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阴似水 待你如初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光阴似水 待你如初读后感10篇

2017-11-02 21:0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阴似水 待你如初读后感10篇

  《光阴似水 待你如初》是一本由白落梅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阴似水 待你如初》读后感(一):陆小曼不只是传奇

陆小曼不只是传奇
——读《光阴似水,待你如初——陆小曼的烟火人生
滁人也
《梁思成传》和《徐志摩传》两本书里都提到了陆小曼,但这个能写文,会画画,善演戏的民国才女真正鲜活地走进笔者的内心世界,却是看了《光阴似水,待你如初——陆小曼的烟火人生》一书之后。
该书作者白落梅,CCTV3电视诗歌散文特约撰稿人。读者盛赞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她开创了“唯美传记”这一全新畅销书领域,是当下极具影响力的畅销书作家。代表作有《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你是锦瑟,我为流年》等。
该书写陆小曼,最大的特色就是“唯美”。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先在前言里概述了陆小曼的一生中最为重大的事件,尤其是三次婚姻。接着,在前几章里简单回顾了陆小曼的童年、少年时代,其中穿插徐志摩、胡适等人对其的印象、评价。而整部书的主架,则是陆小曼的三段姻缘,作者用自己深情地笔触,娓娓道来:陆小曼与王庚的婚姻,本是才子佳人,天造地合,奈何现实却是“错误花开”;而陆小曼与徐志摩,则是在最合适的时间,有了最合时宜的遇见,因此,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那是真正的“缘定三生”;而陆小曼与翁瑞午隔灯并枕,却驱不散那比易安居士更浓的愁绪与寂寥,那是对徐志摩的半生情,那是对自己前半生深不可测的悔意。因此,孤寂、幽怨、哀婉,都化为一世烟火。三十三载为她端茶递水、嘘寒问暖的翁瑞午,亦不得她丝毫情爱。这个“如妖精般的女人”,前半生的惊艳,与后半生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说“陆小曼是一部装帧精致又风情万种的书,任他(王庚)耗尽一生的心力,也读不懂片言只语。”其实,读不懂陆小曼的,又何止的王庚?翁瑞午也没有读懂过,甚至连徐志摩,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为了这个女人而南北奔忙,最终匆匆离世,未对林徽因,也为对陆小曼本人,留下片字遗言。
作者说,明明毫不相关的民国才女,因了某种机缘,竟和作者有了某种际遇,那番交集。陆小曼她们一生的旖旎情事,起伏命运,在作者“浅淡”的笔墨下徐徐舒展,一如古老巷陌里那场下了数日的烟雨,明净亦忧伤。纸上相逢相知,非她们所愿,作者亦情非得已。而读者阅读了该书,或许,也会一如作者之于陆小曼:“情非得已”。
陆小曼,一世的烟火,却凝聚在与徐志摩的半生情缘中。白落梅用她梅花般的心性,给读者传递着那份浓情的感人气息。读者感受到的,是主人公故事的哀婉、凄美,更是唯美文字背后善意的柔软。

  《光阴似水 待你如初》读后感(二):奇异花妖陆小曼

      民国虽然动荡,但也不乏那些大放异彩的才子与佳人,那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媛佳丽,在书中和网上的各种帖子中,不无能窥到他们的点点感情纠葛或是情深佳话。
     而这个一直都散发出一身妖香的陆小曼,不像花丛中的一个仙子,更像是一个异类的花妖,她不像张幼仪的稳重、识大体,不像张爱玲的隐忍后透出的傲然,不像林徽因的进退有度,聪明自如。也许是从小父母的溺爱与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缘故,她的骨子里更多一些洒脱不羁与我行我素、率性和狂野。
      陆小曼的人生轨迹,是从幼时的富贵到吸食鸦片得以提神儿的堕落“自作”的苦乐史,她十几岁就学会了英、法两种语言,会弹会唱,能写能画,就是这样一位集才情与性情为一体的女子,迷惑了多少“众生”?多少青年才俊为之倾倒?与王赓的第一次婚姻,也许那时的她不谙世事,但当那份委屈与那份不安于寂寞的本心得到释放,她这朵娇艳的交际花,终于遇到了那个震慑了她灵魂的才子徐志摩,不仅让她爱的神魂颠倒,燃尽了所有的爱,更是让她挚爱了一生。有趣的是这个“大手大脚”的花妖,也让一代才子为了生活费不停的奔波,但为了那个心爱着的人,再苦再累,徐志摩也会觉得甘之如饴吧?也许徐志摩的死,也带走了她那颗为了爱情而怦怦跳动的心?
      有时我会胡思乱想,如果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结合,多半是出于两个人同时处于失落期的心有戚戚,徐志摩被林徽因拒绝后,伤的太深,他对张幼仪的绝决,对林徽因的多情,换来的却是自作自受,这得多伤才子那颗敏感的心?让一代才子多少有点无法忍受吧?我觉得此时的他们都有落寞与悲凉的心绪,这种心理一旦遇到知音,结果可想而知?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单方面揣测,做不得数。虽然徐志摩是出了名的“花心大萝卜”,但我更相信,他是真爱过陆小曼的,否则他为她写的诗里就不会多了那些灵动与缠绵的爱意。
      陆小曼的所作所为,在那个人们还没醒过神儿来的半封建年代,着实成了一个反“三从四德”让人诟病的典范。她与翁端午的相识与一起吸食鸦片,二十年的不了情,没有名份,没有感情,不也证明了她的与众不同,所以我觉得她的一生就是在释放她的妖气与妖娆

  《光阴似水 待你如初》读后感(三):多想有个机会,护你一生

看完手上的这本书,泪水已模糊了双眼,因为它不仅仅作为一本书,它还是一首诗歌,肆意的情怀在心中涌动;是一封情书浪漫的语言在文中流淌;更是一缕寄托,真实情感在历史中叙说。这个动荡离奇的女人—陆小曼,值得作者用诗一般唯美的语言,讲述她的一生。
       即使没有感情,王庚也要把她强留在身边;即使一生只能拥有友谊,胡适也对她不离不弃;即使名不正言不顺,翁瑞午也甘愿被世俗责备。如果这些男人都是些碌碌无为的庸俗之辈也就算了,可是他们一个军界领导,一个是文学精英,还有一个是医学大家,都是些在那个时代响当当的人物,却都对她依恋非凡。还有她唯一爱过的男人,那个“轻轻地来悄悄地走”的浪漫诗人徐志摩,跟原配离婚,忤逆家人,被社会唾弃,最后还不得不为她那奢侈的生活奉献生命。那么她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可以如此幸运,又是如此悲凉。
       美丽大方自不必多说,精通多国语言,能歌善舞,有着完美的外交经验,绘画和文学领域造诣也颇深,这么一个内外兼修的女子,试问世间又有几个男人能不为之动心?发现和王庚没有爱,她没有选择离婚,而是选择做别的事来躲避,一是因为父母,二是悄悄在给王庚机会。遇到徐志摩,她终于明白何为爱,不顾父母百般阻扰毅然的离婚再婚。因为自己奢靡的生活,让徐志摩疲于生活,最后不幸离世,从此离群索居,素衣清颜,日渐消沉。因为昏厥症结识翁瑞午,从此迷上鸦片。一生虽起伏不定,但一直坚持着自己那颗自由之心,过着自己选择的日子,守着自己永恒的诺言。
       多想时空穿越,来到她的年代,一睹她的风情万种,在她被万人簇拥时默默退守一旁;当她孤独悲凉时,送上自己这看起来不是很宽阔的臂膀;当她心中万事无人倾诉时,做一个什么也不问的倾听者;当她被世人所不解的时候,替她写一封实名认证的信。只愿有此机会,可以护她一生。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不自觉放慢看书的速度,有的时候甚至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我想这就是作者白落梅的魅力,也是陆小曼的幸运,好书,推荐

  《光阴似水 待你如初》读后感(四):光阴如旧

冬日暖阳的一个下午,手捧一杯茶,懒洋洋地晒着太阳,间或翻了翻白落梅的这本书。短短的一个午后,就将陆小曼的一生经历了一番。颇为唏嘘。
人们总常说,“红颜薄命”,可能并不完全是指生命的长短——部分是指命运待之的薄情。陆小曼是红颜,兜兜转转还是落在了此类命运中。
时间总会往事的浮尘挥扫干净,留下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过各有各的说法和理解。对于陆小曼这个人,评价褒贬不一。从传记的角度而言,作者可能较为偏爱她笔下的这个人物,惋惜、怅然、喜爱等种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因此文中主观意识较强。也许有人会说,传记讲求的是实事求是,不应带有如此浓厚的个人情感,这样容易牵引读者的思绪。但我想,恰恰是这种浓烈的情感,使得我们这些读者能够从另一种角度去感受、体验陆小曼这跌宕的一生。正所谓有失必有得嘛!当然,这本书从客观上来说,不能完全的称之为传记,“散文传记”才是恰到好处
白落梅的笔触永远是那么细腻动人,词与词之间是那么的缠绵悱恻,看似普通的言语在她巧妙的组合下,总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的书籍类型都是相似的,归结一词——“唯美”。唯美怎么不好?看多了,觉得过于腻味了。不过,每个人对书籍的要求不尽相同,也就各花入各眼了。
但单论这一本书,我还是挺喜欢的!
书中言辞斐然,间或有陆小曼的画作穿插其中,古香古色,透过精致的书页,仿佛民国的气息就沾染在上面,其中的人物在作者娓娓地叙述中姗姗而来。
扑面的即是与我们现在大不相同的一个世界。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最开放的时代,一个是唐朝,另一个就是民国了。恰逢思想的解放,“先进”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宣泄着对自由的向往,唯恐留在了封建的围城里,这就造就了民国这般不一样的时代。婚姻不再是桎梏,包办婚姻是过去的封建糟粕,多数文人都向往着自己笔端下那浪漫的爱情,于是,离婚成了一种另类的时尚。在一部分人眼里,抛弃结发妻子追求真爱、自由亦是一种思想的解放。
在道德层面上,我并不嘉许陆小曼的做法,为了真爱,成为别人家庭的小三。虽说,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但她最终还是和徐志摩成为了夫妇。但从情感上,我不禁想到,这就是陆小曼啊,一个敢爱敢做的女子。
民国的女性剪影中,林徽因清丽无双,张爱玲惊艳带刺,陆小曼则醉人柔肠,如同染着毒物的彼岸花,勾人心魄。林徽因看透现实的无奈,懂得选择对自己最好的方向,无论是情感、事业,她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一生过得不慌不忙,亦是让人称羡,如此的人生是众人所欣然向往的,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选择。而陆小曼,不懂得过多的弯弯道道,由着自己的情感来,抒发着自己的欲望,也是让人羡慕的。
正是因为现实中有太多的回肠,如此的真性情,虽有缺憾,也不枉人生走一回!

  《光阴似水 待你如初》读后感(五):自然富贵出天姿 月下无人更清淑

白落梅的文字很优美,读起来字字珠玑,口齿留香,像是不沾尘埃的花朵,亦像是天边高远的白云。她以独有的视角去看那些在历史上鲜活过的女子,极细腻极温柔。她理解她们的喜悦和伤悲,懂得她们的挣扎彷徨,却不忍做些许的评断,只愿做一个静静的看客。叶落又怎能无痕,介入这一场离合悲欢,心绪早在不知觉中扰乱,怅然。
《光阴似水 待你如初》是关于陆小曼的故事,一个满身风华惊才绝艳,又赤诚无比的女子。
最初知道陆小曼,还是小时候,电视上放《人间四月天》,我看才子佳人的情感纠葛。当时十分厌恶陆小曼,觉得她不矜持不端庄,妖媚蛊惑,骄纵享乐,像是没有一颗真心。后来再读到一些提及她的往事,也总是离不了环绕在她身边不愿离去的男人们,王庚、徐志摩、翁瑞午……徐志摩赞陆小曼“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漾起心泉的秘密。”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除了男人,人们也总是会想到那些与之有过交错的女人,张幼仪、林徽因,还总喜欢将她们放在一起对比。陆小曼啊陆小曼,她的一生似乎绕来绕去都和情爱、香艳离不开关系,又有谁会将目光只注意在这个女子身上,去看她的思想与灵魂。
白落梅写陆小曼,有情有爱、有欢愉有悲苦,这一切的中心,始终只在陆小曼,自幼时,到老去。在北平耀眼无比,人称南唐北陆,这是少女时代灵魂的恣意飞扬,嫁人后的陆小曼失去了生命的养分,开始变成被人收藏做书签的干花,美则美矣,失却灵魂。遇到她此生的最爱,她变回了自己,敢作敢为,突破那个年代的桎梏,只为此生的绽放。最爱远离人世,她舍得了一切,却舍不下阿芙蓉。作者大段大段的描写环境、描述事实,于心理活动或者对白反而着笔极少,该是想尽力还原陆小曼所在的时空,由读者自己去看、去想、去评这样一个无法形容的女子。陆小曼的生活太多姿,太精彩,也许正是对情之一字的依赖和灵魂上的独立矛盾的融合在她身体里,我们对她做出的任何揣测都显得滑稽多余。
不管在什么年代,能肆意而为做真我做自己的,都让人又爱又恨。爱其天然至纯,不着污墨,恨其漠视礼法,无惧人言。陆小曼身体里融合了独立和依赖,坚贞和随性,洒脱和多情这些截然相反的特质,是以,赞她得人极赞,恶她的人极恶。可是这些又与她又什么关系呢,她做的一直都是自己,叫人艳羡,叫人嫉妒。
白落梅评陆小曼是一株海棠,极是精妙。这个海棠般的女子妖娆带着天真,蛊惑含着烂漫,世人皆为之侧目,登场时风华天成,退场亦不留缱绻。

  《光阴似水 待你如初》读后感(六):她只是陆小曼

    很早的时候就知道陆小曼,因为林徽因,因为徐志摩。关于她,了解的也不多,只知道她是徐志摩的爱人,是那时上海的交际花,很美,是我欣赏却极力想保持距离的那种人。她活得太洒脱,在我看来,也是太苦,让人心疼。
    白落梅的书看的不多,写的林徽因大概看过,也是好久了,只记得文字很美。真的,只能用“美”来形容,其他的词似乎都不足以用来形容她的文字,那种古典的感觉在现在,已经很少了。可能也是太美,和她的名字一样,得有梅花般文气的人才能读懂她文字背后的感情,原谅我的肤浅,我只读懂了故事。是的,文字间的故事。关于陆小曼,关于上海滩,关于曾经的纸醉金迷和后来的吞云吐雾,一个活得自我的女人浮沉的一生。
    一提到陆小曼这个名字,总是和林徽因绑在一起。其实挺不明白的,两个活得完全不一样的女人,为什么总是被比较,只是因为一个徐志摩?喜欢谁就是喜欢谁,不是在比较中才能显示她们真正的价值,也不是比较出了一个结果,才让你的选择显得有多高尚。说实话,我是更喜欢林徽因的,倒不是因为其他,只是和她相遇得早,喜欢了,也就改不掉了。但是对陆小曼的那些指控,总是让我很不能理解。这样一个不羁的灵魂,一种无法复制的人生,是一般人怎样都活不出来的。那些称得上是人生污点的,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又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一切不可原谅的,都被时代原谅了,剩下的,就只有不可芳物的美了。
    她的婚姻被她坦然了,于是,她跟了徐志摩,一个能给她浪漫的男人。原谅我对徐志摩有一些固执的偏见,所以也就不对他多加评论,只是被陆小曼的那种勇气所折服。现代社会为了追寻自己想要的浪漫而放弃一段合适的婚姻的人都很少,何况那时候的上海滩。但是她做了。如果把她比作花,必定是红玫瑰无疑,慵懒中的冷艳,总是最能抓住人的眼睛。生活这个词似乎不适合放在她身上,她的一生,更多的是故事而不是生活,好像又是一种几近悲哀的幸福了。
    她这一生都在做陆小曼,而不是世俗要求的谁谁谁。她只是她,可以被欣赏,但不能被占有。

  《光阴似水 待你如初》读后感(七):重走一段时光——《光阴似水,待你如初》

白落梅的散文,行文是有雅韵的,三五行又三五行,似一级级曲径通幽的台阶。读书的人,信步而行,拾级而上,或走或停,闲散宁静。并没有什么在催促着人使劲向前赶,但始终有莫名的幽芳吸引着你徐徐前行,探寻个中的究竟。
能入白落梅文中的人儿,总是不那么容易琢磨透的。好比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林徽因;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张爱玲;你是锦瑟,我为流年的三毛。诸如此般的奇女子,方才走进了白落梅的笔下。
“奇女子”一类,兼有独到的才华,不同寻常的际遇,出其不意的选择,传奇的人生。这样的女子,大家通常秉持着非我族类的心态,凭着猎奇的念头窥视一二她的人生,引为茶余饭后的几次闲谈,换得可悲可叹的三四声唏嘘。如同看一部泡沫剧,有没有内涵不在关心之列,话题性十足就绰绰有余了。这样囫囵吞枣的看人,是走不进人心的。白落梅写陆小曼不同,“我只是用一种属于我的方式,去描摹与述说她们的生死离合,不经意走进她们的世界,感染了她们的喜忧。”大约是以同为女子的心态,陪她重走那一段时光,重温那一切经历。于是,曾经不懂的,开始感同身受了起来。
“陆小曼是一道不得不看的风景。”这是胡适说的。概同人一样,风景也分多类。狂放阔达,婉约迷人,典雅高贵,热闹繁华,清幽神秘。能将这些风景皆集于一身的也就是陆小曼了。所以她吸引了王赓,迷醉了徐志摩,缠绕了翁瑞午。生活得如此随性洒脱,我行我素,是不容于当世的,却也是那个世代所造就的。
白落梅语间常有禅意,她读人也讲因果。小曼生于农历九月十九,亦为观世音的生辰。因此有了“小观音”的称号。陆定夫妇育养九个儿女,皆在幼年、少年时不幸夭折,独陆小曼幸存于世。所以才有小曼受尽宠爱,习惯呵护备至,也造就了她一身令文人才子、军界显贵无不折服、拜倒的惊世才华和风雅气度。
这样的人儿,怎么能不绚烂呢?她追求美好,却过早进入了一段平淡乏味的婚姻;她追求爱情,却败给了琐碎而无情的现实生活;她追求志同道合的心灵契合,却不得不面对无尽的指摘和阻拦。在这样的追求中,她把自己燃烧到了极点,终究绽放了最耀目的一瞬,可叹就只一瞬。“我们用一炉香的时间,便可以将她的一生的故事读完。可那漫长的一世年光,是她用一朝一夕的日子所换取。”所幸光阴带走了陆小曼的健康和美貌,没有带走她对徐志摩的爱情和翁瑞午的陪伴。这个民国冉冉升起的女子,走出了民国,走到了现在。在那段迷离故事的包裹下,还有人耐心拨开层层迷雾,去探寻陆小曼的原貌。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

  《光阴似水 待你如初》读后感(八):爱眉小记

      陆小曼别名陆眉,虽然我写不出《爱眉小札》,但我也是那个极其爱眉的人。
      白落梅新书《光阴似水 岁月如初》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她用清浅唯美的文字徐徐描绘出陆精致的一生,仿佛让我和陆小曼相遇相识。
      我想见她的第一眼,应该是她在桌前凝思提笔的模样。看她眉尖轻蹙,婉婉道来。见她交际会上笑语颦颦,曼曼舞步。是少女时期的美好与花开。

  《光阴似水 待你如初》读后感(九):女人值得用所有美好的辞藻为她们辩护

《光阴似水,待你如初——陆小曼的烟火人生》:女人值得用所有美好的辞藻为她们辩护
《光阴似水,待你如初——陆小曼的烟火人生》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本诗之史,一个关于女人的诗意表达。
关于陆小曼的传记,林林总总,也不可谓少,但白落梅的这本,深刻地烙印上了作者的痕迹,也许,在所有的陆小曼的传记中,这本在叙述的韵律与语态上,是最接近传主雅姿的一本,在内在的会心与通透上,这是最贴近传主心灵的一部。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塑造。白落梅的语言中,浸透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风情韵致,烙印着佛语禅意的修为点化,更融汇着一个现代女性将心比心、深入到传主内心情怀的那份兰心惠质。所以,我将此书在作法上归纳为三个特点:一是佛语禅意,营造了一个大格局。白落梅曾经写过一本解读佛诗佛词的《心如明镜,不惹尘埃》,在书中,作者毫不隐讳地声称自己“相信前因”, 想象自己的前世,“是佛前的一盏油灯”。在本书中,作者字里行间,依然如故地设定着在佛经语境里的自身角色定位,想象着“一如我,前世为雪,今生为梅,只是因了一场春怨,一桩宿缘来到人间。”我想作者在这里与其是在诉说着自己的一种信仰,倒不如是明晰了一种对世界的把握与体悟的态度,这就是把人生放在更为纵深、更有比对的时间与空间里进行俯瞰,一世的人生,容纳不下如此之多的激情与碰撞、失意与悲哀,所以才有了禅意里的多重人生,多重轮回,这样的眼光设定,无疑赋予了人生更多的慈悲的态度,对今生今世的遗憾与欢欣,能够给予更宽容的接纳与接收。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待陆小曼这样一个单程世界容纳不下的女子,能够使作者获得更多的从容去体味她的情怀,她的心痛,她的欢喜。作者正是把佛学升华为一个世界观,去装载一个女人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无疑从更为广博的层面上,营造了一个与众不同、更为博大为怀的叙述格局。二是心领神会,营造了一份大亲切。在所有的传记中,叙述者与传主本身,永远会隔着一堵墙,难以介入他们的灵魂深处,感同身受,同频共振。而白落梅的叙述,却拆开了这堵墙,直接将当下的自我,由文字引领着,穿透到历史深处,去实际感受传主在遥远时光下的那点点起伏的波澜或是丝丝荡开的涟漪。看看书中多处有这样的句子:“我分明闯入了她们的人生,并多次徜徉于风烟陌上,不知归期,为她们的情节黯然神伤。”“我也只是一个陌不相识的过客,假装无意地途经她的时光,又悄然寂寂地离去。”“我如此无端又努力地闯入她的世界,又如何能够做到全身而退,飞花不染。”“我以为可以走入她的世界,给她以爱,以暖,却也只是个冷冷的看客,生出不知所以的赞美和叹息。”这样叙事的好处,就是用一个当代女子在叙述中传递给人的那一种亲和力与信赖感,融化掉历史人物身上固化而僵化的外壳,使她灵动起来,鲜活起来,所以本书中的陆小曼不再是纸上画着的美人,而是能够把她的点点思绪,不绝如缕地放射出来,让我们体味到她的每一个笑靥、每一缕眼波、每一丝轻盈后面的生动还有真切。三是清词丽句,营造了一份大化境。作者的散文在CCTV-3《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中播出四十余篇,影响力深远,而这本书的写作,作者更是显示出对中国古典诗词歌赋有着深刻的习练与沉淀,这与民国女子经受过的旧学熏陶,产生了妙出天然的呼应,可以说,作者的语言风格,本身就与传主生活时代的历史情境产生了难分彼此的融合,让我们感叹,作者用这样的语言去复述一个旧时代女子的人生,仿佛她自己也用着那个女子的腔调,用她能听懂的微妙与叹息,把她心胸里的所有思绪都给完整地表达了,这也正是我在上面所说的,语言也是一种选择,作者选择了与传主心灵相依相通的叙述方式,本身就是选择了与传主的一次亲密贴近,一种心灵交会,一种零距离的并肩携手。
作者可以说动用了全部的身心,全部的挚爱,全部的表达,去为一个女人建立一座丰碑,实在是因为,女人“值得用所有美好的辞藻为她辩护”。陆小曼是民国女人中的一个代表,通常的说法,是她与林徽因、周旋、阮玲玉共称四大名女。但仔细看一看,会发现,这四个女人,却命运多舛,活着的时候,就受人指责,遭人唾骂,故世之后,虽然活在人们的话语中,但依然抵瑕蹈隙,洗垢求瘢。即如陆小曼而言,通常对她的指责,是她在与徐志摩结婚之后,挥霍无度,奢侈享乐,导致徐志摩整天为着稻粱谋,疲于奔命,终于在搭乘免费的邮政航班时,失事而亡。然而,陆小曼为什么会在获得她心仪的爱人之后,又如此不知珍惜,如此地给他以折磨?这看似是一个谜,但却又有合理的轨迹。而这后面,我们却可以看到女人的爱的另一种形式与方式。陆小曼与前夫王赓离婚的时候,发现自己怀有身孕,不得不去找了一个德国大夫做了流产手术,但留下的后遗症,却是她每过夫妻生活时,就会发生晕厥。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后来她与徐志摩日渐疏远的原因。徐志摩后来在信中感叹,陆小曼整天出入交际场,却不给他一个独处的机会,这其实背后的原因,可以说是一眼就可以知道的,就是陆小曼害怕那种夫妻亲近的时刻,因为她的身体承受不了,而徐志摩却是一个生理上颇为健康之人,后来他一人独居在北京之时,还在信里向陆小曼提到自己逛窑子,现在有人常常认为这是徐志摩的天真,其实徐志摩在这里表达的是自己是一个正常的男人,具有常人的生理欲望,可是在你那里却得不到满足,所以,他写出这一点,实际上是将陆小曼一军。陆小曼的苦恰恰在这里,而却有苦说不出。她当年为了与徐志摩走到一起,发现自己怀上了前夫的孩子,但是为了与心爱的人无障碍地同行,还是义无反顾地扼杀了正在孕育的一个生命,她为爱付出了何样的牺牲,只是这份付出,却得不到现在的丈夫的认同与首肯,反而以他在外面种种风流情事来刺激她,更令她提心吊胆的是,徐志摩的初恋也在北京,徐常常有意无意地在信中,提到他拜访这位初恋——就是林徽因的详情,陆小曼的伤痛不仅是肉体上,也是灵魂上的。她预感到丈夫要被夺走了,于是,她想拼搏一下,拉回属于自己的丈夫,她怎么做的?就是去演戏,演出自己的风情,打出自己的反响,其实她那时身体很不好,却投入如此大的精力,去看戏、演戏,沉浸在一个虚幻的舞台上,她的用意,其实是想升华自己的魅力,在舞台上展现一个风情更加万种、更加美丽的自己,她是想用自己的一个特长,战胜她的爱情上的威胁,拴住丈夫的心。她演戏的时候,并没有回避徐志摩,还希望丈夫能够扮演戏中的男一号,只是徐志摩不感兴趣,她依然动员丈夫扮演一个小配角,就是想让丈夫感到她在台上的风韵。直到有一天,徐志摩空难而亡,陆小曼才觉得她唯一愿意表演给他看的观众,已经没有了,她的表演欲望才顿时烟消云散,她以泪洗面,素面朝天,还要承受着害死丈夫的流言蜚语,其实她不过是想拼却全力,去抓住那一份愿意一生经营的爱情。常言道:女为悦已者容。那个喜欢自己的男人已经去了,她也失却了人生的动力与取悦别人的心情,从此她坠入尘埃,再也不是一个诗意的灵魂,也不是一个飘逸的仙子。与王赓生活了五年,与徐志摩共处了五年,而之后的三十三年,她是与一个“只有感情而没有爱情”的男人翁瑞午厮守在一起。女人的悲哀就在这里。洗尽铅华,她还需要严酷的生活,女人的美丽,其实是男人营造的一个梦,制造的一个虚假。男人赞赏一个女人,其实有着最显而易见的目的,就是想侵略她。在女人的背后,有着最庸常的不堪目睹的原生态与世俗化。据陆小曼的晚辈回忆,陆小曼身体不好,排泄不畅,不得不经常用香油灌肠,在一个男人们赋予香词艳句的女人背后,其实是最缺乏浪漫的女人的本质。就像韩国电视剧《爱情姓什么》中描写的那样,一对亲密夫妻,同床共枕,但也必须得面对内裤上留下的“巴巴”,这就是爱情背后的真实。陆小曼繁花似锦的背后,是她必须面对最严酷的人生,给她生存条件的翁瑞午其实说起来也算是一个“人之禽兽”,竟然勾引十八岁的女佣,生下了私生女,你想想,一个男人的勃勃色心,在获得了民国四美之一的女人之后,竟然还不是情欲的终点,竟然会侵占一个足可以做他女儿的女孩。陆小曼在人老珠黄的时候,看到身边寄托的男人竟然如此色心勃郁,她会看透男人什么?在她一生中如转马蓬一般飞过的男人中,无一不是在她的面前展现了欲海的无边与放浪的澎湃,直到她晚年的时候,身边的那个同样垂垂老矣的男人,给她划上另一种伤害。陆小曼后来收养了那个私生女,也许显现出她的一种负疚,一种永远为男人承受罪过的女人悲悯,还有无奈。回顾一生,陆小曼在她的人生终点的时候,她宣告了民国时代的死刑,而认定了当下时代更具有人性的一面。
与作者一样,我看不出陆小曼的身上有哪一点错,哪一点值得遭受指责。民国的女子,她们的爱情,在今天掀起热潮,引起人们的关注,我总在想这幕后的原因。丁玲、萧红,包括四大名女,自然更包括陆小曼,她们的情史波澜而复杂,她们的一生经历,更像是属于一种“被污辱与被损害”的典型,为什么她们会走出那一样的道路?我想这根本原因,是中国没有一个爱情容纳的文化传统,包括《红楼梦》里,也是以“淫”代替“爱情”,好像“爱情”这一个词在中国文化语境里是失忆的。上世纪初,西风东渐,“爱情”一词随着“德先生”与“赛先生”闯入国门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对爱情的好奇,令青年男女一时无两地去一尝新鲜,肆无忌惮地体味爱情的原汁原味,正如我们中国古老的《诗经》所说,男人迷,一时迷,女人迷,一世迷(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所以那个时代民国女人仿佛在爱情面前是不设防的城市,纷纷应和着扮演着爱情的伴舞者甚或是领舞者角色,但是,女人天生易受伤害,最典型的是萧红,她在文字中如此的睿智,却在生存的世界上如此不懂得保护自己。丁玲也是如此,她年轻时从上海跑到北京去,就是因为她受不了男人们对她的别有用心的骚扰。“W的悲剧”是当时代一有风吹草动的时候,总是会让女人先去对自己的软肋实行一次“革命”。女人做过的尝试,走到今天,会显得更为理智一些,知道女人用自己的生命做试炼,只能会玉石俱焚。所以,民国女子走到今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修炼,给了她们更多自我保护的提示及警醒,而这种层层包裹的隔断,能够让今日的女子与民国的女子拉开差距。今天,我们看那种民国时代像飞蛾扑火投入情海的女子已经让我们不仅仅是一种敬佩,还有一种哀怜,这是一种时代的理智。爱情其实在悄悄地发生着嬗变,这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的大潮。上世纪的爱情,是只要女子去牺牲,为男人的风情服务,随时地给予,而今天的爱情,是女子的爱更应该去保护,去珍存,就说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吧,它体现的观点是,男人应该牺牲自己,让女人活下去。电影里最代表着当代主流价值观的那一刻是:电影里的杰克沉入大洋洋底,而让他的心爱的女人活着,繁衍别人的后代。而萧红时代的男人,却让女人怀着自己的孩子,求得另一个男人的拯救。包括陆小曼,她在离开前夫的时候,实际上也怀上了那个男人的孩子。中国男人对女人的生理是如此的迷茫而无知,不能令人吃惊吗?而《泰坦尼克号》中催人泪下的爱情,在民国的名女身上哪一个得到过这样的待遇?这应该是一个标尺,如果得到这一待遇的女人,就是幸福的女人,真正活在爱情中的女人。
面对我们今天依然只能雾里看花的民国女人,我们只能隔着厚厚的尘埃与发黄的纸页,去感受它们曾经的娇嫩与心跳。我完全能体味到作者在书中表白出的那一种无奈:“许多时候,我亦险些被这妖精迷惑,竟忘了,我只是她深深庭院里的一株草木,连过客都算不上。纵然我用尽华丽的言语,也道不出那深入骨髓的寂寞与悲凉。”这一句中,像这本书整体基调与味道一样,包括着深深的禅意,浓浓的文心,和淳淳的关切。这应该,就是白落梅这本传记封笔之作里传达出的对女人的深情厚谊吧。

  《光阴似水 待你如初》读后感(十):她似一株明丽冷艳的罂粟花


       你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可能好多人会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又有多少人现在是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就算你现在做着你喜欢的事,不代表你生活得优裕,不意味着你过得轻松,但是绝对活得精彩,活出独属你的精彩。民国才女陆小曼的一生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深爱的人。
      她是民国的才女,曾纵横穿梭于民国世界的交际场;她是一株妖媚惑人的海棠,毫无顾忌、自由自在地绽放;她有着“南唐北陆”的响亮声誉,却也落得与鸦片同堂;她得到过万千恩荣与宠爱,也遭受过无数谩骂和指责。她就是倾倒众生、与世无争、安然做自己的陆小曼。
      自古红颜多薄命,经历也会格外曲折,她的确如此。前半生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后半生注定寂寞空旷,晚年更是落魄凄凉。在最美好、最年华的年龄与王庚结婚且离婚,后与徐志摩再婚,长期与鸦片为伴,晚年又与翁端午同居,她的爱恨情仇,绝对可以和张学良与于凤至、赵四的一生媲美。她只是想活得自在,活出属于她的风采。虽有人爱慕,必定有唾骂,她不解释,不争论,不附和,不逃避,微笑相待,不争不挠。我喜欢她随性洒脱的性格、我行我素的情感,她是一个真正具有勇气、不加任何伪饰、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真女子。
       正因为太过出众、太过有才,她这一生也成为了传奇。你说她有璀璨的一生也好,你说她是悲催的一生也罢。但是最后为了排除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净落得半生与鸦片为伍。这是我最可惜的地方。因为人一旦沾上毒品,就相当于自掘掘坟墓。她似一株明丽冷艳的罂粟花,开得华丽,开得妖娆,艳压群芳,但是她不知道它外表下隐藏的剧毒,正引领着她濒临绝境,走向死亡。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也是世界上最毒的花,注定了一场“死亡之恋”。它特殊的气质让你想远远地观望,且又想无限近距离地看清它、欣赏它、亲吻它,最后落得骨瘦如柴,落魄无依,慢慢耗尽身体一点一点的气息。这正是陆小曼一生情感写真。她如罂粟,罂粟如她。
      我们没有理由谩骂她的人生,但是我们可以从她的生活中得到一些启事。我们不说别的,就来谈谈爱情与生活。现在不像以前父母指腹为婚,现在是自由时代,你可以根据爱你所爱来选择知心爱人;找到合适自己的、喜欢的,各自付出你们的真心,不要折腾好好过日子;如果婚后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沟通,我觉得可以大胆说出真实想法,没有必要天天为此苦闷,借酒消愁愁更愁,在酒中品味百般滋味只会让你更累更痛,实在不合适,就分道扬镳吧。最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要沾上毒品,因为那只会是自寻死路,理由都知道,幸福的生活怎么过就看你自己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