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告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告白读后感10篇

2017-11-28 21: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告白读后感10篇

  《告白》是一本由[日]凑佳苗 / 湊かなえ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8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白》读后感(一):2014.2

此书笔调极为冷静,但并不沉闷,而是像蜘蛛一样缓缓织成复杂的网络,将故事的脉络,人物的动机串联起来,并进行极为精彩的刻画。而中岛哲也的电影改编也相当成功,他尽可能的选取了电影的精华部分,并采取极为特别的诠释方式:如慢镜头,快速切换等。可惜的是没有把除森口和渡边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勾勒细致。尤其是原书中关于下村直树和北原美月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管中窥豹,探索以其为代表的一批青少年的心理活动。而且作者将每个人物的自白都赋予了合理性,看似每个人的动机都合理,但是需要读者来细究,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深意和真正的抨击对象。
摘抄1:大部分的人多少都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赏。但是做好事做大事太困难了。那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谴责做坏事的人就好了。话虽如此,率先纠举的人,站在纠举最前线的人还是需要相当勇气的。但是跟着打落水狗就简单了。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愚蠢的凡人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力。悠子老师,小直跟修哉是杀人犯的话,那这些人又是什么呢?

  《告白》读后感(二):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

然去年看过电影,可是读到书的结尾还是不寒而栗
人性真的是很可怕的东西。对我这种头脑简单的生物来说,实在没法想明白。
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伦道德却变得模糊不清了呢?
下村同学的母亲日记里写的“就算导火线是学校或社会,小孩的基本人格是在家里形成的。原因不可能跟家庭无关。” 既然如此,就应该把人丢回家庭、抛向社会,在与人而不是与书本打交道的过程中养成道德观念。
现在,学校到底是什么呢?社会要求人们创造更多地财富去维持运作,学校成了少年儿童的托儿所。
教师形同保姆。看着他们!不要打架!不要受伤!不要逃课!不要搞大肚子!
讲台,变成戏台。台下,随君听否。
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 在这场寂静无声血流成河的祭祀中,教师、家长、学生分别扮演了“神圣”的角色。
每个人的命运都在意料之外,却又冥冥中早有安排。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深渊,往下看时都会头晕目眩

  《告白》读后感(三):好!

到底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还是父母的原因导致书中的结局
作者用了一种很特别的写法——人物视角。每一章的题目都是该章观点人物的一个概况性称呼。事件不断在发生,森口老师的告白是一个不幸的结局也是另一个悲剧的开端,通过不同的事件参与者对事件的描述和表达想法,读者最终得以了解整个不幸的来龙去脉,也渐渐可以猜测这个悲剧的结局。
第一次接触这种写法还是在冰与火之歌里,作者以不同的角色为视角写一本小说,使读者产生上帝视角。我们对每一个参与人物都很清楚了,“原来就是因为你是这样的,而你又恰好这样做了……最后阴差阳错意外竟然发生了” “原来你一直在说谎,原来你的单纯都是表面的,害我同情你那么久……” 正因为我们从多角度了解了整件事,唏嘘的感觉无名而生,小直妈妈根本不了解小直,修哉妈妈的自私造就了修哉的自私……
很难借此评价整个日本社会的家庭教育问题,小说总有其艺术创作、夸张的一面,更何况我不懂评价,也没有资格评价。

  《告白》读后感(四):人心,永远是最可怕的

        我是先看《告白》电影,非常震撼,然后才知道它是根据小说改编,马上找了来看。
     一起普通的校园意外事故,却是一场校园犯罪,小说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六章,以案件中不同人物的内心告白各自诉说他们的动机,最后完成作者要向读者揭示的社会状况。
     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他们心里渴望的,或是亲情、或是关注、或是认同,但都分别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实现。
     记得其中有一段话写的很好:
     无论怎样残忍的罪犯,审判果然还是必要的吧。这并不是为了犯人,我认为审判是为了阻止世人误会和失控的必要方式。
     大部分的人多少都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赏。但是做好事做大事太困难了。那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谴责做坏事的人就好了。话虽如此,率先纠举的人,站在纠举最前线的人还是需要相当勇气的。但是跟着打落水狗就简单了,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这么做除了当好人,还能发泄日常的压力,岂不是一举数得的乐事吗?而且一尝到甜头,一次制裁结束后为了获得新的快感就会找寻下一个制裁对象吧。一开始的目的是要纠举坏人,渐渐就变成强行创造出制裁对象了。
     这样一来就跟中世纪欧洲的女巫审判没有两样。愚蠢的凡人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力···
        我们现在的社会不也是这样吗?更多的故事内容我就不透露了,这绝对一本印象深刻的书,如同电影一般。

  《告白》读后感(五):看完久久不能平复的心情不得不写下来

一部让人心灵涤荡的作品,别具一格的拍摄手法,每个主演用内心独白的方式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还原整个事件,永远猜不到下一秒故事的走向,另外也被松隆子的演技完全震慑到。看到松隆子最后眼睛流出的血一般的泪水,我突然想到也许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复仇,对于这种完全扭曲的病态人格只能用比它更变态的手段才能拯救或者遏制,才有可能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抑或我也只是随便说说,苦笑…日本总是能做出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又直指人心的作品,以冷冰冰的旁观者的态度把人性彻底剖析给你看,不惜揭露国民的各种病态心理,常常会让我觉得这个民族好可怕,但不代表我们的国民就没有这样的疾病,只是太少能在国内看到这种赤裸裸揭露的作品,或者说能拍得如此出色!

  《告白》读后感(六):算读后感。。吧?

     买的是哈尔滨出版社10年7月第一版的书,就装帧而言不喜欢这本书,硬皮外包着有点胶质手感的纸,审美愉悦得不到满足,比较low。书页内文字的排版太过于密集,让人不禁有种“你们多想省纸啊!!!”的咆哮感。
      看完第一章神职者之后就知道自己先前对这本书的定位有多错误。告白,看书之前对它的理解是,向对方表达倾慕之情,简而言之就是,嘿那谁咱们处个对象呗。但是在书中,这个告白应该更倾向于告解,但又不同于告解。告解百度过来的解释是信徒在神职人员面前忏悔自己的罪过,以求得上帝宽恕,并得到神职人员的信仰辅导。而书中的角色并不是忏悔的姿态,不过是以当事人的身份通过描述将事件还原。
         不同身份、位置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会有各种不同的一厢情愿的“以为”。
         这里的很多人都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有足够的代替法律去惩罚他人的资格。并非出自维护正义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遭受的损失需要补偿,最好的补偿最原始的正义应该就是同态复仇吧,于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不断叫嚣的野兽,渐行渐远
         开始的时候觉得渡边和汉尼拔有点像,高智商的psychopath,从来没有将人当做自己的同类看待,永远站在上帝视角藐视同情。但是到后来,觉得把恋母癖和拔叔放到一个高度实在太拉低我拔叔逼格了,这傻逼只是个心理没断奶的中二症反社会分子,永远活在fuck the world的世界里,一旦妈咪不要他惹要结婚孩子惹就世界都不好了于是世界都给我陪葬吧嘤嘤嘤,多大脸啊少年!乖,待姐姐用九年义务教育攒的数十本思想品德给你洗洗脑领会一下人伦道德感受一下社会主义的好【。
         幼儿教育多重要啊!小说告诉我们在小孩儿三观未成形的时候就该多给看看红大专而不是抓专业素质,不然人捣鼓出个蛋蛋扔哪儿爆了还得了?蓝星都得给丫一起陪葬。
        虽然说了一大堆,但我觉得,森口做的简直棒cry!!!爽就一个字!!!机智勇敢小天使,32个赞!!!一直觉得刑法14岁以下全免责的规定太呵呵,说吧啥时候把年龄改成10岁?【野望

  《告白》读后感(七):都是他妈逼的(论童年成长阴影)

书里的两个凶手:小直、修哉,都有点性格扭曲。看完几章后,发现他们性格扭曲的原因一样:有个扭曲的妈妈。

小直的妈妈是过分溺爱。觉得自己孩子什么都好,明明只是个普通小孩,动不动就说“善良的”小直、“可怜的”小直、小直是被陷害的、小直一定吓坏了、“善良的”小直啊为了帮别人……明明孩子是杀人凶手,不仅不教育不开导,反而处处给孩子找理由,觉得就算杀人也是为了帮别人遮掩行径,一定是被逼迫的,一定是有苦衷的……包括小直的心病,也完全没有小直自己的问题,都是“导师害的”。
总之,在小直妈妈看来,她儿子永远不会错,错的永远是别人。她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卸到别人身上,只觉得小直很可怜,被连累、被伤害、被拖累。
但小直却知道自己不咋地,是个很普通的学生,在学校里都没被夸奖过。于是有个聪明厉害的男生接近时,二话不说就听了。完全顺从,要当帮凶。结果事后被说成是“失败品”,一气之下,把小女儿扔到池里,溺死。
一个被妈妈捧上了天,实际上却很普通甚至庸俗的男孩,被另一个聪明的男孩说成“失败品”,激情杀人。

修哉刚好相反,成绩非常好,总是年纪第一,同时还活得发明大奖。但可惜,爸妈离婚,妈妈搞科研,从小就很少关爱孩子,别的爸妈跟孩子讲童话,她给孩子讲科学、物理、电子理论……妈妈因为有孩子,不能完成自己的科学事业,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打骂孩子,说“要是没有人就好了”,每天打孩子,青菜没吃完、考试犯了小错、关门太用力……随便什么理由。“她只是不能原谅我存在她眼前这个事实。”
打骂孩子是一方面,另一方便,修哉的妈妈又把所有的指望都放在修哉身上,觉得是修哉让自己失去了科研的梦想,就必须要修哉去追回来:“阿修是非常聪明的孩子。妈妈无法完成的梦想就只能交给阿修了。”那么小就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修哉会努力学习,可想而知了。
虽然成绩好,在学校被老师、同学认可,但妈妈从来没有认可过,反而要求很好,这种心情很难过吧?(我能感同身受,因为我经历过,且一直经历着,包括现在。)别人说修哉很厉害,修哉想着“我只是一直希望有人这样称赞我而已。”于是加倍努力想要证明自己,不惜一切,甚至想着通过获得发明大奖上报纸的方法。
结果发现一些杀人的社会新闻居然登的版面别他科技发明的获奖版面还要大。一气之下,想到杀人上版面,让妈妈看到。“中学男生在校内杀害导师的小孩!这是到目前为止没有过的案例。媒体一定会爱死的。”甚至想好了要有一个目击者。不然“就算杀了人,也没意义了。”
这种极端的方式也是被他妈逼的。书里有段看着很可怜:“我们牵着手走上回家的路。灵活地使用螺丝起子的手。制作好吃汉堡的手。用力扇我耳光的手。”
一个人的价值观跟标准是由成长环境决定的。而判断他人的标准是依据自己最初接触的人物而定,这个人通常都是母亲。
有个扭曲的妈妈,怎会不有个压抑的童年?有个压抑的童年,自然有个变态的孩子。
为人父母,好好爱孩子。不宠溺、不娇惯、不打骂、不冷漠,该夸奖的时候就夸奖,该教育的时候就教育,但要适度。最最关键的,还是爱,健康的爱。

  《告白》读后感(八):迷途的羔羊

在第一章神职者开头,看到悠子老师从喝牛奶讲到“厚生劳动者全国中学生乳制品推广运动”、喝牛奶的益处,再突然提到渡边同学能够消除成人片马赛克,又到学生正在经历着青春期、忙着确立自我,最后说了一句“这世上多的是只要看的角度不同,同一件事就会完全不一样的情况”。这773个字的开头看得我纳闷的很,这小说要都是这套路,读起来不得累死。耐心往下读,看到悠子老师痛失爱女,而且是被自己的学生设计害死的。接着悠子老师开始了严厉报复,直树因为惧怕身上带有的“艾滋”,选择休学在家,最后在班导维特的“关注”和母亲的“慈爱”中一步步走向扭曲,最终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而另一个策划者修哉,在轻易解决了班级欺凌、获得了美月的信任后,却最终发现自己早早就被敬爱的母亲抛弃的事实,计划在开学典礼上制造一次大爆炸事件以引起母亲的注意,结果由于悠子老师的插手,意外的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在本书中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正常人,每当我怀着善意去揣测他们的内心时,最后展现出来的只有极大的恶。从擅自决定对修哉做出“制裁”的全体一年二班的学生开始,人性中恶的一面在这些少年犯中显露出来。最残忍的报复是,不断的给人“希望”又加以破灭,令其内心饱受痛苦折磨,在煎熬中丧失对生的渴望,成为行尸走肉。
      直树是自卑懦弱的,他自觉自己能力不足,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但是他又渴求别人的认可和关爱,所以他才会对悠子老师没有亲自“解救”他怀有怨恨,才会在明知道爱美只是昏迷的情况下将其抛入池中溺死。在自己被悠子老师判了“死刑”后,只会蜷缩在自己的小屋里肮脏的苟活着,不敢向母亲倾诉,更不敢去警局自首面对自己的错误。这种种的行为都与他自卑懦弱的内心和溺爱盲目的母亲不无关系,乃至最后直树杀死了想杀死自己的母亲也是如此,幸福家庭的外衣下隐藏着悲哀的母子亲情。
      与惧怕死亡的直树不同,修哉面对死亡是坦然,甚至是渴望的。他曾经嘲笑过直树,称他为恋母狂,我觉得这其中包含的“嫉妒”是远胜于“鄙视”的。修哉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母亲抛弃了,虽然他坚持母亲只是为了自己的事业不得不放弃家庭,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母亲真的如她所言跟自己没有半点联系。“妈妈说的是真的,那么如果我要是发生了什么事,妈妈一定也会遵守诺言不顾规定赶来见我的。”怀抱着这样的心理,修哉学习研制机械和各种发明,创建了“天才博士研究所”的网站以期获得母亲的关注。但事实证明,天才发明少年远不如凶残的少年犯罪来的吸引人。于是修哉策划了对爱美的谋杀,并特意选择了一个愚蠢又心怀不满的胆小鬼作为见证者。然而事与愿违,爱美不是被电死,而是溺死的;事件被隐藏,悠子老师并没有报警,而是选择自己报复。但可能身患艾滋的消息给修哉带来了希望,罹患重病的儿子可能比少年犯的儿子更能引起母亲的关心。此时,美月发现的直树和修哉喝的牛奶里没有出现血液反应,让修哉希望的泡泡又一次破碎了。最大的,最致命的一击还是来自于修哉的母亲。在美月死前的嘲讽下,修哉终于鼓起勇气去到母亲所在的学校,可迎接他的并不是心中思念多年的面容,而是母亲新婚一年的丈夫。不仅如此,自己也不是母亲唯一的儿子。带着对母亲最后的一丝期盼,修哉按下了起爆按钮,不成想在悠子老师的暗中操作下,自己真的永远的被母亲抛弃了。
      最令我惊讶的是,美月。在早先美月拒绝对修哉制裁,并且告知修哉牛奶中并没有注入血液的时候,我觉得她是“生命中的一汪清泉”的存在,是给修哉带来希望的人。甚至在她将直树杀母的原因全都推卸到维特老师身上的时候,我仍觉得她有自己的理由。可是为了一个自己暗恋的同学(小直)就对老师抱有杀机,甚至有直接在老师牛奶中注入毒剂的念头,这时的美月让我觉得她的心没有她的名字来得美丽。而在最后由修哉独白信中揭露出,美月认为自己是另露娜希(仅仅是因为名字和药单的巧合),甚至想效仿案件给维特老师下毒。曾被我视为班级中唯一存有良知的人,竟然还抱有这样可怕的念头。不经反省,到底是我太年轻,还是作者套路深。
      
     
【有关悠子老师的描述打算留到以后再说,刚刚看完小说,感觉思绪还有点乱,想说的很多,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表述比较好】
【另:说句题外话,如果这书是法医秦明系列中的,故事大概就不会那么悲情了。《清道夫》中有一案件写到“电击伤遂会造成电斑”】

  《告白》读后感(九):极端的恨与极端的爱

以前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渡边很病态,可以说是书中最讨厌的人。但是前几天再看的时候,我觉得最让人讨厌的寺田,他对樱宫正义极度崇拜,也想成为像他那样的热血老湿。然而,从他所做的一切的一切来看,他其实最重视的并不是关心学生,又是由自己将学生带向正规时的那种优越感,即他只是在获得自我满足的同时,希望别人能崇拜他,想他崇拜樱宫正义一样。
森口,从美月自我告白中,可以看出她作为一名老师是合格的。然而,孩子的死以及凶手毫无愧疚的态度,让她变成了恶魔,向A和B进行复仇。
渡边,其实他就是一个缺爱的小孩。从他的故事中,我觉得使他变成现在这样,他的母亲是绝对的引导线。渡边本来只是想让自己的发明被母亲看到,夸奖自己的优秀。而实际上呢?这是懦弱的行为。相见母亲又何必费这么大的劲,去母亲那里见他就行了啊!因为在他的内心早就明白其实自己已经被母亲抛弃了。在他的世界里,好像没有父亲这样东西的存在,然而若没有他的父亲,他能像现在这样活下去,进行这些行为吗?
直树这是杯具的孩子啊。普普通通,毫无特色,他母亲对他的评价是善良。为什么是善良?因为自己没有其他的优点。所以直树的病态在于自卑。他的母亲总是在溺爱他,但是却也是无意中刺伤他的心,善良?失败?所以他疯了。
美月,也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然而确是露娜希的支持者,对寺田应该是厌恶的,因为她喜欢小直啊,可是她的小直却被寺田的紧逼给逼疯了。
还有直树之母,也挺恶心的。嫉妒溺爱自己的儿子,而且总是有事没事写信给学校说这些不好那些不好什么的,在她心里,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对得,说自己儿子不好的都是坏人,简直就是一个神经病,让人恶心。最后在知道自己儿子只是个失败品的时候,她才终于给我一种是母亲的感觉。

  《告白》读后感(十):很新颖的手法

不得不说凑佳苗真是制造悬念的大师,更可贵的是竟然以这样独特的方式去一步步地制造一个又一个悬念:
事情一开始可能很平静,让人产生这部作品可能平淡无奇的错觉,但一点点读下去你会发现原来事情没这么简单,发生了一件意外!然后竟然不是意外,是谋杀;你本来以为凶手和从犯都很明朗了,但又一波折,从犯其实是凶手;本来当事人说作为老师要保护自己的学生,不打算追究了,但事情的结尾却是老师用自己的方法对两个学生进行了报复!
于是事情就告一段落了,可是你会发现怎么后面还有那么多页呢?难道这个是短篇小说集?下一章会再讲另一个故事吗?
刚读下一章的开始你就会发现,还是这个事情,难道又有新发展了?对,第二学期发生很多事情,原来老师毕竟是老师,终究对杀自己女儿的凶手下不了手,所谓的报复只是那么一说。然后快要结束的时候,凶手又把自己母亲杀掉了!
第三章呢,原来是母亲想要杀掉自己的孩子,孩子可能在反抗时误杀母亲
第四章才知道真相,原来母亲其实当时是自杀的。。
第五章。。第六章。。
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引出了这么多变化
看完后我想到了两个东西:盲人摸象和蝴蝶效应
六个事件的当事人,从各自的立场,自己的角度,以各自的方式述说着事件的经过,得出六段各不相同甚至互相对立的“真相”
同时一件事情引发的各种后续进展也令人咋舌。
真的很佩服作者讲故事的能力,更佩服她对那个年龄段少年的心理的把握,那么自以为是但明显在成人看起来很荒诞无稽的心理被她把握得恰到好处,无论从哪点来看,这部作品都是难得的佳作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告白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