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5 22:48: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读后感精选10篇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是一本由[日]大岛祥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读后感(一):学会逻辑思考让你生活更美好工作更高效

文/白首静安
        关于“逻辑思考”,在接触这本《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之前,笔者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真正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逻辑思考”无时无刻不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学会更好的了解“逻辑思考”,会帮助我们更好的运用,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书中,麦肯锡资深管理咨询师大岛祥将这种包含“批判性思考+逻辑性展开”的精华思考部分展示给大家,引导大家理解和学习这种逻辑思考,以更好的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本书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来讲述,分为三个部分:为何需要逻辑思考;逻辑思考有哪些方式;如何运用逻辑思考。
        很多人肯定跟笔者一样,不明白听起来这么专业的词“逻辑思考”到底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有什么用?这不是就像平时吐槽的时候说“学数学买菜的时候有什么用”一样的么,但是作者用实例告诉我们,“真正的逻辑思考,会改变大家的行动,”“越会工作的人,越重视对人的逻辑思考。”
       书中的举例也非常典型,三十多岁的K姓夫妇在送礼物和收礼物这件事情的表现。K先生送给妻子项链,原本以为妻子会很惊喜,但是妻子却只是淡淡的说了“谢谢”,这让K先生也非常不解,结果,原本送礼物这件好事最后反而变成了两人都不大开心。而运用逻辑思考的方式来简单分析一下,K先生之所以以为妻子会喜欢,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看到妻子在浏览这条项链的信息并且还征询了K先生的意见。K先生的认知其实并没有错,妻子的确喜欢这个项链,但是K先生却忽略了当下的状态,当下因为K先生的忙碌,两人共处时间变少,所以在妻子的需求当中,更需要的是K先生对情感的表达,而显然,K先生忽略了妻子在这个层面的需求,所以,妻子便开心不起来。但如果K先生能够深入思考一下,发现事情的真正症结点,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典型例子是十分常见的,书中教授大家要学会采用“批判性思考,逻辑性展开”,通过深刻洞察和信息加以分析,得到最正确的答案,有最正确的应对,所以这就是“为何我们需要逻辑思考”。
       了解了“为何需要逻辑思考”,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逻辑思考都是什么构成,都有哪些方式呢?批判性思考、逻辑性展开、批判性思维。
学习批判性思考,有3个基本方法:
① 明确目的是什么
② 明确思维模式框架
③ 不断发问(所以呢?为什么呢?)
明确目的这个听起来很简单,可以直接用书中的一个案例来展示,无论过程怎样,始终要坚持自己的目的,同时还要了解对方的目的,才能选择最正确的扬长避短的方式。
比萨店外卖口号是“下单后30分钟内送出热腾腾刚考好的比萨。”但是客人多的时候根本来不及,客人投诉让店家非常头疼。店家采取的方法是增加外送人员,提前做好比萨,超过30分钟赠送优惠券等方法,但是依然没有改变此状况,员工也因此流动性很大。仔细剖解这家比萨店原本的目的是减少投诉,而客人的目的是吃上热腾美味的比萨,所以,如果披萨店能明确双方的目的,就能知道,30分钟不是客人的纠结点,如果选择延长10分钟,在40分钟内为客人送上比萨的方式,或许就能完美解决被投诉的问题。
       其实这个例子也能够说明思考模式框架的问题,比萨店想当然的就觉得需要增加人手,提前做好比萨,但是却没能跳脱出来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所以没能最终解决问题。
       关于不断发问的问题其实也很有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发问的有很多,但是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提了问题,但是没有问原因,更没有究结果,所以事情最终回到原点,得不到解决。在实际的生活工作运用当中,不断发问应当被发挥到极致,用一个有一个的“所以呢”一步一步来解决问题。
       书中对锻炼批判性思考也提出7个建议习惯,可以对照来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考方。:
① 对身边的人讲话更加“具体些”
② 不要随波逐流
③ 看新闻的时候联想到“其他事情”
冲动购物之前要思考
⑤ 区分事实和意见
⑥ 尝试当一下苏格拉底
⑦ 不能放任对话的模糊
逻辑性展开要从告别没有说服力的自己开始,书中说到,“同伴之间的对话常常会说:虽然不太明白你想说什么,但你的热情我感受到了。”这种就属于“随意的对话”,如果形成习惯,就容易对工作习惯也造成影响,逻辑思考能够让对方更容易理解你,能让你想说的话更有说服力。在职场上讲话的时候,就要满足以下四个要素:
① 在说什么(主题·论点);
② 想说什么(结论·内容);
③ 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证据);
④ 必须要做的是什么(行动)
      批判性思维是逻辑思考过程中的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要从与大家都一样的思维中脱离,跳出自己进行思考,书中也列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有一款销售的很好的“中华冷面”但是只是在夏天的时候才会宣传,但是却没想到在其他三个季节,中华冷面居然也卖的很好,原因是在不同的三个季节调整中华冷面配套的汤,在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口感,春天用有温口感的,秋天用略微甜味的,随着季节的变化,同样满足大家的口味和需求,所以,最终,原本以为只有在夏天才有市场的中华冷面成了四季都畅销的佳品。这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跳出思维定式,采用批判性思维的正面案例。
        书中还列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跳脱时思维案例,比如:孩子应该立马把压岁钱花掉而不是存起来,因为孩童时代的压岁钱拿到数年之后再用,是感受不到巨大的喜悦和感激之情的。
        很显然,逻辑思考不会一天就能练成的,因此,不光光要理解它,培养“批判性+逻辑性”的笔记术,结合生活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十分重要。具体要怎么做呢?比如,现在开始,你就可以开始考量,“逻辑思考”有什么不足之处了。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读后感(二):麦肯锡第一课

        大岛祥誉的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全名为《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可惜它的内容完全不能匹配这么响亮的一个书名。这本书的主题思想不够有深度,实用性也并不强。虽然涉及了MECE、金字塔结构、演绎法等方法论,但是太过浅显,举例也并不鲜明恰当。比起了解consulting的思维方式,还不如用以了解日本文化呢。
        当然,虽然这本书完全不值得推荐,还是有几处要点可以与大家在此分享一下的。
- 很多时候,在与他人讲话时,如果努力分辨,会发现听上去是“事实”的话,也不过是讲话人的主观意见而已。因此,对方看似是在阐述“事实”,但是事情本身很有可能并不是这样的。
- 在工作中尽量少使用模糊的话语,否则就很难真正地推进项目,容易导致出现“进展不顺畅”的结果。
- 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表达方法是,按照“主题→结论→支持依据→行动方案”这个顺序来讲话。例如:我今天写这封邮件,是想询问一下我签证上的问题。我担心我的签证不能让我顺利地通过海关。因为我虽然得到了颁发的签证,然而签证上却把我的名字拼写错了。因此我想向您询问一下,是否会遇到问题呢?期待您的答复。
- 年轻人如果有钱,还是应当花掉而不是储蓄起来。二十岁的时候,如果你花掉了这几万元,用这些钱去看了展览、读书、旅行,那么这些都可能是引导你迈向下一个舞台的事物。即使你用钱去喝了酒,也可能会遇见改变你人生的人,或者是左右你人生的话语和机会。而限制自己的旅游和交际,牺牲很多宝贵时间和实践去节约几万块,到了40岁的时候,对你来说那几万块已经不是许多钱了——更不要说通货膨胀的影响。存钱真的是比开拓自己世界的消费更好的用钱方法吗?如果这样想的话,你已经自己都不信任自己将来的价值所在了。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读后感(三):你与职场精英之间,只差一个逻辑思考力

你与职场精英之间,只差一个逻辑思考力
作为一个已经毕业工作三年,职业发展正处于瓶颈期的人,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一同踏入职场的,为什么有些人能脱颖而出?所谓的职场成功者,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他们身上又有哪些品质是值得职场新人学习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在职场中如鱼得水的人有哪些特质:优秀的文案撰写能力、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超强的演讲能力和说服力、高度的自制力和良好的工作习惯,等等。
但是,这些成功者的特质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以前我以为这些特质是孤立的,直到我看了大岛祥誉的《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这本书。它让我明白,这些特质其实都跟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看完也发现了自己在思维方式和执行力方面的一些缺陷。
麦肯锡是全球著名的咨询管理公司,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那么,麦肯锡是怎样将职场新人培训成商务精英的?作为麦肯锡资深管理咨询师的大岛祥誉,为我们揭秘了这些风云人物成功背后的秘密:逻辑思考。
真正的逻辑思考是提出方案和行动,将自己认为好的、正确的事物传达给对方,并让对方产生兴趣。书中用了一个很通俗的比喻:你的提案要让一些迄今为止都没有做过农业生意的汽车业界人士说“种菜可能也挺有意思的”。逻辑思考,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是由批判性思考和逻辑性展开两部分所组成的。
1、批判性思考:从想当然中脱离
所谓的批判性思考,就是通过深刻洞察,得出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都不要流于表面,要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信息。
锻炼批判性思维的三个步骤:
亲自确认前提条件(这是真的吗?)
深入查证(...所以才会这样)
提出自己的观点
批判性思考的三个基本方法:
明确目的是什么
明确思维模式框架
不断发问(所以呢?为什么呢?)
日常生活中锻炼批判性思考的七个习惯:
对身边的人讲话更加”具体些“
不要随波逐流
看新闻的时候联想到”其他事情“
冲动购物之前要思考
区分事实和意见
尝试当一下苏格拉底
不能放任对话的模糊
书中作者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对7个习惯进行了阐释。比如第一条,如果朋友去超市,你让他帮你随便买瓶饮料,买回来的可能不是你想要的。所以,我们要养成更具体的表达习惯,避免这种模糊的说话方式。
2、逻辑性展开:告别没有说服力的自己
逻辑性展开就是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达框架应该包含四大要素:
在说什么(主题、论点)
想说什么(结论、内容)
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证据)
必须要做的是什么(行动)
逻辑性展开如果想要实现简明易懂,需要满足三个要点:
逻辑上是不是有漏洞(广度);
逻辑是否挖得够深(深度);
逻辑是否讲得通(跳跃);
3、金字塔结构:在头脑中展望
使用金字塔结构传达信息(展开)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让自己积累的事实和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方法等逻辑结构变得“可视化”;其次,让接收信息的一方明确“这个想法是怎么得出来的”,从而更便于理解和接受。
金字塔结构的检查要点:
结论是否回答了课题
横向呈现MECE分析法的关系(没有遗漏和重复)
纵向呈现“然后呢?为什么?”的状态
在逻辑性表达的时候运用“金字塔结构”,可以让对方更易于理解信息,增强信息的说服力。这种表达方式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决定课题
考虑逻辑框架
明确思考
明确证据
4、六顶思维帽:跳出自己进行思考
如何打破自己的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式,书中给出了“六顶思考帽”这种方法。在平常的生活或者工作中,运用创造性思维,可以给你带来很大的帮助。
白帽【客观的思考】从数字、数据和可信的信息出发进行思考
红帽【感性的思考】用感情、感觉和直觉进行思考
黑帽【否定的思考】从课题、风险和损失等方面进行思考
黄帽【肯定的思考】从价值和利益等方面进行思考
绿帽【创造性思考】从创新的、之前未出现过的方面进行思考
蓝帽【过程管理思考】从整体的可实现性进行思考
5、头脑风暴:让创意和点子飞
创意思考和灵光一闪,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巧妙地设定前提课题(提出适当问题),以观察事实和信息作为输入,再通过逻辑思考,就很容易得出让对方认同的想法。
人在没有框架束缚的自由状态下,反而无法进行自由的构想。批判性思维可以促进高质量的头脑风暴。进行头脑风暴时,需要遵守如下的五个规则:
设定合适问题(促进思考的新箱子)
无论什么样的想法和点子,都不要予以批判,这样是不会得到结论的(禁止批判)
哪怕是粗略的构想也请自由发挥(自由奔放)
比起完成度和质量来说,更要重视数量(量大于质)
用想出的点子,进行下一步构思(发展性展开)
逻辑思考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向对方表达想法的技术,通过批判性思考和逻辑性表达,让双方互相理解,这也是沟通的关键所在。
刚开始运用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很难,一旦你形成了这种习惯,你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以及表达方式就会变得不同,你的观点就会变得更加有效,也更容易被他人接受。
就像在大岛祥誉书中说的,这本书不是以学会“逻辑思考”这门学问为目的,而是让你学会如何在商界乃至整个人生中应用逻辑思考。它不仅能让你在刚进入职场时摆脱“处处碰壁”的尴尬处境,更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为你提供跨越重重难关的力量。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读后感(四):重要的是你该怎么想事情

先讲6个故事。
第1个故事。大一的时候上现代文学课,讲鲁迅专题。老师问,让你们来评价鲁迅,你们会怎么说?课堂40个学生包括我在内,异口同声: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老师笑:知道你们会这么说,高中课本要求这么背的嘛,鲁迅是“文思革”。不过你们想过没有,鲁迅革命过吗?革了谁的命?满座哑然,鸦雀无声。
第2个故事。大一的时候上现代文学课,讲郭沫若专题。老师说:郭沫若的作品有……还有《天上的市街》。课堂40个学生包括我在内,异口同声:《天上的街市》!老师摇摇头,无奈的:中学语文课本为了规范用语,把原作的“市街”改成了“街市”。
第3个故事。大一的时候上现代文学课,讲闻一多专题。老师问:你们对闻一多有了解吗?课堂40个学生包括我在内,异口同声:民主战士!老师嘬了下牙花子,低头沉默了约烙十分之一张大饼的时间,猛地抬头,面色涨红的厉声道:也许你们应该知道他首先是个诗人!他还是个学者,这一点你们在古典文学课上会学到!他还是个很有趣的人,刻章刻得很棒,把自己的房间四壁涂成黑色,很有波西米亚风!你们真是中教育体制的毒不浅!
第4个故事。前几天豆瓣一个友邻发广播,讨论张爱玲。他说,张爱玲最好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在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写完了,和萧红相比,张爱玲缺乏历史视角。这句话其实很多文学评论、论文、文学史都说过,大同小异的表达过这个观点,于是大概po主照搬了这个观点,或者说,他读过张爱玲的作品后,也认同这个观点。
第5个故事。一位我很钦佩的大哥,在豆瓣上写关于金庸武侠的帖子,有一条内容的大意是,乔峰一出场就是高手,没写他的成长。我写了条回复:从这一点来看,倒像是古龙写主角的笔法,不写成长,不写师门,出场就是高手。这位大哥对我的回复又进行了细致的回复,使我受益良多:古龙这么写,是因为要避开金庸。金庸对萧峰如此处理,并非反过来效仿古龙,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天龙八部》不同于他其他作品,乃三主角,虚竹和段誉都有半拉子成长史和完整的练功史,萧峰再这么写,就重复了,金庸这样的手笔岂会落俗?
第6个故事。有一位好朋友。有次大家聊天,他说我居无定所,经常这个城市呆一呆,那个城市呆一呆,现在我住在北京,但人家问起来说我是哪里人,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说呢。我说,那就说你是北京人呗。这位好朋友立刻回复道:北京人有什么好?我说,因为你在北京啊,如果你在四川,我就建议你说自己是四川人了【对,我自己是北京人。
下面我讲讲这6个故事的后续,或者说,做些点评。
第1、2、3个故事。在这位老师的带领下,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有人自己水平很高,却看不起学院派,这一点我这一生都万万无法赞同,因为虽有古语“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师父如果多给指点几条明道,多点拨几下,甚至就教一招简单但威力无俦的“亢龙有悔”,这个学生恐怕是终身受用不尽的。而这三个故事,给我最大的教诲是:不要轻易反驳他人的观点,多想想,多查查,多问问,再下结论。
第4个故事。我告诉他,张爱玲中年和晚年的时候,还写过《秧歌》、《赤地之恋》、《异乡记》、《雷峰塔》、《易经》、《小团圆》,这还不说她还有《红楼梦魇》、十来个剧本、《海上花》译著、其他外国小说的翻译。还告诉他,《秧歌》、《赤地之恋》写的就是中国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人。文学史之类的著作、文章,没提这两本书,或是作者无缘读到这二本在内地不出版的书,或是干脆腰斩张爱玲,避而不谈。也许读完张爱玲的大部分或全部著作,再对她有个宏观评价会更全面。
第5个故事。我很委婉的继续回复大哥:我只是说像,没有说金庸就借鉴了古龙的。前面大哥的回复,明显是把我所说的“像”,预设性的理解为我在说金庸效仿古龙,延伸了我的论点,但其实并非我的本意。
第6个故事。我大胆的揣测一下,这个朋友可能以为我作为北京人,有优越感,或者说,自以为作为北京人很好很值得骄傲,所以他条件反射的尖刻反问我。而其实,我并无此意。
 
一个好好的书评,先讲了1600字的故事,也真是蛮拼的。
其实借用一本书的书名,我想问问你: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嗯,大概是的吧?你可以嘴上不承认,但请夜半无人时、独自蹲坑时,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有过多少次类似的经历。
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
因为你预设了你的想法,你想当然的提出了一个观点、论点,或者你想当然的认为一个观点、论点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这大概是我们最讨厌的一个词、一个行为了:人云亦云。
也许是因为你的人生经历、阅世经验,也许是你学习知识、读书览报时造成的刻板印象,总之你脱口而出的说出了你以为“就是那样”的想法。
如果在和人辩论或口角时,对方一个合逻辑的反击就让你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倘若你足够理智,大概事后会想:对啊,为什么我从来没这么想过。
因为你没有质疑过。
没有质疑过他人的、既有的观点,也没有质疑过自己。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批判性思考。
后来你发现“批判性思考”这一点十分重要,在很多事情上你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先问一个“为什么”、“真是这样吗?”,随后再连出一串儿的“为什么”。OK,恭喜你,你已经开始学会运用严密的逻辑去思考问题了,就好比体内已经注入了武林高手的真气,具备了优秀的功底,但如何运用这真气,才是完成逻辑性思考的关键。而这个关键点就是,逻辑性展开。
说白了,就是你提出了反问、相反的观点、全新的观点后,如何让它立住脚,如何阐述清楚它,让它有理有据。用例证、论证还是反证,总之,你要列出一二三来,来支持你的观点,就像小时候课堂上我们学写议论文:提出论点、列举论据,进行论证。【可见,中国人比美国人、日本人牛逼多了,我们这么糟糕的教育体制教出的议论文写作方法,就已经涵盖了麦肯锡的逻辑思考方法,并且完爆后者,真是壮哉我大中华!
如果进行逻辑性展开,也就是论证你的新观点呢?本书中教给了读者一些方法,比如金字塔原理。当然,这本书中所教授的方法,理论上是没错的,都是练内功的正宗之道,但缺点在于过于浅易,读者务须深研,比如可以读麦肯锡的另一本经典著作《金字塔原理》。但并非说本书无用,毕竟书名是“入职培训第一课”,副标题是“让职场新人一生受用的逻辑思考力”。所以不妨好好读读,作者是如何教你进行逻辑思考的。
我想,大概用这么一句话来说明我读这本书后的感受最为合宜:逻辑思考培养的是看问题的深度,是在思想自由的基础上培育出合理的独立精神。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读后感(五):逻辑的世界

东方卫视有一档很有趣的节目叫【东方直播室】,每期都会关注当下热点新闻事件,以及引起广泛关注、值得讨论的社会现象,邀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及事件本身各方的当事人。有时候主持人甚至会故意激发矛盾,让矛盾各方在节目现场进行辩论,现场气氛经常是甚为火爆,节目秉承的是“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的理念,大概也是期待在碰撞中产生出思想的火花,让观众自己来判断谁是谁非。
今年5月份有一期是关于风水的,节目请来了风水师、大学老师、律师及延参法师等嘉宾,事件当事人则是一位半年前买了房子的教授,教授的妹妹称哥哥在买房后一直神神秘秘的不带妹妹看房,而且半年内其体重骤降20斤,精神压力非常大,甚至可以用一蹶不振来形容其状态。妹妹怀疑房子风水有问题,于是拿来了户型图来请风水师看一看。
【风水师】这个房子属于阴阳颠倒的房子,阴阳颠倒它会应很多的事情,从姻缘上面来讲,和我以前一个案例比较像,他也需要最后要动大门(才能很快找到姻缘)。
【教授】这个屋子为什么对我造成这么大影响,因为这是一个“凶宅”,原来的屋主在这个屋子里上吊自杀了。
【主持人】风水师先生,你没看出来这是个“凶宅”吗?
【风水师】它(户型图)就是几个框框,我没有到现场去看,这个怎么看得出来?
在这里,我们先不说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也不论这位风水师的水平究竟如何,面对主持人的这句质疑,风水师给出的理由是信息不充分,所以无法推断出这是“凶宅”。其实主持人的疑问存在一个漏洞,风水师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话可以将其反驳,那就是——
“这一户的楼上楼下几层、十几层都是一样的户型图,难道它们都是凶宅吗?”
再讲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例子。
曾经有一个土建项目,简单说就是房地产公司要盖几座写字楼和住宅楼,因为有地下室两三层,盖楼之前要先挖一个坑,工人到坑中做楼的基础和地下室部分,然后楼冒出地面再一层层的“长起来”。同时因为地下水很旺盛,如果不作处理,坑挖好后就会被水充满,因此一般是在挖坑之前先打井,一直抽着水,把水位控制在较低的位置,这样挖到坑底,土都是干的,工人才能施工。坑的设计方案是我做的,抽水井也是,在设计时我已经考虑了富余量,即使可能几口井坏掉也不会影响大局。
工程一直比较正常的进行,直到有一天,房地产公司召集各方参见单位要召开一个很紧急的会议。
【施工单位】抽水井抽了好久,水位都下不去,坑底部都是积水,没法施工啊。
【房地产公司】你们要准备怎么处理呢?
【施工单位】多向坑里加点石灰,把水中和一下,坑底就变干了,可以继续施工。
【房地产公司】石灰成本太高了,而且要填那么多石灰,量不小。其他还有什么办法?
【施工单位】要么就是多增加抽水井,设计的抽水井不够用啊。
【我】设计的抽水井数量肯定是足够,可能是挖土过程中破坏的比较多,如果能把其中一些恢复出来是可以保证抽水效果的。
【房地产公司】现场还有多少口井,具体是怎么抽水的?
【施工单位】一共有130口井,大概还有50口能用,现场用的是导水的方法来抽的。
【房地产公司】什么是导水?
【施工单位】就是由于排水管不够长,没办法从每一口井都接出来一根管子直接连到最外面,只好从一口井抽水出来,水从管子过来排入与它邻近的一口井,然后再从这口井抽水,水再排入邻近的井,以此类推,直到水排到最边上的井,然后抽出来排到外面的下水管道中。
【房地产公司】连我都看出来了,你这哪里是50口井在工作,你这不就是一口井在工作嘛,只有一口井运行,怎么可能将水位降下去?
不管施工单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装傻,还是真的傻不明白其中缘由,在这里他们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不去寻找造成水多的源头在哪里,只会一味的填石灰来暂时性的解决眼前问题,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而是一个砸钱的无底洞。二是没弄清楚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中将原本够用的功能降到了最低。
上面两个例子,即便你不了解专业知识和术语,仅仅依靠常识和逻辑思考,便可发现其中的问题和漏洞所在。我常常发现,将人们绊倒的往往不是高山深谷,不是难懂的理论,不是所谓的大问题,而是在那些司空见惯、稀松平常的小细节上,在这当中,逻辑的问题又占了其中大半。
让我们回到这本篇幅不算很大的《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相比《金字塔原理》等著作,这本书显得更加简明和轻松,但是简明并不意味着简单,轻松也不代表轻易。书中提到的内容,比如MECE分析法、六顶思考帽等,或多或少都曾在其他地方看到过,我觉得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发我的思考,抛砖引玉的启发作用,其意义远大于内容本身。试举其中几个好玩的点:
1.不要把“关联关系”和“因果关系”混为一谈
这两种关系很容易被混淆在一块的,而且人们常常是将“关联关系”当做“因果关系”,两者的不同。
我认为对这两种关系的不同处的理解,用图示来解释也许看得更清楚,比如将它们看作是串并联电路: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就像串联电路中的两个电灯泡A、B,在接通电流的状态下,只有当A正常工作时,B才能正常工作,A断路了,B也不会亮;关联关系的两个事物则类似于并联电路中的C、D,当C出问题时,D未必会不亮,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两个独立事件(接在不同的回路),因为某种关联而经常在一块发生(并联在一块)。用电路来说明两种关系似乎有点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实际的情况要更加复杂,维度上也更多,但是从中大体上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
想起某位大学老师喜欢讲的“Rubbish in, rubbish out.”,当前提条件已经出现了错误,比如混淆了“关联关系”与“因果关系”,即使得到的统计数字再准确、翔实,其实也不过是了骗人的把戏罢了。
2.不断发问——所以呢?为什么呢?
想起之前看一个电影,何冰、韩童生等人主演的《十二公民》,大概是由于题材不够劲爆加上话剧味儿非常浓烈,电影院里的观众寥寥无几。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不断的投票,直到所有这十二个人都反对或者都赞成嫌疑人有罪,只要有一个人和大家观点不同,投票就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毫无疑义,没有模棱两可,没有60%、80%,只有0或者100%两种选择。
本书中所说的也是要不断发问下去,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丰田公司提出的“五问法”,或称为“5个WHY分析”,也是一样的方法。
拿前面那个工程的例子来说,大概可以这么发问:
→为什么要在坑底加入石灰?
→→→因为坑底有水是湿的,只有在干燥环境下才能施工建筑物的基础。
→为什么坑底会有水呢?
→→→因为水位没有降到坑底下面足够深的地方?
→为什么水位没有降下去?
→→→因为降水井被破坏大半,数量远远不足。
→降水井数量即使不够,也不该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降水井是怎么工作的?
→→→现场由于排水管不够长,是将水导来导去最后排出去的。
可以看出,发问本身便是捋清逻辑关系的过程,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即使找不到根源,也距其不远了。善于自检性的经常发问,可解决以工作、生活中大部分逻辑问题。
3.了解“逻辑思考”的不足之处
作者在书中提到“为了逻辑思考而进行逻辑思考”,比如顾客寄来非常愤怒的投诉邮件,如果还刻意去想“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来应对客户是“不正确的”,首先应该进行真挚的道歉。
这让我想起豆瓣红人“小川叔”文章中的一段话——“很多时候,你的情绪只是一个表象,就像有时候我在回信的时候问那些豆友一样,你说的都是情绪,你能告诉我内在是什么么?大部分人喜欢把自己沉浸在情绪里,很少冷静客观地分析,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我在担心什么?”
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不仅可以针对自己的情绪,深入到情绪内部和背面去探索内在的原因;而且还可以反过来用,在面对他人的批评、指责、谩骂甚至是赞扬之时,也可以学着将他们的情绪与内在剥离开来,看看他们此刻的表现是源自情绪还是源自内在,两者是否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通常的状况是情绪在占据着主导力量,这时候想要解决内在的问题,一味讲道理显然是行不通的,首先应该做的是安抚情绪、淡化矛盾,比如采取适当的示弱手段,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处境和想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将本来可能变成人身攻击的敌意转化到事物本身上面去,等到情绪的攻势化作强弩之末以后,再从道理的层面入手,往往成功率会大大增加。
上面说到的情绪只是一种情况,我们平时面对的情况和问题会更加的复杂,作者想说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记得不要执着于逻辑思考本身跳不出来,运用批判性思维,根据情况运用直觉,考虑是否还有其他方式更为合适,取得更好的效果,将敏锐的直觉放入逻辑中来验证,才是真正得到了逻辑思考的真谛。
如果我们再进一层,像豆瓣红人“懒人老猫”所说的,“引导别人看问题只用逻辑思维一定不够,因为人首先第一反应是‘感受’和‘判断’”,即好多人不讲逻辑性,这时候就像前面所说的情绪问题一样,想要引导他们按自己的思路进行,就要从他们所熟悉、在他们那里占主导地位的东西入手,比如情绪,比如感受,比如直觉,才能打破表面深入人心。
这大概就是逻辑思考的反面之用,类似于王凤仪所说的“从反面找好处”,看似与逻辑思考相反,实则为一回事儿,属于一个硬币的两面,究其本质并未超出“逻辑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范围。
最后,借用那句耳熟能详的“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的句式,我们也可以说——“以大多数人的逻辑水平之低,根本轮不到拼专业知识/学识/能力”。愿我们都能借助逻辑思考的力量,在逻辑的世界里前行。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读后感(六):菜鸟先飞。

“一直想说的话没有传达到位,非常后悔。”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本书太能戳中我们的痛处了!
职场新人并不是笨人,然而说话这件事,即便是长了一张三寸之舌,也很容易弄巧成拙,特别是在一个严肃的语境之下,与朋友欢快畅谈的那一套完全派不上用场。领导和同事时间有限,客户又是满脸的不耐烦,如何最有效地传递信息,靠的不仅仅是说话的艺术,更是开口前充分严密的思考。换句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板就给你五分钟的表现机会,如果没做好功课,这辈子只要在这个公司,老板想起你来,都会说,哦,就那个说半天我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的员工哦……
本书所大力推荐的逻辑思考,简单来说,就是“辩证地思考”+“全面地罗列”+“清晰地表达”。
辩证的思考:
这个其实和我们在学校做学问的道理差不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要急于下结论,等等。整体来说目的在于培养一种批判的思维模式,以避免自己陷入固有思维的僵局。年轻人嘛,来了就是给单位增添活力和新想法的,不要畏难、不要不敢想。
全面地罗列:
这一条极为看重“动手思考”的能力。书里面推荐的是建立一种金字塔结构,从上至下、由总至分地将观点和证据梳理出来。起先肯定是要多动手列表的,比如老板新给安排了一项任务(增加某产品的销量),首先要确定任务是否有可行性(前期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然后要分析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工作(宣传、销售方式等),最后就是整理出工作的一些具体操作步骤(比如搞些什么活动、今后如何与客户沟通等)。一些相对抽象的任务也是如此,首先分析概念的可行性,然后分析概念的优缺点,最后重点分析可以从哪些方面增强该概念的优势。总而言之,思考不仅仅是脑子的事,也要投射在一支笔一张纸上面。
清晰地表达:
表达能力的强弱不在于话的多少,有些人话少,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说,有些人话少,却一点儿关键信息都没有漏下。如何锻炼这种言简意赅的表达能力,书中给出的建议就是避免一些套路化的模糊词语,并且多使用前面第二步罗列信息时所搜集到的具体论证内容。大岛祥誉谈到了在工作交谈中常见的5个NG词,我觉得特别到位:
“我个人来说”(人家要的是有客观证据做支持的职场专业意见,你个人的意见人家根本就不在意);
“我不愿意”/“我觉得不行”(怎么就你毛病多,你不愿意就不干啊,你刚来公司怎么就这么嚣张);
“我知道”(我管你知道不知道,你以后能改吗);
“那我问问你”(你反问我是几个意思?我给你提意见你还不听了?)
“没关系”(到底是有关系还是没关系?嘴上说着没关系,心里其实在意的不得了,结果不满意又要抱怨……早知如此当初为什么说没关系来敷衍?)
破解之道其实很简单:避免说空话和想当然的话,做好前期功课,能够言之有理,摆事实讲证据。还有,不要啰嗦啦!
我觉得,其实大岛祥誉所提倡的思考模式,很像是在辩论中的辩手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假设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辩题,即将会有来自反方的筒子们来驳斥我们,如何将材料准备充分,突出并清晰表达我方观点的优势、同时避免暴露命题中的弱点和漏洞,就是取胜的关键。主动进攻、去挑战对方的不足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作为职场新人,真的能接触到竞争对手的时候太少,更多时候接到的任务都是完成既有的项目,所以,在脑子里就搭建起完备的防御工事,就可以做到——————完美╮(╯_╰)╭!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读后感(七):在职场上的逻辑思考力

这是一本关于逻辑思考的书。逻辑思考有别于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可以让你的思路清晰,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当然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人会认为“这个想法不错”会赞同你的想法,而有人就会虽然想法正确,但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同。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正确的想法,正确的传递给他人,并且获得他们的认同以及对你的想法产生兴趣呢?在这个步骤中,我们就需要运用到逻辑思考。
在本书中采用案例、图例、理论相结合的模式。能给读者更加直观以及清晰的学习到逻辑思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神奇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学习逻辑思考不是本书的目的,学习如何在商界乃至整个人生都将“自己认为好的、正确的事物”传达给对方,让对方觉得“这个不错哦”,这才是本书的目的。你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个契机,改善自己在生活中想问题的方式,会发现和以前相比,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所谓的逻辑思考,是指批判性思考(通过深刻洞察来得出自己的想法)+逻辑性展开(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
本书的内容构成就是带你理解逻辑思考、介绍批判性思考、介绍逻辑性展开、批判性思维、用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实现全新的飞跃。
首先,批判性思考+逻辑性展开可分为以下具体的3个步骤。
Step 1 亲自确认前提条件(这是真的吗?)
Step 2 深入查证(......所以会这样)
Step 3 持有属于自己的意见(这个不错)
经过了这三个步骤,反复推敲出来的想法,这个想法是在想当然的答案和思维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往深挖掘,这样就会具备逻辑合理性。书中有详细的案例来引导你进入这3个步骤学习。
你还是不怎么了解批判性思考?没关系,接下来书中介绍的7个习惯可以有助于锻炼批判性思考。
习惯1:对身边的人讲话更加“具体些”
习惯2:不要随波逐流
习惯3:看新闻的时候联想到“其他事情”
习惯4:冲动购物之前要思考
习惯5:区分事实和意见
习惯6:尝试当一下苏格拉底
习惯7:不能放任对话的模糊
试着尝试做做这些习惯吧,会更有助于我们批判性思考的思考方式养成。
而有关逻辑性展开的以下3个要点需经常注意。
1、逻辑上是不是有漏洞(广度)
2、逻辑是否挖的够深(宽度)
3、逻辑是否讲的通(跳跃)
书中还拓展介绍了金字塔结构和MECE意识,以利于我们在逻辑性展开的时候思维条理更具逻辑条理性。
本书适合作为职场新人培训的第一课,在初入职场、商务等各种场合的时候,我们都会与他们沟通交流,运用逻辑思考力,正确明确地传递给对方信息,并且获得认同,在你前进在职场的步伐中带给你一臂之力。不要再像以前一样想当然的认为,提出意见了。在这些之前,多反思、多批判这些想法和意见的逻辑和可行性,再深入地研究一下,多拓宽一下思维,离成功也就更近了一步。在职场混迹多年的你,还在为沟通交流苦恼的话,也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脱离一下僵化的思维模式,开启新的逻辑思考力吧!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读后感(八):思考力决定命运

文/啸谷
麦肯锡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管理咨询公司,想到麦肯锡任职必须经历三轮的behavior interview(行为面试)和case interview(案例面试),非常不易。但他们的人员流动也很频繁,从麦肯锡辞职出来的员工往往到其他企业担任重要职务,业绩非凡。麦肯锡的“毕业生”之所以抢手,与其独特的思考力训练是分不开的。日本作家大岛祥誉的《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便分享了这种特殊的逻辑思考力。
该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分享,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这则:
某商场接到若干投诉意见:
1、咖啡店人太多,等不到座位。
2、卫生间数量太少
3、自动贩卖机的热饮都卖光了
4、室内的门把手很凉,还容易起静电,心情差!
5、希望店里能有盖在膝盖上的毯子
普通人在处理上述投诉时可能采用的措施是增加座位、增加卫生间数量、更换门把手等等,但具备批判性逻辑思考力的人就会透过表象进行深层次思考,找到问题本源:
1、咖啡店人太多,等不到座位——除了喝东西和聊天的人,还有许多人去咖啡店,这是为什么?
2、去商场的人数没有变化,但为什么上卫生间的人变多了?为什么热饮卖的快?门把手为什么凉?为什么希望能有条毯子?
经过批判性的深度思考就可以发现,所有这些投诉均指向一个根源:商场温度过低,温度低的时候人就容易上厕所,想喝热饮,想要毯子等等。果然把温度调升后,这些投诉都不存在了。
通过此案例可以看到,想要具备深度的思考力并不是一件难事,而是有方法可循,作者给出了以下建议:
1、明确目的是什么
2、明确思维模式框架
3、不断发问(所以呢?为什么呢?)
我们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可以更简单,在围绕解决问题这个目的的同时,不断发问:所以呢?为什么?然后呢?依靠这些发问带领我们一步步找到问题本源。
我刚参加工作时,我的上司也是第一位导师卢峰老师告诉我:要善于从生活中去“悟”。这句话让我受益至今,这种“悟”指的正是思考力。
比较一下我们的同学,很多家庭出身相差不大,教育背景一样,为什么有些人毕业几年后很成功,而有些人却一直平庸呢?这很大程度上是思考力决定的。
思维的懒惰比身体的懒惰更可怕,当问题发生时我们只把思考停留在表象,那么对问题的解决也只是表层的解决。发现不了深层次的问题,就会丧失很多提升自我的机会和外部提供的机遇,从这个角度看,思考力决定的正是一个人的命运。
再举个例子:最近王宝强离婚事件还未平息,大多数人看到相关新闻时只针对事件本身发表评论,铺天盖地的骂马蓉和宋喆。但同时,我有个同学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是“重戏轻工,将致误国”,拿晚晴做对比,发出对当下产业结构及分配方式的深度思考。这位同学目前在某著名杂志做编辑,是我们同学中的佼佼者。
思考力的训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回归到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一个很好的工具——六顶思考帽:
白帽:【客观的思考】从数字、数据和可信的信息出发进行思考;
红帽:【感性的思考】用感情、感觉和直觉进行思考;
黑帽:【否定的思考】从课题、风险和损失等方面进行思考;
黄帽:【肯定的思考】从价值和利益等方面进行思考;
绿帽:【创造性思考】从创新的、之前未出现过的方面进行思考;
蓝帽:【过程管理思考】从整体的可实现性进行思考。
如果你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试着从训练自己的思考力开始改变吧!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读后感(九):入职之前,你需要阅读此书

入职培训第一课,培训的是逻辑思考力。因为具有逻辑思考力的人,用批判性的思考,逻辑性的展开,可以让自己的所想、所说的事情,更容易的让对方带着笑容说“不错”。
        很多公司入职的测试题里,就会有测试对面试逻辑能力的题目,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些测试一下。若是分数低的惊人,那么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来对自己进行一下加强训练。
        逻辑能力是怎么一种能力呢?
1、是熟练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比如商场接到投诉意见:咖啡店排队太长;卫生间数量太少;自动贩卖机热饮老是售完;室内门把手冰人且容易产生静电;饭店能否提供膝盖毛毯。
你会怎么解决这些投诉呢?
若是用直线思考模式,那么解决的办法可能是“再开一家咖啡店;设置多一些卫生间隔间;增加热饮;给门把手包上布套;提供毛毯。”
但是有生活常识的人,能熟练运用这项技能的人只用做一项改变就能解决上述投诉:将商场空调温度调高,增加舒适度。
2、是能用巧妙的方法做事的能力。
2.1、全盘观察现在眼前发生的问题
2.2、锁定现状中真正的问题
2.3、找出证据,证明锁定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
2.4、设立解决问题的计划
2.5、开始实际解决问题的行动
3、改变思维定式的能力
若是要销售一款产品,怎样的举措可以使销量上升。思维定式的解决办法是:“降低价格”。但是批判性思维可以怎么做的?
举个例子,你销售的这款产品是售价2000一盒的月饼礼盒,甲店放在售价都在1000左右的月饼礼盒中间,客人看到会觉得“好贵”哦。乙店放在售价在3000左右一盒的月饼礼盒中间,客人看到就回觉得“很便宜”。但是因为“锚定效应”,在乙店买到的人就会觉得“买得值”,“多买点”。
你觉得降低价格可以提升销量,其实换个货架也可以。
4、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的能力。
信息:
“日程本写得很规整,营业成绩高”
“能马上答复对应时间的人,营业成绩高”
“营业成绩高的人更擅长管理实践。”
结论:
营业成绩高的人的共同之处是都知道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这个归纳和结论,你可以再得出什么结论呢?
拥有逻辑思考能力的人就得出公司可以采用时间管理软件,来提高全体员工的营业成绩。
5、是将想象力变成实际的能力。
如何把脑子里的灵感乍现变成实际可操作的呢?这就需要你熟练的运用批判性的思考,逻辑性的展开去展开想象。
比如,想从养生的角度推广小城旅游。
第一步,分解养生。“水养”、“气养”、“食养”、“药养”、“体养”。
第二步,分解五养。“水养”是小城的温泉;“气养”就办一场万人太极拳大会;“食养”是小城的有机蔬菜、农家土菜品茶;“药养”是时兴的铁皮石斛和灵芝孢子粉体验;“体养”就办一场小城马拉松大赛。
第三步,策划五养。
第四步,制作计划书、人工分配表、活动甘特表、一一落实。
这就是将想象力变成实际的能力。
        通过阅读此书,你能明白自己思考的狭隘之处,若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工作中,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读后感(十):人生“用心思考”术

小时候在学校里,我们总能听到老师说:你要用心学习!

长大后在工作中,我们总能听到上司说:你要用心工作!

遇到白发的长者,他们总在温柔地告诫:你要用心生活!

可是,到底怎么做才是用心呢?

人人都有一颗心,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个员工都能做好工作、每个人都能过好自己的一生。

“用心”实在是一个太笼统的词,让人茫然不知该怎么做。

前麦肯锡咨询师大岛祥誉所著《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总结了“麦肯锡新人培训计划”中最精华的部分逻辑思考——批判性思考+逻辑性展开——告诉你为人处世的“用心”的具体步骤。

千万不要被这里的入职培训、职场新人所局限,事实上,通读全书后,你会发现,这本书阐述的思考术完全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限于职场,适用的人群更不仅限于职场新人。

首先,作者大岛祥誉以丈夫给妻子买生日礼物这样一个极具生活气息的例子作为《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的开篇,向大家展示逻辑思考怎样帮助我们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

一般丈夫的思考:

“首饰排在女性喜欢的礼物排行榜前列”(前提条件)

“妻子在网上看过项链”(调研观察)

“把项链当做惊喜送给她做结婚纪念日礼物吧”(结论行动)

一般性思考的结果:

妻子说了“谢谢”,但并没有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

这个例子代表的是生活或职场中你以为是正确的,实行起来却不顺利的情况。——想一想,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

大岛祥誉给出了麦肯锡式的“真正的逻辑思考”的具体步骤:

Step1:亲自确认前提条件(这是真的吗?)

Step2:深入查证(……所以会这样)

Step3:持有属于自己的意见(这个不错)

所以,一个具有逻辑思考力的丈夫应该这样思考:

Step1:“女性喜欢的礼物排行榜”中的女性是泛指,我的妻子会不会喜欢这里面的礼物呢?恋爱以来,她表现出对首饰的格外关注吗?

Step2:在早上或晚间洗漱时旁敲侧击地问问,这件衣服配一款项链怎么样?看看妻子的具体反映。回想这一年的婚姻生活,妻子有没有表达过最自己的不满或者期待?妻子最希望我做什么?

Step3: 经过以上的思考,如果妻子表现出对项链的喜爱,那么买一款项链。想到最近妻子总抱怨两人没有共处的时间,所以得出妻子最希望自己能多陪陪她的结论。因此,丈夫几天前就开始把结婚纪念日的工作提前做好或者安排好,结婚纪念日早早下班,买好项链回家陪妻子,所以结婚纪念日的礼物是:项链+难得的温馨共处时光。

这样的礼物,妻子的反应是大大的惊喜而不仅仅只是一句淡然的谢谢。

因为这样的礼物真正的体现了丈夫的“用心”。

“用心”的逻辑结构就是上面的三步。

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大岛祥誉还举出了参加演员选拔这样的职场的例子:请表演笑。

你会怎么表演:哈哈大笑?咯咯地笑?

如果你这样想,就跟大多数人一样把心思都花在了发出各种不同的笑声上。而获胜者表演却是:没有出声,嘴角微微上扬。

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逻辑思考呢?

Step1:笑包含出声的笑,也包含不出声的笑,笑容是有很多种的(前提条件)

Step2:竞争对手们都只会出声地笑(调研观察)

Step3:可以只用表情而不出声地笑(结论行动)

最终,这样思考的人创造出了“符合现场的笑容的演技”。

这里有一组商场收到的投诉意见,你来分析下:

·咖啡店人太多,等不到座位

·卫生间数量太少

·自动贩卖机的热饮都卖完了

·室内的门把手很凉,很容易起静电,心情差!

·希望饭店里能有盖在膝盖上的毯子

记住要用逻辑思考的方法,这么多的投诉意见最终只用了一个小小的改进就全部解决了。

你想到了吗?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第22页有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