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DK宇宙大百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DK宇宙大百科的读后感10篇

2017-11-30 22:30: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DK宇宙大百科的读后感10篇

  《DK宇宙大百科》是一本由马丁·里斯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5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K宇宙大百科》读后感(一):DK出品必为精品

搬了几次家,愈发感觉人值得收藏、一直要放在身边偶尔拿出来阅读的书不会有几本,这本书是值得收藏的。
我家有DK出的几本书,都是简单好查,内容实用,而且看着赏心悦目。一个是妈妈宝宝护理手册,生了小孩之后只要有困难就翻看,总是能用最简单的道理把问题说明白(或者像绝大多数育儿问题一样,让人宽慰就够了……);一个是植物学,知识非常新,近几年的分类学方面的前沿知识都涵盖进去了。第三本就是这本宇宙大百科,关于宇宙,不用说你也能想象那些大图有多炫。
我对宇宙学的全部了解差不多只有大学物理、科普读物,还有小时候被爸妈带去天文馆获得的知识,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差不多能解答我这种水平的人一辈子的天文问题了……
内容非常易于查询,不是像页面介绍的那样,那么多繁杂的小目录。而是分成基础知识、宇宙指南-太阳系、宇宙指南-银河系、宇宙指南-银河系外、夜晚的天空几块。分别对应书页边不同的颜色,因此即使还没打开书,从侧面就是五颜六色的。
第一章是”蓝绿色“的基础知识,不管是小得看不见的微观粒子,还是只有理论描述的大爆炸,每一条概念都配合了形象直观的图,外行也看得明白。比如暴胀,从皱缩的宇宙到变光滑、很光滑,最后到非常光滑和平坦,画的非常小巧可爱(为什么用这个词,买一本看看就知道了……),看过就不会忘。
第二章太阳系是我最喜欢的,因为太阳系最熟悉,故事多,也就很亲切。几大行星和卫星,小行星带(小型冰质星球)、彗星、陨石、柯伊伯带、奥尔特云……都有非常详细的讲解,包括很新的发现、运行机理及其假说、历史上做出、发现的过程。图美极了,有的大图横版占两页,看着非常过瘾,比如从高空拍的地球的洋流、勘测轨道器拍摄的火星沙丘,简直就是壮丽的艺术作品——只有真正看到才能体会那种震撼
我最喜欢的是各个星球表面的内容,包括星球表面最有名的山、谷、地貌、大气和它们的成因,星球们立刻细节丰富,再也不是红色黄色白色而已。
第五章是星座,这部分就轻松愉悦和休闲一些了,想起小时候去天文台,最喜欢的就是星座。
最后,翻译。如此多的文字,散布在书页的各个角落,可想而知译者和编辑花了多少心思啊。各位译者都是天文专业人士,专业性就不用说了。
昨天晚上和老公一起翻看,旁边睡着2月的娃,我们就说,等她大一点,我们给她讲,她看着这么漂亮的图片,听这么精彩的故事,得有多高兴,然后我们就很期待。不让她手抓,谨防撕书!
结果夜里我就做了很多的天文梦……梦了好几个小时,够写科幻小说了。
祝大家都阅读愉快

  《DK宇宙大百科》读后感(二):一本让人震撼的厚重宇宙百科全书

不得不说,收到这书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这书也太厚重了一点啊……六七斤啊,而且是铜版纸印刷,果然物有所值。当然了,内容本身自不必说,DK是国际老牌的知名出版商,以精美的图文设计和准确的知识见长,更何况原书的主编乃是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马丁·里斯爵士,那可是当过英国皇家学会主席的厉害人物,当年大物理学家牛顿也曾担任这个职务。马丁·里斯老先生已经70来岁了,能够亲力亲为,完成这样一本大部头著作,实在难能可贵!而且老先生还专门为这本书的中译本写了序哦。而本书的译者我也非常放心,四位天文学博士绝对保证了翻译水平,而且其中还有我们科学松鼠会的成员,文笔也是相当ok的。可以说,这称得上是一本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宇宙百科全书。
翻开这本书,你将有一种徜徉宇宙的感觉,深刻而悠远,让人不愿释倦。这本书中的内容颇多,一次很难看完,我便分期阅读,每日睡前在床头翻阅,每每让人心绪宁静,有超尘出世之感,只可惜北方的冬日,雾霾严重,倘若是在夏日里,能够抬头仰望星空,翻阅此书,岂不快哉!
当然,它不止是一本天文的普及书,也是一本绝好的工具书,其知识覆盖非常全面,你所能常见的天文知识或术语都能在这里找到,而且本书是有检索目录的,能够以不同方式进行检索呢。
因此,这确实是一本值得推荐,值得购买的好书呢。

  《DK宇宙大百科》读后感(三):我们有多渺小?

光速,Light Speed,一秒钟300000千米。一个人的一辈子走过的路,恐怕都没这么远。而光,只需要一秒钟。
一束光,从太阳出发,8分钟(480秒)才能奔到地球,40分钟到木星,6个小时到冥王星,然后再奔上364天零18个小时,即3000万秒,才能到达太阳系的边缘——奥尔特云。
而这,只是刚开始。
这束光继续奔,4.6年之后,才能到达距离太阳最近的另外一颗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
银河系中有4000亿颗恒星。半径有20万光年。而20万年前,我们人类的祖先——智人——还没有出现。这束光从20万前年开始向银河系中心奔跑,现在才能到达。
本星系团,半径500万光年,包括46个星系。也包括银河系在内,而银河系并不是最大的那一个。
而我们的本星系团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星系团。
离我们最新的室女座星系团,距离我们5200万光年,拥有2000个星系——2000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本超星系团,就是我们银河系(或者说我们银河系所在的本星系团)所在的更大一级的结构。其半径1.1亿光年,包括100个星系团,或者说包括10万个星系——10万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而在我们的宇宙中,有数百万个超星系团。
我们真渺小。

  《DK宇宙大百科》读后感(四):地球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

作为一个男孩的妈妈,看到这本书的模样,我挺高兴的。
据说,在中国的古代,“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就像那时候的普通人都可以跑到山上认出每一种药草一样。好吧,其实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懂天文的男生,拉女友去看流星雨时至少有话说。
自己是活活错过了那个最适合看天文书籍时代的。白白浪费了那些个困惑于星矢的天马座、射手座究竟在天空中的哪里的年代,至今,天空中,我能认出的星座,只有一个猎户,连阿瞬的仙女座我也不能认出,我不知道什么叫黄道,从而并不知道什么是黄道十二宫。作为一个物理系的学生,我曾经发奋拿起了那本著名的《大众天文学》,没看几页,我就丢下了……而这么一本,有图有文,漂漂亮亮的天文书,小学时候就该可以看吧,那个时期好像该是娃儿的天文敏感期。
另外,借用全球视野的说法,这书的编排很有宇宙视野。在宇宙指南那部分——咦,我为啥总是想起《银河系漫游指南》——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是作为平等的行星来介绍的,它说,“地球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它还介绍了地球的地球的地貌——“大多数构造地貌都与板块的边界相关”,然后详细介绍了那里的奇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洋中脊、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喜马拉雅山。就像,讲到火星时,它说,“火星上存在两大区域”,“北半球大部分是相对平滑的低海拔火山平原。较古老的南半球地貌通常是分布着环形山的高原。”然后,它介绍了火星上的几大环形山,帕弗尼斯山、艾斯克雷尔斯山、阿尔西亚山,以及奥林匹斯山;还有著名的旅游胜地,水手谷。如果你不知道要给外星人送什么礼物,这本书,可以作为优秀的备选。
当然,与古代相比,现代的天文学,比当年只知道“西北望,射天狼”的博物学,多了许多哲学、数学、推导、逻辑感,恒星的一生、、天文周期和行星运动、宇宙的命运,它的起源、空间和时间、引力、辐射、物质……所有的这些需要大量数学基础才能明白的概念,作为一本宇宙大百科,这书也都适当提到了,有利于,启发娃的兴趣,然后,跳坑吧,娃们。
最后的最后,说一句,我终于在前面没有说康德那句,“头顶星空,心中道德律”,是那个谁说,提到天文学一定要提这句来着,我上面的通篇都没说耶...

  《DK宇宙大百科》读后感(五):和孩子一起聊不完的“conversation piece"

当初豆爸把这本书的英文版从美国扛回来的时候,朋友说“这可真是亲爹啊”!这书真是重,优质铜版纸,精美印刷,让人爱不释手。可惜里面天文专业词汇太多,读起来总是磕磕绊绊,最后还是沦为看图为主。
欣喜终于出了中译本,而且维持了原版的精美。比起看英文版时,儿子长了几岁,眼光又挑剔了一些,但是对这本书赞不绝口,捧着跟我在办公室聊了大半个上午。以前看图片居多,现在已经可以比较着小框中的文字和数据,来回答一些自己的疑问了。从3岁时用橡皮泥捏太阳系至今,儿子读过的天文书有十几本了吧,也积累了一些皮毛知识,这次翻看这本书,一边回顾以往的知识,一边还不断有新的收获,所以一上午都是各种”啊你知道吗,原来......"。相信在他中学毕业之前,都会不断地回过头来读这本书,并且有新的收获。
书的翻译工作做得很细致,我们读过的内容中,语言都非常优美流畅,相信几位专业人士也是带着对天文学的热爱来认真对待翻译这件事情的,而且据说整个工作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可谓是精益求精之作。这个冬天,会有很多日子,我们坐在暖和的地方,一起翻看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星球、星系、星云,感受宇宙的奇妙。

  《DK宇宙大百科》读后感(六):DK的书还用介绍吗?

抛这个问题出来就是期待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用!”,那我就可以名正言顺不写书评了(被编辑打死)
好吧作为任务还是要写的。但确实也没什么需要介绍的。看到DK这块金字招牌,看到540页的篇幅,看到298RMB的定价,其实一切介绍都是多余的,需要说的只有一句:看准亚马逊京东当当搞活动的时候迅速剁手去吧!以及别忘了给快递小哥倒杯水喝,这块大砖扛上楼还是挺累的。
好吧说正经的。不过不说图书的内容编排什么的了。一来DK大百科一贯的品质有目共睹,二来桔子等人的介绍也很详细,我就来说说译者吧。这书的四位译者都是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应该都是吧?),他们历时两年多时间打造出来的精品,再加上卞毓麟老师担任顾问,中文版的质量可以说无可挑剔。什么,你问卞毓麟老师是谁?他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教授,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这么说吧,笔耕科幻二十年的王晋康都曾坦言自己是看着卞毓麟老师的书长大的。
所以现在问题来了——

  《DK宇宙大百科》读后感(七):一本书,一段奇妙的地铁之旅

记得还是在三年级,父母如约在我期末考试后给了我100多元,让我买回了那套惦记了很久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28409/)。把书扛回家之后,我的双臂止不住的抖动——四本书实在是够分量,而我又一直坚持包在胸前。这种得偿所愿,大概是儿时幸福的几个顶点之一。
这本书到手之后,瞬间就引起了上述的回忆。这也是一本百科全书,《宇宙大百科》,无论是书籍的内容、排版、装帧,显然远远超越儿时的四部全书。
我抱着这本书,开始了每个工作日必经的一个小时地铁之旅,安检员好奇的眼神和步伐匆匆行人眼神的驻留,享有了前所未有的的回头率之后,我意识到,我大概是那天全北京城地铁旅客中,随身物品最独特的人之一。
当然,在十号线幸运的有了座位后,邻座大方的和我一起阅读着《宇宙大百科》——上次被这样关注,还是赶时髦的我托桔子从美国带回了iPad一代之后。和强行阅读你手机内容的邻人相比,这种被好奇心驱使的眼神,实在是无法引起同样的反感——邻座也年轻过,儿时也被这么一类百科全书吸引过吧。
这趟地铁之旅对我来说是了不起的,意味着我开始了自己天文学入门的尝试,这一心愿,大概已经被拖延了十多年,如果说能遇到一位足够好的老师是一件幸运的事,那么,《宇宙大百科》给了我这份幸运,在自己刚刚度过三十岁生日后,这种感慨更加的百味杂陈。
《宇宙大百科》详实的目录,意味着你可以借助她成体系的了解我们的宇宙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意味着你的大脑要开始一次新的训练,再一次进行非应试教育的武装,而这种经历,在我看来,对个体而言,如果你想自己的工作还有创新的追求,就是必不可少的追求。创新无法培养,或许就需要没有理由的学习。书到现在只读了四分之一,我看的很仔细。而书中有太多值得你玩味甚至试图去记忆的插图、表格,就如同第一次看到元素周期表时的冲动
那天的一个小时过的快很多,到家后,臂弯的酸痛好熟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