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日月》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1 22:58: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月》的读后感10篇

  《日月》是一本由安意如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月》读后感(一):日月同歌潜潜行

昨夜这本书看到的尾声,大抵我已经不关心结局了。结局不过是一种圆满安慰的结果。
回味的时候在想,若把所有的华丽辞藻和描绘都去掉,这本书大约像是一本自我分析的案例了。仔细阐述的不过是人宿命的孤独感,以及对于极致纯粹的爱的追求和渴望。哪怕最后是看开是舍得放手,是平淡,是知足温暖,一切的解脱又在于曾经深深拥有的觉悟。
作者通过这故事和过程所要表达的,是对仓央嘉措彼时彼刻心意的揣测和推演,带着某种理解和领悟。对于世相繁琐的叙述,辗转于皈依的途中,高原的风景,带着批判的审视,宗教的隐秘和开示,来自逃离都市繁华后的清净和觉悟。
故事本身如何推演,行文如何夹杂陈述和感悟,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阅读过程中引发的感触和领悟。虽然初时这本书铺陈的词藻令我
几次放下此书,但徐徐前行展开的故事又令人也踏上这路途。并非每个人都需要有一次皈依之旅,但也真的必须找到自我心安神定的所在。
人生一路行来一路歌,都是修行,都需修行。

  《日月》读后感(二):山河岁月空惆怅,今生今世已惘然

自高中时开始被安意如美妙的语言吸引,一路从思无邪读到世有桃花,曾是那时写作文十分需要的语言积累,也是当时怀有文艺情结的我。但是今天读完《日月》后,只留下了金刚经中的寥寥数语和文艺气息的一个个名字,并无整个所说的能够展现成长超越、觉悟。
文中仍然是一个个俗套的故事,尤其是在套上西藏的外衣后,近些年越发让人觉得入世而非出世了。高干子弟、事业强人、淡漠的人等等每一个都是常见的小说删节,只是插叙又倒叙了。
但是,不得不说,片段片段地读,真的会会觉得很美。其中亦有令我多看两眼的词句。就比如:
我们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那么短暂
看众生的生死就像看着舞步
生命时光就像空中闪电
就像激流冲下山脊
匆匆滑逝

  《日月》读后感(三):安意如《日月》

正如文章名,明眼就看出《日月》这本书是安意如的作品。曾经有拜读过《美人何处》和《人生若只如初见》只觉她是在古典诗词赏析中的独树一帜
读这本书,其实并非我本意,在图书馆闲逛之时,本打算找寻闺蜜推荐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阴差阳错被《日月》的封面所吸引。封面简单而不低调,鲜明而不奢华。促使我拿起这本书翻阅起了序言,而后带回了家。
首次触读《日月》时,心灵就有很大的震撼。它是一本散文诗的小说,故事不复杂,情节亦不算跌宕起伏,靠的是文字所营造的意境和意蕴。它是作者于2007年8月第一次入藏,在珠峰脚下的老定日,遇见了一个极伶俐的流浪小孩。一面之缘,触发作者的灵感,撰写一个关于成长、超越、觉悟的故事。西藏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神秘又渴求的地方,通过《日月》我可以进一步了解西藏的文明,有那独特的雪域高原风光、有妩媚的南国风采,又有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观。在看过电影版《转山》,在《日月》中更能体会转山的艰辛,也似乎有点理解为什么西藏有那么多人要转山、要穿越滇藏线来到布达拉前,要很虔诚的转经筒。西藏,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不再是一个符号,不再是一个一相情愿的避世之地。
《日月》讲述主人公尹长生(臧名:索南次仁)在繁华的都市是一个有钱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毅然决然放弃所有,想追寻自己的根源,力求找寻心灵的皈依。西藏对于他来说,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心灵皈依的地方。若不是因对爱情执着,为所爱的谢江南能够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尹莲执意带回京城,可能就是一名喇嘛。而不用在多年后,承载着深深的心痛与惆怅决然离开令他失去方向感的地方,去寻找他自己内心的归宿,找到可以信受奉行的信仰。《日月》一书中探讨人的出生和成长的问题以及一路行来,所目睹的现代商业文明对古老文化的侵蚀问题。在中国这个国度,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很是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正因为主人公被生长在有权有势的家庭,也在权威和蔼的养父与极其疼爱并用心栽培的姑姑引领下,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全面、独到,渐而影响他成长的轨迹。而后主人公在繁华都市历经痛失心爱女子、好友和养父,以及工作后处处受姑父打压排挤与陷害,使他深感人与生俱来的孤独,心灵上失去了精神支柱,萌生摆脱世俗的束缚、内心欲念的执障之恋,已然放弃一切,寻根溯源,踏上修行之路,走回觉悟之途。
文中尹长生的故事,可以看做仓央嘉措的现代版。两个人都是突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从一无所有变成应有尽有。但又心有不足,存在种种挣扎。生命的矛盾在于,不是满足了物质和地位,心性就能得到彻底的自由和圆满。心识得混沌正是现代人所有的精神疾困的根源。
看后最大的感受莫过于疯狂的了解仓央嘉措,佛学对我来说,是那么的久远,也是那么的深奥,然而全文读来却让我有了欲罢不能冲动。这使我想起另一文《不负如来不负卿》虽故事似言情,但足以带来震撼。“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是仓央嘉措的情诗。在布达拉宫,他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街头,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作者所塑造长生这个角色,更全面的诠释“仓央嘉措”这个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意义价值
仓央嘉措存在的意义,不是浪漫和叛逆,颠覆了众人对活佛的理解,迎合了众人对爱情的喧嚣期盼,他昭示人性的自由广阔和觉悟的可能。他的境遇和状况,他的痛苦,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只是方法和形式不同。
修行,不仅是佛教徒所为,它应属于每一个升起觉悟,试图超越烦恼拘禁的人,以自身真诚认可的方式,对生命做出的探讨和回应。超越性别、出生、境遇、种族、信仰,超越这人世交付给我们的种种身份标签、认知的困缚,宕开胸怀,接纳无常变化,做一个真实坦荡、端正敬直的人,获得长久的安宁喜悦。慈悲的爱人即自爱,此生纵不能无憾,亦求无悔,问心无愧。在自省中觉悟前行,度过短暂的一生,这是长生,亦是仓央嘉措。
活着,是因为心里还有爱,走下去,是要为自己和他人找到一个信奉受持的答案。

  《日月》读后感(四):你是我的佛,你来渡我。

豆瓣评分不高,我知道大家所诟病的点在哪里:模仿安妮宝贝的行文风格,故事架构缺乏合理的连贯性,大段抒情浮华的辞藻堆砌,以及对西藏对藏传佛教的领悟浅薄苍白,甚至是把长生和仓央嘉措拿到一起去类比都是一种原罪。
这些对也不对。每一本书每个人看它的角度不同,才赋予了灵性。我不想争辩也懒的反驳。抛开纷扰的评价,就我而言,内心深处我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好书,这个故事,它确实打动我了。甚至有些时刻,我竟如神明指示般有所参悟。
 
本来有特别大的热情,去写书评。奈何修炼不到家,想表达的太多愈是反而不知从何写起。故而摘抄几段书中尤为震动我的内容。感谢安意如,我的那些痛苦与挣扎、困顿思索,被她轻易的一语道破
1、
“她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确定情爱真相不过是:如果不是灵魂相契的伴侣,所谓的恩爱不过是男女之间敷衍互酬的成熟演技。懒得折腾再换,因为适应而迁就相处,形成习惯。只要有心藏匿,外人根本无从得知真相。这与她自幼从父母身上获知的峥嵘事实并无不同。
世上人多半如此,极少的那一部分,又不知从何寻觅。
她心存悲凉,消极应对。那天真男孩浑然不觉,兀自沉溺于人生第一次到来的情爱之中,燃烧热情持续。有许多次,她在他身边醒来,都有冲动摇醒他,告之真相。就连他第一次进入她,她亦不觉痛。那所谓珍贵的处子之身,在她,只不过是借用他的器具,破除了自身的禁忌。
她心中波折动荡,时时有泪如倾,常守着窗前明月光,到天色渐明才辗转睡去。他浑然不觉,在她身边酣然入睡,嘴角笑意未隐。口中嘟嘟囔囔,翻身,发出轻微鼾声。醒来又会告诉她,他昨夜做了如何稀奇古怪、如何搞笑的梦。
她听着,报以微笑,温言以对。内心一场消黯。
八月的杭州,桂香满城。这熟悉的花香,是苏缦华记忆里起伏的味道,是她选择留在这里的原因。
她与那男孩把臂同游,历遍这城中大小风光。是外人眼中一对耀眼璧人。她与他如白娘子与许仙。她看他,依旧是手舞足蹈的孩童,兴致勃勃。所不同的是,她心存怜惜,了无爱意。虽然他极力成长,仍旧远远不及她苍老的速度。也因此注定无法承担她内心的伤损和激越。
即使后来,她深明他专一、热忱,种种种种,同样是不可多得的男子。她一样无法爱上他。她无法爱上一个自己看重长大成人的男孩,命运的脉络不该如此清晰。从一开始不爱,就是不爱。她不是可以驯服自己,日久生情的人。她对他,最大的感情,只有感激。
纵然此刻携手,他依然不是可以和她比肩的人。他眼中所观望的风月良辰,与她期待迥然不同
苏缦华所持望的,是伤损之后依然持有的顽固天真。不是这等不经世事的单纯。她渴望有一个男人,稳妥,清明,如日光明照,对她有与生俱来的挟制和呼应。这个人,满足她对父亲的需要,又不似父亲若即若离。他在,就在。
这个念想无比坚决,但她知道,要遇上这样心意合一的人,漫长渺茫。她必须忍耐,必须成长,积聚足够的内心力量,独自涉过惨淡年华,抵达命定的地方,等待。”
2、
“那日,苏缦华在小昭寺旁和甜茶,无意间看见长生。第一眼看见他,隔着人群,那么远,她看见他神色温柔疏离。她的心一紧,继而前所未有的急剧跳动起来。飞快地掏出一百块拍在桌上,等不及服务生找钱,直冲到楼下。
直到站稳脚,心跳如激越如战鼓。望见他,他在不远处跪拜。三步一身,口诵经文,顶礼匍匐,五体投地。然后,他站起来,走三步,再五体投地。他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意念专一。她目不转睛地望着他,不想错过他的每个动作。
他身姿挺拔,面部轮廓如刀刻。喧杂阳光越发显得他静默。那是一种积累了时间和沧桑的俊美。
在明澈的阳光下,眼眶不知不觉被泪水积满。苏缦华被强光钉牢当场,舍生忘死地看着她的佛。
她的佛,自西而来。”
3、
“苏缦华看着他,眼中光芒炽热,眼角眉梢俱是笑意。这是她无法自控的,亦无需遮掩。有一些人需要悉心分辨,有一些爱需要反复掂量,需要经年之后,才明了本心。而她在看见长生的第一眼,就知道他是自己失散已久的爱人,要紧步跟随,不计得失,不论前程。
她想。她何其有福德!能遇上这样一个人,他是她所追寻的真相。是灵性的追索所蓬勃绽放的信仰之光,准确投射,应和到这个男子身上,她不能抗拒!
而长生当时就清楚,眼前的女子对自己并无企图,无意痴缠。她不过是在探究,如探究一个久远的梦境,不同于他目睹过的那些活色生香,卖弄风情,招徕关注的女子。他能够感觉到她内在涌动和他韵律一致的波澜。
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乔装的同类。”
4、
“他们都是成人那个人,分明确定感情的指向。遇见那个人,就能分辨出是不是自己需要的。没有多余的客套,欲擒故纵,欲拒还迎的折转。耳闻目睹过太多男女之间的把戏,他们之间不需要那种试探,自然而然的交往。
两人不常在一起,一个月见一两面。这频率契合缦华心意。太快或太慢的进展都会耗损感情。这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有额度的,衣食福禄,寿命……感情尤其是。
渐渐深入对方的生活和工作,自有法度规则。多数时候见面是因以行有客来,需要应酬招待。缦华陪他出席这样的场合,言谈举止,身份,都为他增色。在人前两人从不会打情骂俏,流露亲密仪态。平日里短信电话亦不会亲昵暧昧惹人怀疑。
以行对缦华亦深有益助。他令她见识更广博,交际到更多有实用价值的人。有以行做她的后盾,对她的事业发展不无裨益。有些人,在私交场合认识,熟稔。有了这层铺垫,到谈公事时就方便许多。缦华亦有分寸慧敏,以行引荐她认识的人,她都将关系维系得恰到好处
饮食男女,一段如此相得益彰的关系,相互之间有价值体现,是令人欣悦的天时地利人和。除却婚姻
第一次正式去缦华住处,路上,以行对缦华说,我已经结婚
缦华说,你放心。我有分寸。我不想结婚,不会成为你的困扰。
缦华的镇定让以行意外,隐隐有失落,但也只是一瞬的事。以行伸过手来,握住她的手说,我对你明说是不想骗你。我对你不是感情游戏。我爱你。也许你会不信,你让我后悔结婚太早……
缦华静静截断他的表白,以行,不是每个人都有幸,能在对的时候遇上对的人。所以不应失望。日后发生波折,内心矛盾,再做选择也是自然。坦白说,我对感情没有激烈的信心,因此也不会妄加猜测,徒惹不安。对待感情,我更像是一个守株待兔的人。我只是相信,你是我要的人,所以我们遇上了在一起,相信你也一样。该发生的事就让它发生。至于将来怎样,由不得你我承诺,做主。
这不是情人之间应有的甜言蜜语,互相欺哄。指天为誓说着山长水远,两不相负。她无疑欠缺制造暧昧的能力,直白尖刻得令人扫兴。
那一夜,是缦华两年来第一次做爱。碰触到以行温热的身体,她竟紧张得瑟瑟发抖。以行的身体全然契合她的需要和想象,太逼真,反而像幻觉。是第一次如此酣畅尽兴。不论是精神还是情欲,与这个男人缠斗,势均力敌,才是她要的感觉
在以行,虽然对此早有期许,但还是惊喜。男欢女爱,他不是生手,但如此心魂交契,还是第一次。
那一夜睡得深沉。缦华是习惯独眠的人,习惯背人而眠。但他在身边,她睡梦中觉得冷,竟不由自主地返身抱住以行,缩在他怀里。第二天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兀自抓着人不放,以行含笑看着她,尚未说什么,她自己先满脸通红,跳下床去。”
5、
“缦华随长生走在山道上,仰望着近在咫尺的哲蚌寺,耀金映垩。这山道逶迤,入眼还是三百年的远山近树吗?似耶非耶?浩瀚的虚空中,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即使这壮阔天地,沧海桑田之后,不知会成何模样?
长生没入她的眼底,犹如三百年前的回眸,她是置身人潮的人。不同的是,这次她不再身不由己,这次它能紧步跟上。这是比爱还不由自主的情绪,不论他到哪里,她都不要与之分离。
凝眸的瞬间,浩大的爱意击中了苏缦华。有一些话,几乎要脱口而出。但她按捺住了,在心里顶礼,长生,我寻见你,遇上你,材了解,在世事的沧桑之中,在岁月烟尘背后,仍有一些人,一些事,值得以命相待,值得毫不犹豫地相信。一如你遇上尹莲,而我遇见了以行。”
6、
“缦华幽幽笑着,要不要写个冤字送你?
以行闷笑着给自己盛了碗汤,一边喝一边若有所思地说,我活了这么大把年纪这么勇敢地追求爱情,你是不是该鼓励下?
见他一脸正色,说着这样无赖的话,缦华含着一口汤差点没喷出来,好容易强咽下去,握着嘴喘气。这哪像正陷入离婚难题的人正常该有的严肃的忧国忧民的态度?缦华微微颌首,嗯,不容易!我去西四买个奖颁给你。
两人清闲戏谑不像在谈正事,缦华笑着看他,问,大人,小女子孤苦无依,请问该怎么办?
以行回答得很干脆,她闹随她闹,我和她离婚。我净身出户。你准备接收我。
缦华说,我也无所谓,别说不在这行业做,就算不在北京,我也无所谓。
缦华今日未着装,素着一张脸,益发显得眸如点漆。以行深深望着她,半晌笑道,放心吧,以你男人的能力,就算净身出户,也不至于饿死,养你还是养得起的。
这其实就是承诺,但两人都表现得轻描淡写。见以行之前,缦华就想好,如果以行态度模糊,她就退出,远走他方,不再涉足这摊浑水。如果他愿意在一起,那两人就共同进退。
缦华笑,谢主隆恩!低头却要流出泪来。以行见她眼皮泛红,眼波滟滟,说不出的可怜可爱,唯恐她伤心难过,忙握着她的手低低地说,傻丫头,这不是应该的吗!
缦华亦握住他的手,感觉到他手心温热,只将头点了点,心下安宁。
她其实是在赌。现在以行的态度,告诉她结果。缦华深感庆幸,自己认定的男人并非胆小怕事、临阵逃脱之辈。换言之,他们都是义无反顾的狂徒,内心认定的人事,不惧流言障碍。”
7、
“长生,我们短暂的一生,总处于漫长的告别之中。
离开之前,她留了一封短笺给他。寥寥不过数语,思来想去,写了仓央嘉措的一句诗:“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这做法真够矫情,但有什么办法?她找不到别的话来代言自己的心意。
她是再度确认了自己的心,那种逼面而来的窘迫,让她没有容身之处。她和长生之间横亘的那么多人和事:尹莲、sam、范丽杰,桩桩件件都不是那么容易消化,她不是圣母,可以若无其事坦然接纳一切。她原以为自己不会嫉妒的,不会失落的,可明明是嫉妒了,失落得很。
心中百般挣扎,不欲让他察觉,如果想更坦然长久地面对他,与之相处,就不得不先行离开。”
8、
“在那幽弱的廊灯下,长生长身玉立,依稀是她初始他时的神情姿态,缦华心里忽然不安,有一个奇怪的念头划过,她怕长生像仓央嘉措一样遁去,忍不住说,次仁,你可有想过,转过冈仁波齐之后,我们要去哪里?
长生转过身来,注视着缦华。那消融冰雪的温柔眼神,若隐若现的淡淡笑意,令她全身温暖。
他说,放心,去哪里,我都不会丢下你。
缦华微笑道,晚安。”

  《日月》读后感(五):终有另外一个自己

       索南次仁是谁?
是神似的谢江南?是遗憾的Sam?是精神层面交流的桑吉?是守护所爱的尹守国?还是豪爽而游戏人间的赵星吉?还是他的本体——尹长生?
       或者,他们都是次仁。
       长生在俗间翻滚打拼,遇到了一个个不一样的自己,幸运是,长生认出了他们,最后找回自己。
       他是谢江南,从尹莲因谢江南的印记与次仁结下了缘,他是谢江南的影子。他弥补着尹莲失去谢江南的缺口。他之后从商,走着与谢江南一样的路,一样的聪颖,一样的成功。
       他是Sam,在声色中享受众人的瞩目。但是,只有一个浮华的外表,内心的真面目却无人知晓。
       他是桑吉,他的根在西藏,精神在西藏。随着桑吉的学法,感悟着教义,理清了因果。
       他是尹守国,守护着自己所爱的尹莲。尹守国时时有意无意地提醒着他:他是属于故乡的。其实,他是属于真正的他的。
       他是赵星吉,仗义豪爽,纵横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中。
       他是尹长生,是一个俗世的名字。尹长生把所有的一切都联系起来,构成了他自己。
   
       我们都是索南次仁,在俗世中不断寻找另外一个自己。遇到了很多很多人,人来人往,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最终也许能认出一个,一个自己向往的自己。籍着他人的身躯经历自己没有的经历,走过自己没有走过的路,说着自己没有的故事。
       这个寻找另外一个自己的过程,是一个自省的旅途。认清自己所要的,自己所想的。现世气氛太污浊,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堵塞了心语。一个又聋又哑的自己活在被现世囚禁的地方。
      我们通过不断的自省,反观自身,寻回自我。那最真实的自我,不被世俗囚禁的自我。

  《日月》读后感(六):你是我的佛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安意如的书,第一次接触安意如的书,是在高二的时候,舍友送我的一份生日礼物,就是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没看完这本书,因为它是一首诗词、一个故事,如此诗情画意的书,在高二的我是如何也看不进去的,后来就一直珍藏,直到大三的时候见妹妹喜欢就直接送给了她。
这本《日月》是出差的时候怕无聊,然后带过去解闷时看的,谁知道一看前面的内容就很喜欢作者的述事风格,特别是书中对环境以及人物心理矛盾的描写可真是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这本书作者用了四年来书写,而且书中所写的地方,作者都亲身去体验,设想自己为书中每一个人物来深入了解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
不懂写评论,很难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很希望有一天自己的文字也能生动一些,写出来的书评也更加深入。

  《日月》读后感(七):日华月华

        
         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
     
     初读《日月》,不免让人想起七堇年的《大地之灯》与安妮宝贝的《莲花》,甚至索南次仁——长生名字中的“生”也让人想起简生与善生,都是如清风般温和、如日月般美好的男子。但终究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故事,既然不同,就静静欣赏,不要带着比较的心态去感受安意如的心境。书中大量引用了仓央嘉措的诗句和佛经中的哲学,有时看着不免糊涂,甚至到了读不懂的地步,但是只要耐心多看几遍,想象着当时的场景,能从字面上理解一些也算宽慰了。
     
      索南次仁,藏语意思为“长生”,就像是被神化了的仓央嘉措的化身。他的名字来源于李白的“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为什么安意如要给次仁“长生”这个名字?我猜,大概是一种固执的祝福或是对他的精神永恒的一种暗示吧。长生最初在甘丹寺时就显出了他的与众不同,小小年纪的他敢于跟一个相识不久的人离开自己的故乡,这种天降的勇敢与对尹莲的信任让人不知道这是“无知者无畏”还是灵性使然。未曾相见已相识,未曾相识已相思,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尹莲最初在梦中就遇见了长生。关于后来的成长,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浸身于清凉水中,心如烈焰焚烧,泪流满面,无法自控。在水中伸展躯体,感受内心的剥落,就在这几个小时,他所获得的成长及超越,比某些成人半生都多。”感觉长生就在此刻从那个羞涩可爱灵气十足的小男孩长大了,契机巧合,本就无需指引。他毫无疑问地爱上了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尹莲,这种感情似乎在安意如刻意的加深加深再加深的提及下从亲情变成了爱情。长生的爱像大爱无言般的圣洁与专注,在见到了谢江南后,几乎就变成了一种挣扎与隐藏,在与赵星野、许清妍、SAM、范丽杰的交往中,长生对现有的一切由开始的隐忍到适应到厌倦再到最后的舍弃,就想安意如说的“这是一个关于成长、超越、觉悟的故事”,不光是关于长生一人,也是关于书中甚至是书前的人们。
    
      我对《日月》最大的疑问就是,尹莲为什么会死心塌地爱着谢江南?尹莲,人如其名,如莲般圣洁美好坚忍聪慧的女子,而谢江南却是个城府颇深、追求功利的男子,甚至在后来还背叛了尹莲,就算尹莲在明白一切的情况下还是和他在一起,只是在他和长生中间尽力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后来一想,谢江南本性也是一个有诗情画意的人,随口吐出的段段诗句,还有那句“惜言长大后我们就放鹤归山”,可见他也明白何为俗世,只是不甘罢了。贫苦家庭低人一等的出身,加上不甘如此的野心,让他想在这俗世中为自己争一口气。可是后来,功利是如此的有诱惑力,让他几乎忘了自己真正的样子,幸好身边有尹莲,让他时不时地回到那个干净美好诗情画意的世界,说出一些应景的话,但也仅仅只是说出话罢了。尹莲会带走长生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那时长生长得像儿时的谢江南,真是讽刺啊。灵光一闪,谢江南,谢江南,谢的意思,可不就是告别么?
    
      说莲,就想到墨脱,那个墨脱。也许她就是因为太过随性,才会固执得将爱情放在那时的谢江南身上,虽说长生才是仓央嘉措的化身,但谁说尹莲身上就没有仓央嘉措的影子呢?我想,仓央嘉措是不能单单以一个情圣来理解的,他的爱情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反抗。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心理学上说,他们也许没有那么相爱,但是由于有家庭与社会的反对与阻碍,才会变得如此“相爱”,那很有可能只是一种想要反抗在一起的决心。应用到仓央嘉措或尹莲身上,不知能否说得通呢?不过,让我佩服尹莲的是,在明白谢江南的改变与背叛后还能淡然地与他相处、相爱,她对谢江南的爱,或许已经从最初的稚嫩的决心变成了真正的爱情。这个爱情,可能包含着亲情、包容、回忆、或是……一点点的同情。
  
     苏缦华是幸运的,至少他最后能陪在心爱的人身边,得到了一直追求的救赎。她对长生的所谓的一见钟情,说实话,看书的时候觉得很假,安意如似乎用力过度了,太过宿命化神圣化理想化,不过安意如的“不忍心给长生一个孤独终老的悲剧”的心态倒是让我加深了对她的喜爱。“我怎能自私地,用爱情去束缚你,与你高贵的灵魂相比,爱恋只是微臣”,“不介意做你的影子,只要能与之相伴。无所谓谦卑,无所谓委屈,只要你以你的方式存在,就于愿足矣”。我不知道,这是崇拜还是爱情,现在的我还不能理解。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光明与晦暗,如日如月,执障与觉悟,一体同源,它终将被人证得。日月皎然并立,寂静欢喜,而我们终将独自归去。

  《日月》读后感(八):回归 放下

看完有种莫名的感觉 说不上来
有些难受 又有些舒坦
一直以为这本书写的是安意如在西藏的故事 却不曾想是本小说
小说总会有小说的俗气 但西藏的故事却让人心生平静
嘈杂的晚自习总是安静不下来
但看了 日月 附近仿佛安静了下来
长生的故事曾让我惊出了一身的汗水 我埋怨尹莲
还好 还好长生没有沉沦在滚滚的红尘之中
世俗的灰尘沾染了只是他的衣袖
还好他及时回头 反省 去接受佛家的洗礼
还好他回去了 回到了当初的地方
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
讲的是西藏 是成长 是家乡 是佛家 以及丑陋的世俗
长生与尹莲 不得让我想起一句诗
君生我未生 我生君已老 恨不同时生 日日与君好
前世的缘 今世却未能再续
故事的最后 长生终于懂得了放下 舍得与不舍得又如何
爱一个人 把他/.她放在心底 就好 不是吗
我想 我什么时候能等到大彻大悟的那一天
然后 可以把他放下 不去想念

  《日月》读后感(九):笔记。

心事如尘,小心翼翼步入旧梦,目睹的却是崭新现实,心知逝日不可追。
是以曾经的青春繁华慷慨相赠,还是以岁月的漫长荒芜相欺,相欠,相负。无论怎样定义,都势必与这个人一刀两断,再无干系。
要在远镇的落日里踽踽独行,检点悲伤深处,才痛恨自己倔犟,痛恨生性的疏离,错失了那么多相处的时光。光阴一去不返,岁月深处,往事难追,故人再难亲近。
是否,每个人,一生之中,内心之内,都会有这样一段感情、一个人存在?你对他的感情由来无因,不能用理智去解释。解不开,放不下,丢不开,忘不了。不同的是,有些情,被光阴稀释了,束缚解开。有些人,在岁月中失散了,渐行渐远,化为床前一轮明月光,对他的念想,只剩,梦醒时分隐隐的惆怅。
他是她,迄今难舍的旧梦。 他是她,尚未渡尽的劫波。
你内心寒凉,不是情爱可以消融。
如果不是灵魂相契的伴侣,所谓的恩爱不过是男女之间敷衍互酬的成熟演技。懒得折腾再换,因为适应而迁就相处,形成习惯。只要有心隐匿,外人根本无从得知真相。
世上人多半如此,极少的那一部分,又不知从何寻觅。
落泪是因有心结未解。若记忆被摧毁,彻底清除,不留一丝痕迹,人是不是容易活得快乐一点?
耽于记忆的人,纵然经历漫长时光,行过千山万水,亦不过是画地为牢
她要的,不过是陪着这样的男人。安守一隅也可,奔走天涯亦可,不过是,睁眼就能看见他在身边。不过是,不交一语亦可感知内心澎湃的相应。
时见疏星渡河汉。月如霜,心事沉凉。
心中凄楚,像有一个荒凉深渊,一条湍急河流,怎么也填不满,亦停息不住。
本质是清闲散淡的人。何苦要为难自己。
坦白说,我对感情没有激烈的信心,因此也不会妄加猜测,徒惹不安。对待感情,我更像是一个守株待兔的人。我只是相信,你是我要的人,所以我们遇上了在一起,相信你也一样。该发生的事就让它发生。至于将来怎样,由不得你我承诺,做主。
生离死别亦可以悄无声息。终于明白,背负着爱的回忆离开,比背负着伤害的回忆离开,更寸步难行
我们要经过多久跋涉,多少磋磨,才能遇着人生的清喜水泽,得到分内的太平盛世?
是的,好的纠缠,或者不应叫做纠缠。它应是一种助缘,由思忆而生,清灼如莲花,指引我们祛除内心的尘垢,穿越执障,拔节而出。
人生是美梦与热望,梦里依稀有泪光。
为了忘却一个刻骨铭心的人,势必要让自己经历更多的人。哪怕到头来,才识破皆是枉然。
是在遇见你之后,我才更深地懂得。生命是一条河流,静缓,深阔,恒无止息,它属于存在于世的所有生灵,千沟万壑,终了时,殊途同归。最终的指向,都是内心的平静和安然。我们在这里相逢,不是为了寻找彼此,而是为了寻找真实的自己。
如果自欺欺人,闭上双眼,看不清尘世,看不清内在真我,自然可以蒙混过关。如果轻易放手,情意如风,转瞬即逝,那心许的永远又何处去寻?如何去盼?
我对你深情至此,却不可言明。一旦道破,它便虚妄。守在你身旁,无论是以何种方式,都是我至深的幸福。
我与你并立于佛前,顶礼诸佛、接受加持。感谢诸佛慈悲、宽悯,许我在轮回中和你重逢,再度携手并肩在此。

  《日月》读后感(十):几分牵强

       断断续续读下来,直到读到后来缦华去朝湖,才开始喜欢上这本书。先前看过太多关于它的负面评价,而且深觉文风有效仿安妮宝贝的嫌疑,所以看的时候怀着一种抵触的心理。
       但是读完觉得,为了写它,作者是用了心的。书中常常跳出只言片语,让人瞬时如醍醐灌顶一般。很喜欢读关于西藏,关于佛教的书,那些高深的佛法往往会被作者通过一个个故事,一句句简单的话语点拨出来,倒是觉得看了心旷神怡,再者,她描写西藏各地景色的段落也很不错。只是故事本身不被我喜欢,只觉得尹长生的少年时期比较真诚,之后走下来就很牵强,商海沉浮的部分俨然就是一篇高干文了,作者却非要把他和佛,和西藏牵扯到一起,倒是觉得有几分玷污。
  不论如何,里面让人心动的句子还是有的,在这里摘抄几句好了:
    
    这朝圣之路,唯有以身体丈量,用灵魂贴近。除此之外,都是多余。
    天似水墨,寓意不明,唯有月光明洁,雨似甘露,消除心头业障。
  人需自赎,而非枯坐等人救度。
  
    长生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显现出藏人风范,是在尹莲危急的时候,他在医院的走道上磕着等身长头,不理会来往的人的侧目,他们如何劝,拉他,他也不起来。
    人一旦抛弃的是整个时代,只落得踽踽独行。
    耽于记忆的人,纵然经历漫长时光,行过千山万水,亦不过画地为牢。
    总以为一生太长,回忆起来才知不过是片刻光阴过手,一生经过,简单几个词汇就可以概括。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件事在遥远的岁月里闪着温暖而凄恻的微光。
    长生,我寻见你,遇上你,才了解,在世事的沧桑之中,在岁月烟尘背后,仍有一些人,一些事,值得以命相待,值得毫不犹豫地相信。
  日出于东海,月沐于千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
  
    人世间,那爱与被爱,无论耗费几许年华,不要去妄念结局。只要认定值得,就义无返顾,无惧磋磨。
  心怀慈悲去爱人,即是自爱。
  
    坐在星空下,长生说,在古老的传说逐渐消失,所有神秘都势必要被肢解的今天,各式各样美好的事物正从这个世间消失,退场,混乱加剧,美感凌迟,人失去创造新神话的能力,却还沾沾自喜于所谓征服。自然存在运转自身就是和谐,只要不去人为伤害,掠夺,懂得共生共存,就是最好的保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