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收纳的艺术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收纳的艺术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3 2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收纳的艺术的读后感10篇

  《收纳的艺术》是一本由[日] 铃木尚子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收纳的艺术》读后感(一):收纳到底是一门艺术还是邪术?

  少装主近来经常听到身边朋友吐槽——

  “我老婆为了收纳家里的东西买了一堆收纳用品,现在我家最大的问题在于收纳这些收纳用品……”

  “收纳的艺术已经拯救不了我了,我需要收纳的邪术。”

  “我每天不是在找东西就是在找东西的路上……”

  所以,倡导简单简约、轻松自在减法生活的少装主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家处于如此这般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少装主潜心研究市面上各类收纳大法之后,强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日本生活整理收纳师铃木尚子的一本书——《收纳的艺术》,旨在破除“收纳”这个当代迷思。

  《收纳的艺术》读后感(二):跟高手妈妈学收纳,让你跟“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韩寒说:我理解的生活,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但就算满屋子都是你喜欢的,因为你的东西堆的到处都是,就算想找件喜欢的裙子,翻箱倒柜找半天也没找到;孩子问你“我喜欢的小车子呢”,你想不起来放在哪,又开始找找找,时间不知不觉就浪费了。

  来看这位高手妈妈,铃木尚子,两个孩子的妈妈,作为日本生活整理收纳师协会的资深生活整理收纳师,从事整理与收纳的顾问工作。另外也是私人衣橱收纳认定讲师,教授服装搭配与衣橱整理收纳。

  跟她来学习收纳吧!

  1、先整理什么?

  先整理自己。不会整理的人,往往不擅长安排事物的优先顺序,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必须有的事物。

  铃木尚子在《收纳的艺术》中说到:“要是整理不好看得到的物品,当然也就无法整理好看不到的时间、信息和人际关系。”

  在整理的过程中,简单的步骤是弄清楚物品是否需要,并按照使用频率的高低,将物品依次收纳好。其中最重要的是“选取自己最想珍惜的东西”,这项能力可以衍生出决断力,从而活用于其他场合。学会整理之后,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很自然地就可以看出什么是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

  而且,整理东西的习惯也是对孩子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整理这项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人很难得到所有东西,也可以作为孩子选择最佳方法和人生道路的练习。

  1)你整理不好是什么原因?

  不会整理的人有很多,《收纳的艺术》归类为这五种原因:

  不确定物品的放置地方;

  用完不放回原处;

  不考虑物品的用途;

  购买方式有问题;

  时间不足。

  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做不好某件事后,接下来再试着向下挖掘“怎么做才能做好”。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

  2)什么会让你觉得心情愉快

  开始整理之前,把这个要求反复的提醒自己,就会在心中逐渐浮现出你所重视事物的选择判断标准,也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明确的人可以迅速选择出需要的东西,而价值观模糊的人,常常无法判断物品是否需要,最后只好不断地重复整理。

  同时,了解家人的价值观,试着去磨合,这样才能皆大欢喜

  2、整理就是扔东西吗?

  并不是。整理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东西都有处可寻。不是一边判断着“要不要”,一边想着要收到哪。

  收纳是选择的技术。准备收纳的时候,我们总想着买哪种收纳盒比较好,但很少有人想盒子里面都装些什么。

  从家里已有的物品中,只挑选出今后生活的必需品。过着美好生活的人,很擅长只选择自己喜欢且经常使用的物品。舒适的生活是由日常中各种“喜欢”的东西集合形成的。为了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一定要学会这项选择的技术。是不是有种“技巧未动,理论先行”的感受。

  不要轻易买买买,如果你想过上舒适有条理的生活就不要随意让物品进入家里。本来整理就是件很难的工作,如果一边整理,一边让新物品进入家里,那永远都整理不完。

  3、脏乱是可以传染的,整洁也是,想培养孩子好的整理习惯,就去影响他。

  1)全部拿出来后,去选择与分类。

  把家里的东西全部拿出来,如果精力有限,就先从首先,试着从衣橱、厨房这类在一个地方就可以整理完的地方开始吧。

  特别是专属于自己的衣橱,通过衣服可以面对自己,从收纳的角度来说,也推荐从它开始。

  并不是“要丢弃什么”,而是通过选择什么,来让自己的生活发生变化。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以喜欢/不喜欢或使用频率来分类。建议在适应这种分类之前贴好标签,使物品可视化。

  2)犹豫不决的东西就临时放置。

  一边选择物品,一边考虑最佳的收纳方法,是非常困难的事。可以先选择必要的东西,改天再从容地考虑收纳方法。因此,在选择工作完成以后,要将物品暂时放回原来的位置。

  通过临时放置,可以发现迄今为止没有注意到的想法,完全了解自己拥有的物品后,把物品放回原处时,脑海中就会开始产生。

  要在所有物品都临时放置妥当之后,再购买收纳用品。临时放置时使用的空箱子或收纳用品,需要选择没有什么颜色、文字的。这是为了避免使还在整理过程中的房间看起来更杂乱。在箱子上贴好标签,明确其中放了什么。

  3)然后决定位置与收纳的方法。

  先想想要东西还是要空间,根据帕累托法则:“80%的生活由20%的拥有物决定”,来决定物品位置。

  每天必须使用的东西,应该放在容易看到、易于拿放的地方,这样可以大幅减少生活的压力。

  一般情况下腰部以下平视位置放置常用物品;伸手可及的地方放置使用频率低的轻便物品;需要稍微蹲下才能碰到的地方放置使用频率低的重物。

  收纳并不需要很麻烦,基本有三种:使用柜子;使用抽屉;吊、挂。

  使用柜子

  *选择有活动隔板的柜子。

  *使用颜色统一的收纳盒或收纳篮,里面的物品不要叠放。

  《收纳的艺术》读后感(三):如何搭建行之有效的收纳结构?

  我看过不少关于收纳整理的书,比如《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断舍离》等,她们并不是纯粹的收纳书,而各有各的特色,给了我不少整理甚至人生方面的启发,对比起来,《收纳的艺术》更“专业”一点,作者铃木尚子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给了我们整理的技巧,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那么,如何做好收纳呢?

  一、明确收纳的目的。

  如果仅仅使用各种各样的收纳工具或者方法,那就陷入了为了收纳而收纳、永远维持不了整洁、循环收纳的怪圈,真正的收纳是把自己的人生投射到家中,让自己的梦想随处可见,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

  对比《断舍离》的核心——扔,《收纳的艺术》更有章法,铃木尚子把家看作一个系统,建议收纳者在收纳前先问问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想做什么呢?”她认为只有在明确整理的目的之后,才能根据目的规划整个家的布局,从而决定如何收纳。

  收纳目的是战略,而收纳术是策略,有了方向,才知道做什么、不做什么和怎么做。

  二、到底为谁整理?——明确收纳的主体。

  如果只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收纳,通常导致只有自己可以取放物品,除了自己,没有人知道东西在哪里,自然,家人也不知道东西的归处,屋子乱也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想起网上一个段子:孩子总是问妈妈:“妈我袜子在哪儿?妈我指甲刀在哪儿?”虽然这段子是为了说明妈妈的重要性,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家中收纳的主体往往只有母亲,其他家人没有参与进来的情况。

  想要家人参与进保持屋子整洁的行动中来,在收纳时就要考虑家人的收纳习惯和需求,协调好自己和家人的价值观。

  三、立马行动,进入收纳状态。

  别总想着这个周末或者等暖和的春天来了之类的时机再收拾,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拖延通常会消耗热情,破坏干劲。

  如果当天没有足够的时间收纳,那可以从衣柜或一个柜子开始整理,每天半个小时,也许一周就收拾完毕了。

  我把一次性的、大规模的整理称之为收纳大扫除,把东西归位的日常收纳则是习惯性收纳,要打造好收纳结构,才会让习惯性收纳简单方便。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在打造好收纳结构之前,不要随意让物品进入家里。

  四、收纳术

  最重要的收纳术就是给物品指定位置!哪个区域作什么用途,该放什么类的东西,在进入收纳状态时就要考虑好。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女主就是《断舍离》和《收纳的艺术》的最佳践行者,她看不得东西到处跑,要求所有东西都在原位,因此她的家里也超乎想象地整洁。

  准备好大扫除之后,《收纳的艺术》有几点小建议供参考:

  1.把全部东西都拿出来,进行挑选。这个和断舍离类似,需要的、十分喜欢的才配留在家里。

  2.没必要追求完美。不要和别人比较,维持自己接受程度内的整洁就够了。

  3.同类物品放在一起,常用的东西要易于取用。

  4.选择统一颜色并与整体装饰风格一致的收纳品,看着更协调。

  5.整顿物品入口,不要随意让物品进入家里!比如赠品、促销品、囤货等等。

  6.在人生不同阶段重新审视,适应新生活。

  铃木尚子在《收纳的艺术》中还介绍了自己的家,针对每个区域她有一些独特的收纳小技巧,比如在玄关放两个大框,放作者爱人带回来的公文包和脱下来的睡衣,解决了丈夫乱丢的问题。这也是前文提到的协调好自己和家人价值观的实例。书中其他小技巧不一一列举,有需要的可以找来一读。

  在物欲横流社会,希望大家学习收纳的艺术,保持家的整洁舒适和内心满足快乐,生活在被自己喜爱的物品所包围的家中!

  《收纳的艺术》读后感(四):生活态度决定生活质量

  -1-

  最近入了一本铃木尚子的《收纳的艺术》,在这之前我已经看完了近藤麻理惠的《砰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等书,各有各的特色。

  正因如此看这本书我get到的重点不在于收纳的技巧了,因为之前学到的和这些都是异曲同工,我也已经有了适合自己的收纳整理心得。

  《收纳的艺术》更加的感性,铃木尚子所说的收纳的艺术我觉得并不仅仅是收纳,她更多要表达的是要学会生活的艺术。

  我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上仙“凉凉”,然而同样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凡间生活,有些人过得惬意多姿仿佛是凡世的宠儿,连司命星君都要为她改写命格让她多些时间多活几年;有些人过得焦头烂额,一生当中浪费在找这找那的时间连她自己都不敢想,细思恐极啊!

  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的:“主妇这个职业和公司的工作不同,没有办法按照每个项目完成工作内容,也不能按时下班。既得不到别人的赞赏,有成就感的时候也不多,所以有人很可能觉得主妇这项工作是“没有回报的”。实际上,所有负责家务的主妇,都是家中舵手般的角色,因为她们能够让家人过上舒适的生活。

  当面对这样一份没工资没休息的“职业”时,应该摒弃抱怨而去思考自己希望过怎样的生活?想要一个怎样的家,并为之而努力。就像作者所说,应该从整理内心开始,打造独属于你的舒适生活。这和房子有多大家里多有钱关系不大,心里干净敞亮,茅屋也是田园生活;心里蒙尘无望,华屋也是一对钢筋水泥。

  铃木尚子在这本书里分享了她的生活艺术,相对收纳的艺术而言,我觉得更偏向于生活的艺术,如果你想看更为理性的收纳干货,我更推荐《砰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或者《超级整理术》之类。

  生活这门艺术,是我们一生要学习的功课,而铃木尚子就是在用虔诚的学习态度对待生活,对待自己。

  铃木尚子曾在服饰行业从事设计、策划、人才培养等工作,在成为全职太太后她开始学习生活收纳,并成立了SMART STORAGE!公司,成为一名生活整理收纳师,可以说是学习收纳这门生活艺术成就了一个圆满的她。

  合上这本书,我觉得,从一个不会收纳的门外妇到一位生活整理收纳师,靠的不是技术多么超前,想法多么新奇,而是对自己和家人的爱、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一颗坚持的心。想想如果对一位了无生趣、心中无爱胸中无梦的人来说收纳的艺术,哪怕告诉她全天下的秘籍怕也是没用的。

  -2-

  现在就让我们用2个问题来回顾一下铃木尚子收纳的艺术,也许对于还没有实在不可救药的你,离美好生活、艺术收纳就只是一本书的距离。

  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收纳?

  铃木尚子认为主持一家事物的女性不仅仅是主妇,而是一位艺术家。“与如何收纳物品这个问题相比,更重要的是整理思绪,思考自己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对于why,铃木尚子主要说了几个重点:

  1.收纳可以带来时间和心灵上的闲适

  据说人为了找东西经常要花费很多时间,每个上班族平均一年要花超过一百五十个小时找东西,我想如果这个上班族上班是这样,那TA在家一样好不到哪儿去。而合理的收纳,将为你一年节约出读10本书的时间,你还敢说自己没有时间读书吗?

  2.整理是手段而非目的

  找到整理的目的,也就是:你想做什么样的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到底是为谁在整理?

  如果你已经知道了答案,那就先从从整理自己开始吧,等心敞亮了,你就可以随时立刻马上有顺序的进行整理工作了。

  3.整洁是可以传染的,脏乱也是……

  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破窗理论,如果一栋房子的窗户有一扇被打烂而没有及时修补,那么不久之后其他的窗户也会相继被打烂。你的家也是一样,整洁会越发整洁,脏乱会越发脏乱。

  如果你恰巧是一位妈妈,那么你的孩子最终从你身上学到哪一样德行完全取决于你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行动。所以不要抱怨孩子起床不整理床铺,有可能主卧更乱……

  整理是对孩子独立生活教育里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而你,是不是一位好老师?

  4.要是无法整理看得到的东西,也就无法整理看不到的东西

  要是无法整理看得到的东西,当然也就无法整理好看不到的时间、信息和人际关系。所以,我们要从整理看得到的物品开始,进而整理好看不见的东西,学会掌控自己的人生。

  5.不要细数没有的东西,而是细数拥有的东西

  现在想想我和妹妹过得都不如我们的父母那样感到幸福,我和妹妹更多的时候脑子里是“好想要……”、“我还有……没有”、“”好羡慕……“,而爸爸妈妈总是想着”有了这些可真好,想都不敢想“,爸爸总会说好满意现在的生活……

  之前看古典的《愿你的生命有无限可能》(比《拆墙》好看),古典老师说过,人生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我们自己就是艺术家,高度、深度、宽度、温度,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适合的比例配方。

  只有生活不以外界作为参照物才能收获更好的自己拥有更幸福的生活。放下执念,早一点开始整理,一定会感受到那种可以细数自己“拥有的东西”的幸福。

  6.整理可以清理通往机会的入口

  9号听hi腿分享健身知识,听到一个好的比喻,就是家里的洗菜池,如果下水不好,你是每次减少出水继续无奈的使用呢还是彻底疏通后开开心心的洗刷刷呢?

  整理,是让自己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开始充实生活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整理?

  首先要理清思路

  比如:你和家人都是怎样的生活习惯?不是按照生活习惯的整理都是浪费时间;

  你和家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用喜欢的东西增加情趣和幸福感;什么能让你更放松舒适?有些人喜欢读书、有些人喜欢养花,你喜欢什么?

  整理这一方面,你的短板在哪里?不擅长的重点学习;

  家里的格局是什么样子?做到胸中有数,不要“胸大无脑”。

  其次,就是这本书的葵花宝典“收纳七步法“

  tep1 全部拿出来

  这里的注意点是从哪个房间先开始,还要做好时间安排。

  这里的全部拿出来和《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略有差别,近藤麻理惠主张按类别整理,铃木尚子主张按房间整理。整理的时候那种理念适合自己就用那种好了。

  tep2 选择

  构筑舒适生活,最重要的是只选择对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合适的东西,并不是强迫的断舍离,而是通过选择改变自己的生活。

  对于选择困难和不会选择的,铃木尚子贴心的分享了“选择矩阵图”

  tep3 分类

  按照性质和类型分类

  按照配套使用的组合分类

  不想再次混乱要做好分类标签

  tep4 临时放置

  选择临时放置的理由:

  1、选择物品时,很难同时考虑最佳的收纳方法

  2、通过临时放置可以发现迄今为止没有注意到的想法

  3、要在所有物品都临时放置妥之后,再购买收纳用品

  做法就一句话:降分门别类的物品分别放入空箱子贴好标签,然后针对性的思考收纳方法、放置位置、采购收纳用品。

  tep5 决定位置

  各家各户格局不同、习惯不同,所以首先要符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大的原则是“常用的东西要易于取放”,放置的东西越靠近使用之处,用起来就会越方便。

  【两个小贴士】

  眼手所及:

  1、常用物品——站立时,从腰部到平视的位置

  2、使用频率低的轻便物品——伸手可及的地方

  3、使用频率低的重物——需要稍微蹲下才能碰到的地方

  特等席:

  给平时随手放的小东西一个特等席,比如钥匙

  tep6 决定收纳的方法

  简单的三种收纳方法:柜子、抽屉、吊挂

  个人认为以上三种可以组合出无数种无敌的收纳方式,根本就不需要再去学什么新鲜花招,就算学了八成也就是这三个基本组合出来的衍生品。

  柜子小贴士:

  1、买柜子要注意用活动隔板,这样就可以达到上面所说的“眼手所及”

  2、柜子的最佳CP是抽屉型的盒子或篮子

  3、书立、笔筒等可以有效收纳小物件,另外,书立、笔筒等不仅仅可以收纳书记和笔哦,发挥想象力吧,比如,把书立用在厨房里……

  抽屉小贴士:

  1、开合顺畅、深度合适

  2、抽屉从外到里的深度以此放置最常用、用得到、不常用的物品

  吊挂小贴士:

  一般和其他收纳家具组合使用,比如柜子里装上伸缩杆、墙上的挂钩等等。

  吊挂+抽屉+柜子是非常完美的收纳方式哦

  其他小贴士:

  1、收纳家具颜色要统一,配上收纳的有颜色的物品才不会显得眼花缭乱

  2、收纳家具要购买以后还可以重复买得到的,这样就不会因为加买一个或者换掉一个因为买不到同款而不得不换掉所有的

  3、有的时候仅仅把买回来的商品上的标签处理干净就会让整体空间看的整齐划一

  tep7 维持

  好不容易整理好的家要维持才会一直舒适整洁,只要每天做到将拿出去的东西放回原处就能轻松维持整洁的状态。

  更加精进的做法是:

  1、控制入口:没有用的东西不拿回家;不要为了赠品而买东西;不要为了打折促销而囤货;任何想要买的东西做到三思而后买,一思真的有用吗?二思有收纳的地方吗?三思家里有替代品吗?别人赠送的东西如果用不到就立即处理。

  2、放回原位:拿出来的东西用完立即放回原位;新买回家的东西立即给它找到固定的位置。

  3、精益求精:在收纳整理好以后,慢慢去雕琢细小的环节,让整个家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4、阶段审视:不同的生活阶段有不同的生活要求,比如单身贵族、二人世界和三口之家对收纳的要求就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变化来临之时就要仔细重新审视,再次打造适合新生活的收纳结构,轻松过度到人生新阶段。

  -3-

  本书最后一章节铃木尚子按照不同区域展示自己的家来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就不多说了。

  很多人可能想当然的觉得:如果我有那么大的房子经济条件优渥,我也可以整理成那样。

  我只想说:宝宝你想多了,如果你是个邋遢大王就是给你一栋别墅,也只能弄成一个垃圾场。

  生活态度决定生活质量!

  -THE END-

  《收纳的艺术》读后感(五):不用断舍离,也能拥有整洁生活

  你一定也和我一样,有很多看起来没用,但舍不扔的东西,旅行带回来的杯子,朋友送的小礼品,路边小店偶然发现的丝巾,不知道什么时候买回来的衣服……

  它们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占据着你的空间,你的生活,又总在你大扫除的时候跳出来,让你在扔与不扔中徘徊纠结。这时候,你肯定想到了断舍离,可是这些物品,不是承载着你的某段记忆,就是让你觉得有一天也许用得上,要统统扔掉,臣妾做不到啊!

  啊,拿什么拯救你们,这些磨人的小妖精?最近正准备搬家,本想着到时再一起收拾这些小东西,但是偶然看到一本书,是日本人气收纳师铃木尚子的《收纳的艺术》,这本书告诉我:没关系,如果舍不得,完全可以留下来。

  通过这本书,我找到了不用断舍离,也能拥有整洁生活的方法。

  铃木尚子在《收纳的艺术》里,提出一套完整的收纳体系,总共七个步骤:

  1.全部拿出来

  2.选择

  3.分类

  4.临时放置

  5.决定位置

  6.决定收纳的方法

  7.维持

  即便是第二个步骤的“选择”,作者也没有要求我们扔掉没用的东西,而是倡导我们选择对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适合的东西。将它们分门别类,不确定是否留下,或者暂时不知道如何分类的东西,就选择临时放置,先放到一边,继续下一步,为选好的东西决定位置。

  看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了自己整理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过于在意不需要的东西。对于前文提到的那些没用,但不想扔的东西,我常常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该怎么做,从而加大了整理的难度,经常让整理半途而废。

  按照《收纳的艺术》提出的收纳体系,根本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纠结如果处理这些物品,而是先将确定的物品整理归类,决定放置的位置,再去思考不确定的物品。

  按照这种方法,我整理了杂物柜,将常用物品放在容易拿取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有足够的空间去放置那些没用但很喜欢的东西,而且偶然想到,从墨西哥带回来的酒杯,其实很适合用来养绿植。

  整理房间,就是整理人生。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当你面对一堆复杂麻烦的事,不是停下来纠结如果处理,而是先从能解决的入手,一步步向前,边走边思考。

  正如同世人的生活千姿百态,整理和收纳的方式也该因人而异。作者在帮助客户整理的时候,常常被问到:“我到底该有多少件衣服?” “这些东西放在哪里才是正确的?”她给出的回答是:自己决定,并且负责。

  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不可完全照搬收纳达人的方法,也不必因为自己的方法不符合达人们说的,就充满罪恶感。作者提倡我们在整理之前,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始整理。

  对于当下流行的“断舍离”,“做减法”,“性冷淡”式的生活方式,我一直不是很喜欢,我想要的生活,不是桌上看不到瓶瓶罐罐的简洁,而是喜欢的东西都围绕在身边,想用的东西可以快速拿到,正如书中所说:整理,就是让所有的物品有处可寻。

  真的舍不得扔,真的很喜欢的东西,我们不用忍痛断舍离,只要为他们找到合适的放置场所,一样可以保留。

  请记住,整理没有正确的方法,对你来说方便容易的方法,才是正确的。

  对于和家人一起生活的人来说,整理的难度自然更大。很多人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明明都整理好了,但是其他人不按照整理的地方放置。

  作者在《收纳的艺术》中写道,她的丈夫有一个坏习惯,早上起来总是将睡衣换掉后随意乱丢。为此她很介意,但是后来她意识到,让男人把换下来的睡衣叠好放进抽屉,确实太强人所难了,后来,她为丈夫准备了一个大筐,换下的睡衣直接放在大筐里,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件事让她意识到,整理和收纳的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家人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和性格。

  为了让家人也参与到收纳中,凡是他们会用到的东西,在决定放置的位置时,我们可以征求他们的意见,让家人也能随手拿到,随手放回去,这样有利于维持整理的成果,保持大体整洁,一旦家里变得脏乱,不必每次大动干戈,简单处理就能轻松回到整洁舒适的状态。

  试想一下,你不必成为全家人的老妈子,不必一个人哼哧哼哧地收拾打扫,不必发脾气抱怨家人不尊重你的劳动成果。把东西放在每个人习惯的位置,用完就能自己放回去,整理将会变成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情。

  为此节省的时间,你可以坐在整洁舒适的家里,泡一杯茶,好好看一本书,或者一部好电影,可以去做任何你想做,但苦于收拾而没有时间去做的事。

  《收纳的艺术》还分享了很多实用的收纳方法,以供参考学习。我等不到搬家了,现在,立刻,就要开始大整理。

  《收纳的艺术》读后感(六):打造独一无二适合自己的收纳空间

  特别喜欢毕淑敏老师说的恰到好处四个字,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收纳也是如此,之前看过很多收纳方法,也尝试过,有的方法适合自己,有的则不然。今天看到这本书,日本的生活整理收纳师铃木尚子的《收纳的艺术》,让我知道不是拿来主义照单全收便好,而是在基础规则之上,学会打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收纳空间才是真。

  话不多说,马上进入书中奥密。

  1.了解自己

  此书别具匠心之处在于将收纳与自己建立关联。

  A 了解自己的惯用脑:

  惯用脑很重要,越是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收纳的效果越好,可参考以下图方法来判断惯用脑。

  《收纳的艺术》读后感(七):整理物品就只是扔扔扔吗?

  不得不说,在物品的空间整理这个领域,日本人首屈一指。

  也是,本来自己家的地方就不大,日本人对于资源、空间的利用,当然是无所不用其极,虽然美国人也写过这方面的书,但看着总觉得差点意思,毕竟人家老美住的都是大house,对于我们的可借鉴性并不大。

  这几年“断舍离”的说法火了起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思考物品和人之间的关系。当我们还在执迷于对物品的占有之时,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来说了:这人啊,不能被物品占有,你要断舍离!怎么个断舍离呢?1.断绝不需要的东西;2.舍弃多余的废物;3.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经过了“断舍离”的洗礼,我们知道了,物品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思维和状态,当我们让周围环境变得清爽之时,内在的环境也会随之焕然一新。

  于是,怀揣着“断舍离”的信念,我们开始大规模地扔扔扔,的确,那些舍不得却没有用的旧物被扔了之后,人也跟着舒坦不少。

  可是,丢弃了很多无用之物,家里还是很乱,怎么办?

  整理物品就只是扔扔扔吗?

  别急,另一位日本生活整理收纳师铃木尚子写的这本《收纳的艺术》,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就是后半部分,铃木尚子按厨房、衣橱、客厅、储物室、浴室、儿童房、卧室、玄关等区域划分,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她日常的收纳心得,非常实用。

  有些收纳方法看了以后会觉得,这有什么难的,但就是这些并不难的方法,很有用,有些我们却没有想到。比如,包包的收纳。对于包这种体积大、材质偏软、形状多样,收纳起来让人头疼的物品,铃木尚子是怎么收纳的呢?很简单——用抽屉式的立方形收纳筐,按颜色分类收纳,当你想要搭配深色或浅色衣服寻找包包时,只要拿出对应的收纳筐就可以了。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

  在这一部分的收纳方法介绍中,附有大量配图,说着比较啰嗦的收纳方法,看一眼图就全明白了,当然了,按图索骥,也很方便淘宝剁手。不过,有一些收纳工具,倒也不一定非特意去买。

  在这一点上,铃木尚子也给我们做了个示范。

  从图中可以看得出来,铃木尚子是一个非常讲究且精致的人,讲究、精致并不等同于奢侈、浪费。她每年情人节,都会去一家精品店购买巧克力礼品包,把它当作礼物买下来,送给自己,然后呢,吃光了巧克力,她会留下这个装巧克力的盒子,用来收纳自己的长项链。

  这时你也许要问了,说好的断舍离呢?为什么不舍弃多余的废物呢?

  家居整理不是一味地“扔”,而是对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有目的地选择。虽然是用剩的盒子,但是能用,并且质量不错,又是自己喜欢的,何不把它用起来呢?

  无论是“断舍离”,还是“收纳的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要让我们周围保留下来的,都是对自己有用的、喜欢的、适合自己今后生活的东西。

  所以,归根结底,家居整理,关照的都是我们的内心——什么会让自己觉得心情愉快?你理想的空间是什么样的?如果这些问题你都不知道,那……铃木尚子也能帮你解决,在《收纳的艺术》里有专门的一章来测试你的收纳偏好,帮你选择适合自己的收纳方法。——看吧,为了我们的家居整理,她也是操碎了心。

  《收纳的艺术》读后感(八):收纳,不仅仅是打扫房间,而是整理你的内心

  收纳,就仅意味着收拾房间和清理杂物吗?

  不一定,收纳指的是始终如一,神清气爽的居住空间。让你在下班后,一洗工作的疲惫,完全地放松下来。

  屋子的环境条件,就是个人精神状态的体现。

  怀抱着这样子的期待,在我拿到《收纳的艺术》,就被简介上的一句话触动。

  即使做不到“断舍离”,你的家也可以更整洁、更舒适、更有你的风格!

  如果说要抛弃很多东西,时刻保持警惕感,才能做到整洁舒适的话,那也着实太累了!收纳不应该成为有负担的一件事,而且发自内心地去努力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小窝。

  非常简洁、舒适的封面

  《收纳的艺术》读后感(九):读书|《收纳的艺术》:愉悦地生活在柴米油盐的世俗中

  文/兰言寄墨

  读完《收纳的艺术》两个惊叹,一个是原来收纳也可以当作艺术!一个是中国可不流行收纳师,中国流行家政阿姨!

  作为未婚女生,虽然从来没有觉得收纳有多难,但毕竟是懒的,懒得去收拾,乱糟糟的一片,看着都糟心。自己也知道糟心,但非得哪天气息紊乱心情烦躁的时候才开始收拾。

  我很喜欢自己收拾的过程,专注,用心,等到衣柜里的衣服整整齐齐,书桌上的书各自归位,自己的心也捋顺了。神清气爽。有时候,明明情绪很抑郁,看到干净利落的房间,心情竟神奇的平和很多。收纳整理就是有这种神奇的治愈能力。

  铃木尚子的这本《收纳的艺术》讲的不仅仅是收拾屋子做家务这种简单的事情,我觉得,其实,它在强调一个温暖舒适的家的重要性,通过收纳术,在日复日一日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家带来的温馨预约,那种从内心而认可的厚实的幸福感。就像看《小森林》的感觉一样。

  在《收纳的艺术》更大的篇幅是介绍家的整理。当然,这不是一个人的家,这是个有夫妻有孩子的家。对于一个人来说,整理自然不费事,自己收拾的东西自己心里有数,可对于一个家来说,女主人收拾的方式可能给男主人带来困扰,男主人收拾的方式可能给全家人带来困扰,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况且,很少有人在收拾东西的时候,大喊我把这个放到这了,那个放到那了。即便说了,也不会有人记。

  可能有的人并不喜欢把东西归置的井井有条,但这本书里讲的收纳并不是把东西都固定到它应有的位置,而是通过收纳整理,让你感受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生活。可能你每天都会做家务,可你真的懂收纳吗?

  这本书第三章中提到“整理的思路”,在整理房间之前,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习惯,自己的喜好。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比如有一次朋友来找我玩,觉得我的书桌太乱了,忍无可忍就动手收拾,结果,我发现我总是找不到东西,于是总结一句:乱中有序,序中反乱。其实,乱中有序是因为自己熟悉它放在哪里,自己动手收拾过后,自然也会从有序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我喜欢把放笔的盒子放右边,顺手拿,她却觉得放在左边比较美观,这就是个人思维的差异造成的困扰,同样是收拾,但不一定收拾的对。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一个人收拾,肯定也是按照这个人的思维方式去归置物品,她觉得没用的可能就会放在抽屉深处,而家庭中另一个成员可能经常需要,这个物品应该放在桌子上,这就相当于无效收拾,甚至成为争执的起因。

  通过收纳一方面是为了营造舒适的家,另一方面让家人更加自立,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以此才不会至于,家里总是收拾却还是凌乱,不仅收拾的人抱怨苦累,连不收拾的人也会抱怨各种不方便。

  真正的收纳并不是说把自己的家打造的如同样板间一样没有一点家的气味儿,相反它是自成风格的,一个人的家,呈现出什么样的气质常常与这个家里的主人有关。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按照各个区域介绍自己的家,实际上呈现了自己的价值观:愉悦地生活在柴米油盐的世俗中。

  比如厨房,要整理成“让人想下厨的环境”,怎么收纳呢?相关的物品要放在同一个地方,这样做起便当才方便;三个以上的收容器要并列排放,美观又方便;经常使用的食材要放在符合主色调的玻璃容器中,一目了然又时尚;将调料装进统一的容器中,贴上标签;小罐头有固定的抽屉,塑料袋、洗碗布可归置到一个抽屉等等。

  比如衣橱,要整理成“ready to wear(马上可以穿)”的状态。选择设计一致的衣架,准备适合衣服的防尘罩,按照四季分类或者提前搭配好挂起;裤子最好选用专用衣架,方便拿取;T恤配合抽屉的高度叠好,依照颜色竖着放置,披肩可选择卷起来,像食物在冰箱里一样一目了然。

  作者提供的整理术其实都很有借鉴性,拿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讲,比如极易单只走失的袜子,我之前总是把两只系起来,有个大疙瘩不说,还特别容易皱,虽说是袜子,美观度要求不会太高,但皱皱的总是影响心情。后来,我学会了一种把两只袜子卷起来,用一直袜子的边反套过来,是一个瘦瘦的团,又买来格子式的收纳盒,把袜子整整齐齐的塞进去,超级方便。

  我常常会感慨: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活着的时候,属于自己的物品真的是很多,更何况是一大家子人呢。人类很聪明,知道收纳的重要性。虽然收纳的是物品,何尝不是在梳理自己的内心,干净舒适的房间给人宁静平和,即便整天围绕柴米油盐,也能静心欢喜。

  《收纳的艺术》读后感(十):收纳如禅

  前几日读到了一个小故事,颇为感慨。

1.你的心在哪里?

  一老一小两个和尚结伴回寺院。 通往寺院的山路本来坑坑洼洼,再加上白天下过雨,路面未干,晚上走起来当然艰难。 为了照顾小和尚,老和尚把灯笼让给了他。 师徒俩人回到禅房,脱鞋准备睡觉的时候,小和尚发现自己的鞋又脏又湿,而师傅的鞋则一尘不染。小和尚十分惊讶,好奇地问老和尚:“师傅,我打着灯笼都把鞋走脏了,你没打灯笼,鞋子为什么一尘不染呢?难道你真的练有轻功吗?” 老和尚听罢,微微一笑,双手合十道:“鞋子脏不脏与灯笼关系不大,主要看你的心在不在。” 小和尚没听懂,但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 老和尚接着解释:“你拎着灯笼的时候,眼睛只注视灯笼,怕风把它吹灭,脚下自然不管,所以,即使鞋踩到泥坑你也未觉察。我虽然没灯笼照明,但我的心和眼睛都注视脚下,借着你的余光,鞋自然会避过坑坑洼洼,不让泥水给弄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