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漂流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9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的漂流》是一本由山水社/主编,刘鉴强/撰文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漂流》读后感(一):保护江河,保护江河之美
20多年前长江第一漂的悲壮和哀痛依然在人们心尖徘徊,而后追行者的漂流身影持续不断在壮美河山之间逗留。漂流的意义是什么?答案总有无数种:通过漂流史册留名?通过漂流纪念伟大的母亲河?或者单纯地通过漂流感受河川的美好,通过漂流感染更多人体会江河旅行的快乐?也还有人性的自由,自我的挑战,人力胜天的征服等等。或者再深远地讲,让更多的人了解江河生态环境的脆弱,更能了解江河的价值。2008年7月,北大教授吕植与孙姗一起建立了一个名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本土民间组织,目的在于回归自己,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也因对金沙江大拐弯河段即将建起大坝,历史上有名的危险河段的即将消失的婉惜,联合对漂流在行的业内人士,组织起这场旨在保护江河,让“自由江河 自在生活”的漂流活动。这次漂流号召起一批各界名人参与,如万科地产的王石,中星微电的邓中翰,鑫根资本的曾强,央视传媒牟正蓬美国漂流专家Travis Winn 等等。八天八夜的金沙江漂流,因“你的探险,可能会拯救一条河流”的美好愿望而形之于笔墨记录。
山水社 主编刘鉴强以时间顺序,以自己亲历所见所闻所感,在这本《最后的漂流》里以简明生动的语言细致描摩出对人生中第一漂流探险的难忘。 壮美的河山峡谷在这里一见神秘,漂流队员们紧张的筹备实录让人如临现场,漂前各种知识的讲解训练也让人对漂流又多了一些了解,而实漂开始,不幸落水而队友互场面也分外感人,漂行平稳间,笛声与江流水声的相应和更让人如在世外桃源间,而在自然天穹下的新婚幸福一吻更让这次漂流多了人生的美丽回忆。
除了本次八天八夜的漂流实录,作者文中还穿插了对20年前长漂和黄漂的记忆,参漂人员放下工作事业生活齐聚金沙江的背后故事,如王石的探险人生。那些怀着想为江河做些什么的朴素心愿,舍了工作和生意,花钱来做漂流志愿者们,比如传承划浆的Rob和Adam父子。 漂流途中,江边老百姓对母亲河的情感和保护家园的呼声等内容。无论是对想了解漂流,还是想认识漂流的意义的朋友,都有极大的参考价格。
书籍装祯精美,图文并茂,每章节通版设计让人印象深刻。随书附赠的简明漂流小手册,漂流的基本常识,漂流船种类,漂流等级,漂流准备,水体认识,以及衣物食物等都有涉及,让不懂漂流,害怕漂流或者从那些种旅游打打水仗式的漂流来认识的朋友们重新认识漂流的庄重和严肃。
大坝将起,金沙江上纵深的大弯角即将消失,这段流域的一切都将被江水消弥,而这次历史上最后的漂流,也必将以这亲历的视角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保护江河,保护江河之美,保护自然留给我们的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的使命,以这次挽歌般的记录,唤醒更多人的关注。
《最后的漂流》读后感(二):矫情的书
因为我对漂流很感兴趣,乍一看到书的介绍,就被深深吸引。到手后迫不及待开始读,扉页上印了一句“你的探险可能拯救一条河流”,简直吊人胃口。再翻下去,看到前面好多页都是参加这次漂流成员的介绍,吕植呀,王石呀(咦,不是登山的么,啥时候开始玩水啦,看到这个名字我更来兴趣了)杨勇呀,……好多认识的大腕!好想知道接下来发生的故事!于是用一下午时间一口气读完,结束后愣了好一会儿,不,我不是被内容震撼到的,而是因为感觉被忽悠了!说是漂流,其实关于漂流的体验内容并不多,也不精彩,较多内容都是谈理想谈经历谈生活,流水账般的对话记录。合上书印象最深的是与美国争长江首漂的故事,因为这是真正的漂流,何其悲壮,但是这个故事早在好几年前就已经读过两三遍了,不能算到这本书中去。与此对比,书中所谓“最后的漂流”更显矫情,我甚至到最后都理不清这么多人物的关系。在我看来,这本书唯一值得肯定的是,起码它是一本倡导环境保护的书。此外,附赠的《简明漂流小手册》挺不错。
《最后的漂流》读后感(三):消失的根
在读这本书时,我不时地想到一个问题。我常常会做梦,梦到自己童年时的旧居,宽敞的院子里荒草萋萋,我总是渴望回去,却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前两年我终于没有忍住回去探访的好奇,但见那里路不在,山不在,家园不在,无情的楼宇们蛮横地霸占了我的童年,将记忆摧毁得遍体鳞伤。我不知道说这个世界有点儿疯狂是不是过分,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再也没有童年与故乡的一代,一切都被高速前进的时代抹却了,如果你忍得住不走回旧时的故乡,那么你的故乡或者还能永生,但你一旦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你便会发现,沦陷是如此难以避免,新的城堡不能代替旧的家园,你已无家可归。
就像这本书一样,虽然这些环保人士竭力试图阻止,但终归挡不住贪婪与短视的人类的步伐,一座座疯狂上马的水电站终于还是将美丽的长江撕扯得失去了几千年的风光,人类的记忆永久消失,宝贵的精神财富再也没有落足的栖息之所,多少年的自然财富从此断流与哭泣。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心中是有那么一点儿疑惑的,是因为对于漂流的意义的不甚理解,但是读完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心灵的另一个视角,不仅是理解,更沉重的是疼痛。多少人被城市的麻木已忘却了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感受,于是这麻木不断漫延,误以为一切都与已无关,误以为山水保护是自己能力所不及,倒不如不关心。但事实不是这样的,人类今天的贪婪与麻木,将带来祸患无穷的明天,多少人已经不愿去想,失去了希望?
漂流绝不仅仅是一次惊险刺激的冒险,它是更多人心中的如锥如刺的痛,是对滚滚而来的车轮却无力阻止的悲怆,它想借着自己对它最后的瞻望而给更多人以呼喊,以力量,哪怕只是最后的挽留。这挽留有血般的鲜艳,有泪般的嘶喊。
是的,假如你见过它,你便再也不会遗忘,假如你接触过它,你便再也不肯伤害它。大自然便是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可是却总是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更多人的利益。
书上说,一次漂流,可能拯救一条河流。但是我们无奈地得知,他们没有拯救成功。当初的豪迈,几年后却只能报以深深的一声叹息,这份无奈,我们又如何不能体会?除了叹息,面对大自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最后的漂流》读后感(四):读水
“读水”,是野外漂流的一个专业用词,指的是对将要飘过的地段水面进行观察,分析,以选择最合适的漂流路径。我这里所说的“读水”,如此,又不仅如此。我在水边出生,也在水里长大。湘江河依村而过,缓缓北流,夏天清瘦而明净,冬天深沉而温热。傍河取水洗衣,下河游泳摸鱼,可以甩瓦片打水漂,挖泥洞追螃蟹……这是我童年生活的全部记忆,快乐和幸福,是悠悠长长的主旋律。包括我自己,没有人会想到,如果没有这条河,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因为,这一切是那么的自然。是的,很多和我一样在水边长大的人,不曾认真地读这河,读这河中的水。
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间发现,河里的水不再洁净,我们的孩子们再不能下水嬉戏,而我们也要深深地掘出地下水来饮用;直到某一天,随着季节变换,起落有致的河水忽然暴涨,淹没了那河滩,码头,还有田野,我们终于收起最后一缕目光,失神地调转头来。此时,我们似乎依然没有好好地读一读这河,读一读这水。我们或许只是“理所当然”地“明白”:生活好了,工厂多了,污染似乎不可避免;要求高了,用电多了,筑个大坝发发电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当时间过去,会留下最真切的现实:2004年,中国成为水电第一装机大国,计划到2020年实现它的3倍,就是要达到世界最大规模的三倍,这样,我们西南的江河,包括雅鲁藏布江,几乎都要被“改变了容貌”。我记忆里的湘江水,2011年在长沙段曾“消失不见”。
读水,读水中的鱼虾,读水边的风景,读水域边的文化,便知道“人世间的奇迹,都在水中孕育”,便会懂得,珍惜和保护好一河水,是多么地重要。杜甫说:“国破山河在。”今人却问:“山河破,国何在?”蜗居城市的人,难得“读水”,更是难得感知,那一河河山水的逐年“破败”,是多么地让人痛惜!
知之甚爱之切。这中国人的道理,美国人文大川(Travis Winn)理解得似乎犹为深切。这位漂流专家,2000年开始到中国漂流,组织“漂流中国”,为的是:“我一直期望能带更多的人到金沙江上来,来认识她的美,来保护她不受到伤害。”是的,只有真正身临其境,登山读水的人,才能细腻贴切地理解一河山水的真正价值和内涵:那河岸一曲曲柔美富饶的梯田,那一世世宁静和美的民居,那一弯弯淳朴美丽的村落,那一尾尾自然活泼的江鱼,那一壁壁独特珍贵的岩石,那一段段悠然宁静的时光……自然、生态、民生,和一河山水息息相关。如果你到过那里,你不会容忍她就这样被淹没,从此了然不再相见。
“你的探险,可能会拯救一条河流。”文大川如是说。而我想,这“探险”不仅仅指的是野外漂流,更是涵盖了不同形式的“读水”,和江河沟通,听山河诉说。认识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会由衷去保护那一河山水。中国的“山河破碎”,一方面有着国家目光和行政监管的问题,更大的原因则是国民的“自然情怀”尚待觉醒。美国有经济学人论证,如果将美国黄石国家森林公园交给迪斯尼公司打理,一年不知道要多赚多少个亿!但美国没有这样做,因为百分之九十九的美国人不会同意!
中国人勤劳、勇敢、朴实、善良,我们自认为不会输给任何一国人。而在近年来“做大城市,做空乡村”的风潮中,我们遗憾地偏离了我们的情怀和目光。九曲黄河万里沙,一条长江多断流。有外国游人来到长江,惊问:“这就是你们的母亲河吗?为什么这么脏?”母亲河,我想不是一个用来骄傲的名词,河,是我们的母亲,生育养育我们的母亲,这该是“读水”最基本又最深层的意义。爬山也好,漂流也好,远足也好,都是贴身自然,贴身生活的切实行动,我们“自然情怀”的觉醒,也能由此触发,形成绵绵不绝的力量。
读完这本《最后的漂流》,我内心无法平静。王石、吕植、曾强等一行人的“读水”历程,让我回想起依水而居,数着星星入眠的美好童年,也让我反省这些年走得太远,未曾回馈给山河以关切的目光。一位早年保护美国西部荒野的作家Edwand Abbey曾经说:仅仅捍卫土地是不够的,可能更重要的应该是去享受它——趁它还在那里。《最后的漂流》中所记载的那段历程,如今已经成为绝响:金沙江“一库八级水电站”,其中七个大坝已经在施工中……
去吧,去漂流,去“读水”,去读懂身边那越来越珍贵的美丽。
***
《最后的漂流》读后感(五):漂流是有钱运动
曾经有过三次漂流的经历。一次是在大雅河。漂流时间两个小时,河面不宽水流不急,我独自驾一只像皮舟漂流到终点,其间遇到一处急流,几次犹豫是否推船靠岸等待救援,最后还是一咬牙一跺脚(跺在了橡皮舟的底部),冲了下去,提心吊胆,有惊无险,浑身冷汗。
另两次漂流均在红河。这个红河比那大雅河要惊险刺激许多,四小时的漂程里充满急流浪滔操蛋的暗礁。漂到终点时,“漂员”们除了浑身精湿(打水仗那叫一个热闹),都带着未曾落水的侥幸和掉到水里呛得晕头转向暗地里发誓再也不漂流的决心狼狈地爬上了岸。
其中一次,一只不大的橡皮舟挤上了我们八个老爷儿们。几个年龄与王石差不多的老先生坐在船肚子里谨慎驾驶任由对方用手中的水枪铁盆塑料盆往自己个儿脑袋上倒水而无还手之能耐。饶是这样,一位年龄肯定比王石大的老哥还是不小心朴咚咚连人带桨掉到了水里。船上的几个家伙无师自通地以向后仰身的姿式将其从激流中拉将上来,却也着实喝了几口水,膝盖处还挂了彩。最惊险的桥段还在后面,在经过一处礁石纵横,河水落差有一米的急流处,我们八个人也未能驾驭顺溜那橡皮舟。一只隐藏在水里的石块拦腰把我们的橡皮舟截住,在骇人的涛声中,我们惊惶失措脸吓得脸都绿了,如果此刻翻船落水,估计生还者仅半。在岸边的安全员大声音呵斥和指挥下,我们那只已经被急流和石块挤得变了形的橡皮舟,终于冲将下去,载着我们八个老少爷们儿。
比起《最后的漂流》里王石(我只知道这个大名鼎鼎的人)和他的28个漂友为期八天八夜的漂流经历来,我的所谓漂流,其实更是一次旅游。无论是旅游性质的漂流还是王石们“拯救一条河流”的高调漂流,都是高消费的一项运动。现今的大自然,皆有价码。青山绿水蓝天,需要你交换了汽油面包可乐门票来欣赏。王石们虽然举着“拯救一条河流”的旗帜,所费更是以好几位数字的人民币计。饶是如此,他们那动心人魄的金沙江漂流也还是一次《最后的漂流》,在这条江上,拦腰斩断江流修建电站的企业正破坏着就算你花钱也难再享受的山山水水。
除此以外,漂流的意义还在于,回归自然,创造更美的世界,更近的人生。
这是《最后的漂流》真正向读者诠释的。
《最后的漂流》读后感(六):《最后的漂流》自由江河,探险见证
根据自我的认知,所谓的漂流作为一种户外活动由来已久。尽管自己也曾跋山涉水地游历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是因为漂流活动中的险象环生,总让我会不由自主地放弃这个环节的旅程。只不过,也正是因为它的惊险和刺激性,我个人对于这样的活动还是比较地怀着一份好奇和刺激。虽然自己可能不会去尝试挑战,但是我还是非常乐意去欣赏他人的漂流记录。毕竟这无疑也是一次文字上的分享和精神上的弥补吧!不过当我看到这本《最后的漂流》书时,我心底其实更有着一种想不通。漂流的前缀是最后。不知道书中漂流的人物遭遇了什么变故又或是发生了什么危险。但是,真正读完了这本书后,我其实更对于前缀的“最后”有着一种灵魂的震颤。不为别的,只为了如此精心设计的一次金沙江漂流。所谓的最后不在于旅途之上的人,而在于旅途之中的河;所谓的最后不在于旅途之上的风景,而在于旅途背后的河流际遇。金沙江在变化。漂流的河流之上有着新的人造工程出现。于是乎,这条漂流的河段也许在若干年后便再也无法如此畅通无阻地迎接新的漂流人员------事实上,这次旅行中的人们的确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完成如此有着重大意义的漂流活动。他们不仅真正地享受了一次最为真实的认识自然,享受自然的人生经历;他们更是以其创建一个河流上的“乌托邦”。在大自然的面前,的确人人都实现了平等和风向。事实上,书中参与这次活动的人们的确非常完美地实现了他们最初的漂流目的。而书外的读者更是可以通过阅读此书而去感悟着书中人们所经历的一切。最后的漂流,拥抱着大江,激情着体验。一切的一切便是在这样的漂流中展现于读者的面前。从参与漂流的人物介绍开始,到读到详尽的漂流地图,到了解书中人物漂流的缘起,到漂流的故事继续,到漂流中经历的落水事件----虽然自己只是这个漂流故事的阅读者,但是强烈的文字记载和作者挥洒自如的贴切笔墨让我的思绪也跨过屏障地一起见证了这样一个具有相当纪念意义的漂流全程。
事实上,读着这样的一部作品很让人会发自内心地有所触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繁衍,我们已经在越来越多地透支着地球母亲所能给予我们的一切。江河湖海,山川河流,森林极地,天南地北-----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我们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地球在遭受着伤害,而我们也时刻接受者自然给予我们的报复。如何寻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之美;如何维护好地球这个我们赖以为生的家园?或许我们在阅读《最后的漂流》过程中,不仅可以品味些许的内涵和深意,而且还可以引发更多的深思和探究。我们人类在自然界究竟该何去何从呢?至少在这本书书,我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最后的漂流》读后感(七):一条河流的记忆
书的封面上有两行不容易看到的字母写着A River Memoir(就像木质器具上涂的清漆一样,需要把书弯折过来才能看到),书中曾强也拿起一件T-恤上面的英文翻译过来就是:你的探险,可能会拯救一条河流。很实际很动人。书里描写王石,这位现在中国业余各类探险的“大佬”,写的妙趣横生:他登车一瞧,悔意立生:只见车上老少妇孺,一应俱全…完全是一个家庭旅游团嘛!作为在04年就完成世界七大洲最高峰攀登的极限运动者,他可是放弃了去长白山的的旅程来参加这次金沙江的漂流活动的,这个七天难道确定就要拿来浪费么?其实说“老少妇孺”并不能算十分准确,还漏了两个字“中外”。到正式的漂流开始,王石意识到,这也许会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活动,甚至没有之一。
在资源总量大但个人拥有量居世界倒数的中国一旦谈起江河,人们首先就会想到水力发电,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建立起八万多座水电站,就像数十年前的彩电生产线,看别人吃豆腐自己也牙齿快,拼命的上马,结果本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厂家也面临倒闭,金沙江一段其实审批下来的水电站并没有多少,但现在偷偷摸摸到光明正大的违规开工仍有不少,一旦建设,当地人的居住就成问题,存在的古迹也面临被毁,在这样的状况下,当地居住的少数民族们虽然很舍不得,却仍然表示服从国家的安排,对于安土重迁的人来说,别说任何组织都没有向他们许诺住房,就算许诺了又怎能和自己数百年以致上千年前就开始居住的村寨相比,这里有他们的气味,他们的记忆……对于这样以国家名义进行的肆意破坏,首先感到痛心的不是自己的同胞,却是外国人,漂流队成员马军提到自己有次曾夜宿虎跳峡,一位当地客栈的老板娘告诉他要建坝炸山的事,旁边来自国外的三位徒步者听到后失声痛哭。而那么多听到这件事的中国人却没有一个哭的,他们脸上的表情麻木不仁。最为令人痛心的是,在我们这个国家里,不论怎样的麻木,它都是清醒的。此次金沙江的漂流也许就是这条河流最后一次进行这样全程性的漂流了,在一个什么都要为经济让位的国家里,发生什么样的事都是不值得奇怪的,读完书中关乎金沙江都为生态与人文环境的介绍,只觉得我们这样一线教师对教育,对人的反省是何等的无力,我们扭转不了什么,只会让更多的人会在一条条母亲河中流淌的血液被榨干时感到片刻的痛心而已……
河流的记忆,人类血脉的记忆
(读完这本书后对80年代长漂和黄漂我依然不认为冠以为国争光之类的名义就显得高尚,尽管勇敢,却只处于莽悍,金沙江的漂流范围与危险级较前者小得多,意义却远比前者重大,影响也同样深远,值得致敬)
《最后的漂流》读后感(八):一篇关于漂流的新闻报道
如果奔着漂流这项运动而买这本书,那么注定是要失望,更多是介绍参与者的探险经历,对于金沙江漂流缺乏总体的描述,未能抓住漂流这项户外运动的实质,以及挑战激流的勇气和技巧,对于注重运动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缺憾的,只能靠图片来慰藉,毕竟作者是相当业余的,依靠东拉西扯来填充书籍的内容,更像是新闻记者写出的通讯稿;大量美妙的抓拍图片,的确能够抓住读者的视线,但是缺乏身心体验的文字却是败笔,平铺直述,只能满足浅浅的好奇心,很难激起内心深处的共鸣,看完之后也只能留下初步的印象:金沙江要建水坝,有这么一群人曾经漂流,漂流需要读水,观测地质水文等。如果本着介绍漂流运动,记录一次漂流事件的目的,本书的确会让读者有所收获,但是内容杂乱、跳跃、不够紧凑,容易让人分散注意力,使得读者对金沙江漂流丧失一个整体的概念。相比较而言,更加喜欢田中《不会去死》中关于加拿大境内的漂流经历,更有真实体验的感觉。
购买这本书,缘于对漂流的好奇,误认为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漂流,购买之后才注意到金沙江漂流。毋庸置疑,书籍的卖点是漂流,却花太多的文字描述参与人员的各种经历,将侧重点部分地立足于金沙江的环保和参与的名人,怎么看都像是新闻报道。此书适合户外旅游体验不够多的读者,会觉得新鲜,精美图像,但是,对于户外运动热衷者,可能会很失望。
总之,我不到一小时就翻完了,实在没耐心仔细看下去,找不到理由继续再读一遍,属于束之高阁型的书。或许,我抱着太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对漂流运动有个总体认识的缘故吧。上述言论谨供参考。
《最后的漂流》读后感(九):最后的漂流《最后的漂流》
最后的漂流《最后的漂流》这本书是中国国家地理丛书系列作品,内容很精彩,这套书我看过《秘境不丹》《最好的时光在路上》都很不错,中国国家地理出手不凡,每本书都不同凡响。
说到漂流,我也曾经在本地的浑河中参加过一次漂流,那是娱乐性质的商业漂流,没有什么太大的风险,老人小孩都跟着漂,不管感觉真的很刺激,很浪漫。水流平静的时候,欣赏着两岸的风景,人融入自然当中,美极了;一旦遇到激流险滩,马上就紧张了起来,划桨避开漩涡,冲过激流,小小的充气艇在浪花中颠簸,有几次还真的差一点撞上了岸边的悬崖,挺紧张的。因为漂流的人很多,所以在平稳的地方,就开始打水仗,互相泼水,虽然穿着雨衣但是身上还是都湿了,真过瘾啊!漂的过程中真的有船过激流的时候翻到了水里,然后到下面的回水区把船捞上岸,同去的一条船翻了,几位同事不会水,被扣在船下面,真挺危险的。
这本书里面的漂流是在2004年,漂的是金沙江,因为金沙江上开始修建梯级大坝,所以被称为最后的漂流,其实漂的时候电站已经未经审批,违规提前施工了,他们的漂流最后就结束于一座已经截流的大坝根前。
参加这次漂流的也都不是一般人,最有名的就是万科的董事长王石,剩下的有企业家,有国外专业漂流人士,有学者,有关心金沙江开发的人士,有当地的环保人士等等,甚至还有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小姑娘。人员很多很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通过漂流,去亲身体验金沙江,并且通过漂流号召更多的人去保护金沙江,保护好这里美丽的风光,号召大家反对违规修建水电站。
书做得很漂亮,里面的图片装帧都很美,通过很多图片,让我们这些没去过金沙江的人们,看到了金沙江的美丽,了解了漂流的乐趣,也看到了跟着这些人听到很多故事。
说起这次漂流,不能不提到当年的漂流长江,当年美国人向中国政府购买首漂权,签订了协议,没想到会影响那么大,中国很多民众都很想不通,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的母亲河的首漂权让给美国人,为什么我们不能先去漂,所以尧茂书孤身一人去漂长江。当然漂长江,其实就是漂金沙江,长江中下游都很宽阔,漂起来没有什么挑战性,就是三峡也没有什么难度,漂流长江重点就在金沙江。金沙江是一个充满野性的河流,漂流的难度非常大。当年中国人其实还不懂得漂流也需要技术,也需要好的装备,所以尧茂书在金沙江上遇到第一个难关时就牺牲了,很悲惨。然后四川队和洛阳队也和美国队叫板,加入了这次首漂的竞赛中,四川队、洛阳队都死了好几位队员,最后美国队遇到困难知难而退,这样这次漂流的竞赛就这样结束了。
王石的这次漂流中,就有当年参加漂长江的队员,在漂流的过程中也讲述了当年的故事。尤其是其中有一位队员过生日,大家现场用最简单的工具为她制作了一个大生日蛋糕,真的很了不起!更让人惊讶的是,队员中有一对夫妇才结婚,还没有办婚礼,于是他们就为这两位新人准备了一次绝无仅有的漂流婚礼,婚礼很浪漫,很温馨,让人很感动。
当然这次漂流并不是完整的漂金沙江,而是从最危险的虎跳峡下游开始漂,装备也都是最先进的,每条船都配备经验丰富专业的船长,所以安全上没有问题。通过书中的介绍,让我们更了解了漂流,更了解了金沙江,更了解了这些关心金沙江的人,也更清楚了,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来一条美丽的金沙江,我们今天能不能把它保护好,然后完整的交给我们的后人呢?漂流是在2004年,现在那些梯级大坝已经陆续建成了吧,只有虎跳峡因为太敏感而得以保留。也许为了发展,我们现在的确需要更多的能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受益的是公司,是政府,而金沙江边的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好处,等待他们的是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去往他乡。
最近看这期《科技新时代》上面介绍的是美国为了拆除水坝,而进行了新的发明。拆除大坝并不是炸掉了事,那样对环境的破坏太大,现在的最新技术是用浮船一点一点拆除,让水一点一点下泄,通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拆除一座大坝,这样虽然花费更多,但是却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我们光计算了水能够发电,却没有计算因为发电,我们损失的环境价值几何!总有一天我们会重新计算这笔账,看看到底是赢还是亏。
《最后的漂流》读后感(十):青山仿佛还在,绿水是否长流?
“你的探险可能会拯救一条河流。”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封面上的照片非常惊心动魄、摄人眼球:陡峭险峻的岩壁,惊涛骇浪的激流,显示出这是一段峡谷激流,激浪中一条小小的皮划艇,上面一位勇士正用力划桨冲上一个浪头。书名“最后的漂流”也引发读者的疑问:为何是最后的漂流?封面上非常显眼地用红色标注着“中国国家地理”,于是这个红色标签又可以给读者一个保证:中国国家地理出品,必属精品。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全书用8万字,非常多幅精彩的彩色照片来讲述了一群人用野外用8天的时间来漂流了金沙江的140千米流域的故事。这一群人,来自学术、企业、环保、媒体、探险、学生等不同职业,来自不同的国籍,年龄从64岁到12岁。他们当中有从未参加过漂流的12岁的孩子,也有热爱登山等极限运动的著名企业家王石,既有60多岁的老学者,也有专业探险的探险家。他们因为简单的目的聚到一起,通过漂流的形式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精彩。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用一段漂流的故事来讲述探寻漂流的意义。当听到住在金沙江岸边的村民说就要开始修建大坝了,水电公司的人都来测量了,几个外国人先后听说了,就坐在那石头上放声大哭。并且积极筹备组织了有中国人参与的在这条河流上的漂流,就是为了做这个非常艰难的环保事业,就是为了拯救这条河流。但是就像书中的参与漂流的12岁小女孩所说的:就算把要修建大坝的那些官员带来亲自漂流,可能也改变不了他们要破坏这条美丽河流的决定。但是,他们仍然要去漂流。就是为了在被大坝蓄水淹没掉那些美景之前,去感受、去记录、去拍照,把那些即将被淹没的景色努力地留存在世人面前。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里面的文字非常的精彩,里面的照片非常的漂亮。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上还有着许多默默地为这个世界保持一份纯净而努力奔走疾呼的人,可以看到探险家们用非常专业的漂流技术与河流做亲密接触。原来探险,也是很有环保的意义。因此,可以理解书中扉页上的那句话了:你的探险可能会拯救一条河流。可惜,书中最后还是说,金沙江被截断了,大坝已经在修建了。唉,青山仿佛还在,绿水是否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