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24重人格》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24重人格》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1 21: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24重人格》的读后感10篇

  《24重人格》是一本由[美] 卡梅伦·韦斯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4重人格》读后感(一):入门了解人格分裂症

  看了豆瓣的评分,抱着了解人格分裂症的初衷阅读了这部电子版的书。如果是从医学角度想弄清楚人格分裂症有效的治疗方法,那还是别费力气了,因为本书基本只涉及到人格分裂症患者如何得到家人的谅解以及如何与不同人格和睦相处的阶段。但如果想先弄明白什么是人格分裂症,或者人格分裂症到底有何症状,本书倒是介绍较为详细。还有书中有些小细节感觉比较特别。一是当主人公被人格分裂症折磨,处于治疗中时,他的妻子不光是用大部分时间专门陪他和孩子,还坚持每天下午保持自己的活动时间,去锻炼。在这里我不是为了批判他爱人自私,而是很欣赏外国人那种保持自我的精神。表面看来也许缩短了和照顾病人的时间,但是其实一定时间的自我正是调整心态,为更好照顾病人创造机会。另外,我还十分羡慕的是国外的保障制度,因为即使主人公得了严重的分裂症,他们家还有一个孩子要照顾,即使这个时候他的妻子被迫从家庭主妇转换为上班族,但她却不用为赚取整个家庭的消费而去打很多份工。我想,如果这是在我国,不知道家里的另一个人得多么没日没夜地去挣钱啊!总之,本书不失为入门了解这一病症的书籍!

  《24重人格》读后感(二):心理自疗模板

  快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此书竟然有30W字,但其中真正落实到描写心理学知识的篇幅并不多。作者用一种写小说的笔法来写一种心理学病例,想法不错,不过会让我这个读者越读越有此书为纯心理学小说的错觉.

  我读到此书的尾声时,才被一个句子引起共鸣,令我觉察到这不仅是治疗多重人格的途径,同时也是自疗心理障碍的重点突破口。

  “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谅解,接受和自我的重建” (P369)

  一直以来,每次尝试去宽慰别人的内疚,自责的情绪时,我都会首先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所犯下的一切无意识的罪过,并不值得他们感到内疚。有的时候,内疚感并不会体现你强烈的责任感,而是一种人们对自身处境认识偏差或者误解的感受。

  有的人,可能会因为自己无意做了不该做的事而内疚,更有甚者,因为自己喜欢上了一个不应该喜欢上的人而自责(本人从前也深受其害)。如果没有人引导加以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感情的本能反应,很有可能他们将来的生活都会深陷于感情挣扎的苦海中无法自拔,认为喜欢一个不应该喜欢的人,是一种罪恶,以至于最后产生了恐惧爱情条件反射

  学会用温和的态度面对不堪的自己,理解自己犯下的错误,认真对待,但并不过度的放大错误的严重性,对于心理自疗的第一步,至关重要

  书中的主角卡姆,就是一直无法接受自己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身份,而导致许多的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反应,分身的自残,暴怒,反抗,最终妻子差点阴差阳错的投入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中,一切皆由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而起。

  当你了解了自己的错误,或者疾病,不完全是自己的错误,并且适当的降低自己对于心理疾病的自我暗示,就已经开始了一个接受的过程。 接受,意谓你不仅仅是原谅了自己,更代表你坦然的看待自己的错误。坦然不等于盲目,它不仅建立在谅解之上,而且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症结所在。 卡姆在原谅,并且承认了自己的人格分裂后,心态明显比之前好转许多,书中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他对于自己的承认和谅解,而“接受”这个环节是与前者很紧凑得结合在一起,可见如果能够迈过自责的大关,接受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能像卡姆一样幸运的遇到几位优秀的治疗师,那会对治疗非常有帮助。

  最后是自我重建。 在你谅解,接受自我的问题之后,你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一想到自己的问题就如热锅上的蚂蚁一下跳脚。面对难以改变的自己,你会更倾向于把自己的棱角尽量磨平,尽可能让自己的和普通人一样。由于你已经接受了事实,心底未必寄托着完全根治的希望,这反而能使你达到最佳的自疗心态。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某些心理疾病是过度放纵或者压抑人性劣根所造成的,例如强烈的嫉妒感,占有欲。也许经过这三个过程后你仍然是个心理疾病患者,但过程却可能使你深刻的认识到包容人性中那黑暗部分的重要性。

  《24重人格》读后感(三):嘿,你的记忆还好吗

  “他最初的记忆是不是他记忆中的第一件事,或者他记忆中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心理学家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记忆中对于未来生活的影响有多大。” ——阿弗雷德

  最初的记忆真的很重要吗?狗血连续剧里,多的是车祸失忆、跳崖失忆的人,也多的是大声嚷嚷“你没有完整的记忆,你就不是完整的人。”的无所事事主角团。可是,完整的记忆真的就这么重要吗?

  卡姆封存了幼年遭辱的记忆在他的分身里,从而得以幸福快乐的学习成长、娶妻生子。没错,他是丢失了自己最初的记忆,却也得以逃离黑暗,在阳光下生活了这么些年。无论是从哪个方面看,他这记忆也丢的值!

  而今,却因为一个两个分身的不甘寂寞,他又得重新面对不堪的过去——面对自己曾经遭受过外婆和母亲两个本因敬重的长辈的猥亵。这样的记忆,找回来又有什么用呢?

  我其实一直有想过,如果最初,卡姆分身讲述童年噩梦、演绎不堪过去的时候,卡姆的妻子瑞琪能够当机立断,否认这些没有依据的事实,事情的结果又会不会不一样?你知道的,心存侥幸,人之常情嘛!胆小的人,想的永远也是逃避,就像我,就像我们中的大多数。不过幸好、幸好瑞琪选择了直面恐惧,即使这个恐惧背后,是一个家庭更大的痛苦与不堪。

  众所周知,即使是捕风捉影的事情,说多了,也有可能扭曲成“事实”。那么也不难想象,一次又一次从你自己嘴里出来的的讯息,无论真假,即使再不理会,也永远会是你心里的一根刺,不拔就只能生根。

  这个世界是不是公平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个人有过多颓废绝望,就能有多么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心与勇气。而曾经的画地为牢,也将在他的不断成长中,一一破除。

  你便看吧,那颓废迷茫的卡姆,看过那盘自愿录制的录像带,听过自己人格的发声,谈过和妻子始终不愿面对的现实后,他不是终于鼓起勇气,要找回过去那个幸福三口之家的男主人吗?这世上的事,哪有什么难与不难,你不去面对,凭什么品评难易。

  你说记忆吧!要么就封得死死的,待到合眼那日,也不要出来作妖。要么就得和卡姆一样,连根拔起,不要让过去,困扰你的现在与将来。

  嘿,你的记忆还好吗?

  《24重人格》读后感(四):DID病因、治疗关键小结以及有关瑞琪

  这本书是一本半自传体的小说,就像是用放大镜来仔细看看人格分裂时的状态,

  治疗过程以及伴随着的家庭生活。作者既有严重的DID,

  又是在病魔抗争的过程中成功攻下学位的PsyD。

  ----------

  如果你只想看看本书写了啥,那就看第一章和最后两章即可。

  第一章,把24个分身都拿出来说了一遍,最后两章是对治疗结果的总结。

  DID引起的原因、治疗的方法、治疗之中的关键以及作者完成本书之后的病情如何。

  ----------

  书上很玄妙,每一次身份转换的时候写得特别夸张【我是这么感觉的】,

  嗖的一下浑身无力,意识模糊,本我后退,分身出现,行为举止改变,

  而亲人主治医师喊他的时候,他又会嗖的一下回来,然后逐渐恢复意识。

  尽管作者除了结尾几乎都是极端痛苦的,但不得不说,最后站在大海前,

  感受分身存在的场面让我脑补成了科技片:嗖嗖嗖,分身全部出动

  (这是不可能的,就一副躯壳,一个一个地出现)面对大海,

  不同年龄、性别、穿着打扮、性格的25个人酷酷的独领风骚

  有没有一种鸣人分身术的赶脚。

  ----------

  病因:

  幼时遭受虐待&否定。

  儿时遭受虐待,尤其性虐待,再尤其乱伦,作者的家庭混乱至极,

  而其中对他打击最深的就是他的妈妈了,有人说,这算是一种最终极的背叛

  时间发生是,为了保护自己,以免让自己沉溺在这个恐怖的经验中,就会设法让自己“分离”

  而儿童时期,因为自己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所以更容易产生人格的分离。

  否认,就是你否认你有病,否认他们的存在忽略他们的感受,他们就会作妖。

  最激烈的会通过自残的方式引起你的注意,比如作者拿刀划开胳膊,挠脸,

  最严重的一次,那大锤子把自己的手给砸了,还好受力面比较大。

  ----------

  治疗方法:

  1.亲人无私的支持,分裂的人格也是人,他们也希望获得同等的待遇;

  2.承认:承认发生过的事实,承认分身的存在,承认你是个DID;

  3.心理医师的介入,药物等治疗手段。

  ----------

  书上说,DID平均得在精神病院呆7年,才会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突然觉得得了这病,真没法儿活了,有时候,别人都不会相信你得了这种病。

  再来说说他老婆,作者生病16年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你要问这都能忍?

  那我不得不说,其实从中间都结尾部分,我真是不乐意看见她。

  表面上说,我不排斥你的分身,我欢迎他们,实际上排斥的要死,

  一直不愿让他们融入她和卡姆的生活,也不让卡姆那些与他儿子年龄相似的分身出现。

  小孩子没那么弱好伐?小孩子比你忠实的好吧,因为他就这一个爸爸

  因为作者的病,她们搬了家,然后因为痛苦(这痛苦我可以理解),

  找了安迪做自己的朋友,她始终在强调,他们只是朋友,没有出轨。

  但开始她就说了,她知道这是一场危险的游戏,走在出轨的边缘,

  你要是受不了痛苦,直接走就成了,惦记着这个,放不下那个,

  精神出轨就不是出轨了么!最后还跟安迪说什么,我们还是朋友啊!

  实在受不了,但作者对他老婆一直都是感恩态度

  虽然实在无法用作者切身的角度去理解,但感情感情和感恩不是一回事儿啊!

  [1]: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97564/

  《24重人格》读后感(五):调控分身

  当读完这本书时,我学到了有关人格分裂粗浅的科学知识。

  1.分身之间的帮助:这里我主要介绍克莱与利夫。克莱在认识了瑞琪之后与她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克莱也逐渐习惯自己的庞大的身躯。如果瑞琪需要卡姆时,他也可以叫醒卡姆。利夫则在卡姆工作时给他动力,并且他还会时常管理其他分身。我想能有这样的分身对于自己来说就像是一个多年来的挚友。

  2.人格的可调控性:首先是被动调控(自己想出的名词,未必有科学性),在这本书里的瑞琪与克莱之间的谈话可以清楚的分析这个问题。那天卡姆回来后很疲倦,突然他浑身一颤抖,他的一个分身出现了,他与瑞琪进行了交谈,起初他很害怕,但是在瑞琪亲切的安慰之下,他渐渐变得与瑞琪有感情。然后瑞琪读故事书给他听,瑞琪对他说能不能让卡姆回来,克莱点了点头。其次是自己调控,在加州的一个便利店里,卡姆i准备买汽水,但是那一刻,他忘了要买什么,那里的老板恶狠狠地瞪着他,认为他是小偷,卡姆忽然浑身一颤,巴特出现了,他向那个人投以更为凶狠的目光,那个人往后一退,这时巴特开始教训他,对他说:"现在你应该很有礼貌的对我说,先生你要买什么?巴特又直瞪着他,那时,那个老板已经吓得直哆嗦。当卡姆买到饮料时,他的分身开始交谈,有人在抱怨巴特太粗鲁,有人认为他做的太对了

  3.分身如同鲜活的生命:这里我介绍分身斯威奇与医生珍娜的一段对话。珍娜静静地和斯威奇谈话,说道:“孩子你有什么苦衷可以说出来,如果拿卡姆宣泄感情使一个人变得痛苦,其他分身又会怎么想了?他们会喜欢你吗?他们都需要共同拥有身体。你说对吗?斯威奇渐渐把头抬起来了,但依然不高兴的对珍娜说:”其他分身不会生气的,他们都埋怨卡姆,因为卡姆现在总不让我们出来,总是在埋头苦学,我们也很苦闷,我们也有生命,我们也需要出去透气啊。隔离来看,这段话是分身斯威奇的说出来的。整体来看,这是卡姆人格的矛盾之处。

  这本书也多次谈到卡姆不愿意接受事实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体谅他的做法,在童年被性侵确实令人痛苦,但如果持续这样,受伤的还是卡姆。他必须承认分身的存在,并且要与他们成为朋友,不能压迫分身。这样做他人格的分裂与矛盾也会减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