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间代·代表作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间代·代表作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9 22:31: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间代·代表作经典读后感10篇

  《中间代·代表作》是一本由薛忆沩 / 冯唐 / 苗炜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间代·代表作》读后感(一):尚未进入窄门,只是走上窄路

      如果挑选十本对我影响最深远的书,小说集《夜晚的语言》应该占据一席之地。这本选集让我知道,除了余华、苏童和格非,还有李洱、韩东、东西、毕飞宇,还有朱文、西飏、吕新、刁斗……2000年时,这些60年代作家正是中间代,他们对叙事技巧井喷式的集体展示,不但是给汉语读者的巨大福利(很难想象余华烟一样的语言、吕新水面一样的语言被翻译之后会剩下什么),也是给文学评论者的盛宴。
      阅读《中间代•代表作》——一本和《夜晚的语言》有些相像的集子,可以相当清晰的感觉到70作家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语言普遍更加可译,虽不失个人特色,但远不如60作家浓烈和喧宾夺主;他们的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日常,和现实的关系不如60作家来的紧张;他们更加注重表达自身,相较于60作家作品常常给人以“神秘”、“暴力”、“荒诞”等重指向外部的印象,70作家更多给人留下“空虚”、“残缺”、“沮丧”等指向内部的印象。当然,这些倾向是相对的。
      或许与这样的写作特点有关,70作家的作品并不总是透露着不可回避的言外之意,而是与趋于平淡的情节越发贴合在一起,使你完全可以从隐喻和写实的双重角度分别解读。因此,这些作品更依赖“有经验的读者”帮它们从“平庸叙述”的批评中解脱出来,但又必须小心翼翼,避免让“有经验的读者”陷于审美疲劳。尚未进入窄门,只是走上窄路,这是他们共同面对的困境。更何况,读者群体早已萎缩,残存的读者有越来越丰富的国外作品可以选择,不会有谁会像十几年前一样,用不明觉厉的眼光看待他们了。
      尽管如此,《中间代•代表作》中,大部分作品仍然体现出自己的独特价值。印象较为深刻的,有薛忆沩《出租车司机》,路内《四十乌鸦鏖战记》以及李师江《巩生与彩霞》等。
      《出租车司机》一开篇,以“他”为主语的句子扑面而来,出租车司机动作简洁、少言寡语、少有情感流露,仿佛硬汉小说中的角色。随着线索逐渐明了,可以猜测出他似乎刚刚失去亲人,被迫重新开始思考人生。他坐在薄饼店,回味职业生涯中最后两桩有些蹊跷的生意,前一桩,女乘客和电话另一端的人的对话,几乎完美回答了出租车司机的各种疑问,而在后一桩生意里,两个乘客始终未能做到真正的交流,可对话却给人以接龙般的连贯感。出租车司机或许可以从中感觉到,无论是他还是那个话只能说半截的男乘客,他们看似得到回答,可答案其实却与自己无关。或许他还会发觉“出租车司机”这一职业本身暗含的隐喻特征——他们总是不断奔向一个个目的地,可这些目的地从来不是自己的。随着小说的推进,出租车司机悄然改变:他从一个行动的人,逐渐变成一个思考的人,最终成为一个情感的人。做完最后两桩生意,出租车司机就不再是出租车司机,他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像眼前融化的冰块一样,从小说世界里消失了。
      《四十乌鸦鏖战记》是选集里最为灰暗的。小说讲述了在一场痛彻心扉的寒冷中,四十个男生如何互相取暖的故事。班主任把他们推给了装配厂,而为了让他们闯祸后仍然能够留下来,班主任几乎要给厂长下跪,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心理上,少年们都失去了导师。但对于他们来说,有没有导师无关紧要,眼前最重大的问题是如何挨过冬天和无聊。他们互相捉弄,互相侮辱甚至互相损害,却从来没有出现真正的冲突,好像只要能对抗寒冷,一切都是值得的。在空空荡荡的世界里,想要取暖就只能燃烧自己,但他们的燃烧却是阴燃,不会发光,只冒出滚滚黑烟。当车间主任抱怨他们车出来的都是废品时,毫无疑问,路内想说,他们才是被车出来的废品。值得注意的是,少年中先后有两人离开,他们是最脆弱和最暴力的部分,但“我”却始终称我们是四十人,这无疑是在强调,脆弱和暴力的特质从未离开。路内曾说,年轻根本就不是优点,而是一种残疾,这对于理解《四十乌鸦鏖战记》很有帮助。很难评价路内的文学能力,他的价值更在于其特立独行的三观。
      《巩生与彩霞》则是选集里最为轻快的。因为嫖娼后找零里一张十元钱缺一角,嫖客巩生和妓女彩霞打了一场多回合的话语攻防战。对战中,为了十元钱,诚信、尊严、乡情和亲情先后成为攻击对方的有力武器,结果演变成了一种互相绑架的滑稽局面。为了解决问题,二人又在公德、命运权利和法制这样更高的层面展开博弈,最终形成一纸庄严的契约。所有严肃的字眼,都建立在嫖娼这一前提之下,而解决方案更耐人寻味,双方需要将第三方拉入再一次嫖娼行为来达成最终和解。如果把李师江的黑色幽默仅仅解读为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未免可惜。
      相对而言,我不太接受冯唐和柴春芽的作品。我觉得冯唐吸纳了前代作家中最华而不实的部分,而《长着虎皮斑纹的少年》,或许对作者本人有着重要意义,但这样的题材和写法,对现在的读者简直是一种折磨。至于阿乙选《先知》作自己的代表作,有些意外,因为它似乎不是阿乙的常规套路,内容更让我理解不能。但无论如何,祝福每一个认真写作的人。

  《中间代·代表作》读后感(二):也想写一写,半句不怕多

《中间代 代表作》是一本集结了中国7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男性作家的短片小说的自选集。记得很早看电视节目的一个采访,被采访人说自己从不看还在世的作家的作品,因为没有经过时间的验证。初听下来觉得这句话很屌,很在理。现在读书多了,觉得当时真是“我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每个人读书都是有偏好的,不能一概而论,当代的作家有很多值得肯定的,诺贝尔奖文学奖也是颁给在世的作者的。
将许多作者的文章集结出版的书不多,根据搜集主题的不同所选择的作者也有大不同。这本书选择的十位作者也颇受争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70年代的最具代表作家别有他选。本着求同存异的想法,这十位作者的作品也是值得好好去欣赏的。一边读文章一边百度作者介绍,有几位作者也是第一次读其作品。每个人小说就像个人的名片一样,极具个人风格。书的封面由这十位作者的剪影拼接而成,在网络上搜索到得照片也需费力辨识才能对号入座
 
薛忆沩《出租车司机》
薛忆沩对于一件事情的描述相当细腻,《出租车司机》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主人公怀着巨大的悲伤对自己现在的生活诀别,甚至对自己早逝的妻女诀别。走一路,会有一路的回忆触动着你的心。平时走过的街道,因为只道是平常不会多加留意,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中,任何曾经出现的事物仿佛都是对往昔记忆的触发,让人沉入巨大悲剧当中。
 
苗炜《星期天早上的远足》
现代社会的巨大生活压力之下,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得众人追捧。很多人羡慕行者们的生活,爱上看游记,坐在办公桌前羡慕别人的生活。突然想起来之前看的一本小书作者pino写道:再或者,这文章要是等在《梦幻公主》类的玛丽苏杂志,开头也许是这样的:(前省略)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曾与你看的法语电影《L’arnacoeur》,决定买一张飞往摩纳哥首都机场的票。不为远方,只为遇见。可事实上摩纳哥既没有首都也没有机场,这个国家太小了。看到这里我暗自发笑,是啊,我们一直蜗居在自己的小天地,别人将自己的故事描绘的那样荡气回肠,我们怎么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呢?
苗炜在《星期天早上的远足》中塑造的那个女孩季阳,不知道她的那些经历真实的,那些经历是假的。不同的人得到她不同的叙述,对她有着不同的判断。现世中,认识了解一个人的确很困难,我自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美好。季阳也是一个肆意生活的人,这种态度很让人羡慕。
 
冯唐《安阳》
冯唐是一个太过传奇的人物,
(待续)

  《中间代·代表作》读后感(三):这世间总有人才华横竖都溢

2009年初的时候,一帮人集体组织去看电影《阿凡达》,辗转换乘几趟地铁,我们叽叽喳喳说话聒噪不休。一位男同事始终安安静静坐着埋头看书,也许是读一本未曾听闻的诗集。他显得和周遭环境格格不入,进入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结界。“哦,他是阿乙啦。一个怪人,写小说的。”这是我对阿乙最初的印象,32岁的时候,他才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好像,也没怎么红。如今我们说一个人是“诗人”或者“热爱文学创作”什么的,绝大多数时刻是在表达一种恨铁不成钢般的伤心怜悯,就好像品评一个资质还不错的孩童,怎么就偏偏不走正道呢?
《代表作·中间代》和《代表作·新女性》,这两本书相继问世又扯回一个老问题:中国文坛“六零后”和“八零后”中间,到底有没有一个群体承上启下?如今我们发现,“中间代”作家是存在的。可惜,“70后”创作群体几乎是被历史的车轮跨过去了,他们的文运多少有点不济。如果按照“出名要趁早”的原理,年少不曾得志“新人”就已经飞速奔向更年期。万火归一之前,男作家们争夺生存空间的方式是游走于不同职业,比如阿乙曾是警察,冯唐做过咨询公司合伙人,阿丁当麻醉科医生,路内在广告公司做白领……我非常怀疑文学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他们自言自语望着天空呢喃,某种遮蔽生命脆弱的方式。或者午夜时分,在阳台上一根接着一根狠狠抽烟,宿醉,焦虑,无力统统冲上头脑,只能码字与这个世界交谈。
如果要我说这些新锐作家的迷人之处在哪里,当然不是学院派的炫技,也不是刺透命运的深刻,更多是对自体命运的描摹。时光砥砺,留下来的总是坚定的、打不败的作者。生活给予中间代作家的,往往是小人物“我们”的那些故事。是啊,小人物那些可笑又可哀的人生断章,以为活着活着会有点朦胧光芒时,一瞬间希望如火柴熄灭无来由的残虐。路径,逻辑,情感,并没有太大出入。而结果,总是映射出一个歪七扭八的边缘世界如此悲寂。而女作者们的笔触更加凌厉或荒诞。其实你很难说这些小说写得好看不好看,也许太自我,太逼仄,折叠着收藏着我们这个灰色时代失败眼瞳里所看到扭曲景观。妓女,嫖客,警察,司机,文青……终于,任何一丝古典感伤美都无法逃避烂泥坑一样的难堪生活,只存一息哀叹平凡岁月。火车上韶华已逝的女作家、渴望远嫁异国的单身母亲、在底层挣扎的上海青年,都是被生活挤压的、如蝼蚁般挣扎的小人物。这些人物,你相信是真实存在的,但面目模糊欲望卑微。他们的生活,小人物的笑与泪,就如同醉酒抚琴,完全不在谱上。
其实我们说一个作者行不行,还是看他或她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才华,是不是老天爷赏这碗饭吃。如果写得吃力,写得做作,一心想出名又没有本事,提心吊胆同侪怎么看待,就失掉了个性,也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可是任何时代,世间总有人才华横竖都溢。有的时候你行在路上,遇到一个美貌的人,或者一个多金的人,会觉得艳羡,然而笑笑也就过去了。可吊诡的是,倘若你碰到一个文字才华横溢的人,往往会生出一种命运无常真心无颜世上的悲凉。比如冯唐,他那篇《安阳》短短十几页,却写出一部长篇小说的气度来。这是一篇关于上古时代巫师的故事,那种喷薄欲发的邪魅扑面而来,简直浓得化不开。烈酒一般火辣辣,仿佛时光倒转二十年,小伙子身上怎么流汗也耗不尽的力气。比如颜歌,她用最简单最质朴的四川方言来讲小镇故事,述说寻常巷陌里的惊心动魄,捕捉氤氲青春期的女性情欲。
不错,每一本小说都能让读者感到不可思议。小说,一个个短故事,浮生若梦。那些永远不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那些会让我们忘记时差换算颠倒混沌的故事。生命复杂的美感,被这二十多个故事赶场串戏。一边看,一边怕,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不想拥有的人生。
PS 这篇书评写给叮当猫倩倩,刊发于《名FAMOUS》杂志20120817

  《中间代·代表作》读后感(四):当我了解你以后

几年前在天涯论坛上曾经流行过一句话:你骂我,是因为你不了解我,当你了解我以后——你就会想要打我。最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简直想在地上滚上两滚表示自己发自内心的赞同,因为我们也可以换句话说:你骂一个作家是因为不了解他,当你了解他之后,就会想揍他,在我想揍的作家名单里,有大名鼎鼎的王蒙、于丹、方肘子等几位,当然他们与我们今天的这本书没什么关系。
七十年代生人被称之为中间代其实我是不大赞同的,因为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或者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虽然中间看似横贯着一道改革开放的鸿沟,但先富起来的人好像除了本来就与某一阶级有着紧密联系花开后不败,大多数如昙花一现般占据了社会新闻的头条弄个三八红旗手先进标兵后就迅速的沉寂了下去,甚至赔到裤子没裆的程度,而声称要被要后富的人们的“后”阶段还遥遥无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后几年里,已经是七十的尾巴八十的头了,正如我高中和大学时期曾经无比的崇敬六十年代生人,认为他们无比坚毅的“将国仇家恨集于一生”咬紧牙关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等等。现在回头来看,这种盲目的因为年代历史而不切实际的高举和贬低那个时代的人类都是奇怪而愚昧的。所以七十年代,在我的眼中,也就仅仅是一个年代,如今到以后都很难会让我肃然起劲或不以为然。毕竟——这就是一代人。
除了阿乙的《下面,我该做什么》和曹寇的《屋顶上的树》,其他几位“中坚”我都没有读过,而前面这两位之所以读过,作为痴迷古典文学的人我不得不坦诚:是因为他俩确实很有名。当然读完后,要表示,他们是不负这名气的。其余的几位呢?薛忆沩的出租车司机意识流一般的独白让我觉得无比沉闷,苗炜笔下的“我”对季阳似乎本意上是想表达“应该存在一个让人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会被肆意言语干涉的社会”,但变成了一种——有的人爱装%逼,有的人爱生活,爱生活的不应该鄙视爱装%逼的……这么一想,作者苦心孤诣搭就出来的情节刻画出的形象让我顿感多余,其他再像路内写出的四十个无所事事的少年在工厂里实习冬天差点冻死干出的种种荒谬事令我想起了几年前的时光,但仅此而已,他们表现出的荒诞与环境造成的空虚很难引起我们这代人的共鸣;李师江写出的站%街%女彩霞和P客巩生关于“缺了一个角的十块钱”的一本正经争执读起来很有趣,很无奈,很家常。我们不大容易接触到这买卖双方任一,但这两个人的“斗智斗勇”活泼泼的,极生动,甚至能感觉到女人如何失控的鼓噪这发干的两片嘴唇与“维护正义”来讨换钱的男人激辩——凑近书页,性事刚完的男女的唾沫星子都溅到了脸上。另几位,有让我初读哼哼哈哈再读不明所以或是几遍读完了如今合上书本看豆瓣上目录感到茫然的,阿乙和曹寇还是保证以往的一贯水准,读时窃笑,市井小民,鸡毛蒜皮,都如泼楞楞胖头鱼刚被提上水池瓷砖岩壁上,愉快的腥气扑鼻而来,嗨,就这么样,不自主的随着作者发声喊~
以铁葫芦系小说馆系列编辑的一贯水准,这本中间代不是敷衍之作,所以其中的一些篇目我读的有点累,不过谢天谢地,我了解了之后想要揍的,这本里头还没有

  《中间代·代表作》读后感(五):箭头·混沌


季阳踩灭烟头说,“我们总觉得时间一去不复返了,时间是向前的,我们都变老了,实际上,时间没有箭头,时间是一片混沌。”季阳是苗炜短篇小说《星期天早上的远足》中的女一号。在我看来,他是个谜一样的人物,我前后认认真真地读了两遍这篇小说,企图从作者纯客观的文字中解读出这个精神性女子的内心世界,更确切地说是她的心里密码。但是,我实在太普通、太现实了,所以,尽管我很努力地剖析,最终我在灯下的两个夜晚还是打了水漂。不过,这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我在咂摸这些文字的胡思乱想中得到了满足和释放。
这个女子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从某个角度上看,她有些像伍迪·艾伦在影片《午夜巴黎》中演绎的阿德里亚娜,毕加索的情人。那个女子身处20世纪20念叨的艺术之都巴黎,中日周旋于艺术名流和文人墨客的沙龙、聚会之间,却向往着高更们所处的时代。然而那个时期真的是她心向往之的最美好的时代吗?恐怕不尽然,否则高更哪里来得那么多困惑。
季阳也是有着如此心曲的吧。她痴迷于路德维希·波尔兹曼这个研究时间问题的德国人,这个被时间问题困扰的疯子、自杀者。正是这个人让她在酒吧里异常亢奋,她一方面慨叹着逝去的物理学家的莫名执着,一方面又执着于自己的混乱的思维和盲目的行动,她痴迷于这种不够理性的生活方式,不惜牺牲和睦的家庭,大方体贴的闺蜜和顺遂的朋友,也许这并不是她的本意,也许她并不想伤害任何人。可是她左右不了自己的行为,她只能这样信马由缰地走下去。我忍不住臆想,她是否也被困扰波尔兹曼的问题牵着鼻子,不能自已了。而小说中的“我”和贝贝谈到季阳的时候,说道:“反正我就瞎混了,她要是有梦想,那我支持。”这该是另一种模式的独立思考吧,也或者只能说它尚处于萌芽状态。而贝贝所持的观点是,“我借钱给她是想让她安定下来,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乱来,我们都不小了。”这显然是世俗的、大众认可的行为方式。可是季阳乃至“我”,不正是想游离于它的框架之外吗?
如果说苗炜的《星期天的远足》是一道鲜美多汁的三文鱼,那么薛忆沩的《出租车司机》就是一碗家常却又无数拥趸的西红柿蛋汤了。作者选取的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人,一位出租车司机。他不能算作社会的最底层,却也是让生活迫得麻木了,仿佛一只只知周而复始旋转的陀螺。他没有意识要停下来,似乎他的生活就应该这样无休止地旋转。出租车司机原本有着鲁莽的个性,他会将占了他车位的同行的车号记下来,在下一次出车时恶狠狠地骂对方一句。但是,他又很粗心,不怎么在女儿的表情,也不怎么在意女儿的存在,至于妻子,她就更不在意了。本来吗,生活每天都是重复的,就像他每天出车收车,接送各种客人。由于粗心,对于这一切,他都相当然地以为他们会长此以往地存在下去。可是,他的妻子和女儿刹那间就不存在了,她们那么突兀地从他的想当然中消失了。他这时才醒悟过来,才开始尝试着观察生活,生活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呢?就是那个他原以为最后一位搭载的乘客,一位衣着庄重,表情沉重的让他一直往前开的女乘客,他注意着她接听电话的每一个细节,那断续的透着无奈的答话是生活的原貌吗?还是最后搭他车的那对男女,他们一直在争执,一直在自说自话,他看到女人下车时,脸上布满了泪水。他曾经这样注意第看过他的女儿和妻子吗?没有。这就是他的生活。他开始醒悟了,可是,换来这醒悟的代价真的太惨重了。这难道是生活跟他开的一个黑色玩笑吗?
《代表作·中间代》收录了十位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现在活跃文坛的男作家的自选精品。这十篇精短的小说或写实、或幻想、或玄奥、或犀利,充分展示了作家们生动的想象力,更让我有感觉的是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或者说他们都有一个鲜明的共性,就是大家都是精神性的写作者,通过他们纷繁的笔触,读者能够看到他们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解析、反省和关照。通过阅读他们的文字,也许能给我们泛白的生活补充一点新鲜的维他命色。

  《中间代·代表作》读后感(六):中间代,文学与生存现状——评《代表作,中间代》

   《代表作,中间代》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是一本合集,十篇小说来自十个作家。这十个作家就是所谓“中间代”,也就是七零后或接近七零后。我刚刚翻看了一下,这十个人里除薛忆沩没有写明出生年、苗炜生于1968年之外,其余八人都是七零后。这也就是书名“中间代”的含义。
   而“代表作”三个字,是说书里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作家自己选出来的最满意的作品,也就是说,这本书里的小说不论外界怎么看,至少在作家自己心目中是水平最高的,或是最看重的。于是,这本书的代表性也就不言而喻。虽然不能说它能够代表当代文学的水准,但是这本书所云集的作家都是有生力量,所以它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当今文坛现状的。
   而我在读完整本书之后,最关注的点不是他们写的如何,而是他们都在写些什么。也就是说,我关注的是他们关注什么。因为就短篇小说来说,题材往往比技术更重要。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因为短篇小说的短,所以也颇为考验作家的功力,不过在这一点上,入选本书的十位作家的功力都不弱,也就不需要特别去考察了。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知识爆炸文字也跟着爆炸的时代,做一个合格的文字工作者简直就是基本生存条件之一。然而也正是因为此,有时候也会感觉作家们的文字都差不多。往往翻开一本文学杂志从头看到尾都觉得是一个人写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能够反应文学现状的不是作家们怎么写,而在于他们写什么。“写什么”的问题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这代表了作家们的艺术品味、价值取向和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在本书的十篇小说中,“欧·亨利式”的出人意料的情节几乎就没有,虽然有几篇写得天马行空,但也只是表现在情节的初始架构上,小说内部的起伏则不多,没有一篇能够让人在读到结尾的时候赞叹一声“原来如此”的,普遍都写得比较平。我想这可能和当下的文学价值取向有关,“欧·亨利式”结尾毕竟早已是明日黄花。不过,当整本书看下来都比较平淡的时候,也会觉得有点无趣,平淡不等于都是“真水无香”,也不等于都耐人寻味。
   十篇平淡的小说似乎在表明,和讲故事比起来,现在的作家们更愿意去表达一种状态。即便是像柴春芽的《长着虎皮斑纹的少年》这样有一个鲜亮的结尾的小说,其结尾的华彩也是为了表达状态而非情节需要。表达状态本身倒也无可厚非,不过如果只有状态而没有故事,就会显得比较虚。雷蒙德·卡佛是表现状态的高手,但是他的小说你读完之后可以说出他在讲什么,而这本集子里的一些小说你根本无法说清作者在讲什么。阿丁的《你进化得太快了》倒是能够让人讲出小说的主人公去做了什么,但它仍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的象征性意味过于明显,也就让情节像轻烟似的不踏实。冯唐的《安阳》也是一样,小说初看上去很热闹,但作家的目的似乎就是带你进入一种状态,而非要给你讲述一个故事。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不完全是故事,所以也要允许一些小说没有故事,如果能够把状态表现得好,也不失为一篇精彩的小说。
   从小说的题材来看,有三篇是脱离现实或基本脱离现实的,这个数字不算多,所以也可以让人欣慰一下。巧合的是,这三篇脱离现实的恰恰就是本文上一自然段所提到的三篇小说,也就是没有特别完整的故事的小说。也许有人会认为,脱离现实可以更容易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些,然而事实是,这些脱离现实的作品更容易写得比较虚。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现实本身往往更为厚重。
   其他七篇小说中,苗炜的《星期天早上的远足》、路内的《四十乌鸦鏖战记》和曹寇的《小镇夜景》则都是以回忆或是纪念为主。不知道为什么,七零后的人是老去得最快的一代人,早早地就开始怀旧和纪念。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三篇小说写得都比较绵密,尤其是路内的《四十乌鸦》,写得很幽默,一些零零碎碎的情节构成了一副青春的画卷。苗炜的《星期天》则是那种在短篇小说中比较典型的追忆一个人物的小说。小说给了很多的铺垫,似乎预示着会有一个出人意料而的结局,而读者会发现小说最出人意料的地方就是它并不出人意料。
   阿乙的《先知》也是以写一个人物为主,但更多的似乎是为了阐明一种哲学思想,而这种思想在阿乙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下面,我该干些什么》里也有很详尽的表现,可见作家乐此不疲。
   完全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只有三篇。其中瓦当的《圣诞快乐》写的是那种都市情感纠葛,坦白地说,这个题材已经很泛滥。记得有批评家说过,现代人过于无所事事,所以一次情感出轨就是世界末日。薛忆沩的《出租车司机》倒是直面人生,很容易引起共鸣;李师江的《巩生与彩霞》则是这个集子里唯一一篇直面社会底层人生活的小说,在一堆又高又飘的作品里砸出一个大坑。
   七零后,中间代,应该是上有老下有小,是最接近生活现实和人生沉重的一群人,然而我们的作家们却鲜有真正直面现实的作品,这是当今文坛最值得警惕和深思的地方。没有现实性,文学就飘在空中,很容易被风吹散。这本中间代的代表作,让我们看到了作家们的活力和功底,却也让人对中国文坛的现在和未来产生一丝隐隐的忧虑。

  《中间代·代表作》读后感(七):《代表作•中间代》那杯浓缩的70后精神咖啡

作为精神领域的那份食粮,各个时代有着各个时代的风味和气息。无法说出哪个区间段的好坏,我们却可以在欣赏其中的代表作中感叹和触及那些原本并不熟知的世界。里面有着那个年代人们的心声;里面有着那个年代社会的风貌;里面有着那个年代精神的折射----爱书的人们自是可以从中触及到不同时代的岁月之痕。
《代表作•中间代》一书可以带领着广大的读者观摩到一出来自于70后作家们推选的短篇小说集锦。没有赶上70后的末班车的我在读这本只不过早自己一个时代的书作时,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过多的陌生或者难以适应。相反的,我更在读完之后也颇有一种虽未经历,却也感沧桑的味道来。
不可否认的是,这里的作品尽管都是短篇,却是短中有精,短中有味,短中有叹。所谓的代表作指代的是以诸多70后的男性作家为代表,以他们自己推荐的书作为代表由此而集结为册的书作。所谓的中间代则更是意指这些70后生人们。毕竟以年代的角度来划分不同时期的作家,他们便是属于中国当今文坛中间的那一代了。
尽管书中只是收录了十位作家的作品,但是其中的内容却是绝对地值得令人深思和品评的。很多的故事看似只是描述事件,但是话里有话的那种味道却是别有一番意境所在。比如说在全书最初的由薛忆沩推出的出租车司机一文。读的时候真当令人心酸不已。书中描述的是一个原本坚强的根本不怕天,不怕地,敢吼敢做的出租车司机在遭遇了家庭的变故之后的情感表白。这里的表白不是一下子的伤感,悲痛宣泄。相反的,作者通过描述出租车司机从辞职还车的过车和最后一批出租车生意处理而展开。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行程,却是不一样的心态和举动。虽然事情还是那样的事情,可是这个男人的心态却变得那么地脆弱和敏感。虽然行文只有在最后才描绘了他放声痛哭的场景,但是我们又岂能不随处感知前面他这个男人所强忍的悲痛呢?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作者超级功力深厚的笔触在勾勒着如此一个受到极度精神创伤,丧失妻女的男人的心思流露。没有太多他的言辞,没有太多他的受伤经历,有的只是他的处事变化,有的只是他的不同的角度在看事物,这一切的一切已经足够地刻画出如此的男人内心伤痛了。行文何等地漫不经心之中却是处处有心,道不尽的人间冷暖,话不尽的人间沧桑。是啊!很多的东西只有失去了我们才会觉得珍惜。可惜一旦真正的失去了,我们又会是那么地悲痛欲绝啊!
当然啦,书中随后还有诸多的短篇表达和展现着不同的情感和生活之味。对于生活于现实中的人们,很是值得读一读,品一品,看一看,收获那份心境,感叹这番人生,收藏这份精神的食粮,感悟这份难得的珍藏。

  《中间代·代表作》读后感(八):新生代而非中间代

    80后作家还没有太出色的,韩寒,郭敬明我不敢恭维,读过韩寒的所有作品,感觉除了文字的讥讽之外,没有思想深度,郭敬明的没有勇气读下去,其他的还没有出色的作品出来。这本小说集的70后作家并非中间代,可以说他们还是中国当今的新生代作家。
   这本小说集各选了每位作家的一篇代表作,风格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遣词造句非常典雅精致,充满活力,情节曲折生动,思想上富有深度。一部好小说的优点全部具备了。苗炜的《星期天早上的远足〉,曹寇的《小镇夜景》等的特点尤其突出。
   自从马原,格非等先锋作家后,中国文坛长时间沉寂,没有新的面孔
、优秀作品面试(我这个论断可能太大胆),每天在网络上寻找好的作品,但实在可怜,网络佳作太少,多是意淫之作,读来没有丝毫感觉。如果看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我宁可多做点其他活。突然读到这本小说集,非常的震惊,好的作品终于面世了。这里的作者不过小试牛刀,看了苗炜的《黑夜飞行》你会明白一个大师就要诞生了,曹寇的《屋顶的一棵树》是多么的动人心扉。这批作家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是当之无愧的新生代,慢慢成为中坚力量。

  《中间代·代表作》读后感(九):逆境自有妙处

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够人们受用。食物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 ——萨特
《代表作·中间代》短篇合集是70年代青年男作家们最隐秘最深沉的心声,拥有足够生活阅历的他们并没有过多的描写生活有多苦,赞美生活有多美好,只是安静的说给你一个故事,各种故事滋味不同,但都是成全,因为活着,真是一件苦差事。而那种感觉如同洋葱一样,外面是一层苦,而里面是十层苦。我们的那一片心田,被生活横征暴敛。
《出租车司机》的出租车司机,内心苦苦折磨于妻女的意外死亡,那种消失存在感让他无法适应这个城市的生活,人总是忽视自己最需要的东西,等到突兀的现实出现,痛感才开始觉醒。此时出租车司机最想要的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女儿坐在一样的位子上,吃一样的海鲜口味的薄饼。小女儿仍旧叽叽喳喳说自己的事,妻子的仍旧碎碎念念家常小事。家里面有着三个人的味道,而不是一个人的冷清。可是过去可以重温,时间却不能重来,存在已久的粗心消失了,灵敏捕捉身边客人的细微情感,任由自己的感伤情怀泛滥,当出租车司机因为不能去死,就只好做一个没有欢笑的皮囊,那种无处释放的无奈彻底洋溢开来。
苗炜《星期天早上的远足》曾在他的小说《黑夜飞行》读过,为他成全季阳假装而备感忧伤。因为行走,生命才值得尊敬,哪怕她并未成行。但是我们不要想太多,有时候想象力会创造出个一开始并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现实逐渐不现实,不现实还是不现实。曹寇的《小镇夜景》也有这样出走的想法。女教师梁晓春不满现状,一直想要逃跑,而男教师们在寻找不夜归的她,也发现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退却了出行的愿望。向往的彼岸,似乎离自己原来越远。阿丁的《你进化的太快》似乎把逃离发挥到极致,两个男女彻底抛开现代社会,回归丛里原始生存。人物李格林荒诞的想法,不是因为进化的太快,而是其他人退快的太快或者进化的太慢。
《唱着虎皮斑纹的少年》那个孤单旅行者花费多年时间在河边大桥,他每天醒来发现所谓新的一天,不过是没过完的昨天,因为只是在重复。阿乙《先知》里的朱求是看清了这个世界是没有用的,因为他没有看清自己,所以落寞的选择死亡来告别。与其让别人接受自己,不如让自己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不接受。其实我们的生活一直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就是烧好了香就是不知道拜哪座佛。
路内《四十乌鸦鏖战记》四十个少年巴比伦的生活,李师江《巩生与彩霞》两个社会底层的男女对话,让人唏嘘一句:人是不是要学会怎样隐忍与接受,而不是去寻求什么公平和对等。也许生在这个世界,已经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没有平等可言。不过逆境自有妙处。

  《中间代·代表作》读后感(十):发泄贴,不用看

快速看完了这本书,每篇都看了,只有柴春芽那篇没看完,不是因为最烂,而是因为最磨叽。看的时候数次骂脏话,看完之后骂我自己,竟然买这种书,竟然还看完了,妈的!
豆瓣的评价系统已经满足不了我发泄的欲求,因此我自创了一套评价系统,规则如下——
“垃圾”代表我对小说的负面评价,说一次“垃圾”表示负一,两次是“负二”,三次是“负三”,以此类推,但超过十次则表示无限的垃圾,垃圾透顶。如果后面还加上了“操”,则表示如果作者出现在我面前,我定会抽他。
OK,下面开始发泄。一篇一篇地来吧。
薛忆沩《出租车司机》:小学生作文的水平,写了一个你妈特别温暖的亲情故事。垃圾垃圾垃圾垃圾
苗炜《星期天早上的远足》:这个已经收入《黑夜飞行》了好不!是同一套书好不!苗炜的水平只能说还行。给这套书的编辑一个,垃圾
冯唐《安阳》:说丫什么好啊,真是极品,从第一句话就是屎一样的语言,傻逼故事。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操!
阿丁《你进化得太快了》:这是个环保故事么?基本上是垃圾垃圾垃圾,但结尾算是垃圾,垃圾
路内《四十乌鸦鏖战记》:路内的《云中人》我给了三星,他的风格基本上看一本就让人厌倦了,再看这个,还不如长篇,所以,垃圾
刘师江《巩生与彩霞》:垃圾垃圾垃圾垃圾,淡乎寡味的民生故事么?
柴春芽《长着虎皮斑纹的少年》:能不能不拿西藏说事儿?能不能不故弄玄虚?妈的能不能少说废话?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
瓦当《圣诞快乐》:你丫以为弄得有头无尾,若即若离就是深刻啊?垃圾垃圾垃圾垃圾
阿乙《先知》:我知道作者想弄出什么效果来,可惜,没弄出来,因为阿乙又笨又浅薄。垃圾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
曹寇《小镇夜景》:不算苗炜那篇以前看过的,这篇是我唯一不带反感能看下去的,虽然写得也不怎么好。
又一个定理被发现了,这帮所谓中间代想要体现自己很先锋很另类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用吊儿郎当的语调说女人,说性。
我又想起了冯唐,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操!
屎一样的语言和想法啊,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