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告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告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4 22:20: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告白》经典读后感10篇

  《告白》是一本由[日]凑佳苗 / 湊かなえ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白》读后感(一):呜呼哀哉

笔记

朋友安利后便有缘于图书馆书架上瞥见,一鼓作气读完,紧接着补档电影版,改编得出奇不错。故事本身是简单的,所谓的“推理”限于人物异常行为的动机,为什么想杀人,为什么杀人,为什么复仇……作者在小说开篇即言明事件根源,就是青春期的反叛心理情绪起伏,再深入追究,处于敏感青春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家庭的正常关怀和守护,虽然有樱宫正义这一“劝世鲜师”的存在也于事无补无济于事说白了,家庭生活教育影响人的成长的权重比学校大。渡边修哉虽然优等生,却失去母爱。下村直树作为独儿颇受溺爱,却在学校找不到相应级别的存在感。北原美月情窦初开,喜欢的直树被老师“逼”疯杀母,因而有心复仇杀师。除了家庭、学校教育责任未达标,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怀爱护也显然不足,“路娜希事件”“五口灭门案”被媒体大肆报道渲染,完全掩盖了同日见报本应大放异彩的中学生发明展。社会不缺正能量,奈何社会眼球更喜欢负能量。终了报应在下一代,是社会现实之悲。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本可以六合一,如今却分裂为各自告白各自之苦。呜呼哀哉!

告白者

1神职者、6传道者:森口悠子。

2殉教者:北原美月。

3慈爱者:下村圣美(本质为其母下村夫人的日记,电影版直接为下村夫人。)。

4求道者:下村直树,B。

5信奉者:渡边修哉,A。

人物关系

樱宫正义:热血教师,英文,劝世鲜师,33岁,艾滋病。

爱美:女儿,4岁,爱兔子、黑狗毛毛。

森口悠子:樱宫正义未婚妻,复仇、牛奶、HIV血。

寺田良辉:樱宫正义学生,“维特”,森田悠子的棋子,逼疯B。

渡边修哉:A,优等生,第一名,发明吓人防盗钱包(处刑机器),10岁时单亲父(电器行)、11岁后母。生母八淮教授,后父漱口喜和教授,K大学。【缺母爱,渴求生母的关注】喜欢北原美月,却被言“恋母狂”而杀美月。发明获奖与“五口灭门案”同日报道,被淹没。

下村直树:B,网球社,【无闻无存在感】。父母2姐,义彦、母、真理子、圣美。【被溺爱】电玩时被人打后又被森口悠子处罚,生复仇心。无意又故意溺死爱美。后被逼疯,杀母。

北原美月:第二名,班长,“美蛋”,模仿“五口灭门案”,有心杀寺田良辉。喜欢B,后又说喜欢A。

“五口灭门案”:“路娜希事件”,氰化钾、咖喱,因Luna月神起网名Lunacy,13岁杀人犯。(月神→美月)

摘抄

性征期与反抗期一起总称为青春期。(13岁,一年二班。)会被微不足道的话语刺伤,易受微小事影响,同时也深切追求确立自我。

误入歧途后回归正道的人相对,一直循规蹈矩的人绝对比较伟大。可惜的是这种人是不会成为聚光灯焦点的。于是认真过日子的人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疑问,导致负面思考的原因不正在于此吗?

单亲妈妈一定觉得班上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小孩重要。(B)这种语言暴力太伤人。(户仓老师)

我并不想当神职人员。(悠子)

我深切希望两人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对爱美诚恳反省谢罪。

人并不是孤独的。世道虽险恶,但还是幸福地活下去吧。要有信心。Never give up!每句首字发音拼起来是“杀人凶手去死”。

我虽有喜欢的人,但那不一样。修哉是我在这世上唯一的伙伴。(美月)

我看见那个小孩醒来,然后才把她丢进游泳池里。(直树)

因为没什么可被夸奖的,所以只能用“善良”这种词来蒙混。(直树)

我并不讨厌打扫,但讨厌被人看见我被罚去打扫。所以有人的时候我都立刻躲进更衣室。但来的人却是……(爱美)(直树:)

这里有喜欢电子工程学的天才小学生的有趣发明,请一定来看看。但是不管怎样等都没有像是母亲的人来留言。……要是我的发明获奖了,妈妈说不定会听说。我拼了全力。……要是我也成为罪犯的话,母亲会不会赶来呢?……我只是一直希望有人称赞我而已。其实不是“有人”,而是妈妈。(修哉)

说穿了不就是你被抛弃了吗?要是这么盼望妈妈回来,为什么不自己去找她?是因为你没勇气。你害怕被拒绝吧?其实你早就知道自己被妈妈抛弃了不是吗?(美月)

(妈妈)她的绊脚石并不是孩子。是叫做修哉的这个孩子。(修哉)

要是除了你以外谁该负责的话,那就是,因为自己梦想无法达成就拿小孩出气,心中虽决定放弃,但梦想一成真便只留下仅限于当时那种不负责任的亲情展现,然后就此离开的令堂吧。这种我行我素的地方真是母子一模一样。……为了报复母亲,而装置了炸弹。……你的对象一直都只有母亲,但被害的一直都是母亲以外的人。(悠子)

  《告白》读后感(二):这本书

很久之前就看过电影,但那时实在不知道什么,不知道那阴沉的色调讲述的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最近听说是个大黑暗,我才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看看。
        修哉童年被母亲抛弃,留下阴影,他想得到母亲的赞美,于是努力参加发明比赛,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现在得到荣誉和去做了好事并不能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大多数人都只对“路娜希事件”等类似充满强大感官刺激,让人满足偷窥猎奇欲望的东西才感兴趣。好事不能引起母亲的注意,那就用母亲给我的才华做坏事吧,不加思考的拉上了“笨蛋”小直做“伙伴”,把年幼不懂事的爱美杀害。但这种充满爆炸性的新闻也没有引起母亲的注意,于是他在学校安装下炸弹,当然学校没有爆炸,修哉也尝到了恶果。
        小直是个对自己充满否定,又想通过某事追求确立自己不是失败品的小孩,究其来源也是父母教育问题。修哉的话刺激了他,于是不甘当失败品的他把醒来的爱美扔下游泳池。母亲也刺激了他,于是不甘当失败品的他把刀刺向了母亲。
         森口老师之前是想通过艾滋病病毒和同学压力对他们进行报复,班级里的同学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纷纷加入“表演正义”的行列,“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既能做好人又能发泄日常的压力”这有什么不好?但就如书里借班长之口说出:“愚蠢的凡人忘记了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利。”
         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父母家庭的影响不能忽视,其次是媒体的宣传作用,就如森口老师所说,“为什么要把路娜希事件给了特殊待遇,给某些孩子心中的黑暗面烙下了这样的存在,煽动可悲的孩子们崇拜愚蠢的罪犯。”媒体有罪。

  《告白》读后感(三):重来不过幸运,沦落才是必然

  作为一个三观不正的人,这本书的读后感概括起来就是好嗨好赞……
  虽然说森口作为一个老师,形象似乎显得不够圣母,正义感道德观什么的也有点崩坏,尤其是她的所作所为,牵连到了一些其他与事件无直接相关的人,并且对此也表现得冷血,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掩盖不了她的透彻。她的复仇固然是后续悲剧的推动力之一,但那也不过是犯了罪的人所理应承担的,而罪犯是重来还是沦落,至少在森口这种程度的复仇来说,是很难被其左右的。
  表面上看来,渡边和下村似乎各种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苦难或者压抑的成长过程造就了扭曲的内心。姑且这么说吧,既不考虑是不是每一个苦难的少年都长歪了,也不考虑在何种程度上的苦难或者压抑会造就何种程度的扭曲。重要的地方在于,少年们的心是纤弱剔透的,少年们的影是我见犹怜的。想要而得不到的赞赏是生命全部的意义,他人不能理解哀愁是一切灰暗的源头。于是两个重度中二病患者的病情就这么疯长下去,为了一些正常人不可能理解接受的理由,受害者被夺取的一切不值一提
  既然做了这样的事,由之而来的一切都该是自己承受的,这与罪犯是少年还是成人无关,给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从来不等于不用承担。于是表面上似乎下村一次又一次想要重新走出来,却总被各种巧合或者设计而再度打回泥沼,对于对少年犯有同情心的人来说,这些黑暗的巧合似乎显得太刻意,像是作者执意如此。然而若是假设没有这些偶发事件呢,假设没有溅到下村身上的牛奶,也没有寺田最后一次声势浩大的家访,难道下村就能重新来过吗?我们考虑他这期间的所有痛苦,有多少是来自于自己亲手杀死了一个四岁小女孩呢?我几乎没有找到,他的一切痛苦几乎都来自于可能感染HIV可能发病可能会死。这样残缺的人格、纤弱的小心灵,所能承受的一切,即便在他假想自己重新站起来之后,也仍然会是不堪一击的空壳。更不用再多提他那个中二病成长的母亲了,当然我并不认为他的现状的主因是他母亲的教养,少年情怀总是诗,这首诗太高深莫测,无人能解~唯一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除非他幸运地遇到某些神一般的契机,否则以事态的正常发展来看,不论是他所在的环境还是他自己的特质,都注定了他的沦落。而这一切,仍然是他自己造成的。
  更不用讲渡边的情况了,他从头至尾的势态,都有如一把下落的尖刀,下落的尖刀不能用手去接。在北原和他谈恋爱的时候,我几乎时时都在为北原提心吊胆,果然悲剧了。
  这个故事里的人性真的很黑暗吗?或者故事里的情节发展真的很刻意做作吗?至少我没有看出来。成人尚且容易钻入各种死胡同,脱缰的少年们更是容易把不知所云的一些事情看作一切。我并不想把这个故事看作一些揭示啊反讽啊什么的,人性是不是黑暗,社会问题是不是发人深省,母爱教养是不是值得反思,少年心理是不是需要关爱,这些在故事面前都显得太不单纯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讲得很好,听着很喜欢,觉得很真实的故事,标签要怎么贴完全就是个人的标准了。
  其实我觉得书里的逗比还是挺多的,比如我还是觉得,森口夫妇骨子里都挺逗比的,认为自己是露娜希的北原也挺逗比,但是逗比人都挺好的。其实就像北原说的,森口并没有审判惩罚渡边和下村的权利,如果我三观再正一点就好了……
  还有森口开嘲讽的技能实在美呆了……

  《告白》读后感(四):每个人都有病

   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放下书的一刻感受到一股凉气直冲脊梁。
   每个人都在纠结爱是什么,怎样去爱以及怎样得到爱。每分每秒,想得到的无法得到,慢慢的,爱慢慢在心中腐烂,在腐败的爱里生出的气体,叫做恨。
   没有人把仇恨挂在脸上,真正的邪恶是能在阳光温暖的笑,然而心里却被黑暗深深侵染。告白,不是一次阴谋的结束,而是一场冷血复仇的开始。在这场复仇游戏中,每个人都是棋子,每个人都是被害者。
   《告白》带来的对人性的质疑让我想到了《白夜行》,虽然故事不同,但是那份震惊却是相通的。是人性扭曲导致爱的变质,还是变质的爱扭曲了人性,我没有答案,也不敢去深究。

  《告白》读后感(五):告白

故事性很强,所以能很快看完。
埋下的细节是以后的伏笔,就是有点啰嗦。
这种讲故事方法也别致。
6个部分天然地就像是6组故事,独立的但,又有相互的关联。
写着一些社会问题,不过故事性大于讨论性
每一个结尾,都是意外的转折,很有此类小说的特点
看完小说,第一个感觉是“变态”,有一种被扭曲的难受。
 不由得想,天天都把作业写到晚上的中国学生们,可不可以算另一种幸运呢?
但愿这只是个故事,这样变形的心态只是为了写一个情节起伏的故事而已。

  《告白》读后感(六):少年犯罪心理的绝佳画像

一中午的时间看完了凑佳苗的《告白》,超出预期,倍感惊喜。尽管最后一章明显多余冗杂,但是可能作者也没有想出更好的令天才少年修哉受到惩罚的办法吧。具有恋母情结、童年时被抛弃、急欲得到母亲的关注与认可的少年,几乎是少年犯罪中的常见形象。这样的孩子对善恶分界毫无概念,平常的惩罚又满不在乎,因此作者也只能通过斩断“母亲”这一对其唯一有意义的存在,来执行对其的惩罚。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由森口悠子协助执行这一惩罚,打破了悠子一开始自我构建的上帝视角,再次将悠子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在我看来是有悖整个故事的设定的。
      不过瑕不掩瑜,在我看来整个故事最精彩的心理分析就是直树这一角色的推进。而且寥寥数笔就介绍的很清楚,直树母亲由于其弟弟的教育成功,将同样的“赏识教育”适用到了儿子直树身上,升上中学的直树却因为学业压力和青春期叛逆,来自母亲的略显浮夸的赏识表扬反而导致其愈发敏感叛逆,适得其反,一个本来阳光单纯的少年,逐步开始压抑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像致敏原一样,刺激着这个善良敏感的小孩,与天才少年自以为是的友谊,妈妈的肯定,突发事件后的恐慌与不知所措,不想伤害家人的自暴自弃,得知修哉正常上学后的沮丧,直到最后,因为妈妈称其“失败”而崩溃,无数次自己无法控制的小事都是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以至于丧失理智。比起修哉异乎常人的智商与冷静,平凡的直树更接近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头脑一般,心地善良,家庭完整,有着疼爱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是一个随处可见的少年。正是这种随处可见,看着其一步步从杀害无辜幼女,到杀害自己的母亲,才倍觉触目惊心。其间少年的独白,想要和天才少年做朋友,一起吃汉堡,爱吃妈妈做的饼干,不想让蔑视自己的伙伴得逞,不愿看到妈妈失望,因为好吃的点心落泪等细节,让人无法憎恨,徒增心疼。
     另外一条我看来颇有意味的情节线,与其说是美月之死,倒不如说是美月故事所代表的未成年人之间的霸凌。第二章在我看也是全书很精彩的部分,悠子老师离开,留下一班恐惧和兴奋交织的少年,于是从隔离、嘲弄到排挤,最终发展到私刑一般的审判与惩罚,遭遇反击后又立即消弭。每一阶段都极具孩子气,但又透出极其残酷的真实。这一拥有着共同秘密的初中班级,正是一个没有法律介入的成人世界的预演与微缩版,生动至极。美月的角色也带有真实的特性,因为称呼自己名字而不是绰号所以喜欢对方,因为新来的哗众取宠的老师将对方逼迫走投无路而对老师起杀意,不愿从众扮演高高在上的审判者和行刑者,但迫于同侪压力不得不为,作为之后又不由自主道歉,并被孤傲少年所吸引,虽然美月购买化学药品想要自我了断,以及因为指责修哉恋母被修哉恼怒下杀害的两处情节略显夸张,但整体上美月这个角色所作出的每一个行为和选择,是青春期少女都会做出的行为和选择。
     这便是美月与直树的力量,正因为角色像生活中的每个人,所以会让人感受到生活中冰冷的恶意竟然如此平易近人。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极端脆弱敏感,因此身边亲人的做法,教育者的风格,同辈人的评价,自我的认同,都是对其心理的重要支撑,任何一个支柱出了问题,整个内心世界就会摇摇欲坠。这不禁让我想起《头脑特工队》,尽管几乎是与《告白》完全相反的阳光故事,但讲述的却是同样的内容,讲述对少年成长至关重要的核心价值与人格培养,家庭、友谊、游戏、成绩(自我认同)。任何一处的缺失都会造成连锁而致命的反应,都可能把一个健康的孩子和一个家庭推向深渊。
     森口悠子最开始的选择就表达了对法律效用的不满。法律原本就是保守、滞后和无力的。惩罚的效果都只是期冀,更遑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法律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森口的独白也讲述了作为教育者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寻求平衡的无奈,更何况对于心理已经有所缺失的少年来说,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学校教育和教师个人所能弥补和挽救的。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毋庸赘言,家庭尤其是父母角色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已经越发受到重视,即使家庭完整,父母也不能掉以轻心以为问题少年离自己家庭很远。《头脑特工队》鲜明指出,少年内心的核心记忆与人格的形成,一旦缺失一角就很容易大面积坍塌,要弥补则极其艰难。若非能对少年的心理变化明察秋毫,等到出了问题才面对,往往都为时已晚。然而明察秋毫谈何容易,为人父母的艰辛从直树母亲的故事中只可见一斑,同侪之间的竞争与压力更是父母难以察觉的。每个孩子性格迥异,每个家庭也各不相同,唯有抛弃高高在上的态度,长久而不失耐心地陪伴、细致又不失温和地沟通,或许才可能维护孩子一个完整健康的内心与人格。
     思考至此已觉无力,尚未为人父母,似乎对家庭与教育妄加评论已有轻率武断之嫌。再回到《告白》,纵有拖沓冗余或夸张之处,但能有多处细腻精彩的心理描写,寥寥数笔透露出许多现实社会的严重问题,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一本小说至此,夫复何求?
P.S.看的是这个哈尔滨出版社的版本,排版印刷倒是没有错误,可是手感非常差呀,平装并不等于粗糙才对。

  《告白》读后感(七):即使复仇了又能得到什么

其实一个月前就已经看完了。看得太快,当时没写下什么,时隔至今,反倒不知道说什么好。
因为电影倍负盛名,期待很高,看了以后,的确觉得十分精彩。故事简单,但是很吸引人,有所悬疑,每节都短小精悍,该交代的都交代,该突出的都突出,结构设置手法也可谓高超。
但是就好像即使很喜欢基督山伯爵引人入胜的故事,却始终没办法放到特别的位置上一样,归根结底,不喜欢复仇类的题材。森口老师冷静果断聪明,我曾经以为她只是恐吓,一直这么以为,因为不相信她会真的如此狠心。倒不是觉得善良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只是即使复仇,她也得不到任何东西,反倒搭上自己本已凄惨的生活。所以故事的最后,她所做出的报复的最后举动,让我厌恶且失落。
大抵就是这样的小说啦,人物塑造一般,故事情节高超,主题不待见,总体而言还是值得一看的。

  《告白》读后感(八):自私者的告白

一群把恶罢了出来的人,在各自的为自己辩护
一本讲述被法律和道德压制在内心的阴暗面被一瞬的火花所照亮,所摆到光明面的一群人的故事。
神职者的劝世鲜师,到死也在坚持自己的信念,在老婆眼中最终只是一个老师,而不是一个父亲。同样的,劝世鲜师的学生,一个自我陶醉的热血老师,也让人作呕的老师。真的有完美的人么?有的只是在别人看来伟大的欲望或者叫做目标。
北原美月,原本应该是露娜希事件的殉教者,变为班上同学的发泄对象,一个被选出来的祭品。最终成为的是森口和渡边的殉教者。
下村直树,被母亲慈爱的孩子,也是母亲梦想投射的对象。不知道她是真的爱他,还是这只是自己投射出来的一个截体,有多少是为了儿子,又有多少是自身的虚荣。
求道者,一个被母亲过度干涉的人,在母亲的希望和自身能力的冲突中一个迷惘者。在最后也被自己唯一的安身之所背弃,在能去警局寻找自己的道路。至终都没能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渡边修哉一直把自己信奉到高高在上位置,信奉的只有自己。
传道者最后短短的几页,让渡边和下村接受她的传道。

  《告白》读后感(九):读后感

    整本书最值得让人称道的是写作手法。在故事推移中选取五个人来作为描写视角,每一位作为描写视角的主人公对于该事件的思考也写的入木三分。
    至于全书主旨,私以为有三。一,反思日本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社会的危害性。作为选取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消极面来作为全书的背景以及框架,选题有新意。二,反思不健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人品塑造的影响。作者在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论点: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大。书中的角色大都生活在残缺的家庭环境中。主人公女老师是孤儿,学习能力强,能轻松胜任教师职业,故走上育人之路,但是并非十分热爱这个行业,同时该老师也有些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学生都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虽然她的确有这个领导才能,以及不凡的洞察力,但是也被她的自大蒙蔽双眼。天才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有极端的恋母情结。至于老实少年,则生活在标准的日本家庭,父亲忙于工作,母亲持家。母亲希望复制其弟弟的成功模式,故对儿子期望值非常高,却忽略儿子自身的极限,同时也忽视儿子的缺点,企图掩盖之。老实少年也有恋母情结。最终两人都弑母,老师功不可没。老师都利用了他们性格的缺陷。一言以蔽之,他们性格都有问题。三,该书反思三类老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将学生塑造成老师喜欢的人,而非学生希望成为的人。表面上看到去老师很努力、很无私,其实他们很自私,他们很自私,他们只是希望在学生身上印证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他们喜爱学生的崇拜,喜欢家长的称赞,喜欢领导的赏识,他们一意孤行,以为这样对孩子最好,却忽略学生最根本的需求。虽然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是我认为教育应该像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那样,由老师来帮助同学们寻找自己的不足、自己的人生目标。学生的目标是学生自己的,而不是老师的,更不是老师未实现将其寄托于学生身上实现的,此理放置家长处亦可。女主老师看透了这一点,却无法成为优秀的教师,抛开环境因素,私以为“要达至成功,看愿意牺牲什么”,她不愿意牺牲,只完成分内事,自然只能是普通的老师。至于作为一名母亲,置于生活复杂的洪流中,难以保全自身,意外难免,复仇或许扣人心弦,但读后总有不安,法与情之间的碰撞,在所难免,但是由感情主导的复仇,已经丧失人的品质,回归原始本能。私作为旁人,道貌岸然,灾难不在自己头上时,总能保存着理性。为女复仇的人谈不上伟大,却总有那么一丝喜闻乐见的英雄主义。在正义无法伸张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英雄,没有英雄来拯救我们,我们就自己变成英雄。看上去是一个美好的童话,现实会将它摔得粉碎。

  《告白》读后感(十):寒意

合上本书之时,背上感受到了一阵彻骨的寒意。本书的内容就是围绕着森日老师的女儿被学生渡边与直树害死这一谋杀事件展开的。本书通过了五个不同的人的告白来让我们看到了围绕这件事的人与悲剧。

森日老师的HIV牛奶复仇;直树内心的压抑、对失败的恐惧、来着母亲的压力、以及对蔑视自己的渡边的复仇;渡边渴望获得母亲的注视与认同,自视甚高、自以为是,然后走上了扭曲内心的犯罪之路。

我原本以为,是因为这一起悲剧,引发了之后一连串的悲剧,比如班级里的疯狂制裁,比如直树杀母的惨案……可是,这一期悲剧的源头,也是由于学生A、B自身成长经历的悲剧所造成的。无论是由于母亲的过多期待还是父亲的懦弱,由于母亲的抛弃还是父亲的无用,他们在人生的一个又一个交叉路口走错了道路,最后内心扭曲,走向了最后的深渊……

读到结局女主的真正复仇之时,我没有感到任何的快感与惬意,只感到了透彻心骨的寒意。悲剧,只会带来更多的悲剧而已。可悲,可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