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川方言词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四川方言词典》读后感10篇

2022-05-13 16: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四川方言词典》读后感10篇

  《四川方言词典》是一本由王文虎 / 张一舟 / 周家筠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川方言词典》读后感(一):四川方言的回归=地方文化的回归

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从小就被教导说普通话,外地求学的时光更是沾都不沾“四川话”。那个时候的我,觉得普通话是多么的好听、温柔、大方……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觉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就是我们四川人的标签,四川人的幽默、乐观、豁达真的是在方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生活中的嬉笑怒骂清一色的四川话,觉得这样的方式才是接地气,发自内心地开始接纳、喜欢自己的方言!!
其实,城市化进程、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和本土文化是被边缘化、甚至被排斥的,但人们内心是需要传统和本土文化的,是需要精神家园的。《四川方言词典》的火爆、谢帝的《明天老子不上班》的火爆并不是偶然,现象后面反映了大家开始了一种回归,回归方言、回归地方文化、回归到我们土生土长、心里所需的一个状态中来:)
发展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不是唯经济、速度为大的,几千年来的文化和精神,注定四川就是个悠闲自在的后院:)大家茶馆坐起,词典翻起,方言说起,细细体会原汁原味的四川生活方式!!

  《四川方言词典》读后感(二):我觉得他不是一本词典了,。

"《抓壮丁》为什么会成为电影中经典之经典
《山城棒棒军》为什么会红遍大江南北
《让子弹飞》姜文为什么要专门做川话版
《四川方言词典》为什么会一夜之间爆红网络
四川方言:诙谐幽默 有盐有味 骂里带爱 俗中见雅
  乍听:直白粗犷 细品:面红耳赤 网络神书 再现江湖
                               "

  《四川方言词典》读后感(四):中国喜欢统,不喜欢独,希望这些方言中独特的亮点能保留下去

 五四洗一次脑,文革洗一次脑,把最生动的中文丢掉了大半。我相信全国每个地域都有最鲜活灵动的方言,能表达千种景况,万般情状,只可惜经过多年学校教育,政治运动,全民都只会“打倒”“狠批”“批臭”“摇唇鼓舌”“煽风点火”“牛鬼蛇神”“多快好省”“火箭上天,红旗落地”“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等等等等,最有趣的就剩“不管黄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了。让我想起我高中被数理化洗脑,当时我感叹,现在写的最有文采的话就是“不妨设”了。思想和政治运动造成的文化断裂,在互联网时代并没有弥合,断掉的再也接不上了,只是官方话语体系逐渐丧失垄断,民间话语开始复苏。新造政治词汇“真抓实干”“求真务实”“风清气正”成了揶揄取笑的对象。在网络的奔腾荡涤,拉平了官、民话语的地位之后,问题又来了。官方的还在继续官方,只是一种僵硬、单调、甚至粗鄙的中文开始在民间流行。当不管惊喜、赞叹,微愠、狂怒,不论程度深浅只会用一句“我操/我靠/我擦”“牛逼/牛叉/牛掰”来表达的时候,人就渐渐丧失了感知情绪细微差别的能力。我这些年回到四川发现,土生土长的四川朋友都用川话说“牛逼”——“不摆了”“霸道”好像消失了,我担心,由于网络,全国的年轻人都开始说一种语言,但愿这只是一种赶时髦的举动。中国喜欢统,不喜欢独,希望这些方言中独特的亮点能保留下去。

  《四川方言词典》读后感(五):我们能够从四川话中学到什么?

首先要道一句惭愧,作为一个四川人,书中提到的一些方言我也不知道,甚至是从来没听说过。实际这是用普通话教学以来一个必须要接受的现实,方言正在新一辈人中渐渐消失,当然少数民族语言的消失也是一个问题,却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这本书定价 18 元,贵了。不是多看的问题,是版权方的视野问题。本书的初衷该是推广四川话,扩大四川话在四川人民和全国其他省份人民心中的影响力,一来就将价格定得这么高,大家就会想凭什么。我是四川人,难道还需要专门买本书学四川话吗,在生活中已经学得够多了;我不是四川人,为什么要学四川话,要了解四川话,平时说普通话就完了嘛,英语还没学好了,哪有心思学这个。
大学室友有 3 个外地的,一个河北的,一个云南的,一个内蒙的,四年来他们都没学会四川话。内蒙是没有方言吧,或者他们的方言是蒙语,内蒙室友就是一口普通话;云南和我们四川地缘近,口音类似,张口能听懂,但是云南话就是云南话,和四川话还是有区别的;河北话竟也和我们四川话类似,大三暑期在成都打工,拐到一个成都妹子,河北室友学了学,倒勉强算是会四川话,但是味儿还是河北味儿。对了,云南室友是藏族小伙,很和善的人,平时基本被我们欺负,处于宿舍食物链最底端;汉化程度比较高了,对藏族语言和文字的了解比对汉文字语言的少得多多得多。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正向反馈,即获得肯定能够激发一个人对某件事的热情,从而持之以恒做下去。学习语言也是如此,英语学得好的同学,你仔细去探究会发现,他初学英语时很顺利,老师教一个他便会读一个,写英文字母也写得好,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好好学英语,而这都是偶然的,可能就是他原本拼音学得不错写得好,正好个儿矮坐前排,老师讲课他听得清,于是学得好。有读者要说,老师长得漂亮的话,我就会好好学。非也非也,要引起老师注意的方法很多,若是学得辛苦,“差生”的选择是调皮捣蛋,更轻松,也能引起注意。
正向反馈说明了一个道理,很多时候我们都搞错因果了,并非是因为爱所以才精通,反而是因为精通才爱上。这和工作一样,自己擅长的,能够胜任的工作做得才开心,若非如此,喜欢写作的人但是写作能力不怎么样的人在出版社干得并不开心,反而觉得累。扯远了,说回学四川话(这个转折一点都不生硬),我河北室友不是勉强算会四川话了吗,尽管后来和女朋友分手了,不过在某次去黄龙溪(我们四川著名的旅游景点),他见到一副四川方言卡片,便花钱买了下来,说是要再好好学学四川话。
我们不能勉强其他省份的人学四川话,政治正确的一件事是学好普通话,但是我四川的同胞们,我想大家都和我一样是以四川话为荣的,他们不学算了,我们自己却要做到精通了解,作为年轻人有必要好好补补课,去了解那些可能只有农村人,只有爷爷辈的人才知道的四川话,今后出去说起方言也能够拽一拽。
最后说一个小时候听到的传言,据说新中国成立之初,要确定普通话,就从各地方言中选啊,我们是民主社会,代表们就投票,我们四川话得票第二,以一票之差惜败,差点成为全国通行的普通话。没成为普通话就没成为普通话,至少小平同志用四川话发出过中国的最强音,我如此宽慰自己。

  《四川方言词典》读后感(六):鸡脚杆上刮油。。。。。

作为混在北方的四川人大家绝对有同感,说普通话时会得一种病,叫失语症。有时候情绪上来,家乡话就在嘴边,但就是没有对应的普通话表达,说不出来。北方的朋友就很占起手,不管带不带口音,反正说得流利。人家北方人语言思维是一样的。四川的真的不行,如果要流利,首先脑花儿就要换。真的像外语一样,各种语言背后是思维方式的不同,难怪说学英语的摸没摸到门就是看会不会用英语的方式思维。难怪《1984》里面要根除错误思想要从发明一种新语言开始。所以,看到这个词典倍感亲切,好像给家乡话找到了法理依据,四川话也有典可查,不是空口无凭。下次就理直气壮地说。前些天,听说了一个事,我脱口而出:这不是在鸡脚杆上刮油哇!舒服惨了,好像出了好多年的一口恶气。

  《四川方言词典》读后感(七):快出吧,孔夫子上都买不到了

只看过网上扫描的80年代版。
作为一个在巷巷儿里头长大的娃儿,看这个真的是感觉很喜感。一种吃串串儿冲壳子再给你娃两耳拾的感觉。
牙尖十八怪,扭臊得很,就是这本书。
小时候读的小学嘿牙尖,特别是我们数学老师,等于是一本歇后语大全,“乌鸦嫌猪黑,个人不觉得”“正作不做,豆腐搁醋”“这么儿那么儿,葱葱儿蒜苗儿”,其他发言也很惊悚,啥子“你娃做的事嘿彪哦,你娃咋不把个人摇裤儿穿到外先兰?”之类的,不胜枚举。要放到现在,肯定要遭告。。。。。。。但是那个时候觉得嘿好耍。
前几天找到网上盛传的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十分怀念。笑得来遭不住。硬是巴适得板。
等出版社再版以后,推荐各位切整一本。
出版社的各位仁兄,架使整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