卷。

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历史的细节隐藏在荣华的言语之中,读后觉得没有什么真东西浮于其上。真东西应该是史实上的,而不是观点上的。无论如何,本套书浅了一些,所谓道隐于小成。

周秦之变是中国历史的大关键,大节点。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秦并天下,汉族始旦。写这段历史不仅要华丽优雅的文饰,还要有独到史观与深厚的历史功底与文人的情怀。易中天先生文章锦绣,情怀也无碍,缺少是独到的史观,史学功底更是谈不上。

当然,历史入门书。纵论现代历史书,或质胜于文,或文胜于质,很难兼二者之美。而放眼古今。也只有《史记》这种书才能“四美具”,但还是“二难并”——即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问题。

作者描写的史实有些松散,多抒情少细节。这一卷故事写的不精彩。当然秦并六国、楚汉之争的故事。凡是喜欢的历史的上,皆能如数加珍,读者虽然并不专猎于此。但是其中的故事多能一一道来。

关于秦为什么其兴也勃,其亡也乎。有几种看法:

一是《过秦论》所谓,秦亡于“仁义不施。”这是古代的儒家主流的观点:残民、焚书、搞形象工程,天下苦秦久己。

二是法家制度不行,当然集权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打破了宗法制的亲亲尊尊。法不阿贵,这是法家破坏尊尊。儿子偷羊,老子告发,这是法家破坏亲情。老百姓不喜欢。这话说得没劲,后来的历史证明。无论是忠还是孝,都是儒表法里。说得是亲亲尊尊,抓的“二柄”;。从皇帝们的形状,唐太宗、汉武帝可见一般。法家说的是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奴隶。儒表法里说的是,奴隶内部有等级的。

这导致尊贵的人犯了法,可以“议贵”;没钱下葬,可以把女儿卖给妓院给老爹买骨灰盒。结果导致为君者放辟邪秽,百姓以为可;为父者卖儿溺女百姓以为风。中国人就是这坏了事,养成了欺负弱者的文化。

三是秦国并没有完成从殖民的帝国转化成治理帝国。所谓打天下秦国行,治天下秦国不行。秦法是法西斯法律,适合劫掠;不适合经营。

四、也有说政策是好的,但是太急了。做事一蹴而就,就会出问题。

五、或曰:秦国对于山东六国的贵族没有效的控制。百姓死不死无所谓。吕政这家伙恨还没有恨到无情,忍没有忍到无耻,没把山东贵族绝了根。遂灭秦族。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六):终究要走上集权的道路

自越王勾践起兵伐吴之时,一个贵族的时代便开始拉下帷幕,跳梁小丑、鸡鸣狗盗之徒横行天下。至秦末汉初,士随着贵族的消亡也归于尘土。汉继秦制,延续了这个帝国时代,也走向更远。

集权是必然的,帝国的缔造者本身就是军事集团。军事集团最喜欢的莫过于权力集中和领袖独裁,也只有这样才能克敌制胜。所以,由军事集团缔造的权利社会必然是集权的,也必然将建立和掌握军队当作头等大事,时刻警惕自己靠武力夺取的政权被别人夺走,从而无所不用其极。

事实上农业民族对集权同样充满了渴望。农业生产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维系社会稳定最简便的途径便是权力,即能够主宰一切、不受限制的权力。唯有这样,才能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不受武力侵扰。而且,农业民族中的每一个人根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而这个代表同时还应主宰着他们。因为农业民族根本就么有自由、独立、平等的土壤。

况且,此前的封建邦国制和百家争鸣更是为帝国的出现奠定了所有的基础。

是非成败转头空。不论是春秋霸主、战国七雄,还是秦末庶人猛士,最终仍是尘归尘土归土,消散于世间。侥幸留于一半张纸之上,为后人晓诸往而知来者。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七):帝国的必然和必然的帝国

帝国不是文明的天敌,更不是如狼似虎的灾难,恰恰是文明发展的阶段产物,也是人类自我探索和实践主要选择。于是,中国的两千年封建史的定论被颠覆,也理清了封建制也并不是什么罪恶深渊。
中华帝国的两千年盛世,造就了璀璨,也造就了悲哀;缔造了辉煌,也缔造了专制。之后一次次外族的入侵,我们都默认统治,甚至欣喜接纳,并一概理直气壮地纳入正史!正是这种宁与强权,不与强盗的思想渊源,让中华文明在冲击中得以延续。
追溯源头,我们才能明白,该是自豪?自傲?还是自嚎?
欣赏书中的几段精彩,特此整理,或抄录:
(一)整理
先秦思想的发源是有地理脉络:儒家生于鲁,墨家生于宋,道家生于楚,法家生于秦。
宋在殷商故国上传承,鲁在周公盛世后繁荣,楚则是周王子兵败后携带王室大量典籍、器物、知识分子前来避难的,于是成了华夏文明的第三重镇。
秦是戎狄之地,开创实用主义的先河,广开才路,法家大显身手,一展宏图。 核心思想就是君权至上,秉承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以及高压之下必有良民!手段必定是严刑峻法和高官厚禄。
(二)摘录
这并不奇怪。事实上,商鞅变法后,秦的各级官员便都用法家的思想武装了起来,自觉成为专制的工具。帝国需要虎狼,他们就是“驯兽师”;帝国需要绵羊,他们就是“牧羊犬”。因此,这些人越是对君主忠诚,就越是对人民残酷。秦的忠臣,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酷吏。因为不是酷吏,便执行不了那些严刑峻法。
(三)摘录
事实上,自从越王勾践杀死了大夫文种,苏秦和张仪靠诈骗和权谋出将入相,一个时代便已终结。那个被终结的时代充满英雄气质和贵族精神,就像虎和豹;后来的时代却像狼和羊,崇尚利欲和权欲,越来越粗鄙而平庸。
(四)摘录
事实上,农业民族更喜欢的也是权力而非武力。权力的滥用虽然也会带来不幸,但破坏力显然小于武力的横行。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别无选择,农业民族宁要暴君,不要暴民;宁肯臣服于皇帝,也不愿依附于流寇。
帝国制度,呼之欲出。
(五)摘录
秦政即苛政,正如秦制即帝制,这是已被反复证明过的。秦制与秦政,也都是秦主义的现实化。但,帝制和苛政并不画等号,正如专制未必都独裁。有开明专制,有集体专制。西汉初年就是开明专制,唐宋两代就是集体专制。既专制又独裁,要到朱元璋以后。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八):集权是一种必然

众所周知,自然界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其掠夺手段就是武力的野蛮掠夺财富和资源,而在文明的进程下,又必然要放下武力这个野蛮的武器,拿起另一件更文明的武器来行野蛮的行径。

希腊城邦作为商业民族,便是靠自由贸易来掠夺财富以支配资源,逐渐建立起了“财富社会”即资本主义,其特点是自由、独立、民主、平等。自由贸易和中央集权,在本质上是不兼容的,因此,希腊城邦最终难逃被集权统治的厄运,其社会理想也只有待后世资本主义去实现。

而其他大多数民族都是通过武力等军事力量扩张和征服来掠夺财富和资源,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并通过掌控军事力量来维系统治。帝国便随之诞生了。帝国的缔造者就是权力集中和领袖独裁的军事集团。他们明白他们手中的权力是通过武力来获得的,便紧紧的将武力抓在手中,生怕失去这最重要的东西。但其统治又不能依靠武力去强势统治。

农业民族的骨子里压根就么有自由独立民主平等的意识,对集权又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因为他们难以代表自己,所以需要高高在上的权威和不受限制的权力来主宰他们,保护他们,而不是需要武力去镇压他们。

所以在最初武力取得统治时,由于不熟悉如何去统治民众而去用武力压迫,所造成的结果都是迅速的被推翻,秦和亚述都是这般。但是,由于中华独有的封建邦国制度的八百年的摸索,秦的帝国制度并未随着秦的灭亡而毁灭,而是被后人继承并结合以前的经验更好的发展出来更加稳固的汉治。历史的进程也从品德高尚的贵族统治变为了偷鸡摸狗毫无道德的平面统治,刘季称帝就是证明。

不过纵让如此,帝国的集权统治最终还是会走向民主政治,即资本主义或者所谓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被前苏联抹黑的留给世界恐惧回忆的共产主义。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九):《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书摘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2015-03-20 17:51:36
嬴政对自己的帝国信心满满。他的自信,在称帝之后的第一份诏书中表现得不容置疑。
2015-03-20 17:51:40
诏书的内容,是要废除谥号制度。有了谥号,此人就有了一个历史的评价。最好的是文和武,叫“灵”的则不灵。春秋时期的晋灵公、郑灵公、陈灵公、楚灵王,都是死于非命。
2015-03-20 17:52:31
秦相赵高谋杀了二世皇帝,立子婴为秦君,去帝号,称秦王。也就是说,仅仅风光了十四年,大秦就一落千丈,由帝国重新变成了王国。
2015-03-20 17:53:26
公元前241年,楚国牵头,与赵、魏、韩、卫组成五国联军,以考烈王为总司令,春申君为参谋长,合纵攻秦。联军兵临函谷(在今河南省灵宝市),气势汹汹地准备破门而入。秦人处变不惊,坦然开关迎敌,五国联军竟魂飞魄散,不战而走。
2015-03-20 17:54:11
嬴字从女,很显然不是父系的氏,而是母系的姓,就像炎帝的姜,黄帝的姬。姜即牧羊女,姬是美女族。
2015-03-20 17:55:40
在后来的战国七雄中,秦的起点甚至比楚还低。楚在西周初年可是受封了的,虽然只是个子爵,或者因为被视为蛮夷而称楚子。秦却直到周孝王的时候才受封,号称秦嬴,爵位最多是大夫,封邑则叫秦。秦君被正式封为诸侯,是在公元前770年。这时,平王已经东迁洛阳,周人的老根据地也被西戎占领。于是周平王对护驾有功的秦襄公说:秦国如果能从那些野蛮人手里收回失地,那么岐山以西就都归你们了。
2015-03-20 17:57:10
事实上,当时疆域最广的,是楚。其次,才是秦,还有赵。再次是齐、魏、燕。但即便是齐,也兼并了宋,拥有七十二座城池。地盘最小的韩,也灭了郑。楚之灭国更多,老牌的邦国陈、蔡、鲁,还有兼并了吴国的越,都被他们收入囊中。再说兵力。据统计,七国之中,兵最多的是楚,一百万。其次齐、魏,七十万。再次是秦,六十万。然后是赵,四五十万;韩和燕,三十万。
2015-03-20 17:57:32
秦能够成功,也许因为他们是“野蛮人”。一个蛮族如果善于学习,又能保持蛮野的精神,那么,他们就会战胜和超越自己的老师,并在老师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先进的文化来。
2015-03-20 17:58:10
夏代,东边的商人是蛮族;商代,西边的周人是蛮族。
2015-03-20 17:59:20
秦,是由牧民变农民,牧区变邦国的。
2015-03-20 18:00:35
这就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中华文明圈。处于中心地带的“传统中国”(周、郑、宋、卫、鲁)衰朽,败落,萎缩。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则是华夏化的东夷(齐、越)、南蛮(楚)、西戎(秦)、北狄(燕)。例外的是晋。晋是五大国中唯一的姬姓国,也一直以华夏正宗自居。然而晋国却是与白狄和赤狄接壤的,在长期的战争中也难免“戎狄化”,甚至在建国之初就已经因地制宜,夷夏不分。晋,其实也是“混血儿”。
2015-03-20 18:01:21
如此说来,文化越是落后,就越有希望?也不见得。事实上春秋五大国中,文化最落后的不是秦,而是越。所以,越的兴起非常迅速。从闪亮登场到灭亡吴国,只用了二十一年。然而勾践死后直到灭亡,越都停滞不前,乏善可陈。
2015-03-20 18:02:12
秦的崛起确实始于变法,而变法是被逼出来的。“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图强的第一步,是找出受人歧视的原因。原因也有两个。第一是文化落后。第二是政治混乱。文化落后,当然因为他们原本是蛮族;政治混乱,则因为贵族专政擅权,国君大权旁落。因此,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2015-03-20 18:03:42
简单地说,就是废领主制,行地主制;废封建制,行郡县制;废世袭制,行任命制。
2015-03-20 18:04:00
集权以后的国君,手里就有了指挥棒。这根挥洒自如的指挥棒,就叫“军功”。
2015-03-20 18:04:19
秦人个个“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也就是只为国君战斗,不为自己战斗;只杀外国人,不杀秦国人;只为高官厚禄杀人,不为蝇头小利杀人。
2015-03-20 18:04:37
秦国的军功是按人头计算的,杀敌一人晋爵一级。只要拎着敌人的脑袋来,就可以邀功请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样的“虎狼之国”,哪里还有对手?
2015-03-20 18:05:49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是很奇怪的。大体上说,是太少了固然不行,太多了也有麻烦。越,就吃亏在文化太少;楚、宋、鲁,则吃亏在太多。
2015-03-20 18:06:22
于是,儒家生于鲁,墨家生于宋,道家生于楚。秦有什么呢?一片空白。有空白,就会有人来填补。填补秦国文化空白的,就是法家。法家是没有地域性的。
2015-03-20 18:07:13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高压之下,必有良民。商鞅和孝公有此霸王条款和软硬两手,便不难把秦国变成一家农场和一座军营。
2015-03-20 18:08:11
皇是形容词,是定语;帝是名词,是主语。所以,皇帝也可以简称为“帝”。因为帝的本义是“缔造者”。何况在商代,帝既指人主,又指天神。天神是上帝,人主是下帝。
2015-03-20 18:10:53
有两种王国。一种是战国式的,一种是西周式的。什么是周制?一个王国,许多侯国。
2015-03-20 18:11:34
因为邦和国不一样。国是国都,即城市,邦则还要加上周边农村。有邦有国,所以叫邦国,也叫邦。后来为了避汉高祖的名讳,改邦为国,才有了“国家”一词。
2015-03-20 18:12:03
封邦之后,是建国。建国倒不是建立国都,而是指定国君。
2015-03-20 18:12:39
邦国的国君分为公侯伯子男。但这种爵位制度恐怕是后来才建立的,而且统称皆为侯(蛮夷之君叫子),所以叫诸侯(诸多的侯)。他们的邦国,则叫侯国。王国与侯国,是君臣关系。但这种君臣关系,是名义上的。
2015-03-20 18:13:09
这就是周制,也叫“邦国制度”。邦国制度的核心,是“封邦建国”,简称“封建”。
2015-03-20 18:13:51
以后的历代王朝,虽然也封王封侯,却是“封而不建”,王侯变成了荣誉称号。新的王侯们对自己的封邑和封国没有治权,更没有主权,甚至连产权都没有。中国社会,再也回不到封建时代。
2015-03-20 18:14:19
秦的郡县制和周的封建制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三级。周,是天下、国、家;秦,是天下、郡、县。
2015-03-20 18:15:50
邦国只求“同一”,不求“统一”。所谓“同一”,也只是“认同”。
2015-03-20 18:17:07
但意义最为重大的,还是统一文字。统一的办法,是废除异体字,推行简化字。书同文的结果,是一个更大民族的诞生。这个民族就是汉。汉族,是华夏民族的升级版。她的形成,却其实开始于秦。
2015-03-20 18:17:41
这就是秦始皇的三大革命:称皇帝,反封建,大一统。革命的结果,是帝国制度取代了邦国制度,
2015-03-20 18:19:07
大秦帝国刚刚灭亡,封建制度就在项羽手中复辟。此公称霸天下后,一口气封了十八个诸侯王。结果怎么样呢?重开战端的忧虑不幸被秦始皇言中。而且最后灭了项羽的,正是被他封在汉中的刘邦。
2015-03-20 18:20:01
接下来,刘邦又差一点重蹈覆辙。刘邦称帝之后,同样面临着“要封建还是要郡县”的纠结。最后迫于压力,不得不折中调和,搞“一朝两制”,在天子直辖的畿辅设郡县,畿辅之外封王侯。这就是郡县与封国并行的“郡国制”。显然,这是讨价还价和政治妥协的产物。其结果,不是异姓王造反,就是同姓王叛乱。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反。汉高祖前往平叛,被困七天焦头烂额,史称“困平城”。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反,高祖又前往平叛,被流矢所中,一命呜呼,史称“病流矢”。刘邦的皇帝生涯,竟是在平叛中度过的,而且按下葫芦起来瓢。此后的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连续三代不得安宁,前有诸吕封王,后有七国之乱。
2015-03-20 18:20:29
秦末天下大乱,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天下大乱,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天下大乱,有叛将而无叛州。柳宗元认为,这就是郡县制的好处。由此他得出结论:封建制不可恢复,郡县制不可废除——“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2015-03-20 18:21:55
秦的郡县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垂直系统。中央政府管郡,郡管县,县管乡,乡管亭,亭管里,里下还有什和伍。
2015-03-20 18:22:27
整个系统以县为关键,为节点。县及县以上三级:中央、郡、县,设官;县以下也是三级:乡、亭、里,设吏。官是“流官”,由中央派遣和任命;吏则“乡绅”,由本地有产业或有德行的人充任。郡县长官是外地人,而且可以调任,就不怕他们变成一方诸侯;乡亭小吏是本地人,则足以摆平江湖,搞掂子民。
2015-03-20 18:22:37
确立了郡县制以后,秦始皇又连出数招。
2015-03-20 18:23:05
第一招是“修驰道”,也就是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高速公路网”。第二是“去险阻”,也就是拆毁六国在险要之处修建的长城巨堑和城郭要塞。第三是“决川防”,也就是决通六国所筑阻塞水道的堤防,疏浚鸿沟,开凿灵渠。第四是“销兵器”,也就是没收全国各地民间的武器,集中运到咸阳,铸成大钟和铜人。第五是“大移民”,也就是将天下豪富迁徙到咸阳
2015-03-20 18:23:19
帝国的危险无非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草民造反,二是六国复辟,三是蛮族入侵。
2015-03-20 18:23:56
即便如此,秦始皇仍不敢掉以轻心。
  他勤政。每天不看完一百二十斤的章奏(竹简),绝不休息。他谨慎。他的殿上,绝不允许有人携带武器,卫士不得命令则不能上殿,以至于荆轲来谋杀他时,所有人都只能干瞪眼。他狐疑。他的住处每天都不一样,谁要是暴露了他的行踪,谁就是死罪。他残忍。有一次,他对李斯的批评被传出宫外。由于查不出泄密的人,便将当时在身边的宫女、宦官和卫士全部杀掉。
2015-03-20 18:24:16
淳于越是齐国人,职位是博士。博士就是负责议论政事和掌管礼仪的官员,始皇时期有七十个,领班则叫“仆射”(射读如夜)。
2015-03-20 18:25:21
焚书的目的,是要一次性根除一切议论国是的可能。
2015-03-20 18:26:06
让人痛心的是,七年后,项羽又放了第二把火。由于他的屠咸阳,焚秦宫,就连秦帝国官方收藏,保存在博士们那里的古代典籍也化为灰烬。
2015-03-21 00:32:23
蒯通是范阳人,也是纵横家。纵横家的本事,是“三寸之舌可敌百万之师”。后来蒯通去游说韩信,就差一点把楚汉相争变成三国演义。
2015-03-21 00:34:20
张耳和陈馀,也只好另立山头。劝说陈胜无效后,陈馀便建议出兵占领赵国旧地。这个建议倒是被陈胜采纳,于是令陈人武臣为将军,张耳和陈馀为左右校尉,率兵北上。在张耳和陈馀的怂恿下,武臣自立为赵王。被武臣派去攻燕的是韩广。韩广得到了燕地以后,也模仿武臣的做法,自立为燕王。周巿是魏国人,因此被陈胜派去攻魏。但周巿攻下魏地后,也不交给陈胜,而是另立魏王。只不过他不是立自己,而是立原来魏国的宁陵君公子咎。
2015-03-21 00:35:23
除了秦二世皇帝,还至少有了五个王:楚王陈胜,赵王武臣,燕王韩广,魏王魏咎,齐王田儋(读如丹)。田儋与陈胜无关。他是在陈胜起义以后,自己在齐称王的。14此外,还有两个没称王的也已经起义,他们就是项羽和刘邦。
2015-03-21 00:42:56
首先是负担重,其次是执法严。要先在犯人脸上刺字涂墨,叫黥(读如擎);然后割掉鼻子,叫劓(读如义);斩去脚趾,叫刖(月);
2015-03-21 00:51:42
富国强兵乃秦人共识;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强国就得集权,强兵就得专制,富国就顾不上富民。集权、专制再加聚敛,执法势必苛严,国民也只能克制自己作出牺牲。何况牺牲是有补偿的。物质的补偿,加官晋爵,分享侵略战争的战利品;心理的补偿,则是可以在他国面前以“大国民”自居。但是天下一统后,物质和心理的补偿都没有了。没有了兼并战争,就没有了战利品;没有了国际社会,就无所谓大国民。
2015-03-21 00:56:34
项羽为我们留下了四个成语:
  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还乡,沐猴而冠。
2015-03-21 00:57:37
两岸分别称为江东和江西。江东即今苏南和皖南(后来苏南叫江南),江西即今苏北和皖北(后来苏北叫江北)。古代的江西跟现在的江西毫不相干,正如古代的江南其实是现在的湖南。
2015-03-21 00:57:49
吴县就是现在的苏州,春秋时期是吴国的国都,秦代则是会稽郡的郡治。
2015-03-21 01:07:24
起义成功的项梁后来做了一个非常英明的决策,那就是接受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王。
2015-03-21 01:08:12
他的父母,据说分别叫太公和刘媪(读如袄),其实就是刘大叔、刘大妈,可见是无名之辈。
2015-03-21 01:09:44
然而刘邦的天赋却很高,尤其是悟性极好。何况刘邦虽然没什么大本事,却也敢作敢当。
2015-03-21 01:12:27
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胡陵(今山东省鱼台县)、薛(今山东省滕州市)、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
2015-03-21 01:13:25
到二世二年六月,原来的六国都已恢复。而且,除燕王韩广外,齐王田巿,赵王赵歇,魏王魏豹,韩王韩成,楚王芈心(芈读如米),都是王室旧族。
2015-03-21 01:14:38
赵高很清楚胡亥的软肋在哪里。他对胡亥说,当年的沙丘之谋,丞相也是参与者。现在陛下当了皇帝,丞相却并没有封王封侯,他会没有想法吗?
2015-03-21 01:17:01
章邯确实是军事天才,刚一上阵就连连得手,杀陈胜于下城父,灭魏咎于临济,破项梁于定陶。当时在临济(今河南省封丘县),齐王田儋和楚将项它(读如驼)都应魏王魏咎之请来救援,共战章邯。结果怎么样呢?田儋战死,魏咎自杀。
2015-03-21 01:19:59
陈馀也给章邯写信。陈馀说,秦最冷酷无情。想想看吧,白起和蒙恬,曾经立下多少汗马功劳?最后怎么样呢?死路一条。为什么?功劳太大,封无可封,只好强加罪名。现在,将军您可是“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为什么不弃暗投明?难道还看不出天要亡秦吗?于是章邯投降。
2015-03-21 01:22:03
刘邦这人,既没有高尚品德,又没有一技之长,凭什么最后成功,富有天下?因为他识好歹。而且,一旦他接受意见,甚至会做得比你想要的还到位。
2015-03-21 01:22:10
郦食其(读如丽异基)。
2015-03-21 01:29:41
于是他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宣布立怀王为皇帝。楚怀王就该叫“楚帝”,然而项羽却叫他“义帝”。义,有假借的意思。项羽便分封了八个诸侯王。这是他的第二步。第三步,是自称“西楚霸王”,都彭城。这样一来,似乎就回到了春秋时代,天子、霸主、诸侯,共享太平。
2015-03-21 01:32:29
乱,并不奇怪,不乱才怪。因为项羽在进行权力和利益再分配时,只凭一己之好恶,卖弄权威。他把原来的燕王韩广贬到辽东,把原来的赵王赵歇打发到代国,赵国的国号也被取消,国土则一分为二,岂非胡闹?
  更不像话的,是对待韩成。
  韩成原本就是韩王。但因跟过刘邦,项羽便不让他到封地去,而是裹挟到彭城降为侯爵,然后谋杀,另立郑昌为韩王,终于把张良逼入汉营,跟他作对到底。1
  还有齐国。
  齐国也原本是有王的。项羽却把齐国一分为三,其中两块封给帮过自己的人,原来的齐王则贬为胶东王。至于齐相田荣,寸土不封。因为当年项梁跟章邯作战时,田荣不肯出兵,项羽要报复他。
  结果田荣大怒。汉元年四月,各路诸侯离开咸阳奔赴封地,五月田荣就反了。六月,田荣自立为齐王。七月,田荣把项羽分裂的三齐重新统一。此前,他还收编了彭越的土匪队伍,让他们去攻击项羽,把楚军打得一败涂地。与此同时,陈馀也反了。陈馀当然要反。因为他与张耳“一体有功”,然而张耳封王,张耳的部下也封了王,陈馀却只封侯,赵歇也被贬为代王,这口气怎么咽得下?于是陈馀向田荣借兵,把项羽册封的张耳赶跑,把赵歇迎回来重做赵王。东边的齐,归了田荣;北边的赵,归了陈馀;西边的秦,则归了刘邦。八月,也就是田荣称王两个月后,刘邦兵出故道,拿下陈仓(故道和陈仓均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全面出击。结果,雍王章邯战败,另外两个王投降。三秦大地“城头变幻大王旗”,都归了汉。
2015-03-21 01:34:22
韩信是项羽的老部下,项梁时代就参加了楚军,却只是一个站岗放哨的侍卫,正所谓“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他也曾多次建言献策,但项羽根本就不予理睬。
  因此,当刘邦去汉中时,他就投奔了刘邦。
2015-03-21 01:37:24
汉元年八月,雍王章邯败,塞王司马欣降,翟王董翳(翳读如依)降。
  二年十月,河南王申阳降,韩王郑昌降。
  三月,魏王魏豹降,殷王司马卬被俘。
2015-03-21 01:40:08
后来刘邦灭项,功劳最大的除了韩信,就是彭越和英布。
2015-03-21 01:40:33
如果说项羽的麻烦在东方的齐国,那么,刘邦的麻烦就在北方的魏国和赵国。赵国出麻烦,不仅因为刘邦兵败,还因为赵相陈馀恨刘邦不杀张耳。
2015-03-21 01:41:38
也需要补充兵员。这就要从赵、魏征兵。于是,刘邦在八月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攻魏,俘虏了魏王魏豹。九月,韩信又与张耳联手,攻下了代国。下一步,就该解决赵国问题了。
  井陉之战,由此而起。
  一战成名
  井陉是韩信的巨鹿。
  陉(读如形),就是山脉中断的地方。井陉即井陉口,也叫井陉关,为太行八陉之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正是在井陉,韩信大败赵相陈馀,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智慧,打出了神勇,让所有的将领都口服心服。
  但,这一仗并不好打。
  不好打不在陈馀,在李左车。
韩信的上上之策,莫过于原地休息,养精蓄锐,扩军备战。兵强马壮后,再展开外交攻势。
2015-03-21 01:44:33
刘邦有刘邦的道理。当时,楚汉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刘邦的大军也被项羽围在荥阳,急需兵力增援,打破僵局,哪有时间耐心等待韩信厉兵秣马?
2015-03-21 01:46:14
张良和陈平,分别是在汉二年的十月和三月投奔刘邦的。
2015-03-21 01:51:49
但项王有两条致命的弱点,这就是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因此,项王必败无疑。什么叫匹夫之勇?说白了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在项羽眼里,天下英雄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自己。因此项羽身为主帅,却喜欢冲锋陷阵。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但结果是什么呢?别人不是饭桶,便是草包,都没了用武之地。这其实是自己孤立自己。逞匹夫之勇者,必行妇人之仁。将士们生病受伤,项羽送饭送药,问寒问暖。将士们有了功劳应该封赏,他却把官印紧紧捏在手里摸来摸去,印角都磨圆了也舍不得给人,简直就是小家子气。小家子气的,多半都小心眼儿。郦食其就说,项羽的特点是“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谁愿意跟着他干呢刘邦则不同。他那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寒士,萧何是县吏,韩信是游民,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刘邦却一视同仁,各尽所长,毫不在乎别人说他是杂牌军、草头王。
2015-03-21 01:55:10
刘邦表示同意,但补充了一条:会用人。
  其实他的会用人,就包括多给好处(饶人以爵邑)。所以项羽身边,不乏洁身自好的正人君子;刘邦身边,则多是贪财好色的鸡鸣狗盗之徒。
  只不过,这些人都很能干。
2015-03-21 01:56:31
狡兔死,走狗烹;
高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
2015-03-21 01:58:02
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齐王韩信,韩王韩信(战国时期韩襄王孙,以下称韩王信,以区别于此刻的齐王韩信),淮南王英布,衡山王吴芮,都早已称王或封王,没封的彭越正等着封,也不能爽约。
2015-03-21 02:00:40
刘邦称帝几个月后,燕王臧荼就反了。以后,除长沙王吴芮外,其他五王也都反叛,或被说成反叛。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里面真正存心造反的只有臧荼,其他人都是被“逼上梁山”,甚至“奉旨造反”。
2015-03-21 02:00:51
张敖是赵王张耳的儿子,汉帝刘邦的女婿,鲁元公主的丈夫。张敖总算死里逃生。但同时,他也失去了王位和王国。刘邦把他贬为侯爵,赵王则换成了刘邦宠姬戚夫人的儿子如意。这当然很冤,却还不是最冤的。最冤的是彭越。彭越根本就没想造反,只不过在刘邦御驾亲征平息叛乱时,称病不肯从军。彭越怎么想的,不清楚。也许,他确实是累了。也许,他不过想保存实力。但这顶多也只能算消极怠工,却被以谋反的罪名逮捕。而且,刘邦不但诛灭彭越三族,还将他剁成肉酱赐给诸侯。
2015-03-21 02:03:54
韩王信反,是因为打不过匈奴,只能降胡反汉。但韩王信的封地原本在颍川,跟匈奴十万八千里,怎么会屡遭侵略,以至于降了匈奴呢?
  因为刘邦把他的封地从颍川郡迁到了太原郡。
  那么,刘邦又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颍川郡北近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县)、洛阳,南迫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叶县(叶读如射,今河南省叶县),东有淮阳(今河南省淮阳县),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皆天下劲兵处),刘邦不能不捏在自己手里。这就是刘邦大开杀戒的真实原因。很显然,迫于无奈,刘邦在胜利之后册封或承认了七个异姓王。但,除长沙王吴芮国小力弱外,他对其他六个王都是不放心的。这才徙封韩王韩信,夺国赵王张敖,诬陷梁王彭越。徙韩夺赵是要地,杀害彭越是防人。
2015-03-21 02:04:43
英布是倒数第二个被消灭的异姓诸侯王。此前,依次是燕王臧荼、韩王韩信、赵王张敖、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之后,则还有燕王卢绾。卢绾是臧荼被灭以后封的,又在汉十二年被灭,新封的燕王则为刘邦的儿子刘建。
2015-03-21 02:07:19
不过韩信并没有被杀,仅被贬为淮阴侯。看来,刘邦只是想要他的权、他的地,并不想要他的命。
  韩信自己,却起了谋反的心思。
  汉十年九月,汉将陈豨在边地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御驾亲征,韩信称病不从,却派人送信给陈豨,准备在京城做内应。结果事不缜密,被手下人举报。
  吕后接到密告,便与萧何商量,谎称边地大捷,陈豨已死,列侯和群臣都要入宫庆贺。韩信心中有鬼,不敢不去,何况又是萧何发的通知?结果刚一进宫,就被埋藏在两旁的武士擒拿,并被吕后处死在长乐宫钟室。
2015-03-21 02:11:27
一种尚有争议的说法甚至认为,China其实就是秦,是“秦”这个字的读音。
2015-03-21 02:12:04
武力社会,财力社会,权力社会,三大类型。这三种社会类型,历史上都曾经存在。部落国家,是比较典型的武力社会;希腊城邦,是不太成熟的财力社会;华夏邦国,则是尚待完成的权力社会。
2015-03-21 08:51:27
正如专制未必都独裁。有开明专制,有集体专制。西汉初年就是开明专制,唐宋两代就是集体专制。既专制又独裁,要到朱元璋以后。
2015-03-21 08:53:39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可以统称为“前帝国时代”。夏以前,则是“前国家时代”。
2015-03-21 08:59:00
彭城即今江苏省徐州市。古人以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为南楚,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2015-03-21 09:02:24
臧荼本是燕将,后来被项羽封为燕王,原来的燕王韩广则被贬为辽东王。韩广不肯去辽东,臧荼就把他杀了,连同辽东也一起吞并。见《史记·项羽本纪》。此人在楚汉战争中大约是守中立的。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读后感(十):易(中天)老师注意身体啊——

从得知了要在浙江撰写《中华史》全套书的动态后就一直在跟,即使自己的创作并足球活动也很繁多,仍抽时间仔细阅读了已完成出版的第一卷。先不说什么‘粗制滥造’。再不说什么‘刷存在感’,当是这个每部单行本11万字上下的厚度来看,足见易老师的投入。仍会像期待(余)秋雨新著一样期待第二卷,非常享受易老师的笔法。但相信所有从事创作的人都知道,在这上面的消耗同牺牲,绝不比演唱会同奥运会中的激烈来得少。希望这段书评写得还算及时。把《易中天中华史》同《理念的力量》(张维迎)、《尽头》(唐诺)、《独立知识分子》(何怀宏)、《中西文明对照史》(许倬云)......放在一起,还是没有一种坐拥书城的快感。
易老师新年顺利,身体健康!其实我还以为严歌苓有新的新书答谢会,不然怎么在出入书场时,都能看到她的特写......题外话,蔡大(骏)11月在成都中医院搞得蛮壮观,那‘眼睛’贼大、贼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