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习惯力》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习惯力》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5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习惯力》经典读后感10篇

  《习惯力》是一本由[美] 马歇尔·古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00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习惯力》读后感(一):【拾光书屋(书评)】你一定要做一个能Control自己的人

  作为一个一直被身边人嫌行动力不积极的我来说,刚看到这本书,就有种一定要看一看的心理暗示。

  现在的书果然都很喜欢在封面外再加一个腰封和护封,而这一本做成了精装书的书也毫不例外,但是我看书都喜欢先把护封和腰封拿下来,以免在翻阅过程中损坏,对,我很爱惜书。把护封拿开之后,差点闪瞎我的眼,内封是一个全黄色的背景加上灰色的标题,不管在任何时段看都挺刺眼的,不管再怎么说黄色能够吸引人的眼球,我差点因为这个亮黄色瞎了眼。400来页的页数设置还算合理,目录的设计版式是我喜欢的,因为至少它不古板。还要说一点的就是,作为一本精装书,内页选用的铜版纸克数太轻,以至于印刷之后,显得很透,在阅读这一页都可以看到另一页的字。不过加了个黄色的缎带做书签,这点小心思我收到了。尽管它开篇就各种名人和媒体的推荐就占了22页,不过,这是个小问题。

  全书分为四大章节,分别为:

  第一章 习惯的陷阱

  第二章 让你犯错而不自知的魔鬼习惯

  第三章 开启习惯改变之旅

  第四章 向前一步 尽善尽美

  唔,怎么说呢。标题看起来不知道是翻译的缘故还是原文版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几个章节的名字满满的鸡汤味。

  第二章的章节设置上,对我而言还是很能引导我去看的。

  《习惯力》读后感(二):如何让别人心甘情愿的帮你?丨沟通

  本文由拆书帮三级拆书家莫妮卡编写,若需转载,请联系拆书帮小师弟可乐:447023578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让你把心爱的东西让给妹妹弟弟的感受吗?虽然让了之后妈妈会摸着你的头说,乖,但自己却丝毫感觉不到开心。我们从小被教育的要无私,要先他后己,虽然我们会这样做,但是心里总会觉得心不甘情不愿,这样的方式真的是正确的吗?想起自己小时候总是表现的很乖,妈妈总夸我比姐姐懂事、无私,可事实上我一直都知道我根本不认同无私的谦让,我没享受拥有快乐,只能眼睁睁看着姐姐穿新衣服,那种感觉真的很不好受。但是那时我会想,至少我赢得了妈妈的赞同,谦让让使我能收获妈妈更多的关注和爱。一直以来我都想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直至那天在《习惯力》中看到关于人性自然规律的说法,我才恍然大悟

无论是在两个人还是在两个部门之间,不可能通过命令的方式让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想法或行为,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遵循规律。我所见证的自然规律只有一条:只有当一件事情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时,他们才会去做,包括改变他们的行为。我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事实上,很多人都会自愿牺牲个人利益去做一些好事,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我要说的是,通常情况下,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想让你做一件我希望你做的事情,我必须证明这样做对你有利,它的作用可能会立即得到体现,也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发挥出来。任何一个选择,无论大小,都会包含风险和回报,因此在做出选择之前,你一定会问:“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我们并不需要为此感到遗憾,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

  看到这段话你是不是震惊到了,从小到大,我们收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无私,原来我们一直在违背人性的自然规律?知道了这个规律,难道我们要去做一个自私的人吗?不是这样的,其实作者是在跟我们揭示,如果一切事物能够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找到趋利动机,一切事情就会变简单易行。这股力量还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达成目标

  《习惯力》读后感(三):你是否也有这些“魔鬼习惯”?——《习惯力》有感

  提到与人交往,与人沟通,每个人都是从不擅长慢慢学习成长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到最后有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就变得积极主动,也就是表现出比较强的领导能力,而有一部分人则往往都是处于被动弱势地位,不管怎么样都是处于边缘地位。可能有的人会说,我还年轻,还在学校不需要太注意这些,但是有一点请别忘了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最终都是会踏入社会这个更大的大学,在这里面我们就必须快速的成长起来。而在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有幸进入了企业等的管理层,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说在于客户,下属,同事,上级等的交往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那就不能回避了。可以说每个管理人员对于这些都会感到头疼,也会去寻求帮助,与之对应的就是市面上各种各样关于管理学成功学的书籍和相应的管理培训班,但是这些能否管用那就另说了。

  我手上的这本《习惯力》也是一本关于领导力管理方面的书籍,作者古德史密斯是全球高级领导者教练领域的先驱和权威,为数不多的曾受邀对超过150名CEO及其管理团队进行辅导的咨询师之一,可以说在这方面也是一位权威专家了。就像本书最开始的‘编辑推荐’的标题写的那样本书是一本关于审视我们习惯的一本书,可以说我再看到这部分里面介绍的20个致命习惯之后对于本书就提起了阅读的兴趣。书中一共分为四大部分十八个章节来系统讲解管理人员容易存在的一些魔鬼习惯,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现在很多管理人员或多或少都看了不少的成功学的管理书籍,作者在第一部分“习惯的陷阱”里面就指出了从前人的成功经理能够学到的一些东西确实是很有效的,但是有些固有的习惯也会对我们要取得更大的成功起到阻碍的作用。例如在第三章‘阻碍习惯改变的四种惯性思维’里面作者九里绝了我们平时常常对自己会说的一些话,列觉得这四种信念可以说在做着的笔下我看到的不是成为我们成功的助力,反而是一种阻力。例如第一种信念‘我已经是一名成功人士了’,可以说从好的方面来说可以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但是作者却认为抱有这样的信念反而容易让我们高估自己,从而影响我们进一步发展,并且还举了相应的实例,可以说这样的解说我是比较佩服的。因为作者不像其他成功学的书籍那样惯用强大的正能量来迷惑我们,而是从细微入手,从习惯出发,我认为这本书的出发立意就是比较新颖的。

  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适合有大把时间的人沉下心来慢慢频度,也是和那些几乎没时间阅读的人在休息的那几分钟来重点阅读,例如我重点阅读的就是第二部分“让你知错而不自知的魔鬼习惯”,作者在这部分里面所介绍的那些魔鬼习惯我基本上都是在等公交地铁的时间里看完的,可以说我自身就具备很多书上说的这些魔鬼习惯,但是自己平时还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在看完之后仔细回想还真的是一个大问题。鉴于此我推荐本书给那些也急于想要获得成功的人阅读,静下心来先从自身的魔鬼习惯改起,也希望在看完本书之后我们都能够慢慢改变我们自身存在的这些魔鬼习惯。

  《习惯力》读后感(四):《习惯力》读书笔记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对书的观感

  良性方面

  1.作者思考的方式

  找出问题

  明白它们产生的影响

  意识到只要做出改变,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

  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式。

  首先,我们身上都有不同的“特质”,我的观点是“特质”无所谓好与坏,要看一下适合不适合现在事件。例如“谨慎”的特质在具有检查+考究的事情上,这是一个很正面的特点——“认真”,但是在具有紧急+判断的事情上,这就是一个很负面的特点——“胆小”。

  我们不可能会总是遇到与我们自身“特质”相契合的事物,在不同的事物上,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特质”的表现方式,达到事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局面。

  作者提供了一个三段论的方法,有很多事情可以代入其中,由果及因,改因变果。推论后可以很明确的了解问题的产生!

  2.目标综合症

  不可否认,有目标是一件好事,同时,只有目标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不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制定自我和谐的目标都可以让我们更快乐。

  何为“自我和谐”?就是将自己置于风险,离开舒适区(得心应手),来到拉伸区(有点挑战),但不要越过界限走进恐慌区(极其挫败)。最好呆在拉伸区,感受适度的紧张和刺激,摆脱“舒适的麻木”。你在拉伸区时,潜能会被不断激发,感受到持续的成就感。

  同时,这个当眼里只有目标的时候,我们的看东西的视角会变得狭隘,看不到很多东西,选择性的“失明”。

  例如:我想要幸福》那我要赚好多钱》努力赚钱,那我们就不会注意到今天的米饭好Q啊》一口下去好满足啊》吃到这样的米饭好幸福啊!

  假设我们达到设定的目标后,我们会更空虚

  3.感谢也是一种能力

  “感激”是我们必须用心挖掘的一条最重要的“渠道”,因为我们倾向于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麻木不仁。我们很少注意到身体健康,食物的美味......而且还喜欢攀比,更是将目光对准了自己没到手的东西,于是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所得,也就感受不到幸福和满足了。

  学习感激,你会有意识地开始在每天寻找值得感恩的事,用心思考我们拥有的美好事物。不断刺激加固,这么做从本质上创造了一个新的现实,被我们忽视的现实。光靠心里偶尔的感激,只是泥地里的脚印,大雨一来,便被冲得面目全非

  4.不断跟进

  光有目标是不够的,意念的力量很大,且有效,但只有配合行动才有结果。

  行为影响态度,增加自信。我们培养习惯,习惯反过来塑造我们。如果态度变了,习惯未变,时间一长,态度还是会被行为拉回原来的状态。但是如何知道说行动的效果呢?不断的跟进。

  改变思维来影响行为,通过行为来确认结果,跟进结果来修改思维。

  5.主动告诉他人,你的底线

  人与人都是不同的,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被提到的地方,与其被别人像猜谜一样,慢慢揭秘,还不如直接告诉别人自己的底线,减少相处的成本,以及相处时不愉快的地方!

  《习惯力》读后感(五):管理者怎样获得直言进谏以改正错误?

  《习惯力》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作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某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会蚕食掉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付出的所有努力,并最终演变成一场大危机。但是,人难有自知之明,管理者必须得到同事们的直言进谏,才能防微杜渐。但是,身在利益错综复杂的组织内部,怎样才能得到同事的直言进谏以改正错误?

  一、本书要点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古德史密斯博士,他是《福布斯》杂志评出的“全球最受尊敬的5位高管教练之一”,《华尔街日报》评出的“全球十大高管教练”。

  古德史密斯博士在书中列举了“20个阻碍你成功的致命习惯”,它们分别是:不惜一切代价求胜、好为人师、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发表破坏性评论、喜欢否定他人、自诩聪明、乱发脾气、故作高深、隐瞒信息、不懂得赞赏、喜欢抢功、喜欢找借口、推卸责任,诿过于人、偏袒拍马屁的下属、拒绝道歉、不懂聆听、不懂感激、惩罚报信人、乱找替罪羊、过于强调自我。

  为什么管理者的这20个致命习惯得不到同事的直言进谏?首先,企业管理者们位高权重日进斗金,他们的权力和财富往往会蒙蔽自己理智的双眼,让他们看不到简单的真相,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其次,同事们的利益和荣辱都掌控在管理者手上,为了保全自己,沉默是金才是企业内的最佳生存策略。长此以往,矛盾日积月累,最终会演变成一场大危机。

  对此,古德史密斯博士的应对策略是:

  第一,邀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内部进行一次全方位调查。

  第二,由第三方机构直接告诉企业管理者——周围的人是怎样看待他的。

  第三,让企业管理者每个月都不断跟进,告诉同事们自己正在进行改进。

  第四,进行前馈。

  在指导一位客户之前,古德史密斯博士总是会对他的同事进行一次保密性的反馈调查。最少要对8位同事进行采访,最多则是31位,平均数量是15位。

  采访对象的数量取决于客户所在公司的规模以及该客户的具体工作。在开始进行采访之前,古德史密斯博士通常会邀请客户本人帮助确定采访对象的名单。每次采访大约持续一个半小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我的客户的做法是否正确?

  第二,我的客户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

  第三,我的客户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在调查过程中,古德史密斯博士会向该客户的同事提出4项请求:

  第一,忘掉过去。

  第二,说出真相。

  第三,一定要提供支持,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反馈意见,而不是一味发泄情绪

  第四,找出自己也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大家就可以更好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改进”而不是“评判”上面。

  另外,要想收集到真正有用的反馈意见,企业管理者必须学会三点:

  第一,征求对方的建议而不是反馈意见。

  第二,你的问题一定要面向更好的未来,而不是转向过去。

  第三,一定要让对方意识到你会尊重他们的建议,而且你是真心希望做得更好。

  二、我的感想

  古德史密斯博士在书中循循善诱,建议企业管理者改正“20个阻碍你成功的致命习惯”,让哲哲开怀大笑。

  哲哲发现,“儿童教育成人化,成人教育儿童化”并非只是中国特色,美国也一样。你们看“全球十大高管教练”之一开出的这些“药方”,什么“不要乱发脾气”、“不要找借口”,这些本该是针对小孩的教育,却在书中堂而皇之地拿来教育早已成年的企业管理者,岂不令人好笑?

  为什么要把企业管理者当小孩一样来教育?因为他们往往已经被成功冲昏了头脑,在巨大的权力和利益面前心智退化,变成了“骄纵的小孩”,听不得一点批评的意见,也没有人敢直言批评他们。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称赞魏征:“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可惜,古往今来,能够大度纳谏的李世民和胆敢直言进谏的魏征都是异数。

  针对这种局面,古德史密斯博士建议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让管理者获得匿名的直言进谏以改正错误,这确实是可行之法。

  但是,哲哲认为,正如一个王朝的覆灭往往与末代皇帝的个人操守无关一样,企业最大的问题,往往也不是由于高管的坏习惯所引发的内部矛盾,而是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企业应对无方所造成的。

  所以,如果一个企业领导者,能够如王石、埃隆•马斯克一样,敏锐地根据未来趋势找到新兴市场,哪怕坏习惯再多,也不能阻止他们建立一个伟大的公司。反之,个人操守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只要看不清市场前景,提前预判大势,也成不了优秀的企业家。

  三、学以致用

  1、在自己的朋友圈子里找一个值得信赖的小伙伴,请他代替自己去向身边的朋友进行调查,询问大家对自己优点和缺点的看法与建议,然后匿名进行反馈。窃以为,这才是“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正确做法。

  2、在树立一个目标之初进行前馈。前馈的四个步骤是:第一,挑出某个你准备改进的行为习惯;第二,找个你认识的人,一对一地向对方描述你的目标;第三,请对方给你提出建议;第四,注意聆听对方的建议,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做笔记。

  《习惯力》读后感(六):【拾光书屋(书评)】习惯还是要靠自己养成

  马歇尔古德史密斯是美国管理研究院终生成就奖的获奖者之一,同时是美国国际人力资源学院院士奖的获得者。马科莱特尔是纽约Bronxville公司作家经纪人,先后与人合作了十三部作品。两位作家都是很有权威性的专家,也就是说这本书所介绍的知识都是得到过证实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会无形的对任何事情产生帮助,让事情变得容易。坏习惯可能会无意中是自己丢掉别人的信任,虽然并不是字迹有意的。狂妄自大是人类的通病,很少有人能够认真检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不顺着自己心意的事,人们往往会表露出来。有的时候你只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处于自信,然而在别人的眼里确实一种狂妄自大的表现。

  习惯是很难被改变的,当你觉得已经养成了好习惯,就可以不那么注意的时候就很容易反弹。这时要提醒自己跟进,如果没有跟进,你就根本不可能真正的改变自己,这个环节很漫长,但又是必要的。做任何事情,只有走好最后一步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这也一样。既然之前已经为了养成好习惯而作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千万不要功亏一篑,本书很负责地教会读者完全掌握好习惯。

  书中有很多小窍门,但是我感觉还是按照这种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小窍门会更加有效。如果有的时候我们知道来不及改正那些坏习惯,那么这时我们可以主动地跟对方解释,让对方了解该如何与你相处。就比如我们身边总是有人,说话特别直,有的人知道,有的是认为自己只是说出了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是应该的。所以有人会在表达完之后加一句自己说话很直,希望大家包容,这时人们就不会觉得反感,反而觉得更加亲近。但是如果不加这句话,这群第一次见面的人可能会能被你的第一印象吓倒,这可不是一个好的征兆。

  我们说话的时候,总是让别人猜,我们也不知道对方到底知不知道答案,但是总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对方一定知道。其实这个坏习惯我也有,我可以把这个习惯总结成自负,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轻松就理解你所表达的东西。毕竟也存在着文化差异,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因素。

  总之一个人想要做好事,总是想要临时克制肯定是会出错的,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时时刻刻保持着完美的自己,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变得不错,从而将获得很大的成功。

  《习惯力》读后感(七):【拾光书屋(书评)】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我们常说:习惯是个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习惯的力量十分巨大,它能够决定我们的性格,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坏的习惯也可以毁掉一个人。《习惯力》这本书就从习惯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抽丝剥茧,让我们了解习惯的力量,并从根本上教我们彻底改变自身坏习惯,通过树立好习惯和利用习惯的力量来改变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自律力。

  编辑在目录里说,这是价值25万美元的培训课程,或者有些夸张,马歇尔博士作为全球领导者培训领域的先驱和权威,曾被美国管理协会评为“过去80年来在管理领域最有影响力的50位顶尖思想家之一”,在这本著作中,他为我们分析习惯的陷阱,,帮助我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坏习惯,然后一步一步开始引导我们改变坏习惯,然后慢慢的养成好习惯,改变坏习惯,形成自律的习惯,慢慢开始走向成功。

  习惯的可怕在于他是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你的生活,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坏习惯会毁了一切,而我们却并不知情。作者为我们一步步地分析讲解并提供解决方法,使我们能够慢慢地意识到习惯的力量并着手去改变他们,通过七个循序渐进的步骤,我们逐渐能够去改变自己,并且对习惯加以运用,使好习惯常伴我们,坏习惯逐渐消失,向着正确的方向去改变,然后使我们的人生得以改变,变得更为积极与成功。如果说你迫切需要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树立自己的好习惯,那么这本书你一定不能错过。

  《习惯力》读后感(八):改变习惯,管理自我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西寒罗曾说过,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习惯可以缔造一个成功的人,坏的习惯可以毁灭一个人。罗马诗歌之父昆图斯也曾说,习惯比天性更顽固。破坏性的魔鬼习惯难以改变,但也不是不能改变。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图书,它是价值25万美元的培训课程,让你彻底了解并改正顽固习惯与破坏性习惯的“自我蜕变”之书。 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商界思想家马歇尔古德史密斯博士,是享誉全美企业界的执行官教练,是极少数能受邀与150多位全球顶尖企业执行官共事的菁英顾问。著作有三十余部畅销图书,为企业高管或个人发展做出突出性的指导贡献。在本册图书中,马歇尔博士从认识阻碍我们成功的魔鬼习惯,重新认识自己,找出关键问题,循序渐进的改变破坏性习惯,完成自我蜕变,走向美好的人生。 小的问题,可以引发大的危机。一些不起眼的小习惯,可能阻碍我们走向成功。本书提到了20个常见的坏习惯,比如求生欲太强,喜欢加分、点评,否定别人,隐瞒信息,寻找借口等,这些恶习让我们蒙蔽双眼,与成功渐行渐远。阻碍习惯改变的惯性思维有,比如我已经是一名成功人士了,我一定能成功,我有足够的动力获得成功,我选择成功。我们越是坚信某个想法,就越难接受那些不同的想法,即便事实摆在眼前,也会熟视无睹。 蜕变是漫长的,会充满艰辛和痛苦。马歇尔博士在本书中创造性的总结提出了简单而有效的7个步骤,循序渐进的改变陋习。用360°反馈的方法,对事不对人,发现自身缺陷,学会道歉和聆听,懂得感恩和感谢,进行有效的跟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练习,犯错并不可怕,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前进。 阅读一本好的图书,就跟一位睿智的人交流一样,阅读《习惯力》,洞察明确自身或者团队管理的问题和缺陷,在马歇尔博士的带领下,学习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激发我们做出正向的改变,采取切实的行动,改进自我和团队,走向更为积极的人生。 每本图书,带给我们的感悟,只要是对我们自身发展有一点益处,那就足够了。对于改变顽固习惯和破坏性的习惯的方式和方法,还要甄别选择适合自身的,不能盲从,愿这本图书可以带给你全新的改变。

  《习惯力》读后感(九):知耻而后勇,坏习惯才有可能改

  某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会蚕食掉你在工作和生活中付出的所有努力,并最终演变成一场大危机。

  开门见山一句话,深信矣。

  马歇尔•古德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和马克•莱特尔(Mark Reiter)写的《习惯力》(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指出,很多企业高管尽管聪明、富有,也很成功,但他们都至少有一个足以让他们的职业生涯毁于一旦的人际交往缺陷。那些让他们取得当前成就的做法未必能帮他们走得更远。

  古德史密斯博士为这些成功人士总结出了20个“阻碍你成功的致命习惯”,分别是:

  1. 求胜欲太强

  2. 太喜欢加分

  3. 太喜欢点评

  4. 总是发表破坏性评论

  5. 说话喜欢以“不”“但是”或“可是”开头

  6. 自诩聪明

  7. 乱发脾气

  8. 否定别人,或故作高深

  9. 隐瞒信息

  10. 不懂得赞赏

  11. 喜欢抢功

  12. 喜欢找借口

  13. 归咎于过去

  14. 偏袒拍马屁的下属

  15. 拒绝道歉

  16. 不懂得聆听

  17. 不懂得感激

  18. 惩罚报信人

  19. 乱找替罪羊

  20. 过于强调自我

  可以说,就这20条,我想任何人都会占到至少一条,而改变的做法说起来也不复杂和艰难。可是它们仍然十分难以改变。

  本书不仅是为那些超级成功人士写的,不太成功或者想成功还没有成功的人也可以学习参考。但是,作者认为有三种人无法改变:

  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问题的人

  为自己的组织选择了错误战略的人

  认为问题出在其他人身上的人

  憾山易,憾这三种人难!从脑神经科学上讲,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必须改变其大脑中负责“习惯成自然的”那部分的神经突触连结。

  作者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人们改变自己的职场行为习惯,并且认为改变就像是一道简单的方程,只要停止那些让人生厌的行为,人们对你的看法就会发生改变。

  但是,作者发现:

  1. 当局者迷,发现别人身上的问题总是更容易一些,可当同样的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时,我们却很难发现;

  2. 旁观者清,即便我们不承认问题的存在,可那些观察我们的人还是会很容易地发现它们。

  真正的问题在于,有毛病的人并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对那些重要人物产生怎样的影响,比如他们的上司、同事、下属和客户,也就是意识不到它的危害性,确切地说,认识不到对自己的危害性。

  也就是说,即便自己认识不到,或者不承认,毛病都存在。

  因此,重要的不是指出他们有什么毛病,而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有什么毛病,并且是找不到任何借口辩解地认识到。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人为鉴的最好方式就是收集反馈。

  作者先是提出了三种收集反馈的模式:

  邀请式反馈

  自发式反馈

  观察式反馈

  接着又说了五种获取反馈的方法:

  1. 记录+总结

  2. 看场无声电影

  3. 填空练习

  4. 自贬性言论

  5. 征询家人的意见

  不管怎么做,只有当个人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一个人都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而要让一个人认识到危害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戳穿他。当一个人受到震动时,原先那些习惯性连结神经突触才会跟其他突触握手。

  书中有个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某企业高管在“尊重他人”方面几乎零分,因此,作者受托与之谈话,告诉他:不能帮他赚钱,但可以帮他看清一个问题,并且问他在家时是如何对待家人的。

  这位高管声称他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在华尔街是个斗士,但在家是只小猫。于是,当着他的面,作者拨通了他妻子的电话,得到的答复是:“他在家的时候也是个混蛋。”而他两个孩子的看法跟妈妈一样。

  作者接着问道:“你难道真的想四面树敌,以至于那些参加你葬礼的人只是想看看你是否真的死了吗?”

  这位高管受到了震撼,进而想到了公司是不是想炒他的鱿鱼。此时,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心改变自己,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公司,而是为了两个孩子。真正触动他的是父亲的形象。

  与坏习惯的斗争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意识到自己有坏习惯。仅仅意识到还不足以让人改变,比如上述案例中的企业高管,其实他是意识到自己有坏习惯的。

  其次,意识到不改不行了。比如作者让企业高管意识到,他的坏习惯已经让他快要里外失守了。事业和家庭是他两个珍视的战场,再加上在两个孩子心中,父亲形象的幻灭,让他意识到严重性。

  第三,才会想办法改。

  “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总之要触及灵魂。

  中国古代周处悔过自新的故事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西晋时期,宜兴县有个叫周处的人,由于父亲很早就死了,自小缺乏管教,他成天在外惹是生非,和人打架斗殴,危害乡里。于是人们把周处、猛虎、恶龙放在一起,统称为“三害”,其中周处最令人头疼。有人出主意,让周处上山杀虎,下海屠龙,如果被猛虎或恶龙吃掉,岂不更好。

  杀虎屠龙回来的周处看到大家正在为他的“死”而高兴,终于明白自己就是那第三害,看来平时的行为是多么的遭人痛恨。于是,他痛下决心,要悔过自新。自此,他一方面跟着当时两个很有名望的人陆机、陆云学习,刻苦读书;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后来他终于成为晋朝有名的大臣。

  好吧,不管你成功不成功,如果感觉自己有些毛病需要改变,不妨捧起这本书,各取所需。借用作者的结尾,释迦牟尼说过:

  只带走那些对你有用的,把其他的都抛诸脑后吧。

  《习惯力》读后感(十):借势《习惯力》新探究 抒写人生新篇章

  美国知名学者马歇尔·古德史密斯、马克·莱特尔的《习惯力》,让人爱不释手,这区别于当下的鸡汤式的讲座、畅销书,美国人敏于行动,中国人重于思考;相比较而言,中国学者应该更主动积极地介入生活,介入现实,深入当下,实事求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习惯力》提供了这样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学习的时机。

  解读作者思考方向做好的路径就是目录,第一篇章,从习惯的陷阱引出“小问题引发的大危机”,到具体阐发阻碍习惯改变的四种惯性思维,让我们确确实实体悟到成功者身上的巨大漏洞,这个巨大漏洞,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危机,这对于成功者而言其代价可想而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价值25万美元的培训课程,确实是应有之义。

  咋一看,我们一般人会觉得25万美元的培训费是不是浪费掉了,甚至会质疑其用途的合理性。那么成功的人士,为什么要花费巨额培训费修补失误、失策、甚至是小的瑕疵,因为决策者的视野、格局和战略布局一旦出现小的失误,可能毁掉整个事业,所以为此付出的一点代价,毫无疑问是远远大于付出。收益和付出,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更是一种权衡和智慧。

  《习惯力》给人的冲击力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对于高级管理者是有效的,对于一般职场人员或者即将踏入职场的人员,同样具有说服力。想想看那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人物,尚且有这样那样的失误、缺陷、瑕疵,何况我们普通人?躬身自省,这部书对我们而言,不啻于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及时给我们提个醒、加加油,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知,对自我有更清楚的定位,对认识的目标会有更明晰的规划,这不是财富是什么,由此看来,我们由衷的欢呼这本书的到来,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更是一场头脑风暴,远比我们静坐苦思冥想来的深刻、教益匪浅。

  正像卡耐基的书在中国畅销一样,是因为其中可供我们中国读者学习的痛点、痒点都在,生命在成功阶段更容易滋生一些诸如傲慢、太喜欢加分、偏袒拍马屁的下属、过于强调自我、迷失自我的失误或者恶习,说到这,我们轻易可以判断,作者对这些我们中国人可以容忍的小瑕疵这样深恶痛绝的,在我们看来是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或者“小题大做”了呢?

  在作者看来,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克服掉这些问题,你还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这就是作者的立意,作者的出发点,或者换一种说法,这是作者为什么不能容忍上述问题的存在的道理所在。为此你不能不佩服作者在事业上的“洁癖”,不惜吹毛求疵,达到生命的新辉煌,完成事业的新阶段,达到人生成功的新阶段。

  在短暂的生命历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都盼望事业的辉煌,可是有谁真正做到不断克服魔鬼习惯,到达生命的巅峰。

  《习惯力》做到了,这本书有案例,不空洞,不造作,实事求是,查找出了问题所在,找到了症结所在,为我们成功人生指明了方向。

  但是,《习惯力》不限于此,这本书远比我们想象的走得还要远一些,这些真知灼见是第三篇章的《开启习惯改变之旅》。“路径依赖”,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第一个提出制度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学者。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人们关于习惯的一切理论都可以用“路径依赖”来解释。它告诉我们,要想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不发生,那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要找准一个正确的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你以后的人生道路。而这种模式的基础,其实是早在世界各大文明文化的胚胎期就奠定了的。

  美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就是这文化抉择和文化演绎的结果;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也是文化抉择和文化演绎的抉择。只不过美国文化虽然历史短暂,但是美国文化是个和西欧文化相衔接的一个过渡,或者是延伸。因为地域和现代文明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西方印记。在《习惯力》中,时时反思,处处防微杜渐,让我们体悟到美国科技创新的灵魂所在以及危机意识所在,这正是我们需要补足的短板,促使我们迈向更为辉煌的明天。

  当下,改革开放深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以包容的精神、批判的意识,充分挖掘中国文化文明的潜能,克服局限,走向创新,走向复兴中华文明文化的通途大道,这是每个中国人的责无旁贷之责任和义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