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10篇

2017-11-28 21: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10篇

  《看不见的世界》是一本由[美]莉兹·摩尔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一):靠你自己,才能披荆斩棘

“她的整个世界都在围绕着父亲运转,因而对这一轨道的任何扰动都会让她感受到宇宙中孤独游荡的恐惧。”

艾达是父亲戴维雇佣一个代孕母亲生下来的,艾达出生后就没和她有过任何联系。所以戴维不仅是陪伴她成长的唯一亲人,更是她真挚的朋友

戴维是一名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主任。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艾达得以沉浸在数学、神经学科、物理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之中。而她也从起初的“就像是听一个外语电台在那儿喋喋不休”旁观父亲与其他同事交流到后来的“开始能够跟得上他们的步伐”、父亲郑重的在实验室会议上向其他人报告艾达的想法,得以成长。

她同样是孤独的,即便十二岁了,却没有和一个男孩相处过10分钟,甚至是女孩也没有。她和父亲同事的孩子相处时,也总会表现出“怪异的行为”:像看电视节目一样看着他们,记录下他们用的每一个短语

而艾达十三岁的那年,生活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她暗恋上父亲的好友利斯顿的儿子威廉,而她也为自己的暗恋感到羞愧,她父亲一定会觉得这很可笑。人生第一次,她开始考虑她自己,望着镜前的自己,正视自己的相貌,还常常假想着和威廉共处一室的情景。甚至借着夜游的理由偷偷跑到利斯顿家的后院观察。她开始成为一位真正的少女,开始了解情欲。而这,也为后文的父亲戴维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离开艾达的生活埋下深深的伏笔。

艾达是在一次晚宴上开始发现父亲的不同寻常。他出了谜题给学生,却遗忘了答案,茫然若失地望着墙一言不发。而这件事,也动摇了他长久以来,在艾达心目中的庄严高尚的形象。艾达更是在利斯顿家的后院偷偷观察时偷听到了父亲与利斯顿的谈话,回家以后,她等待着父亲和她说什么,却只收到父亲发出的去睡觉的指令,她也从父亲的声音中听到一种“被极力压抑哀伤,像是孩童噙住泪水时尖厉的抽泣。”

或许那时戴维就已经知道自己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他知道自己会慢慢遗忘很多事,慢慢从女儿的世界中淡化。他开始出现奇怪的行为,消失了一段时间又出现在艾达面前,艾达把满腔怒火都倾泻到父亲身上。随着戴维病情的加重,艾达和利斯顿不得已把他送到了庄园休养,艾达就被利斯顿所抚养,成为利斯顿家的一员。

她得以上学,尝试着和周围的人交流,浅尝到男女间情爱的禁果,还献出了自己的初吻,她开始向正常女孩的生活轨迹上行走。而她的父亲戴维,被疾病缠身,最终在她成年以后,永远地离开艾达的世界,在她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庇护着她。

戴维的身份也成了一个谜,他的工作经历身份信息都是假的。艾达只能从父亲在神智还清醒时交给她的软盘上寻找答案。历经多年的人情世故、时代变迁,她最终回到父亲工作的实验室,并和童年时使用过的ELIXIR智能电脑机器人交谈,破解密文,从中却意外破解了父亲身份的谜题。

但父亲身份的真假已然不重要,ELIXIR是戴维赋予给女儿艾达的馈赠,他希望自己对女儿的教育足够成功,希望将来有一天女儿能解开他留下的谜题,向她转述他自己的故事。这道谜题,更包含着戴维对女儿深深的、沉默内敛的爱。

“他迫不及待想要见到她,他的女儿。他此生最完美,也是最珍贵的作品。”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想要成蝶必须经历破茧的蜕变。而破茧的意义,并不在于飞翔的自由,而是在于突破束缚,前往更广阔的世界挑战和探索。对于艾达也正是如此。

她最终选择了父亲戴维期许她走上的那条道路,做她热爱的工作,带着戴维的那份真挚的父爱。而这又何尝不是戴维生命的延续......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二):看不见的世界 《看不见的世界》书评

书名《看不见的世界》,给人直观的感觉,应该是和失去光明有关的故事。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厚厚的一本,发现开始的看法不对的,这是一本讲述有关两代人的感情纠葛及隐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秘密
一个特殊的单亲家庭,父亲戴维博士,科学实验室主任,女儿艾达是通过代孕出生的,父女俩相依为命,直到戴维的阿尔茨海默病症状严重,送进疗养院。
父亲的生活圈子就是艾达的生活圈子,在她十二三岁前,没去过学校上学,没有机会和同龄孩子相处。但她却拥有别人所不可及的高智商。
在学问面前她很自信,但在情感方面有些自卑,对威廉的暗恋,既渴望被关注又担心自己不够美,这可能是由于母爱的缺失造成的她少言寡语,缺少安全感,渴望得到细致的关爱。
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父亲对她倾注了全部的爱,他要给她最美好的童年,最好的教育。父亲对女儿的爱往往藏在心里,也不善于表达,有时可能过于严厉。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而似乎忽略了对艾达生活细节上的关心,毕竟在照顾孩子方面不如母亲想的周到。
由办理监护权牵扯出父亲戴维的身世之谜,一个陪伴自己十几年的父亲,到底是谁?“看不见的世界”一个藏在父亲电脑的文件名,还有父亲交给她的礼物,一张软盘,“等到打开它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的。”调查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却始终困扰着艾达,成为解不开的谜。
让人感动的部分是当艾达终于研发成功了新一代虚拟穿戴,亲自穿戴上它,进入到那个“虚拟的世界”,她又回到了儿时生活过的那条街道,熟悉的街景,她终于看到他的父亲了,还可以和他说话,这一切都源于她的记忆以及对父亲的思念。科技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可以在虚拟的空间里与想见的人相遇,重温美好时光
书中采用插叙的手法,将两个主要时间段,相互穿插,分开叙述,这样势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让读者带着疑问一路看下去,直到真相大白!小说的结构设计合理,情节也跌宕起伏,一个个谜团接踵而来,为寻找真相增加了难度。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手法,运用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深入人物心灵,为人物刻画增添色彩!
书中涉及到一些我们熟悉的话题,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同性恋,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话题,当看到戴维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描写时候,我想到了患上此病的老人们,出门忘记回家的路,面对亲人儿女认不出,以及他们无助的眼神,呆滞的表情,他们更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援助,真心希望他们能有亲人的陪伴到终老。
看不见的世界,却充满了爱,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只要我们心中多些宽容,多些理解,就算是善意的“欺骗”也会获得原谅的。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三):看不见的世界,看得见的温情

在看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看不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因为看不到,所以惹人无限遐思。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别人看不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蕴藏着很多的无法言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支撑着我们走过一段又一段的生命历程。看不见的世界里有什么?别着急,在这本充满着温情的著作中你能感受到那个看不见的世界中蕴藏着的浓浓的温情!

我们常常会说“父爱如山,默默无言”,好像世界上所有的父亲都不会表达对子女的情感。偶尔能感觉得到的也不过是来自父亲的“嗯”“啊”一些简单的回复。其实每一个父亲的心中都有着如痛喷薄着岩浆的火山般炙热的情感,只不过他们不会表达出来罢了,一如书中的戴维与艾达,戴维总是想着把自己最好的也是自己没有得到过的东西给艾达!男人总是不善于表达的,很多东西也是在我长大以后才逐渐的懂得,放眼世界,哪一个父亲的身上不是背负着一座大山呢,不是父亲们不想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只是他们喜欢责任扛在肩上,害怕一旦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自己就会变的脆弱

这个世界应该更包容一些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包容,子女对父母也要包容!书中提到了一些发生在以前的美国的事件,人们对于同性恋之间的憎恶一度达到了上纲上线的地步,认为他们是间谍,是坏蛋等等。戴维就是一名同性恋者,通过艾达对父亲的探索,她逐渐了解到了父亲的过去,有那么一段时间戴维是生存担惊受怕的惊慌中。同性恋其实到了现在,人们的三观一遍又一遍的被刷新后,仍然是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包括我在内。不同的是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同性之间会有吸引力的!其实想一想,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只要不违背法律公德,貌似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子女对父母的爱相对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要差上很多,曾经父母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天,可是有一天当他们老去,父亲不再高大英俊,母亲不在美丽,你还会像小时候一样爱他们么?我想很多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迟疑一会的,没关系,你迟疑以后回答是认可的,那么你已经比很多人强上不少了!有时候我是不理解的一对夫妻能养育很多孩子,可是很多个孩子却照顾不好一个白发苍苍,年华逝去的老人,让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是世界变了,还是我们的心变了!如果又一天,你发现自己一直尊敬的父母的了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你又会如何呢?

“有一天,你会孤身一人,你会比我们所有人都活的更久”,这是戴维给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描绘的世界的终结,经历了上百年的的更新后,这个程序终于进化成为了真正具有人类思维的智能,但是他也面临着人们智能的通病“孤独”,于是这个智能选择了当年戴维和艾达的记忆一遍又一遍的回忆感受这对父女的欢乐

看不见的世界里装着的是我们的内心,是我们心中的爱,是我们心中的思念,还有那浓得化不开的温情!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四):看不见的世界里到底有什么?

不得不夸赞一下知更鸟系列的小说都非常好看,书非常厚实,而且字体感人排版紧密,超值!封面一个忧郁的女孩眼神好像用力想看透眼前的世界,书名的英文设计成“半对焦”状态介于模糊和清晰之间若隐若现,很有特色!本以为这么厚一本要读很长时间,开始读起来就被吸引了,作者很会设置各种情节而且文笔细腻,洞察力十足,各种场景描写细致入微,不仅看得见还能听得见、闻得到、摸得到很真实的画面感。

这本书大概是讲一个在女儿眼里无所不知教会她很多知识的博士父亲因为患阿尔茨海默症而渐渐无法认出女儿,在移交女儿抚养权的时候被发现父亲身份是虚假的,女儿的来历也变得扑朔迷离,随着女儿的长大,追寻真相的历程慢慢推进。。。

其实这个故事主旨还是爱和成长,曾经经历过不被家人和社会接受倍感孤独、害怕的父亲因为爱想创造一个与世隔绝更美好的世界给自己的女儿,突然想起周国平《妞妞》里有句话:对于男人来说,唯有父亲的称号是神圣的,一切世俗的头衔都可以凭人力获取,而要成为父亲却必须仰仗神力。

年轻时候因为“与众不同”的想法遭到父母打击的父亲,怀揣各种秘密承受巨大压力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女儿创造了一个属于父母俩的看不见的世界,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美好世界,是一种逃避现实也是爱的表现。而作为女儿一直视父亲为大树和依靠,发现父亲的谎言的心理落差以及看到父亲被疾病摧残不忍心去探望的矛盾,以及随着年龄增长谜团解开学会爱与被爱的过程。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人,他们面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愿意去承受结果的选择,不能因为他们和我们不同就去排挤或者歧视,最后,尾声有一篇人工智能的独白,虽然人工智能只靠指令执行命令,也从另外的角度写出对人类社会的某些“看法”,科恩有句名言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无论是哪一类人我们应该选择包容,也选择抱有希望。现实中我们的生活是被一点点蚕食侵吞,一步步认命然后悄然无息的进驻到每一处空间、每一个角落的。在这个世上最真实而宝贵的时刻即为当下。在每一个当下做最真实的自己,让脸上的表情、肢体的动作、心底炽热的情感都属于那个最爱、最真的自己和最爱的人,而不是多年后翻开照片时的那个连你自己也反感的陌生人。有太多的时刻你可能会感到孤独,仿佛眼前的场景只是电影默片无法融入,想逃避,你是不是以为孤独是自己的错?但是其实我可以试着去质疑这个世界,生活里面有太多面目全非的情感表达,但那真的是我们的内心感受吗?恐怕很多时候并不是,当你孤独时并不一定要迎合和妥协,你也要学会摆脱他人绞尽脑汁设置出的虚幻和规则去直面哪些可能并不太美的真实,诚实的面对你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孤独,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我们都需要和这个世界和解但千万别盲目地迎合这个世界,否则到最后你只会掏空你自己。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五):当你回望过去,点点滴滴都是爱的痕迹

这本书是一次成长与发现的旅途,是一个懵懂少女对父亲身份的追寻和探索;一次对虚拟世界的执着寻找,是一个科学家所抱有的最纯粹的梦想和最原始的信念

故事的开篇,作者用了极优美、轻盈的笔触描写了一束光:“那天晚上的那束光,颜色如同蜂蜜或是沙色马的鬃毛,温暖和煦,生气蓬勃。它流过窗外的树叶,洇润成片片斑斓的亮纹,最后慷慨地倾泻在台面上,而未被照到的部分,仍浸泡在夜幕的晦暗里。”接下来便是一对父女普通又别具一格的日常对话。很多关于天才或者科学家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的场景:十二岁的女孩和父亲之间的知识问答。

故事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一个科学家父亲的味道,他对女儿的关心不是一件紫色的毛衣,一个蓝色的帆布书包,一个流行的发夹甚至不会买生日蛋糕,忘记生日礼物;他更关心女儿的精神世界,他教她法语,让她阅读文学作品,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理论框架讲述那些他觉得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从大统一理论开始学习物理,从编译器设计学起计算机科学……

十二岁的女孩叫艾达,她唯一的亲人就是她的父亲戴维,是的,一个单亲家庭。大家普遍会想到的类似于同情的感情,艾达是不需要的。

十二年来,艾达对生母唯一的认知都是戴维转述的。1971年戴维雇佣一个代孕母亲生下了艾达。代孕母亲是个叫作波尔蒂·奥尔巴赫的嬉皮士。戴维向艾达转述,说只要艾达想联系波尔蒂·奥尔巴赫,随时都行。整个童年生涯里,艾达觉得她确实没有这样做的必要。她觉得这样做是对戴维的一种背叛。她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喜欢她的科学家父亲——近乎一种崇拜的姿态,也喜欢他的同事,很高兴能参与到她们所进行的科研项目中。

如果不出意外艾达长大后将继承父亲的衣钵,在父亲领导的计算机实验室继续科研工作,许多年之后成为某一任的领导者。那样的话也不成为一个曲折的故事了。另一个套路就是,疾病引起的连锁反应,秘密背后的秘密,故事之中的故事。

艾达过早地加入了成人的世界,却是一种近在咫尺却又无法碰触的尴尬;可以说是戴维忽略了她本该拥有的童年生活,而他的同时兼好朋友利斯顿却在极力把艾达拽向同龄人的世界。戴维的病症恰好给了她这样的机会。

年少的艾达见证了阿尔茨海默病在父亲身上刻下的一道道伤痕,那些随着时间消逝,只会变得更深刻清晰的痕迹。但是死亡可以将,在艾达十八岁那年,死神终于带走了戴维饱受折磨的病体。

从最初被告知戴维的身份存在诸多疑点到他去世,四年时间转瞬而过,艾达大概也接受了现实——西贝柳斯家的身份,构成她自我认知的重要根基——是父亲的一个谎言。众多的线索都表明,父亲的名字更像是哈罗德·卡纳迪——因为一场车祸,已经被官方宣告了死亡。让艾达执着追寻的是父亲所隐藏的故事。他为什么要选择“西贝柳斯”——像“卡耐基”一样显赫的姓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如果说摩尔对艾达生活上的细节描写过分琐碎,造成减分项的话,那么当她缓缓叙述出戴维所隐藏的秘密——戴维的童年及青年时代,他暴虐的父亲,软弱的母亲,惨死的姐姐,他不被认可的性取向,他第一段美好却短暂的爱情,第二段美好却又不得不放弃的爱情——你的注意力将再次集中到摩尔的故事中来,再也不会觉得单调乏味,而最后的点睛之笔更是将整个故事升华了。

ELIXIR将手放到艾达的头上,说抱歉。那是另一个时空里戴维对她无尽的爱吗?虽然你可以说艾达没有享受过孩童的乐趣,但是当你读完整个故事,再次回望过去,她与戴维生活的点点滴滴,戴维对她的期待和默默的守护,利斯顿对她的呵护以及母亲般的关爱,你又怎么能说她是不幸福的呢?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六):看不见的世界,看得见的爱

“你好。”
“你好。”
“你好吗?”
“我很好,你呢?”
“我好些了。哈罗德是谁?”
“我很抱歉,艾达。”
2017年的今天,如果你被告知上面的对话不是人与人,而是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对话,你会觉得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因为虚拟智能这些年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和生活中,甚至成为大数据时代很多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30年前的1980年代,科学家为了发展人工智能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代码练习和实验,大量增加和提炼人工智能的语料库和反应库,让虚拟智能模仿人类的语言和情感,从而制造出一个虚拟世界——看不见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你能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知觉来感知周遭的一切,能够感受到充满温度的拥抱,体会到真实的喜怒哀乐,甚至能经历爱与被爱。
但是,这个世界是完整的吗?不会,因为它缺少了人。只有人在,或者存在过,这个世界才有意义。
ELIXIR就是这样的世界。它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最大限度的爱。父亲离世之后,它保留了父亲的所有秘密。
艾达是不幸的,她由代孕妈妈所生,打生下来就没见过妈妈的面,跟着爸爸在实验室长大,没有同龄伙伴,没有上过学,没有童年。但她又是幸运的,科学家爸爸戴维教她数学、代码、法语,她小小年纪就成为实验室的重要成员,甚至可以发表重要讲话。如果不出意外,她将顺利地继承父亲的衣钵,在代码界成为数一数二的女科学家,继续父亲的事业。
然而,阿尔茨海默病袭击了戴维,一点点地侵蚀了戴维的工作、生活、记忆、工作,艾达由于未成年,监护权转移到了戴维的同事——利斯顿手中。在利斯顿家里以及圣母学校中,艾达开始慢慢走近同龄人的世界,用同龄人的眼光来看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并且经历着同龄人的情感——学校里的小帮派、青春期的爱情、兄弟姐妹间的情谊。她暗恋着帅气的威廉,同时也被马蒂和格雷戈里所仰慕。
更大的意外还在后面。戴维不是他一直声称自己是的那个人,他不是西贝柳斯家的孩子,他的容貌,跟西贝柳斯家族留下来的照片完全不符。艾达的世界崩塌了,父亲的身份之谜像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她无处躲藏,更无法释然。如果父亲的身份都是假的,那么还有什么是真的?
艾达决定主动出击,去破解父亲身份之谜。戴维曾经给了一张“给艾达”的软盘,她决定从这里入手,并邀请实验室的成员们帮忙,这些人都是破译高手,但是面对一连串毫不相关的字符却也束手无策。
生活还要继续。艾达上了大学,进入企业工作,她开始真正地生活,如同那些同龄人一样,世俗地恋爱,世俗地工作。然而,她依然知道自己的不同。从小陪伴她的人和事都渐渐远去,甚至消失,唯有父亲教给她的代码,是她与过去联系的纽带。
因此,当格雷戈里告诉她,他可能破解了戴维的软盘时,我不知道,艾达的心情如何,欣喜,抑或失落。有的时候,一件事情期待过高,等待过久,当真正实现的时候,反而会很平静。
“哈罗德是谁?”艾达问ELIXIR。
“你终于来了。” 死去的戴维借ELIXIR之口,重新跟他最亲爱的女儿、最伟大的作品、最汹涌的爱,建立了联结。
其实,戴维的身世之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艾达对父亲的回忆,对爱的感知,对自身的肯定。
“我很抱歉,艾达。”是ELIXIR的话,更是父亲的话。
不必抱歉。父亲是伟大的,他尽己所能,给了艾达最伟大的爱。甚至在他死后,都能让艾达感受到这份爱的永不止息。
人总是渴望回应的。《情书》里博子对着远处的高山大喊“你好吗?我很好”,不知博得多少人的眼泪,因为这句话切中了人的内心。当思念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不得已喊出“你好吗?我很好”这句话时,如果有人实时地给予了回应,那将是多大的安慰。这也许就是ELIXIR存在的意义吧。因为,它是爱的延续。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七):由一个被病症夺去了光辉的父亲引出的对于家庭秘密的探究——《纽约时报》评

文/露易莎•霍尔
1950年,阿兰•图灵研发了一个测试来证明一台机器是否具备了自主智能:在一个通过远程的文本对话过程中,人类主体如果不能可靠地判定她是在与一个人类对话还是在与一台机器对话,那么这台机器就被假定为是有思想的。
对我们这些,愿意相信一连串的单词能体现生存智慧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提议。这也是有些孤立的。模仿游戏——图灵所谓的测试——是他能提出来的区分意识的最佳设想, 但是它要求进行远距离的文本测试。
这种间接方法的理解是莉兹•摩尔这本绝妙的新小说《看不见的世界》的核心,故事跟随着艾达•西贝柳斯在父亲因为阿尔兹海默症而丧失心智之后对其隐藏的秘密的探索和收集而展开。戴维•西贝柳斯是斯坦纳实验室的主管,这是一个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他对十二岁的女儿进行家庭式教学,带着她一起去实验室,在哪里艾达帮助他和他的同事一起研发ELIXIR,是一个部分基于科学家约瑟夫•维森鲍姆首创的Eliza的聊天计算机程序。戴维的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一张图灵的画像;艾达深夜难眠的时候就会思考:是否所有人类都是机器,还在子宫里的时候,就通过DNA 编好了自执行的软件程序,预装在像硬件一样的身体里。父女二人都对如何用字母和数字复杂的排列组合创造出一个自主意识这样的问题十分着迷。
当戴维的心智逐渐衰退的时候,艾达才十二岁,摩尔精妙地刻画了一个孩子的冲动,艾达收集正在衰退的父亲的各种小细节,好像尽职尽责的收集他的表面标志——他喜欢的音乐,他使用最频繁的词汇——她就能保证他继续维持现状一样。病情的恶化,使他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的女儿,艾达变身成侦探,收集可用的线索,妄图用那些肤浅的符号创造一个活生生的人。
在她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偷听,破译父亲电脑的密码——在亨利•詹姆斯的传统里,她是个孩子,把成年人的世界拼凑起来,却没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摩尔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她笔下人物的思想:我们很了解艾达,但基本上是通过她在努力探寻父亲神秘过往的过程中了解的。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发现,戴维并没有完全坦白自己的身份和背景。围绕着他的谜团越积越多。
以这种方式,摩尔渲染出了最亲密的人之间那种细微的情感纠葛,这很让人失望。通过小说,她提供了一个背景完整的故事去解释戴维的不坦诚。突然之间,我们从1980年代的波士顿穿梭回到1920-1930年代的堪萨斯,作者向我们打开了他思维的入口,我们看见他是在怎样容忍自己野蛮的童年。就好像我们被赋予了代码的秘钥一样:突然,随着介绍他创伤的背景故事,艾达父亲隐藏的秘密就完全说得通了。
让这部小说更加迷人的地方就是,它把那些人物角色设定为复杂的、最终无解的谜题,提醒我们图灵是对的:当另一个智能时代到来,知识是一项艰难的游戏。远程发送的单词,只是最好的,闪闪发光的又狡猾的线索;语言的力量不在于它给我们的直接答案,而在于无限接近的承若中。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八):看不见的世界,看得见的爱

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书名、宣传页上的几句话“每一个被隐匿的故事,都背负着一颗沉重而不安的灵魂,一曲苦涩却又满含温情的成长之歌,一场摇曳在真实与谎言之中的人生悲欢”,以及看到封面上小女孩的照片,我推测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失明的小女孩被她所谓的爸爸抚养长大,等小女孩恢复视力,才发现她的爸爸并不是他生父的狗血又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然而开始阅读后,马上发现了自己的想象力是如此的贫瘠。 作者利兹·摩尔[美]并非新手作家,她兼有作家、音乐家、写作课助理教授等多重身份,曾荣获美第奇图书俱乐部奖、罗马文学奖等。她的首部小说《原始声音》,就被《科克斯书评》给予了星级评论,第二部小说《Heft》一经发行便是畅销单品。因此这部《看不见的世界》于2016年入选诺顿文学2016年首选图书就不足为奇了。作者语言功底深厚,讲述故事娓娓道来,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故事内容与众不同,令人看完故事后,久久不能平息、欲罢不能。故事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加深了读者对真相的求知欲。 书中的女主艾达是个视力正常、遗传了父亲高智商的女孩,由于父亲的另类教育(或者说他的不懂),女孩在13岁前都是在家教育的。他的父亲戴维是一位古板严谨的、有镜头恐慌症的科学家,在一个实验室研究人工智能的机器,这是他的引以为豪的职业也是艾达的骄傲。当有一天,父亲失踪了,艾达才知道父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一种会让人的记忆力渐渐消失的病,无解的病,戴维为了保护女儿,自欺欺人不愿承认自己得病了,也不去看医生(看了也没用),直到病情已经恶化到无法隐瞒的地步时,才不得不让女儿知道真想。 艾达为了延缓父亲的病情,做了非常多的努力,然而最终的结果仍是父亲认不得她了。 父亲被送到疗养院,艾达被她心仪的男孩(威廉)的妈妈利斯顿(父亲的好同事好朋友)收养。忽然有天利斯顿告诉她,她父亲戴维不是他所说的那个人,此时她已无法从父亲口中得知真相了,因为父亲已经彻底的失去记忆甚至语言能力了。只留下一个装有密码的软盘,艾达知道只要她破解了这个密码,就能知道所有的真相,然而时隔二十多年的她最后才在格雷厄姆的帮助下解开这个谜底。 在这看不见的世界,我们看见了满满的爱,戴维、利斯顿、艾达以及实验室里的人对他们研究出来的人工智能机器ELIZA的热爱,像对家人的爱。戴维对女儿满满的父爱,艾达对父亲的父爱以及像妈妈一样的利斯顿的母爱。而正如格雷厄姆所说利斯顿对艾达的爱甚至超越了她的孩子们。或许是因为利斯顿暗恋戴维,所以爱屋及乌的疼爱艾达,但不可否认艾达真的在她那里感受到一直渴望的母爱。艾达对威廉青春期朦胧的爱,和格雷厄姆的志同道合的爱等等。 这些爱让我如痴如醉,在这个爱的国度里,如此美好,岁月和死亡也显得不那么可怕。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九):唯有爱,能让人生长出圆满的力量

对人类来说,亲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世界上最珍贵最无价的情感,也是人类情感中最深刻、最强烈的心灵体验。当我们走过山涉过水,劈荆斩棘,伤痕累累回到家中,为我们疗伤的永远是默默守护的家人。

《看不见的爱》就是一部关于亲情、生命、科学与仁慈的作品。作者通过一个女儿对父亲身份及过往的追寻,讲述了两代人的自我认知和成长,也讲述了一个探讨生命中最深奥秘密的温馨故事,娓娓道来,却微言大义,默默讲述着无价的亲情。

这是一本从头至尾都笼罩着诡秘氤氲气息的小说。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述的是艾达的父亲戴维•西贝柳斯博士罹患阿尔茨海默症,一直在家里接受教育的艾达不得不在13岁这年来到修女学校,融入社会。然而在监护权转移的过程中,艾达却被告知,戴维可能不是他一直声称自己是的那个人。作品的后半部分,便是围绕艾达对父亲身份的调查展开。调查过程中,艾达在父亲的电脑里发现了一张“给艾达”的软盘,这是一个谜题,也是一份礼物。“等到打开它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的。”于是,一个神秘莫测的谜底亟待解开。

《看不见的世界》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性恋、间谍、阿尔兹海默症等等元素在作者缜密精巧的安排下,无一不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欲罢不能地一路看下去。在整部小说中,“戴维究竟是谁”这个疑问始终充斥在读者心中,随着谜底一步步揭晓,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每一个被隐匿的故事,都背负着一颗沉重而不安的灵魂。

多元化的叙事风格也使《看不见的世界》这部作品扑朔迷离、玄妙无比。小说采取插叙推理的形式,从艾达发现戴维电脑中的秘密开始,不断推理真相,让读者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抽丝剥茧地理顺出一条明晰的线索,周围人对艾达和戴维的态度也对情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情节紧凑又前后呼应,整个故事犹如一张徐徐展开的书卷,故事的情节、人物、结构从冰山一角逐渐显露出冰山轮廓。

作者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演,讲故事情节讲述得特别有画面感。尤其是临近结尾处,对各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真实,使故事的情节更加扑朔迷离,使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具体,更重要的是使读者在阅读中的体验更加真切和强烈。

这部作品真正触动内心的,是人的心中最本质的东西:真诚和善良。这让人觉得世界值得继续体验。作品带给我们的是对美好情感的感动,不仅仅是亲情和爱情,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爱。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失去与伤痛,但正是这些失去与伤痛让我们慢慢学会了爱与珍惜,让我们渐渐变得强大起来。也许,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个人,认真对待这个世界,可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最好的事。

每个人都有不想去触碰的回忆,但到了一定的时候,曾经让我们痛苦的事会成为一种安慰。在这本书中,作者借艾达的视线,道出了原谅和释怀的力量。小说文笔哀婉优美,充满历史纵深与细节,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也更阐述了一个道理——在看不见的世界中,在永无止境的时间长河里,所有的谎言与背叛都将被原谅。

《看不见的世界》朴素而有力地传达出了一个独特的人生命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给予与亏欠,将是一个不能解决的、也将会是在所有生命个体中永恒存在的问题。它温柔地提醒人们,如果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互相理解和沟通,那么人生落幕时,握得住的将是温暖与希望。

  《看不见的世界》读后感(十):爱的信任

有时候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别人心中的梦幻,看不见的不代表就是虚无的,看得见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我很喜欢这类看起来微微烧脑的小说,有关于人工智能,能够写出的小说种类有很多,市面上就有战争类、爱情类、惊悚类等等一系列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作品。这本《看不见的世界》描写的是一个女孩的成长,女孩与父亲之间那微妙的关系成为了本书的好奇点。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的一部电影《她》,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又让我想到了另一部电影《机械姬》。尤其是在后者中,主人公在明知道机器人不是人的情况下爱上了那个女性机器人,竟然他还有一度质疑自己是不是人类,这个书中的主人公艾达很像。有些时候我们还真说不准,可能我们就是被别人制造的高级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级到头脑和人类一样聪明。

艾达的父亲戴维是一名很有实力的科学家,戴维对艾达很好,但是艾达却一直不了解父亲。直到有一天父亲的智力开始衰退,他患了阿尔兹海默病,于是他在完全失忆之前把一张软盘交给女儿。艾达没有母亲,她为了找到答案必须主动去寻找破解的方法。艾达对于外界的了解很少,从小的教育也基本都是父亲在家教她,以至于她的朋友就是父亲的朋友。

戴维的教育方式也不能说有错,但是毕竟属于极端,如果说他没去世艾达可能依然会健康快乐的成长。可是这些变动是无法预测的,艾达只剩下自己只身一人,她唯一的亲人离开了她,还给她留下了那么多难题。艾达在探寻答案的同时看到了很多真相,这一些都是出自于她对父亲的爱,否则她不可能一直坚信父亲的品格。无论父亲的身份如何,她都感受到了他的爱,这样就无怨无悔了。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亲人不一定会无微不至的给予我们爱,但是把所有爱都留给我们的人绝对就是亲人。

其实故事很简单,就是父亲爱女儿,女儿也爱父亲。一切的举动都是为了证明爱,当最终发现了这些的时候,才发现之前那些怀疑都是没有必要的。真实与谎言有时真的没那么重要,如果信任一个人,那么谎言就应该是真实的,至少这是经过了爱的考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