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1 21: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10篇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3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一):地狱里,是不是充斥着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好人?

  这部小说挺有意思,我在豆瓣上也看了不少豆友的书评,绝大多数都有对人物性格的总结,所以我把自己所写的这部分放在最后,来串门的朋友可以选择看或不看。

  一、首先说一下作者的叙事手法和人物设定。

  1. 叙事手法:一开头便是倒叙,以万尼亚(我)的视角引入配角史密斯,像是在写侦探小说,我感觉很有些莫名其妙、故弄虚玄、颠三倒四,不知作者到底要说什么。书的开头是以“我”的叙述展开的,大篇幅的描述我看我想,待主要人物通过我的叙述一一登场后,才转为描写人物的对话、表情、外貌及肢体语言来推动情节、塑造人物,几段情节高潮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完成的。随后又有倒叙的写法,想必读者们已经习惯了,可我还是感觉倒叙的有些突兀,不自然流畅。

  2. 人物设定:为了突出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主题,推动情节发展,作者将主要的出场人物都塑造到极致。极坏的公爵、极软弱的阿辽沙、极能忍辱负重的娜塔莎、极自虐的涅莉的母亲、极固执的史密斯,当然,还有关键人物,极无私的万尼亚(我)。据说陀的其他著作中也描绘着类似的极品角色。

  在看到约3/5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是一部描写善被恶欺、善对抗恶的故事,坏人坏得很极致也很单一,好人虽然一概是善良的,却有机智与顽固、勇敢与软弱之分。但全书进入尾声时,作者为主要人物设计的结局却远没有那么简单。坏人不仅没有受到道德的批判或法律的制裁,反而得偿所愿。好人有些含恨而死;有些在固执的自尊面前侥幸悬崖勒马,赔了家产却总算保住了完整的亲情;有些爱换来的是被抛弃、有些爱可能再也回不去了。在将来,坏人可能会受到惩罚,好人可能会珍惜眼前尽量美满的过日子;坏人也可能逍遥快活,好人也可能永远活在不堪回首的往事中,一辈子背负痛苦的枷锁。这样的结局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同性格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发。

  我自己感触很深的,是善良的人们在被欺凌与被侮辱后,自怨自艾、怨世尤人,亲人之间不是宽恕与互爱,却是拒绝与诅咒,宁可在痛苦的泥浆中陷落,也不愿寻求帮助、摆脱悲惨的境遇。这是面耀眼的镜子,反射的寒光映照着读者的内心,有则改之,有则改之。

  二、接下来是人物性格与剧透。

  万尼亚(我):善良、正直、勇敢、机智、有判断力,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位刻意远离俗尘的有些名气却又穷困的作家。他对亲人和朋友倾注一切,热心、悲悯的对待每一个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人。而面对自己所遭受的欺凌与侮辱,他无畏的蔑视、勇敢的反击。他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完人。

  娜塔莎:善良、勇敢、几乎没有涉世经验。少女的纯情与母性使她与公爵之子阿辽沙坠入爱河,由于公爵与父亲成为仇人,由于年轻炽热的爱情,由于阿辽沙(下面详述此人),她离家出走,他们私奔了。由此,娜塔莎被父亲诅咒唾弃,被阿辽沙的性格弱点搞得心力交瘁,遭受亲情与爱情的双重折磨,遭受公爵的欺凌与侮辱,逐渐认清爱情将逝、自己将被抛弃的悲惨结局。万幸的是万尼亚的不离不弃,始终陪伴并最终帮助娜塔莎与父亲和解。

  可怜的人,第一次狂热的爱,却奉献给一个智商极低、情商泛滥的软弱的没有任何主见的极易相信表象的善良的贵族富二代。原本应该是两个同龄人的甜蜜的爱情,却演变成娜塔莎对阿辽沙的母性之爱,呵护他、纵容他、原谅他,随着他的脑残忽悲忽喜,被公爵的奸计骗上云端又跌入谷底,最终只能咬牙放手,看着阿辽沙把爱情转移到另一个女孩子身上。这是本书的一条主要的故事线索。

  公爵:他的自我实现即是不惜一切手段追求女人、金钱和社会地位,完全的反面角色,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他是自私自利心狠手辣的,他极会谋划,极会观察时局与相关的人,所以他成功的实施了对他人的欺凌与侮辱。他以此为傲,因为笃信利己主义,因为鄙视一切高尚的人格、真诚与善良、爱与情感,他认为这些都是软弱的,理应受到欺凌与侮辱,而他对自我欲望的追求才是最真实、坦率的。他的内心完全被自我占有了,哪怕是为亲人,也没有留一点点空间。他做过的事情都是那么的卑劣、龌龊,他可以毫不留情的害任何人,而他对自己的阐述和辩护却非常精彩,成为全书的一个高潮。

  末尾,作者并没有给出对公爵的审判,或者我们现实的想一想,坏人未必会有恶报。公爵就是这样一个集大恶的,全黑的反面人物。

  伊赫缅涅夫:善良、正直、固执的小农场主,他曾忠心耿耿的为公爵管理农场生意,因为他被公爵的伪善与道貌岸然所蒙骗。当公爵为了金钱轻而易举的使他倾家荡产、颜面尽失,伊赫缅涅夫成为本书又一个被欺凌与被侮辱的重要角色。女儿与公爵儿子的私奔,使得伊赫缅涅夫的悲惨境遇雪上加霜。他不断的诅咒公爵和女儿,反复的咀嚼自己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痛苦,从中获得一点点自怜与快感,逃避无法与公爵抗衡的无助,逃避自己热烈的思念女儿的本心。作者巧妙的通过涅莉向伊赫缅涅夫讲述自己的悲剧,冲破了他心中的偏执,拥抱了回家的女儿,将这条故事主线以比较和谐的结局收场。

  涅莉的母亲:一个没有正面描写的女人,一个公爵罪恶下的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角色。公爵骗取了她的父亲史密斯的全部财产,和她的爱情,并带着她私奔了,不久就借口抛弃了已有身孕的她。她十分痛苦,又十分高傲,她以这痛苦为资本俯身鄙视公爵的丑恶。她并没有拿起道德和法律的武器,她甚至可能销毁了一些宝贵的证据,甘愿与父亲、女儿一同陷入悲惨的充满怨恨的境地。作者写到:“她仿佛从自己的痛苦中,从这种只顾自己受苦的利己主义中获得一种快感。我可以理解这种加重自己的痛苦并以此为乐的心理:许多受到命运折磨并感觉到命运不公道的被欺凌、被侮辱的人,都以此为乐。”这真令人发憷,我读到一种残酷的冰冷的现实。

  更绝望的是,在她带着小女儿涅莉身无分文走投无路、身患重病的时候,父亲史密斯竟然拒绝原谅她,屡次无视她们或羞辱她们,直到她病逝、涅莉成为孤儿。这是本书的一条辅助的故事线索。

  史密斯:涅莉的祖父,一个公爵罪恶下的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角色。对他的正面描写也非常少,通过涅莉的叙述,他遭受的打击,他对女儿的爱与恨、思念与诅咒,与伊赫缅涅夫是非常相似的。他的固执,他的不宽恕,使他错过了与女儿的最后一面;女儿临终前,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女儿涅莉和父亲史密斯在赶来的路上)。不久,史密斯也神经错乱的状态下死去。

  涅莉:她的成长中充斥着母亲对公爵的诅咒,对所受的欺凌与侮辱的反复叨念,而穷困的境遇又使得她们陷入最低层的生活。母亲把仇恨灌输给她,祖父的冷漠让她失去了全部希望,紧接着,母亲、祖父相继去世了。涅莉敏感、多疑、缺少爱、缺少信任,她既卑微又高傲,既有孩子纯真又要时刻保持警惕,毫无疑问的,她继承了母亲那种决意痛苦生活的极端偏执。在得到他人关爱的时候,她甚至错乱了;虽然她小心翼翼,一旦被真情打动,那压抑的情感便顷刻间爆发了,她是多么需要被爱啊。然而,这是一个悲剧角色,在她短短的十四、五岁的生涯里,浓缩了强烈的恨与爱,她遭遇了魔鬼,也得到了天使的拥抱,最后被天使带走了。

  人物性格总结的并不细致完整,暂且写到这儿。谢谢。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二):利己主义与宗教精神的对弈

  在后记里有这样一段话:“瓦尔科夫斯基就是贪得无厌、厚颜无耻的利己主义的代表。阿廖沙和卡佳,代表天真的、率直的利己主义。娜塔莎对阿廖沙那种病态的、异常的、自我牺牲的爱,这种特有的利己主义使她对亲人的痛苦漠不关心。她(内莉亦是如此)的特点就是高傲而又冷酷地沉溺于受苦的利己主义中不能自拔。受苦的利己主义也是伊赫缅涅夫老人所具有的,伊万.彼得罗维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

  这段话着实令我震惊不小。自然,当时许多评论家的文字要求之刻薄龟毛,放在当下这个时代的读者看来,可能的确不好理解。但将所有一切人都斥为利己主义,都值得抨击,那什么是好的呢?这样看来,我们当下这个社会,这个心理不健康的,顾影自怜和难以沟通的小资情调统治的社会,岂不是利己主义已然泛滥?难道要回到共产主义的毛时代才是最好?

  归根到底,人谁又是不利己的呢?即使爱,即使宽恕,即使谅解,我们也只能把自爱的成分划一点出来,交付给为了使人世间更美好而彼此互相亲近的圣洁的精神——牺牲与宽恕。但正像大部分受宗教精神感召却无法全身心的、虔诚地投入到一个信仰体系中去的人一样,我们很难把自己彻底地托付出去,彻底地承认自己的无力——应该说,至少对于我,这是还办不到的。多年以来我一直坚信人是强大的,然而也是弱小的;人是脆弱的,然而也是坚强的。人本来就是个并非单向度的个体,如果真的完全承认自己的无力,作为一个人和一个畜牲究竟有什么区别?我不知道。

  小说让我感动地几乎落泪。这是在反目的父母依凭了“前辈”的召唤而选择抛弃怨恨,彼此宽恕的那一刻给我的震感,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受苦的利己主义的破除。我再次发现,太执着于自我,便太易步入那种所谓的自哀自怜的圈套,进而对周围所有人造成伤害。也许自我是不可能完全放弃的,但至少我们可以划分一部分出来,把它替换成神爱世人的谕示。爱越多,宽恕越多,慈祥越多,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好。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三):一定要做个穷人,不去求人

  以下只是书摘。

  是的,我像疯子一样爱着他,我自己也知道我疯了,不应该这样爱一个人。我爱得超越了常规……我过去就知道,甚至在我们最幸福的时候我就预感到,他只会给我带来痛苦和磨难。但是有什么办法呢?现在甚至为他而历尽苦难我也认为是幸福。难道我找他是为了寻求欢乐吗?难道我不是事前就知道,在他那里等候我的是什么,我在他那里将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吗?

  要知道,他曾经海誓山盟地说他爱我,许了很多愿:可是我对他的话一句也不信,我过去没把他的话当真,现在也丝毫没把他的话当真,虽然我知道他没有对我说过谎,而且他也不会说谎。我曾经亲口对他说过,我不想用任何东西来捆住他的手脚。这样对他倒好些:谁也不喜欢束缚,我就是头一个。

  然而,我还是乐于做他的奴隶,心甘情愿地做他的女奴,经受他加在我头上的一切,一切,只要他能够跟我在一起,只要我能够看着他!哪怕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也无妨,只要他能够当着我的面,只要我能够在他身旁……这不是犯践吗?

  居然愿意这样,这不是犯贱吗?也没什么!我自己就说这是犯践,如果他抛弃了我,我将跟着他跑到天涯海角,哪怕他推开我,哪怕他赶我走,我也认了。可是现在你却苦口婆心地劝我回去--如果依了你,会有什么结果呢?即使我回去了,明天还会再走,他一下命令,我就走;把我当条狗似的,吹声口哨,吆喝一声,我就会跟着他跑……真是磨难啊!我不怕他加给我的任何磨难!只要我知道,我在因地而受苦受难……啊,真是一言难尽啊!”

  我记得,我还忽发奇想,如果能够使用一种法术或者出现什么奇迹,使我把近年来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一股脑儿都忘了,那该多好;忘却一切,使头脑焕然一新精力充沛地一切从头开始,该多好啊。当时,我对此还存着幻想,希望能够死而复活。

  一些十分善良但是神经衰弱的人,有时难免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尽管他们十分善良,但却会沉湎于自己的不幸和愤怒之中,甚至达到一种自我欣赏的地步,而且他们在寻找机会,无论如何要表现出来,甚至不惜欺侮另一个清白无辜的,而且多半是与他最亲近的人。比如说女人吧,有时候她会有一种需要:硬要感到自己是不幸的和受欺侮的,尽管她毫无不幸可言,也没有任何人欺侮过她。许多男人也一样,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很像女人,甚至那些根本没有多少女人气的,并不软弱的男人亦然。

  不过我应该坦白承认:由于神经衰弱,也可能由于我在新居中的种种新感受,也可能由于不久前的内心抑郁,从暮色刚一降临,我就慢慢逐渐陷入我在病中每逢深夜如今常常向我袭来的那种心态,这种心态我称之为神秘的恐怖。这是对于某种东西的恐惧,这恐惧无比沉重地压在我的心头,令我万分痛苦,这究竟是什么,我也无以名状,它匪夷所思,在常态中简直不可能存在,但是它一定,也许就是此时此刻,便会幻化成形,仿佛公然嘲弄理智所能提出的一切理由,向我走来,而且像一个无庸置辩的事实似的站在我面前,阴森可怖,青面獠牙,铁面无情。尽管理智提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让我不必害怕,可是这恐惧在通常情况下还是越来越强烈,因而最后,尽管理性在这时候也许已经更明朗了,然而理性还是渐渐失去足以抵抗这种感觉的任何能力。这种感觉根本不听理性提出的理由,理性逐渐变得毫无用处,这种精神上的裂变更加深了生怕出现什么的胆战心惊的苦恼。我觉得这苦恼有点像活人害怕死人似的。但是,在我的苦恼中,到底将会发生何种危险的不确定性,更加剧了我的内心痛苦。

  我已经变了,不是小孩了,我已经尝尽了人间的甜酸苦辣。即使我装模作样地迎合他,他也会长吁短叹,哀叹那逝去的幸福,哀叹我完全变了,变得跑过去不一样了,从前我还是个孩子,因此他爱我;往事总显得美好些!可是往事如烟,不堪回首!啊,过去种种有多好啊。

  在某种情况下,钱有助于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地作出决定。

  一颗暂时纯洁地不让外露的心所表现出的这种奇怪的倔强,而且越倔,越死板,也就越强烈地要求一吐为快,于是这一切终于冲决出来,这时,这整个人便突然忘情地投身于这种对爱的渴望,内心充满了感激、眼泪和万般柔情……

  女人性格中有这么一个特点,比如说吧,如果一个女人说出了什么或者做错了什么,她宁可后来,在事后,用千般温柔万般恩爱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也不肯在眼下,在证据最确凿不过的时候承认自己错了,并请求原谅。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意料不到的事,把一切都弄乱了,搞了个底儿朝天。

  任何爱情都会过去的,而彼此的差异却会永远存在。

  说来也怪:现在,当我独自躺在病床上,被我挚爱和深深爱着的所有人抛弃——现在,有时候,有一件当时对我来说常常很不起眼,而且很快就被遗忘的小事,却会蓦地浮上我的心头,而且蓦地在我心中取得完全不同的意义,这意义是完整的,它向我说明了我至今无法理解的事。

  至于女人,她们在这样“发泄”的时候,还会嚎啕大哭,痛哭失声,而最多愁善感的女人甚至会闹到歇斯底里的程度。这事很普通,也最平常不过了,每当心里别有苦楚,无人知道的苦楚,想一吐为快,但又无人可说的时候,就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形。

  几乎从头一次见面时起,我就有一种不可克服的愿望,想让他属于我,尽快属于我,希望他除了我一个人以外,不看任何人,也不知道任何人……卡佳方才说得好:我爱他,就像我由于什么原因一直在可怜他一样……我一直有一种不可克服的愿望,当我一个人的时候,甚至满怀痛苦地希望他能够永远地非常非常幸福。我不能平静地看着他的脸,这样的表情谁也不会有,他一笑,我就浑身感到冷,发抖……真的!……”

  不过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仅仅爱他这一点:就这样,说不出道理,我爱他整个的人,要是他换了一个样子,有性格或者聪明点,说不定我倒不会这么爱他了。

  要做个穷人,要一辈子做个穷人,别去求他们,不管是谁来叫你去,也不管是谁来找你,都别会。你本来是可以到那儿去的,既有钱,又可以穿上漂亮衣服,但是我不愿意你这样。他们都是些坏蛋和狠心的人,你要听我的话:永远做个穷人,要干活,去乞讨,如果有人来领你走,你就说:我不愿意到您那里去了——这是妈妈生病的时候对我说的,我要一辈子听她的话,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四):可怜之人是否有可恨之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直在考量这句话的正确性。在陀氏的书中,第一次见识到这种人物:自己委屈牺牲而去成全别人,用痛苦精神突显自己的高尚伟大,自己落得个苦大仇深,对该惩罚的人一点用也没有。娜塔莎和涅莉就是这样的人物。这些小人物明明可以揭露坏蛋公爵的行为,却不行动,而是意图从精神层面上蔑视他们,是希望他们良心发现?可惜的是,不是一个层面的人物,怎能希望用同一标准去对付呢?对于这样的无耻之徒,只能以牙还牙,以血还牙,和他能讲什么道德,这样的惩罚只是自我惩罚罢了,对公爵有什么用?只能换来他的一声嘲讽罢了。

  书中最疯狂的人物我认为是公爵,公爵坏的彻底,通过向加尼亚淋漓尽致的揭露自己的恶行,引得加尼亚的痛恨而以此获得快感。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五):感情世界里的施与受

  万尼亚这位男主角一如既往被塑造成一大圣人,作为俄国作家,他似乎能看透一切,由此至终为娜塔莎的幸福奔走。我不喜欢娜塔莎,我喜欢涅莉。因也猜想,大多数人也都会喜欢涅莉,这类有血有肉难以抑制自己情感的小女孩。她倔强,宁当一辈子的穷人,向所有人乞讨,也不愿接受一个人的零星施舍。好像我也有这样的想法,有些东西可以向全世界做,就是不能向某一个特定的人做。就是小涅莉骨子里的这股气概,让她始终用犀利的眼神与她的敌人对望,但她还是吻了万尼亚。一直以来,她用强势压抑住自己的软弱,直至爆发的那天,她早已沦陷。

  有几份年轻人的爱情。万尼亚对娜塔莎,娜塔莎对万尼亚,涅莉对万尼亚,娜塔莎对阿辽沙,阿辽沙对卡佳,卡佳对阿辽沙。如果有些名字的施者超过了两次,那么表示他们中途下车了,他们是娜塔莎跟阿辽沙。

  书里竭力把娜塔莎塑造成一个善良又有思想的女性,但我由此至终对她没多大好感。她抛弃了万尼亚,她滚到了阿辽沙身边,想要用自己所有的爱去照顾一位轻狂的公子哥,而这位公子哥直率,也称任性,遂也离她而去。这期间,她一直手挽万尼亚,今天你在什么时候一定要过来一趟,明晚窗口亮了证明我需要你。为什么她不放他自由呢?她明白万尼亚还爱她,却狠心强迫他与自己分享跟阿辽沙在一起的喜悦激动,又要让他同自己经历被抛弃的悲痛欲绝。可怕的女人,可怕之处皆因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了坏事。

  阿辽沙在我的印象里,除了傻气的诚实外,就是谎话连篇以及男人外遇的典型。他挡着娜塔莎的面,把卡佳夸上了天。这是一位多么善良的人啊,我相信你见了她也会如我一般爱上她的。这样的真诚是可贵的,但未免太伤人。谁又能宽宏大量到接受自己的另一半在自己面前大赞情敌的好?谁也做不到,做到之人必是投入不够。而结局是怎样?娜塔莎猜到,万尼亚猜到,卡佳猜到,阿辽沙的父亲猜到,娜塔莎的父母猜到,任谁都猜到,只是阿辽沙被自己蒙在鼓里,既可怜又可恨。

  回到涅莉身上,她很爱她世界里的万尼亚,而曾经一度,我也以为万尼亚爱上了这位小姑娘。可是,到最后,我还是觉得他一直爱着的是娜塔莎,对涅莉,应该是犹如父亲一般的疼爱。

  抛开作者对社会罪恶的控诉,在感情世界里,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施害者是自己,受害者亦是自己。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六):До свиданья, дорогие

  Песни нашего века, Песни Юрия Визбора唱到【Мама, я хочу домой» 】了。

  特意先点开其他人写的书评看的,说实话,能不能来个专业人士的文?

  这几天也看了卡拉姆辛《苦命的丽萨》,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

  外国作家与中国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是否存在不同,存在哪些不同(题材,表现主题,语言特点,手法等)

  个人的感觉,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来不是一个能把十句话说成五句话的作家。就《被欺凌与被侮辱》来说,几乎是由各种人物对话组成。人物的大段独白不仅叙述了故事情节,同时也借由此对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腻的刻画(南江先生序中分析)。如此长而情绪激昂的对话(不确定是否是因为翻译技巧问题)如果出现在中国小说中,大家应该是难以接受的。首先,汉字的文字语言技巧不会认为说得越多就越有力;其次,中国小说写的是中国人的故事,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教导总体导致的是,内敛。我们不会看到哪个人表达爱情的时候会像傻逼一样大动作地(又是哭又是吻又是下跪)”我爱你,我可怜你“,国民的性格导致了文学作品中此种奇葩不会出现。(当然,不排除像小波这样的”性情“作家。话说回来,我也相信在我没看过的那么多书中肯定存在如此这般的描述,但是,总感觉这种事发生在中国的后现代社会。)

  看这种从我们小时候开始它就是”不朽的名著“的书时,如果在里面找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段落,总会觉得这本书到底还是值得读的——这些离我们那么远的伟大作家,竟然有一个点写到自己心里去了。(这么说起来显得自己好没文化,因为,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就是因为它写进了当时的人以及到我们现在的人的心里去啊!!)

  如果要我分析娜塔莎涅莉阿廖沙的人物性格命运,总不免会用到现阶段好粗浅的现世观的,容易忽略时代背景。以后再说。

  脑子里想法挺多挺乱的。修行不够,就到这。

  唱到До свиданья, дорогие了。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七):《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

  我们要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系列作品,西方文学老师首先推荐了这部小说,原因是这部小说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是比较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还比较容易看。一是篇幅较短;二是意思比较容易看懂。我拿到书后,先看了序。序里介绍,这部小说是作者整个创作生涯中的一部过渡性的作品,作者的思想以他被判刑流放为转折点,前后期有着很大的变化。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接着我看到他对这部作品过渡性的另一个解说,这部作品是作者的小说创作艺术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在这部作品中还存在着一些人物刻画不够鲜明,心理描写还不够多的不成熟,但在此后的作品里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都更加深刻更加广泛。这是我开始读这部作品前得到的一些粗浅的信息。怀着对这些信息该处以什么样的态度的疑问,我开始阅读这部小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很难像看其他小说那样坚持不动地读这部小说读上一个下午,里边的人物全都处在生病的,发疯的,困窘到绝境边缘的,卑鄙的,残忍的,羸弱无力的,精明的,感情复杂纠结的状况之中,里边的环境都是狭窄的,肮脏的,阴暗潮湿的,拥挤的,简陋的。整个城市老是灰蒙蒙的,充满了雾气或正下着阴冷的雨。我们的心灵无法面对这样一个绝望的世界很长时间,也无法承受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但当我一旦进入了这部书以后,也就无法因为心里巨大的压抑和痛苦而这样舍弃这本书,它里面描述的那一群被生活逼迫到疯狂边缘却依然坚忍地生活着的活生生的人物的悲惨命运已牵动起我悲悯的心。在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系列的几本书后,发现这种像他的作品中所描写的感情一样纠结的阅读心情一直持续着。渐渐的我开始更深地体会到他作品的独特魅力。在读完这部作品一遍之后,只是得到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感受。第二遍是在紧跟着第一遍后粗略的重读了一遍,概括出了每一章每一节的主要内容,对内容加深了印象,但对里边思想性的思考还是零碎的,片段的,比较片面的。于是我又接着读了后边老师介绍的《罪与罚》和《卡拉姆佐夫兄弟》,这样一经过比较就发现了很多这些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大体上就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整体特点了。在本篇中主要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第一是,这几部作品都有复调的特点,在《被欺凌域被侮辱的》里已经表现出来,在《罪与罚》中表现的最明显,由于我没有拜读过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那个理论的概念没有很深刻地思考分析过,我这里所说的复调特点是我自己通过对小说的细读,体会出来的一种朦胧的概念,是我自己理解的复调的概念。在《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中作者作为一名叫万尼亚的主人公进入小说,成为小说主人公之一,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平等对话。他的重要性在于,作者使他与小说的其他主要人物很自然的建立种种关系,使得他得以从各方面了解整个故事,但他无法把握整个故事,作者的声音只是体现在万尼亚一个人身上,他无法控制其他人的声音,他的思想观点只体现在万尼亚身上,作为里边的一个角色与其他人物平等对话,小说中各个人物各有自己的声音,都不受作者的控制,传达作者的某些思想,所以当作者通过万尼亚发表观点时,其他人物就会反驳他,不听他的话,甚至把它的观念推翻。就像在《卡拉姆佐夫兄弟中》作者主要要通过这个家族的故事宣传一种忍受苦难求精神上解脱的基督教精神,但他是通过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结果来传达这种精神,而在具体的人物上没有去主导他们,作者通过里边的善良、纯洁、博爱的阿辽沙传达了他的观点,但同时又让其他主人公发表了自己的反驳意见,甚至阿辽沙自己也在长老死后,陷入对这种观点的质疑和矛盾之中。在《罪与罚》中主要体现出了作者让各种声音同时存在,各执己见,没有谁是主导。我想这种客观地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同时存在,而不受作者的操控,作者只是被动的接受他们的各种言论。没有主导意志,同时自己的观点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声音与他们平等对话的模式应该就是理解中的复调吧。

  首先,这种复调的模式比起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大师自己操控整部作品,俯瞰人间,有自己主导一种基调,其他人物都是配合、衬托这种基调的手法。是一种更客观的批判现实主义,他忠实地描述当时社会上,人们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的各种观念极其矛盾冲突,更具现实感。

  其次,这种人物各自主导自己的言行,作者只是一个旁观者恰巧目睹了人物的事件的这种表现手法,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就有重要的意义。使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更具鲜明,生动,更具现实感和批判性。

  另外,作者客观的描述人物思想观点,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显现其中其不合理的地方,和逐渐的变化,在最后或者走向死亡,或者回归作者的观点。作者在这种事件的描述中突出人物的思想有叛逆走向统一的一个变化过程,经历的各种悲惨的事件,逐渐促成这一变化,最终故事的结局体现了作者的忍受苦难求得解脱的思想。这种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描述一方面有利于巧妙的传达作者的思想,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加深了作品的深度。

  第二,在作品结构上,作者都采用多条线索穿插并行的方式,一条主线索,下连接着两条或者多条次要线索,随着故事的进展,主线索把不同时期出现的多条次要线索,带动起来,穿插并行,最后将它们都与主要线索统一起来。这样的形式,在我看来,是有利于更广泛的反响作者看到的,他觉得不得不反映的悲惨的下层人民的状况。增加了故事内容的复杂、丰富性,也提高了反映社会现实广度和深度。

  第三,在作品题材上,通过这几部典型作品,发现作者主要描写的是彼得堡的事情,主要人物是被挤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的悲惨生活,这些人都不是生来就处在悲惨的环境中,而是在社会的变革中,在各种感情的纠葛中,被生活,被社会的上层,被纠缠着自己的各种感情,和这些虽然贫困却依然清高的人格一步步逼入困境,在这样的落差中,形成一种张力,使他们的悲惨经历更加深刻。作者描写他们在这些困境中的挣扎,反抗。被压扁或获得升华。描写他们的性格,在性格中作出暗示,最后让他们找到上帝来依靠获得拯救和解脱。作品中充满越来越浓重的宗教拯救心灵的情节,在《被气领域被侮辱的》中只是淡淡的宗教情结,在《罪与罚》中,整个故事本身体现了一阵宗教教育的情结,在,《卡拉姆佐夫兄弟》中出现了大量的基督教教义说教的篇章和短对话和辩论,这也成为这部小说的缺点。

  第四,大量的细致的心理描写,作者主要是对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进行大量细致的心理描写,几部作品中描写的主要人物都是被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悲惨的境遇所折磨的精神近乎崩溃的,或者患有羊癫疯,精神不正常的人。描写这样的人物采取大量的心理描写的选择,我想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些被重大的事件深深地刺伤神经而疯狂的人,是最可怜的,作者的思想深度决定他的眼光、视角选择了这样的人物来进行描写。而这些疯狂的人的心理都非常丰富的,都是经历过很多悲惨的事情,隐藏着许多惊人的秘密,心理承受能力超过了极限而发疯的。他们经常会有梦呓,头昏产生幻觉,胡思乱想的情形,所以作者要描写这样的人物自然会把重点放在对他们内心秘密的探索上,就自然要重点描写他们的梦,他们的幻觉和他们的心理活动。这是对从作者角度出发对被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俄国人民被生活逼迫的疯狂的心理的描写,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作者反抗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描写自己内心的活动和内意识的流动的心理描写是不一样的。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心理描写的探索对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家心理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五,在人物的刻画上,有一定的基础模式,作者在这几部不同故事题材的作品中创造了几组对应的,具有相似品质形象和象征意义人物,并且是在逐步的发展当中,通过这一几组人物的设定作者体现怜悯和批判的取向和所要传达的思想。

  如《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中的娜塔莎,《罪与罚》中的索尼娅和《卡拉姆佐夫兄弟》中的卡捷琳娜是一组;这一组中的人物都是漂亮的年轻姑娘遭受爱情和家庭所带来的两重巨大的苦难和侮辱,依然善良的悲悯的,坚强的生活着的形象。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中的卡捷琳娜与《罪与罚》中的杜尼娅,《卡拉姆佐夫兄弟》中的丽萨是一组;这一组人物也是年轻漂亮的姑娘,她们并不出身低微,没有经历特别大的苦难,而心地善良,纯洁,为他人着想,受他人喜爱的人,她们最终的结果也是比较幸福的,这是作者给人希望的一组人物。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中的公爵,《罪与罚》中的卢任和《卡拉姆佐夫兄弟》中的斯迈尔加科夫是一组;这一组人物都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侮辱悲惨可怜的人的卑鄙形象,一组一人一个比一个更卑鄙也更复杂,作者对这些人由充满愤怒到最后充满悲悯,在最后一部作品中,作者体现了对斯迈尔加科夫既痛恨有悲悯的情感。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中的伊赫缅涅夫,《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卡拉姆佐夫兄弟》中的米卡是一组;他们是一组属于各个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的,但都遭遇生活的巨大苦难被贬入社会底层的男性形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中的万尼亚,《罪与罚》中的拉祖米欣,《卡拉姆佐夫兄弟》中的阿辽沙是一组;这一组人物都是与事件无关,但与事件牵涉的人物有关,并关心这些事件的人。在小说中是串联各个故事,拉通各条线索的,目睹整个事件进展的重要角色,《罪与罚》中阿斯科尔尼科夫在病重时,个情节的进展主要有拉祖米欣推动。这些人物也起到代表作者言说的作用。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中的涅莉,《罪与罚》中的卡捷琳娜,《卡拉姆佐夫兄弟》中的格鲁什卡是一组;这一组人物是各小说主情节下的第二条线索的主要人物,这也是一组属不同年龄层和社会层的女性形象,她们都身处社会底层,与上层社会有各种联系,都身世悲惨,性格古怪,受上层社会的欺压,涅莉在隐忍中死去,卡捷琳娜在忍无可忍中发疯,疯癫的反抗过后死亡,格鲁什卡在经受苦难后就开始反抗,最后受到爱情的感化。

  第六,描写的特色,在几部作品中,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小说重人物描写,不太重视环境描写,他的小说都没有什么景色描写,环境描写也没有像巴尔扎克那样花打断篇章精细的描写,相对比较简洁,在作者的笔下,那些人物所处的地方都是陈设简单,阴暗潮湿,狭窄拥挤的,街上老是灰蒙蒙的,或者下着雨,阴冷的。作品中也很少对人物长相和穿着的细致描写,作者应该说是重视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而不太注重与此无关的外在。这与其他的现实主义作家是不同的。这种侧重是不同于其他现实主义作家的另一种反响社会现实的一种方法,这种侧重反映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不同于巴尔扎克笔下现实的另一种广泛而更显深刻的现实。这种重情节,重心里活动而淡化外在描写的反响方法也与后代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反映方法相同,这其中有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影响成分。

  第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的故事发生过程的时间跨度都很短,作者选材的时候,有意选取那段事件密度最大的时间段来描写。作者把这个很短的时间跨度拉开,很长的篇幅来描述这样一个很短的时间跨度中密集发生的几个相互关系、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事件。这样一种集中与这样一种延展得结合很有特点,既不会使小说情节显得拖拉乏味,也是事件过程得到细致的反映,给细致的心理描写留出了空间,从而鲜明的突出人物的性格,对现实的反应更加广泛深刻,集中了情结的冲突,使主题更加深刻地突显。

  第八,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对情节的推动方面有一种杰出的特色,在几个故事错综进展的描写中,作者不慌不忙,一步一步推进,但仔细看了他推进的每一步都是重要的,起关键作用的,没有累赘的情节。在推进的过程中,面对悲惨、沉重、复杂纠结的情节,作者有意描写一些舒缓情绪的,苦中作乐的画面,给小说中的人物也给读者一丝希望,鼓励读者继续读下去。在推进惊险、神秘、具有决定作用的关键情节时,作者或有意跳出来卖关子,或插入另一事件的进展情节, 设置悬念,引诱读者进一步读下去。虽然他描写的故事都很悲惨,但都很生动,跌宕起伏,能够吸引读者。他的杰出著作《罪与罚》中,这种悬念的引诱和情节的舒缓交错表现的最淋漓精致,为后来的悬疑小说创作提供了借鉴。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八):再读《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她一开始就总是幻想着一种尘世的天国和天使,她的爱是忘我的,她的信任是无限的,她日后之所以发疯,并不是由于他厌弃了她,而是由于她受了他的欺骗,由于他居然能够使她受骗并遭到抛弃,她心目中的天使居然变成了粪土,而且还污辱她,欺侮她。她那浪漫主义的荒唐心受不了这种居变......她把金钱视若粪土,拒绝接受,为的是拿她高尚的情操来压倒欺骗了她的那个人,为的是可以把他当作偷了她的钱财的贼,并且得到鄙视他一辈子的权利。”

  “哪怕我们受了欺负,哪怕我们受了侮辱,就让欺负和侮辱过我们的那些高傲的,目空一切的人现在去得意吧!让他们向我们扔石头吧!别害怕,娜塔莎......我们要手拉着手一起走。”

  这非凡的艺术力量!这庄严的、痛苦的形象!

  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呢?在那个人主义的、毫无结果的反抗之后。

  面对侮辱与损害,用倔强的忍受和高傲的蔑视来对待。用我们同类之间相互的爱和宽容来承受这一切。我们屈从于现实,但我们的心依旧不会低头。

  践踏别人,或者被人践踏。除外还有第三条路吗?人啊。宁可做牺牲者,也决不能做刽子手,宁可被人践踏,也决不能践踏别人啊。

  于2005-01-12 16:19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九):父女情

  此书阅读,大概耗时7小时。

  这一次,大胡子同学化身为俄罗斯版琼瑶阿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故事的故事的故事...

  作者在此书中大量采用“对话”推进剧情,有时候一个人一气儿要说1页多,不,不是意识流(意识流是神经病才玩的把戏!),然而对话很吸引人,内容之中,也极少涉及时政和社会乃至哲学的思考。

  文中假托“我”,也就是作家之口,讲述了三对父女(女1,2,3)的离合悲欢。

  因为“我”需要讲述,所以“我”要出现在很多场合,这导致剧情有时候看着并不合理,况且,这第一女主人公的爱情,实在不能服人。

  不过,感谢上帝,大胡子让第一女主人公(女1)最后活着结尾,并且以精彩绝伦的“父女冰释前嫌”大戏(见书摘2),重磅的压迫和蹂躏了读者(HH)本来就已经稀碎的纠结的心!

  那么,另外两位“女儿”(女2,3),只能对不起了。

  年纪最大的“女2”,在弥留之际,得到了父亲的原谅,只是这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无非给读者一个慰安的理由。

  年纪最小的“女3”,一直到死,也不会宽恕其父亲对她和她母亲(女2)所行的罪恶。

  自然,女1也永远不会宽恕这个人,因为这个人用种种手段拆开了其子和女1的“并不服人”的爱情。

  如果是快意恩仇版,自然结局是“这个人”去死,然后皆大欢喜。

  然而,再怎么不舍得,作家的笔依然无情的“杀死”女3这个角色,而把她父亲留给上帝,去接受他所应得的最后的审判。

  文中,某些角色说话的时候偶尔夹杂一两句法语,这个剧情穿越到我天朝,那是会收到批判和批判以及批判的啊!

  很想问问作家:杀死一个“女3”,该有多难?!

  5分,推荐购买

  (我看的是河北教育版 名: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

  书摘1

  您是文学家,您应当了解大千世界,而您却总是独来独往。我现在不是说松鸡,而是说您..........(这句太恶搞了...)

  书摘2

  啊,感谢你,上帝,这这一切,为这一切,为了你的发怒,为了你的仁慈!也为了你的太阳!在一场雷雨之后,现在它重又照耀着我们!为了这一刻的到来,我感谢你!啊!就算我们是被侮辱的人,就算我们是被损害的人,但我们现在又在一起了,让那些傲慢的、不可一世的人,那些侮辱过,损害过我们的人,现在去洋洋得意吧!就让他们朝我们扔石头吧!别害怕,娜塔莎......我们携手并肩一起走...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读后感(十):双重人格

  上次在豆瓣上看《老人与海》的书评,然后看到某人的书评说海明威、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描写心理的三大作家,不过各自的出发点不一样。海明威他运用内心独白,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他致力于的是人的灵魂与道德问题的探究。运用的是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心灵辨证法”的心理描写技巧,即从体悟与解剖自己的心理开始,推己及人地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通过描写心理变动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演变。在这种心理过程本身及其形态和规律中描写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是怎样演变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来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

  而陀斯妥耶夫斯基就是一位善于心理描写的大师。其手法被称为“心理挖掘”。因他善于探索心灵的奥秘。陀斯妥耶夫斯基常以“双重人格”为主题,进行浓重的幻觉想象和对病态心理和性格分裂的描绘,甚至是“潜意识”描写精雕细刻人物内在本性和精神状态的矛盾变化,并将人心里的罪恶毫不留情地揭示在读者面前至于残酷的程度,在人性的敏锐剖析里凸现生活内在的本质及其深刻非凡的哲理含义。

  因此就从图书馆借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和《被欺凌和侮辱的人》,前者没看多久,不知是因为浮躁还是翻译问题看不下去。于是拿起后者,后者翻译还不错,很贴近。

  我最欣赏的是207页万尼亚和卡佳第一次见面时,万尼亚对卡佳的分析,还有就是万尼亚和公爵在一起吃饭的情节,公爵一点也不掩饰自己卑鄙的肮脏的心灵,全盘托出。这两处可谓精彩之极。

  很是惊讶万尼亚竟能把卡佳性格及卡佳和阿廖沙之间关系剖析的如此透彻。还有惊讶于世间竟有如此想公爵这样卑鄙无耻的人。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不愧是大家,把人性的双重人格描写的淋漓尽致,多出出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用一个现代人的词语就是“纠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