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干校六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干校六记》读后感10篇

2017-12-05 22:35: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干校六记》读后感10篇

  《干校六记》是一本由杨绛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元,页数:1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干校六记》读后感(一):《干校六记》

  打卡,《干校六记》48%,人人都忙着干活,唯我独闲;闲得惭愧,也闲得无可奈何。我虽然没有十八般武艺,也大有鲁智深在五台山禅院做和尚之概。被杨绛先生逗乐了。

  打卡,《干校六记》68%,一直想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杨绛先生的文章:言辞安定,性静情逸,守真志满。这是别人评价的,我觉得很合适,于是拿来用,这份恬淡、真实,可贵。还有一句也记录下来,“那是一种平实、干净而充满天机的文字。成熟但不世故。”

  打卡,《干校六记》完结,我睡在硬邦邦、结结实实的小床上感到享不尽的安稳。默存过菜园,我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默存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干校六记》读后感(二):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杨绛著·中国社科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杨绛先生以朴实自然的文字,不尚雕琢的笔法,叙述了自己在干校的“若干际遇和心迹”,在平淡简约的文章里透露出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的“乖蹇命运与达观精神”。将动乱年代各种不合常情的甚至是令人辛酸的故事以一种“正常”的口吻平静道来,虽然记述的都是日常小事,但却从另一种角度凸现了“文革”的荒唐和极大的悲哀。作者用笔很淡,于平易中见其深情。无技巧的散文读之令人动容。《干校六记》书前有钱锺书的“小引”,照例是钱氏一贯的刻薄与嘲讽,仿佛站在云端之上的智者,有一种冷眼看世的逍遥。六记分别为“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 冒险记幸、误传记妄”。钱锺书在“小引”里,笑谈应该还有一篇“运动记愧”。不过中国社科版的《干校六记》薄薄一册,字却印得非常之大,可谓白璧微瑕。

  《干校六记》读后感(三):经历文革的读书人

  读《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是这样一本书,想摘录几句做案头语,但真的无法把句子从文章里单独地抽离出来。句句朴素干净、平淡冲和,连句成篇又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多是受过古文的熏染,用字雅洁、甚至可以读出音韵上的和谐。杨绛先生的机巧灵明在经历了文革后内化成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心态,故笔下之文虽记小事,却语中藏语、话里有话,沉淀出一种“耐嚼”的文字。读书人不问政治,可政治却一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其实他们只愿寻得一处相对读书,默默耕耘自己的家园而已。

  录下几句对白:

  默存过菜园,我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行就住下,行吗?”

  默存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他箱子里只有字典、笔记本、碑帖等等。

  《干校六记》读后感(四):。。。

  1. 钱钟书:《浮生六记》——一部我不很喜欢的书——事实上只存四记,《干校六记》理论上应该有七记。在收藏家、古董贩和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的今天,发现大小作家们并未写过的未刊稿已成为文学研究发展特快的新行业了。谁知道没有那么一天,这两部书缺掉的篇章会被陆续发现,补足填满,稍微减少了人世间的缺陷。

  (HJ:这或许是钱先生责备一般人不知惭愧,为虎作伥者不懂廉耻,整个社会缺少反省氛围与意识的方法吧。学者的狷介与无奈只能包含在这隐晦的字里行间,实为一种遗憾……)

  2. P30 “我们”包括各连干活儿的人,有不同的派别,也有“牛棚”里出来的人,并不清一色。反正都是“他们”管下的。但管我们的并不都是“他们”;“雨水不淋、太阳不晒的”也并不都是“他们”……

  我们奉为老师的贫下中农,对干校学员却很见外。我们种的白薯,好几垅一夜间全偷光。我们种的菜,每到长足就被偷掉……我们不是他们的“我们”,却是“穿得破,吃得好,一人一块大手表”的“他们”。

  (HJ:个人的意识和思想都被消弭在大背景中,但对人的划分又岂是简单大手一挥就能决定的呢?如果我们认为管我们的都是“他们”,将凡是“雨水不淋、太阳不晒的”都归入“他们”,又怎能因贫下中农不识内质,将我们等同于“他们”而觉得冤枉?不自觉地想起胡适先生的那句话“宽容自由更重要”,放在这里,似乎恰当,又不恰当。)

  3. P65 我见了它们总打招呼,并牢记着从小听到的教导:对狗不能矮了气势。我大约没让它们看透我多么软弱可欺。

  68 据区诗人说,小趋衔了狗肉,在泥地上扒了个坑,把那块肉埋了。我不信诗人的话,一再盘问,他一口咬定亲见小趋叼了狗肉去埋了。可是我仍然相信那是诗人的创造。

  (HJ:平日的斯文学人,在压力下纷纷变脸批判他人以求自保,亲人朋友反目的现象屡见不鲜,又怎能怪杨不相信即使连狗也有不忍同根相残的“人性”呢?)

  4. P70 我说:“给人吃了也罢。也许变成一只老母狗,拣些粪吃过日子,还要养活一窝又一窝的小狗……”

  (HJ: 初读全书,觉得《“小趋”记情》一篇最温馨、有情。但再读时,总是自动被时代背景带入,感觉这也是在暗指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固然有一丝悲壮和凄凉的意味在里面,但有时能为玉碎、死得其所何尝不是种幸福?只怕连悲烈地碎的机会也没有,只能苟延残喘地卑劣活着,被一点点磨掉人性和灵性,慢慢变得面目全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