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持人物琐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安持人物琐忆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5: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持人物琐忆经典读后感10篇

  《安持人物琐忆》是一本由陈巨来著作,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持人物琐忆》读后感(一):全是八卦

  作者陈巨来是印人,书里写了民初以来众多书画名家文化名人的轶事。有评价说“笔下没一个好人”,其实只是没一个完人而已。

  张大千的故事最有趣,他为人慷慨义气,只是“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有时女学生帮披件衣服他就拥住强吻,所以不肯收陈巨来介绍的一位女同门为徒,生怕言行不检有所冒犯。陈巨来很笃定,因为此女别号“无盐”,张大千一看,果然长得很安全,于是收了。张大千还出过家,因为年轻时热恋姨表妹,可母亲非要他娶姑表妹,反抗无效,于是找了个寺庙削发为僧,两月后,被家人寻到,作出妥协,同时娶了两位表妹,三人一起拜堂。后来他又娶了女学生,而且在朝鲜、日本、印度等地均有家室,精力到底是有多好。

  陈巨来跟陆小曼也熟。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前夫王庚是傧相。这些都是老梗,新鲜的八卦是,胡适追求过陆小曼,他极力的促成徐志摩与林徽因,就是希望这俩在一起,他就可以追求自由身的陆小曼了。徐志摩死后,胡适殷勤的表示,不必要徐家的钱,他可以负“全责”。陆小曼没理他。直到抗战胜利后,胡适还函至陆小曼,请她到南京,他可为之安排“新生活”云云。

  林徽因也很神奇。她的很多八卦都流传至广,比如那个著名的给五个男同学发同样电报的段子,使这五人共同签名回电骂之,绝交。包括徐志摩。有天她异想天开,对众多追求者说,我要吃哪哪哪儿的烟台苹果,你们不准坐车,走路去买,谁先买到就是真心爱我(大建筑家也年轻过)。梁思成求好心切,骑车飞奔去买,回来被车撞,虽是第一个买回但后来变成一足微拐。林很感动,就嫁了。嫁了后又整天思念徐志摩,忧郁成疾。胡适把徐志摩叫来,跟他说明情况,并建议他到北大来做教授。梁思成了解妻子心意,就请徐志摩到家里来住,安慰林徽因。——这都什么事儿啊?

  梁众异会试被考官评价文章至佳,但语意舛乖,恐他日终非善类。果然后来做了汉奸,而且人品极为低劣,众叛亲离,连亲生儿子都忍受不了,借出国留学一去不回。他宠妾虐妻,小妾为迎合他的吝啬,做寿时的花烛,上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每燃至“海”、“山”就拔下来,半夜起身从不开灯,就用这蜡烛。所以亲戚背后都叫她“海山”。抗战胜利后梁被囚,仍写信叮嘱小妾俭省如往常,买一块咸香椿头也要分三次吃完。最神奇的是被判死刑后,有人帮他活动,三块金条即能改成二十年徒刑,他说不行,太多了。于是赴死。万贯家产都被小妾卷跑了。

  这本书里的奇闻异事太多,读来真长见识,啥人都有。陈巨来不知道是不是文革闹的,几次感谢新社会新国家,比如帮他戒了鸦片,比如禁除娼妓解救了穷苦妇女。

  还是挺好看的,信息量很大,我这种没品的看看热闹,淳于那样的估计能看出很多门道。这本书据说脱销好几次了。

  说到万恶的旧社会,我还翻了翻连阔如的《江湖黑幕》,30年代写的各种江湖行当的内幕及骗术。感觉都是古代人的生活,离我们太远。那时的人真穷,连剃头挑子都设计来偷,好吧,还是要感谢新社会新国家,虽然一切食物与生活用品都不安全,但好歹都能吃饱穿暖了,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现在骗子花样翻新,如今再写江湖黑幕的话,总得有个十本八本才能写完吧。

  《安持人物琐忆》读后感(二):【新书过目】安持:八一八民国文艺圈

  对于“安持人物”着迷的读者,不敢多百分百,至少也有八九成是从《万象》一路追踪而来。起初,这些散见在各卷各期的文章,只是刊登在《万象》上,每篇标题后总是循例加注小括号“安持人物琐忆”。这就让安持的粉丝们,知道了这些民国至解放时期的外滩八卦,原来是一个系列。于是,众粉丝们就顺着味儿,看了下去。

  《万象》,是做了一件善事,它不仅让这些随着岁月发黄的字迹,见了天日;而从另外的角度,这些文字多少在未真正集结成册的时期,积聚了人气,当了试“粉”石。

  安持迷们买账,无非买的是民国文人的八卦账。它不正儿八经,也不端着面孔说人,陈老,这位篆刻大家是凭着与大千、吴湖帆、冯超然、袁寒云等等交道中,撷取着不为外人所知的众人像。换言之,这些大家,因为处在与友私交的氛围下,他们所流露出的“外相”,恰恰最“本真”。

  比如,他讲吴湖帆,初见时,“渠对余,侧目而视,不屑一顾”,直到“渠忽发现碑拓后页钤有一白文印‘叔孺得意’一方,大加赞美”,知道是巨来所做,才以“惊奇面目询余姓名,大加恭维”。前后判若两人,足见湖帆这一大家的“势利”。

  《你是人间四月天》把林徽因端整得清丽、温婉、秀外慧中,谁会想到陈老一支笔,生生地就戳破了她,原来美人也有不堪时:志摩接到一电,让其多多安慰,志摩大喜,写了一长电,极尽缠绵。可是,到电报局,却被告知,同样的电稿有五份。可笑哉!林女的爱情谋略,成就了徐陆恋。而钱瘦铁娶了徐志摩从海宁乡中带回的一女子,被至好称为徐家丫姑爷,正是陈专挑人家的软肋侃儿。至于周练霞、盛七姑娘、大风堂……老先生旦凡是记忆所及,更是一个不肯放过了。

  民国热,艺界趣事,也给了安特迷们另一个“粉”它的原因。如,周龙昌的挖补功夫,能将元人五百罗汉白描像,截掉十八罗汉,另成一绢本小卷,读来令人哭笑不得;吴眉生与冒鹤亭,为了《尚书》一句争执,竟至不相往来,终至一笑。

  但是,“安持人物”终归不能算是“历史”,它也不是“个人回忆录”,也绝非唐德刚的“口述”,即便陈老先生的个人记忆再好再好,这些人物的林林总总也只是茶前饭后的谈天佐料,供无聊人杀点时间,给正史功课当个陪衬。

  说到这儿,就得提提陈巨来的记忆之强了。只是,我们未必知道,他是在何时何地写下的这些事儿,据说有的是写在了烟纸上。再联系每篇人物里,虽然说的是一个人,但是,事儿与事儿涉及到的人物,却往往不在少数,而前篇接后篇,有的时候,人物与人物就做了篇与篇的串场人了。

  至于,最佳串场角色,当属安持先生,如若有人,能搜集到陈巨来的生平往事,汇聚成章,然后,再佐以这些大家上场,次第着陈巨来的夫人与家人,应又是一篇好文章。

  《安持人物琐忆》读后感(三):无灯无月又何妨-《安持人物琐忆》

  读罢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初以为是本正儿八经的人物事迹回忆录,没想到一段段风流韵事、勾心斗角、反目成仇娓娓道来,旧民国的掌故八卦,溥心畲、吴湖帆、张大千、陆小曼、周錬霞等等名人的琐事隐情,读完感概,名人也是普通人啊!

  旧时文人墨客,诗书画作,不会样样精通,但至少略知一二。吴湖帆画好诗词题跋差了些,往往需要别人为其润笔改跋。书里提到陈巨来为吴湖帆金屋藏娇一事做调解人,吴湖帆因此对陈巨来感激不已。吴湖帆后借给陈巨来《汪尹子印存》(又名《宝印斋印式》)十二册,共计有清初皖派大家汪关制印二千余方,借期长达七年。在‘吴湖帆轶事’一章中也曾感激地谈到此事:“余平生治印,白文工稳一路全从此出,故余与吴氏,相交数十年,中间虽与之有数度嫌隙,渠总自认偏信谗言,吾亦回顾当时恩惠,感情如恒矣。”。陈巨来全书多次提到过吴湖帆,虽亦有感激之情,但对吴的门户之见,略显小气之情颇有微词,而不像对豪爽仗义的张大千那样钦佩有加。

  张大千的风流史更是精彩万分,张大千早年喜欢姨母之女,而他母亲定要他娶姑母之女,张一气之下跑去松江某寺出家做和尚去了。张母亲无奈,只得和姑母商量,最后以同娶姑母姨母之女作为妥协,由其兄长张善孖带回四川拜堂成亲。“祖韩笑云:林黛玉、薛宝钗同时嫁了宝贝也。”

  张大千为人豪爽,风流而不下流,前前后后娶妻四次,与之有牵扯瓜葛的良人更是十数位之多。李秋君与之不娶不嫁更是传为佳话,张与李相见恨晚,李家拟将李许配给张,张认为自己已经有妻有妾,岂能使李为妾,而李从此也终身不嫁,红颜蓝颜,互为知己。张大千为庆贺自己与李秋君的“百岁大寿”(同为五十岁),曾特镌“千秋万岁”一印,陈巨来亦镌“百岁千秋”一印为贺,陈自云自愧不如也。

  《记螺川事》写的是周錬霞的轶事,董桥在其文《无灯无月又何妨》中写道:“上海友人新编《安持人物琐忆》里一篇《记螺川事》凡数千言,陈巨来孟浪,什么都写,贺先生看了怕要皱几下眉头。”。陈巨来写周錬霞确实欠妥了些,书中记了周几则事迹,陈说“兹再记其大胆作风与善于应对,舌战群雄轶事数则”,又说“吴所作《佞宋词》,后有《和小山词》一大半,写明请螺川代作者,浓词艳语多极了”。周錬霞写寒夜名作《庆清平》,情深意切缠绵极了,使我久久不能忘怀,遂以之为题以记之:

  几度声低语软,道是寒轻夜又浅。早些归去早些眠,梦里和君相见。丁宁后约毋忘,星眸滟滟生光。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

  陈巨来书中对几位女性的描写,都有些偏执片面。除了上面说的周錬霞,还有记庞左玉和陈小翠,陆小曼、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纷纷扰扰。文革期间庞左玉不忍受辱愤而自杀,陈最后说“其实她如相信党,对政府相信,事情终有一天明白的,则今日仍可安然任画师如旧也。此亦旧社会封建小姐之恶习烙印有以害之也。”。类似这样的党言,全书一共有好几处,每看到这些地方心里总是很不舒服。

  通读全书,觉得最符合心目中文人墨客清淡高雅傲然卓立,周身贵族风范的只有一个溥心畲。当年建国初期,毛让溥心畲来北京许以高位,溥心畲开始答应了,但到上海时变卦离开了大陆,现在想来走得好。

  《安持人物琐忆》读后感(四):向老人学习人生智慧?

  这本书里写到几十个人,一章就写完一个或者几个人的一生,能够让读者一窥民国人物风范。

  作者不吝评价人物,除了对艺术境界和技艺的专业评判,更有对各位人物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评价。

  书中人物“不会做人”的不少,得作者赞誉不止的,大概只有张大千和另一位记不得名字的女性。有本事的要会来事,没本事的就得少做事。

  张大千有名望,有钱,有水平,所以可以替画贩子化伪成真,可以在陈巨来生活艰辛之时送以画作,在作者父亲辞世时,送上巨额礼金。于是张大千自承好色,喜与女学生发生关系,竟也带了点风雅和坦诚的味道。即使亲密如吴湖帆,对于其在父亲去世时只送4两礼金,陈巨来也是念念不忘,必须记上一笔以和张大千作比。

  另一个我记不得名字的女性被作者称道,是因为她不嚼舌根,从不提别人的不堪往事,譬如某夫人以前曾下堂为妓。

  ---------

  另一方面,当时各位藏家都不轻易示宝,于是非名家之后,或非得拜高师便极难在书画技艺上有所成就。今天的博物馆制度值得赞扬。

  《安持人物琐忆》读后感(五):被阉割的历史-徐,张,林,粱

  徐志摩,张幼仪,林徽因,梁思成这几个人故事在人间四月天里面写的真是装B万分,就像看奋斗里面那帮一个月拿着1K的工资租住着3K的房子感觉一样,细节不对。今天翻看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其中看到陆小曼一章,细细读来,老人把当时的人物真实的还原了,我更喜欢的真实的四个人。

  真相是:

  当年离婚,是因为张幼仪和徐志摩的老爷子发生了超友谊关系,趁徐志摩在外,两人扒灰上床,徐志摩毅然离婚,徐老爹然后为了张幼仪设立了女子银行,张为经理,过两人世界去了。

  徐志摩估计当时应该气得发抖,接下来追求林徽因,林小姐当年寂寞难耐,遂发电报给小徐,让他写情书解闷,一不小心手抖,发了四五个人,当小徐同学写了长篇大论的情书,兴冲冲的去邮局发电报时候,发现在他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发过了,小徐那个苦闷啊,气愤呐,于是找到那些给发电报的人,一一对质,最后绝交,真是性情中人啊。

  自此以后,小徐同学才开始追求陆小曼,并且排除万难,终于结婚。婚后,小曼同学的了怪病,经常昏倒不省人事,医生束手无策,这时候,来了个奇人,翁瑞午,书上描写,瑞午少时美丰资。。。,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老妈是唱戏的名伶,老爸是当官的,善画山水,又善医,儿子自然是综合体,迷倒人不偿命。

  瑞午来了以后,双手一推拿,病自然就好了,小徐同学甚是感激,一来二往,三人成了知己,关系好得不得了。同时顺便几人还都染上了抽大烟的习惯,民国人物都是这么放荡不羁吗?

  这时,我们的林徽因小姐也回来了,徐志摩还带着小曼去看了下,小曼不由赞叹,貌美大方,堪称第一,当时追求者也是多得不得了,一波一波,棍子打都打不走,忽然有一天,林小姐突发奇想,说,谁能买到啥啥铺子的烟台大苹果,不坐汽车,第一个送过来,你就是我真爱了云云。梁思成同学华丽登场,在骑了自行车被汽车撞以后任然坚持完成了Hard模式,真是真真正正的真爱啊(苹果没撞烂,那时候的东西质量真TMD好),虽然跛了,但是真心获得了,林小姐就稀里糊涂的嫁了,但是完了以后,还不死心,继续纠缠徐志摩,说当年发电报,真的是手抖,我只对你一个人有意思,你当年最想嫁的就是你云云,你来安慰我吧(看的我连上床的兴致都没了,什么玩意),最钦佩的是梁思成同学,真是爱你爱到骨头里,还同意了,让徐志摩过来。

  小徐同学就兴冲冲的买了火车票过来了,为了快点见到林小姐,他碰巧又遇到了有飞机去北京,那好啊!!!估计当时徐同学的心情就像Jack赌博赢了泰坦尼克号头等舱船票一样,贼兴奋,可是由于驾驶员技术不过关,摔了,死亡航班啊。

  据说摔得惨不忍睹,尸体是翁瑞午去收拾的,收拾完毕以后,瑞午顺带也照顾了陆小曼,接下来林姑娘过了两年也肺病去世了。

  真实故事就是这样了,这才是人生,充满了背叛和诗意。

  不过后半截才是经典,你们看书去吧,等我什么时候有了兴致再给你们讲。陆小曼一生男友,一一数之,可成一点将录,但是她是我中意的类型,淫而不荡,好姑娘。

  《安持人物琐忆》读后感(六):一只大苍蝇

  近年少有越看越恶心的一本书,内中所记多为旧时文人相诋、相毁乌七八糟之琐事,为文眼界如此低下,且所述真真假假,有些一望而知为污蔑他人之言。通观全书,几乎每个人的劣迹都爆,唯独自己,似乎如出水之莲,但不经意间,亦漏了些马脚。略加整理如下:

  1、文中有篇专写润例、诊金,旧文人贪财的一面写的活灵活现,动不动就加倍加倍,不过作者本人的润例如何高尚,却一字不提,不免令人生疑,奈何他不说也查不到,忽见诋毁邓散木的一篇文字中透露(P185),当其治印生涯日盛之时,速件润例加十倍!沈淇泉润例限期交翻倍,便大书特书,如何不提自己限期要十倍呢?都蒙头赚钱,亦不失为真小人,百步回头笑五十,这算什么心态?散木更名粪翁,据作者说却是为了引人注目,这种小人之心全书满篇可见;

  2、P219说陈存仁本是上海一江湖医生,无甚生意,后到港月入五万元,意为其乃小人得志,滥竽充数之辈也。所幸我最近正在拜读陈之2本《生活史》大作,陈的老师无论文或医,皆为当时之翘楚,在旧社会,如果这样出身还被指为江湖医生,真是无语了。另陈在民国拟废除中医时,为全国中医界请愿发起人及5代表之一,俨然上海医界之年轻领袖人物。关于陈的生意如何,其在著作中也说得清清楚楚,很早就自购汽车出诊,在当时正是有实力的象征。去港之前,陈在世界书局出版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为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所做贡献可谓良多,当时中医几乎人手一部,怎能以江湖医生论之?既然如此轻蔑,别人到港之后月收入多少又都查的清清楚楚,如果并非杜撰,那么嘴脸可见一斑了。陈的书很早就公开出版,那么其所述师承及自身情况,应属可信,否则无异自打嘴巴。

  此书读之实如群蝇乱舞,旧时文人其劣如此乎??且勿论真假,仰其只见、只记此等事迹,作者的心胸、眼界亦可见矣。处处言他人相抵相毁之事,不知自己正是一大活标本。

  《安持人物琐忆》读后感(七):世家子弟的众生相——读《安持人物琐忆》

  近来读陈巨来先生的《安持人物琐忆》,真真是一本极有趣的书,研究美术史或对上世纪初上流社会生活感兴趣的人都不应错过。陈先生置身于上流文化圈,所结交的尽是当时沪上文化艺术名人,而这些人又大多是文化世家子弟,通过陈先生的妙笔,可以看到这群人的众生相,有趣至极。

  陈先生对于各色人物了如指掌,虽也有自己的好恶,但基本还是能持平对待,不掩其非,也不谬赞。例如,他写周炼霞许多风流韵事,对其多有不屑。文革时,周炼霞被整至一眼瞎,但她却始终不肯揭发任何人,他又极为敬佩,为其刻印“一目了然”。在生死关头,他看到了这名才女的风骨。他又写钱瘦铁在日本时,为了保护郭沫若而入狱三年,对朋友仗义如此世不多见。但解放后,郭某如日中天之时,并没有对钱氏多有感念,当钱被批成汉奸时(钱曾任驻日秘书)也不曾帮助,凉薄如此,令人心寒。陈先生与陆小曼是至交,在他眼里徐志摩、陆小曼、林徽因、梁思成的爱恨纠缠有另外一个版本。这个版本肯定是梁氏后人所不喜的。

  除了这些琐琐碎碎的人情往事外,最有史料价值的当是他对当时画坛运作,美术圈中人复杂关系的描述。如张大千造假画之事,他只当趣事娓娓道来,全不以为然。又如吴湖帆为人极为自负,张大千曾劝他多师造化,他充耳不闻,只满足于终日摹古画。还有溥心畬为人率真,典型的贵族公子做派,无视世故,晚年潦倒。作画也是随心所欲,水平随心情变化而参差。另外,还有吴昌硕、徐志摩、冯超然、方介堪、谢稚柳、唐云、叶潞渊、贺天健、丰子恺、徐邦达、吴待秋、陈半丁、费丁龙、陆俨少、刘海粟等等,真可让人过足八卦的瘾。

  陈先生的琐忆中还涉及不少海上闺秀,这也是当时上海滩一道亮丽的风景。除了闻名遐迩的陆小曼和林徽因,还有周炼霞、陈小翠、庞左玉、李秋君、潘静淑、顾抱真等。这些闺秀与文人间有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最令人唏嘘的是周炼霞与吴湖帆。两人曾相爱多年,但吴湖帆所赠佳人的名画均为赝鼎,无疑是对这段情最大的嘲讽。

  陈先生笔下的这些世家子弟很多都呈现出一种末世的颓废之态,当中也包括陈先生自己,例如他们日常都是飞笺招妓,沉迷酒色,嗜好烟土……鲜见他们关心国事,似乎国家之兴亡一律与他们无关。日伪时期,吴湖帆还无耻地为汪某人作画。在他们眼中,只有恩怨,而无是非。所创作的又只是一味摹古的山水、仕女、花鸟。诚然,由于文化积累的优势,使他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优越性是寒门子弟难以企及的,但他们的艺术又透着一股糜烂的气息,毫无生气,软弱无力,无法回应时代的召唤。解放后,供养他们的那个阶层消失后,他们的生活全陷入了困境,特别是没有了烟土,戒烟的过程都如掉层皮般痛苦。熬过后,他们又经历历次政治运动,往往是首当其冲受到整治,很多人不堪受辱而自杀,或由于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而在贫病中死去。文化艺术的传承也随着他们的离世而中断。一般新派的画家都看不上他们“陈腐”的艺术,而他们又嫌新派艺术粗鄙,两类人不相交集,文化艺术也无法更新,真是令人扼腕。但当中还是有个别人(特别是稍年轻些的)支撑了下来,又懂得灵活变通,艺术上便取得不少成就。

  此次上海书画出版社有点让人失望,书中错字太多,以下是萬君超先生作的勘误,仅供大家参考:

  (1)9页倒数第2行“为清代名家钱石一路耳”。钱石应是“钱箨石”。即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箨石。一作萚石,见李浚之《清画家诗史》。

  (2)14页倒数第8行:“(最后一帧仿吴梅者)。”吴梅应该是“吴梅村”,即清初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

  (3)23页倒数第7行和倒数11行“三马路隐庐书店”。应该是“三马路蟫隐庐书店”。蟫隐庐是民国年间上海三马路(今广东路)以经营古籍、碑帖、金石而著名的书店。老板罗振常(1875-1945),浙江上虞人,罗振玉之弟。

  (4)51页第10行“倪墨(宝田)”。应该是“倪墨耕(宝田)”。倪墨耕(1855-1919),初名宝田,更名田,字墨耕。江苏江都人。清末民初著名画家,任伯年弟子。

  (5)51页倒数第10行“余与湖帆为配向”。“配向”似为“配角”。

  (6)63页倒数第4、5行“声涯至佳”。应该是“生涯至佳”。

  (7)69页第11行“悲动于衷”。应该是“悲恸于衷”。

  (8)76页第2、3行“许效卑”。应该是“许效庳”。许效庳字德高,江苏镇江人,出生官宦世家。工诗文。

  (9)79页第2行“亮知其历史也”。应该是“谅知其历史也”。

  (10)97页第15行“真俗语所云‘发餍’也”。餍字似为“魇”。魇乃梦中遇可怕之事而发出呻吟或惊叫也。

  (11)100页第4行“乃刻一印曰‘上二子’”。应该是“乃刻一印曰‘上第二子’”。

  (12)101页第7行“密韵楼主蒋孟(汝藻)”。应该是“密韵楼主蒋孟蘋(汝藻)”。蒋汝藻(1877-1954),字孟蘋,浙江湖州南浔人。著名实业家和藏书家。是著名藏书家和古董商人蒋祖诒(字穀孙,1902-1972)之父。

  (13)101页第7行“周密《草窗诗集》孤本”。应该是“周密《草窗韵语》孤本”。

  (14)101页倒数第6行“宋女道士鱼玄机”。应该是“唐女道士鱼玄机”。

  (15)126页倒数14行“王文韵”。应该是“王文韶”。

  (16)127页倒数第3行“自清初朱竹”。应该是“自清初朱竹垞”。即清初著名文学家、词人朱彝尊(1627-1709),号竹垞。

  (17)130页倒数第15行“金坛冯煦(梦花)”。应该是“金坛冯煦(梦华)”。冯煦(1843-1927),字梦华,号蒿斋。

  (18)130页倒数第12行“改入西江端斋方幕”。应该是“改入西江端匋斋方幕”。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匋斋,清末著名金石鉴藏家。曾任湖广、两江总督等。

  (19)130页倒数第12行“诸松窗副之”。应该是“禇松窗副之”。禇松窗(1871-1942),名德彝,字礼堂,号松窗。工书法,精鉴赏。

  (20)130页倒数第10行“琅环书室”。应该是“嫏嬛书室”。嫏嬛是天帝藏书之处,后用以代指人间的藏书之所。

  (21)141页第5行“叶玉麟浦孙”。应该是“叶玉麟浦荪”。叶玉麟字浦荪,安徽桐城人,著名古文家。

  (22)147页第12行“自云玩古铜器需生阮名贵,玩姬妾要见过著录熟阮为佳云云”。其中“阮”字应该是“阬”字,阬即坑也。

  (23)150页第5行“(其父孟,即是坐是倾家者)”。应该是“其父孟蘋”。

  (24)157页第15行“嘉兴画家郭杞庭兰枝”。应该是“嘉兴画家郭起庭兰枝”。郭兰枝(1887-1935)字起庭,或屺庭,号素庵、恕庵。浙江嘉兴人。

  (25)158第3行“曹友庆”。应该是“曹友卿”。曹氏是汲古斋书画店的老板。

  (26)161页倒数第1行“(周霞女画师名句也)”。应该是“周鍊霞女画师名句也”。

  (27)184页倒数第2行“似太对沈老对分一些”。“对分”应为“过分”。

  (28)197页倒数第6行“吴门弟子朱梅与徐某某”。应该是“吴门弟子朱梅村与徐某某”。朱梅村(邨)是吴湖帆的外甥和书画弟子。

  (29)197页倒数第6行“摹大千人物画”。应该是“慕大千人物画”。

  (30)210页第7行“阎媳娇”。应该是“阎惜娇”。《水浒》中宋江之妾。

  (31)217页倒数第5行“祖丁廿仁,为慈禧、光绪之御医”。丁廿仁应该是“丁甘仁”。

  (32)231页第12行“妹师一字五元,余为三元”。妹师应该是“叔师”,即赵叔孺。

  (33)241页第11行“乃欠润生之婿”。应该是“乃贝润生之婿”。贝润生(1890-1947),名仁元,字润生,上海富商,苏州人。著名建筑家贝聿铭的叔父。

  (34)242页第3行“王氏大怒,说尤忌恩”。“忌恩”应该是“忘恩”。

  (35)243页倒数第13行“目睹王柳先生正与一婢女在乱搞男女关系”。“王柳先生”应该是“五柳先生”。陶冷月(1895-1985)号“五柳后人”等。

  (36)246页倒数第七、八行“后又遇一余少争时同读书之同学”。应是“后又遇一余少年时同读书之同学”。

  (37)251页第3行“特携了膺鼎岳飞大草书”。“膺鼎”应该是“赝鼎”。

  (38)253页倒数13行“某夕余跌扑时,正跌至她坐下”。应该是“正跌至她座下”。

  (39)257页倒数第6行“以彙缘得任湖北宜昌税务局长”。“彙(汇)缘”应该是“夤缘”。

  (40)262页第10行“亦必生发背而死的”。应该是“亦必生疽发背而死的”。后说此话之人果然“生疽发背而死”。

  《安持人物琐忆》读后感(八):转:闫红 《林徽因群发过情书吗》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有许多故事,始于爱情,终于垃圾,始于华袍,终于虱子。1928年6月,新婚不到两年的徐志摩,再次出国,这一回,他是被琐屑庸常的家庭生活搞烦了。

  陆小曼爱玩,爱花钱,和按摩师兼票友翁瑞午闹出绯闻被小报曝光,徐志摩不得不百忙之中去跟小报打官司……临走前,徐志摩在胡适面前大声数落陆小曼的种种不是,胡适对他,只有同情的份。这个时候,他还记得起当年小曼的温柔吗?

  据说是为了帮助徐志摩避开陆小曼,胡适给归国后的徐志摩安排了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一职,再想想《爱眉札记》里那种“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渴念,会觉得生活实在太没正形。

  不过,上海有个文人叫陈巨来,写了一本受到各路名人诸如陈丹青推荐的《安持人物琐忆》,里面对胡适邀徐志摩北上之事,另有一套说法,且这套说法说来话长,把林徽因也捎带进去了。他说,这都是陆小曼亲口对他说的:

  据志摩与之(陆小曼)结婚后告以云,他在美哈佛大学时,与适之为最好同学,比他晚二班中有一女同学即林长民之女,与之最知己,奈徐已从小即与张幼仪结婚了。回国后发觉张氏与其父有苟且不端行为,故毅然与之离婚了(后张幼仪即居徐父处,认为义父,申如且出资开上海女子银行,张为经理也),离张后即致电美国林女处,告以此事,微露求婚之意。

  不久,林女突来一电,内容云:独处国外生活苦闷,希望你能写一电对吾多多有以安慰,使吾略得温暖云云。志摩得电后,大喜欲狂,即写了一长电,情意缠绵,以为可得美人青睐了。次日即亲至电报局发电,哪知收电报之人忽笑谓志摩云:“先生,吾今天已同时收到了发给这位黛微丝的电稿四份了,你已是第五个了呀!”志摩不怿云:“你不要胡说,这女士只有本人一个朋友呀。”这收发员遂立即出示其他四人电文示之。志摩一看,天啊,都是留美的四个老同学也(小曼说时只记得一人为张似旭,余三人已忘了)。

  志摩气极了,即持了林之来电去询张似旭,你为何也去电的,当时张还以为志摩得了风闻,故意去冒他的,坚不承认。志摩乃出林电示之,张似旭大忿,亦出原电示之,一字未易也。于是二人同去其他三人处询问,都是初不认承,及出电互相同观,竟是一个稿子也,五人大怒,遂共同签名去一电大骂之,与之绝交了。志摩那时始一意追求小曼,而成夫妇者。

  后她(林徽因)去北京住西山别墅中,追求者美国同学之多,不可胜计,她又发奇想天开,一日告许多追求者云:“你们都爱吾,吾要考考你们,现在想吃东安市场某大水果铺中的烟台苹果,你们不准坐汽车去买,要各人各走去买,哪个第一个买到送到,就算你们真正能对吾有真心爱吾了。”这许多呆子一声得令,纷纷往山下而去。内中一人即梁思成也,他借了一乘自行车飞奔而去第一个买得,又拼命飞奔回西山,不料一不小心被汽车撞跌在地,把腿骨折损了,忍痛第一个完成使命,但益受伤,入医院医治,愈后,变了一足微拐了。林感其诚,遂与结婚了,结婚不久忧郁而成肺病了。

  她与适之原为至友,遂时时透露思念志摩之意,适之乃致电志摩,只嘱其有事请至北大一谈。志摩至京后,适之始告以原委,时梁思成亦在北大为教授,深知其妻非志摩安慰不易病愈,遂请志摩寓其家中,并诚意告之,老同学了,但求朝夕相见,使她稍得安慰,希望其病早痊耳。

  一日,梁去北大上课时,林女与志摩痛哭而谈云:在美时早已愿结为夫妇,其后五个电报,只对你一人真心者,其他四人均有一戏谑,用以取笑者,不图弄假成真,以致遭君所弃,现已方属梁氏,悔恨何及,但愿朝夕见面,聊慰聊慰而已矣。志摩以告适之,适之遂建议来北大作教授,以达伊人愿望。志摩因决定以小曼重托瑞午,辞光华大学而北上了。

  这段话猛料迭出,让不少读者恍然大悟,大呼过瘾:原来他们是这么一回事啊,贵圈真乱!然而细细读来,错讹百出。

  首先,陈巨来说,徐志摩在哈佛时跟胡适是最好的同学。胡适是拿过哈佛的博士学位,但那学位类似于友情赠送,因为他从来没有在哈佛读过书,再则,徐志摩是1918年出国的,而胡适1917年夏天,就学成归来了;

  第二,陈巨来又说:比他晚二班中有一女同学即林长民之女,与之最知己。言下之意,林徽因是徐志摩在哈佛的小师妹,可是,林徐二人没有同校过,他们是在英国认识的,那时,林徽因随父出国公干而已。

  第三,陈巨来更为严重的一个说法是:“(徐志摩)回国后发觉张氏与其父有苟且不端行为,故毅然与之离婚了”,拜托,徐志摩和张幼仪在英国就签了离婚协议,张幼仪是为了他要和陆小曼结婚才回来的,因为徐志摩的父母说必须听张幼仪亲口说已经离婚,才同意徐志摩娶陆小曼。徐志摩当时一边望眼欲穿地等张幼仪,一边写炙热的信安抚陆小曼。

  第四,徐志摩离婚后立即电报美国,向林徽因求婚等等,更是胡说八道。徐志摩签完离婚协议时,林徽因早已跟她父亲回国了,若是指他回国后正式登报声明离婚那次,那可是他为了娶陆小曼而做的必要铺垫啊。

  陈巨来所言林徽因同时发电报给五个男人一节很多人都采信,事实上,林徽因是在一九二四年第一次去美国的,而且是和梁思成一道去的,那会儿徐志摩正跟陆小曼打得火热。

  《徐志摩新传》的作者梁希华对此事另有解释:“志摩对林徽因一直痴心不断。到民国十四年或十五年之间,志摩忽然接到林徽因消息,说她极盼收到他的信。志摩在既喜且急之余,马上拍个电报作覆,但最后却发现林徽音是跟他开玩笑。……乃写下《拿回吧,劳驾,先生》一诗以志其事。

  这首诗发表在1926年6月3日的《晨报副刊》上。

  拿回吧,劳驾,先生

  啊,果然有今天,就不算如愿

  她这“我求你”也就够可怜

  “我求你”,她信上说,“我的朋友,

  给我一个快电,单说你平安,

  多少也叫我心宽。”叫她心宽!

  扯来她忘不了的还是我——我,

  虽则她的傲气从不肯认服;

  害得我多苦,这几年叫痛苦

  带住了我,像磨面似的尽磨!

  还不快发电去,傻子,说太显——

  或许不便,但也不妨占一点

  颜色,叫她明白我不曾改变,

  咳何止,这炉火更旺似从前!

  我已经靠在发电处的窗前

  震震的手写来震震的情电,

  递给收电的那位先生,问这,

  该多少钱,但他看了看电文,

  只看我一眼,迟疑的说,“先生,

  您没打重打吧?方才半点钟前。

  有一位年轻先生也来发电,

  那地址,那人名,全跟这一样,

  还有那电文,我记得对,我想

  也是这……先生,你明白,反正

  意思相像,就这签名不一样!”——

  “唔!是吗?呃,可不是,我真是昏!

  发了又重发;拿回吧!劳驾,先生”——

  我本来对梁锡华的说法也存疑,觉得林徽因不至于如此,但陆小曼日记里写道,有一天,他们的朋友张歆海突然质问她,为什么要把林徽因群发信件的事儿到处讲。原来,陆小曼听说此事后,就告诉了凌叔华,凌叔华又告诉了陈西滢,陈西滢到处跟人说,就传到当事人之一,同样收到林徽因问候信的张歆海那里——这也可见,陈巨来说陆小曼只记得收信人里有个张似旭是胡扯。

  张歆海,(1898-1972)字叔明,浙江海盐人。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1921年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随员,1922年获英国文学博士学位。

  网传他是张幼仪的哥哥,实则风马牛不相及,不过私心里想,若他是,就会更热闹些,因为他总是孜孜于做徐志摩的“同情兄”,跟他一道追他喜欢的女人。林徽因自然是“那些年,他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张歆海也就荣幸地成了林徽因群发的问候信的收信人。

  不过,就算那样,也没什么,也许林徽因就是一时兴起,想跟朋友们联系一下,说声“单说你平安,也叫我心宽”又能怎样?而且后来陆小曼也看了林徽因写给张歆海的信,与写给徐志摩的很不同,似乎口气还要亲热一些。后来张歆海又去追陆小曼,陆小曼对他说:上次你爱的待遇比志摩好,这次你可就不如他了。

  可见那些信并不完全一样,也未必都是情书,徐志摩自个儿意乱情迷,怪谁呢?此事只能说明林徽因的魅力,她群发一批问候信,就惹得天下大乱,要是古代,岂不是倾国倾城?

  陈巨来托陆小曼之名,既说错时间,又说错地点,又把一合情合理之事,说得这样不堪,大有香港小报娱记的做派,若生在今朝,必大有作为。

  第五,梁思成腿跛,是一九二三年国耻日骑摩托车上街参加示威,被金永炎的汽车撞倒所致,林徽因的形象生生被陈巨来的段子弄得浅薄了。

  至于思念徐志摩成疾,让胡适把徐志摩引来,以及病床前的对话,更是可笑到不值一驳,且问这些内情陈巨来如何知晓的?他老说是陆小曼告诉他的,那么,陆小曼又是如何知道的?徐志摩会对她说吗?假如说了,徐志摩还能老去北京吗?就算他不顾陆小曼劝阻去了,陆小曼还能和胡适保持联系而不翻脸吗?

  对了,胡适,说上这么一大篇,就是要说到胡适。胡适干嘛要拉那个皮条呢?陈巨来说,那是因为啊,胡适对陆小曼“颇有野心,以志摩之老友,故无从下手。他力促志摩安慰林氏,存心搞成梁林离婚,俾志摩与小曼分手,他可遗弃糟糠之妻,而追求小曼。”

  若这么着,胡适早干嘛去了?在两人结婚前下手,岂不是更利索,更难想象胡适拆散他们之后,自己再登堂入室,徐志摩会怎么看他?梁启超会怎么看他?整个社会会怎么看他?胡适喜欢陆小曼不错,但他早就说了,爱情只是生命中的一件事,胡适不可能为一个女人放弃江湖名声身家地位。

  本来还想再驳陈巨来几段,他胡扯之处实在太多,陆小曼后来的相好翁瑞午的女儿都说他胡说八道,最骇人听闻的是他说听陆小曼说,徐志摩去世一二年,林徽因也随他去了,事实却是,林徽因1955年去世,足足比他说的多活了二十年,除非陆小曼拿陈巨来当傻子,否则决不至于跟他撒这样太容易揭穿的弥天大谎。

  好吧,我真的要打住了,一个劲儿掰谎,有点儿话离本题。接下来,还是继续说,1931年,徐志摩应胡适之邀,在北大当教授的事,这件事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他乘坐的飞机失事,他,死了。

  《安持人物琐忆》读后感(九):说不尽的八卦

  是书真是民末国初书画界名人八卦之大全集。

  陈巨来非常敢讲,读其文字,仿佛一个摄像头活生生地看着被讲的人。而陈笔下的人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足可补正史之不足。

  是书可搭配许培鑫《我与老师陈巨来》和简繁《沧海》同看。

  前者可补充本书,更可补陈巨来本人的八卦,后者写另一同时代之大师,足见二者气息相同。

  虽然在林徽因去世时间上显然与事实不合,但这也不算什么很大的问题,毕竟二人素无交往,否则以陈之记性,不至如此。

  又有关于梁思成何以致残的故事,虽觉荒唐,但他耳闻于陆小曼,陆之学生也说曾听陆如是说,可见陈是有闻必录,不出个人之臆想。也侧面证明此书的忠实。

  《安持人物琐忆》读后感(十):蛮好看的

  最早看这本书中的内容是在万象上面,半文半白,看着很有趣味,这次看到集合在一起的版本,看了一个多月,比the coldest winter 看的时间还要久。

  刚才看了看豆瓣,对这本书基本是毁誉参半,我是很喜欢这部民国八卦的,读起来很有意思,这就够了,至于那些抓细节说这个不准,那个不准的,也是属于脑子有病,这只是一个古稀老人的回忆罢了,标榜自己也罢,丑化他人也罢,又怎么样?里面的一些小差错在所难免,我觉得放在那里也是保存原文原貌,蛮好。

  书里写到有些人我都听说过,比如张大千,袁寒云,陆小曼等,但大部分当时的文坛风流人物,现在除了搞相关专业的,也已经被绝大多数人忘却了,那么多有趣的逸闻轶事,现在看看真实蛮有意思的。特别是写到太极拳里面的空劲,原来现在闫芳大师隔空打人的功夫,好几十年前就有了,而且也是对练过的才灵,没练过的就没用的。闫芳大师也有师承的,佩服。

  看陈先生的文字,半文半白,读起来有点吃力,但胜在非常有趣,经常看着看着就笑出声来,陈先生文中几次提到自己的元朱文刻印被友人称为300年来第一人,这个后面李敖大师不是也说自己的白话文是三百年来第一人嘛,不过一个是别人说,一个是自己说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