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10篇

2017-12-13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10篇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一本由[美] 特蕾西·雪佛兰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一):只是小说

  据说,由于维梅尔史料的缺憾,至今世界上没有一本他的传记,于是给了小说家开闸放水的想象空间。这本小说不能说不好,也不能说好,个人感觉它还原的是17世纪台夫特的社会状态,而远非画家的生活。比如小说里说维梅尔从未画过自己妻子,实际他画过至少3幅,而且还有一幅是她怀孕时候摆的姿势。另外,说维梅尔从未离开过他的窗户,也欠准确,记得他还画过一幅街景。

  我对小说捏造出来的地窖——也就是主人公葛丽叶住的那个挂着耶稣受难图的地窖,也有不同的想法,台夫特几乎是座低于海平面的小城,还有那么多运河穿插期间,那个年代没有水泥,也没有防水材料,地窖的存在性不大。不过小说嘛,说说而已,毕竟不是历史。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二):终究被网罗

  每次都与这幅少女画像擦肩而过,每次却又都无法忽略少女的一双深眸,那双深眸澄净却无法掩饰内心的一丝丝颤动。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书将爱恨纠结其中。维梅尔和卡萨琳娜之间的结合更像是一场繁殖和生育的大战。卡萨琳娜从来不曾进入过维梅尔的画作中,不知道这是爱还是无奈,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将现实和虚幻区分的刻意而为。维梅尔和葛立叶之间的火花碰撞则像是一次错误的相遇——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我有那么一瞬觉得也许先生并不真心爱葛立叶,他只是是为创作而创作。但是维梅尔生命的最后却一直将这幅葛立叶的画像陪伴在身边,好似在祭奠这一段蠢蠢欲动却最终戛然而止真情。葛立叶和小彼得的结合则或多或少逃不过天意弄人的困局,书结尾“女佣终于自由了”读来确实隐含了许多无法言表的无奈。小彼得曾在葛立叶面前提到过两人结合的必然,好似威胁般指出葛立叶家贫的现状以及肉体和生活交换的现实性,让我在心底里对小彼得有诸多不耻。但也许吧,这就是无法逃脱的宿命,上帝将人生之网网住芸芸众生挣扎徒劳,也许只会将自己束缚的更紧,无法喘息。葛立叶的弟弟法兰也许就是这张网下挣扎之后留下的悲剧,最终选择逃离,踏上自我放逐的道路。至于画商凡路易文则悲剧般地将艺术创造的过程理解成了兽性释放的过程,玷污了艺术,也玷污了自己。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三):葛里叶的头发意味着什么?

  弗洛依德说过:人格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而葛里叶的头发正是象征着她的本我。

  “我有一头长而狂野的头发,拿下头巾后,它们看起来像属于另一个葛里叶——一个会和男人单独站在暗巷里的葛里叶,一个不是这么安静乖巧而干净的葛里叶。”在葛里叶的本我中,葛里叶是狂野的,是自由的,是有着自己深深的欲望的。她想要维梅尔,她想过卡萨玲娜般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甚至,她也曾想过抱着卡萨玲娜的首饰盒和衣服逃之夭夭,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是,这些欲望都被自我的道德约束,被现实所打败。被白布包得严严实实的头发,正如被现实所限制得死死的欲望。白布之下,是葛里叶的本我,也是她不希望别人所窥视的另一面。她拒绝小皮特去看她的头发,意味着她拒绝皮特进入她的内心世界。而当维梅尔偷窥到她的头发时,不是愤怒,而是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自由,再无所顾忌。可见,她心里并不拒绝维梅尔的进入,反而感到欣喜,她愿意将自己毫无保留的献给他。在此后几次包扎头发时,葛里叶都希望维梅尔能再像上次一样,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但他没有,他退缩了。他只过其门而不入,也昭示了他们俩最后的结局。本我的被窥视,使得葛里叶不再压抑自己内心的欲望,她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相对于维梅尔,皮特是更好的选择。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四):红,看不见的红

  摊开纸,先用铅笔勾勒出花朵的大致外形,接着仔细描绘出线稿,花瓣不要画得过于圆,有些缺损才显得自然;叶脉的走向比较特别,记得左右要对称;花茎略微有些倾斜,会让花的姿态显得更加优美。线稿完成了,接下来就是上色——对了,你知道芍药是什么颜色的么?不,不是红色,至少不仅仅是红色。为了画这朵芍药的花瓣,我用了至少三种颜色:色号71,粉红色;色号31,大红色;色号36,玫瑰红色,粉红色是芍药温柔的底色,大红色画它盛开时的娇艳,而玫瑰红渲染出它在阳光照射下绚烂的姿态。

  “云是什么颜色的?”

  “白色啊,先生。”

  他微微扬起眉毛。“是吗?”

  我望着它们。“有点灰灰的,可能要下雪了。”

  “噢,葛丽叶,你的程度不只是这样而已,想想你的蔬菜。”

  “我的蔬菜?”

  “想想你是怎么把白色的分开,你的芜菁和洋葱——它们是同样的白色吗?”

  突然间我懂了。“不是,芜菁里面有点绿色,洋葱有点黄色。”

  “一点也不错,现在你看云里面有什么颜色?”

  “有一点蓝色,”我仔细看了几分钟之后,回答说:“而且——也有黄色。还有一点绿!”我兴奋起来,伸手去指。虽然我这辈子不知道看过多少云,但此时却仿佛第一次见到它们。

  他微笑了。“虽然大家都说云是白的,但你会发现里面几乎没有纯白色。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我还不需要用蓝色了吗?”

  自从读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本书后,我就一直对这段话念念不忘,它好像又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从前隐约已感觉到却无法言说的道理。一朵红花,不仅仅是一朵红花,一朵白云,也不仅仅是一朵白云,每一件事物中,都混合着渐渐层层的色彩,每一种情感中,也交织着许许多多的情绪,粗暴的人不能体味到这些起承转合的微妙,正如不善于观察的人不能欣赏真正伟大的画作。

  绘画是神奇的工作,每一根线条的起伏转折,每一种颜色的选择叠加,都决定着这幅画的最终成就,也许一个转念,画就变成了天马行空的灵感之光,又一个转念,它成为美轮美奂的典雅之作,在作画的过程中,只要没有完成,便可以不断涂抹,不断修改,删掉一张椅子,加上一盆盆栽,女孩的手捧着一个水罐,不不不,还是挽着一匹丝绸比较好。最终形象并不存在但又始终存在,我们,作画的人,永远不可能企及心中理想的形象,但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她——她是那样温柔、平静、面目姣好,她湿润饱满的双唇微张,眼中带着一些惊诧一些惶恐,但在我眼里只有美与诱惑,这样的诱惑又这样的纯洁,我突然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作画,时光湮没所有的感情回忆,但只要她的形象留存下来,看见她的人,就能再一次踏进我所感受到的那种氛围,这才是真正的不朽。

  是啊,是我,我是维梅尔,我是画家,我是那些画家,我是这些画家。我们在作画,在深深浅浅的红色蓝色黄色绿色里体会着造物主恩赐于我们的美,感谢上天让我们发现这种美,感谢上天让我们有能力表达这种美,即使我们绘画的对象无名无姓、不发一语,即使她跨越万水千山而来在那之前我们从未相逢,我都能捕获这美——如黄钟大吕声声不息于我心中。

  谢谢你,葛丽叶,谢谢你,维梅尔,谢谢你,特蕾西·雪佛兰。我在绘画中找到了比时间更永恒的东西。

  “我要画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样子,葛丽叶,仅仅只是你。

  我只有把一切写在画里,才能令现实退让。

  珍珠垂坠下来,世界因之明亮。

  不属于你,却只有你懂。

  有些东西,无法只留在记忆里。

  所以让我做梦,一次。”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五):丹心寸意,愁君得知

  这是一幅画所讲的故事,像画一样静默无声,仿佛要诉说什么,像画中少女一样未曾开口,却说尽一切。

  我想象着作者观画时震颤的感觉。她必定有许多疑问:为什么少女戴着蓝黄两色的头巾?她是小姐吗,还是女佣,为何戴着那珍珠耳环?为什么她眼神凄迷却又极大地坚忍?她嘴唇微张,还来不及诉说,而“贞洁的女人不会在画里张开她们的嘴巴”,她是为了什么牺牲,为了什么忧伤?为了什么,她神情复杂,哀怨而又甜美?

  欲说还休,作者渐渐走入画中,在少女身后隐匿的黑暗里,看出她自持下的热望,看出她温柔下不顾一切坚持,看出悲伤甜蜜、聪慧、飞蛾扑火的无奈。

  正如珍珠耳环明光一闪,于是产生了这个故事。

  原谅我理性的部分跳出来评判故事的架构,平心而论,故事结构精巧,但不算上佳,落了爱情的窠臼,不大气,法兰的出现与消失都略显突兀,没有起到一个角色本能起的作用,艾格尼丝、玛提格的形象不丰满,只是几个形容词支撑起的骨架。父亲的变化以及死去有点莫名其妙。这样来说,只能给四星。

  然而。

  就感情而论,这分寸与矜持里的寸寸动人,恰如葛丽叶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狂野的头发,恰如维梅尔灰色海洋般眼睛与火红头发的反差,静默的激情将我击倒,想起最最悱恻的古歌《繁霜》: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丹心寸意,愁君得知。

  歌繁霜,侵晓幕,

  何意空相守,坐待繁霜落。

  一场繁霜落尽,葛丽叶走下画家的艺术神坛,做了尘世中一个普通女人。妻子,母亲女儿。她不再居住在阁楼之上,不再超然于家庭生活,在与画的神秘世界陪伴中获取隐秘喜悦曾经洁净显示尊严的她,渐渐习惯了苍蝇,血水,肉骨头,和永远洗不干净的指甲。

  只是,这一场迷踪般的情愫,无言说的燃烧,最终封格在那幅画中——少女眼中水与火奇特交融,美得蠢蠢欲语。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六):那些若有若无的情愫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荷兰画家维梅尔代表作。以这幅画为背景,作者虚构出了这样一个优美伤感的故事。

  在古老的荷兰鹿特丹,一名家境贫寒的美丽少女,因自己的艺术天赋,获得了一名画家的注意,并在他的家中做女佣。后又因受到了男主人的赏识,开始作为他的助手,辅助他作画。而后情愫渐生。

  这本是段简单的爱情。自始至终,他们二人都是隐忍而克制的。那个懦弱的画家,不会,也没有勇气维护这个少女和这段朦胧的感情。因此少女能做的,只是自己承担起女主人的责难。甚至后来,他要画她,并且,需要没有耳洞的她,戴上已与她势成水火的自己妻子的珍珠耳环,至于方法,“你自己想办法”。

  到了终于要戴上耳环的那天。原本只打了一个耳洞的少女,被画家要求两边都要戴上耳环才像话。那种痛楚她本不想再体会,但是他要求。并且,至始至终只想做个旁观者。于是女孩当着他,刺破了另一边的耳垂。当他把耳环抵给少女,女孩突然的那一句“你来帮我戴”,是自己澎湃的感情的顶点。

  在故事的最后,若干年后,少女得到了那一堆珍珠耳环,那是已逝去的画家,向她的告别,也是他的愧悔。被束缚着心灵自由的女佣,在这一刻,彻底恢复了自由。那个软弱的男人,那个让她迷醉的画家,在那一刻,终于,还她自由。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七):逼退至墙角

  一柄蘸了血斑的调色银刀,在一个少女的生命里反复琢磨切磋,那是黑色的血液,缺氧的血液。

  每颗带有情愫的心都体会过这种痛苦,文学的精湛就表现在对这些心情斑点的放大,而文学的劣根也恰恰表现在这里。因为读心理小说,读者感觉不到幸福,太强烈的共振只会让人喘不过气。

  想见下书皮上袖珍的画,耳环的颜色简直无法形容,也不像是用笔画上的,而是用到匀上的,有立体感和厚重感,甚至耳环是直接插入耳垂的场景都能想象到。女孩饱满却缺乏轮廓的脸,不白皙也不光泽,有雀斑的脸上,泪痕会很明显,眼睛很大很滞,不深邃。嘴微微张开,这是维梅尔要求的,也是一个人听到别人叫她时转身的自然动态。嘴唇刚刚舔舐过,红得不自然,这也是维梅尔要求的。

  她的想法,她的幻想,她心中那个有才华的人,她想得到他的爱。她希望了无数遍。

  可是画家的眼如同黄金,他们看到的不是生活,更没把握爱情。最后她得到了答案,尽管不是普通的爱情,她得到了耳环:曾经握着她的手磨制颜料的他,抚摸她脸颊的他,擦去她泪水额他,都是出于某一种爱情。

  我想知道的也是这个。不曾深谈的对与我,是否也是这样。阅读我的文章时,看到我哭泣时,目光游离于我撑着橘色的伞走过马路时。而没有得到,也没关系

  现在已经不想知道这个答案了。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读后感(八):理智的灰姑娘

  她的悲伤来自于美丽 她的幸福也是来自于美丽 而 那一家子的不幸 更是来自于她的美丽

  她其实是很幸运的 有那么一个所谓的备胎 所以她才可以避免沾染上女佣的庸俗气息 所以她才可以保持自己的才华与气质直至被主人看中

  成为画中主角当然是一种胜利 被肯定的不止是她的美丽 还有她在那一个家庭中的地位 尽管是一种偷偷摸摸的肯定

  直到戴上珍珠耳环 又是一个崭新的飞跃 正如她所说女佣是不能戴耳环的 耳环代表在主人心中她不是一个女佣 甚至她在他内心的位置比他的妻子还高 毕竟他没有画过他的妻子 或许在艺术家心中一切都是为了作品 但葛丽叶在艺术上的价值比女主人高也是很值得骄傲的了 再者 珍珠耳环让葛丽叶体验了一把她一直想要体验的奢华生活 尽管很痛 可要是我我也觉得这么做值得 而作为女主人 自己的首饰被一个小小的女佣戴过 性质不亚于自己的丈夫被别人分享 还有些女人把首饰看的比自己的老公还重要呢 因为首饰是不会背叛的

  简介写道“失之交臂的情恨,令万万千千读者痴痴沉醉,回味无穷,或惆怅忧伤,或感喟伤怀,或唏嘘泪下……这一段情、一段恨,正如评家言:一曲千年情恨,足能令人十遍品味,百遍肠断!”我倒是没有这个感觉 其实不过是一段单相思而已 明显感觉到的是画家的欣赏 但也只是对于美的欣赏 临死前想要看那一幅画 也不过是为了多看一眼美 我不觉得他对葛丽叶有什么欲说还休的男女情感 正如他的朋友所说 他只是为了画为了艺术 而强烈的保护欲 也不过是雄性特有的占有欲作祟

  倒是葛 怀有一个灰姑娘的梦 总是以为王子会爱她 在自己编制的美梦中期待着幻想着 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是玻璃鞋 不过 在她心中清楚的分着现实与虚幻 甚至懂得在虚幻更加虚幻的时候加深现实的优势 比如 在对主人失望后将自己完全给了彼特 或许看起来像带着一种报复的快感 但其实这不过是给彼特吃一颗定心丸 同时也是绝了自己的后路 告诫自己不要在梦幻中迷失 其实彼特也算小王子一个 在那个社会有肉就是王不是吗

  作为一个灰姑娘 遇到王子 勇敢追求自是无可厚非 否则也拜拜浪费了天赐的容颜 可是 不是所有的灰姑娘都能追到王子 也不是所有的灰姑娘都能和王子幸福地生活 牢记现实与梦幻的区别 才有可能得到自己的happy ending 不管是不是灰姑娘 都应该记住理智

  很喜欢文中对颜色的描写 画的描述 特别是对照着扉页的画 回味一下那背后的故事 很有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