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对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对赌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2 21: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对赌的读后感10篇

  《对赌》是一本由陈楫宝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赌》读后感(一):在浮躁的时代,价值观高于生命——读财经小说《对赌》有感


这是陈楫宝的第一部小说,我认识他12年,他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出手就是一部30多万字长篇。拿给我看时,一开始真是吓了我一跳。
对我们这些非职业写作者——我是指不靠写小说生活的人来说,小说只可能有一种作用,便是有感而发
形容倒是形容不好。能写小说的人应该具有某种聚合性思考能力:在生活、工作中,有些细节和故事被他们看在眼里,当时未必会刻意去记住它,但日久年深,这些东西会潜意识里聚在一起,变成素材沉淀下来,为写作者所用。而小说的核心,则大抵是这些人生活或工作中尚未思考清楚的问题,长期纠结,反复琢磨……最后就变成了故事。
我跟作者讨论过这个问题:正常人可能会把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用别的方式解决掉,比如忘记、忽略或者干脆绕道而行。但天生具有写故事能力的人则是靠写小说来不吐不快。就像沙进入蚌壳,本来是异物入体,磨来磨去也可能幸运地就成了珍珠——小说大体上说便是这么种东西。谈不上好坏,只是本能而已。否则谁会选择在一天工作累个半死后还在电脑前敲字或者枯坐半晚?有这闲工夫,去唱唱卡拉OK、洗洗桑拿、打打“愤怒的小鸟”,甚至上高尔夫球场挥两杆……难道不是更爽更简单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先说说作者本人。我们认识12年,前一半时间,他和我一样都是财经记者。我们相识之时,正赶上《21世纪经济报道》创刊,那是国内财经报道开始风行的黄金时代。在我眼里,楫宝是典型的好记者,文笔好自不必说,难得的是逻辑清晰、天生具有对细节的敏感性,看人看事均有大局观,对同事也是坦诚相待
但我们的友谊能延续至今,并非仅仅因为如此。我对楫宝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3年SARS肆虐的时候。当时,北京302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和地坛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等是传染重灾区,一时间风声鹤唳,根本没有人敢靠近那些区域,他却辗转这些医院去做了SARS传染源的报道。楫宝肯出手,这个报道的质量之高是自然的,但他自己事后却发起了39度高烧。凭借医学知识和冷静的判断,他认定这是感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没有给疾控中心打电话,但作为他邻居的我和他自己,却真的都着实为之高度紧张了几天——只有身临其境者才会明白,那是我们经历的少数生死系于一线的时刻。
凡甘冒这种危险去做报道的记者,若说是靠挣点稿费的想法在背后支撑,恐怕天下没有一个人会相信——唯一合乎逻辑的就是楫宝身上具有的责任感、家国情怀价值观了。之后,我一直留在媒体,楫宝却在做了一些重要的揭黑和产业报道后在全球经融危机前夕投身实业。我理解他的选择:做记者,我们始终是从外面看产业。但他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观察力如此之强大,在“外面”看了这么多年,肯定会产生到产业内部去验证自己务实能力的实业梦。
但在楫宝身上,当初我们相识时的那一点理想主义情怀始终不变。这12年里,尽管环境不同,身边的同事换得如同走马灯,但我们一直保持着当年的友谊,也正是为了这点认同。因此,今年年初,一翻楫宝这本小说的初稿,我便觉得合情合理
出版社到底将这本小说定位为什么,我不知道。但作为多年老友和财经记者,我认为此书至少有两大看点。一是他将企业融资这件事情里里外外说得如此之清楚,我自己都恨不得买几本送给年轻同事们,让他们拿去当科普读物来看——年轻记者想入点融资和资本的门,看这本书简直再合适不过了。这一点其实楫宝不难做到,因为逻辑清晰和大局观一直是他的长项。其次是,这本书里对企业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塑造得确实极为典型:铭记传媒老总张家红,一个动辄自称“粗人”歇斯底里,却懂得靠政商关系打通关节的本地女老板;善于自我营销和做黑单的销售总监汤姆;玩世不恭心思活络的项目中介石文庆、还有那些各自打着小算盘的投资人……在阅读中,我每每会因为过去十几年的采访经验,被作者入木三分的描写逗到忍俊不禁。一个写作者所写既非现实,却又比现实更为典型和有趣,这大概就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作者笔下的这些群像和他所描绘的中国商业社会中的种种特殊状况所产生的魅力甚至超越了主角——华尔街回来的秦方远。这位良心未泯的年轻才俊在中国的资本江湖经历了两年的历练后, 已经由当初的理想主义变得更为成熟内敛——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便是秦方远的成长史。
但是,无论人们(尤其是书中的女人们)觉得秦方远这个人是如何的青涩和理想主义——顺便说一下,这本书里也不乏一个“白富美”海归的爱情心理活动描述。但我自认为这本书的文眼还是在这个经常处于纠结和焦虑的青年人身上,是他说出了本书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的,价值观比生命更重要。”
是的,对一本小说和它的作者来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作者汪若菡系知名青年作家、《全球商业经典》杂志主笔)

  《对赌》读后感(二):刚入行的体会

本书定位为小说,兼具知识普及,定位恰到好处,也符合事实。本人毕业一年有余,先从二级市场行研,转到一级市场,做最初级的天使投资以及并购,对于商业计划书与融资皆有初浅认识,不过对于权贵资本接触尚浅,毕竟项目对选择与介绍都是高层通过各种关系介绍,我还只是初级学者,VIE红筹架构、尽职调查、商业计划书、故事的编写与整合、交易结构设计、包括国外十分正常的对赌协议,在国内却十分难以大行其道,毕竟有其文化因素,因为存在实施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外资会喜欢在海外比如英属群岛等地方注册公司,因为相关法律适用地是海外,更便于对赌协议等实施,这本书总体情节激荡,很好地诠释了资本市场等运行机理,还有一本书:“《并购之王投行老狐狸深度披露企业并购内幕》”,是一部业内经典之作,有兴趣者可以参考阅读。

  《对赌》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前言:
这么俗气的名字和封面的小说,如果不是看了的推荐,我断然是不会读的。没想到小说写的对于有过创业找过VC的我来说很是亲切,伴着星巴克的咖啡,下午加晚上读完了。而且作者里面穿插了大量投资、融资、商业模式的知识,凸显了寓教于乐精神,哈哈,所以学到的东西还是要记录下来的,以利于自我消化吸收。
正文:
主人公秦方远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小伙子,通过奋斗不息,去美国读常春藤进修,毕业挤进华尔街做分析师,本来是美国梦的开始,却被在同学石文庆的劝说下回中国加入创业公司,负责完成融资。猜中了开头,没猜到结尾的故事。
秦方远服务的铭记传媒公司,女老板张家红,学历不高,老公在中南海,她凭借手上有奥运时候大牌广告的资源,成立了个广告公司,后来奥运结束,广告位运营成本又逐步上升,公司发展乏力,现金紧张,需要融资来谋求新发展。时代背景是在分众传媒上市后,媒体板块受资本追捧的行业背景下。写到此处,特有目前火爆的互联网 的历史重现感。下面先总结几个知识点。
关于商业计划书
编写商业计划书,一定要弄明白三个问题。
做商业计划书目的是如何吸引VC,如何让VC激动,促使VC做出投资决定的问题。计划书可长篇大论,也可以简明扼要,从目的上来说,主要关注三个问题:
我们是做什么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其独特性在什么地方?主要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我们的客户是谁?是普通的个人消费者还是政府、商家等集团客户。
第二个问题,我们是怎么赚钱的?如何让客户掏钱,如何将价值送达客户?商业模式在国外是否有成功案例,是否经过市场验证?在中国扩张性如何,市场是否足够巨大?
第三个问题,VC为什么投资我们?我们必须做到,或者让VC认识到,我们的公司目前就是最好的项目。
关于估值
判断一个公司的价值,主要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净资产收益率,简单来说就是公司的盈利能。二是增长性,比如现在火爆的TMT行业。三是风风险控制能力。铭记传媒的控制指的是开发成本。液晶屏市场价格浮动,二是对资源的占有率及稳定性。能开发多少高档写字楼,签约年限能有多长,到期后物业不续签或者大幅涨租怎么办。这些都是风险控制的关键点。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资产、权益评估,是对特定项目下的企业整体价值、股东权益价值的分析与估算。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三大类,有的还增加了净资产法。成本法是最保守的方法,在目标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评估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从而确定评估对象的价值。主要方法为重置成本。这种方法完全不考虑公司发展前景、市场地位、团队甚至知识产权等因素的价值。收益法理论上讲是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至某特定日期来确定评估对象的价值。P/E就是价格除以盈利,叫做市盈率。市场比较法将评估对象与可参考企业或者市场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业、股东权益、证券等权益性资产进行对比以确定评估对象的价值,其应用前提是假设在一个完全市场上相似的资产一定会有相似的价格。
关于如何鉴定VC的水平:
规模:
基金是对全球投资,还是专注中国市场?投资在中国市场的比例有多少,单个项目投资额度有多大。
业绩:
上一个项目是几年前上市的?是在第几轮投资进去的?投资后多久上市的?本人有过成功的项目吗?
增值服务:
如行业关系等资源,市场拓展能力
关于收购的方式:控股性并购主要有三种:第一全资收购,这是基于一加一大于二的前提,取其规模效应;第二是股权置换,这是基于收购方缺乏现金流,对方又能部分补充利的前提;第三种是现金价股权,基于对被收购方估值存在异议,并且自己现金流并不是十分充裕的前提,也有控制风险的因素。
关于对赌
所谓对赌协议(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直译为“估值调整协议”,指的是投资方与接收投资管理层之间所达成的一项协议:如果公司经营业绩能够达到合同所规定的某一额度,投资方在获得投资股份大幅增值的前提下,将向公司管理层支付一地的那个数量的股份;反之如果公经营无法完成合同规定的业绩指标,则公司管理层必须向投资方支付一定数量的股份,以弥补其投资收益的不足。在这样的对赌协议中,协议双方赌的是公司的经营业绩,而协议双方所持的股份则是这场豪赌中的赌注。对于一个发展初期的企业,选择对赌尽管有一定的风险,但如果拥有一批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仍然会有相当大的成功概率,而成功达到投资方规定的业绩时,管理层所获得的投资方股份赠予将成为对其辛勤劳动的额外家境。但对赌失败的案例更多,永乐电器就是,丧失了企业控制权。
很多投资人把对赌协议和回购调侃当成风险回避的方法,并以此简化尽职调查、加速决策。可无数案例证明,对赌和回购最后都无法执行,执行也是两败俱伤。面对企业乐观数字要扎实尽调,谨慎预测,沟通磨合,寻找平衡,如果最后还是达不成共识,宁愿放弃,而不是用对赌和回购来逃避和自我麻醉。
文中的铭记传媒,虽然成功融资,但是经营不善,根本没有达到股东要求的经营业绩指标,IPO无望只能谋求被并购。其中通过阴阳合同、虚增业绩的方式做出了很好看的财务报表,再加上上公司从领导人到执行层根本没有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跑不出满意的业绩也就不奇怪了。扎实做业绩的公司能才能赢得长久发展,但是看中概股的市场上众多公司,有几个没有水分跑到了IPO呢,想到了最近的阿里面对不断缩水的股价,一定承担了不少股民压力吧,出来混早晚要还的,O(∩_∩)O~

  《对赌》读后感(四):【转】汪若菡 (《全球商业经典》杂志主笔)

对赌这件事儿是最近几年投资融资中,逐渐出现并被广泛运用的术语及方式,股份、期权、现金、控制权都是对赌的筹码。对赌的形成来自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对公司发展的不同判断标准。
作为作者陈楫宝多年老友和财经记者,我认为小说《对赌》至少有两大看点。一是他将企业融资这件事情里里外外说得如此之清楚,我自己恨不得买几本送给年轻同事,让他们拿去当“科普读物”看——年轻记者想入点融资和资本的门,看这本书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其次是,小说里对企业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塑造得确实极为典型:铭记传媒老总张家红,一个动辄自称“粗人”歇斯底里,却懂得靠政商关系打通关节的本地女老板;善于自我营销和做黑单的销售总监汤姆;玩世不恭心思活络的项目中介石文庆,还有那些各自打着小算盘的投资人。有时,作者笔下的这些群像和他所描绘的中国商业社会中的种种特殊状况所产生的魅力甚至超越了主角。
在阅读中,我每每会因为过去十几年的采访经验,被作者入木三分的描写逗到忍俊不禁。一个写作者所写既非现实,却又比现实更为典型和有趣,这大概就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对赌》读后感(五):关于《对赌》这件事儿

一口气读完了《对赌》。有一种站在资本市场高点的感觉,向后看跌宕起伏,向前看万丈深渊。
书中铭记传媒的业绩未达预期,触发了对赌条款,进而爆发了投资人与公司创始人的尖锐矛盾,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司的造假,圈钱,创始人失去了做企业的初衷,投资人也做着同样一夜暴富的美梦,进而有些急于求成。
内容本身有较大市场基础和现实意义。铭记传媒更像是众多在融资中公司的缩影,有它的特点、活力,也有它的灰色地带、阴暗面。
秦方远、张家红、老严、李红、石文庆、泰森基金等,都是这个缩影中的小人物,但映射出的,则是中国PE市场的浮躁、过度包装、混乱、欺诈,和寥寥可数的珍贵友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对赌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