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近在远方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近在远方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6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近在远方读后感精选10篇

  《近在远方》是一本由七堇年 / 苏枕书 / 王泽 / 老王子 / 庆山(安妮宝贝) 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在远方》读后感(一):让我带你到处去旅行

坦白说,如果不是因为早班机,不会在这个时间坐在这里评论一本书。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使人绝望
前几篇是除了辞藻堆砌毫无看点之文。
这种文字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同义和近义词,反复出现的孤独岁月静好、宠辱不惊的不同表达。
那它又有什么浪费时间之处呢?
那就是内容空洞,味如嚼蜡。
何不买一辞海来学学遣词造句
语法错误更多,比如为了文字华美,尽量少用人称,大量句子缺乏主语。也许是我(庆山:此处我字应省略)应试教育受害严重,委实难以细读并感受此类文字优美之处。
但是七堇年将庆山(安妮宝贝)放在第一篇,我想这与她自己的情结有关,也与那个时代带给安妮宝贝的名声有关。
七堇年自己最末的那篇文章晦涩之处颇多,但仍引人入胜
不仅仅是酒吧匆匆一吻,更有无数的留白。
何不再听听歌谣和故事,造一座城池来?
但是因为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使我觉得这本书可以买下来,并且可以推荐朋友读。
题目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爱情故事,却胜过世间肝肠寸断情爱故事千百倍的母女情谊:《我们唯一的一次旅行》。
平淡朴实地由一件毛衣引出戏剧性的童年往事,偏又与母亲老去后迈入童年状态的母女二人不同反应形成强烈对比。
“就算要她跪下来”。看到这里,我甚至觉得自己翻不动一页书。
关于自己童年的记忆,最多的就是挨打吧。幼年的自己是沉默寡言的人,挨打也并不说痛,不求饶,不哭。
母亲一边打,一边生气又痛心:你可不可以哭一下,认个错。
她怕我不知伪装柔弱在成长的过程中步履维艰
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她的生气之处,懂得之后,也无法和她好好谈论。只能尽量努力,不让她伤心
唯一为她做过的事就是在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们发现我身上的伤痕之后问我是不是妈妈打了我之后,撒谎说是自己撞的吧。
很少对她撒谎,最多的就是每次她问我姑姑们是不是经常说她坏话,坚决地说没有吧。
那么伤心地觉得妈妈很辛苦,很爱她,希望大家可以对她好一点,让她开心,让她的愿望都满足,却不能让她知道。或许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这种情绪吧。我对自己的感情判了罪,我不愿意她觉得我是懂事的乖孩子,让她对我一直毫无希望,这样在未来便不至失望
小时候每年大年三十带我去玩,忘记时间,全家人满城寻找我们的那个表哥查出艾滋病。两星期前的一次午饭,妈妈轻描淡写地说,我愣了很久,只能吃一口白饭。
他们舍弃一切全心全意来爱护的我不能承受,执着地去了远方。
自我牺牲亲情坚持自我的伤害里面,我选择逃避
时间分分秒秒流逝,逃避的空间愈见狭窄。
“我不想讨论。”这是任何时候她努力尝试开启话题得到的回复。
整个少年时代,我都不能接受自己。小学尝试自杀,被她回家拿东西发现。高中生病,隔一天早上她就要陪我去医院。医生害怕药品副作用,每周换不同的药。吃伤胃的药那几天连续呕吐,伤肝的药那几天早上起来鼻腔流一大滩黑血。有一天,我站在窗口漫无目的地望着窗外行人车辆,她走到我身边,说:你看那个傻子即使那样,每天也很开心。我希望你过得快乐。我没有看她,没有说话,我不能面对煽情的场面,转身离开她,关上门。
只是那句话,一直在心底。
痛苦的时候,向她坦白。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骗她的,她很痛苦,却要故作镇定地说:我知道你是幼稚,我就当你什么也没说。
为我做饭洗衣收拾屋子,永远担心我不能照顾好自己。
有一天,她仿佛很伤心自己的老去。“如果你有孩子的话,趁我们还能帮你,把他带大。以后我们走了,你老了,他可以照顾你。”
我的心中如有泰山,不能言说,只得笑笑。
妈妈,这辈子是不能长成你满意的样子了。
下辈子换你做我孩子,可好?
让我带你到处去旅行。

  《近在远方》读后感(二):风起于青萍之末


                    风起于青萍之末
                                     泊南
打开塑封,打开书的外封,是一张蔚蓝色海面的海报,镶着金边的乌云集结在平静的海面,乌云与海面之间的天际,却是白色亮眼的白云。触目所及,开阔,宽广而凝重。 还有一张令人惊喜的目录,一张色彩的世界地图上,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地域,写着不同的文章,除了澳洲,目之所及,几大洲皆是。寓意,近,远。追逐流年的时光,不如审视现在的自己,风起于青萍之末,愿个人心上的痛,随着岁月的逝去,而湮没于红尘
      安妮宝贝的文字,总让我想起琼瑶。二人的文笔与叙事风格完全是风马不相及,笔下所呈现的内容却是很相似。婚恋,情感,出轨,第三者,波折,分手或者大团圆,真爱无奈,纠缠与不舍。虽然很多小说都离不开这种窠臼,可是没有人让我觉得她们是如此之相近。
尤其是这篇《花谢》,格调低沉,略显压抑,与我以往读的她那些作品风格还是很相似。虽然写的是两个女人的旅行,但表现的却是两个女人各自不同的情感经历与对待感情的迥异的态度。虽然我不喜欢这类的题材,但承认,安妮笔下的人物很真实。只是这压抑的格调,略感不适。我已近不是生活在6月的高中生了。
源于一个人,才会喜欢这个人的作品,这大概是爱屋及乌。一直比较喜欢苏枕书这个名字,所以这本书第一翻开的便是看50页苏枕书的《何月不照人》。笔调一直是我喜欢的,内容也是我感兴趣的。让我真切地想起小时候,第一次独自一人爬上高山那种忐忑和兴奋,可能是源于内心期待,亦或是对于未知的渴望。喜欢川端康成的《千纸鹤》胜过《雪国》,各人的感触不一样,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期待,也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曾经也想过去一趟川端康成笔下的世界,苏这书这个《何月不照人》圆了我这个臆想。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郭珊的《旅行者的故事》。那个流浪的渡边先生,时时让我跳戏到渡边淳一。可能我对日本作家知之少之又少,仅限那几个十分有名气的作家。他说“艺术的本质是心灵自由,而不是概念。”读到这里我沉默许久,想起身边那些借着他人之言不经大脑的侃侃而谈,仿佛多么博学多才,但仅仅是“仿佛”而已。之二中的那个K,令作者时时挂念的K ,最后也不能免于世俗,身上的那些才华特立独行,在岁月的打磨下,没了棱角。开了摄影室的多才记者,已然离开他自己的航线,他过着自己曾经最看不起的世俗生活,圣人版的K食了人间烟火,他也变得和烟火一样,俗不可耐。他曾经那个博客结尾写着:
           我要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牧场,在这个牧场之上,我将生长自己的粮食。当我的庄稼生长之时,我将坐在树下喝家酿的酒,写小说以修身。我将和我的孩子们尽情玩耍,对那些汲汲于名利而咳嗦不止的可怜人,我要嗤之以鼻
恐怕,他已经不是作者梦中的那个说着“跟我来”的男人,他只存在于作者的臆想之中,他是那样被作者臆造成完美的样子。此去经年,年华老去,我还是我,你早已经不再是你。
心在远方,世界与你不再咫尺天涯。心有多宽广,你就可以走多远。

  《近在远方》读后感(三):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

吸引我愿意放下身边的纷纷扰扰,静下心读一读这些人远方的故事,是因为开篇的一句话:“很多人的生活活得潦草、轻浮,却又把手里的每一件东西当作实用,不愿意损坏,不愿意它变化。痛苦就是这样产生的吧。”我想,潦草的生命并非每个人活着的初衷,而是因为内心的不舍才会如影如幻,失去本真。没有谁只是想随便应付一生的华彩光景,也没有谁不想为梦想策马为爱致敬,起码痛苦的背面含义就是在乎。
于是,我们该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世界,看看我们自己。唯独当你一个人在路上时,你才会清醒的认清自己。
所以,这看似是一本关于不同旅者的见闻轶事,其实是跟内心的自己平心静气沟通的心灵之旅。梁漱溟曾说人生要必经三个阶段,第一是解决人与物的关系;第二是人与他人的关系;第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三个阶段,依次排开,顺序不能颠倒。如今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我们和内心的自己和谐相处的关系。
不管是七堇年,还是安妮宝贝,似乎都在用远方的见闻传递着看待世界的态度,一花一木,一城一景,都能映照内心最原色的真实面孔,无论是悲或是喜,是痛还是情。也只有在路上的那一刻你才如释重负,这么多年埋在心底挥之不去伤感也好,无法忘却的悲伤记忆也罢,就在那一刻全能坦然面对。也只有在那一刻,你敞开心扉、挥舞双臂,对着远山呐喊,迎着海浪大笑。这世界,哪里有什么忘不了,也没有过不去,只有不再为难自己。
我觉得,旅游与旅行是不一样的。游是游山玩水,一副惬意自得潇洒。行是行万里路的苦行僧,一副参透红尘不罢休的虔诚。我也爱旅行,走走没有走过的石板路,摸摸未曾摸过的黑沃土,看看未曾经历过的大千世界。也只有那个时候,路上的一朵黄色野花,小溪中一尾灰色小鱼,都能让你雀跃,也能让你感伤。这一路,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只有自己最清楚没有半点杂质的快乐是什么样,只有自己最能感受走出去才看到之前的自己有多狭隘。我很喜欢毕淑敏在自己一本旅行书中说,旅行最美妙的感觉,是在它不断地提醒我们——你所知甚少,而这个星球如此美好。安妮宝贝在书中也说,“多美好静谧的爱情,像一个拥有花枝的精灵,花开花谢,周而复始,她却一直都自在而虔诚。纵使不能再一起往前走。有一个远方,只有自己知道,那所有的过往、烈焰灼伤过的心伤,都在一念间,花开幸福。”这一切的感受都来自与内心的自己和解,来自对所有不好不坏的接纳,来自对自己昨天的释然。
其实能够放得下就是不用处处用他人的眼光装扮自己,真正能够做真实的自己也就是与内心的自己和谐相处。旅行是一条路,但绝对不是标准答案,因为你有你的声色犬马,我有我的各安天涯。路过不会遗憾,分别不会埋怨,别在为难自己,要明白: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

  《近在远方》读后感(四):一本蓝色封皮的书 一场亦无归期的旅行

学业告一段落 开始实习 必然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 但是工作 也就意味着生活被公司制度所控制 正好又是比较轻松的工作 偶尔为自己新学到的东西欣喜 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重复重复 那么生活变得安逸 渐渐无味 开始闲聊 享乐 浮躁
好久没有坐下来静静的读一本书 读书对我来说 除了时光的流逝 也是自我的对话 是外在世界的探索 是跨越时间空间的一场旅行
恰巧看见公众号一篇文章 如何为自己订书单 读书计划 各类型的书 小说 散文 纪实 非纪实 1000页以上的 比你大100岁以上的 等等 还有一条是 一本蓝色封皮的书
于是我开始计划我16年的书单又想到15年还有几本书没读一下买了三本庆山(安妮宝贝)参与的书有一本《近在远方》正好就是蓝色封皮简介说这是一本关于旅行与性的书自然也把它加到我的书单中了
即将就有一场旅行摆在我眼前带一本书去旅行 想来它也再合适不过了 大年三十我和我妈两个人 背着双肩包 在北京站等待开往南京的火车 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 我翻开了这本书 十个作者 不止十场旅行 有旅行 爱情 亲情 友情文化 生活 工作 追寻 趁着卧铺关灯前读完两篇故事
白天旅途的匆忙晚上整理游记 抽空与朋友分享 四天的旅行我再没翻开它 返程的火车买的硬座 全车厢的都东倒西歪的睡去了 只有四个黑人 说着我一句都听不懂的语言 聊了一宿 还有我 一宿看完了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望着窗外 路灯飞驰而过 天在一点点亮起 我流下了眼泪 我的心在颤动 可能只是因为一夜没睡 我第一次读完一本书之后没有喜悦 没有充实 我感觉孤独 困倦 疲惫 愧疚 迷茫 艰难 空虚 筋疲力竭 歇斯底里
我感觉这本书里的所有情绪都压在我身上
旅行是爱情的考验爱是互相照顾 彼此依赖 相互独立 彼此自由
旅行是历史的追寻文化的探索 是换一个看自己与世界的角度
旅行是亲情的亏欠如果你不给你爱的人一次美好的旅行那么上帝就会给你一次生与死的旅行
旅行是工作的必然旅行是平淡生活的逃避是未知美景的追寻……
那么旅行予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只知道坐在电脑前冥思苦想是完全没意义的旅行的意义自然要到旅行中去找在我不知道的哪次旅行哪趟列车 哪个夜晚 我一定会遇到属于我的 旅行的意义
我总是记不起自己写过的东西 写完就忘记 读书是汲取 写字就是释放 所以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 我已经开朗许多 我又好了 好像就是一场灵魂出窍的旅行 这会是一场既无终点 亦无归期的旅行

  《近在远方》读后感(五):你的远方,我的脚下

十位作家的旅行点滴,十场关于自我修行与外在风景的碰撞交融。无论是走在澎湃无限的途中,还是如此时静坐在安宁的小屋中,都不时地问自己,旅行,到底是为了什么?尤其是那种热血上涌,即刻动身的远游,心理动机是怎样的?喜欢带着单反出门,那些不期而遇的动人时刻,华丽风景定格于脑海的一刹那,我要让自己相信所有相信和坚持自有沉默的意义,魂为之夺。每一次旅行的结束,或许都是一次对人生现有的妥协,寻常岁月的倦怠,终归是逃不掉的。每一个你的远方,都是另一个人现有的无奈,细细想来,旅行的意义,真的是一种轮回中的自我解释,装进一段不完整的记忆,触摸自我生命的无常、凄痛、美丽。“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的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喟叹的,这样的一切,于我都是可亲的,于我都是可怀的”,我相信,复杂如人生的旅途,那些内心深处疯疯癫癫自命不凡的渴望,每一次灵魂出窍带来的短暂自由,都将付出现实狼狈的代价。

这代价,却都将化为脚下一方尘土,留下曲折印记,安然向前。

  《近在远方》读后感(六):在文字里感受旅行的不同意义

近在远方,你所谓的远方实则也是别人的故乡。你走出去,远方就不一定远,你走不出去,再近的地方也属于远方。 总是听人说起“旅行的意义”,对于我这个鲜少外出的人而言,期待一场没有负担的“独行”。在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满足好奇心之外,自己能够拿出“独行”的勇气,最终目的是让心变得更加强大,获得成长。多年几乎终日默默陪伴在小镇,看着它逐渐发展,却想象我在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生活着。身未动,心已远。再近也是远方,故每次出门,哪怕是不太远的地方,去的时候都充满向往,回来的时候希望奔驰的列车永远不要停下来,就这样一直开下去吧,看着窗外沿途的风景,不知道想过什么或就是什么也不想,多好。 深刻记得少有几次的真正的旅程,一路兴致满满,到最后不得不离开,当我真正意识到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的时候,那种意犹未尽的感伤。那些好不容易的行程总是带着遗憾与惆怅…直到后来看到一句,没有一场完整无憾的旅行。应该就像是没有一段完美的人生。 这是一本散文型游记的合集。每看到别人的游记,总是心生羡慕。恩,其实这些国外的还好,或许是知道太不可能,才没有深深的期盼,却不会也不能丢失那份内心的向往,感谢可以在这些文字里懂得一些东西,想象遥远的风景,感受一种心情…… 已经改名叫庆山也好。而我更加喜欢称呼她安妮宝贝。我看她后期散文居多,一直很喜欢她对于生活的态度,文字直接、清朗。在这篇《花谢》中,象河和鹿真一起游日本,中间贯穿着象河与C之间的感情纠葛,和安妮宝贝过去的小说一样主要在于探讨,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似乎是象河一直的疑惑。而鹿真说:要大的爱。什么是大的爱?互相关心、照顾,不干涉,不黏黏糊糊,不彼此占有。只是一起往前走。文的最后,在佛前的那“一念”,象河彻底明白了。 陈丹燕的故事主要是记录,沙漠里的古堡,国王与王后,那些传奇的古老往事,感觉是那样远久却无比有趣。陈丹燕说:“去一个地方旅行,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东西。旅行是去寻找想象的世界,验证想象的世界是否能与现实中的世界吻合。”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向往远方,只是想看看真实世界和内心所描绘世界有何不同。照片视频里的想象中的怎么也比不上自己眼见的来得震撼。 木遥的《断章七则》:“我要借此证明我仍然在热切的用心生活……”所呈现的就像是我们常常说的在旅行中找回自己;苏枕书的《何月不照人》,旅途与回忆穿插,她和她的故事;《我们唯一的一次旅行》写的“我”和母亲的故事,看了很感动;《不完整的天堂》写不愿听的世俗,说不好玩人事,不见风光,的确不完整。难怪老王子说旅途无趣;吃货王泽的意大利故事温情满满,这生活最好不过是:旅行,有好伙伴,有好吃的,还有来自善良陌生人的暖意。 小七的《黄昏收集者絮语》放在书的最后,她写各个城市中不同的黄昏。写小娟的歌声。写自己的孤独。也写遇到一个理解自己的人是多么幸运。而我对于黄昏却是爱恨交织的,记得小时候一到黄昏时候心里就会莫名的难过,想哭。之后常常看夕阳却觉得特别美。天要黑了呢,可是明天还是会亮起来的。 我很喜欢郭珊的《旅行者的故事》,人生就是一场路途,所遇见的人事都是路途中的故事,为了梦想远走他乡的渡边先生,一直渴望与众不同却被现实吞没的K,还有Sam的传奇而丰富的人生。我也渴望像她那样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倾听别人或分享自己的故事,获得一种释然或成长。在路上,有了一些人的陪伴,才不孤单,才让彼此的人生更加丰富。

  《近在远方》读后感(七):在远方,扩大内心的能量

在谈内容之前,先来说说这本书的外封面和目录。
1.外封面拆下来铺平后,是一幅漂亮的风景海报;
2.目录不同于常规式的目录表,是在一幅彩色世界地图上标示的。
这两点用心而又特别的设计,很喜欢,在此先赞一个。
————————————————————————————————————————————————————————————
这是本以“旅行”为主线的合集书籍,谈到旅行,第一联想到的是毕淑敏一篇关于旅行的文章,她在文章中例举了33个旅行的理由,如:远方有故事;为了看到不同的景物,激发自己的荷尔蒙;为了能吃到不同的食物;为了看不同的文化;使人脱离凡俗;可以让人从原来的窠臼中跳脱而出;为了追寻某种在社会里已经遗失的东西;为了跟三两好友共同度过一段美丽的时光;是从自己活腻的了地方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去……而我最喜欢的一个理由是:人在意志空间的行走,通过这样的意志行走,扩大了自身掌控的范围,最后扩大自己心理的能量。
琢磨着作者为什么把书名取为“近在远方”,难道有咫尺天涯,天涯咫尺之意?带着这份好奇,走进了这本书。
安妮宝贝在《花谢》里,借象河和鹿真的一段日本之旅,谈“一念”。(安妮宝贝的小说里,讲了太多第三者的故事,这篇也不例外。)文末,她说:“心中的一念,就可以让无边的世界幸福。终结了会有开始,死去的会复生。只有这样,花开了没有凋谢。”那为何小说名字叫“花谢”呢?取意“花开了没有凋谢”的一首一尾麽。
安妮宝贝在改了新名字“庆山”之后作解释,说:“以现在的状态和心境,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名字。更多理解是在意会之中,因此无需解释太多。这次改名不代表安妮宝贝这个名字的消失。如同一棵树长出新的枝干,一个旅人走到新的边界。你可以照旧一直称呼我为安妮或者安,它融化于这个新名字之中,有它自己的存在和位置。”很多人猜测可能与安妮宝贝近年来潜心佛学有关系,所以才改的名字。在这篇《花谢》里,确实包含了很多佛学的东西。
陈丹燕的《王后的手掌:探访印度拉贾斯坦邦》,是比较喜欢的一篇。着重于记录,言论观点的东西不多,只有几段落的“陈丹燕旅行语录”,比如:“安静下来,你要安静得好像阿拉伯水池里浅而静、倒映着蓝天的水一样,没有一丝的涟漪,这样才能在这无边灿烂的细节里沉浸下去。”看这样的文字,就像听毕夏的那首《安静下来》,“安静下来,让我能听得到雪花在开,开在胸怀,朵朵像云彩;安静下来,让我能听得到风的那端,希望正走来,自由自在……”。这些文字,这些歌,总能让我安静下来。
陈思呈的《我们唯一的一次旅行》,讲的是亲情,与母亲的一次,唯一一次的旅行。 这篇文章,让我警觉起来,我不是也是那个常常嚷着要赚钱带母亲去旅行,却一直因为种种借口没有去的吗?!“是的,我没有带我妈妈去巴马。我没有带我妈去旅行过一次。她去了更远的地方,她离开了地球了。我吃过那么多好吃的,却没有带她吃。”整本书,在此处,久久不能翻页,能够触碰内心的文字,越来越简单了。
七堇年的《黄昏收集者絮语》,作为整本书的终结,看得有些压抑。她在一天中最喜欢黄昏,觉得可能因为太孤独了,人与人之间,找到一丝共同点,很难得,那个也喜欢黄昏的大叔,让她感受到了温暖。但不知道为何,即使是温暖的遇见,在她的字里行间,我还是读出了一如既往的略带悲剧性的结局,更有一种真实的不可逃避的心酸。正如结尾那句:“那是我们自驾旅途的终点,也是我们那年相见的最后一天。”
或许,去远方,正是为了扩大内心的能量。

  《近在远方》读后感(八):每个远方都是他人的故乡°

——评《近在远方》
文/蓦烟如雪
    有段时间,我崩溃得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就像书中寂静的女子,一个人在房间,有很多打发的时间,不看电视,像苔藓一样,默默地活着……
    我逃避爱情,就像在路上遇见曾经的恋人,我都不敢去直视于他,哪怕我们已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听过很多承诺,所以现在非常害怕誓言,这种感情,有的时候是很强烈的孤独感,所以,当下我能理解鹿贞心情,因为她用5年的时间去消化巨大的孤独,还有这颗被投射和激发出来的贪、嗔、痴。
    徐徐光影散落在门外,一夜的雨释放得透彻,滴滴答答也只能在回忆中听闻,我想象着这个没有情欲湿度的女子,想象她那么淡然的说自己的过往,说自己生下没有父亲的孩子,要有多坚强,才能不怨恨别人,不为难自己。
    我最喜欢书里的这句话,什么是大的爱?是互相关心、照顾,不干涉,不黏黏糊糊,不彼此占有。只是一起往前走。
    这是一句让心沉淀的话,曾经洗劫一空的心门,渐渐会打开,会觉得,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只是大爱需要考验,也需要福报,我想它只是来迟了,并未不曾光临。
    我们不缺乏爱的能力,能够爱自己也是很好的。《花谢》中,我们可以祈祷,不为自己,是为所有被自己内心的烈焰灼伤过的人。
    《王后的手掌:探访印度拉贾斯坦邦》中那些褪色的辉煌,剥落的宝石,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沧桑,荒凉掩埋着十六大城,当年的传说成了覆没的一阕,颓垣断壁,倒塌的宫墙,忧伤得像是渐落的光景,只容自己一笔一笔的在心中,画着那些尚且遗存的细密画。
    在《何月不照人》中,我也想到了的《伊豆的舞女》,想着川端先生在回忆中为少女流泪,说如今回想,恍如一梦,那时候还太年轻。或许这是他的劫,但他甘之如饴。我很艳羡苏枕书在旅舍里,能枕着无边的海潮而睡,想着女子,想着照拂的月光。
    木遥的世界很细腻,《断章七则》里,每个地域都让她舒展着感性的小细胞,就像她引用的那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永存不移”。一个心存美好的人,无论是遇到小孩啼哭,抑或者纷沓而至的痛苦,你能都一一化解,因为她会慢慢懂得旅行的意义,甚至是努力和坚持。
    书中,我很触动陈思呈笔下的母亲,无论是湿袖子的毛衣,抑或者轻易和陌生人打成一片的妈妈,他在倾述回忆,没有走向倒故事的模式,我和母亲也会有这样的感受,“现在只剩下我们了,我们要相依为命”,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很早熟的人,不会绕弯,过于耿直,看见他母亲患了癌症,我很悲恸,很多母亲,一辈子都没有学会理直气壮地“做自己”,养育了孩子,照顾了别人,我看着她母亲的求生欲望,多想说,让她好好活着。她一生都想走到更远的地方去,可他从未带母亲去旅游过,甚至是我,她走了,去了远方,再也没有回来。
    突然我想到了《黄昏收集者絮语》中七堇年说的暮色,黄昏不叫坐黄昏,仍然是哀丽的,一如莎翁所说,玫瑰不叫作玫瑰,仍然芳香。
    书里的故事游走在他乡,可他们终究都要回来,爱的回忆,爱的安亡,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守墓人。我坐在电脑前,想象着这些指缝都未能触及的地方,我来这个世界很久很久,也许与他们都会有一面之缘,但我突然喜欢那句。
    我甘于生命的短暂。不是我喜欢死亡,而是在那短暂的一簇间,我看见了美在悄然绽放。
 
筱筱

  《近在远方》读后感(九):如果没有感动

如果没有感动
远方,似乎总是那么遥不可及。
可以是山外的城市,可以是城外的海滨,也可以是大海另一边的国度。我们可以孤身上路,亦可结伴同行,无论如何,我们的目光从未停留在此刻。
这便是远方的意义。
它在呼唤,呼唤心底的勇气,呼唤前行的热情,或许,还有隐隐的爱情。
也许,这就是《近在远方》诉说的感动:
一个人能送给爱人的最好的礼物是时间,时间能送给一个人的最好的礼物是远方,愿你与所爱一直走下去,走到时间的深处,人生的远方。
我们的远方,就在我们一步一步前行的时候划归咫尺。
从亚洲到美洲,从欧洲到非洲,我们追随者旅行者的脚印,鞋底的沟壑填满了远方的泥土,肩膀的背包装满了布满了行走的灰尘。我们,还感受到旅行者的心境——淡然、惶恐、踌躇、炙热……他们不仅为我们写下了美景,还为我们带来了感动。
我们习惯了在前行的时候带上相机,随时咔下所见。但却在匆匆忙忙的旅行中,忘记了感动。
或许,我们应该放慢脚步。
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瞬间变得安静。没有熟悉的观众来欣赏我们的逗趣,我们的狂热,我们把真实的自己暂时掩盖起来,扮作礼貌温和的旅行者,彬彬有礼地讲话、走路、观赏。可我们一直期待能够偶遇到一个秒懂自己的旅伴,然后可以尽情的释放自己。
情侣出游的时候,似乎浪漫会缓缓地迎面而来。总会有一个人在左右陪伴,倾听我们的不安和兴奋,商讨共同面对的难题。可是也会有争吵,也会有分歧,也会有不欢而散。僵局还是迁就,转身离开后的妥协似乎一点一点地磨合下棱角。
好朋友们一起活动似乎是最为欢乐的时刻。嬉笑淹没了困难,感动盖过了泪水。总会有人站出来,成为小伙伴们的领头羊,在众口难调之中找出尽可能满足所有人口味的一条路。互相扶持,互相依赖,友谊尽显,情谊无限。
前行的路上必定有美景,可我们也要带上感动。有了感动,我们的远方才会熠熠生辉,才会在归家之后越发生动。那些一个人的惶恐,两个人的浪漫,无数人的欢歌笑语才会愈发的深刻。
美景可以定格,可以留念,感动却一直在心里,念念不忘。

  《近在远方》读后感(十):家乡,那远方

       先是小小的赞一下。书的外封是大海的深蓝色。整个外封打开,就形成一张海报,不知是日出还是日落的海边,沉郁的蓝,远方的霞光,很是震撼。
书的目录也很独特,一张世界地图,标注着作者旅行的国度,很有新意。
 
       简介说,这是一本以旅行为主题的书,作者以旅行中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情和爱,向大家讲述旅行的意义。家乡有亲人,远方有美景。书名《近在远方》,是咫尺亦天涯,心安处即吾乡。
       行在路上的意义是什么?有位朋友停职一个月,骑行西藏,看他同步上传的照片,不是不惊叹的。他利用工作之便,去过很多地方,空间里有他许多旅行的照片。他是真的喜欢旅行而行走。也有朋友逃离情伤,去了玉龙雪山,她是为了忘记过去以及重新寻找自我。旅行的理由、方式、状态有很多种,不管是因为什么而上路,总会有点点的收获。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王泽的《哈德孙河以东,威尼斯以北》,这篇里有可爱的人,逗趣的故事,这里的旅游是闲适和享受的,漫无目的地看见意料之外的风景,邂逅有趣的旅伴。
“吃了人家的饭,走了人家的路,不怕口音难听努力说人家的话,就觉得自己也可以算是一分意大利人。”作者闲步在威尼斯,在拐角看到有水潭、被绿色植被环绕的私家小院,有着大隐隐于市的情怀;有萌萌的意大利同事送的提米拉苏,有玛瑞“千里”当翻译救急,并请作者和作者先生回家吃饭,由此引发一段二代人意大利面情缘的故事;有有把旅馆后厨当做自己私厨,天天求美食的故事••••••作者悠闲的逛在威尼斯的街头,写着她的意大利故事。
       安妮宝贝的故事是在旅行中寻找自我。也有几年没读到安妮短篇的文字了,翻开第一篇《花谢》,读过几行,感慨“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即使改名为庆山,安妮宝贝的风格仍然保留。象河和鹿真结伴游日本,在四月末,大部分樱花已落尽的时节。象河与C纠缠5年,她想是他们“过于接近,过于亲密,才导致彼此放肆地投射心里的恶性能量,还是因为他们不够爱,才会这样无法容纳和接受彼此?只知道他们成为彼此的回收站,所有不愿意暴露给世间的黑暗,全都扔给对方。这是依赖,还是对彼此的轻视”,最终也看透“不怨恨别人,也不为难自己,这才是自由了”。
       也有亲情的故事,也有游记。《我们唯一的一次旅行》看过感触很深,都说爱是往下传递的,上一辈为我们付出他们的所有,我们却可以用很简单的一个理由就忽视了他们,没时间,要工作。文中的母亲最终也没能去巴马。在还有机会的时候,听听父母的心愿,对他们好一点。
       郭珊那些旅行者的故事,四处游历追梦的渡边先生、追求自我的K、传奇人生的Sam,他们的故事发生在路上,或与路上有关。旅行不就是这样吗,为了景色,为了在途中遇到不同的人,为了散心。《近在远方》,家乡远方,踏上旅途,不为了什么,只是出发就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