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暗店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暗店街读后感10篇

2017-11-26 22:37: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暗店街读后感10篇

  《暗店街》是一本由[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店街》读后感(一):不要轻易让外在事物或人把你在通往内心的路上引诱出去,流浪在路上

      读的过程可以不断思考,读过之后又陷入沉思,优秀的作品往往都有这样特点。通过对会回忆部分的描写,不断的思考自己应该做怎样过自己的生活。如果说生命是由记忆,现在和未来构成,那么其实记忆和现在的本质都是当下,因为过往的当下构成了记忆,而对未来的思考使我们明明知道意义不大可是却又永远在做的事情,就想《安娜卡列尼娜》最后列文对宗教的态度,明明他知道祈祷是无用的可是却在自己儿子出生时和面临危险时莫名的祈祷起来,这可能是人类当自己能力无法改变现实时候而自然而然产生的想借助外力行为,而对于未来的思考也可以说是祈祷,应该也是一样。而当下的生活是实实在在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实质—记忆和现在,本书有一段描写深深震撼我心,“古怪的人,所经之处只留下一团迅即消散的水汽。我和于特常常谈起那些丧失了踪迹的人,他们某一天从虚无中突然涌现,闪过几道光后又回到虚无中去。美貌女王、小白脸、花蝴蝶,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即使在生前,也不比永不会凝结的水蒸汽更有质感。于特给我举过一个人的例子,他称此人为海滩人"。什么意思呢?"一生中有四十年在海滩或游泳池边度过,亲切地和避暑者、有钱的闲人聊天。在数千张度假照片的一角或背景中,他身穿游泳衣出现在快活的人群中间,但谁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谁也说不清他为何在那儿。也没有人注意到有一天起他从照片上消失了。我不敢对于特说,但我相信这个海滩人就是我。即使我向他承认这件事,他也不会感到惊奇。于特一再说,其实我们大家都是海滩人。沙子只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我们大部分人医生都会是一个平凡的生命,可是一个平凡的生命要怎样度过我们的无数个当下,被人说烂了的道理是每个当下开心就好,我不反对这样的说法,可是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开心呢?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有怎样让自己过的宁静且开心?这些问题在孤独时会不断涌现出来,而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些。不要轻易让外在事物或人把你在通往内心的路上引诱出去,流浪在路上。找到那个真正的你,用力生活,尽量让回忆精彩。
小说结尾,“黄昏时分,一个小女孩跟随她的母亲从海滩上回家。她以为还想再玩,就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她离去了。她已经拐过街角,而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象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地在暮色中消失吗?” 是的,也许我们看似强大的生命最终都会轻易的消失。上面说的那些疑问我不知道会停留到什么时候,可以没有答案,但是不能不思考。

  《暗店街》读后感(二):个人评分:70.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和看其他书一样,随时记录一些想法,整理出来后发现,除了第一条还不错,其他的都是槽点。。。。

书评:

书的一开始,多次提及人会被历史遗忘,其实大多数都都会从这个世界消失,如果没有灵魂一说,那么这对个体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持续的心态上的愉悦。

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和看其他书一样,随时记录一些想法,整理出来后发现,除了第一条还不错,其他的都是槽点。。。。

叙事手法有点雷同,就是找到一个地方或人,然后获得下一条线索。

事物的描写也很粗,大部分线索都没有画面感。

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刻画。

细节的东西很多,包括人物调查,人物背景之类的信息,记吧,实在太多;不记吧,后面又可能用到。

书的结尾有点莫名,也没说清居伊如何失忆,也没说他到底记没记起来自己的身世。如果说为了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其实在书的中间部分已经说明了。

往深奥里说,所谓的人的渺小,所谓记忆对人的影响,个人感觉是硬加上去的,许多书都能够加上类似的“深奥理念”。

本书结构:

时间顺序推进故事

这本书讲了什么:

1于特,居伊出场,介绍背景,法国,居伊十五年前失忆,侦探于特帮他获得了现在的身份。

2保罗,厄尔特尔比场他们俩似乎很早之前就认识居伊,居伊似乎有社交恐惧

3跟踪斯蒂奥巴。

4斯蒂奥巴表示也不认识他,但提供了一些流亡者的照片,其中就有居伊,照片中他手搭在嘉·奥尔罗夫的肩上,居伊准备去找她。嘉的俄国名字叫玛拉。

5于特来信,不想加入尼斯这个苍老的城市。

6嘉已于十五年前去世。

7居伊找到嘉的前夫,获得了几个人的名字,曾经和嘉有交往,其中奥瓦尔 · 德 · 吕兹这个名字居伊似乎有种特别的印象。

8居伊又到了嘉自杀的地方。居伊和于特用海滩人,从未凝聚成水的比喻形容人被历史遗忘。

9在上流社会的《博坦》里找到一个奥瓦尔 · 德 · 吕兹的联系方式。

10找到克洛德·奥瓦尔,确认有一个弗雷迪·奥瓦尔 · 德 · 吕兹的人与居伊提供的信息一致,同时提供了另一条线索,奥瓦尔家族来自毛里求斯。

11居伊又获得了弗雷迪以前的住址,在那里找到奥瓦尔家族的一个佣人,给了他一个装有弗雷迪遗物的罐子。又获知一个叫彼得罗的南美赛马师认识弗雷迪。

12弗雷迪的遗物又带出了一些线索。

13通过遗物中的电话号码在《博坦》上找到一个地址。

14翻看博坦上的大人物。

15找到了那个电话号码的地址。里面的人认为居伊是彼得罗·麦克沃伊。随即又给了他一些和他有关的东西。

16尝试回忆。

17在一家咖啡馆又获得了一条库德勒斯女儿的线索。

18回忆过去

19一个电话号码和地址

20通过杂志的照片,找到当年的拍摄者,然后又获得新线索。摄影师有点神经质,担心被暗杀。

21再次回忆

22查看摄影师提供的照片。

23亚历山大 · 斯库菲的生平调查。

24回忆斯库菲相关的事。

25尝试回忆曾经的作息。

26以彼得罗的视角想象生活内容。

27于特来信,喜欢上了尼斯。称下一个邮班,会寄来关于奥列格 · 德 · 弗雷戴的信息。

28德尼兹 · 伊韦特 · 库德勒斯的调查报告

29吉米 · 彼得罗 · 斯特恩的调查报告

30彼得罗 · 麦克沃伊的调查报告

31回忆买戒指的前段,但身份不明。

32德尼兹找她的教女。

33在一家熟食店,安德烈 · 维尔德梅尔主动搭讪居伊,他称他们俩同是弗雷迪和嘉的证婚人,多米尼加的外交官鲁维罗萨·波菲里奥是居伊的彼得罗的好朋友,也是证婚人之一。彼得罗和鲁维罗萨关系很好。彼得罗的中学是德 · 卢伊扎中学。维尔德梅尔还提到了两个人,帮彼得罗偷渡的俄国人,滑雪教练博布。

34彼得罗,德尼兹和波菲里奥流浪法国的维希街头。

35居伊到德·卢伊扎中学寻找线索。

36卡媛夫人应于特要求,来信告诉居伊关于奥列格 · 德 · 弗雷戴的情况。

37很具体地描述和德尼兹等人坐火车的经历,似乎是在逃亡,博布被人介绍来收费帮助他们偷渡到瑞士。穿越国境时,彼得罗和德尼兹被要求分开,彼得罗有不好的预感。

38 居伊到麦麦热夫寻找搏布,然而他因为一次滑雪死了。

39 阿尔弗雷迪·让·奥瓦尔·德·吕兹的调查报告。

40 写信告诉于特要到太平洋的一个岛上去找到自己的生平情况。

41 一个电话号码,一个地址

42 到上一章的地址去寻找线索

43 描写一个妇女叫彼得罗的名字。

44 坐船到赤道。

45 到达帕皮提港

46 找到一个在博拉博拉岛居住了三十年的弗里布尔。

47 找到弗雷迪的房间。

读这本书的动机:

诺奖的主的代表作品

作者: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通读

对我的影响:

评分:

70

相关书籍:

  《暗店街》读后感(三):读书小记

两天时间一口气刷完了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的三本小说:《青春咖啡馆》、《地平线》、《暗店街》,喜好程度是3,2,1。而帕特里克现在最具光环的标签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风格是统一的,恍惚中,我仿似循着帕特里克描述的法国街头漫步其中,随着主人公一同在一条条街巷间穿梭、一间间咖啡馆、小旅店前徘徊。
“现时”、“寻回”、“回溯”、“悬念”是帕特里克小说不变的关键词,《青春咖啡馆》我在大学时曾经读过,这三本小说是超级nice的办公室文艺姐姐刚到货的新书,全新未拆封,看见《青春咖啡馆》的封面时我回想起我曾看过,却是丝毫也记不得书里的内容,于是怀着不服气的念头死皮赖脸借来看了,法式的缱绻,语调氛围都蒙在薄雾中,故事的架构也是淡的,读完的瞬间只依稀记得方才的氛围,故事的线条又模糊了。《地平线》也是如此,开头和结尾我很喜欢,带有哲学意味的回溯,暗黑物质的描述跟时间轴融合在一起,自然引出寻回的主旨,不得不说三本小说的人物在年月的洗礼中也逐渐模糊了自己的记忆,这种模糊是主动为之,跟帕特里克放置的时代背景有关,世界大战悲伤记忆,小人物的流离和迷惘,任谁也不想记起,然而时间流逝后,才开始想寻回从前,那些独一无二年轻的、如常春藤般的岁月,即使如《暗店街》中所言的沙滩人,我们都是沙滩人浪中的渺渺一粟,留下的脚印很快被海水冲刷,转身离开也无人察觉。但也是曾经经历过的往昔岁月,值得寻回和怀念,哪怕物是人非
PS:电脑死机两小时,打断了整个思路,所以就琐碎的絮叨一些所感,现在需要一本耍嘴皮子的杂文集打破薄雾,以上。

  《暗店街》读后感(四):片段·过去·沙滩人

      对于诺贝尔奖,人们最关注的自然是文学方面。每年的诺奖文学奖得主公之于世后,总会引起人们的一阵购书潮,我也成为了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其实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陪跑的村上春树显然比“正主”莫迪亚诺更为人所知。自然,在得知村上再次陪跑后为其惋惜的同时,也更加激发了我对莫迪亚诺的好奇心。
    说实话,一开始看《暗店街》时,我“入戏”很慢。我想,最大的原因便是因为小说的“慢节奏”——莫迪亚诺笔下的主人公居依总是拖着已然老去的躯体,孜孜不倦地寻找着他的过去——他是一个对自己过去全然忘记的人。莫迪亚诺在本书中的“节奏”总是很慢,每节不长的篇幅中,穿插着心理描写和场景描写。读《暗店街》的时候,你总会有一种很恍惚的感觉,一种不真实的慢文艺电影镜头感——嗯,没错,就像伍迪艾伦资深文艺电影:巴黎那令人心醉而惘然的街景,居依那令人忧伤的话语,或麻木或颓废或潦倒的昔日故人,以及边看边自动脑补的电影昏暗灯光与自带的古典音乐BGM,无一不指向“法兰西历史的黑洞”——二战时德占区的记忆。
       《暗店街》最独特之处,除了那具有电影质感的场景转换,还有就是从第一节到第三十七节都没有提到“德占区”“逃亡”或“二战”“纳粹”等字眼——即便有也是极为少有的一笔带过。这是一种最为独特的手法——若按以往现实主义的手法,必定从一开始就入木三分地描写纳粹暴行与民众的艰辛生活,通篇行文都是教科书式的描写暗讽。然而莫迪亚诺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开头到临近结尾都让人感觉这只是个探寻自己过去身份的故事。故事的“进度”也很慢,有时候一些与剧情毫不相干的大段描写也能占满一篇章,耐性差的读者估计都看不下去。直到故事的最后,才将所有零散的、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通通串联起来,所有的线索交织一起,成为了一个完整的、逃离德占区的故事。在所有故事都揭开谜底的那一节,可以说是全书的高潮,给人以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让人直呼:看了这么久终于知道主人公身世了来剧透了简直感动
       至于《暗店街》的叙事方式,同样也令人感到新奇。它并没有情节紧凑的完整叙述,而是采用了片段式的描写,零散的对话,细致的描写,让人极易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昏暗的灯光,沉郁的对话,故事性的欠缺,这可以说是一种特色手法。作为一本小说,如此之散文化的写法也是有够大胆新奇的。因此,假如要给这本书提炼几个关键词的话,第一个便是本文的标题——“片段”。其次,是“过去”。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故事本身就是讲述男主人公“我”在失忆后找寻过去的故事。而“沙滩人”又是什么呢?
       在《暗店街》里有这么一段话:一生中有四十年在海滩或游泳池边度过,亲切地和避暑者、有钱的闲人聊天。在数千张度假照片的一角或背景中,他身穿游泳衣出现在快活的人群中间,但谁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谁也说不清他为何在那儿,也没有人注意到有一天他从照片上消失了。我不敢对于特说,但我相信这个海滩人就是我。即使我向他承认这件事,他也不会感到惊奇。于特一再说,其实我们大家都是沙滩人,我引述他的话,“沙子只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人都是别人生命中的沙滩人,是时间的沙滩人。我们都是平凡人,英难只是极少数。我们终将消失在时间的的布景板里。
       这或许就是《暗店街》最令人感到忧郁伤感的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沙滩人,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是那么的弱小,稍纵即逝。
       放下书,不得不感慨这真是一本“美”之书,精致而忧郁,文艺又文学,也不负诺贝尔文学奖新得主的名号了。若是拍成电影,找个文艺忧郁,走着大长腿的法国老男人,穿着西装,夜行在巴黎街头,估计能圈一大票文艺男女青年吧。
 “黄昏时分,一个小姑娘和母亲从海滩回家。她无缘无故地哭着,她不过想再玩一会儿。她走远了,她已经拐过街角。我们的生命不是和这个孩子的悲伤一样迅速地消逝在夜色中吗?”
          2015.4.

  《暗店街》读后感(五):穿针引线的社会小说

莫迪亚诺的小说大多以记忆、寻找、调查手法来叙事,《暗店街》写得就是一个患了健忘症的男人寻找“自我身份”的故事。小说看似是侦探小说,但却没有案件,没有破案手法,甚至整部小说就是由一个个破碎的碎片构成的,里边的很多描写你都没有办法确定到底是主人公的记忆还是幻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正是《暗店街》最大的亮点;当然我认为读一部小说总不能抛开它的历史背景,莫迪亚诺将此书的历史背景设定在一战至20世纪60年代期间,通过一个忘记自己身份的主人公寻找自我的过程,把读者带回到二战期间法国被德国占领的历史,从而体会那个占领法国的社会动态 思想以及人们的思考和躁动不安,体现了底层人在那个时代的生活样子。

  《暗店街》读后感(六):其实我们都是海滩人——一本追寻过去的书

海滩人:一生中有四十年在海滩或游泳池边度过,亲切地和避暑者、有钱的闲人聊天。在数千张度假照片的一角和背景中,他身穿游泳衣出现在快活的人群中间,但谁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谁也说不清他为什么在哪儿,也没有人注意到有一天他从照片上消失了。

于特一再说,其实我们都是海滩人,沙子只是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

——《暗店街》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暗店街》出版于1978年,所写的故事发生于1965年。

1965年,二战二十年后的法国。一个失忆的中年男人居依(化名),依靠着微弱的联系,一层一层抽丝剥茧,试图找到自己的身份和记忆。

生命易逝

居依花费很多的力气找到那些可能跟自己有些联系的人,而这些人却由于年迈、意外、自杀等各式各样的原因已经离开了人士的时候,让人忍不住感概生命的短暂和脆弱。例如,一张照片中和居依合照的女人在30岁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不愿意看到自己老去的样子。例如,书中前面提到的一场葬礼,例如,那些可能是自己家族唯一剩下的人。

人生艰辛

那些只出现了一两章情节却经历了颠沛流离、起起落落的小人物,不仅还原了二战以后人们的生活,还有那些心里的伤痕。年轻时的钢琴家只能屈身与饭店为别人演奏他们点的歌曲,即将面临失业,年轻的妻子当着他的面在家里和其他男人约会。一直守着主人家房子忠仆在主人们都相继离世和失踪以后,仍守着被政府封房断电的房子,将主人的遗物视为珍宝。

这些平凡的人物让人忍不住意识到,无论你出生在什么年代和国家,你总是要自己去经历成长和老去。这一条路很公平,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容易,只是不容易的点可能不同。

未知结局

怀着追寻真相的心情,急切地把书看到了最后。居依终于找到一个可能知道他人生全部的故事的好友的下落,而就当居依到达了这个好友的藏身之处时,这个好友又失踪。于是,居依打算去到自己曾经的居住地——罗马暗店街2号。

故事在此落下帷幕,关于居依的身份和过去仍旧只是一些残破的片段。这样的结局可能违背了读者对真相和完满结局的期待,可是细想又觉得真实。也许这就是真实,真相会跟随着你的追寻一点一点地出现,但是你永远无法肯定那是全部的真相。这就是真实,没有人能知道全部的真相。

  《暗店街》读后感(七):潦草的笔记

我“念”完了这本书。
我们的生命与钢琴声、电影院以及孩子的笑声一样转瞬即逝,却饱含无数珍贵的瞬间。
人们命运看似彼此相连,实则遥远孤独,人的一生就是来来回回走过那些街道,和并不熟悉的人社交,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一样的事情。
只有和少数人一起渡过的时光回忆起来会分外珍贵,通常这是我们的爱人和朋友
小说的精妙之处在于可以随意打乱时间和空间顺序,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从单一的视角审视过去,逐渐窥见它的全貌。可以说这是一本伤感的侦探小说,也可以说这是一篇精致的散文,文字中间让我看到烟云漫天、雾气弥漫的巴黎街头,还有穿着皮草提着公文包的焦虑害怕的人们,巴黎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小资天堂,而是一个充满紧张略带压抑的战争城市。
一个完全失忆的人开始从一个姓名出发,寻找到了他的一生。一个姓名接着一个姓名,一张照片接着一张照片,一个地址接着一个地址,在我寻找我的过程中,我审视着我,为我的人生轨迹感到不可思议。这个时间上认识我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原来我的存在如此容易被人遗忘,我的历史是依靠别人的叙述、陈旧的照片组成起来的。除此之外呢?——我最终回忆起来关于我的片段,和德妮丝相处的种种瞬间,我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审视,这种一边经历,沉醉其中,一边观看,清醒于外的独特视角让读者好似观看纪录片一般。
故事没有完结,是知道弗雷迪或者还是死了?谁知道德妮丝和佩德罗分开后又发生了些什么,谁知道盖和弗雷迪在他们走后怎么生活的。一切都想窗玻璃上难以擦去的水蒸气一样,或者像小女孩盖的哭泣一样,很快就会消逝在时间里。

  《暗店街》读后感(八):巡夜人

饭。从壁灯里射出来的光线直照向我,使我眼花,而其他人却都落在阴影里。也许,他们把我置于灯光下,是为了更清楚地辨认我。
"一辆轿车开到这群人的身旁嘎然停住,从车上走下来另一个老人,他身被一件罗登缩绒厚呢披风,灰色的头发理成平头,看去身板硬朗,动作利索,有着军人的风度。他会不会就是斯蒂奥巴呢?
"
"我象一个孩子吃完生日点心回来时那样,腋下挟着一只红色的大盒子,木然站在那里。我敢断定,他当时还冲着我说了些什么,但是大雾把他的声音闷灭"
"此时此刻,布朗特在想什么呢?我敢肯定,他什么也没有想。他在一种越来越忧郁的麻木状态中挣扎着。我有权利把他突然从这种麻木状态令拉出来,从而触动他的一些痛苦回忆吗?
"
"她象一个撒谎的女孩,当场被抓住了。她低下了头。如雷震耳的噪音停了,接着是用萨克管吹出的一支旋律,乐音是那样的纯正,仿佛完全溶化在空气中了。
"
"我觉得他由于疲惫和沮丧变得昏昏沉沉了,我贴近地注视者他,我担心即使是一丝微风吹进广场,他也会被吹走,而把我连同我的问题,孤零零地留下来"
"我也许实际上从来不曾叫过彼得罗·麦克沃伊,我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些透过我的有时远而弱、有时近且强的振波所散播的回音,它们在空气中打转儿,然后聚集在"
"他尽力用一种愉快的声调说话,还碰碰我的胳膊,好象要借以证实我确是坐在那里,确是在他的身旁似的"
"您还来看我吧,还会来的吧?我感到很孤独……我很害怕……”
"
"若不是路牌或者霓虹灯制成的招牌常常出现在面前,我怎么可能辨明方向呢"
"我孤零零的一个人。我又一次感到害怕起来,就是每次走上米拉博路时感到的那种害怕,害怕有人发现我,害怕有人截住我,害怕有人检查我的证件。此时此刻又产生这种心情,这可真叫遗憾,因为还差十几米就要走到头了。特别要紧的是,可别跑。不要乱了步伐,一直走到头吧。
"
"这天晚上,我又避过危险了。她在楼上等我。唯有她在等着我,如果我在这个城市里失踪了,也唯有她才会感到焦急和不安。
"
"  一间浅绿色墙壁的房间,红色的窗帘已经拉上了。床左边的床头订花老。我闻到了她身上的香气,浓郁刺鼻,但除了地皮肤上的雀斑和右臀上方那颗漂亮的痣点以外,我"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那还是在皮埃尔-卡尤街的当铺里,我就认定我将永世厌恶贫穷。有人会认为我缺乏理想。刚开始我的头脑也很天真浪漫。但这一切在人生路上丢掉了。
"
"后来,他还思忖,这种感觉,也许不过是他的青春,这种一直压抑他的感觉,终于脱离他了,犹如一块岩石缓缓滚向大海,击起一束水花便消失了"
"个小女孩跟随着她的母亲从海滩上回家来。她因为还想再玩,就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了。她离去了。她已经拐过街角,而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象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地在暮色中消失的吗?

  《暗店街》读后感(九):莫名其妙的结局了。。。

冲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头+似曾相识的书名,在图书馆偶然看见了这本书,然后就借来了。
书本很薄,每天早上坐公交的时候看,几天就看完了。说实话,没能引起我深入的思考,故事也没叫我入迷,虽然行文很顺畅的一路走下去,但是就那样结局了我甚是无奈。看完之后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挪威作家的《外出偷马》,同样获得过龚古尔文学奖。这本书花了3分之二的篇幅在各种交叉回忆,很容易跟不上线,而且故事进展及其缓慢,好不容易到了最后三分之一的部分进入高潮精彩连贯部分,结果。。。毫无预兆的就结尾了。。真是不太清楚作者的意思。而《暗店街》也一样,获得过龚古尔文学奖,不经让我想起中国的茅盾文学奖,曾经看《穆斯林葬礼》,真心让我失望了一把,感觉两个奖项作品水准类似。
回到《暗店街》,失忆,寻找过去的自己,捕捉真实存在过的人生,毕竟那些才是自己。经过一系列的线索寻找,有条不紊,过程时而带有惊讶,时而带有遗憾,时而又伴着无奈和落寞。让人失望的不是线索的中断,而是照片上一个个往日的伙伴真真实实彻彻底底地消逝。说回来,那主人公到底是在追寻什么呢?如果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置换角色,我们到底会真正找寻的是什么呢?我们过去的记忆,曾经的自己,还是过去记忆中存在的人?记忆终究是没有了,好歹我们还记得现在,对过去的自己也只能徒留一声叹息;而那些过去记忆中的人一个个从老照片上消失,是何其的彷徨和无奈,连对过去存在的最后一丝证明都没有,也许那时,过去真的是不复存在了吧。

  《暗店街》读后感(十):"我什么也不是"

       很多事物,注定被遗忘的命运。然而,我们又害怕遗忘。
       遗忘与死亡没有太多分别。可是,我们又确确实实不可能记住全部事物,总有一些事物会被我们掷于忘川。
       《暗店街》即是一本在记忆的汪洋大海里搜寻某一被遗忘事物的小说。
        “认识你自己”本身即非常本色化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写作的这本小说呈现出了多重意义的特点,这可能即是作者何以划归到“新寓言”派作者的原因吧。
       这本小说中,作者不但在认识自身为何,更在此过程中认识着他人为何,是在战后的虚无主义时代努力寻求意义。寻求的结果表现为伤逝,不过也做出了“我什么也不是”的回答。
       小说还体现了柏拉图所言的回忆即是知识。
       书名《暗店街》还表现出了时间是一种感性的存在,空间则不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暗店街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