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16 21: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经典读后感10篇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是一本由[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3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一):银河史上最伟大知识分子的悲剧人生

  事实上我是带着愤愤不平心态开始读基地前传的。后传第二本《基地与地球》的最后部分明显是埋了很多伏笔的:菲龙那个全性人意味深长眼神到底暗示了什么?丹尼尔和菲龙结合后的大脑将如何操控银河的发展?崔维兹选择的盖娅星系最终有没有成型?人类整体是否会以盖娅的形式面对其他智慧生命?而偏偏阿西莫夫把《基地系列》的终章献给了谢顿和心理史学,那些伏笔则成了留给读者无限遐想并引出了众多狗尾续貂的开放式结局

  从后传的故事中我们知道,“谢顿计划”是一个终被丹尼尔,或者崔维兹所代表的人类,抛弃了的残次品,至多是一个过渡型产品,银河的未来不是一个第二帝国式的联邦政治共同体,而是盖娅式的有机生命体。甚至于,谢顿都只是一个被丹尼尔用来创造“谢顿计划”的工具而已。那么为这样一个“工具”立传的《基地前传》,多少是有些让人提不起兴趣的。但它毕竟是《基地系列》的收官之作,我总希望能从中找出一些阿西莫夫对基地系列的“总结性陈词”。

  事实上我的这一方面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但我仍然认为《基地前传》是部好看的科幻小说。如果说正传三部曲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对银河帝国和基地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恢弘想象和描述,那么后传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各种奇妙的科幻构思,前传则是讲了一个最丰满的故事,塑造了基地系列小说中最成功的人物——哈里•谢顿。

  在谢顿身上,我看到的不是伟大——虽然谢顿在基地纪元成了神一样的存在,“谢顿在上”甚至和“银河在上”一样的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我看到的不是荣耀——虽然他曾经位极人臣,而且是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在谢顿身上,我看到的只有深深的无奈和不幸。

  首先,谢顿的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心理史学,并因此衍生出了两个基地和“谢顿计划”。但在谢顿的有生之年,他却从来没能真正感受到这一切的重要意义,而且自始至终对自己的事业抱持着深深的疑虑。我仍然清楚地记的正传第一本中谢顿说过的一句话

  “我自己还剩不到五年的寿命,可是我对未来关心至极。你可以说着是一种理想主义,也可以说我个人认同了‘人类 ’这个神秘而抽象的概念。”

  但是看了前传,我们发现这种伟大的原初动力竟然是谢顿自身出人头地的那一份自私的小心思,而且他最初几乎放弃了心理史学的研究,丹尼尔的精神助力在谢顿的心理史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多少都削弱了这位人类导师的伟大和光辉,但却使他更为真实

  此外,虽然谢顿一直是心理史学研究的主导者,但由于先是被学校的行政工作、后是被首相所要担忧的国事、最后是为了维持研究经费和自身安全等种种“杂事”所纷扰,他对心理史学理论建构所作出贡献是有限的,甚至不及雨果•阿瑞玛斯。而让心理史学产生革命性进展、真正成为一门应用学科的,是其孙女婉达•谢顿的“天赋异禀”,后者不得不说是一种偶然。在发现婉达的“天赋”之前,谢顿始终对心理史学能否成功应用抱持着严重的怀疑,而推动着他走下去的,除了各种外力,可能最重要的是丹尼尔对他做过的“心灵调整”。更可怕的是,谢顿是知道这一切的。以被强加的坚定决心去追求一个可能永远不能实现的愿景,谢顿心中承受的矛盾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谢顿为心理史学这一事业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他一生所经历友情亲情爱情,都透着一股悲剧性的凄凉。

  谢顿一生虽然有过来来往往的众多同事、学术,却似乎只有三位称得上朋友:伊图•丹莫刺尔、克里昂、雨果•阿瑞玛斯。

  丹莫刺尔,也就是机器人丹尼尔,他帮助谢顿,只是为了利用他构建心理史学,而且谢顿规划的“第二帝国”似乎只是通向盖娅星系的一个跳板。在他自认为为心理史学的建构扫清了一切障碍之后,便翩然离去,不曾给谢顿这位人类朋友留下只言片语

  克里昂虽然是个开明的君主,但更是一个傀儡,一个囚徒,他也只是希望谢顿能用心理史学帮他励精图治,使他在银河帝国历史中被书写得更加英明神武。

  雨果虽然对谢顿当初救他于水火心存感激,却把全部的心力都献给了心理史学,他对谢顿最强烈的感情就是能(在他死后)成为他的接班人,虽然最终没能得偿所愿,早早离世。

  再说亲情。谢顿32岁离开母星,便再也没有见过双亲。他唯一的儿子是领养的,芮奇为了其父的事业几度以身犯险,最终死在了被谢顿和心理史学放弃的银河外缘的战乱之中。孙女婉达因为天赋异禀,成为了心理史学的接班人,并且“被放逐”到银河边缘,成了一个寻找第二基地成员的“天线”,没能过上她父母希望的平凡生活。虽然他的亲人们爱着他,可是却都或多或少地由于他的心理史学而离开了他。

  最后,谢顿的爱情更是一桩悲剧。谢顿也许早就知道了妻子铎丝是一个机器人,却没能停止对她的爱意。整个基地系列小说以谢顿对铎丝的那一声呼唤收尾,足见他对她的一番深情。可他又怎么会不知道,铎丝走进他的生命,成为她的妻子,对他不离不弃,甚至最后为他而死,只是因为她被设定了“以保护哈里•谢顿安全为第一优先”的程序,而且这种程序设定还是以“心理史学”为背书。虽然,铎丝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你的爱使我成了人类”,可她终究不是人类,也始终不曾爱过谢顿。

  自从32岁发表了那篇论文,谢顿身边的一切,包括他自己,不是为心理史学而来,就是为基地而去。虽然,他认同了“人类”这个整体,虽然他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人类的未来,可是如果这些真的就可以填满一个人生命的全部意义,又何来那最后一声呼唤,或是哀叹。谢顿或许是盖娅星系来临前最伟大的“孤立体”,但那也就对于“人类整体”做出的贡献而言。而谢顿作为一个普通的、有情感的、有悲喜的人的那一个面相,确实一部让人无奈的悲剧。

  阿西莫夫在写《迈向基地》时已是暮年,与其说他在写科幻,不如说他在写人生。谢顿是包括阿西莫夫自己在内的众多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的代言人,他们在学术、政治、信仰、利益等众多因素的角力中挣扎。为人类整体做出可能的贡献和满足一己切实的私利有时能相得益彰,有时却不。谢顿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成就无人能及,但他的悲剧却在无数人身上循环往复。那些有如尘沙随风飘散的悲剧人生,又有谁知道他们曾经存在过?也许只能为他们叹一句:谢顿在上!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二):【摘录】+【感想:和主人公一起远去的作者】

  【这本是阿西莫夫未完成的遗作,以主人公谢顿后半生的四篇小传记,推动心理史学坎坷的建构过程。感觉作者真的将自己的心神投射到了作品中,书里主人公的那种对衰老的不服,对死亡和未竞事业的不甘,对身边亲友离去的沉痛和怀念,不浓重但是很真切。全书结尾处“群星的尽头”和书名“迈向基地”,将整个“大基地”系列圈成了一个圆环,老人写了一生最后写到了年轻时故事开始的地方,从端点到尽头,以结束作开始。】

  “不一定要受教育才能成为哲学家,需要的只是活泼的心灵,以及生活中的体验。”

  “让人害怕没有关系,甚至受人轻视也能安然无事,但是被人嘲笑 —— 则注定完蛋。”

  “诚实、高尚与善意很可能惹来杀身之祸;一个人仅仅为了生存,似乎就必须诉诸欺诈与奸计。”

  “ 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件事。他们的出现所带来的快乐,胜过他们逝去所留下的遗憾。所以说,整体而言,体验你现在所体验的,总比放弃来得好。”

  “我是哈里・谢顿,克里昂大帝一世御前首相、川陀大学斯璀璘分校心理史学系荣誉教授、心理史学研究计划主持人、《银河百科全书》执行主编、基地的缔造者。

  我知道,这些头衔都相当动听。在我八十一年的生命中,我做了很多事,如今我累了。回顾这一生,我常自问是否能够——或应该——做些不同的事。

  比如说,我是不是太过关切心理史学的壮阔远景,因而相较之下,与我的生命交会的人与事有时似乎相形见绌?或许我忽略了在某些地方作些小小的、次要的调整,这些调整绝对不会危及人类的未来,却有可能大大改进我心爱之人的命运。雨果、芮奇……我更忍不住自问……当初我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拯救我所挚爱的铎丝?”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三):承前启后,迈向未来

  本集作为承上启下的一集,应该是很举足轻重的,但本集的内容却有些乏善可陈了。剩余的两个机器人一个死一个消失(虽然随时会回来,这个可以作为伏笔),而Seldon越来越没有用了(虽说他是主角),亮点仍然在书尾,精神念力人的发现,才是扭转整个局面的关键,如果没有第二基地,连第一基地都办不起来啊。

  距离看完第一集有点远(一个月前,查评论就知道),所以后面的情节和人物都接不起来了,所以这个系列还是要一口气看完啊。不过我是借的,一次不一定能借得齐,而且总会先试借一两本,以防不好看多借了。

  情节刻画有些生硬了,但有一点,就是世界没落的情景描写和分析得很到位,包括经济衰落到科学文化凋零再到人民素质的下降,整个败坏过程都可以在现今地球的各个社会中看到,不过并没深究原因,如果深究,那就变成DUNE了,只描写不探究才是科幻吸引之道。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四):往者已矣、来者可追

  “我的过去,人类的未来......”,跟到尾声的这几句时,投入的阅读加上思维的融入,字字如重击、灌入眼里,字字如水滴、绵延无力,在一丝丝的感动和一阵阵的感慨中判断着:谢顿的心底,念念不忘的是陪伴他一路的守护天使吧?是的,最后两个字是:“铎丝!"。

  至此,带着离别伤感,前传堪称完美谢幕。小说目录中的三老带一小,四个人物,往者已矣、来者可追(不知道丹莫刺尔这个机器人在正传里再次登场的可能性大不大?),群星的尽头依旧没有尽头,只恨晨光才熹微。

  前传的人物都是恒星级别,正传中的各主角如同行星围绕着这几颗恒星,循着恒星传说转出自己的轨迹,有暗淡的不堪回首,有奇幻的薪火相传。谢顿的故事就像首银河史诗,嘴角上扬着卑微上场、坐骨疼痛中伤感归去,而他毕其一生的追求在他的起起落落、挣挣扎扎、明明灭灭历程里渐行渐近。最终得以实现,这些是正传中任何一个人物无法复制的。

  喜欢前传多一些。可是,500年后,谢顿用一生发明的这套却是失败的?

  坑,越挖越深;人,越陷越深。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五):个人读后感受

  本书是我至今读到的感触颇深的科幻小说。回顾阿西莫夫的一生,一直在写一个人:哈里•谢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五十年的时间缔造了谢顿48年的传奇

  曾经从没有想过科幻也能写得如此温情动人心弦……机•丹尼尔•奥利瓦对人类的万年守望与其在谢顿葬礼上的出席,总是伴随着那一点淡淡的忧伤

  铎丝对谢顿的感情感动了双方,也使铎丝作为一个机器人真正的像一个人类而活着。看到铎丝的倒下,谢顿的嘶吼,不禁潸然泪下

  看着谢顿老去,伴随着他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他送走了克丽昂大帝,送走了铎丝,送走了雨果……终于,拖着孤独的背影,看着夕阳下的川陀;握着他毕生的心血“光源体”;忆着这么美丽,这么生动,无比的……铎丝!身体静静地伏在书桌上……

  在繁星若尘的银河中,哈里•谢顿是虽死犹生的。因为在他临死之际,仅仅是苍穹一粟的端点星正在散发着光芒,书写的谢顿创作的未来!

  依旧是那句话:铎丝吾爱!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六):正传造神,前传立人

  阿西莫夫二十二岁开始写谢顿,到了七十二岁临终前还在写谢顿。最后,那种作者与角色渐渐合二为一的强烈情感,简直从文字间喷薄而出,让读者只想感动落泪。

  年轻时,作者笔下的谢顿已是白发龙钟的老者,坐在轮椅上静静等待被后人封神……而到了作者晚年,他带给读者的却是一个尚未扬名立业亦未经世事的青年谢顿。这种镜像般的关系也许是作者一生的回望……渴望造神并书写历史的二十出头,和病榻上重温着往昔青春岁月的晚年。

  于是我们看到,新神谢顿走下了神坛,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路老去,不断跌倒,不断寻找。于是我们看到,80岁的谢顿就坐在那里,满眼望去,都是32岁的自己,第一次来到川陀,第一次进皇宫觐见克里昂一世,第一次在公园的长凳上偶遇夫铭,第一次被突然出现在卧室门口的铎丝搞得慌乱不堪。于是我们看到,在成为谢顿穹窿全息影像中的那个神(棍)之前,谢顿一生的传奇故事也交织着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他也有私心与私欲……他为人类历史规划未来,却预测不了亲朋好友的生离与死别,也留不住心爱之人手心最后的温度。

  作为遗作,这当之无愧是全系列中最为深情的一本。阿西莫夫的遗孀珍妮特说过,“创作《迈向基地》对于他来说是痛苦的,因为在杀死哈里·谢顿的同时,他也在杀死自己。”……尾声部分本应独立成章,但由于阿老在创作这一段时撒手离世,与谢顿共赴往生,便只好匆匆收尾。就这样,连死亡都无法将作者和谢顿分开了。

  阿西莫夫逝世十年后的2002年,珍妮特终于公开了阿西莫夫死于艾滋病引起的并发症的真相,1983年的一次输血感染,让这位"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脸埋在键盘上,鼻子夹在打字键中"的作家在医院病床上离世了。不过幸好,在他逝世后成书的这本<迈向基地>里,他本人一手创造的化身——哈里·谢顿,替他实现了这个愿望。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阿西莫夫曾刻意将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的世界观分开,但几十年后,随着将两个系列融合到一起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不顾友人们和出版商的诸多反对动笔了,基地前传应运而生…前面是一个机器人学蓬勃发展的世界,后面却接了一个不见机器人踪影的基地纪元,阿西莫夫要在这篇命题作文中自圆其说。不得不说这篇命题作文发挥得好极了,在前传面世之后,基地系列顺利变成了大基地系列,原本遥不可及远在一万多年之后的谢顿纪元,竟在1982年伟大的苏珊·凯文诞生的那一刻就埋下了种子……希望你和我一样幸运,是先读了正传和机器人系列,然后才读的前传。

  迈向基地,迈向群星的尽头,这是故事的端点,也是故事的起点。如果说基地正传展现的是乱世英雄辈出的燃,那这篇已定好开端和结局的前传则是带着压抑色彩的燃…在比正传厚得多的两本前传里,谢顿终于燃尽了自己,送新史诗登上历史的舞台。

  《银河帝国5:迈向基地》读后感(七):心理史学:从纯理论迈向应用——评《基地前奏》与《迈向基地》

  《基地前奏》与《迈向基地》的内容正如标题所揭示,但其显然不是一本简单的科学史。这两本书的连续性很强,本文将它们放在一起讨论。此前只读过基地三部曲、裸阳、钢穴、《基地边缘》的前半段,《基地与地球》以及其他的机器人系列尚未读过,虽然认识我们的老朋友R·丹尼尔,但不了解其他的情况,如果有疏漏请原谅。

  与基地三部曲(不含骡时期的预言失误与其他基地系列作品)中被神话的谢顿的形象相比,这两部的谢顿更有人情味一些——一个有着独到发现却不知应该如何实用化的数学家;同时纠正了一个误区:谢顿并非靠一己之力从无到有建立心理史学。在他周围,有着各色各样的人和“非人”,支持并帮助着他。

  说到两部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刻印象十分深刻,至少对我来说,甚至超越了第一基地中的塞佛·哈定、侯伯·马洛等人的塑造:

  古道心肠却神秘莫测的夫铭;

  与夫铭实为一人,运筹帷幄的丹莫茨尔;

  希望通过开明专制延续国运但无力回天的克里昂一世;

  对心理史学狂热并视为生命唯一、知恩图报默默奉献的雨果·阿玛瑞尔;

  身怀绝技、一心守候谢顿的铎丝;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与三部曲中的地区描述相比,虽然这两本发生的地点仅限于川陀,但内容依然不失丰富:露天的皇家花园、工业与贫穷的达尔、视传统与往昔辉煌为信仰的麦曲生、表面光鲜但暗流涌动的卫荷……光怪陆离,流连忘返。

  在这样的人物与环境塑造下,读者不难明白,心理史学并非是一个或几个科学怪人躲在实验室中闭门造车式的产物,在它的系统化、实用化过程伊始(谢顿在十年大会上发表论文并来到川陀后),它便与谢顿的个人际遇和川陀本身联系到了一起。谢顿人生的起落,与心理史学再也摆脱不了关联。谢顿的身份经历了多重转变:首相密友兼大帝红人、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帝国首相、预言衰落的乌鸦嘴、希望养子帮助又心中矛盾的父亲、“虎女”之夫、令婉达担心的祖父……正如“银河帝国不是一天建成的”,心理史学在实用化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有预言的可能但无实用的可能->基本规则在脑中浮现却仍不清晰->获得国家级别的资金赞助与人力支持->得到了进展不少但仍不能实际应用、濒临破产和被遗弃->精神力的发现,后继有人,柳暗花明->基地终获帝国支持而建立,同时秘密策划第二基地。正如谢顿获得的启示:川陀即银河人类整体,研究川陀即是最好的模型抽象,虽然铎丝经常打趣地建议谢顿将“第XXX条:XXX必须XXX”加入他的心理史学原理集合中,但看着心理史学的发展过程,我甚至对心理史学本身的内容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或许就是《基地前奏》与《迈向基地》对心理史学的最好诠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