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会学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学会学习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03 22:51: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会学习读后感精选10篇

  《学会学习》是一本由[日]斋藤孝著作,后浪出版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学习》读后感(一):找到真正适合你的学习方法(ren)-----学会学习书评

  就像学会学习的封面上写到的那样,学习的过程是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用适合你的学习方法学习,就像跟适合自己节奏的人相处起来那样会轻松很多,不用刻意花很多心思去牺牲折磨自己,你自己开心的方式也恰巧是他欣赏你的方式一样,相处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那么这样的学习的过程也同样是一个愉快的提升自己的过程,那么怎么在认知自我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然后坚持下去,突破自我呢,斋藤孝先生的这本学会学习为我们寻找到适合自己特性的学习方法提供了实际实施选择操作方法。

  《学会学习》读后感(二):同样在学习,为啥你的收获没有别人多!

  我就喜欢嘚吧嘚,没事儿熬点鸡汤,整点儿正能量,如果你喜欢我,点击上方蓝色小字"绘本女王"关注一下吧。——绘本女王

  学习,是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工作中,还是自主进修,只要你想要成长,都离不开学习。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一生都伴随着学习的脚步。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同样是一个课堂,一个老师,同样的学习内容,也同样是认真学习的学生,可是有的人掌握知识很快,有的人则要慢一些;同样是自学英语,同时起步,基础也差不多,可是有的人很快就可以进行日常交流了,有的人还在背前几页的单词书;参加工作的第一次技能培训,新同事们都很努力,想要给领导留个好印象,可是技能测评的时候,差距依然很大。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我们一般都会把成绩差的同学归于"笨"的那一类。而实际上呢?正常人的智商都差不多的,弱智和爱因斯坦都非常之少,要不然,你那个高中时候成绩平平的同学,怎么读了博了呢?这不是智商的原因。

  那么原因在哪里呢?分析原因之前,我想讲一讲我自己,我虽不是名人,却是最真实的例子,真实,是最大的说服力。

  初中,我在期末考试中连续两年考了全校第一名,同年级大概有900人。那时候我学习很刻苦,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来学习,每天的作业认真完成,甚至超额完成。没有课外书,没有补习班。大学四年,没怎么上课,但是考试成绩大多数及格了。我读的是电子信息工程系,纯粹的理工科,不是靠背书就能及格的。我每到期末的一个月就会特别发奋,平均每科拿出一周时间,根据老师给划的重点自学,典型的临时抱佛脚。结果呢?我几乎通过了所有科目的考试,平时挺认真上课的同学倒是有的没通过。

  不用觉得我聪明,我做过专业的智商测试,成绩平平,我是个非常普通的人。那么原因何在呢?为什么那么多同学都跟我一样努力,我能考第一名?为什么临时刻苦却比好好上课的同学成绩好?在我读《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这本书以前,我也曾怀疑过自己智商超群,以为智商测试也不准呢。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我只是正确运用了高效学习的两个方法,而这两个方法并不是我发明的,我只是误打误撞无师自通了而已。

  《学会学习》读后感(三):站在16位伟人的肩膀上学习

  从小到大,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按部就班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都在不断学习。但是,我们真的懂得学习吗?考取高分就是会学习吗?考取了名校就是会学习吗?其实都不是。

  前天在秋叶大叔的微博文章上看到一句话:“考试成绩反映的是一个人掌握知识体系的能力,并不代表他掌握了实用技能。”(泪目)一针见血,我们大部分人只有考试能力,没有学习能力,一出到社会就“悲催了”。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学习呢?自己也一直都在探索,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阅读《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

  这本书是日本一名著名的大学教授斋藤孝写的,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认知自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一些认知自我的方法,第二部分介绍16位伟人的原创学习法,第三部分介绍作者本人的一些学习法。下面是对各部分内容的整理和理解

  一、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认知自我

  在没有看这本书前,自己曾陷入一个陷阱,就是不加选择,盲目的学习各种学习方法。这本书一开始就用大量的例子来阐述认知自我对高效学习的重要性。先是用自己小时候学习钢琴的厌烦和长大后学钢琴的愉快的例子来说明,“就算你做不好,也不代表你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也许只是你的‘方法’不对”,“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你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接着作者便介绍如何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的一些办法,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把其中的办法总结如下:

  1.要树立一个信念,就是每个人都能学会学习,只要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2.回忆自己是如何学习的,包括自己的学习习惯、行动模式以及思维倾向。

  3.找到自己注意力最容易集中的地方,图书馆还是自己房间?

  4.发现自己最有干劲的时间段,早上还是晚上?

  5.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法时,要考虑该方法与自己性格的契合度。

  6.学习前,要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为什么而学。

  行动建议:

  ①回忆自己以前的学习状态,了解自己的精力时间段,在什么情况下最专注最有干劲,必要时去阅读精力管理的相关书籍。

  ②制定具体的学习任务时,要清楚自己的学习障碍,包括学习难度、习惯的惰性。比如说我自己在学习时,经常是注意力易被分散,常常是学着学着就玩玩手机的状态。对此,以后要做到在学习的时候,远离电脑和手机。如果学习要用到电脑的,另当别论

  再者,自己也常常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心情稍微有点不好,就有可能会影响到当天学习任务的完成。所以自己的学习常常是半途而废的。要去读一下情绪管理方面的书籍了。

  ③在学习之前,要先明确学习目的和目标。明确学习目的是为了找到学习的动力,不至于半途而废;明确学习目标,是为了能有计划的进行学习。两者缺一不可,毕竟,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盲目学习的行为实在太多了。

  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过程中,可以参考学习一下别人的学习方法,化为己用。比如笑来老师和立登在学习方面比较有方法,就可以学习一下。

  二、16位伟人的原创学习法

  这部分是作者研究了历史上16位伟人的学习经历和故事后,总结出来的16个“原创学习法”。从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法”到村上春树的“体能强化法”,每个学习方法都有其特点,适合不同性格的人。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学习上的启示和借鉴。

  O.1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法&命名思考法”

  ①制定目标。明确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根据三年后想要达到的水平,换算出第一年、前三个月以及今天应该完成的任务。同时,要把目标写下来,经常回顾。

  ②决定期限,给目标完成设定一个期限。

  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④遇事多想想如何为其命名

  适合人群:·有干劲,却总是看不到成果的人;视野较狭,很难做到顾全大局的人。

  O.2本田宗一郎的“不请自来学习法”

  ①向专业的人士请教

  ②学习对当下有用的知识

  ③先决定好学什么再行动

  ④主动对待每一件事,培养时刻准备就绪的习惯

  ⑤多向他人请教,提高做事的主动性和学习激情

  适合人群:感觉做事没有激情与热情的人。

  O.3斯蒂芬·金的“外界屏蔽法”

  ①树立良好的心态:我一定要在这段时间内完成这件事

  ②创造一个场景,固定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

  ③与外界隔绝,学习的地方只保留与学习相关的东西

  ④沉浸其中,这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情

  适合人群:难以养成学习习惯的人;喜欢找借口事情多的人。

  O4.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学问”

  ①客观分析现状,反省自身,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②用“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学习

  适合人群:特别认真,容易郁闷的人;容易自卑陷入困境的人。

  O.5歌德的“限定法”

  ①认识到想在某个领域“开窍”,每个阶段必要的努力是必不可少

  ②学会限定一个方向,让自己在这条路上与众不同

  适合人群:什么都想尝试的人;虽然有自信,但却不喜欢努力的人。

  O.6吉田阴松的“相互学习法”

  ①找到一个能把学习当节日,让人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的人

  ②边学习,边向他人传授知识,能提高自身学习热情

  ③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适合人群:做事没有激情的人;一个人提不起干劲的人。

  O.7福泽谕吉的适塾式“切磋学习法”

  ①找到自己的学习圈子,相互勉励,共同学习

  适合人群:容易找借口放松对自己要求的人;想要习惯与他人相处。

  0.8涩泽荣一的“古典学习法”

  ①阅读古代典籍,寻找精神支撑

  ②用书中的知识解决自身的问题

  适合人群:缺少精神支柱的人。

  O.9香奈儿的“对镜观察法”

  ①有规律的生活,在孤单中审视自己的精神

  ②对着镜子思考自己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适合人群:叛逆心强、任性的人;容易随波逐流迷失自我的人。

  O.10木田元的“外语背诵学习法”

  ①背诵的诀窍,就是“不断重复”

  适合人群:想学习外语的人。

  O.11坂口安吾的“翻字典断绝妄想学习法”

  ①不小心陷入思考的迷宫,不妨放下眼前的难题,把注意力转移到外语学习上

  ②醒着就去翻动字典,学习外语

  适合人群:容易焦虑不安内心苦闷的人;想学习却不知道自己学什么的人。

  O.12谢里曼的“追求冒险学习法”

  ①谢里曼坚信特洛伊是真实存在的

  ②学习古代史,展开考古挖掘

  适合人群:从不曾为学习着迷的人;曾放弃梦想的人。

  O.13佐伯祐三的“激情点燃法”

  ①不断接受外界的刺激和评价,从中寻找启发

  适合人群:觉得无法突破自我的人。

  O.14爱因斯坦的“张弛有度学习法”

  ①通过音乐调节工作强度,让身心进入一个良好的循环

  ②工作之余,找一个能令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

  适合人群:容易陷入专业领域,困于狭小世界的人;感情很少外露的人。

  O.15南方熊楠的“图书馆抄阅法”

  ①先把看到的内容记在心里,然后还原到纸上

  ②在输入和输出上有一个良好的循环

  ③去图书馆学习

  适合人群:独自学习就无法集中注意力的人;没有体会过调查未知事物之乐的人。

  O.16村上春树的“体能强化法”

  ①在了解自己性格、身体特点的前提下不断进行锻炼

  ②坚持的诀窍就是掌控好节奏

  ③自我感觉良好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④通过跑步把负能量转化成自身的力量

  适合人群:容易忽略身体重要性的人;想挖掘自身潜能的人。

  看完上面16种学习方法,有没有发现自己需要的?其实,上面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可以相结合来使用。比如说你在使用“目标管理法”的同时,也可以使用“体能强化法”进行身心调节。上面的方法也并不是都具有可操性,就像“追求冒险学习法”,我们大部分人是没法做到像谢里曼那样疯狂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故事里寻找到一些启示以及精神激励。

  三、“斋藤式”速效学习法

  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作者在多年实践中发现的一些比较有效的学习法,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斋藤式”速效学习法思维导图

  《学会学习》读后感(四):学会学习再学习:高效自我成长与成熟的秘诀

  提到学习,总会惯性想到从小到大的在校学习。实际上,走出校园后的职场新人,因为要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更需要学习。在学校时,老师、家长是我们学习的指路人,而到了大学,就不再有人告诉我们学什么、怎么学了。大学入学前还有高中备考时间,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很少主动提前储备相关的职场知识。很多时候,我们人生另外一所大学的学习是从入职后的头几年开始的。这里所说的“学习”就是指成年人的学习。

  很多人毕业后工作跟所学专业不对口。但是同样的起跑线,工作三五年后,你会发现同龄人中有的已经是业务骨干、部门领导、成功的创业者,而有的人仍在抱怨没有合适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这种差距是怎么拉开的呢?大家都有同样的高学历,但那只代表过去课业的完结,真正改变人生的是走上社会之后的学习和努力。村上春树也说:“我是在离开正规的教育系统,也就是进入社会后,才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我也是这后知后觉队伍中的一员。最近偶然间看到两本职场书《整理的艺术3》和《整理的艺术4》,才恍然大悟职场原来早有完善的学习体系,而我一直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甚至潜意识里还隐隐对此表示不屑。我总觉得工作态度比这些“术”的东西更重要。实际上,一个人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职场知识和素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我就是在这个时候遇到《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这本书的。

  从小到大,我一共上了18年学,有学的特别好的科目,也有学的惨不忍睹的科目。偶尔想起来,我总把学的好的科目比如语文、地理归之于兴趣和天赋,把学的不好的科目比如数学、物理归咎于生理差别或是没有一个好老师。而这本《学会学习》中提到的众多案例,彻底改变了我的这一想法:学习方法是学好一样东西的“元知识”,必须首先学会学习,然后再用最合适的学习方法去学习相应的知识。当年我因为始终学不好数学和物理而讨厌这两门学科,我可能不是讨厌数学、物理本身,而是讨厌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而因此产生的挫败感。就算我数学和物理没有学好,也不代表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也许只是我当时的学习“方法”不对。换一种方法,我未必学不好。我已经没有时间再去挑选和证明最合适自己的理科学习方法了,不过我的一位朋友倒是帮我印证了这一点。

  eter是一位国际电影人,我们在一次活动上相识。后来,我们公司自己做活动,我邀请他做嘉宾,他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学习理科的经历:他高中之前在北京读书,数学总是不及格,为此常常郁郁寡欢。后来出国,国外基础教育理科课程都特别简单,他一下子就变成了自信满满的优等生。令他惊讶的是,进入大学后,整个大一的数学课都在学如何报税,化学课则一整年都在学摩尔定律。无论中学老师还是大学老师,都不会预设这个东西有多简单或多难,只要大家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实用知识就好。后来,在国内被认为“偏科严重”的Peter大学时选择了与建筑相关的专业,并从医学博士的学位上毕业。他的建筑学和医学背景帮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艺术工作者。Peter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并不是你不适合学习,而是你的学习方法不适合你。正如《学会学习》作者斋藤孝所说: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你只是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呢?斋藤先生在书中第一部分列举了很多倾向选择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把自己的特点写在纸上,从而发现适合你的学习方法(P13)。另外,在书的第二部分,他花了大半本书的篇幅,从16位有突出成绩的人物——他称之为“伟人”的身上给出了参考答案。通过阅读他们的传记,斋藤剖析了伟人在人生转折阶段是如何根据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学习法”的。这好比拥有绝杀技能的棒球手,找到属于自己的“制胜球”,然后就能无往不胜。

  所谓“突破学习法”,就是符合个人实际的“原创学习法”。学习的方法有很多,但未必都适合你,你需要不断尝试,学会分辨,找到适合自己的并长期坚持,最终让自己从一成不变的过去走出来,实现转变,甚至改变一生。用斋藤先生总结的图表即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坚持→突破这三个阶段。

  “突破学习法”并不是有天赋的人的专利。清华、北大的学生也不是人人都聪明绝顶。他们中的很多人只不过比你更早地找到了那个“制胜球”。就如越是厉害的运动员,越是清楚自己的武器是什么,怎么做才更有成效。而那个“制胜球”通常也并不神秘,比如做十遍真题、做笔记、反复练习,只不过他们坚持做了,你没有坚持。写到这里还想到读研时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个研究生宿舍都有一个山东人”,这可能有些夸张,但研究生中山东籍学生确实很多,而且入学成绩往往很靠前。抛去山东人口基数大的因素,这里面也有学习方法的因素。山东籍学生并不比其他省份学生聪明多少,他们只是把其他备考考生用来做别的事情的时间更多地用在了复习、背诵和反复练习上。因为坚持,所以有了突破。

  回到斋藤先生举的名人案例,他之所以以德克鲁、夏目漱石、村上春树等名人为例,是因为他认为“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独创的学习法,且人生转机就藏在不断的尝试与努力中”。“伟人在成为伟人前所付出的努力=原创学习法”。我们从名人传记里读到的是恩爱情仇,是悲欢起伏,但斋藤先生却“喜欢观察他们是以什么为契机完成一步步跨越的,又是找到了哪些突破点帮助他们完成人生‘转变’的”。他发现,即便是伟人,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法。因此他鼓励我们说:“不顺利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你们还没有成功”。

  斋藤认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在哪一时间段,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用何种方法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我的一位同事,上班时可以一边听广播一边工作。我的几位同学也跟我说过他们小时候是边看电视或边听音乐,边完成家庭作业的。虽然两件事情同时进行,但却并未影响他们的效率。正如我那位同事,听广播是她屏蔽办公室开放办公环境干扰的一种方式,她未必真正在听节目内容,而是把广播当成一种背景声音,通过营造这种隔离的工作环境,专心、彻底地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世界中,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种方法适合她,却不适合我,我是那种一边工作一边听东西会分心的人。

  虽然作者没有提到,但我认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方法的组合。你既可以像爱因斯坦喜欢研究物理的同时,用深爱的音乐学习放松身心。又可以像南方熊楠一样,用“抄阅法”将精妙之处抄写下来。拿我自己举例,初中时我喜欢把好文好句抄到摘抄本上,然后拿出来反复念诵,在各种场合,我用的最多的精彩警句就来自于当年抄写在本子上的那一些。后来我把记录载体从摘抄本变成了电脑文件夹。除此外,我业余时间喜欢拍照、看美妙的摄影作品,这与我的工作完全无关,却是我最喜欢的休闲方式。通过拍照,我获得了更多赞赏,从而能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除了指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斋藤还强调学习时应有“快乐”的观念。他认为很多人很容易误解学习,觉得它是与有趣无缘、与个性无关的修行之旅。“我们常说‘天性使然’。真正适合你的,绝不会让你感到痛苦,持之以恒也不再是难事。”有的人在一个环境里学不好,换个环境就被激发成另外一个人。他们缺乏的不是“快快学习”的督促声,而是缺一个能把学习当成节日,并让他们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的理由。找到那个让你感到快乐的学习理由,或许是一个人,或许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多和这样的人或生活方式接触,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学习必会有所进步。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斋藤还集中介绍了一些能使人迅速树立自信心的学习法,也算是把他个人的原创学习法倾囊相授了。我个人非常认同他讲的“集中学习法”。他认为“‘集中学习法’可以帮助我们进入这种‘一旦进入其中就会让人觉得异常轻松’的领域”。我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学一入学我就开始背四级单词。与高中相比,单词量的暴增和无语境的学习让我觉得很吃力,但是背单词到一定程度,我发现单词的拼写有固定的规律,只要记下读音,拼写基本八九不离十,再遇到新单词时背起来非常轻松。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我大一下学期就高分通过四级考试,大二上学期通过六级考试。虽然我并不喜欢学英语,但是因为考前愿意每天坚持背诵,享受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带给我的学习红利。对此,作者有个精妙的比喻:使用需要反复记忆的“集中学习法”,就可以像腌得非常入味的酱菜那样,把知识记得滚瓜烂熟。也许背到一半会觉得很烦,但只要坚持下去,跨过了那道坎儿,就能进入非常轻松的境地了。

  作者还提到一个“用剪报构建自己的世界”的学习方法。听起来好像有点过时——我初中时做过剪报,已经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事了。现在办公电子化了,谁还会用这种方法学习?后来仔细想想,笨方法自有其道理。刚工作后不久,我一个博士同学问我是否愿意帮他一起整理项目资料库素材,做起来很简单。主要是从网上搜集各类群体性事件的报道案例,按照报道主体、时间、事件发生各要素将群体性事件拆解,录入相应的要素表格。这个工作没有什么难度,做一条就有一条的钱,但是我没做几条就放弃了。因为我从网上看信息集中不了注意力。正如我没法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事情一样。现在想来,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这种边在网上搜索、边在电脑上整理的方式不适合我。如果早点意识到这点,我会先把所有案例搜集齐以后,打印出来,用笔把资料库需要填写的素材勾画出来,然后再一一誊录到电脑上——钱当然也就赚到手啦。

  在浮躁忙碌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愈发重视学习的意义、工作的价值和做事的态度。作者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好专业知识,而是要利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斋藤先生之所以会写作这本书,“并不是想让大家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是为了大家都爱上学习,而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变得更坚强,更成熟。”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首先学会学习,自我成长与成熟的秘诀也蕴藏其中。

  《学会学习》读后感(五):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不会努力

  中国学生很苦,中国青年很累,这两句判断放在今日之中国可谓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会反观自己的学生时代,相信学生时代快乐的恐怕并不多,不论是我们还是我们的孩子都是如此,反观今日之中国,无论是学生还是大人都在一种拼命的状态中,学生从小除了学业负担,课余时间都被一个又一个的这个班或那个班所绑架,小学是兴趣班,初中是奥赛班,高中是高考班,大学是四六级班,正是这样的班让我们所有人形成了一种惯性,只要努力的上课,只要努力的拼搏就一定能够成功。在这样反反复复的灌输下,我们即使学成毕业来到社会也是如此,入职的时候忙着加班,而立之前忙着买房,中年之后忙着买学区,老年之后忙着带孩子,中国人的努力和勤奋早就超越了大多数人的想象,但是正如斋藤孝先生在《学会学习》一文中所说的:你的学习配合了自己的节奏,用了你喜欢的方式,学到了你感兴趣的领域吗?这三个问题恐怕不仅是学生哪怕是成年人也难以回答。其实往往的事实是我们努力了,我们勤奋了,但是我们却是那个失败者。和大家分享一个我身边的故事。

  在一个咖啡馆里,我碰到了小琪,一个清秀却散发着文气的女生,她背着一个咖啡色的小背包,一副黑边框的眼镜,穿着浅白色的连衣裙,一副邻家乖乖女的形象。她一来就开门见山的问我:老师,为什么我分明非常的努力却什么也得不到?我示意她别激动,坐下慢慢讲,终于我听到了她的故事。她出生在一个二线城市的小城,父母都是公务员,虽然并不富贵却家庭衣食无忧,作为七八十年代老三届大学生,她的父母在她自幼就给她灌输着一个观念,我们家并不富裕只有努力刻苦你才能有美好的明天。从幼儿园开始小琪就显得比别人更加努力,幼儿园放学父母就接着她去上国画班,周末去练钢琴,上了小学父亲从国画老师那里听到了一个“至理名言”:当别的孩子在玩的时候,你的孩子在学习,就成功了。于是,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小琪都是全班最努力的那个学生,也许她并不是真的热爱学习,但是生性听话的她觉得父母说的应该没错,当然她的一路也显得非常顺利,上着当地最好的小学初中,考了个不错的高中,上了一个一本的大学,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在别人的心目中,她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努力刻苦,经常被当作别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榜样,就这样她大学毕业了,在离家不远的魔都找了一份不错的金融白领工作,这一切似乎都是那么顺利,那又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来自于工作之后,小琪在一个金融国企当文字秘书,她每天的工作是整理会议纪要,写领导致辞,起草工作报告。刚刚入职的那会,所有人都觉得她很努力,很勤奋,主管经常回夸奖她,主任也很看好这个年轻的小姑娘。但是渐渐的她的问题出现了,她经常工作加班熬夜到深夜,把自己累的精疲力竭,往往凌晨一两点钟才能将文稿发到主管的邮箱,第二天一早又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公司,但是等待着她的往往不是领导的表扬,却是领导的批评:你这写的是什么东西?这就是你一个名校高材生的文章?回去重写。一遍又一遍的重写,她的最高加班记录是连续加班67天,每天深夜她都会用一两天朋友圈显示出自己工作的辛劳,往往下面都是各种回复,有回复她辛苦的,有回复她厉害的,更多的是回复她注意照顾身体的。但是她的工作却始终不见进展,两百字的会议纪要要反复回炉十几次,领导致辞更是一遍又一遍的改,她在公司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晚,连她恋爱多年的男朋友都忍受不了这样一个工作狂的女生,最终选择了离她而去,但是她的工作却依然没有起色,连主任都开始困惑到底这个勤奋的员工怎么了?

  她在我面前讲述着她的故事几乎哭出来,我也很受感动,这是一个多么勤奋的员工。听完她的故事,其实我也大概明白了她的问题所在。小琪是一个听话的乖乖女,更是一个努力的学生,一个勤奋的员工,她像大多数中国教育模式培养起来的学生一样,不知疲倦的勤奋,却找不对方法。正如《学会学习》中所说的,不擅长只是因为方法不对,没有“不适合学习的人”,你只是还没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她勤奋,她努力,却不在刀刃上。开会的时候作为参会人员,她拼命的在记着会议的记录,仿佛要把参会者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但是记的太多到整理的时候却是一团乱麻,她的笔记本上参会人员左一句右一句,结果会议结束了,她看到这满满当当的会议记录却找不出其中的逻辑,更理不出头绪,这就让她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在整理文字,却没办法分清里面的问题,更别说提炼出一个精简完美的会议纪要了。她写领导致辞,会一丝不苟的将领导的每一句话都抄录下来,写的时候一句抄着一句,上下文没有衔接,当然写不出好的致辞。而她因为这种没日没夜的加班更失去了自己生活的节奏,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工作的结果是疲劳战,日积月累的疲劳让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样,最终连爱情都成为了这种勤奋的牺牲品。

  是的,小琪很勤奋,但是小琪的勤奋却没有用对地方,她有着常人没有的耐心,却缺乏该有的方法。她不知道为何而学,更不知道如何去学,结果怎么工作都是在浪费时间,她的工作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只知道领导说写什么她就去些什么,但是这种没有目标地盲目工作,是绝对做不好的。而长期学生时代的积累又让她不会取舍,不明做什么,不做什么,从而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处都是重点反而没有重点。用斋藤孝先生《学会学习》的分析脉络来指点小琪,她需要知道三件事:一是明确自己的目的,要让她从心理消除对于工作的抵触,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工作对她是必须的,是一种考验的财富。二是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方法。对于她而言就是把握住工作的节奏,工作是需要一张一弛的,找准节奏把握方法,找准工作的窍门,学会工作的方法。三是寻找到自己的制胜球。什么是制胜球呢?对于小琪而言,她的制胜球是写作,她的主管,她的主任比她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些是多年来积累的诀窍,她要学了之后自己在工作中去应用,真正的把握工作的窍门。

  小琪的问题是我们现在大多数刚出校门刚进职场的新人碰到的普遍问题,你很努力却努力不到点子上,所以时间精力都花费在不当的地方了,当然没办法成功。所以,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不会努力。

  《学会学习》读后感(六):学习是门技术活

  每天都会阅读的公众号不多,李笑来老师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是其中一个。笑来老师说这3个学习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首尾是动词,中间是名词,先要学会学习,再不断学习,有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如何学习”本身也是个技术活,而我在“学习学习”方面找到一本非常实用的书——斋藤孝的《学会学习》。

  这本书的特点是言之有物、容易上手。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作者自身的学习经历,其中有“不是让你放弃你不擅长的,而是要你学会取舍,明确做什么,不做什么”的警句,意思是说:比起时间管理,最初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才是节省时间与精力最关键的决定。如果一件事根本不应该做,那么做的时候考虑如何做就是浪费时间了。

  第二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16位有所成就的人独特的学习方法。每个人的性格不同,适合的学习方法也不同,看这部分的时候着重看对自己最有帮助的内容,其他可以略读。我们看书不是为了记诵书中内容,而是希望真正能改善生活,所以要有勇气放弃部分内容,重点学习能改变我们行为的部分。

  举个例子,看了本田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不请自来学习法”,我能明显判断出他是“听者型”学习者。“听者型”与“读者型”这两个概念是我在彼得·德鲁克的《21世纪的管理者》中读到的。有的人能够更好地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报告等文字内容学习,对文本的吸收率更高,这是“读者型”;而有的人看到文字不感冒,通过和他人对话、听演讲和汇报等口头表达形式能更好地获得信息,这就是“读者型”。我们首先要判断自己是“听者型”还是“读者型”,然后选择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比如我是典型的“读者型”,那么本田宗一郎这种通过口头求教的学习方式不太适合我,这部分我就略读了。

  书中收获很大的是斯蒂芬·金的“外界屏蔽法”。斯蒂芬·金把写作时间定在上午,并作为原则严格执行。他坚持每天在这个时间段写2000字,不写完绝不停下来。其实斯蒂芬·金是在自我引导,明确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在这段时间内完成这件事。”他向自己发誓:不完成目标,绝不离开书房半步,引导自己在关起的房门内进入忘我的境界。

  斯蒂芬·金这种方法我在特立独行的猫的书《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上也读到过。特立独行的猫原本和你我一样,都是普通的上班族,但她从二十几岁开始每天要求自己回家后写作1500字,她坚持了7年,如今已是2本畅销书作家。这是一个普通草根成长的故事,秘诀无他,不过三点:

  1.固定时间段(斯蒂芬·金的每天上午,特立独行的猫每天下班回家后)

  2.指定明确目标(斯蒂芬·金每天2000字,特立独行的猫每天1500字)

  3.坚持坚持再坚持(斯蒂芬·金创作生涯,特立独行的猫7年)

  如上述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这本书详细介绍了16种,各有所长。作者还在第三部分介绍了他自创的“速效学习法”,这种无保留的诚意分享值得我们留些时间给这本书,我相信或大或小,你都会有所收获。

  《学会学习》读后感(七):先胜而后战——学习是一个持续体现能量的过程

  《孙子兵法》推崇最主要的观点是——“先胜而后战”。那要怎么才能做到“先胜”呢?这就涉及到了书中最核心的战略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只是了解的意思吗?我觉得不是。想想,一个弱国就算多么了解一个强国也是很难战胜对方的。所以,知不仅仅是了解,而应该是一个过程,为了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我认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学习,持续的学习。学习并不是目的,学习是一种自身生命力和能量的体现,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改善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到达一种较高程度的内心平衡。

  《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就是讲学习方法论的一本书。本书的作者斋藤孝,喜欢阅读人物传记,他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那些被称为“伟人”的人们,总会在某一段时期进入一个人生的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就是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法”。且不评论这种“学习法”是否是支撑他们走向成功的真正原因,但至少他们肯定有符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在他们的成功道路上不断进步。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命名思考法”。主要表述了1)目标管理,适用于制定学习目标,并将此目标放到自己经常看的到的地方,例如将写有目标的便签纸贴在办公室上,放到电脑里面的便利签上,贴在房间的墙壁上用来提醒自己。2)命名思考法,适用于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将一些抽象的概念或模棱两可的事物明确化,具体化,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本田宗一郎的“不请自来学习法”。主要表述了1)积极请教比你有经验的人。请教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a,求知的心态;b,要明确你到底想请教什么问题;c,最后勾起请教人分享和帮助他们的欲望(在一定的程度下,很多人会感觉有价值感或一些无私的精神)。请教别人的好处,你可以直面要害,而不需要大量的努力去学习,有可能你学的大部分内容和你的问题没关。2)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并保持学习的主动性。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只学习和内容相关的知识,并努力通过各种方法来掌握它。

  斯蒂芬·金的“外界屏蔽法”。找到最能集中注意力的环境,将一切分散注意力的物品都离开你的视野,例如手机,玩具等。创建一个场景;与外界隔离;沉浸其中。

  “一气呵成学习法”。就算不懂也要坚持读到最后。不停的朗诵直到全部的背诵下来。例如,学习外语。

  “连休集训学习法”。叫上朋友或家人一起在短时间集训。

  “集中学习法”。人在跑步时总会有觉得特别疲惫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候继续坚持下去,在一段时间后身体就会变得没有这么累了,似乎感觉跑多远都不在话下。这种情况称为“巅峰领域”。集中精力的学习,暗示自己马上就进入“巅峰领域”了。

  “用剪报构建自己的世界”。除了剪报,我们可以将一些自己觉得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不要只是在要使用的时候再通过网络进行搜索。例如,一个城市哪个地方适合看书,哪个地方环境比较好而且比较安静适合散步,哪个地方好吃的比较多适合带吃货朋友游玩......这些都可以收集到“业务世界”中,当朋友过来或周末自己外出休闲的时候发挥作用。

  还有的时候,一旦有什么好的想法或对某个之前概念的领悟要马上想办法记录下来,在空闲的时候再进行整理。

  只整理了文章中部分学习方法,还有更多的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进行了解。

  我觉得学习最主要的还是要了解学习的意义,感受到它对你工作的晋升,人际关系的处理,自我的调整等产生变化。了解自己要学什么,想学什么,制定计划,然后自发性地严格执行,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这种微妙美好的变化,这样的学习态度才应该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始终对学习有抵触心理,就算你了解了武林秘籍也是练不好绝世武功的!

  《学会学习》读后感(八):如何在全新的领域里迅速成长?看过来,四个步骤,done!

  你从小到大都需要学习,小时候每学习每门新的课程,考试检验你的学习成绩。长大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学习新的技能,工作成效检验你的学习效果。可是生活中有太多人不知道怎么学习,比如有人说要学英语,学了很多年却依然没有太大起色,仍然无法阅读原版书籍,出国旅游无法顺利与人交流。比如有人想要做出漂亮的设计图纸,下了很多电子书上了很多网站,仍然设计出来不堪入目,做不下去然后放弃。直到遇见《学会学习》,斋藤孝总结的十六位世界历史名人学习方法和“斋藤式”速效学习法,教会你迅速抓住学习成功的精髓,走向成长之路。

  学会学习的四个步骤

  1. 确定学习目标,包括时间和目标,缺一不可。

  对于学习外语来说,无论你要参加托福考试,还是要翻译原版书籍,你都可以把它作为检验和督促学习效果的目标。

  与此同时,你还应该设置一个时间期限,比如你是要参加当年年底的考试,还是在3个月内翻译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设定了目标及其确定的时间期限,你将像上了时钟的发条,一路向前。

  2. 寻找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方法。

  哲学家木元田学习外语的独特方法是背诵,在大学三年里学会了德语、希腊语、拉丁语,怎么做到的?背诵!学会基本语法之后,选择一本好的参考书,把书的内容背下来,不断重复,效果显著。

  当然,按照心理学理论,每人特点不同,有人是听觉动物,有人是视觉动物,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即可,切不可模仿他人。

  3. 坚持这个方法,并掌控好节奏。

  美国畅销书作家史蒂芬·金在开始写作时采用了三个措施保证自己坚持每天写作,创造一个场景、保证这个场景与外界隔绝、沉浸其中,然后他就神奇般地坚持下来了。

  现在很流行的番茄工作法也是这个道理,坚持在每天的某个时间关掉手机、关上房门,做完每天规定动作,无论痛苦还是快乐,坚持带来的进步和愉悦会超越你的这些感受。

  这里需要注意,坚持是指每天要做,但切不可打乱节奏。你计划每天写1000字,切不要在状态很好的时候一天完成超过目标很多的任务,因为第一天绷得太紧,第二天反而会因为这点小小的成就感有所懈怠,这种一会儿做一会儿不做的行为带来的心情波动,很容易打乱节奏。

  4. 突破自己的目标,进入下一阶段。

  完成自己的预定目标,并及时总结方法,选择下一阶段的目标,再坚持,你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经验如别人的鸡汤,在你看完这本书以后,马上开始实践吧。用书上的知识解决自身的问题,才是阅读的根本。

  《学会学习》读后感(九):你真的会“学习”吗?

  我们接受过很多年的学生时代教育,自我通识教育的时代,没有人会怀疑,自己不会学习吧,可是真的有人深思过,自己,真的会“学习”吗?

  还没翻阅此书的时候,我猛然在网络上看到一句话说:成功学书籍大概只是写给已经成功的人看的吧,让他们之间印证一下彼此的经验。

  怎么说呢,这种感觉就犹如当头棒喝,这个世上如果遵循世俗定义上的成功,按照八二法则来谈,确实成功拥有名利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只有那少许的20%。每个人的成功都无可复制,所谓的成功学,大概就真的只是这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相互重新定义一下成功罢了。

  那同样的,学习方法论也是。

  学习方法论很大一种程度上,只是给那些在使用方法论的人互相检验互相尝试的方法论罢了。无心学习的人,或许都不会去学着如何学习。

  曾经一度,我很唾弃方法论,我甚至执念地认为,读书学习应该是一件值得沉溺其中享受其中不求回报的事,年纪渐长,在漫长的十几年的学校生涯吃过无数亏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学习确实是需要方法论的,很简单的一点,学习确实是沉溺其中享受其中的事,但不可能不求回报。如果没有反馈机制,人性是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的。

  我们,都无法与自己的天性做斗争。

  而当我吃过无数亏,摔了很多跤,终于意识到方法论的重要之时,我又陷入了一种困惑境地,方法论那么多 ,究竟什么方法论调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呢?

  方法那么多,找到适合自己的,无他,多些尝试罢了。

  正式翻阅此书,开头即点名了重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坚持→突破。这就是最简单也最实用的公式,可以说,这个方式无往而不利。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论之前,心态一定要摆放好,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每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心智成熟度、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是有天花板,每个人的壁垒都不一样。失败了的方法中,一定有能够帮助你认清自我的地方。我从小就是笃信“笨鸟先飞”信条的学习方法论,学生时代的学习,就是一步一个脚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初初练字,比同学每日多写了两页书法,字自然写得稍微出色些。初学拼音,比同学每日多背诵,记忆力当然也渐长,往良好的趋势发展,这样扎实、踏实、努力的学习态度让我在小学时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直至初中开始,这样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偏差,以至于彻底颠覆。初中开始接触物理化学等科目,我在这种科目的学习过程当中,突然意识到以往的学习方法论一点用处都没有,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侵袭而来,因为这些科目的局限性在于要想学好这些理科,并非是多背多温书就能够拿到好成绩的,班上有些男生,上课睡觉,下课打球似乎心思都不在学习上,但无法不承认的是人家学起这些科目来,就是得心应手。而我花费多十倍、百倍的努力也只是徒劳。

  而今想来,除去智力因素,唯一能把学生时代的我们成绩拉长战线的,就是彼此的学习方法论不同了 。

  撇去应试教育的必要分数不提,如果学生时代,能够早点认清自己的壁垒,放弃自己不擅长的,不在自己最弱点死磕到底,不被这种死磕没有反馈的挫败感击退,而是坦然接受自身智力上的不足, 学习方法论上的错误,及时更改方向,或许在自己最为擅长的领域里,我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来,最起码,不被挫败感压制的心理,在短暂的青春期里,总过得没有那么难过。

  【学习方法论的驱动力】

  1、制定目标

  2、决定期限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有目标感简直是太重要了!!!

  知道你为什么学习,怎么去学习,怎么监督自己持续性学习等等都是一个个良性循环。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每年的十二月底,都是最忙碌的时候,就是自我检验的时间到了。都会交给自己一份作业“年终总结”,时间易逝,每一年每一天都不想碌碌无为地度过,这份作业之中,我要的是自我审视,自我检讨,修正自己,以及对新的一年的期许和目标。 “短期目标"的确立,决定了你的每一天如何过,”长期目标“的存在决定了你未来生活的大方向。

  找到对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论,真的比盲目学习要靠谱得多,我害怕的不是自己不会慢慢摸索着学习继续前行,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都无法把我喊醒让我调转方向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我们都知道,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

  《学会学习》读后感(十):如果你也有心情低落或者迷失志向的时候

  我看过的第一部话剧,是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

  “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高楼和街道也变换了通常的形状,像在电影里……”这剧我看了太多遍,台词已经烂熟于心。

  这是一只陷在恋爱中的盲目的“犀牛”的心声。

  最近也有这种“视力最差的时候”,但不是在黄昏,也不是因为恋爱,而是在午夜。

  如果你也有一个人熬夜的经历,可以下次感受一下同一件事情在午夜思考,和在清晨思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需要做决定,在午夜的决定和在清晨的决定恐怕会是完全相反的。

  我说不上来到底哪个决定更加正确,因为我渐渐意识到自己在这两个时段思考问题都会比较极端,极端时候做的决定都不会是最优的决定,所以也许这两个时段做的决定都是错的吧。

  ◆◆◆

  打个比方吧,我们身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介于绝对的黑色和绝对的白色之间的灰色状态,想象这是一个渐变的区间, 我想许多的不安都来自于对于这“不确定”的灰色的厌恶。

  或者是黑色,或者是白色,纯净总是让人舒服的,总之不要一直处在这种不明朗的暧昧状态就好。午夜的时候我们倾向于绝对的黑色,清晨我们又倾向于绝对的白色,而这两种状态,都不是真实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