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逢宋代》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逢宋代》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4 22:41: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逢宋代》读后感精选10篇

  《生逢宋代》是一本由陈峰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3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逢宋代》读后感(一):通俗之信史

       宋太祖、太宗两位皇帝,沐浴五代乱世战火中数十年,目睹社会之乱、百姓之苦,故创宋后,在收复燕云十六州无望的情况下,全力转内,弃武修文,与民休息。诸武将虽得优宠,但却失去了政治优势。“崇文抑武”之祖宗家法被确立为宋朝不变之法则,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官场的众生相,显得更为有趣。
    《生逢宋代》读之令人畅快淋漓,作者将宋代之历史文献信手拈来,将浩瀚而生涩之典籍,转化为通俗易懂之文字,毫无生涩之痕迹,让人读通俗之信史,知宋代之历史,可谓酣畅淋漓
  

  《生逢宋代》读后感(二):拆开就是:“宋代特殊军政环境”下的“文臣”和“武将”

作者以前在《美文》开专栏,题目就是“宋代士林将坛”。当时,四川刘复生、武汉罗家祥、北京李华瑞、河北姜锡东、河南苗书梅、广州曹家齐等一批宋史界大佬纷纷“火前留名”。
给宋代名臣做传记的也多,类似的,记得还有本《宋代顶级文臣》。这本书的区别在于作者长期关注宋代文武关系,还写有一本有断代史性质的《武士悲哀——宋代崇文抑武现象研究》。一个是个案、一个是群体。微观与宏观,文臣与武将,作为文武关系的研究来说,庶几周全了。
所以,说这本书的重点在给宋人作传记,就理解偏了。这本书的立意肯定是通过这些典型人物事迹,透析宋代特殊的军政环境和机制。
我读这本书,看呼延赞那一篇时震撼了,作者写出了悲剧性的戏剧冲突。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特点,就是文笔。以前在《美文》上就有不少人注意了。
看三联的介绍说这书是“别裁体”——我只知道谜语里面有个别裁体,史书里面的别裁体是什么我是不懂,是不是想说这书是细说体?

  《生逢宋代》读后感(三):值得称道的历史散文

历史学家如何面对普罗大众了解历史的需求,三联的历史散文丛书试图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现代的史学普及读物,学院派的教授们进行写作的少之又少,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大都是民间草根的创作,这类读物虽填补了大众对通俗历史的了解需求,但市场上的读物良莠不齐,难免有虚构不实的夸张之作,甚至有歪曲史实迎合己论的情况出现。读者倘若没有对历史的深入了解,一味的接受,危害甚重。三联的这套丛书,作者都是从事历史研究,在各领域内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走笔行文避免了史实上的舛误,也给读者更具深度的思考和引导。另外,丛书所引用的史料严谨有据,而且更为丰富。在语言文字上,文笔生动,实见学者在历史散文方面的功力。
生逢宋代以人物串史,以人物烘托历史事件,避免了历史小说的虚构,又比专业化学术化的历史研究著作更生动有趣。从每朝某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入手,勾勒出宏大的历史背景,给读者以独特的思考线索,很是值得称道。

  《生逢宋代》读后感(四):何谓“活的历史”,且看《生逢宋代》

作者以《史记》纪传之笔法,于北宋历史中选取若干文臣武将,落笔成文,汇编成册,文中虽处处不见史料来源,但却处处围绕史料,简言之,该书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 章节安排详略得当
    该书所列出的17个章节,基本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通过一些人物的描写,简单地将北宋从建国到中期的一百余年历史勾勒出来。这些人物中,有民众熟知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抗辽名将”呼延赞、“澶渊定策”的寇准,也有民众手有耳闻的“状元宰相”吕蒙正、“大事不糊涂”的吕端、“西北拓边”的王韶,作者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了详略处理,对于史料丰富且读者喜欢的人物,如赵普和寇准,作者用了11个标题叙述,这样使得文章层次鲜明,主次分明。
二、 语言方面,简明易懂
由于是一篇通俗性的大众读物,就要照顾到那些非历史专业的读者,宋代的职官制度,有前辈学者曾经把它比作是宋史研究的两大能啃得骨头之一,本书作者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进行了巧妙地解释。如在说明赵匡胤担任的职务时,怕读者对于“殿前都指挥使”不理解,便在后文加了“前者是两大禁军机构之一的殿前司的三把手”一句(第5页);在其后介绍刘平的武官官职时,又以一段文字来论述“三衙”体制的形成(210页):
“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本着分权和抑制的原则,禁军主帅职务———殿前司正副都点检、侍卫亲军马步军司正副都指挥使等,已不再轻易授人,侍卫亲军马步军司也逐渐一分为二,被肢解为马军司、步军司两个机构,形成鼎足三立的禁军统军三衙,分别以正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为管军将帅。到第三代的真宗朝以来,三衙都指挥使因地位显赫,故间或缺位,又将低一级的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升入管军之列。”
三、 书后面附有年表,以备查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采用传统史书中“表”的形式,在书末
尾列出了文中相关人物的生卒年和相应事件年代,这样使得读者有了一个清晰的时空观念,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宋代历史的读者,这样的设置再好不过了。
四、 描写战争具体、细致
在描写狄青平定西南和王韶拓边时,作者用了极其生动的文笔去
勾勒,品读之后仿佛置身与一千多年前的战场。如 “众人哪里见过这种场面?个个面面相觑提心吊胆,大帐内气氛顿时紧张起来。”(第244页)“随之,他传令全军:我军已置于死地,敢言退者斩!果然,对方纷纷冲出制高点袭来,试图借地形优势打垮宋军,双方遂展开激烈的对决厮杀。(第261页)
五、 每章之后都有论赞
作者仿古代修史体例,将“太史公曰”和“臣光言”的形式加以
创新,结合自己的阅历,使得每个章节后都有一段简短的评论,从评论中,可以读出作者的内心。如第一章之后,以《临江仙》来结尾,看出了作者对于这位开国元勋的理解,一切是非恩怨,留待后人评说;在看到一代猛将呼延赞难以实现人生抱负时,作者引用《大风歌》来讽刺宋代不重视边防,不重用猛士,替呼延赞叹息。
六、 注意前后之间联系,相关事件的分析
作者显然是做过考虑的,因为是大众读物,照顾的人较多,作者
怕读者对于一个不熟悉的人物难以快速接受,在对人物、事件描写时,总是“东拉西扯”,这样看似在凑字数,实则是照顾读者,使他们有一个清晰的时空感。在写柳开时,介绍了其出生地大名的历史,以及柳氏家族源流情况(第99-100页),并且也注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联系,如在描写寇准时,提及同年的吕端、向敏中等人(第121页);当讲到丁谓被贬之地——崖州时,又罗列了历史上的李德裕和卢多逊(第159页)。
但是,文中也难免有一些小的纰漏,如第25页,介绍太祖兄弟时,缺了一位(依次是赵光济、赵匡胤、赵匡义、赵匡美和赵光赞,见《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后妃传》和卷一《太祖本纪》);第151页,“厚土”当为“后土”之误;第174页“任枢密”误写为“任参政事”;第293页,宋庠卒于治平三年(1066年)非嘉祐八年(1063),这些仅是排版时没有仔细核对导致的,并不影响本书的整体价值,若作者在章节目录中加上原来《美文》的副标题,则更能体现人物性格
总之,这是一种大众历史书的成功尝试,愿作者能继续书写这样的“活的历史”,使之不再被人所轻易遗忘

  《生逢宋代》读后感(五):。。。小小的感悟

权力的拥有,往往不是简单论品行论能力论远大的抱负,就能公平衡量分配,尔虞我诈明枪暗箭阳奉阴违、调虎离山、针尖对麦芒等等,以至于三十六计、七十二变之类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从来便是如此。寇准显然不精通权术之道,大概还反感这些东西,常常仅凭一颗赤心一腔热肠对待君王和政务,自是简单粗糙,难免陷身孤立,甚至授人以柄.......陈老师写的犀利直观。。。。天朝自古以来都讲究中庸。寇宰相才能出众却也没达到范仲淹老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心态。对权力有着一定的痴迷却不愿变通和缓和关系,也没达到一个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境界,下贬到我老家邓州也没像范文正那样有名望。。。陈教授写的寇老西全面直观,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政客。乱宋我不喜欢他的历代帝王,我最喜欢杨家将。。。。哎宋朝的天下更多的是有太多优秀的文臣武将,所以遇到好的老大是多么有幸的事。。。作为屌丝深切的感言。。。。才学疏浅不到位的想法还请大家笑纳。

  《生逢宋代》读后感(六):天彰玉斧斯文聚,生逢宋代又如何?——也谈《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一书

         天彰玉斧斯文聚,生逢宋代又如何?
   ——也谈《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一书
   大块文章当可闭门大嚼,於炎炎夏日,捧将陈峰先生新作《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一书展卷读过,如松间闻琴,桐荫消夏一般清越,亦如宋画令人神往,宋代对於我辈,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其间庙堂之风,相约而至,宋人志趣,扑面而来。是书以时间为序,列文臣武将于历史节点,一一勾描其身世背景,抽丝剥茧般叙述史事之来龙去脉,人物如一幅幅白描绣像般渐渐交织为一轴历史长卷。之所以说是白描,是因为其中极少渲染,而都事出史证,行文笔笔中锋,评点中肯有致。但须野史逸闻补入之时,也都冠以“据说”二字。
    历来正史难述,野史难证,无繁复的历史扒梳难据其实;而情事虚实,言辞文质,若无超迈的时代视野也难尽其详;其间人情世故,事态人心,若缺丰厚的人文修养更是难评其正。而书中将正史逸闻梳理互参,提炼为文约事丰而又快意真切的历史散文实在难得,非对历史人文有大洞见者不能为也!要有深入而严谨的历史功底方能还人物以真情,真相,真事。曾经一个个被小说戏剧层层演绎过的人物,在书里却依真实的时代背景而重新回归于自己的历史节点中。其中古代地理,历史官阶,尊卑年齿都方寸不乱。庙堂策问,乡间异闻,文人逸趣,皆历历在目。时代质感,帝王志趣,民生状态,去晦得彰。有情性纵横之实,无千秋功过之失。深古人切身之会,浅学究因循之弊。可见作者颇得道家“惟真惟美”之臻妙。例如:文质彬彬的状元宰相吕蒙正,会得道风的“糊涂吕端”,走下神坛的寇准,以及血气方刚的狄青等,一气读来,深感其文章“通”而不“俗”,“简”而不“陋”。书中描述的历史细节愈收敛愈充拓,愈细密愈广大。澄明之质,真切之致,读者自可窥见宋人之貌,颖悟时代之风。可见要让文化施惠于大众。非得“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不可,正如笔者这般,即要能跳出学术的八股樊笼,又要能开得一方清新简净的史学散文新境界才是。
    深深感佩象牙塔内的作者著书时也能换位思考,做为第一读者去写。“读者不仅需要了解历史发生、演进的过程,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也有了想要感悟过往人们心灵活动轨迹的诉求。毕竟红尘滚滚千年不绝,世道人心与人间纷扰自古有之,不过是换了场景罢了。”这是作者在后记中的内心独白。历史有时就在眼前!人物仿佛就在今朝!正所谓“贤才出,国将昌。子孙才,族将大。”
    期待有这样的书写风格的历史书籍能再多些,更期待作者能延续书风,将《生逢宋代——南宋士林将坛说》早日续补完牒,以饲读者。
                                                 
                                             润津轩主人
                                             2013年8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