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10篇

2017-12-14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10篇

  《我们台湾这些年》是一本由廖信忠著作,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一):一个纯正台湾人的回忆

  作为一个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省份的中国人,虽然从生出来到长这么大看了不少台湾新闻,看了不少相关报道,甚至见过几个台湾人,看了此书后还是觉得对台湾的了解实在知之甚少

  千岛湖事件,大陆官员拿纸包火的嘴脸跃然纸上

  朱镕基总理的“狠话”:李登辉当选,导致后来的临近大选对大陆的挑衅和大陆的不理喻真是好笑

  派对一样的参选:羡慕的不行

  连战:我之前以为他是个狠角色呢!说实话,想到字正腔圆带着些许“朗诵”技巧的“连爷爷你终于回来了”感觉是有些尴尬,妈蛋还好小时候没有被这种朗诵技巧污染

  印象最深的是台湾的消费国公孙中山,大陆的消费革命。政府和人民都在一起撒一个互相心知肚明的谎。

  看到后来写到作者一路认识一大批天南海北的人就好羡慕,真想在20几岁也能有这番闯荡的经历,可现已走在奔三的路上,这种好动好新鲜的体质已经在被岁月一点一滴的榨干,生活的负担紧紧压在肩上,却又放不开手中那几个稻草,去寻找一颗良木来雕刻自己的方舟。对自己真有点恨铁不成钢了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二):很好,却又很差

  说它好是说它的真实,,但是作者还是非常从一个普通市民,或者从作者本身的角度描写了台湾近些年来的种种。

  说它差把或许是因为文笔实在太平铺直叙了,没什么修辞,也没什么抒情而且能够明显看出有些部分的删节以及有点为了迎合内地读者口味所做的调整。对于我们常规印象里台湾作家小清新或者苦大仇深的风格有所不同。当然这种风格对我个人来说我是非常受落的,本来我也是没什么文化的人,太深奥的也看不懂呢~

  看完全书最大的感受还是:大陆不就是20年前的台湾嘛!!当然,可能准确点说应该是大陆东南沿海不就是20年前的台湾嘛。看着民主进程改革一步步过来又让我对大陆的未来发展有所期待了。看着“白色恐怖时期”台湾民众的生活跟我们文革是多么相似!当然我个人没经历过,只是从看过的书籍资料中感觉出来的。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个转折点,如同台湾蒋经国时期取消戒严一般,是由一个政治人物所推动的改革,但是不同的是台湾经过“美丽岛”事件政治进程改革的步骤得到进一步加快,反观大陆。。。。

  说那么多,书本身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看完对于台湾的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又会有新的理解了。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三):笔记

  看廖信忠的《我们台湾这些年》,总是觉得有《童年往事》中侯孝贤的画外音。

  原来他们也曾经怀疑过“世袭制”,蒋经国曾任总统。

  他们的高速公路,刚开始修建时也受多人诟病,后来促进了经济的飞跃。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同时意味着台美断交。

  也有生育政策的改变。多生——少生——生男生女都一样——多生(不过似乎都是鼓励为主,文中没有提到当局的强硬措施。)

  美军离台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私生子?

  《龙的传人》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创作者侯德健。

  70年代末的台湾一党独大,有其他党派,但不成气候

  表面上有结社自由,但解释权完全在国民党手中。

  1980年,台湾本地的政治精英人物开始成为主要的反国民党力量。

  美丽岛事件,让台湾人开始思考前途问题。

  林义雄。

  之前几十年,国民党的高支持率与其绵密的组织网有密切关联。与地方政治势力的铁打关系。

  为什么医科在大学中为最受欢迎专业?日据时代,日本人不准台湾人读法政相关科系。

  ——远离政治。

  日据时代,因为没有科举考试,地方势力就变由有能力者统治,如医生、教师、农改人员。

  有趣的昵称,芋仔(外省人),番薯(本省人)。

  流落到台湾的老兵,也并非全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在台湾成立新家,家业渐大,等内地开放后,便都能衣锦还乡。更多老兵晚景凄凉,做社会底层工作,思乡心切,无法撑到改革开放荣归故里,孤老死去。

  80’s,台湾经历麦当劳入驻、矿灾等,与我们这十年来类似。

  罗大佑写出《明天会更好》这首公益单曲,后来被国民党拿去当竞选主题曲,气得罗大佑不想回台湾。

  《搭错车》涉及当时台北的眷村改造以及老兵的问题。

  80’s的小学生活,也有竞选、投票等流程,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支持率都是通过努力换来的,从来不是天赋人权。

  1987年,台湾兴起“飙车”风。车上也会安装两个大高音喇叭放音乐。

  开始流行琼瑶剧。秦汉打刘雪华巴掌,下手好重,刘雪华每次一被打完一定趴倒在地,到底是真打还是假打也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

  僵尸剧。台湾的小学生间有种传闻,某地出现僵尸,并慢慢北上,搞得大家都在练习憋气。

  1988年4月,台湾当局与美国谈判美国进口农产品问题,牵涉到进口大宗谷物。这不但影响台湾本地稻米的产销,更剥夺农民兼种杂粮的收益。——美国一直在试图大力出口粮食,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台湾的房价突然开始狂飙,前一年可能还买得起房子,隔一年可能只买得起厕所了。——于是有了89年“无壳蜗牛”夜宿忠孝东路事件。

  20世纪80年代末,整个台湾弥漫着一股浮躁的气愤,不仅因为政治上更开放,更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家突然变得有钱,整个都是暴发户急功近利心态

  语文课本:男生的课本里,永远都画满了大胡子,要不就是独眼龙,背上被插了好几把刀。女生的课本里,人物一定都充满了星星般的水汪汪大眼睛。

  教育局常常会派督学来学校检查,老师会交待学生说,要记得怎样说。不过,督学来的消息十次有九次都是假的。

  抢街机——跟日本人就是不容易吵起来,但是跟美国学生常常玩一玩骂一骂互看不顺眼

  1989年,蒋经国去世,“宫廷斗争”起,1990年,李登辉已掌握“党政军”中的两者,剩下军权。

  有关闽南歌曲:最初悲情、沧桑感——日本统治后,江湖气息——酒场酒家文化,酒的气息(廖称为风花雪月及风尘般的苍凉)。

  台湾南北差异:南部人认为北人冷漠,南人热情;台北人认为北人理性冷静,南人粗鲁、感性。

  1990年,台湾“三月学运”,亦称“野百合运动”,也说是20世纪90年代争取民主改革的街头抗议的最高潮,完全由大学教授及学生发起。

  职业棒球开打。在那个年代,台湾当局外交连连受挫,国际局势不利,台湾民众士气低沉,职棒被赋予一些民族主义色彩,产生莫大的激励作用。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CNN一战成名,因为世人首次在电视上及时看到战场实况。

  台湾地区的政治发展到现在,大多数群众虽然心里有政治取向,但并没有太深。只要公民觉得哪一个政党或候选人能带给他们好处或前景,就支持他们。

  1993年,台湾成立“新党”,正面、良好、清新,在当时受到许多民众,尤其是中产阶级人士的欢迎。

  尹清枫命案,与台湾巨额预算购买武器有关,似乎法国高层都有涉及。

  1994年,陈水扁当选台北市市长。公务人员的官僚做事方式有了很大改善,这可能是陈水扁任内最让人称道的地方。【陈水扁一直都打亲民牌】

  1995

  杯葛,来自人名“boycott”的音译,集体抵制之意。

  台湾与南非的友情,在曼德拉94年获释并当选为总统后,断交。“当初曼德拉有意选择所谓‘双重承认’的模式,不过还是迫于国际现实,选择跟台湾当局‘断交’了。”——【可见当时的国际现实,大陆方面已取得一定的主动权。】

  同年,大陆开始导弹试射,引起恐慌。从那时起,台湾内部便分裂为与大陆对抗和与大陆交往的两股力量。自2000年更是分裂为蓝绿对抗。

  1996

  台湾第一次大选,第一次便很high,

  这个年代,台湾已经开始重视名师效应,这些名师教育背景够硬、讲课风格生动——【“新东方”的那套他们早就先行了。其实怎样让学生寓学于乐,长期以教师为职的人都明白】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四):从这本书想到自己小时候

  在学校图书馆找了好一会儿才找到,刚开始在文科阅览室的架子上一排一排的找,最后是在一楼的时政/军事一类的架子上找到的。花了一整天在家里把这本书看完,好不畅快啊。廖信忠的语言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从1977年开始写到2009年,主要讲了台湾这30年最令人关注的事件、经济政治的发展,中间穿插一些个人成长中和台湾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轶事。

  我对政治的关注不多,主要集中在凤凰卫视每天的时事直通车,和凤凰晚间新闻。每次讲到台湾政治,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总是各个党派吵来吵去,拿着喇叭在上面喊得大汗淋漓,说话非常激动,下面的民众舞着蓝色还是绿色的旗子也跟着大汗淋漓激动无比。 这本书弥补了很多大陆普通民众对台湾政治了解空白,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撇开这本书说的政治,我倒是对他个人趣事的记录更有兴趣。虽说我和作者出生、成长与不同的地区和年代,还是读到了很多感同身受的东西。于是开始感叹,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或多或少的恶作剧和叛逆,不要一直说相信自己记忆,一辈子那么久,那么多美妙的体验,不是所有的记忆都可以永存的,这一丝一丝的回忆会越来越模糊,最后以至于都不记得。

  作者最后几页讲到挖爷爷的遗骨重新下葬的事,突然想到每个人死了之后也就是一把灰,挺悲凉的。所以要在活着的日子里留下一点存在世上的证据。

  廖信忠回忆小时候,每到台湾选举季他都像嘉年华一般的开心和热血,大人在广场上听着激情四溢的竞选演说,小孩就在广场上跑来跑去、吃小吃。这一方面说明台湾的政治基本上是全民参与了,小孩虽然没什么政治意识但至少从小参与有基本的概念。 我94年出生,今年正好十八岁,生长在一个小城市,记忆中最多人集中在一起庆祝的事情好像就是08年奥运火炬传递到福州的时候,大家凌晨就起来在五一广场集合,拿着国旗和奥运五环旗,等着早上7点才开始的传递仪式,只为了能占到一个好位子。我印象最深的却不是最关键的传递,最好玩的是很多人一起在五一广场度过的不眠夜。,虽然为了去洗手间从5点排队到7点。后来真正开始传递仪式的时候反而没那么兴奋啦,那天5月11号,第二天就是那个国殇的日子。

  我爸妈那一代的人看《楚留香》、《庭院深深》和金庸小说,我小时候和大家一样都看《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啦也是琼瑶的,港台的我看的不多,反而看了张恨水的一些剧,最经典的就是《金粉世家》了吧。我记得《金粉世家》在央视开始播是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小屁孩懂什么家族斗争、门第之下的感情啊。现在印象最深的就是冷清秋梳着两条麻花辫走在悠长的巷子里,金燕西坐着黄包车从她身边经过,清秋被轻轻撞了一下,手里一叠的白纸在巷子里昏黄的灯光下飞满了天,这时候一定要响起沙宝亮的《暗香》气氛才最文艺浪漫。从那一刻开始,陈坤就成为一个女孩人生里的第一个偶像。后来央视播最后一集,金燕西和冷清秋坐上开往相反方向的火车,在火车发动的刹那好像都透过窗户看到了对方,其实那时候我也不确定他们到底有没有对视,至少在我心里有吧。再大一点的时候就跟着妈妈看《人间四月天》、《似水年华》一类的。也看了不少历史剧《纪晓岚》、《雍正王朝》、《大明宫词》,最喜欢的还是陈道明演的《康熙大帝》,在这之后,陈道明就把我心中的陈坤比下去了。

  还有很多很多啦,以后再说吧。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五):聊个五毛钱的,也很有味

  刚读完三年高中理科,我拼命地想跑回文史哲的怀抱。我翻开《全球简史》,想睡。那就读个《极简人类史》吧,竟然还是没耐心翻完。那好,还是读个畅销书,舒舒服服当个伪知识分子好了。kindle的读书套餐里就躺着这本《我们台湾这些年》,嗯,开始了。

  果然是畅销书,让一个历史白痴也读得啧啧有味。豆瓣里不少低分,也是因为内容比较浅吧。但于我,言浅意深,廖先生谈的,还是让人很舒服的。

  我喜欢他很随意的文笔,就跟看日记似的,恰恰是这种角度来窥探历史,也觉得独特丰富。像台湾民众经历过的政治活动伴随着游戏的玩味以及一定程度上超越政治的棒球文化,诸如此类,是在别的正史里看不得那么真切的。

  读《我台》前,对台湾的了解只有童年里频繁出现的那几个蹦蹦跳跳的明星和据说很美的自然风光。当然,还有很嗲的台湾腔。所以读完,收获的还是很多很多的!

  首先是对于美丽岛事件和美军私生子问题的初识。另外在政治方面,还了解到民众政治活动的自由面貌、戒严后的思想爆发、还有两党精彩的明暗斗争。摘一句极妙的形容党斗的话:“武器从刀剑变成言语及宣传策略,攻略从土地变成人心”。

  文化方面,给我的冲击也不小。原本心目中的台湾文化氛围浓厚,毕竟杨德昌等的代表作皆给大陆一种独特视角,就像是结合了日本和中国文化中的特点一般。(有时间重看《一一》!)廖先生身在台湾,从民众跟风现象以及各界风评将台湾中的浅碟文化反复陈述,一改我心中弯弯人文艺而绝不从众的形象。当然了,一方水土养百种人。而作者也说:“或许就是因为台湾人有这种性格,台湾的经济发展中才会有那么多不怕死、拼命向前冲的人。”

  最最喜欢作者写的台湾小生活啦!台风夜全家人一起吃泡面罐头营造特殊的仪式感、作者上地理课看祖国大好江山而埋下的深深迷恋、选举前群众记者警察共聚在一起吃香肠、互通资讯的各种风貌......

  也是因为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记述方式,让我感觉每个人都有资格谈论历史,我们从历史中来,又将要到历史中去。新认识的近代史纲要的女老师,拥有不精致的面容妆发,用可以上微信的待退休老式手机,背厚黑笨重的直男型电脑包,给我们布置的作业就是与家里长辈询问家史。她在第一节课说了许多,其中印象极深的跟廖先生书里的一段话很像:“我常常觉得在这'伟大的时代'里自己似乎太过平淡,然而仔细回想,我个人的命运早已如一叶小舟,顺着时代的大潮在顺势往前激流。”我想,读了这本书,上了这位老师的课,还是很幸运的。

  同一段时间里,形形色色的人拥有对此迥然不同的回忆。那就从这形色之间窥看历史吧,聊个五毛钱的,也会很有味。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六):我们台湾这些年

  因为同事里有一位台湾大叔的关系,我开始对于两岸这些暧昧的关系产生了兴趣。当然,以我的政治领悟力,看完了,也依然是浮云,哈哈,但是,我从中得到了很多欢乐。

  就我而言,这本书,是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追访了过去的三十多年。当然,我所期待的,而我亦有所了解的,有如马英九上任,陈水扁倒台,书中没有记载,因为出版年份的关系吧。

  “  蒋介石去世后,不可避免地在天堂遇见了“国父”孙中山先生,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孙中山非常关心“中华民国”的状况,于是问老蒋——

  “我死后,‘中华民国’有没有‘行宪’啊?

  蒋介石马上回答:“有啊!有‘行宪’,有‘行宪’'啦!”

  孙中山又问:“那第一任‘总统’是谁?”

  蒋介石回答:“是我。”

  孙中山心想,老蒋一统江湖,确实当得,又问:“那第二任呢?”

  这时老蒋不太好意思说还是自己,可又不太想说谎对不起国父,于是回答:“于右任(余又任)。”

  孙中山高兴地说:“不错不错,书法家当‘总统’,文学治国。那第三任又是谁呢?”

  蒋中正脑筋一转,机智地答道:“吴三连(吾三连)。”

  孙:“嗯,舆论界有人出任‘总统’,也好。那下一任又是谁?”

  蒋:“赵元任(照原任)。”

  孙想了一想说道:“很好,语言学家当‘总统’。那第五任呢?”

  蒋:“是……是赵丽莲(照例连)。”

  孙中山开心地说:“太好了,连教育家也做‘总统’了,真是越来越进步了。””

  其中让我觉得感兴趣的是,在那个蒋中正占领台湾的日子,其实跟内地一样,政治一样的敏感,一丝丝文字狱的气息,一点点封建统治的味道。退守台湾,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心心念念,反攻大陆。而其中牺牲的那一代人,是到老依然落叶不能归根,坚守着那一张分田证的无辜人们。他们不属于台湾,却不能回到大陆。当初他们在自欺欺人中,甚至是不愿意的情况下,来到了台湾,却只能孤独终老,他们的付出,难道得到了回报吗?作为“抢银行的英雄”,最终也只能在路边扫地,成为了永远的牺牲品。

  再说说英九阿扁宋楚瑜,当初何等风华正茂,充满希望之光,现在,也只能是翩翩少年不在。

  再回到摘录的那段笑话,很显然,蒋经国拥有那么高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因为放下了那些不可能实现的念想,因为不可能一家治国的理念,他务实,亲民,促进了台湾经济的腾飞。

  哈哈哈,再说几个类似马克思的弟弟马克吐温,射雕英雄传改为大漠英雄传,以及台湾异常欢乐甚于party的大选,还在当初大陆军演的那两颗炮弹。在历史上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台湾与大陆,永远不能分割。两岸之间的打架斗嘴,却像是爱之不得,因爱生恨,你侬我侬,忒刹情多。

  就以此作为结尾吧,讲述台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七):生活大致是相似的

  在子午书简闲逛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书评大致是说该书从一个老百姓的视角回顾了台湾这30年来的历史。好奇心于是生根发芽,把电子版载入了我的KINDLE中。

  这本书基本是在上下班的地铁及去旅游的途中完成的阅读。书不长,读起来很轻松,一种台湾作家特有的国文的味道,严谨中透着写意。通过一个个小的专题,回顾了一年年。读后方知不大的台湾地界上也发生了那么多起起伏伏的故事,那么多的悲欢离合,而且与我们所处的泱泱大陆所发生过的事情何其相似。虽然历史不会简单的复制,不过从台湾的发展经验来看,也能预示点中国将会发生什么。

  读书过程中还有个有趣的插曲,一晚加班后再地铁中读起此书,讲到台湾60年代外省人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引发的社会问题。正巧旁边坐着位台湾大叔,也瞥到这段文字,突然跟我搭讪起来,向我解释说作者是个本地人,对外省人的描述有诸多不实之处芸芸。真正让我也见识了把书中描写的外省人和本地人的不对眼。这岂不是和在上海发生的情形很相似嘛?

  从‘美丽岛事件”到“学运事件”,让一个大陆人也明白了阿扁的崛起也是合情合理的,其实是民主的一个进程。总之,不管对与不对,这本书解开了我很多原来不知道的事情,值得一看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八):a brighter summer day

  我回想不起记忆之初对台湾的印象,推理起来,无外乎跟三样东西有关:校园民谣、琼瑶小说,早年春晚的港台歌星。但总体来说,对于我这个同样生于77年的东北人,台湾对我来说一直是遥不可及事不关己的,直到后来看了一些台湾电影,才渐渐的对它产生一种遥远清晰的家乡感。通过此书,更加印证了这种感觉,尽管两岸看似两种政体,但通过本书的轻松介绍,可以发现有很多共同的感受。

  大家都曾有绝对服从的偶像式领袖。

  大家都曾面对绝对强制力的政府。

  大家都曾追求民主的光明。

  大家都曾疯迷小虎队和四大天王。

  大家都曾狂看粗制滥造搞笑癫狂的港片。

  大家都曾沉溺金庸叔叔和琼瑶阿姨以及它们的衍生剧集。。。。。。

  今天凌晨,不知怎么想起《牯岭街》最后的镜头。

  阳光明媚的夏日,小猫王拿着自己录制的CD来少年管教所看望自己的哥们小四,待小猫王小心谨慎的叮嘱管教人员一定将CD交付小四之后离开,CD被无情的扔进垃圾箱。

  这是一个无比晴朗的夏日

  年轻的小四身陷牢狱

  而小猫王那纯真的感情则被轻易折碎

  我记得电影的英文名字好像 叫a brighter summer day,片中似乎也有句这样的英文歌词。

  不知道别人,我和我的弟弟的梦,无数次被成人这样轻易击碎,在那些个阳光无比明媚夏日。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九):短评

  09年好像我的记忆总是能掺合着台湾的边儿,看CCTV4的《直播台湾》、参加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论文培训班,坐在我前面两东大社的美女相互讨论着该是去内蒙还是台湾,结果一美女坚决地选择台湾,当时我那羡慕劲儿甭提多强了,结果没多时就吃到同事从台湾带回来的正宗凤梨酥。。。哎。。。我啥时候才能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呢?所以从09年知道这本书的后,一直找,直到2010年读完它!求同存异,是我的第一感觉。。。跟着作者的脚步,如同谱写一首另类的环岛日志练习曲。也从某种程度上了解了台湾多年来的政治斗争与社会百态,眷村之内外、人人心里畏惧的小警总、蓝绿阵营的恩恩怨怨。。。作为一代80后,似乎跳出了娱乐圈的影响力去看待它。台湾,我想去走一走。。。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十):读后感

  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对:"因历史造成长久的分隔,彼此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理所当然'地去想象对方,而不认真或根本不愿意去探索为什么对方会去这样想、这样做"。即便以前本科上课的时候了解过一些湾湾的信息,但也多限于政治层面,多为两岸关系的探究,从普通民众角度来看,当然显得更真实

  编年体的材料看起来非常舒服,但确实有些乱,看完之后脑海中没有较为清晰的逻辑框架,自己只能串出以下几条线来:

  1、【政党层面】

  国民党: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宋楚瑜(后成立亲民党)、连战、马英九;民进党(美丽岛事件律师帮出身):陈水扁。前者与大陆关系颇微妙,搁置争议不触碰;后者台独,与大陆关系较为对立

  要说湾湾的政治,简直就是奇葩,未尝不是民主的一种尝试,但像是还没会爬就想着要快跑的小朋友,蹒跚颠颠以至于最后就是手脚并用向前

  四大政党的比喻太精妙了:国民党——红楼梦:贾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民进党——水浒传:梁山泊,汕头分布,以造反起家,谁也不服谁;亲民党——西游记:以孙悟空撑场面,其余均为跑龙套;台联党——聊斋:鬼话连篇

  2、【经济发展层面】

  1978年蒋经国“台湾十大建设”- 台湾经济腾飞 - 股市泡沫 - 信用卡危机(民众对经济过于乐观) - 2007年台北高雄通高铁

  3、【社会政治层面】

  美丽岛事件 - 社会解禁 -记不清了|||

  4、【个人成长层面】

  小学 - 初中 - 高中 -服兵役 - 大学

  5、【文娱层面】

  这部分看得最轻松,没记住多少,倒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不停提起,张雨生啊张惠妹啊,小虎队啊林志颖啊,琼瑶啊之类,湾湾的娱乐生活和其政治生活一样奇葩,只是娱乐圈少了很多限制,发展就很是繁荣,也捧红了一批香港明星

  不过湾湾的媒体确实遭人诟病,为了吸引眼球简直不择手段,狗仔队之类的姑且不提,正统新闻为了抢占消息先机,也是各种不择手段,甚至伪造信息,倒是跟湾湾的政坛一脉相承

  单从作者的写作方式看,全文娓娓道来,确实很符合天涯连载帖的感觉,所以整体上好像不太系统与逻辑,有一种想到哪里写哪里的感觉。书的可读性很强,真的不需要太动脑筋(我怎么这么懒==)

  本科老师曾经强调过的“看历史要看第一手资料”,最近是越发觉得有道理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