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10篇

2017-12-16 20: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10篇

  《不可慢待的孤独》是一本由宋涵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一):生活需要揭穿

  最开始看到封面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期待,以为像现在市面上到处都是的心灵鸡汤书一样,说着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不痛不痒的话,大家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并不能真正得到什么改变。但是当我随手翻开,看到的第一篇就是《如何接纳不完美父母》,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也无法选择子女,却又偏偏对他们抱有最天真最甜美的期待。我们期望父母有很多的爱和很多的能力,能时刻关注我们的需求,做我们最好的朋友,跟得上我们的思维,像别人的父母那样总把子女放在第一位;我们期望子女聪明好看,朝气蓬勃,带着新生的力量,同时又依恋我们,既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之轮向前征服的欣喜,又能窥见余生里老有所依的温暖。”真的是这样,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或早或晚的偷偷埋怨过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宋涵的文字洗练细腻又直指人心。

  从来没想过,一本标签为心理通俗读物的书会把我深深吸引住,用了一个下午的时光读完,深深的感慨,生活需要揭穿,有太多的事情我们知道却不愿意承认,有太多的话我们隐隐觉得却只能埋在心里、但是,宋涵却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世界的大门。《不可慢待的孤独》聚焦谈论女性成长、亲子关系和两性情感各类人生现实问题,让人难以释卷,发人省醒。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二):爱的条件

  某次闲谈中,一名男性友人谈及他一位“可怜”的朋友,他的朋友妻子近期因二胎,时常发生争吵。这位“可怜”的朋友年龄不大,却已是一位可爱小女孩父亲。因这位朋友是家中独子,父母希望有一男孙可以传承香火,便要求他们夫妻俩生二胎,父母话里话外都是要他们为家里添男丁,各种无处宣泄的压力,导致夫妻经常吵架,即使妻子正在孕期,也无法避免。听至此处,我忍不住插问:“那你朋友是什么想法?”“自然他也想要一个儿子啊!他告诉我们,如果他老婆二胎再生女孩,他会当场晕在那。”这样的对话难免令人唏嘘,做为女孩我确实受过老一辈人“重男轻女思想不少伤害,由此对“重男轻女”这样迂腐的思想深恶痛绝

  男人总会站在男人角度考虑问题,女人亦然。所以请不要苛求我以下的言论客观不偏颇。《不可慢待的孤独》里“爱的条件,是首先懂得爱自己,是首先从工具化的大机器中将自己救赎出来的智慧勇气”和“对得起自己和对方,保护彼此免于受社会奴役的苦难,就无愧于爱这一称呼了”这两句话深得我心,这位友人的朋友将自己定位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并强行要求妻子与其一样,沦为生育的工具。其经历虽并非无可怜之处,但我看到更多的是人性自私与盲从。而他的妻子做为被动承受这个家庭附加给她的压力和信念,不可谓不可怜。她既要忍受生育前的各种不适,又要面对丈夫家庭内部的矛盾与压力。而她的丈夫不仅未曾想过救她脱离奴役,甚至与那狭隘的“香火传承”观念来一同奴役她。我不知道这对年轻的夫妻间是否有爱,但此时我所看到只是两台冰冷的工具。就如同《爱,当然是有条件的》里外婆的远房亲戚与作者的女同学,他们的爱从未全然,我们亦无法做到全然,所有的爱都标注上条件,这条件是我们跳不出的泥潭,但画地为牢的相互为难却一直都是我们甘愿承受的。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三):喜欢有什么好serious的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这是吴晓波说的。我曾以为你是我要的美好的事物,所以追求,但现在,我发现不是,你不是。

  奥修说,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才有能力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个人的内心最深处。而不会出现急着占有对方,不会变成依赖对方,不会将对方限制成一个静物,也不会着魔似的需要对方,因为知道即使对方离开了,自己还是可以一样快乐

  所以曾经我是过分依赖你了吧,大概没有独处的能力,所以,一想到你就会快乐,你忽略我,就要失意,若即若离,忽冷忽热,不生不死,无比纠结。

  我以为你是美好的事物,所以迫切地想要靠近。然后在你给的一点点快乐之中,急剧地消耗掉自己大量能量。我曾经对朋友说,我在漫无止境等待里,等待你。她说,等待亦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在不断的消耗,却不知何时是尽头。

  读完了吴晓波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他说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他很睿智,很通透,甚至有些深沉。我喜欢他的文笔,我现在并不能写些时事,有关职业,有关生存的东西。这个年龄就让我写一些浪漫的,稚嫩的,青涩的,甚至有些可笑的薄荷味的文章吧。这样美好的青春,不会再有了。这样的我,不会再有了。

  有时候我会处理不了这些情绪,然后找一个人倾诉出来。他听我讲,可是状况好像没有变好,事情没有得到解决,心情也更糟。

  现在才明白倒不如跟自己对话,就像刘若英所说,找一个方式把悲伤消化,或者找个地方将它静静埋葬,然后一个人重新开始面对下一秒的生活。 也明白爱情只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生里的一个分支,求知,见识,创造,勇气,审美......这些都与爱情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而恰恰是这些爱情之外的热情,能够赋予爱情源源不断信心和活力。

  爱,是心智清明的产物。如果心智蒙昧。所谓的爱,就只是混乱血腥的修罗场。

  你和我都不够成熟。没有能力做到心智清明。不知道你如何?但是我深陷于其中,曾有一段时间无法自拔。

  那段时间冒出了很多的负面情绪,对你对自己,对感情。我甚至开始嘲笑自己,讽刺自己。带有负能量的一段时间吧。

  现在更偏向于积极地理解自己,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先学会自爱,再给予他爱。

  始终相信,当一个人在无论如何的情况下,能够突破恐惧绝望珍惜自己时,残酷的世界也会呈现出温柔的一面。而正面情感总比负面情感更有力量。

  简单的暗示也会给予巨大的积极力量。比如什么呢,比如你是喜欢我的。(笑)

  有了微博空间微信QQ,所以这一代的人们越来越害怕孤独了。心情啊,当下啊,都要在网络上分享,都要有人回应,有人点赞,有人关注,于是逐渐失去独处的能力。

  所以现在的我已经渐渐享受孤独了。别老问我人生如何如何,我的人生才刚开始。

  现在每天上午会跑步,做一些运动,专心做自己的事。午后心绪比较烦躁,就用在面对外界,例如上个网,回应一些人的留言。太阳下山就确实不太适合与人相处,看看电视剧,或者拿本书起来读。

  我想,我是人,不是信息接收器。那些更新的微博,更新的空间,更新着的微信,那些人到底和我有多少的关系呢?

  也开始学会记录。比如一个日程本,写下每天做的事情,还有做一些规划。

  更发现一些有趣的方式,在寻找美食方面。书里面提供一种方法。具体是:吃过一样东西就马上将味道记下来,以后不必再点,因为已经知道吃起来是什么味道。

  也开始会倾听,不太深入别人的课题,尊重他人处理自身问题的权利。

  书里说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有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浅薄的人更浅薄。

  所以钱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我知道,可是知道并没有什么用。看吧,有钱,你可以去美国留学。初二你说要去美国。彼时我根本不知道出国读书是什么概念,也不能想象携巨款去资本主义国家烧。

  作者他说,人生90%的桎梏是来自于金钱不足。而剩下10%是无论有钱没钱都摆脱不了的。如果不是富二代,有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是个聪明人都会努力赚更多钱,以免受到生活的羞辱

  解决了一些问题。比如。对父母不满越强烈,越说明我们把父母和自己看成紧紧的一体。但其实不是的,我们在这人世间碰巧相遇,我们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

  无论一个人拥有怎样的父母,都不能以此为借口停止追求属于自己的平静和幸福

  接纳生活的差异,不要专注于此,不要在对父母的失望中停留太久,而要专注于自己。

  最孤独的人最亲切,受过伤的人时常笑得最灿烂,因为他们不愿意让身边的人承受一样的痛苦

  抄写这段话的时候,总是想起你,你总是笑得那么的奇怪,但是我一直不知道你是不快乐的。直至你告诉我。

  比尔盖茨说。如果你遇到令你震撼甚至心碎的事,不要逃跑,去面对和解决,那将是你改变世界的时刻。

  所以我来啦,因为你还没有遵守承诺来找我。于是我自己来见你了。就让我们好好的解决吧,然后面向下一秒钟的世界。

  只要是有意义的事情,再晚去做都还是有意义的。比如面对你,虽然迟疑很久等待了很久痛苦了很久。但是我还是决定放下对你承诺的等待,我相信你的承诺你的保证是美好的,但是不要再给一次了,我不喜欢这种漫无止境的等待,希望一次次失落空的感觉。如果做不到,请千万千万,不要向我承诺。如果你承诺了请你努力做到,不要再有第二次,辜负我。

  希望是比恐惧更强烈的东西。你给的希望,是比很多东西更郑重的事情。

  而好好地说清楚,好好终结,也是一件郑重的事情。

  还是最喜欢奶茶的一段话。

  其实两人暂时无话可说无所谓,相对无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的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表现,也是最高境界

  或许有一天能把这个世界都走走吧,然后说再无地方可去了,都看遍了,然后依偎在你的怀里,过完剩下温暖的小日子。

  至于喜欢你这件事情嘛,没有什么好严重的,你也不用再劝说我啦。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会自己去感受啊。

  我喜欢你也许并不为什么理由,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你全然适合我的趣味。因此你也知道我是自私的。故不用因此感激我。

  还有啊第一次体会错爱所带来的羞辱感。不过这和你没有什么关系。根源是将自我价值和一次感情的成败捆绑在一起。这其实毫无意义,我们还没有恋爱呢,何况恋爱也需要眼光和运气,一次恋爱的成败与个人价值并无太大关联。

  不要给一个“你”强加过高的意义,去决定生命的价值和未来的走向。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四):每一种孤独,都有数不清的故事

  在世界传统文化里,尤其是在东方思想里,女性长期以来都受到很多不对等的待遇和规则,无论是在地位上还是在发展机遇上,无论是在人格上还是肉体上,他们都或多或少必然的面临着这些不公,随着世界文化的开放程度逐渐加大,关于女性权利保护和身心灵培养和思想也不短完善,作者就是一位从深受女性不平等文化侵害的受害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身心灵健康的女作家,他用自身的经历和智慧来开导无数在现代生活中遭遇痛苦和迷茫的女性青年,而本书即使作者众多思想的结晶之一。

  虽然文化和思想不断开放,女权主义也不断得到提升,但是仍然有大批女性同胞深受家庭或者历史文化的毒害,思想得不到修正。如现在绝大数家庭对女子关于性的教育便严重匮乏,家长羞于开口讲性,甚至很多家长把性视如洪水猛兽,断绝女子关于性的任何接触。等到他们生理和心理不断长大必须面对性的时候,却因为缺乏对性的了解而受到不少伤害。告子说:“食色性也”。性和食是对于人是同等重要的,我们不需要因为对性的不了解而刻意去回避它,而是需要以正确的姿态去面对它。对于女性来说,性更不是什么神秘之事,更不必视之为贞洁和其他道德层面的东西。性对于男女应该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亏不亏,赚不赚的,平常对待即可,不可施之过重包袱。

  女性应该是独立的,应该是有自己思想的,面对一切关于男女之事和个人琐事应该是有自己的判断和准则的,应该是能够给自己力量和价值感的。面对很多问题,不应该是托付于他人或者受限于他人的。能够和谐共处男女之事,也能够一个人很好的独处下去才是现代女性所拥有的魅力。女性不再局限于锅碗瓢盆之小事,也不在受制于客厅厨房的狭小空间内,而是和男性一样,可以发挥出自己兴趣爱好,追求个人事业梦想的群体,这是男女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一种表现,更是社会文化进步的一种需要。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五):让文字自己发声

  突然喜欢一个作者,其实很简单,不需要了解她之前的经历,亦不需要明白她究竟是怎样的为人。只是翻开书,看了文字,便觉得亲近,觉得喜欢。文字是能够自己发声的。

  若没有翻开《不可慢待的孤独》,至今我仍旧不会知道有个作者叫宋涵。她说,“生而为人,不是选择了孤独,而是被孤独选中。”我的心被刺痛了一下,出神数分钟后,我觉得我喜欢上了这个作者。她对孤独的认识,竟让我满心欢喜了起来。“有一些孤独的时刻,像开天辟地过后荒蛮中的野火,寂寥、苍老又滚烫”;“我给了自己一个长长的假期,走了一些地方,却依然在人群中感到孤独”;“在这样一个'A面是否定、B面是迷茫'的刀锋之上,灵魂整日不可安生,却又骑虎难下,无法放弃执拗的追问”;“孤独,并不是吞噬生命的黑暗,而是灼烤着生命的火,它是一种提醒,提醒着生命本应是:独立的,原创的,值得对待的”。我想,她是深刻的孤独过,并懂得孤独的人。

  自序很短,却读了很多遍。整本书翻完后,我又看了一次自序。比起后面的“理性”分析,我更喜欢她感性的感受。

  类似于“ 爱情只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生里分出的一个分支。求知、见识、创造、勇气、审美……这些都与爱情具备同样的重要性,而恰恰是这些爱情之外的热情,能够赋予爱情源源不断的信心和活力 ”,这些话,这些让人习得智慧的话语。让我少了那份动情的触动。

  突然有点期待,作者会不会出一本“感性”的书。不同于 “爱,当然是有条件的”,“星期天,和自己的心交谈”和“我想给你写一封信”包含的那33篇文章的类型。

  这个研究爱的、清醒又浓情的姑娘。我想看她的“浓情”,胜过“清醒”。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六):不可慢待的孤独

  作者所举的例子,让我或多或少的明白,这些年来为什么我这么努力的想要获得父母的认可,为什么在完成父母期许的时候,内心依然谦卑不自信。作为农村出来的女孩子,我花了20年,才坐在这里和你喝杯咖啡,即使我能做到如此,内心却依然因为现实的残酷,而被伤的血肉模糊。过去的二十年,我看到许许多多因贫困而酿成的悲剧,读高中时我渴望逃离,所以一直以来比别人拼命,比别人能吃苦,不抱怨什么,因为我觉得努力就会有收获。当我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我觉得这个世界并不如我想像的那样公平,我觉得花个两百多买一件衣服是一种奢侈,可在别人看来却不过是没有特色的一次性可以买一打的商场大处理。相同的年龄,人家轻松的古筝十级,有很漂亮的礼服,受人欢迎,随口吐出的牌子都是我没听过的,而我要自食其力还大学时欠下几万块的助学贷款,我什么都没有,除了书读的好,而现在在社会上这怎么算的上一个优点呢,内心是极度的自卑。我只是感觉大学四年的努力让我有了现在的位置,能清晰的感受这种因为贫困所带来的差距,这种差距让我痛苦,也让我清醒。一个人在外东奔西走,在外漂泊,累了就休息,饿了就去吃东西,感觉痛苦了就蒙着被子大哭一场,闲下来的时间用来读书,照着一星期一本的速度读书,觉得烦闷的时候就买一张火车票,随着火车南来北往,会每天锻炼身体,跑步、健身操、乒乓球或者刚学会的游泳,晚上就在沪江上上节英语课,周末就买些食材学一道新菜,自己做,自己品尝,拍张图发到朋友圈,得些奖励心里也美滋滋的,也会去周围的艺术馆看看画展,发的工资做着预算,把要还的钱存到相应的卡里,自己留下生活费,剩下的钱往定期储蓄,自我提升、旅行的账户里各打一点,不在乎钱多钱少,贵在坚持,会看养生的书,。父母施加于我的信念,已经影响了我整整二十多年,现在不想按照他们的意愿活着,因为那是沿着他们的意愿之路,我过不了我想要的生活。在孤独的日子里,最好的事情就是锻炼身体,读书,行走,观察,思考,对生活保持好奇心,不放弃对生活的热情。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七):人生另有可能——评《不可慢待的孤独》

  这是一本与孤独有关的独白,其中内含的生色与丰盈,不因声音的单薄而显得苍白。它并不标榜特立独行,只是为我们指明另外的路径。这样的路径或许荆棘丛生但最终能将你引向康庄,或许让走在人生窄巷的你豁然开朗,又或许会是一条将你推向水深火热的穷途末路。无论作者为我们开辟的是何种道路,我们也应感念作者的分享,因她的分享让我们知道人生另有可能。

  在阅读《不可慢待的孤独》时,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名身处民国,思想上正在觉醒的女学生。作者每一篇文章都能在我心里激起万丈豪情,在一次次直击心灵的蜕变后,那个陈腐自我设限的女性形象,正在逐渐瓦解。取而代之是生命愈加宽广的精神境域,即使在当下迫于环境隐忍妥协,但思想上却正在经历更新与征战。作者在第二章中提到了“私人的既是社会的”,说来惭愧这一口号早在19世纪70年代便被提出,而我却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方有幸接触到如此标新立异的理念,或许在西方社会它早已是老生常谈了。

  因在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受“家丑不可外扬”思想的影响,鲜少有女性愿意向公众分享自己在家庭中遭受得不堪与屈辱。暴力、性侵都让女性难以启齿,而财产、生育、“承包更多家务,为丈夫的事业让路”的集体意识剥削,更进一步加剧女性私人领域权力的边缘化。对此作者有一段精辟的总结,也道出推动“私人的既是社会的”的必要与紧迫性。“这些都是赤裸裸的权益剥夺,都是很难凭一已之力逃离的困境,每一个私人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沉默群体,都折射了社会制度设置中的某种荒谬和麻木,这些都应该浮现在社会公共议题中,让人们反省和改变,让社会更好地进化。”维护女性权力,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女性这一性别群体,更是为了推翻大环境的荒蛮与偏见。因为唯有突破这些瓶颈,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如果将讨论层面上升到人类文明发展,拟乎太过遥远且不接地气。那我们就说说我们身边的小故事,书中作者在《爱,当然是有条件的》中,为我们讲了两个小故事。故事一,男人为了保证一举得男,一连让女人做掉了两个孩子,后来女人不孕且“看起来憔悴苍老,像40岁的人,但实际还不到30岁”,时隔多年女人终于再度怀孕并生下男婴,但却“越来越呆滞,像个木头人”,男人向人哭诉日子过不下去。在这个故事中,难道大家只看到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荼毒,没有看到男性在其中所受到的伤害吗?他们做为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活体,因抱残守缺,沦为生育的工具。他们从一出生就被贴上传承香火的标签,以至于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种使命感,一种经不起理论推敲,但又必须盲从的社会潜规则。就如作者所言“一个男人如果不将自己物化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他就不会拉另一个女人共赴此路;一个女人如果能自由地去爱,并拒绝传统婚姻模式中的女性定位,就不会强求另一个男人以彩礼来收购这一场牺牲。”

  作者后面所提到,便是我接下来要讲的故事二,一位有学识拥有体面工作的新女性,因“面子”问题遵循老家风俗,坚持让男友拿出18万的彩礼钱。所谓的“面子”问题,便是指“如果不要(彩礼),别人的反应不是这姑娘独立自主有底气,而是这姑娘有啥毛病怕嫁不掉。”而这位新女性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你能保证婚后育后的女人在社会上的那些势利眼中不贬值吗?有些改变不了的,没必要在自己身上去克服这个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克服这个时代的成本相当高昂,甚至会无端受到许多攻击与诋毁。但在这个男权社会里,受到压榨的不仅仅是女性,因为女性“弱势”的定位,做为“强势”的男性就必定要承受更多。今天有人在网上大放厥词,说中国房价是被女人推高的,因为丈母娘要求“有房有车有存款”,女人中也盛行拜金主义。这样的言论无比荒诞而可笑,且不说助推房价节节攀升的成因复杂。单就丈母娘和未婚女性的这种思想,难道从某种层面来讲不是对男主外女主内的男权思想的“体恤”与“顺从”吗?而那些声讨男权社会陋习的男性中,有多少是出于对女性权益的维护?又有多少是因他们无房无车无存款被男权社会定义为“弱者”,所激发的反抗心理?前者值得我们敬畏,而后者他们的反抗固然没有错,但应将矛头指向孕育这样陈腐思想的大环境,而不是同样深受其害的女性同胞。

  在阅读《不可慢待的孤独》期间,我曾在一次同事间的闲谈中,提到书中某些女权观点,无论是男同事还是女同事都表示出了不同程度的不认同,男同事觉得讲女权,是女性的一种掂斤播两,甚至以后会发展成女尊男卑不良风气。而女同事却认为男性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本着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原则,在家庭活动中拥有更多“豁免权”似乎也无可厚非。这是一个时代的局限性,并不是谁三言两语就可以改变打破,但能为“男女平等”发声,都是踽踽的独行者。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这孤独的独白,成为男女口里铿锵有力的宣言,斩断那些愚昧与迂腐加诸在我们身上的锁链。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八):目前为止倒数第二烂

  凑单买的。烂得看不下去。只好来边看边写吐槽。

  通篇全是鸡汤,还是专栏类鸡汤……讲来讲去又全是陈词滥调,除外就是作者各种主观观点,读了四分之一实在读不动了,十来分钟翻完。

  书名简直高大上,结果进去第一章第一节是教女孩子第一次记得戴套……

  后半部分某节名称学银英继续高大上,“我们的征途是星辰与内心”(真的高大上吗……),于是我又细看了一发,结果通篇讲星座……首句援引伍迪艾伦(特么这是谁?我以为是鲍勃迪伦还是约翰列侬完全分不清楚啊…)某句,大概意思是嘲讽信星座的是傻蛋,然后作者表示我不同意,星座还是有道理的,完整的星座学还包括上升星座月亮星座和金星星座呢……

  看到最后回读者信,发现都是女性读者,原来是女性向书籍……

  最后,这书豆瓣有8分…妈蛋难道豆瓣这么多生活苦恼性生活不和谐的妹子吗?有的话请联系我。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九):让孤独不再孤独

  在读这本书之前,是在《读者·原创版》上看到有本书的其中一篇文章,读完之后觉得作者描述的女性观点和我惊人的相似,仿佛找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友,相见恨晚,于是我就在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一点点地看,发现作者的很多观点是现代女性所需要具备的,但是现实却是现代女性所缺乏的,这不禁让人觉得是作者提出的观点过于超前,还是现代社会的思想潮流过于滞后,导致我们在接触到这些类似观点的时候都感觉较为新鲜,会在心中形成一定的心理落差,也只能成为现代女性努力的目标和标准,甚至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在中国这个重男轻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度,想要做到女性的完全解放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样的思想随着中华文明流传了这么多年,不仅是男人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许多中国女性也渐渐地养成了一种顺从和依赖的心理,在这方面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文明程度其实还是相对落后的,本书也充分表达了现代女性主义的诉求,鼓励现代女性努力具备独立、自信、乐观和执着的性格。

  在传统思想中,女性在情感中往往被认为处于弱势的地位,需要被呵护和疼爱,所以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往往会扮演被保护的角色,感觉很被动,但其实在书中的观点来看,女性其实也是有主动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同样可以和男人一样,在情感世界中扮演保护对方的角色,如果在感情出现裂痕的时候也能够洒脱地放手,去寻找下一段属于自己的幸福旅程,不必去抱怨自己总是那个被男人抛弃的人,这对于刚刚失恋的人来说确实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灵鸡汤。

  《不可慢待的孤独》读后感(十):平等是自我争取的,而非他人赋予的

  文/吕香藤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会在凌晨两三点的早上突然醒来,然后是一阵巨大的无助感袭来,漫无边际的黑夜将我们包裹,透过黑夜看到的是毫无希望的明天。

  有人会自我救赎,而有人会向他人求救。

  曾经有一段时间,宋涵也常常会在凌晨三四点从噩梦中醒来,感觉自己漂浮在另一个没有边际的星球上。于是,她给自己放了一个长长的假期,也便有了这本讨论女性成长、亲子关系、两性情感的《不可慢待的孤独》。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地位在逐渐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城市女性总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甚至是当家庭需要的时候,离开职场回归家庭的总是女性。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男女平等,但是一个社会号召什么,往往意味着这个社会缺少什么。当然,我们不能把这种现象都归咎于男性和社会的过错,身为女性,自身平等意识的觉醒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不如给男人三个月产假》一文中,作者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强调了男女平等需要制度的保障,以及父亲在孩子的成长的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重要性是母亲无法代替的。毕竟现实就是如果女性有产假,那么公司在就要在这几个月里承担损失,以至于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员工。如果男性也有产假,那么相对来说更容易在职场中实现男女平等。

  也有一些女性,在面对毫无感情的婚姻或者丈夫的背叛而选择为了孩子将就的生活。在她们的观念里,生命不是为自己而活的。少年时为了父母的期望的而活,青年时为了丈夫的事业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中年有了孩子,生活的核心就围绕着孩子而转,甚至当自己的孩子有了孩子以后,她们也会干预子女的生活,认为女性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温良贤淑。对于这样的事例,宋涵专门写了《女儿与母亲的五场战争》、《听妈妈的话,只会更受伤》、《如何接纳不完美的父母》等文章。她说:“一个成熟的人,懂得制止情感伤害的扩大化,懂得即使我不认同你,也不会如此行动的理智,从亲情的天然黏合中剥离出来。”

  而对于婚姻,作者认为“貌合神离的婚姻,虚伪空洞的感情,只会让孩子看到对生活的将就和敷衍,体会到情感上的无奈与无力,养成逃避真正问题的习惯”。

  因此,那些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的女性请放下自己心中的善良与软弱,为自己真正的活一次吧。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平等,正是从每个人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平等意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