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5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读后感10篇

  《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一本由苏缨 / 毛晓雯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多情却被无情恼》读后感(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知乎有人提问,哪些诗句背后有着不为人知故事。摇晃的地铁里,翻看到李商隐的这首《夜雨寄北》。有人在下面回答,当年李的这首诗是为思念妻子而写,囿于山遥路远,不知妻子已亡故了。当时看到这个答案,心下动念,再读此诗便心生难过。我们不怕时间的跨度,也不担心空间的跨度,只是生死一别却浑然不知,待得到消息,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切。而这首诗,若真是如此的背景,想来诗人在余生中,该如何咀嚼当时写下的这首传世之作
把时间拉的长一点,不要那么着急,在工作的重压间隙,在日常的等待中,现今学会了打开Kindle,读一首古诗,反复反复,然后背下。再来下一首。《苏轼集》读到柳暗花明的时候,就又想起了李商隐和姜夔,四处搜寻不到,念念不忘的是李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和姜的“淮南皓月冷千山”。遇到这本诗传,无意过多的期待,只希望能够对诗人的生平有个简单的了解。纵然诗无达诂,追本溯源可能会更加了解当时落笔的感情
曾祖李叔恒二十岁高中进士,无奈天妒英才,早早亡故。曾祖母卢氏带儿带孙,及至他的父亲李嗣娶妻生子,已经举家搬至江南。十岁之前李商隐的生活想本是衣食无忧,父亲起名“商隐”,寓“商山四皓”之意,对他的人生充满了期待。无奈父亲早早辞世,迁葬回河南怀州,守丧三年之后的李商隐只能早早入世佣书贩舂。幸运的是拜了同宗的李处士学习,几年后入玉阳山温书修道,准备考取功名。一切的努力和方向,都和当时的读书人一样,考取功名。命运对诗人的捉弄也多是这条功名之路,屡屡受挫却没有咬牙抛弃的勇气,以及对人情世故的天真无知。在当时这些带给诗人煎熬的枷锁,以现在的角度去看,反而是成全了他诗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爱恨离愁。难说好坏。
卑微的官职,或者辗转的幕僚生活,受恩于牛党的令狐楚,却偏偏娶了李党王元茂的小女儿。夹在“牛李之争”之间的李商隐,虽有远扬诗名却在黄昏的官场里举步维艰。在他四十六岁辞世的时候,应该对一生的回顾中,多是遗憾和无奈。
凡人总是难以跳脱出自己所处的时代而有一些清醒和独立的认识。一个人的思维和认知,也多是被他所处时代中最大流的观念所影响而不自知。因此,要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他所处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主流的价值观。作者苏缨和毛晓雯的切入点是我喜欢的视角,先从整体上讲述李所处的晚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以及这个社会里文人主流的思想和认知是什么。牛李之争,宦官当政,藩镇之乱构成了晚唐摇摇欲坠的政治景观,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如李商隐性格的文人还想在仕途上谋求发展,本就是在走一条注定无望且颠簸的路。因此对于他二十多岁之后所写的诗歌,基调就已经定好了。而博学如李,繁花一般的诗歌中,各种典故信手拈来,对读者又是一个挑战。两位作者能够对一首首如迷宫样的诗解释得如此明白,应是花了很多时间和耐心去索引查找,非常佩服。
当然,当然要说的是主观阐释和客观表达之间本就是有一定的距离。若非自传,一篇传记读起来总会保持一点戒心。即使是自传,此时此境的心态和对记忆的重新捕捉描述,也难说真实。文字强大的表达能力背后也有文字和真实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更不要说是来写一位感情细腻而敏感的李商隐。所以对作者在书中一些主观的描述,不做过多的关注。个人觉得,从此书中了解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生平和一些艰涩诗句背后的用典就足够了。剩下的只需要记住这一首首诗,把解读和朦胧的美,交给时间和阅历来完成。

  《多情却被无情恼》读后感(二):真实的李商隐

现在才知道,仅仅评几首诗不足以了解一位诗人,也不足以评价诗的真实含义,想要懂得一首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要真真正正地走近他,读他的生平,读他的经历,读他岁月里所经历的一切。《多情却被无情恼》是李商隐诗作的一生,是对于喜欢他诗歌的朋友可以真真切切走进他内心的一次探索。
对于李商隐的了解,我想,我仅限于几首有名的诗歌,小时候家中有一本古诗集,没有他的诗,但是在少年岁月里,不知从哪里接触到几首他的诗,忽然便觉得从前所读的古诗都逊色了许多,他的诗歌中隐隐的爱情,让少年的心总是欲说还休。凭着那几首诗,便觉得自己是了解了诗人了,以为那个带着几许孤单几许惆怅的诗人,是多情却被无情恼的那个他了。
可是,原来这一切都只是误解。李商隐固是有情,却并非只为情而存在,他应该是一个现实中人,像我们的每一天一样,为衣忙为食忙,也要在滚滚的红尘里打磨人生。其实在我们这些年读过的书中,有多少人被历史符号化了,有多少人被别有用心的人划定了界限,也被后来者们误解着了,当我们终于有幸翻开历史的烟云,我们才会发现,原来那些人都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一样的爱恨一样地消磨,而这才是公正的历史。
一直以为李商隐只为情而写诗,却原来他的诗是借情而喻自己的生平,这个多情的人却不得不在官场里打斗,这注定不是他的战场,他注定要付出太多的代价,而内心渴望平静渴望安稳的他,却怎么也换不来理想中的世界,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只有诗能短暂地抒发。而通过作者毛晓雯的深刻剖析,我们得以了解李商隐的每一首诗,李商隐的博学,在诗中尽显无余,他的诗读起来华丽,其实那是因为他心中藏着太多的典故,读他的诗,若非博学,不可能真正地懂他,作者在每一首诗的解释上,显然是下足了功夫,为我们带来太多的典籍出处,作者是真的愿意给我们带来一个有情而博学的李商隐。
读这本传记,你会不由自主地投入进去,因为这太像是一本散文式的小说,文字优美的作者用心去感悟李商隐,带着悲悯,带着洞察,作者仿佛与李商隐融为一体,她是太懂他的一个作者,读这样的书,应该说李商隐假如有知,那么他是幸运的。此书重点恰到好处,少年与老年皆一笔带过,着力在青年时代,而这一时间段恰是他诗作最丰时,通过他的仕途过程,将一个真实的李商隐还原给读者。

  《多情却被无情恼》读后感(三):忍剪凌云一寸心

说起李商隐的诗,在头脑中浮现出来的第一句,不是那千古传诵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也不是那首清丽喜人的“八岁初照镜,长眉已能画”,不是尖刻得令人忍俊不禁的“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不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更不是林黛玉推许过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想到的第一句就是它,“忍剪凌云一寸心”。出自这首不算很出名的《初食笋呈座中》,全诗只有短短四句: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也许是预兆,也许是谶言,这个一生不得志,潦倒不堪的诗人,却始终难抒凌云壮志,所以他有理由大声追问: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而这句诗,倒也无意间成为了他一生的注脚。
选择这本《李商隐诗传》完全是因为喜爱这个诗人,李白李煜李商隐,是我自己评选的三李,所以《李商隐诗传》自然不能错过,意外之喜是发现了苏缨和毛晓雯两位大牛,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两位作者不但对典故历史梳理得极其清晰,连带对于美学和诗学的鉴赏和辨析也有很高的水平,更难得的是遣词造句颇为古典雅致,可见古文功底不凡。翻开最后的附录《锦瑟》的解读与解读史,更是乖乖不得了,把西方现代意象派的诗歌和我国现代诗歌中的朦胧派都扯了进来,这种古今中外肆意纵横的解读方式是我非常喜欢的。以今注古并非扯淡,中西互参更非牵强,读《管锥编》就可知不同文化中尽多可以借鉴转注之处,两相对比则含义更明。
谈李商隐就不能不谈他的无题诗。对于我的青春,李商隐有着特别的意义。还记得在高中读书烦躁的时刻,就在草稿纸上默写一首他的无题,有时是“相见时难别亦难”,有时是“来是空言去绝踪”,有时是“怅卧新春白袷衣”,有时是“重帷深下莫愁堂”。其实只能隐约地触摸到他的那种欲言又止,惆怅寂寥的情绪,他究竟在说些甚么,倒是不明究竟的。不过也正好,少年时候的心事,多数时间自己也不明白的。于是刚好两相契合,他就成了青春的记忆碎片之一。
翻开附录的锦瑟解读,其中所提到的朦胧而美好的意象倒是很合心意,所谓中心思想并不是到处都适用的,说锦瑟好就好在晦涩难懂,它给了每个读者最大的解释权,去契合他们的心情与经历,又何尝不是一种讨巧,却也可能贴近真相的说法呢?
既然作者选择了无题,我们倒也不妨让它们继续无题下去,在李商隐的笔下,无题,竟成了最美的题目。

  《多情却被无情恼》读后感(四):李商隐的悲伤

说实在的,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我是没多少读得懂的,除却熟悉的也最广为流传的那几首:《夜雨寄北》、《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乐游原》、《常娥》、《锦瑟》之外,其它的基本上缺少阅读的兴趣,这个中原因么,是因为他的诗向来用典繁多,含义极其晦涩难懂,读来难解其味,只好放弃作罢。李商隐的诗,非是普通读者所能读得来的诗。
今读苏缨和毛晓雯合著的《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这本书使我集中领略了一番诗人的一些诗篇,这领略,是通过作者的深入解读,使人对诗有了比较明白的认识,这也算是对李商隐诗的一次学习吧。再而呢,作者她们通过再现晚唐时代浮沉变迁的历史大政局,在大时代风云变化的裹挟下,诉说李商隐这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不合时宜的现实生存者,其少欢愉、多悲愁的抑郁人生。
李商隐的诗名名声在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这样一个才高八斗的大诗人,端一颗入世之心,本可以藉此赢得一份体面生活吧,然事实上他的一生是令人叹息的一生。许是他生不逢时?终其一生跌落在“牛李党争”之中不能自主。许是他不懂世情?天真地以自己纯真之心与世界的每个人交集,不知道党争,不懂站队,所以“牛党”的领袖令狐楚一家是助他成长的恩主,而“李党”王茂元最终又成为他的岳父。李商隐如此不分不明地时而与“牛党”之人结交时而又与“李党”分子交好。在晚唐那个朋党之争势成水火的形势下,李商隐这样摇摆的姿势,这注定是要被时人鄙视和诟病的,所以他纵使胸有诗才,却终生不得意是可以预见了的。即是我读过这本书之后,虽爱惜其文才,慨叹其孤寒的一生,但少少的不屑也是有的。直觉得李商隐如此不堪的人生,自己应该要付大部分的责任做人好像失去了应有的品格,纵有惊世才情,也算作枉然!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或者说他用一颗出世的灵魂,去做了一个入世的人。那是一个需要端端正正站好列排好队的时代,他的给人“墙头草”般的感觉,注定与那个世界不相谐。也许这正是李商隐其悲剧人生的最大根源。
好在还有一些美丽的诗句让我们吟诵纪念“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多情却被无情恼》读后感(五):诗人与仕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我最喜欢的李商隐的一首诗,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你无法作出什么分析,但心里仅只不断地出现一个词:“妙。”无一处不妥贴,无一处不唯美,真是诗歌之极至了,仅为这一首,我断定李商隐是我最喜爱的诗人,没有之一。
其实在我意识到最爱的诗人是李商隐之前,就为《红楼梦》里所描述的林黛玉不喜李商隐的诗感觉奇怪过,感觉这二人完全就是一类的吧,可以说是诗人中的诗人,最纯粹的诗人。如果没有时空的限制,两人到一起来,一定会互为知己,但林黛玉却只喜欢他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既然是诗人中的诗人,就注定远离政治,不管有多大的政治抱负,老天既然安排你做了诗人,要么你不要热衷于政治,根本不要参与,要么你就会在政治斗争中一败涂地。问题是在那样一个时代,唯有官场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最能给人带来舒适的生活,不象现在你做个自由作家也一样能出人投地,于是不适于政治的诗人也违背自己的天性走了士宦之途,于是便会始终不得志,因为对人情世故天生的单纯幼稚,或者说不具备政客的机心,处处受挫,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么?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伸展,须知社会和仁途的规则刚好与书本上写的相反,杰出的诗人与志得意满的政客永远不能集于一人之身,比如那始终彷徨无所依的屈原,空有大志却因才华横溢惨遭迫害的曹植,甚至连豁达的苏东坡都只能做个不合时宜的人。
当然作者顺便也宽慰了一下读书人中的皎皎者,总是被人骂说汲汲于功名,岂知读书人受害于考试的缘故并非功利心,而是因为考试的标准化和客观公正将读书人变得只适应公平竞争,一到复杂的社会需要复杂的机心,需要溜须拍马逢迎,他就永远不开窍了,因为学校的教育是没有教你这个的,你只学得了怎么去求得一个正确的答案,对于人世和官场的潜规则,如何走捷径之类,要求的是全然不同的手段与能力,你在读书的道上走得越远,你离这条真正的黄金路便会越远,所以常见到的现象就是学校里学习优秀的学生毕业以后来到社会反而竞争不过那些平时不学习、熟知人际关系那一套、关键时候会利用人际关系左右逢源的人了,因为优秀学生只学会了公平竞争。如李商隐这类一辈子都停留在诗人的境界的人,那真叫“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你既不能太重情,也不能太浪漫,但你这两种素质都没有,就永远也不能做一个诗人。

  《多情却被无情恼》读后感(六):诗歌外的悲情人生


     作为一个诗人,李商隐无疑是成功的。一个遭受生活打击的无力文人,空有满腔热血终凝结成冰,只求现实安稳。然而多事的时节给他带去了无尽的伤苦和无奈,也给他的诗歌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又流传成了千古名句。然而,在当时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李商隐作为一名官员,他又是失败的。带着文人的酸腐之气,有个傲骨铮铮,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连带妻子孩子一起受罪,也枉费了父亲给他取名商隐之心。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悲情到底了。
     东坡曾用多情却被无情 恼来作为李商隐一生的总括。多情者本已易于自伤,况欲于无情的世界里寻觅情的归宿,而终于无处堪用其情,便只觉世界辜负了自己。看书中所说,这话对于李商隐来说并无半分矫情,毕竟他所有的委屈都是应该的,因为这世界当真是辜负了他。而我总觉得,若此悲情的诗人,是他自己选择走下去的道路。他的诗句里 有光怪陆离的意象,有扑朔迷离的意韵,有缠绵悱恻而一往无前的爱。诗歌写的如此斑斓的,爱情写的如此恨,如此深,或许只有李商隐一个人的。
     说来这样一位家道中落的文人唯一改变命运的就是科举,可他偏偏又跟随了一位只为兴趣而读书的老师。他怀着一颗不得不功名的心跟着一位与功利彻底绝缘的老师潜心学习。在纷乱的世界里,当苟且才恒伟生存技能时候,他偏偏学会了一身耿介和清高。这样的性格让他注定了仕途从此不平。我觉得,也是他悲剧的开始,也是无法避免的悲剧。真的不想说老师误人子弟,世事磨人,当看到李商隐那爱古人胜于爱骈文的性格到后来变得依些骈文而谋求生存的时候,便知他已如混金璞玉被雕琢、被打磨,被世俗的铅华肆意沾染了,蜕变成隐隐的凄凉。看过了政坛里的丑恶嘴脸,听过了许多的不公与欺骗,再看到李商隐的诗歌依旧有着那份美。无论是美人的眼泪还是名利的虚伪,他都有用不完的真心真意,坚信幸福不是梦想,坚信善良不是空话。
      当时的科举并不是公平竞争的考试制度,人脉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真才实学,而李商隐却是不肯放下那份尊严。若是自己不肯向社会屈服,社会又怎会向自己屈膝呢,更何况他是那些孤标自负的人呢。不是所有有才的人都能胜于,尤其是当自己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卒的时候。他能不到自己的贵人,却遇到了命中的小人,不懂人际关系,不懂时政变化,就只能一直无闻不得志了。也是这般的几次变化,让他将诗歌些的愈加出色。而大多为人所熟知的,都是他写出的无题。一弦一柱思华年!悲哉。

  《多情却被无情恼》读后感(七):有情莫入仕途

读大学的时候,作为中文系的一枚女生,总是不经意间将自己陷进无尽的郁郁愁思中,尤其在学了很多诗人的伤感诗作之后,那种自己想象出来的忧郁更是泛滥。如今再读李商隐的诗、读苏缨、毛晓雯写的关于李商隐的这本书,这种感觉似乎凭空又从过往的某个时空穿越到了未来。
   翻开书,看前言的起首二字“从前”突然感觉似乎是《甄嬛传》中那位皇帝在和我说话。对书中的内容顿时期待起来,要知道能以这样的口吻说话的作者,其文笔自然是不错的!
抛开作者对李商隐的描述,其对社会现实、政坛的描写笔锋之犀利、见解之深邃确实令人佩服,在楔子中,作者上来就是“在这个王纲解纽、天理沦丧的时代,越来越多恶人毫无悬念地沦为禽兽,在仁义道德的旗帜下秉持着丛林法则,众暴寡、强凌弱,尔虞我诈。机关算尽”。很难想象,太平盛世的唐代在作者眼里竟然是这样的不堪,而这种不堪,正是因为作者在研究李商隐时所发掘的。真的不知道那个才情横溢的李商隐是如何能在如此浑浊不堪的社会中活下来的!
 为了刻画好李商隐和柳枝之间尚未开始便失去的爱情及以后李商隐政治生活,作者做做了铺垫工作,先是详细地将李德裕的被贬及归途进行了详细描述,又提及了他的政敌后成为李商隐的主人的令狐楚,又描述了在唐代盛极一时的牡丹,层层铺垫,只为引出那个遗世独立的柳枝!读到这里,已是在内心勾勒出一幅绝美的少女观花图!然而在作者笔锋陡转直下,才知俩人终是未修得正果,将一切归为造化弄人也许太牵强,然而这就是人生!因为他为柳枝所写的诗中的事情,都是他以后一次又一次要经历的,爱情终不得,却又一语成谶,可谓是痛哉悲哉!
边读书,边为李商隐的悲情生活而叹息,同时也折服于作者对唐代历史的阐释,以往接触到的历史都是用中规中矩的语言所写,现在突然换了一种调侃的幽默却又不失政论文性质的笔调,确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把李商隐的诗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每一章后面都有一个小考据,让人对正文中所描述的政治、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政坛的确可以用奇谲诡异这个成语来形容,没有人能够在政坛是如走平川大道,就算是皇帝也是心思百转、危机意识极强。如此的专属心计的政坛,自然不是一个诗人所能进入的!李商隐的一生正是最好的写照。
看这本书,心情是跌宕起伏,正为李商隐的诗歌所折服,突然又来一段其在仕途的不得已,恍然转念于自己的生活状态,不能自拔之时,又来一首多情的诗歌,怎一个“千回百转”所能说明的!
一个多情的视诗歌为生命的作家无论心中多么的悲苦、生活多么的不如意,都会将所有的在世间无法施用的真情寄托于诗歌中,让世人感受他的真情,进而相信黑暗终将过去!

  《多情却被无情恼》读后感(八):拧巴的人,含蓄的诗

拧巴这个词是看刘震云的书才知道的。我一直在想用合适的语言表达,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后来,有一次陪老婆去超市,挑了些水果在那边玩手机边称重,不经意抬头时,看到貌似有个人在我旁边插了个队,但是我又不确定是不是真的插队,关键是等到我称完水果,我还惦记着这件事情,我甚至有点为自己没有维护公平正义、没有起身为自己反抗而感到羞愧。就在那一刻,我觉得我懂了,所谓拧巴,就是你一直无法成为你希望的人,而又不愿从此堕落。
看《多情却被无情恼》,我就觉得和李商隐有点同病相怜的感觉。看李商隐的一生,你会发现他总是与现实充满了不可调和的违和感,他家道中落,作为长子有义务担负中兴的责任,但他又觉得庄子之道逍遥快活;他师从族叔学习古文,但又写得一首骈体文,被当时的权臣令狐楚欣赏;唐朝的科举重在人脉和名望,他总是努力装出一幅不屑一顾的表情,但又期望有人来抬举他,当然,最后的中举还是离不开令狐家;而后半辈子陷入“牛李党争”更是拧巴到了极致。
作者认为,陷入党争是李商隐不成熟的一面,所以娶了美娇妻,招致令狐绹的误解。但在我看来,这恰好是李商隐最大的性格体现,他知道自己应该要什么,又不愿意按照世人划定的规则去追求,他既自觉担负长子的责任,又潜意识希望挣脱这个枷锁,所以陷入党争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而正是这个拧巴的人,才写出那么含蓄的诗来。唐诗用典不算稀奇,尤其是那些应制诗,非得用百度google一下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李商隐写的最好的诗,往往是那些借物来表达情感的诗,算是朦胧诗的鼻祖了。其中最精彩的,竟然大部分都是“无题”。
好了,最后还是说说本书的缺点吧。我不知道这本合著书籍两位作者是怎么分工的,但我有时候看着会有一种脱节感。比如楔子里面,1-3写的都是李德裕的不得意,然后突然一转就到了柳枝的故事,我一直在想,这3和4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莫非里面提到的李让山就是李德裕。而我搜索李让山的结果就是发现,原来苏樱曾经在纳兰词点评里写过这个故事。(详见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0YQEAZEFaGEkaic5-VYB7Qy1oat3UrcHbV1J7-52Q0gB9AV0obKceBIDvsOl2tV6CIWwoNgHd_kVa4Cb2fPSW_ )顿时有种我懂了的感觉,你懂了吗?

  《多情却被无情恼》读后感(九):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说来惭愧,我最早声言自己喜欢李商隐这个诗人的时候,都还没有认真读过他一首诗。这个喜欢,纯粹是因为沧月。
   那时上初中,疯狂地喜欢沧月,她写的一切都觉得美。她为《幻世》的女主角取名“幽草”取自李商隐的“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她的文集叫“沧海明月”一看就是取自那句著名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她的《碧城》几乎可以算是李商隐诗作的长篇宣传软文,不仅每章节都以李商隐的一句诗为题,而且男女主角就是因一本《玉溪生诗集》而结识的,故事里白云宫中本该潜心修道的师徒二人却都喜欢李义山的诗……
   就是因为喜欢沧月,又因为月姐姐这样高强度高密度的推崇,我专门找来了一本李商隐的诗集。结果,看过之后最大的感觉是:美则美矣,却看不大懂。
   对李商隐的了解多了之后,才知道“用典幽隐,含义晦涩”正是李诗最大的特点,他生在风雨飘摇政治黑暗的晚唐,徒有文才却一生困顿,这个单纯的灵魂又不愿意闭嘴不言,于是只能用层层叠叠的典故把话说得含蓄、隐晦,于是只能把一首首诗题为“无题”。
   这本《多情却被无情恼》完美解决了李诗难懂的问题,作者把诗与传结合,大量的历史背景,详细的生平遭际介绍让这个人逐渐立体,也让他的诗逐渐明朗。李商隐这个人只能以诗作传,这个人的诗也只能在传中解读。
   书的序章写了一个关于柳枝的故事。永和九年,李商隐第三次上京赶考,途径东都洛阳时,遇到了一位对他的诗作颇为赏识可称知己的富商之女柳枝,两人以诗定下了一个三日之约。只是由于李商隐的同行者恶作剧地将其行李先行带走,致使李商隐无法在洛阳逗留,只能爽约。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是:李商隐落榜,而柳枝成了某节度使的姬妾。两人就这样在人海茫茫中相遇又迅速分离,演绎了一出叫做“错过”的戏码。李商隐后来写了很多以柳枝为主题的诗,而这也是他唯一能做的。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几乎和这个故事有着同样的基调:他不断地遇见,又不断地错过。
   他幼时受教于一位“处士”族叔,崇尚韩愈花大力气提倡的古文,古文造诣连他自己都颇为得意,可最终却写了无数用来交差的绮丽骈文;他曾在玉阳山修道,在道教为尊的晚唐似乎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他偏偏希冀入仕为官,写经世文章;他受惠于令狐家,却没有身为家臣的觉悟,不肯和令狐家一起坚定地站在牛党阵营中;他敬佩李德裕,还娶了李党人士王茂元的女儿,却又和牛党的令狐家不清不楚;他本是游离于政治斗争之外的小人物,却成为牛李党争的意外牺牲品,一生不得志。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矛盾摇摆并不是因为他真的人品不佳首鼠两端,而皆是出自他人的想当然。
   他虽然对政治有着美好的理想,却从没有好好研究政治游戏的规则。他单纯如赤子,所做的一切皆是出自本心——他追随令狐楚是单纯慕其文才;他娶王茂元的女儿,是单纯因为爱情;他求助于令狐绹是单纯念着少年情谊;他为李德裕写那篇感情充沛的悼文是单纯因为敬慕……他在做人生的所有选择题时都把感情放在了第一位,却似乎从没有想过那样的选择会被他人怎样误读,也从没想过那些选择会给自己的命运造成什么影响。
   《红楼梦》中,写妙玉,曹雪芹说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还借邢岫烟之口用到了“不合时宜”一词。这话用在李商隐身上也同样贴切。他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用书中的话说,“那些宣传克制、宣传清心寡欲与清规戒律的社会,都不会喜欢这个感情太过深挚且易于沉溺于情海的人”。
   他这样的灵魂只适合曹植的魏晋和李白的盛唐,却绝不是乌烟瘴气的晚唐可以消受的。
   可是再一想,盛唐的李商隐还能写出那些虽晦涩却唯美的诗句吗?历史就是有那么多无奈,“诗穷后工”,也许只有这个“不合时宜”的李商隐才能给千年后的我们留下那些最美的诗篇吧。

  《多情却被无情恼》读后感(十):一生襟怀未曾开

很犹豫要不要写篇笔记,提下的笔还是放下,内心太过沉重,每多写一个字,心中的伤痛便刻下一分,每多写一个字,多想一句话,真怕自己也变成书中人物。越是长大,越是对李白诗歌抱以冷眼,相反越来越青睐杜甫李商隐的律诗。李商隐的朦胧诗在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不时瞧见几首旁人自创小诗,我们这个年纪,都想走朦胧路线,凄离之美。然所有原创在我看来,刻意追求古风有余,词藻华丽有余,终归缺了灵魂。李商隐的无题,不是闲来咏叹,而是在经历人生太多悲苦之后的漫卷诗书,肺腑滴血。自己很少写诗,因为在人生阅历达到此境界之前,写下的,全是空言。商隐的一生,冥冥中正如他的名字,一颗纯白的心,一个出世的灵魂,却一生都在努力做入仕的人。为了古代士子终极的结局,他做了太多牺牲与屈服,他可以放弃古文去写官话骈文(其骈文越是赞叹,背后越是凄凉),他可以放弃古体诗写几首世人喜好的今体诗,然而,他终归是个君子,一个守着道义诗人之心的君子,一生惨淡,一生碰壁。现今对其有些认识的人,都是麻木的一句他是唐末党争的牺牲品,你可知,你忽视了一个执拗的有血有肉的灵魂!甚至觉得李商隐有时便是自己的影子,很不愿说教训警醒,也许这便是穿越时空的惺惺相惜吧。天下名利功名千千万,内心纯真的人,只有你一个。幸好还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妻子,越是理想太高争名逐利之人,往往越是向往恬淡娴静的生活,包括伴侣,他绝不会和一个同样性格的人相携一生的。人性就是如此,矛盾而复杂着。最后,想送给自己一句话,他把理性留给了现实,把感性留给了诗歌,留给了内心。醒来又是新的太阳,这条理性之路,矢志向前。[月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