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征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长征记读后感10篇

2017-11-28 22:2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征记读后感10篇

  《长征记》是一本由色诺芬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5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征记》读后感(一):Leadership的典范

读《长征记》是为了读《亚历山大远征记》做准备,却发现这是一本关于leadership的好书。
色诺芬原本并非将军,也并非士兵,他参加这次远征纯粹是受好友邀请,想去结交居鲁士,从而卷入其中的。这支雇佣军原本来自希腊不同民族,在领队的将军和军官均被骗杀害后,色诺芬挺身而出,号召大家重新选出领队,同时拒绝和波斯谈判以免队伍被分化瓦解,然后放弃辎重,一路因地制宜,随时调整策略,在深处波斯内地、没有给养、缺乏向导、没有船只、缺乏骑兵的情况下,经长途跋涉,终于重回希腊所属的赫勒斯滂沿岸。
色诺芬的领导力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危难之中,挺身而出,指明方向:当时希腊军队在将领被骗杀害,孤军陷于波斯内地的情况下,精神沮丧,就地躺卧,色诺芬挺身而出,通过演讲号召军官重新选出将官,并提出应对策略,立即行动。
2. 因地制宜,随时根据地形、敌情调整策略。例如,放弃辎重以增加机动性,及时组建骑兵和投石手,根据地形、敌情等调整队形,以及行军路线、攻击方案等。
3. 以大局为重。雇佣军不到万人,但属于不同民族,且内部意见众多,如果分裂,势必因力量削弱而导致危险。色诺芬在团结一致、以大局为重这方面,起了很好的表率。到达黑海沿岸时,色诺芬本想利用军队建立一个城市,为希腊获得更多的领土和势力,但由于部队中大多数人都想乘船尽早离开,他为了团结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p137-140)。到达赫拉克里亚后,因为争夺领导权,军队发生过一次分裂,分为三支队伍各自前进。此后,引起分裂的阿卡狄人和阿加亚人受围。色诺芬得知后,放弃前嫌,带领他的部队前去救援,因为他知道如果那支部队被歼灭的话,希腊人会受到削弱,将面临更大危险(p156-161)。经过此事,部队提议,以后任何人若是提议分裂军队应当受到处死的惩罚(p163)。
4. 不贪私利。色雷斯人赛特斯想利用色诺芬的军队为其服务,找人来和色诺芬说,如果色诺芬能让希腊军渡海过去,他将给色诺芬好处。正好色诺芬的军队原本也要渡海过去,色诺芬就答复说不需要任何好处,渡海后他会离去,塞特斯有什么需要可以找以后掌权的人(p176-177)。在此后,在是否与赛特斯结盟上,色诺芬完全以是否有利于整个军队为出发点,并且让军队自己表决。这样,在最后赛特斯赖账不付饷银,有人诬陷色诺芬收了好处时,色诺芬也可以行得正,站得直,为自己洗刷清楚(p200-203),最后还成功为部队追回饷银。
另外,由于带领的是一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部队,执行的又是撤退任务,一路上没有补给,只能依赖劫掠,而劫掠又常常导致纪律涣散(最后不得不专门整饬了军纪,p145),再加上缺乏正式的权威(色诺芬的职务是推选而非正式任命的),这些都使带队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危险不只来自敌人和自然环境,还来自部队内部,原因包括争权、因为执法严厉而带来的怨恨(p146-149)、嫉妒失望(p200)等。而就像群氓一样,只要有人煽动,人们可以在一分钟之前对你无比爱戴,一分钟之后又恨不得吃了你。因此,驾驭这样一支部队,除了品德以外,还要有策略和很强的辩才。色诺芬无疑辩才很好,数次转危为安,但辩才的基础还必须是品德,否则他也会变成阴谋家和煽动家。如果他当时收了赛特斯的钱,恐怕后面也无法辩过来。他在评论他的好友普罗克西努斯时说,“(普)作为一个领袖,他能够指挥君子,但他不能使士兵对他起敬或畏惧。相反地,他却对他的士兵比他所指挥的兵对他更有戒畏之心(p60-61)”。这个普罗克西努斯恐怕就只有品德而没有手段了。
但色诺芬也不是没有弱点,也不是毫无所求,他不重金钱,但重名誉,怕失去名誉。因为担心可能失去已经享有的声誉,他对是否接受部队的指挥任务犹豫不决(p153),最后求助于神。希腊人的不少决策都取决于祭祀中征兆体现的神意,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倒不能说是他的迷信。接受神意如果结果好,那自然好;如果不好,那也可以说是神的旨意,命运的安排。要是这样,倒不如自己决策:结果好自然好,结果不好,其实也一样也是命运的安排,只不过命运在自己手中,是自己决策的结果。
从本书也可以看出,遣散、安置军队不当,可能给地方带来的危害。
书中还有一些其他论述颇有意思
论波斯的弱点:“王国之强,在于疆土广阔、人口众多;但由于距离遥远,军队分散,如对其发动迅攻,则强而弱亦(p19)”。估计后世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一定是领悟了这一点。中国历朝作为农业国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在对军队动员时的话:“在作战中急于设法尽可能保全性命的人正是那些落得受辱丧命的人;而那些看清楚人总不免一死的道理、因而敢于壮烈牺牲的人,却正是更能长命到老,生活得快乐(p69)”。
书中写到部队历经险难,穿过亚美尼亚,到达黑海沿岸,全军在面对大海的山顶上大喊“海!大海!(p144)”,那种激动,穿过纸张,穿越时空,2400年后,还是宛若眼前,栩栩如生
另外,希腊人到达特拉佩斯组城海边后,举行了运动会,包括短跑、长跑、摔跤、拳击、赛马,而且还有俘虏参加的记录(p119),颇有意思。
最后,这本书的确写得非常生动,栩栩如生。

  《长征记》读后感(二):色诺芬的《远征记》——卡尔维诺

色诺芬的《远征记》[i]
 
卡尔维诺 DJ 译
                          
在今天来阅读色诺芬的《远征记》是件非常特殊的事,就好像我们观看电视或者电影中不断重播的古老战争记录片一样。当我们观看一部黑白的褪色老片,那刺眼的光影对比和加速的动作令人着迷,这种体验也同样在阅读下面这样的段落时出现:
 
 
三天里,他们又走完了15帕[ii]的路程,每天都要穿越厚厚的积雪。第三天的情况特别恶劣,他们在行军时北风迎面袭来。北风在整个区域肆虐,摧毁一切,冻僵他们的身体……为了防止被白雪耀伤眼睛,士兵们在行进中把黑色东西放在前面;为了避免被冻伤,最有效的方法是不断移动双脚,绝不能静止不动,尤其是在晚上要除去靴子睡觉……一队士兵因种种困难而落在了后面,他们看到不远处,在积雪覆盖的平原的谷地里有一块黑色的区域。他们以为那是融化的积雪。事实上,积雪确实在那里融化,因为近处有一汪天然泉水,散发出的水汽袅袅升空。
 
 
然而我们很难引述色诺芬:真正重要的是绵延不断的视觉细节和行动。要找出一个能概括整部作品那令人愉悦的多样性的段落是困难的,或许下面这段可以,这引自上面那段的前两页:
 
有几个刚离开营地的希腊人报告说,不远处有许多火光在夜间闪烁,看起来像是大规模的军队。听到这个消息,指挥官认为分散扎营不安全,于是令将士们再次集结。天气好像将要好转,于是所有的将士都驻扎到一起,不幸的是,夜里又下起了大雪,积雪覆盖了他们的盔甲和牲口,士兵们在地上挤作一团。牲口的四肢因为寒冷而冻僵了以至无法站起来;而士兵们因为盖在他们身上的积雪可以保温,也迟迟不肯站起来。于是色诺芬勇敢地站起来,没有穿外衣,拿起斧头开始砍柴。看到他这么做,另一个人也起来了,接过他手中的斧头继续砍,其他的人也起来点了一堆火。所有的人都在身上涂脂,但不是用的油,而是在附近的村子找到的药膏,由芝麻油、松脂、苦杏仁和猪油制成。还用了同样成分制成的香油。
 
从一个视觉形象到另一个的迅速转换,再从这些形象转至轶事趣闻,接着又转到对异国习俗的描述:这构成了不断闪现的刺激冒险的背景,不可预见的险阻为远征军前进制造着障碍。每个障碍通常都会被色诺芬的妙计化解:每座有待征服而又戒备森严的城镇;野战中的每个准备抗击希腊的敌人;每道将被穿越的峡湾;每一个恶劣的天气——所有的这些都需要这位既是叙述者又是主角兼佣兵首领的机敏才智和考虑周密的过人策略。有时,色诺芬就像是来自孩子们连环画中的英雄,能战胜在每个篇章中不可能渡过的磨难;实际上,正像在那些孩子们的漫画中那样,每个篇章中总有两个主角:两位对立的官员,色诺芬和彻里索弗斯(Cheirisophus),一个雅典人和一个斯巴达人,色诺芬的解决之道总是更为机敏、仁厚而具有决定性。
 
《远征记》本身的题材非常适合流浪汉小说或仿英雄传奇:一万的希腊佣兵经过伪装,深入小亚细亚腹地,他们受雇于波斯王子小居鲁士[iii],他的真正目的是要逼宫其兄长阿尔塔薛西斯二世[iv]。但是他们在库纳克撒(Cunaxa)战役中被击败,现在群龙无首并且离乡背井,他们必须从满是敌意的人群中辟出一条回乡之路。所有的人都想回家,然而所有他们的行为都对公众构成威胁。他们有一万人,全副武装,但缺乏食物,因此他们就像一群蝗虫般在所到之处肆虐,且顺道掳掠了大量的妇女。
 
然而,色诺芬并不是一位为英雄史诗风格吸引或是嗜好这种残酷而怪异情境的作者。他的作品是一个军官的精确记录,类似于行军日志,其中囊括了所有他们走过的距离、地理上的参照点、动植物资源的细节,以及对于各种外交问题、策略、后勤难题和解决妙方的回顾。
 
这部著述遍布着最高统帅的“官方声明”,以及色诺芬对军队以及对外国使节的演说。在学校阅读这些辞藻华丽的章节时,我感到乏味之至,然而我想我错了。阅读《远征记》的秘诀在于不跳过任何段落,要一点一滴循序渐进。每段演说都包含一个政治问题,或是关于外交的(欲与希腊军队穿过的地区的国王或者首领建交的尝试),或是关于内政的(希腊首领间的讨论,内容是雅典人与斯巴达人可能会出现的敌对状态,诸如此类)。由于色诺芬写这部著作是为与其他将领讨论这次撤退中每个人须担负的责任,因此,我们只能从那些华丽的段落中推敲出这些争论公开或者隐秘的背景。
 
色诺芬是描写行动的典范。如果我们拿与他最相近的现代作家劳伦斯上校[v]和他进行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位英语作家运用美学甚至是伦理奇迹的光晕来构建周围的事件与形象,就像是已被复刻多次、表面是言之凿凿散文的羊皮卷;而在这个希腊人的作品里,精确与严肃的叙事下别无他物:严苛的军事美德就只意味着严苛的军事美德。
 
当然,在《远征记》中有一种悲戚的感染力:士卒们归乡的渴望,身处异乡的狼狈,以及不掉队的努力,因为只要他们还在一起,他们就能把自己的国家放在心中。一支军队被领进一场并非他们的过错而败北的战争,任凭自生自灭挣扎着想要返乡,仅仅是挣扎着开出一条路返回故乡,远离他们的盟军和敌人。《远征记》中的所有这些与近代意大利文学中的一个主题十分相似:即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地部队从俄国撤离时写的回忆录。这个类比并不是最近才得出的,早在1953年维托里尼[vi]就推出了这类作品的经典,马里奥·利格尼·斯特恩[vii]的《雪中的中士》(Il sergente nella neve),将之誉为“用方言写成的小《远征记》”。而事实上,色诺芬的《远征记》中充满了雪地撤退的章节(上述引述段落的来源),完全可能都是从利格尼·斯特恩的的书中摘抄下来的。
 
叙事者——主角是一个优秀的战士,是利格尼·斯特恩以及那些写从俄国前线撤退的最好的意大利作品的特点之一。就像色诺芬那样,他有这个能力和责任来探讨军事行动。对他们及色诺芬而言,在被过分夸大的抱负雄心崩溃之后,他们回归到了求实与团结一致的军人品质上,而不是以每个人不仅要能自助且能助人的标准来衡量。(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努托·雷维利[viii]的《穷人的宣战》(La Guerra dei poveri),其描述了幻灭军官的激情疯狂,还有另一本被不公正地遗忘的好书《长步枪》(I lunghi fucili),作者是克里斯多佛罗·M·内格利[ix])
 
不过类比仅止于此,阿尔卑斯山地部队的回忆录来自于一种冲突,一边是现在已经走向谦卑和理性的意大利,一边是全面战争时的疯狂与大屠杀。而公元前5世纪的这位将军的回忆录中,矛盾来自于,一边是堕落为蝗虫般寄生者的希腊佣兵,一边是古典美德的训练——哲学上的、公民的、军人的品德,色诺芬与他的士兵试图让这些都能适应新的环境。因此最终这组矛盾并未能产生利格尼书中的那种摧人心肺的悲剧效果。似乎色诺芬确信自己已成功地使调和了两个极端。人可以堕落为蝗虫,但是可以将礼仪与纪律适用于这种状态——简言之为“风格”——并且感到满意。人们不仅能够讨论他们成为蝗虫的事实,还可以讨论成为蝗虫的最佳方式。在色诺芬那里,我们可以发现他已经描绘出了现代伦理的轮廓:完美的技术效率,‘胜任工作”,“做好你的工作”,这一切都独立于凌驾我们行为的普世道德。
 
我不断地称这种伦理是现代的,是因为当我年轻时它就很现代。这是我们从许多美国电影以及海明威的小说中学到的。我想要坚持这种“技术性”的、“实用性”的伦理,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伦理之下的虚空,这让我进退两难。今天,尽管它看似与我们那个时代的精神迥然不同,但我认为它还是有其正面意义的。
 
就道德层面而言,色诺芬有着了不起的优点,那就是从不将他与他的将士们的立场神秘化或理想化。如果他经常对“野蛮人”的习俗表现出疏远或者厌恶,那么我们也必须指出,那种“殖民者”的伪善对他而言完全是陌生的。他意识到了自己是一群寄生虫的头儿,而他们侵入的“野蛮人”的领地完全不属于他的手下。他在训诫自己的士卒时,一直不忘向他们提醒敌人的权利:你们必须记住这些,我们的敌人也有一天可能对我们进行掠夺,我们正在侵占他们的财产,这使他们有正当的理由来伏击我们。”在安纳托利亚[x](Anatolia)山脉和平原间,色诺芬试图给这群贪婪暴戾之徒的寄生行为制定一种“风格”或者法则,这寄寓了他所有的人格尊严:一种并非崇高的,而是有限的,具有中产阶级本质的尊严。我们知道人们可以轻易赋予最卑劣的行为以风格或者尊严,即使根本没有这样的必要。这支希腊军队在高山与峡湾间缓缓行进,不断地遭到伏击与进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难以辨别他们究竟是受害者还是迫害者,甚至在最令人胆寒的大屠杀中,他们也为极端敌意的时运与冷漠所缠绕着。这引发了读者一种几近象征的痛苦,这种痛苦或许只有今时的我们能够体会。
 
                                                              1978
 
[i] Xenophon,(前434~前335)。希腊历史学家、诗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曾参加希腊雇佣军远征波斯的战争,《远征记》记录了希腊雇佣军从波斯腹地穿过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抵达黑海,返回希腊的冒险经历。
[ii] Parasang,古波斯的长度单位,一帕约为5.6公里。
[iii] Cyrus the Younger(前427~401)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王子,吕底亚总督,策划了希腊雇佣军远征波斯争夺王位,在战斗中被杀,使得远征军深陷异乡,最后艰难地返回希腊。
 
[iv] Artaxerxes II Mnemon(前404-358)小居鲁士的兄长,统治长达46 年,期间政局稳定,人民安定,缔造了波斯帝国的繁荣。
[v] T. E. Lawrence(1888~1935),英国作家、冒险家、军人,一战时帮助阿拉伯义军反抗奥斯曼帝国,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著有《智慧的7柱石》等。
[vi] Elio Vittorini(1908~1966)意大利小说家,参加过抵抗运动,《梅纳波》杂志主编,著有《墨西拿的妇女》、《人与非人》等。
[vii] Mario Rigoni Stern(1921~)意大利作家,二战时已经是个老兵了,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之一,《雪中的中士》出版于1953年,描写的是阿尔卑斯山地小组从俄国撤退时一个中士的经历。1999年获得意大利PEN笔会奖。
[viii] Nuto Revelli(1919~2004),意大利作家。军校毕业后加入阿尔卑斯山地小组,指挥过多次战斗,也经历过从俄国的撤退,战后开始写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抵抗运动,阿尔卑斯山地小组,农民为主题的。
 
[ix] Cristoforo. Moscioni. Negri(1918~2000)意大利作家,也经历过从俄国的撤退。
[x]土耳其地处欧亚之间,境内位于亚洲的部分约97%,安纳托利亚指这部分区域。
 
----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4f2b80100lxoq.html

  《长征记》读后感(三):真实,太真实的

色诺芬这部长征纪,我看了前面诸位的书评,大家说到蝗虫,忠诚,荣耀,信仰,希腊精神。

恕我才学疏浅,我觉得很难感受得到。我只是看到,一只像绞肉机一样的,等同黄巢食人肉的部队,在屠戮。

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投降的男男女女会被杀戮,不投降的亦会被处死。

那些世世代代和平生活的人们,天降灾祸,可知他们的希腊精神,可知他们的无尚荣耀呢?

哪里来的什么自由与冒险,敢于进取的希腊精神呢?无非是生存压迫,将互相背叛,兵互相杀伐。前一秒还宙斯诸神保护我,下一秒便埋怨色诺芬将我们带入了如此境地。

我看,这才真实,这才是这部书的魅力所在。基本没什么修辞,很硬,很真实,不加任何调味的炖肉,吃起来才香。

生存,杀戮,征伐,到最后,无不是尼采口中的生命意志,无不是三岛崇尚的希腊精神。

太过真实了。

  《长征记》读后感(四):内容概要

《长征记》记叙的是色诺芬亲身经历的一次远征。全书共七卷,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卷,讲述的是在公元前401年,居鲁士从弗里几亚远征至巴比伦讨伐其兄王并战死的过程;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卷,讲述的是居鲁士死后休战期间,希军与波军之间建立盟约与盟约的破裂;第三部分包括第三卷至第七卷,讲述希军在色诺芬的带领下,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小亚细亚西部的过程。全书文采斐然,涉及地理、民俗、军政外交,在军事细节方面着墨尤多,而政治外交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很难粗略地概括,本文试图在最大程度保留史料价值的基础上梳理出一个情节纲要:
第一卷讲述的是居鲁士从弗里几亚远征讨伐巴比伦其兄王的过程,具体叙述了其谋反的背景、佂军与行军的细节、以及最终战争的胜利与居鲁士的战死。居鲁士作为大流士和帕莉萨蒂斯的幼子,深得母后偏爱,但大流士驾崩后立长子阿尔特塔泽西斯为波斯国王,不久居鲁士被蒂萨弗尼斯诬告谋反,在母后的求情下,居鲁士被免除死罪,派回原省,并且开始密谋造反。居鲁士通过各种方式 征集了伯罗奔尼撒、刻尔索尼斯、塞萨利各地的秘密武装力量,由于其扬言攻打蒂萨弗尼斯,国王未被惊动,直到各地军队在萨尔迪斯报到之时,国王和蒂萨弗尼斯才有所察觉,而居鲁士对军队声称的目的是为了把庇西狄亚人赶出辖境。远征从弗里几亚开始,经过若干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在塞莱尼进行了一次军队检阅,抵达斯特汝佩蒂安的时候在西里西亚王后的帮助下解决了拖欠饷银的问题,在出境后公开处理了一次波斯贵族的谋反。居鲁士在拉西第蒙人的帮助下顺利进入了西里西亚的关口,抵达塔尔苏斯后,为处理梅浓之前对宫殿的劫掠,普鲁士与西里西亚王叙涅西斯互通有无,达成友好,与此同时军队开始疑心居鲁士的谋反之意,将领克利尔库斯对军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站在雇佣军的角度陈清利害,而居鲁士仍然否认其谋反的意图,并且增发了五成薪饷,暂时稳定了军心。直到抵达叙利亚的塔波萨库斯时,居鲁士才向军队明言此行的目的是去巴比伦造反国王,为了安抚雇佣军的不满,他答应额外赠予金钱,并且承诺带领他们返回爱奥尼亚时发全饷。在进入阿拉伯之后,军队深入到荒漠之地,其间平定了将领之间的争执和一次谋逆行动。最后抵达巴比伦境内,在居鲁士鼓舞人心的演讲之后,和国王军队的战争爆发,居鲁士的军队以多胜少,战局之初便乘胜追击,居鲁士在刺伤国王的同时,自己的眼睛下部被刺,重伤身亡。希军在战胜国王军队后返回一片狼藉的营地,但却不知居鲁士已死的事实。
第二卷讲述了居鲁士死后休战时,希军随蒂萨弗尼斯回程的前因后果,以及希、波两军之间的盟誓破裂。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天,普罗克利斯为希军带来了居鲁士已死,阿里柔斯逃阵的消息。其后国王派来使者法利努斯,传达令希军放下武器,求取波斯国王恩典的旨意。然以普罗克西努斯和克利尔库斯为代表的希军将领表示必须保有武器,表示不愿遵从波斯王的旨意。与此同时阿里柔斯的使者到达,表达会合军队的意图。克利尔库斯在祭神后,认为进攻国王不祥,恰当的做法是去和居鲁士的友人阿里柔斯进行会合。在两军会合后,希军和波军在双方将领的代表下结成盟友。在返程的路线上,阿里柔斯提议不走原路,而寻求一条漫长但补给丰富的路线,得到了肯定。军队启程后不久,在巴比伦境内的一处村庄遭遇了国王军队,克利尔库斯谨慎行军,但敌人却仓皇失措,弃营而逃。翌日,国王派使者讲和,表达休战的意愿,而克利尔库斯表示必须先满足军队的给养。后国王又派蒂萨弗尼斯前去,并询问希军当初谋反的缘由。克利尔库斯表示当时对于普鲁士心怀恩遇,不忍背弃,而此刻只想回转家园,再无所图。蒂萨弗尔斯表示愿意救援希军,为他们提供补给的市场,带领他们回转希腊,但同时要求希军对途经之地友好相待,不得破坏。双方达成休战约定。此后的回程中希军和波军的矛盾却逐渐显现,双方单独行动,各有自己的向导,彼此防备,甚至为补给产生争执殴打,直到底格里斯河畔。希军在河岸附近的西塔斯城驻扎,波军则渡河驻扎。然翌日波军派人谎报敌情,害怕希军炸毁桥梁,独自据守给养丰富的地带,被希军识破。抵达扎帕塔斯河后,双方猜疑盛行,为了消除不信任,克利尔库斯与蒂萨弗尼斯开会,表达了自己友好的意图与对方友好的必要,得到了蒂萨弗尼斯的认同。双方最后敲定要惩罚诬告者,蒂萨弗尼斯建议隔天面见希军长官,公开指出密谋者。翌日,克利尔库斯带领希军各长官前往蒂萨弗尼斯府邸,然遭到伏击,或死或被擒。阿里柔斯倒戈国王,向希军宣读国王旨意,指控克利尔库斯破坏休战,普罗克西努斯和梅浓因为告发阴谋得到礼遇。
第三卷回到了色诺芬的角度,首先讲述了色诺芬从军的缘由,然后讲述了在色诺芬的领导下,希军一路在敌人的追击下行军至底格里斯河和卡杜客亚山之间的过程。在希军各长官被蒂萨弗尼斯设计杀害后,希军的士气大为受挫,在这种失落情绪中,色诺芬回忆了自己的从军历程:他收到好友普罗克西努斯的邀请,希望能够追随普鲁士的荣光,为此特地征询苏格拉底的意见,苏格拉底担忧色诺芬因此招致雅典政府的控诉,建议他去德尔菲神庙请神谕。色诺芬向阿波罗神询问自己为了平安抵达必须供奉的神明,向指定的神明祭献后启航,行军途中被引见给居鲁士,但随后就陷入如此困境中。色诺芬得了一梦,梦中雷鸣击中了他父亲的房子。随后他召集普罗克西努斯的队长们,发表了演讲,指出当务之急是想办法不落入他人势力,希军拥有诸神的支持,并提出自己愿意承担领导军队的职责。随后大多数军官表示赞同让他当首领。色诺芬进一步向各将官提出要指派首领、填补缺额、保证几率,同时鼓舞士气。在各将官选定个级别首领后,召开了全军大会。会上士兵们表达了被欺骗的沮丧。色诺芬通过对希腊人英雄祖先抗击波斯人和讨伐波斯国王的胜利鼓舞士兵的士气,并且提出敌人的背弃、骑兵和渡河的困难都不足为惧。在此基础之上,色诺芬提出为了安全地进军,要烧掉车辆和营帐,舍弃大部分辎重,严格纪律,明确行军的队形编排,翌日,忠于居鲁士的弥特拉达特前来要求同行,其谎言被识破。希军决定不再理睬任何谈判。在渡过扎帕塔斯河后,遭到弥特拉达特的伏击,弓箭手和投石手让希军损失严重,色诺芬追击,但由于无骑兵最终转为退守。此战暴露了希军的缺点,色诺芬指派罗德斯人,一夜之间组建了二百投石手和五十骑兵,交由由吕修斯带领。翌日,在穿越山峡之后再遇波军,波军惨败。之后抵达底格里斯河沿岸,在梅斯波拉遭遇蒂萨福尼斯,他对希军采取远距离投石射箭,希军予以回击,蒂萨福尼斯退兵。此后希军一面行军,波军一面追击,与此同时希军改良方阵编排,以适应灵活的行军作战。抵达山岭地带后,希军从第一座山顶下去时遭到袭击,下第二座山时情形相同,于是登上第三座后按兵不动,派一支轻装盾兵绕到山上另一个位置,两大队以平行路线前进,波军不敢动。在到达村庄后,希军开始医治伤员,并攫取大量给养。再次行军开始后,希军发现波军占领了支岭的高地。同克里索普斯商议后,色诺芬带领轻盾兵全速赶往山顶,克里索普斯殿后。在希波两军的竞赛中,希军比敌军先到达并占领了山顶,波军随之逃跑。与此同时克里索普斯进入平原地区,在村庄驻扎,蒂萨弗尼斯企图放火烧村。希军一面是高山一面是深水,在听取俘虏对各方道路的陈述后,将官们决定要通过山地往北,抵达卡杜客亚人地带,由之前往亚美尼亚。
第四卷讲述了希军穿越卡杜客亚人地区,渡过肯特里特河,行经亚美尼亚地带,经过一系列艰难困苦最终抵达攸克星海沿岸城市的过程。在抵达卡杜客亚人村庄之后,大部分居民退避山中,希军表现地尽量友好,但在晚上遇到当地人的反抗,随后希军放弃不必要的辎重,寻求给养。在行军过程中,克里索普斯带领先头部队,色诺芬殿后,然而遭遇敌人攻击,克里索普斯迅速前进,试图占据出山的关口。在审问俘虏后得知另外一条出路,但必须先夺占一处高地。于是阿里斯顿尼穆斯、阿加西亚、卡利马库斯和阿里司提斯等人组成志愿军承担夺占高地的任务,并且约定吹号为信。两千名志愿军出发后,色诺芬带领后卫部队吸引敌人注意,卡杜客亚人滚投圆石攻击。志愿军在目标高地下的位置驻扎,企图攻击敌军,从明路去往高地,卡迪客亚人不战而逃。克里索普斯听到约定的信号冲上山去。与此同时色诺芬按照向导的指示,到了敌军夺占路上的山岭,赶走了敌军,并连续占据了两座山岭,登上了最高的高地。两千名志愿军出发,同时色诺芬带领后卫部队吸引敌人注意。卡杜客亚人滚投圆石攻击。志愿军在目标高地下位置驻扎,企图攻击敌军,从明路去高地。卡杜客亚人没有迎战,逃走。克里索普斯听到约定的信号冲上去。色诺芬走向导的路,到了敌军多占路上的山岭,赶走敌军,占据了两座山岭,登上了最高的高地。此时色诺芬得知第一座被占据的山岭的驻军遭到敌军重创并失掉阵地,敌军正在色诺芬对面的山岭上。两军对话后,达成休战的协定,卡杜客亚人要求希军不得焚烧他们的房屋,同时他们交还被杀士兵的尸体。希军在下山时再度遭到攻击,击退后,大部队连在了一起。翌日,希军抵达肯特里特河附近的村庄,天亮后,河对岸出现奥戎塔斯和阿图卡斯的骑兵队伍,身后则有卡杜客亚人伺机而动,同时水深无法过河,希军陷入困境。色诺芬又得一梦:被枷锁所缚,但枷锁自动脱落。在得知好兆头的同时,两个年轻人报告发现河流的浅水区,克里索普斯带领一半军队先行渡河,色诺芬佯装要切断沿河骑兵,敌军溃逃。与此同时卡杜客亚人要攻击后面军队,色诺芬一面渡河一面让克里索普斯佯装攻击,卡杜客亚人后退,希军顺利完成渡河行动。之后希军进入亚美尼亚地带,在穿越平原和丘陵后,抵达了底格里斯河沿岸的村庄。副总督提里巴组斯要求和希军谈判,双方达成协约,他们不加害希军,同时要求希军勿焚房舍,然后可以尽取所需。希军在此地扎营后,遇天降大雪。与此同时,德莫克拉提斯带回消息称提里巴组斯准备占据山中要害位置攻击希军。轻装部队前往迎击,敌人溃逃。翌日希军全速前进,在山顶扎营。大雪连降,在深雪中行军抵达一村庄。寒冷和饥馑造成了许多士兵的伤病,病号落在队伍后面,同时拒绝继续行军,与此同时敌军在后追踪。色诺芬愤怒地命令军队起来,与大部队会合后住进村庄。色诺芬热情招呼了村长,七天之后,色诺芬将村长交付给客里索普斯作为向导,途中村长不堪虐待偷偷逃走,色诺芬与客里索普斯在此事上表现了唯一一次意见不合。希军抵达法细斯河后,遇到敌军,摆开战阵。色诺芬主张一面偷袭,一面佯攻,占领无人占据的高地。阿里司提斯和尼科马库斯成为该任务的志愿者,并且约定占据高地后点燃火光。夜间高地被占领,天亮后大部队沿路前进,山地上的队伍率先开战,希军得胜,主力部队上山后,敌人逃奔。希军于山顶树立胜标后,下山进入村庄,补充给养。之后进入了陶基亚人地带。此地居民居住于城堡之中,以滚石抵御,希军久攻不下,后借树木遮掩,勇士们攻破城堡。此时城堡中人,男女老少皆纷纷坠城,景象骇人。希军进入城堡后,得到大量补给。之后进入卡卢比亚人地带,此地人民勇武,且居于城堡,没有获得补给。行军抵达哈帕苏斯河河,在叙特尼亚人的村庄中停留三天,收集物资。之后行军至吉尼亚斯的繁荣大城市,长官派来向导,指引希军通过敌对领土并沿途破坏,约定五日之内抵达可见海洋之处。希军在抵达底刻斯山后,群情激动——攸克星海出现在眼前。之后继续行军至马克罗尼亚地带,为了渡河,希军不得不砍伐过密的树木,遭到当地人攻击。与马克罗尼亚人说明来意后,双方交换信约,当地人帮助砍树修路,提供市场,并将希军带到科尔科斯人地带。而科尔科斯人已经摆好了战阵,希军使连队成为纵队,大破敌军,顺利完成上山行动。抵达村庄后,由于食蜜产生了狂晕等麻醉症状。离开此地后,到达了特拉佩组斯城海边,在劫掠了科尔科斯人村庄后,特拉佩组斯人主动提供市场,并与希军谈判,双方达成协议。之后希军在山边扎营举办运动会,包括短跑、摔跤、拳击、掼拳等项目,竞争激烈,气氛欢愉。
第五卷讲述了希军在攸克星海畔决议走海路,派客里索普斯去寻找船只。在迟迟没有回音的情况下,色诺芬率众继续走陆路,行经赛拉苏斯、麦叙诺基亚人地区、提巴壬尼亚人邦土,并在西诺波人殖民地科提拉城停留四十五天的历程。希军抵达攸克星海后商议接下来行程的结果是走海路,客里索普斯启程去找安那克西布斯寻求船只。色诺芬留在营地,指示军队要从敌方获取给养,并且所有的人要参与掠夺,在营地周围设置岗哨,与此同时设法找到船只,给水手以公款佣金。假使无法获得船只的话就走陆路。此后军队按照命令俘获战船和商船,并采取突袭,劫掠各地。为了寻求补给,色诺芬率领一半军队进攻德里莱人,由于他们退入首城城堡,有宽壕、壁垒、木楼为御,希军轻装部队久攻不下。色诺芬后派重甲士兵在前,排好战阵,呐喊攻击,敌人放弃壁垒和塔楼。轻兵由后冲出,入城劫掠,然遭遇城内的卫城攻击。色诺芬认为攻不下卫城,准备撤退,同时卫城内的敌军攻出来,希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最后通过放火烧堡垒,才勉强从城堡退下来,次日回到营地。然后客里索普斯久行未归,同时军队的船只和给养都不足,色诺芬决定从陆路离开。在把老幼妇孺和伤病人员送上船只后,军队启程,在第三天到达希腊的一个海上殖民地赛拉苏斯,在此地检阅军队,共计士兵八千六百名,并且卖掉战利品,色诺芬从中拨出一部分给阿波罗神还愿。离开赛拉苏斯行军至麦叙诺基亚人边界,他们最初据于城堡,有恃无恐,不许希军过境,在谈判后,与希军结成联盟,并同意帮助希军谋求船只并且引路。翌日,他们由轻舟带来六百人的军队,列阵、行军、歌唱,与希军一同去攻打麦叙诺基亚人的卫城(现时的占有者不合法),然有许多希军临阵脱逃。色诺芬发表演讲鼓舞士气,并且训诫军队。之后把连队编成纵队,顺利击垮敌军并焚毁堡垒。入城劫掠后,将堡垒移交给麦叙诺基亚人——这些人被描述为不开化的民族,公开做许多只在私下做的事。之后希军行军八站,到达以制铁为生的卡卢比亚人地区,再之后抵达提巴壬尼亚人邦土,并接受了他们的东道礼物,此后抵达西诺波人的殖民地科提拉,并在此停留了四十五日。最初几天希军向诸神向诸神致祭供献,举行欢宴游行和运动竞技,后西诺波人派来使节。演说家赫卡托尼木斯对希军的劫掠和伤害表达不满,并且以和科律拉斯和帕弗拉戈尼亚组成军事联盟相威胁。色诺芬表示希军之所以实施劫掠是因为科提拉不提供市场,并对威胁予以反击。赫卡托尼木斯随之表示友好,并派科提拉人送来东道礼物。翌日,色诺芬与西诺波人一起研究行程。赫卡托尼木斯表示,由于险峻的山峰和优质的骑兵,以及河流的障碍,走陆路是不可能的,而海路则更为可行。于是希军决议走海路。与此同时,色诺芬意图在此建立一个大城市,但预卜官希拉努斯为了尽快回希腊,在得知色诺芬意图后在军中散布谣言,引起士兵们的不安和当地人的恐慌。达达尼亚人提马宋受当地商人委托,和彼奥提亚人托拉克斯向士兵们许诺,由当地人提供船只,走海路之后会取得大片沃土,并且途中正常发饷银。在此情形下,色诺芬被迫澄清自己并非刻意隐瞒建城计划,并且表示弃绝了建城计划,支持启航回希腊的计划,但强调团结一致才有力量。而提马宋在得知饷银实为商人的虚言后,转而提倡渡过法细斯河,夺取法西亚人领土,并且要求由各队首领分别传达,导致军中谣言四起。色诺芬举行士兵大会,澄清他要将军队骗去法细斯河的谣言,并且针对此期军队中出现的“个人随意带领军队”,“使节被随意杀害”等问题,对希军在此地的恶行展开了严厉的训诫。事后,他着手整饬军队风纪,但自己过去的行为也遭到指控。
第六卷讲述了希军离开科提拉,前往赫拉克里亚,在此地军队发生分裂,后又在卡尔佩港恢复编制,并与克里安德化解误会,最终启程行军至克里索波利斯之间的经历。希军在科提拉停留后期,劫掠当地的弗拉戈尼亚人,其长官科律拉斯派使者前来讲和,希军设宴款待,并表演武装歌舞,之后双方达成互不侵犯的协议。希军在得到足够船只后离开科提拉,航行至西诺波,在哈尔梅涅停泊。当地米图人送来补给作为东道礼物,与此同时,客里索普斯带着一只战船归队。士兵此时提议选出一名军队指挥,色诺芬被推举出来,但他请教诸神后得知不适合担此重任,便劝说军队应该选举一位拉西第蒙人,并表达了自己服从配合的态度。军队在得知神的旨意后改为选举客里索普斯。翌日希军启航,到达麦加拉人殖民地赫拉克里亚,当地人送来补给礼物后,仍不能满足军队需要,阿加亚人派使者前去索要补给,结果赫拉克利人关闭城门,转移市场,并准备武装。希军对于这次动乱的指责导致内部发生分裂,分裂后的三部军队之后各自行动:一部分是阿卡狄人和阿加亚人,他们选举出十员将领做指挥官;第二部分是客里索普斯率领的军队;第三部分是色诺芬的部下。阿卡狄人从赫拉克利人那里夺取船只后,在卡尔佩港着陆,攻打比太尼亚人;而克里索普斯则从赫拉克利城由陆路横穿这一地区;色诺芬则乘船,在色雷斯和赫拉克利的分界下船走陆路。阿卡狄人在劫掠村庄后遭遇色雷斯人,死伤惨重,并被围困山头。色诺芬听说后呼吁自己的军队前去救助,夜晚行军至战地,命令军队点火,阵势慑人,色雷斯人闻风而逃,色诺芬与阿卡狄人会合。之后克里索普斯也安全抵达了卡尔佩港,三部人马齐聚于此。希军在卡尔佩港希军厚葬了阵亡将士,并且士兵达成对于分裂军队者应处死的共识,同时恢复了军队原来的编制和指挥官。客里索普斯由于已经病死,阿西那人涅昂接管了他的指挥官职责。由于给养不足,色诺芬希图继续行军,但连续几次祭献奉神的兆头都不吉利,只好原地等待,但部分希军怀疑其动机,便自己踏上了寻求劫物之途,却遭到严重攻击。翌日,色诺芬得到了吉利的兆头,于是出发寻找给养,同时涅昂看管营地。在掠夺补给后希军遭遇了斯庇特里达忒斯和剌提涅斯的军队。色诺芬命令军队在战阵后方派驻预备连队,之后希军士气高昂地穿越峡谷,击败敌军。几日后,克里安德带领两只三排桨战舰抵达卡尔佩港,但他受小人德克西普斯的蒙骗,以为希军企图抢劫并要求处置色诺芬的朋友阿加西亚。阿加西亚与诸将官到克里安德那里澄清误会,色诺芬也前去说情,这才化解了矛盾,与克里安德达成了友好的关系。克里安德离开后,希军继续由陆路前进至克里索普利斯。
第七卷讲述了希军被运到抵达拜占庭,之后加入赛特斯的军队,跟随他抵达色雷斯的三角洲,最后被移交给提布戎,与其他希腊军队合并的过程。在法尔那巴组斯的说服下,安那克西部斯以发饷为名,让希军从亚细亚行军至拜占庭。抵达拜占庭后,安那克西部斯却拒不发饷,并且命令他们离开,与此同时,色诺芬想启程回乡,被克里安德说服先带领军队出城。希军出城后得知安那克西部斯让他们去色雷斯人的村庄获取给养,冲回城内,与拜占庭人发生冲突,色诺芬发表演讲使他们冷静,并派出使者澄清误会。此时底比斯人科拉塔达斯表示愿意带领军队去往色雷斯人地区并退出城外,军队在他的带领下出城,而色诺芬则跟克里安德回到拜占庭城内。但之后由于给养不足,科拉塔达斯放弃将职逃走。希军在距拜占庭不远的色雷斯村庄里扎营,对于接下来是去赛特斯处还是去刻尔索尼斯处意见不合,同时军队开始解体。安那克西部斯召回色诺芬,让他组织军队进入亚细亚,色诺芬在士兵的欢迎中归来,并打算从色雷斯穿过去亚细亚。此时赛特斯派使者前来说服希军加入他的军队,同时阿里斯塔卡斯让希军不要去亚细亚。色诺芬在祭献神灵后决定带领军队去赛特斯处。赛特斯表达了恢复故邦统治的愿望,并且允诺给士兵发饷,给将官额外的土地奖赏,还愿意把女儿嫁给色诺芬。色诺芬回去向军队说明了情况,军队表示先补充给养再行决断。赛特斯此时引导军队去物资丰富的村庄,同时发表讲话说服军队跟从他,希军欣然应允。于是他们在驻地附近的村庄中设宴,将领们纷纷向赛特斯献上自己的礼物。事后,赛特斯表示要偷袭敌军,色诺芬建议在夜行中将重甲步兵安排在前方。中午时分军队抵达高地,骑兵冲下山,收集到俘虏千名,并露营扎下。赛特斯将村庄烧光以儆效尤,又派人卖掉劫获之物以支付军饷。色雷斯人要谈判休战,但夜里却从山里出来攻击,纵火烧房,最终被赶出村去,希军无一人死亡。于是赛特斯和色诺芬准备去山中讨伐,此时军队不断壮大,奥德里西人听闻赛特斯的威名也加入进来,蒂尼亚人看见军队的庞大,无条件投降。行军抵达三角洲后,赫拉克里德出售之前的掠物,给希军发饷,但仅仅是前一个月二十天的数量,被色诺芬痛斥。在此之后赫拉克里德在赛特斯面前中伤色诺芬,色诺芬同时遭到士兵的埋怨。两个月后,拉西第蒙人要讨伐蒂萨弗尼斯,提布戎派使者前来表示需要色诺芬这支希军,并提出了发饷银的承诺。赛特斯同意后,集合军队,但众人开始指控色诺芬,色诺芬发表了一篇长演讲重申了自己一路以来的贡献并且表达了自己的失望,拉西第蒙人转变对他的态度,军队也转而指责赫拉克里德。赛特斯促请色诺芬留下,但色诺芬祭献宙斯后决定离去。与此同时,米多萨德不满希军掠夺自己属地的给养,希军和他一同去向赛特斯索取军饷。在色诺芬的争取下,希军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军饷,并请求他把军队交给提布戎后再离开。希军经特罗阿德,越过伊达山,先到安坦德鲁斯,然后沿海岸抵达提勃平原,再经由阿德拉米图和赛托努斯抵达凯库斯平原,最后抵达波尔加姆斯。在那里受到当地人的款待,并被引导袭击阿西达提斯所带领的波斯军队。午夜时分抵达阵地,但久攻不下,在挖通堡墙后波军的大批援军抵达,希军只好艰难退军。次日祭献后,希军准备绕过波军行径吕底亚,但沿途遭遇阿西提达斯,并且将其俘获,此后又返回波尔加姆斯。提布戎到来后,接收了军队,并和其他希腊队伍合并,前去对蒂萨弗尼斯和法尔那巴组斯交战。

  《长征记》读后感(五):战争游记也还算欢乐

       被枯燥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略有小伤,正好看到汉密尔顿对色诺芬的评价,说他的文章给人欢乐和幸福感,与修昔底德截然不同,会记录一般历史著作中不会出现的愉快小事,那还想什么当然是果断买来一读了。
       但可能是翻译著作,并没有觉得与盛名之下的“文体优美”很契合,但也还算有趣,称作战争中的探险著作或者游记更为相符。虽然那么多的地名和人名让你磕磕拌拌,但还是愿意连滚带爬越过那些陌生的地名看下去看下去,好像是满足自己未曾经历过战事或者冒险的猎奇心理。
      色诺芬还真是有意思。读之前就知道这是以他作为雇佣兵的亲身经历,去写帮助小居鲁士进攻作为兄长的波斯国王,未料小居鲁士一交战就身死,留下未酬壮志和眼盼着战争胜利能进爵得赏的万名希腊雇佣兵,连军饷都拿不到,这对军人是何等的耻辱和悲哀,可天性自由和乐观的希腊雇佣兵并未乞求或者降服,当然他们大多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可谓骁勇善战,因此在被欺骗被背信弃义后,仍然决定退军攸克星海,并一路烧杀劫掠经小亚细亚西部回家的故事,当然作为雇佣兵皆为利来,本来就没有正义可言,偶尔被异邦利用攻城略地赚取回家经费也自然少不了的。由此也就展开了这部长征记的故事。
       我当然好奇色诺芬是如何出场的。也真是好笑,他竟然在第一卷快要结束时才安排自己出场,在对小居鲁士做了大篇赞美 后,小居鲁士和兄长两军对垒,战事一触即发时,小居鲁士骑马巡视检阅,“一个雅典人叫色诺芬的从希军队伍中看见他,便走上前来迎会,问有什么吩咐。”真是笑到要躺下打滚,此后在这本书中他总是以第三人称“色诺芬”出现。
       后来才知,色诺芬写了不少书,还有回忆苏格拉底。据说,他曾在战争中坠马,被苏格拉底救下,后来就成了苏格拉底的门徒。色诺芬和那时候的希腊人一样,逢有事情必祭献求问诸神的指示,“以诸神的名义,让我们不要发疯”。他被一名希腊军官邀请前去波斯做雇佣军,先问了苏格拉底的意见,好像苏格拉底的答案并未让他满意,求助诸神后神示应去,他就开始了这段征程。
       一旦启程,前往陌生的波斯,当然是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荒漠之地,茵陈之地,那树上的鸟,奔跑的驴子,盛产的农田,喝了使人似病似醉晕沉了三四天的蜂蜜,都自然随意的进入这实则艰苦的长征途中。也因此,这以战争为主体的叙事,多了一些好玩。
       色诺芬也极简的点评了很多将官和士兵,而在一般的战争史中想要留名并不容易吧。即便是勇猛智慧的希腊军士,动不动就搞个表决,对犯有错误的人公开审讯,也并不都是公正无私和富有智慧的。没有钱时,他们一样去村庄劫掠,“烧光村庄,一房不留”,他们也会时不时闹个猜忌或者诽谤,小派系之争也不会少,自私逃跑的人也有。
        还能看到,即便在战时,将官还保持喜爱俊美男童的风气,在劫掠一个村庄时,有人要将一个手持盾牌的俊美少年杀死,一个将官立马上前求情,并说如果要杀那少年,自己愿意代之,那少年也表示不能让他替自己死,两人真是一见钟情互有侠义的气势啊,而据说这个带兵之人因此选的队伍也很是合其眼,但甚是勇猛善战。
       当然这只是小八卦了,这部长征记的最重要意义是给希腊/马其顿人极大的启发,原来波斯帝国是那么外强中干,虽有十几万人军队又如何,一支希腊来的散兵游勇可长驱直入且尚能全身而退,何不攻打之?
       
       
     

  《长征记》读后感(六):长征记

  历史上有名的长征有几次,此次应该是最早的一次,另外就是亚历山大远征和红军的长征了。   作者是著名的苏格拉底的弟子,学识丰富并且多才多艺。此人即是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并且以一个正常的希腊人一样,是个士兵,似乎还不错。因为这次长征就是他指挥完成的。   约一万名希腊雇佣军去帮居鲁士与其兄波斯国王争王位,居鲁士战死,而这一万名希腊人在将领被国王出卖处死的情况下,在作者的鼓舞下团结起来回归希腊(当时已经深入亚洲腹地)。   此书即是战史又可以算得上地理史,这支军队穿越了许多以前希腊人从未到过的地点。另外此书也有着古希腊作品一贯的内容,即辩论和演讲。很是精彩。   另外书中有些我们不太一样的内容,一则是当时的重装步兵竟然远强于骑兵,这是以后很少出现的(在机关枪出现前);二则是雇佣军制度。在东方很少出现雇佣军作战,而在西方似乎一开始就存在着雇佣军,直至现在。出色的历史著作。

  《长征记》读后感(七):在挽歌中前进

文/May
《长征记》被誉为是色诺芬最美的一部著作, 记叙了波斯王子小居鲁士为了夺取其兄阿尔塔泽西斯的王位进行远征但战死沙场,其属下的希腊军队历经艰难困苦回到小亚细亚西部的故事。色诺芬是这个故事的叙述者,也是这场悲壮远征的亲历者,同时是归途中的领导者,他以严谨的细节刻画和朴质动人的文风记载了一路的山川地理与风土人情、最残酷的战争与最孤绝的处境,因而《长征记》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同时,也被誉为希腊古典文体的典范。
作为一本历史学著作,《长征记》不同于《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乃至色诺芬的另一本史学著作《希腊史》,作者并无一种明显的考证、编排乃至分析史实的意图,在这个意义上,比起一本严肃的历史学著作,它更贴近一个将士的军事日记,但却没有日记的强烈主观色彩——色诺芬采取了第三人称的视角,作为叙事者的色诺芬完全消泯于文字之中,但作为亲历者的色诺芬又在整个征程与人们同在。其次,必须注意到的另一大特点是它的英雄传奇色彩,虽然《长征记》显然不是一部英雄传奇,但在它的各部分叙事当中,总有一个类似英雄的主角,在第一卷中是小居鲁士,第二卷中主要是克利尔库斯,在接下来的五卷中,很显然突出的是色诺芬本人。全书的叙事中很少插入作者的评论,但在第一卷和第二卷最后都对主角人物进行了传记式的点评,但全书的结尾却似乎有些草草了事,这使得读者的思路转向史实的深处,探寻某些被隐藏了的部分。同样的矛盾也体现在书名上,《长征记》的准确译法是“小居鲁士的上行” ,但这部分严格来说只是第一卷的内容,其后的大半部分都是那场上行之后的归程,这让人们疑惑所谓的“远征”到底指的是去往波斯的路程,还是返回希腊的历程?远征的主角到底是小居鲁士,还是色诺芬?最后,正如卡尔维诺所言,阅读这本书“不能错过任何细节” ,它有一条鲜明而简单的主脉,和细致乃至于琐碎的纷繁经络,以至于当你试图概括全书时,要么只言片语即可,要么就必须言辞浩繁。初读时如同在沉闷乏味的细节中漠然行走,再读却于同样的细节中感受到一种苍茫天地间的悲戚,以及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必须回到它所记叙的那个时代。小居鲁士发动的这场征战是在公元前401年,也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第三年。这场战争使得提洛同盟瓦解,雅典的荣光一去不返,斯巴达虽夺回了其霸主地位终究是两败俱伤,希腊世界由于常年战争的消耗江河日下。对于城邦内部而言,战争结束了雅典民主制的辉煌,公元前339年,色诺芬远征归来,同年苏格拉底被处死,而他本人也被雅典放逐,理由不幸为《长征记》中苏格拉底所言中:他投靠过小居鲁士,但后者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支持过斯巴达人。希腊世界内部的分裂与衰落在《长征记》中以一种冰冷而克制的语调被叙述出来,既体现于城邦之间的敌视心理,也暗藏在军士们绝望而不断瓦解的信心之中。然而往昔的荣光毕竟没有走得太远,希波战争的辉煌与替居鲁士对阵波斯军队的胜利、乃至古典的美德与纪律使得这趟艰难的征程始终保有一种奇特的向上的力量,这力量一直支撑叙事到最后,但没能在历史中抵挡住马其顿人的铁蹄。
考察写作方式与历史背景的结合如何影响并产生了《长征记》所载历史背后的意蕴,就必须深入到文本当中,雇佣军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有趣的是,汉译本的序言和英译本的序言对于这支雇佣军的所作所为评价截然相反,前者几乎就是贬义的,它称这些“雇佣军的一个基本性格就是缺乏民族性格” ,其抢掠与无耻丝毫没有仁爱和理性可言;而后者则是完全的赞美,它认为《长征记》中的雇佣军“勇敢而坚忍,虔诚而仁爱,自主而理智” ,甚至是雅典民主和民族性格的缩影。这样的冲突不是偶然的,不得不说,在这支雇佣军身上,最无耻的恶行与最崇高的纪律并行不悖,而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矛盾中显现出这部作品一种类似于在挽歌中前进的悲壮感。
这支雇佣军的暴戾与狼狈是无可置疑的。他们怀着发财致富的梦想参加这次异邦人的征战,但却对将要面临的敌人一无所知,在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唯利是图:哪里有军饷,他们就去向哪方,在贪婪面前恐惧都无处容身,忠诚也随之瓦解,在西里西亚,半个达利克就可以打消他们对小居鲁士谋逆之事的疑虑,在色雷斯人的三角洲,军饷的欠缺让他们控诉一路不曾离弃的色诺芬。 然而他们的境地又是那样的绝望与落魄,整个世界都成为敌人:在底格里斯河畔,自己人出卖信义,波斯人撕毁盟约,一场鸿门宴后将领悉数被杀;在肯特里特河,对岸是波斯骑兵严阵以待,身后是卡杜客亚人伺机而动,面前是难以横渡的深流险滩;在亚美尼亚的山区,风雪连日,寸步难行,严寒侵蚀军心,士兵在深雪中拥成一团;在攸克星海,队伍分裂成三;在卡尔佩港,他们一面行军,一面埋葬战友的尸体;在小亚细亚,在自己的土地上,他们被推搡于城池间,是令人避之不及的祸害,又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在这样的处境下,他们确实是斯文扫地,厚颜无耻,他们如过境的蝗虫,劫掠沿途的所有补给,村庄被蹂躏,堡垒被烧毁,卡杜客亚人躲进深山,陶基亚人坠楼自绝,他们劫掠妇女,绑架少年,甚至跟随赛特斯屠杀俘虏——这一切都是为了回到家园,然而当他们距故土咫尺之遥的时候,却被卷入另一场与波斯军队的战争中去,“提布戎到来后,接收了军队,并和其他希腊队伍合并,前去对蒂萨弗尼斯和法尔那巴组斯交战。” 这是故事的结尾,却像是最不合衬的结局。
这一支雇佣军在如蝼蚁般的处境中施行罪恶,在罪恶中愈发卑微渺小,但若仅仅如此,这一次远征只能说是一场悲剧,何来悲壮可言?悲壮来自于一个深刻的矛盾:“一边是堕落为蝗虫般寄生者的希腊佣兵,一边是古典美德的训练。” 这一支军队固然如蝗虫般无恶不作,毫无尊严可言,但却又处处以极为崇高的态度维护着自己在绝望的处境中有限的尊严。首先这一绝望的处境在第三卷的开头被充分地表达出来:
“他们身处国王的门户;四面八方都是许多敌对的部族和城市;无人再为他们提供市场;他们远离希腊不下一万司塔迪;没有向导引路;在回家乡的路上横断着无法渡过的河流;跟随居鲁士进行此次长征的波人也背弃出卖了他们;他们被困此地,连一个骑兵支持都没有;很显然,如果他们胜利,不能杀伤任何人,而如果战败则无一人得活。”
然而之后的卷帙以纷繁的细节强化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身处国王门户,但以少胜多打败了国王的军队;他们四周都是敌人,但却在许多时候展现出了谈判的友好;他们难寻市场,但以武力逼迫别人提供市场;他们没有向导,就以俘虏为向导;没有骑兵,他们就组建骑兵;没有射手,他们就训练射手;面对河流天险,他们以智慧渡过;面对背叛,他们坚守着信义与虔诚。
古典美德在一个四面临敌,并且全然被城邦遗弃和放逐的处境下,似乎只能在军事的纪律中能够保持它的尊严:军队的将领往往由选举产生,而将领的重大决策都经过全军的举手表决;对于与任何敌人达成的盟约,即使对方背弃信义也绝不食言;无论战局如何,索要和厚葬战友的尸体都是一件必须完成的责任;即使军队分裂成三,也绝不离弃一支被围困山头的队伍,并且最终要找回彼此;勇士在滚石与流矢中奋勇向前,智慧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困境危局;对希腊的忠诚始终与队伍同在,对神祗的虔诚在每一次祭献中显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译版序言中的表述才能得到出于民族自尊心以外的理解,古典世界的秩序与崇高在一种极端的军事纪律中流露出来,然而这种在纪律之内的流露却必然伴随着军事本身的残酷与罪恶,对残存秩序的悲壮坚守意味着更大秩序体系的崩解。
因而在冰冷的军事纪律与军事札记的叙事之下,是一条洋溢着悲壮与激情的心流:这些士兵们因一场与自己无关的战争背井离乡,深入陌生之境,却失去了领袖与将士,此时他们离家万里,但回家的炽热信念在荆棘之境中硬生生开出一条血与火的道路。他们一起在这片蛮荒之地上颠沛流离,四面临敌,即使四分五裂也要找回彼此,“只要他们还在一起,他们就将国家放在心中。” 回乡的信念,以及它所意味的对故土的热爱与企盼,其实是军事纪律的深层支撑。在这个意义上,《长征记》中所记叙的这样一场返乡之旅,似乎构成了某种宏大的象征。
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世界的衰落同时伴随着城邦秩序的解体,神话与习俗所维持的古典美德在新世界里摇摇欲坠,虽然昔日的荣光似乎仍旧触手可及,但历史的巨轮已将天地偷换。《长征记》据推测在色诺芬晚年时才发表,似乎是因为它能代表他的写作意图。 这不能不让我们觉得,雅典城邦对他的放逐是对这一次返乡之旅巨大的讽刺。在这个意义上,似乎这场远征也是一场类似的放逐——不仅是身在异国,而且是心无所依。色诺芬似乎在调和这种蝗虫般的处境与崇高的尊严之间的关系:当心灵难以找到曾经皈依的故土,那个抽象的家园仍然有一点落日前的余晖,是行旅中一直往西的方向。在惨淡的现实处境与对理想的祈求之间,色诺芬可以“不直接讨论人们身为蝗虫的事实,而讨论成为蝗虫的最佳方式” ,为无义之师寻求到一种接近“正义”的秩序。《长征记》中大段呈现的激动人心的演讲充斥着一种崇高的诉求,色诺芬组织军队,指挥战斗,宽容为怀,守护团结,坚持对希腊的忠诚和对神祗的信仰,并且反复强调希腊往日的荣光。在无限琐碎和平常的灰色细节中,这些信念如同英雄凯歌的金色旋律,在苍茫的大地上回荡,但却激发出一种悲戚的回响。
悲戚的极致在我看来并不在于那些为战事所困的最绝望的时刻,而是在于故事的结尾,在回到小亚细亚西部以后,军队开始逐渐解体,色诺芬在绝境中所维系的军事美德在这里似乎戛然告终,士兵杀掉使者,个人迷惑军队,在与其他希腊军队合并之前,军士们甚至愤然指控色诺芬,而这个在各种时刻都对他们不离不弃的领导者,以叙事中罕见的激动情绪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与失望。在《长征记》草草结尾的那一瞬间,悲凉压过了金色的凯歌。
在《长征记》写作的那个年代,历史还没有完全成为实证意义上的历史,它尚未完全摆脱文学的母体。然而《长征记》却在一种几乎是史料的客观记叙中营造了一种宏大的悲壮氛围,这与它的叙述主题、结构与手法是密不可分的。此时再让我们回到长征记的写作本身,第三人称的疏离感造成了叙述中相当的克制,那些最残酷和最绝望的镜头都变成和其他细节一样的平铺直叙,但就是在这样的行文中,在没顶的无休止的接近重复的战争细节中,一种让人屏息的绝望感沁入骨髓,然而另一支极力抵抗这种彻底的蝗虫般处境的声音,极力在贫瘠的流沙中挣扎着不被湮没的声音,甚至是雄浑嘹亮的声音支撑着前进的步伐——向不可即的故土前进。然后我才觉得,那声音是一曲挽歌,是一曲饱含热爱与坚守的挽歌,但终究只是挽歌,歌声无法粘合破碎的世界。在一种以有限尊严背负整个世界废墟的敌意的长征深处,是一种巨大的空虚与执拗,在古典世界中这是一种慷慨的悲壮,但在今天的现代世界中,这只是一种萦绕不散的痛苦。

  《长征记》读后感(八):我的色诺芬

看完后我决定以后还要重读这本书。先在这里记录我的第一印象:

在我看来,这这本书应该叫《色诺芬回家记》。一万希腊兵有时是色诺芬的工具,有时则是色诺芬的障碍。他们和一路上的其他艰难险阻一样,是色诺芬为了回家而必须克服的众多难题之一。

为了达成回乡的目的,色诺芬几乎是无视道德的,当然他也从没有在书里夸耀自己品德高尚。色诺芬一路上做的恶和行的善全都刚刚好足够他达成目的,几乎不浪费一丝的能量。在一点上他是个天才。(或者将自己描写成了天才)

身为现代人,我们发现自己从道德上既无法谴责色诺芬,也无法为他辩护。只能看着血腥残忍而又算计精准的一幕幕发生,任凭自己目瞪口呆。色诺芬哪怕稍微给我们一点口实,让我们可以据此批判和赞颂,那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快就会像每天都有的国际新闻一样快速从我们心头消失。

我猜色诺芬希望给那些只是想打发一下时间的读者添点堵,因为无论如何总能达到目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长征记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