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非洲三万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10篇

2017-11-25 21: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10篇

  《非洲三万里》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一):三万里以外的非洲

看完了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有点失望
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仅仅是一场旅行的体验,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更多的只是到此一游而已。这场旅行,是一次昂贵的消费,坐上“非洲之傲”这趟尊贵的列车,就像参观一个高贵的动物园,透过笼子看着里面的动物,回来之后对身边人说:我已经领略了大自然最粗犷的美!
起初,我以为非洲三万里,作者会去过很多不一样的国家,体验很多不一样的风情,自然也会有很不一样的故事
只是看完了差不多一半的章节,才发现竟然还没有走出来南非。虽然南非作为非洲最南端的国家,是非洲不可不花上浓墨重彩去描述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历史,就是整个非洲血泪浓缩史。但是,过长的篇幅描绘这个国家,容易让人觉得非洲就是一个国家的错觉。
跟随旅游团去体验的非洲,就像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参观完当地的博物馆,然后留下游客照,就算来过了。真正的非洲,却远非一场旅行就可以看透。如果不在一个地方生活过,没有去了解当地生活,恐怕体验到的东西也只是表面粗浅的生活。
对于非洲,只有生活在那一片土地的人,才更加有发言权。那里,远非书中描述的那么安稳,更多的还是在生活中挣扎的贫苦百姓。生活没有对错,一切都是选择。但是去到了非洲才会明白,真正的非洲没有选择,只有挣扎。
非洲三万里,只是一趟舒服的旅行,如果真的要去了解非洲,应该多点看看那些在非洲工作打拼的人留下的文字,而不是跟着一名游客去了解那个外表看起来非常不错的非洲。
如果看完了这本书,恐怕也有不少人马上收拾行李,然后踏上非洲之旅。对于如此一个情况复杂的大陆,路上如此众多风俗不同的国家,其中的风险真心多。别人的旅行是别人的,自己的命是自己的,所以还是不要轻易开始才好。
因为一旦开始踏上这片大陆,可能就回不了头。
非洲是一个大洲,上面有53个国家和6个地区,书中描述的地方却不多,而且,里面的国家都只是东部几个安全系数比较高的国家。也许作者受到《动物世界》的影响太深,所以也无法摆脱这种思维,更多的还是体验和动物相处的乐趣。书中只有动物园、博物馆、当地的非洲特色景点,所以这仅仅只是一次旅游而已。然而,非洲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去探讨的地方,有很多不一样的景色,最重要的是,非洲有很多不一样的故事。因此,我特别喜欢那些在非洲工作的人笔下的文字,聆听他们的故事。因为,他们笔下的世界是生活,是有血有泪的奋斗史,而非坐在舒适的车子里的享受
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游行方式,这无可厚非
但是,这种游记文章不太符合自己的胃口而已,尤其不喜欢非洲的游记。
《非洲三万里》,有点失望,可能是预期太高了吧。
不要拿书里的世界和真实的非洲相比,否则你会失望,毕竟毕淑敏只有一个,但是每一个去过非洲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最远的距离不是三万里以外的非洲,而是你脑海里那段挥之不去但是却再也回不去的过去。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二):不只是旅行的非洲三万里

      作者毕淑敏,著名作家,报名参加两年一次的“非洲之傲”豪华非洲行,历时几个月、行程三万里,记载沿途所见所闻、深入当地人文文化,写就这本《非洲三万里》。这不仅仅是一本旅行见闻的记录书,更有着对非洲人文、生活、文化的记录和思考。在《非洲三万里》的书中,我们不仅随着作者毕淑敏女士的文字见识那片什么的大陆,更能通过沿途见闻的描写了解非洲的历史文化。
       作者毕淑敏,很有名的作家,记得初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就收录她的文章,具体内容忘记了,但是她的文章优美有内涵令人印象深刻。在六十而耳顺的年纪,不顾不再年轻身体、不顾路途的遥远与未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非洲之旅,从零出发、找寻自己,佩服作者的勇气与毅力。这不只是一场简单的观光之旅,看看非洲大陆的野生动物、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古老的黑人部落,在观光旅游的同时,也有对非洲文化的记录、对生活人文的思考。深入探访非洲最危险的贫民窟索韦托、被非洲贵族富裕家庭接待,乘车游览野生动物保护区、也在非洲都市游览,一路行来,几个月的行程,遍游非洲。
       非洲的全称是“阿非利加州”,说起对非洲的印象,我们知道那里有世界最大的沙漠,很多地区荒芜人烟,动物世界里常出现的狮子斑马等,皮肤黝黑饿的骨头清晰可见的人们。原始、贫困、炎热是非洲的整体印象,却很少知道非洲大部分地形是高原,赤道虽然从高原穿过但是气温并不高,常年20度左右就像我们的春城昆明,非洲那里有着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完整的人类化石,人类很可能从非洲起源走出来,非洲的贫困极不均等,非洲的南部发展很好,黑人种族皮肤黑的程度也分为几个层次。
       在单张车票1~9万美元的“非洲之傲”列车上,享受五星级酒店的待遇,通过透明的玻璃欣赏沿途的风景,一层玻璃之隔的窗户外却是乞讨吃不饱的当地居民;沿着古人的足迹走过原始人洞穴、近距离靠近金伯利钻石巨坑、列车上不同的乘客等。非洲大陆广袤无垠、风土人情各有差异,作者记叙的不只是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还收集大量的资料,对每个景点游览地方的背景都有详细的介绍以及关于自己的思考。
       《非洲三万里》,不只三万里的景,还有对非洲三万里文化风土人情的记载和思考,跟随作者的文字,深度看一下非洲。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三):哦,阿非利加洲

前几天给《旅居十年》这本书写书评,得到了作者净源的肯定。我觉得自己写的不好,无非是用心读书写字罢了。因为书中也写了关于非洲的一段旅程,想到这本《非洲三万里》还没有写写,读完时是有打算写长评的,有很多的共鸣,并且非洲我也有幸踏入过,并且经历了一段非常快乐难忘的旅行。
图片来自网络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四):阿非利加的旅程,一路且行且歌

说起非洲,你能想到什么呢?约翰内斯堡的钻石和枪支,泛滥的艾滋病,中部非洲的赤贫,黑哥们儿和坦赞铁路,北非宏伟的运河和金字塔,平原上上千公里的动物迁徙。亦或是海明威和他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曼德拉和他的光辉岁月、阿婆和她的尼罗河以及东方快车,三毛和她的《撒哈拉的故事》。我们对这片热土有太多的无法言说的情感和向往。仿佛有说不完的故事,但我们对这片土地又是那么陌生。而我非常喜欢的女作家毕淑敏老师就将带我们踏上阿非利加的旅程,且行且歌。
这是一场非凡的旅程,这也是一次荡气回肠的壮游,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阅历,同时也会随着三万里的旅途震撼,打开我们的认知,消除我们的偏见,让心灵随着铁道的延伸去触摸这片热土。毕淑敏老师就是这样的行吟诗人,所有的感慨所有的热爱都犹如从南到北逐渐升高的纬度,越发热烈。
这趟旅程从好望角畔的南非开始,从紫薇之城比勒陀利亚优雅的维多利亚时代建筑风格的私家火车站,“非洲之傲”Rovos Rail开启这场奢华之旅。关于非洲之傲的更多激动人心细节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在网络上检索。旅途经过南非、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赞比亚、坦桑尼亚,由南非沿着非洲东部脊线一路北上。
这是一场寻根之旅。探访“人类母亲”露西。人类沿着阿非利加洲的土地开始伟大的迁徙,跋涉过山和大海,跋涉过漫天黄沙,跋涉过一望无际的平原。他们直立着奔跑,孕育出人类的祖先。在斯泰克方丹的洞穴天光的寻找史前人类的足迹与化石,思考人类的文明之光与希望之光。
这是一场勇气之旅。索韦托,南非最大的平民窟。和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一样让人望而生畏。给世人的印象更多是毒品交易,堕胎,强奸,黑帮火并,漫天的枪声与死亡。国内的旅行社避之不及,但是军医出生的毕淑敏老师却勇敢地去探寻。那么毕淑敏老师非凡的勇气从何而来呢? “旅游是既不安全也不舒适的,但它能带给我们流光溢彩繁花似锦的世界。”
这是一场发现之旅。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彼此。毕淑敏老师到非洲百姓家做客为我们带来了第一手的资料。非洲发达地区南非等国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世界是平的之前,认为只要会一点英语就能来中国当外语老师或者做生意;中产阶级女孩拿着在中国已经成为换瓷盆或者不锈钢盘的手机——功能机,试图来中国做买卖。这些现象也能让我们看到彼此了解的重要性,认知的鸿沟还需要更密切的贸易和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草原上的长颈鹿,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不可思议的岩石教堂,坦赞铁路枕木上镌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制”的字样。这些都让我们发现这个陌生而又与我们有天然联系的大洲上的种种景象和奇观。既发现风景,也发现文明与灵魂的深处。
毕淑敏老师最后总结道:“旅游对于我,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它使我在奔袭中安静,在纷乱中镇定,使我增加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仰。”诚然,旅行更大的意义是充实我们生命的广度与厚度。让我们跟随她优美深邃的文字,作一场纸上的非洲之行,作一场心灵的壮游,在阿非利加州的广袤的土地上、辽阔的草原上、茫茫的沙漠中,一路且行且歌。
【刊于2016-3-1《新华日报》http://xh.xhby.net/mp2/html/2016-03/01/content_1380365.htm ,发表时有删改,谢绝转载】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五):最好的时光在路上——非洲三万里

我们不能说一个不旅行的人就不是一个好人,但我们可以说一个不旅行的作家,他的文字一定是苍白的。路上的人事经过我们的双眼,然后化作内心的触动,再流露出自己的感悟,这种真正过心而有所悟的文字才是我们需要的。厉害的不是你去了哪里,而是你去过这个地方后是否有所收获。记得毕淑敏老师曾经说过:“人生有三件事不可俭省:第一件事是学习,第二件事是旅游,第三件事是锻炼身体。”我想毕淑敏老师就是这样的践行者吧!如此,才能呈现给我们最好的东西。
      翻开《非洲三万里》,几组精美的非洲土著手绘彩图立即跃然眼前。我迫不及待地往下阅读。这是一场有关历史、权利信仰、自然和荒野的梦幻旅行。毕淑敏老师走了这许多路,耗费这许多心力,不过是想要成全自己。
      在书中,毕淑敏老师自称老叟。这位老太太实在是可爱得很。比如,在《序言》中,她写到:“实不相瞒,之前我还有一个诡异的想法,觉得那里遍地行走着威风凛凛、头插羽毛的酋长,野生动物东游西逛、横冲直撞……百闻不如一见,真相并非如此。”这对非洲的想象真是描写得既生动又形象。又如,在《索韦托不到那张明信片》中写到被旅行社各种苦口婆心劝解放弃去索韦托的计划时,任性且不惧!在《露西说,欢迎你回家》中,讲到自己做基因测试的事,她说:“我也是医生出身,这点定力是有的……”仿佛这个可爱的老叟现在就站在你面前,挽起袖子等着被测试。毕淑敏老师的乐观、果敢着实令人敬佩。
      在旅程中,毕淑敏老师看到很多非洲最底层民众聚居的贫民窟。餐车内的富足与一窗之隔的贫穷之间的强烈对比,让她触动很大。于是,她不仅记录下了非洲的风土人情,还记录了自己通过对这片土地的观察和沟通后的所感所悟;她不仅走进非洲中产阶级家庭与女主人共进晚餐,还到全世界最大的贫民窟索韦托实地考察;她以自己的所见所感,写出了一个最独特的非洲、一个最动人的非洲、一个最真实的非洲!
      《非洲三万里》虽然以旅行为名,我却时常被一些温柔的片段感动。在《那一刻,我变作黑人》这一篇里,毕淑敏老师写到:“他们自诩为‘布尔人’——意思是‘农民’。于是,在南非形成了欧洲白人的后裔奴役当地土著人和黑人的历史格局。”这一篇写黑人奴隶的由来和现状,娓娓道来发人深省。在《原始人洞穴的天光》中,“今日的人们再如何走下去?已经化为岩石一部分的老祖宗……最重要的是,人类已经失去了对天光的敬畏和节制,进化之路眼看已经走到了头。起码,问一问人类还能再进化330万年而屹立不倒吗?”这是对人类行为的指责,对自然状态的担忧。我们难道还不能为之动容吗?“我本是卑微的平民,且安于此道,并不以此为伤。我想起我的父母,他们此刻也从北半球赶来了。在我头顶的天空上,那生疏的星斗,是他们为我点亮的指路灯盏。啊,琥珀一样透明的夜晚!祖母绿一样澄澈的夜晚!蓝宝石一样静谧的夜晚!我在旅行时的时刻,常常想起父母,他们和我一道走完旅程。”生命中的温暖,犹如那些在暴雨中为你递过雨伞的手,那些为你围上一条毛毯的温柔;生命中的坚强亦如这一幕幕的强权和荒凉。而得见如此种种之后,你应该选择的是坚定和善良!
      一口气读完这首次发表、洋洋洒洒的25万文字,我被毕淑敏老师感染和感动。毕淑敏老师是行走的思考者。她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这些描写美丽风景、独特地域文化的文字,而是教给我们思考的能力和权利。愿每个阅读此书的人都能有所收获。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六):非洲三万里,一场充盈自己的盛宴

旅游是既不安全也不舒适的,但它能带给我们流光溢彩、繁花似锦的世界。当我走过的路渐渐慢远,当我双眸注视过的东西渐渐繁多,当我闻过的气味渐渐五花八门,我就不由自主地变得宽容起来,接纳世界的不同与丰富。 -----毕淑敏《非洲三万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很渴望去到非洲大陆那片土地,我一直都相信,那里,是生命力最顽强和最旺盛的地方。

可是一直以来,我对于非洲的了解仅仅来源于动物世界中弱肉强食的战争,或是纪录片中对于非洲原始部落神秘仪式的记录,抑或是历史教科书中那段永远无法抹去的奴隶贩卖的残酷事实。从前,我坚信在非洲随处可见穿戴华丽的原始部落酋长,狂野凶猛的野生动物,以及像“饥饿的苏丹”摄影作品中那些随时处于极度贫困中的孩子们。

直到屁颠屁颠的跟着毕淑敏老师一起走过她的这段特殊的旅行,我才意识到,原来想象中残忍的非洲荒原也有这样平静安逸的一面,原来原始部落经过历史变迁后现在已经寥寥无几,原来贫富差异的问题在非洲比饥饿的问题更严重,原来....这次的阅读之旅彻底刷新了我对于这个“阿非利加州”(非洲)的认知和了解,也更加加深了我对于这个神秘国度的向往和憧憬....

从35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Lucy的生活以及后来的迁徙和进化,到冒险潜入被称为南非最危险的黑人贫民窟索韦托,到参观充满争议但实际对废除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作出巨大贡献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旧居和他27年牢狱生活中对他改变最大的“罗本岛”,再到14天的奢华”非洲之傲“铁路旅行,毕淑敏老师用游记的形式,加上一张张如明信片般美丽的旅途照片,混合着轻松愉快却又不失风情的文字叙述,深入浅出的描述着她在非洲旅行中经历的故事,遇到的人,产生的心理变化。其中的神来之笔莫过于用一个个历史事实带领读者们对所在的场景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自然而然的解答了心中的疑问和好奇。

整段旅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最向往的部分便是“非洲之傲”的体验了。“非洲之傲”是世界顶级豪华的列车,在非洲各个国家间都设有长途旅行的路线。而毕淑敏老师选择的正是这多种旅行中,最长的一条:从南非出发,经历纳米比亚,津巴布韦,赞比亚,最后以到达坦桑尼亚为旅行的终点,可以说这是一段横跨了非洲南部和中部的奇妙的旅行。

毕淑敏老师用一位曾经中国劳动人民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场像梦境般的奢华之旅:她用最简朴的语言表达出,在和列车上的其他乘客相处,抑或是在和列车上的侍者们接触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些格格不入的细节;当然也有从”维多利亚老妇人“,”游历过一百多个国家的古稀老人“,以及”非洲之傲的创始人罗斯先生和他女儿“ 身上获得的珍贵的故事;还有当她们坐在豪华列车上享用顶级晚餐时,看到列车周围饥饿的孩子们渴望和好奇的眼神,被巨大的贫富差距所震撼和心痛...

除此之外,在这段旅行中,令我最感动的故事发生于这次旅行的最后一站:埃塞俄比亚的最高湖泊--塔纳湖中。她们如所有的其他乘客一样跟随着当地的渔夫坐着木船去各个岛屿上游览古老的修道院,而令我感动的并非岛屿中宏伟壮观的修道院,或是抱诚守真的虔诚的修女们,而是一位渔夫,和这条木船的主人,阿拉巴斯。在她们在岛上游览的途中,下起了小雨,归路上的泥泞弄脏了毕淑敏老师的鞋子,渔夫看到之后便毫不犹豫的帮助她清洗鞋子。离开的时候,渔夫还观察到她对于阿拉巴斯的葫芦很感兴趣,所以渔夫就将船上这个由他的祖父之作的象征着幸运和保护的阿拉巴斯送给了她当作纪念...

这一路上淳朴善良的人们令我感动,而毕淑敏老师的这样一种生活处事的态度更是令我所震撼---她用谦卑的态度去聆听行者们的故事和点滴的感动,用充满好奇的双眼去侦察更美的景色,用”仅有一次“的心情去体会路边风景背后的平静

她说:“旅行就是听故事,听没有听到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

或许,这就是旅行的真谛吧....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七):她的非洲三万里

《非洲三万里》刚面世,就立刻从图书馆借阅,一直没有看。直到前几天,一口气读完。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许多观点透露出中国的思维,她谦卑、有礼、怜悯、不奢侈、内心总有着劳动人民的种子。她也开阔,眼界里是生命的起源,文化的发展,历史的轮回。那里正和她的想象,是草原,是人性,是最醇厚的一块乐土。以后,我也要到非洲去,但我却没有那样的胸怀,我想的是去看看,看看无边的草原,无数的飞鸟,野生的动物。噫,这辈子要去一次呢。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八):人间几万里,须臾一瞬间

很喜欢这本书。几十天的非洲之旅,毕淑敏将一个个旅行见闻悉数分享,有感动、有震惊、有释然、有惊叹……野性十足的世界里,充满血腥的历史中,有蔚蓝天穹诸星闪烁,有万里苍茫原野漫天,也伴着厮杀征伐优胜劣汰。
埃塞俄比亚的国家博物馆里护卫着最古老的人类化石——350万年前的露西,百万年的时光中她无数时代后的无尽子孙已然稳稳的扎根这个星球;南非的斯泰克方丹山谷中,出土了世界1/3早期人类化石,保留了百万年前人类居住的洞穴,远古的气息如此浓烈;在野生动物区里,住在和莽莽苍苍的非洲荒原融为一体的小站,夜色粘稠,神秘和未知裹挟着你,却仍有另一种静谧缓缓流淌在心灵之上,白日驱车游荡在原野,追随自由生灵的脚步,和豹子擦身而过,和狮子狭路相逢;在青尼罗河瀑布的身旁,感受原始肆虐的暴力,亲历自然的无穷力量,每一滴水从高处释放、奔腾,穿过撒哈拉沙漠,最终长途跋涉归入地中海。时间和空间在非洲广袤的土地上换了一种计量单位,大自然面前,人类真正成了一部分,而不是主导者。喜欢其中的一段话,和电影《奇幻森林》中的台词有诸多相似,莫名感动——蚂蚁让土地通气,不辞劳苦的掘出微细管道,让水得以流向植物;鸟类和蜜蜂为庄稼、果树和各种花粉授粉,还能传播种子;水獭建筑堤坝,保护湿地;鹿四处搜寻食物,在森林的再生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大象摧枯拉朽、排山倒海,帮助植物发芽,帮助雨林再生,为其他动物开路……还有很多很多,生态系统环环相扣,生物们虽弱肉强食,却也懂平衡之道。
绮丽的自然风光中却暗藏着非洲沉重的历史。贩卖黑奴、种族隔离、常年纷争……真相触目惊心,那些历史记录着人性的卑劣和可耻,四百年中,2亿多非洲黑人惨遭此劫,每运到美洲一个黑奴,就要有五个奴隶死在追捕和叛卖途中,而活下来的人也遭受了非人的待遇……但这里也孕育出了曼德拉、塞拉西、格雷萨这些勇士,为了“自由、尊重、责任、多样、和解、平等、民族”而奋斗着。非洲大陆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却聚集了世界最多的贫困人口,除去两头的南非和突尼斯、摩纳哥、埃及,中非目前仍挣扎在生死线。
引用文中的一段话。“美国环境学家罗德瑞克纳什有一个科学理论,认为从过去到现在以至未来,伦理学中的道德共同体的范围,基本按照这样的范围顺序扩大:自我-家庭-部落-国家-种族-人类-动物-植物-生命-岩石-生态系统-星球。在城市中,在现代文明的包围中,你大概只能走上两三步,能蹒跚走到人类这一步,已算是高瞻远瞩。”遥望星空、感怀时光,人间几万里,须臾一瞬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许或才能识得真正的自我和生命。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九):你想象之外的非洲

大多数人对于非洲的第一印象应该都是广袤荒凉的大草原、蛮荒落后的部族、肤色黝黑的非洲人,而在《非洲三万里》中展现的,远远多于这些。这本书虽然会纠正很多人对于非洲的偏见,但它并没有强行灌输思想的野心,至于一些观点,则是见仁见智了。

  这本2016年出版的游记散文中,满溢的还是毕淑敏老师的鼓励和温暖。与那些为了鸡汤而鸡汤的文学不同,她的作品极富人文情怀,这种气息不会直接浮于纸面,而是会从字里行间像是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且如前言中所说,中国人大多对非洲有一种固有的成见,因此作者把旅行前所作的预习功课和在非洲的见闻结合起来,读者可以一边感受妙趣横生的非洲景象,一边粗略学习非洲的历史。

——《指状阿当松和老相识钉子树》

大自然已经这样运行了无数年代,自有它的道理。任意去改变它,反倒是人类的狂妄。

  说起非洲,最著名的莫过于它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和品种繁多的动植物了。像《被麒麟的紫色舌头舔过》《小海豹的眼神》《持枪的巡守员唯一知道的事儿》《指状阿当松和老相识钉子树》等一些章节就是从目之所及的动植物入手,看着那些文字,脑海中可能就会自然浮现出《动物世界》中的经典画面——大肚子的猴面包树在星辰变幻和浮云流动中巍然屹立,羚羊在荒原上轻盈奔跑,猎豹在月光下安然酣眠……

  而当凝望巨大的穹窿之下这些恣肆自由的动物时,会在伟大的自然规律中感受到生命的本真,觉得人类个体在浩渺宇宙与时间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连微尘都算不上——进而慢慢上升到对自然的敬畏。

——《罗本岛B区5号的修行者》

山水斧削,与时代一同浇注了巨人。就算你有超凡的禀赋和火热的责任感,可你,不一定会遭逢生命中的罗本岛。

  非洲坐拥富饶的矿产和动植物资源,却也是这些优越条件在近代以来招致了深重的灾难,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及非洲原住民的被殖民历史。近代以来,非洲的发展进程严重受到影响,那片大陆上也有着许多有识之士,乱世中的英雄为了平等与自由而做出的艰苦努力让人肃然起敬。

  但贫民窟也还有许多,民风不开化。作者的非洲之旅可以称得上是一场豪华的史诗级旅行,一道车窗劈开阶级分化,她所处的境况与沿途的穷困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每每会触动她的敏感情思,为地球上的不平等而难过。

——《这是我的第113个国家》

旅行就是听故事。听不同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听你想象之外的故事。

  作者在非洲并不仅仅是游览各大游人拥簇的拍照景点,还有机会进入到非洲人民的生活中,去感受最真实的非洲生活。在从南非返回北非的“非洲之傲” 列车上,不会再与那些人们有什么交集,不过身边尽是周游世界的上流阶层,与他们交流也会获得很多全新的体验。但是比起那些旅伴们,作者会有更多的思考,在不经意间提起的小事中,会看到更深刻的问题。

  旅行是一种娱乐,但有时候更像一种修行。走很多很多的路,虽然会很疲惫,但可以磨体力、磨耐心。畅游山峦大泽,遇到很多人,听到很多故事,感受过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心里装进了大千世界,此所以包容,所以沉静,所以独善其身,所以更虔诚地活着。

  读了这本书,人会容易萌生一种即刻动身前往那片神秘的大陆,一探究竟的冲动。历时十四天、花费近三万美金的“非洲之傲”给人的不仅仅是一种贵族的体验,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震撼。

  如果没有条件行万里路,那么看一本你想看的书吧。书本,比世界上的任何一艘船,更能带你畅游世界。

(by,独書坊)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十):足不出户,感受非洲风情

我的人生两大遗憾,酒精过敏和晕车。酒精过敏的遗憾在于,无法像小资小说里的主角,在家收藏几瓶红酒,闲来没事,对着窗外的夜色快活地自饮自酌。晕车导致我一直不爱旅行。十几岁的时候,修整牙齿要去市里,每次来回三四个小时,吐得死去活来的情景现在还记忆犹新。去年去韩国,来回飞机上,耳鸣得痛不欲生。我想我是一个不适合旅行的人吧。
      还好,现在关于旅行的书那么多,作为一个想象力丰富,感知能力强的人,看旅行的书和自己出去玩没多大区别,而且我不必面对旅途中都会有的那些困难。比如携带物品的重量限制,比如吃饭时必须穿正装的要求,比如旅途中吃喝拉撒的处理。
       毕淑敏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作家,她写的文章都很朴实,接近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平淡,细细品味独有一番滋味。小学很出名的那篇文章《提醒幸福》,以及我后来稍微长大看的关于花的一篇文章,忘记名字了,但是却让我印象深刻,我还想着以后如果有孩子,最好是个男孩。有些朋友说这样不好,但有些文字就是有魔力让你去相信或者作出某个选择。
       这本《非洲三万里》是去年底买的,搁置了很久。当时经常运动,也自己出去玩,所以读了开头看不下去。而最近懒得出门,闲来无事,早晚坐地铁的空隙,悠闲的午后,昏昏欲睡的夜晚,我用差不多一周时间,终于看完了它。
         我记忆中的作者很年轻,最多是中年女子。而这本书的开头,作者提到非洲旅行开始的种种困难,我才发现时光荏苒,那个我心目中温柔知性的作家已经到不惑之年了。但即使有困难,她还是认真准备,仔细筹划,终于来到了我们印象中很艰苦的非洲。开篇就告诉我们非洲的大概格局。之后的每一篇文章都独立成篇,讲述了非洲的各个地方,旅途中的风景,历史文化背景,接触到的当地人。关于非洲人对中产阶级的定义,尤为有趣。即使在那么贫困的地方,每个人都生活地很乐观。每一天疲惫奔波的我,也在思考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所期待的富足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充满希望,努力实践,才有可能达到目标。
        这本书适合午后休闲时光,晒着暖暖的阳光,喝一杯清茶,慢慢品味。或者睡前,在昏黄的灯下,看着书就着睡意,也许会在梦中去旅行。每一个故事每一幅图,都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就有梦见过我坐上了非洲之傲。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实在不能更详尽描述我的读书感悟了,有些感觉只能在心里自己体会,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很高兴读到这本书,让我不用去到非洲,就感受那么多异地人土风情。然而这本书的豆瓣评论,很多人都表明,这本书写的见解很片面。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是难得的好书。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很宅,不怎么喜欢出门,有一点点想象力,那么来看看吧,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的。至于看书的时机,视乎你自己最近看书的状态和心情。我自己也是搁置了很久才重新读的。读书需要心情。如果你最近看了很多游记,可以过段时间再看,新鲜感是读一本书有所收获的重要条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