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翻译的技巧》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翻译的技巧》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17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翻译的技巧》读后感精选10篇

  《翻译的技巧》是一本由钱歌川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翻译的技巧》读后感(一):傻傻分不清,“佐治亚”还是“格鲁吉亚”?

  大学的高级翻译课,我们并没有教材。似乎亲爱的“高翻”老师认为没有一本书适合最为这么“高级”翻译的教材。

  “高翻”老师每节课会发给我们一份翻译资料,让我们课下翻译好,上课的时候开始分析、讲解。说实话,我真心觉得整整一年的高级翻译课并没有让我的翻译水平变得更“高级”,反而觉得新东方专八培训班的老师更能在短短的几天内输出更多的干货。

  似乎除了杨宪益、钱钟书这些人名以外,我对一年的课程都失去了记忆。唯一印象深刻的事情,只有Georgia。

  原文已经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当年在Georgia的前后文中还有一个单词Caucasus,“高翻”老师念完了答案以后,故作聪明地说了一句:“其实,我们通常都将Georgia翻译成佐治亚。”好吧,当时的同学们都没什么反应,不过有一个男生却从睡梦中抬起了头,告诉老师:“高加索已经出现在上下文中,怎么可能是佐治亚?”

  这个看似学霸的这个男生其实就是我先生。事实上,他并不是学霸,只是涉猎的知识范围稍显广泛。

  如何让头脑中积累的知识转化成一篇高超的译文呢?我们需要学习高超的翻译技巧。

  每当我有一本新签的版权书需要找翻译时,这也是我最头疼的一段时间。因为我要在数十人中挑选一名合适的翻译,而且,我们给的翻译费还不高。

  尽管如此,我总能收到无数译者的简历。有的人会强调自己的经验,有的人会强调自己的科班出身,有的人会很谦虚地说自己很有热情,希望能够有机会试一试……

  很多人都在学英语,也有很多人特别热衷于翻译。应该很多译者都用各种形式学习过翻译,不过我还是要给致力于翻译的人们推荐钱歌川先生的《翻译的技巧》

  钱歌川先生是民国时期的知名翻译家。令人更加钦佩的是,他不仅将自己的学识运用于译作之中,还留下了大量英语教学资料,让致力于翻译之人得以系统地学习。

  这本《翻译的技巧》非常具有实用性,既可以作为学校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自我提升的参考用书。如果有热情和恒心,按照钱老先生帮我们设计的进度,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在翻译的路上收获无形的珍宝。

  当然,这本书算得上是大部头了,四百多页的内容,每一页都布满了作者的心血。

  正如钱老先生在序中所写:“每周三小时,两小时讲解,一小时联系,本编(第一编)是足够一年之用的。”

  或许有人看到此处会觉得头疼,一本书要读三年吗?翻译的学习是遥无止境的。

  本书的第一编主要讲汉译英的方法,第二编讲英文惯用法,重点在于英译汉,第三编讲疑难句法及英汉互译。

  可以看出,全书层层推进,由浅入深,安排地很合理。

  从现在工作所需来看,这本书对我的最大帮助在于如何用英文惯用法来表达自己。

  正如书里所讲,提到“怎么样”,我们第一反应一定是How…?

  你觉得京剧怎么样? 并不能译为 How do you thinks of Chinese Opera? 而是 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ese Opera?

  类似于此类细节的问题,书中都逐一进行了解读。

  昨天恰好看到某个朋友发的朋友圈,用时下流行的“足记”向老婆表忠心,在萌萌的大白下面配上了“做你的大白”,细心的“学霸”又发现了错误。朋友的英文字幕配的是“Do your Baymax”。这个Do完完全全地显示了“做”在大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在英文惯用法中应该说Be your Baymax。

  这些细节的问题并不会影响外国人理解我们的意图。只要我们把重要的实词表达完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完全不受阻碍的。但是,正是这些细节彰显出译者的水平。

  企鹅出版社在英国出版了盛可以的《北妹》,这本夹杂了大量湖南方言的中文小说,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如何在英文版中体现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成为《北妹》适应英国市场的重要难题。高超的译者选择了一种比较被大众接受的乡村英语,成功地表现出湖南方言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特别含义。

  这是汉译英的终极高度,也是译者们为之奋斗目标

  或许这个目标有些遥远,让普通的我们难以企及。那我们至少要从钱歌川先生的这本书开始,每周学习三个小时《翻译的技巧》,让自己逐渐攀登翻译的高峰。

  《翻译的技巧》读后感(二):深钻一本靠谱的书——备战二级笔译小感

  选语言类学习的图书,或者选作者,比如钱歌川、陆谷逊;或者选出版社,比如外研社、外教社,这些作者和出版社的书在同类图书中应该都是拔尖的,至少保证了水准。因为准备参加二级笔译考试,跟同学和朋友打听到几本学习翻译的好书,包括钱歌川《翻译的技巧》、韩刚《90天攻克CATTI三级笔译》、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孙瑞禾《高级英文理解与表达》。

  我一直有这个毛病——总是花大把时间搜集资料,却没有认认真真把一本好书从头学到尾。总结起来就是“总做外围准备,不做核心工作”。后来由于考试时间迫近,我决定选出一本来钻研,不再东翻翻西看看,最后选定了钱歌川先生的书。

  钱先生在他的书序中说“这本小著前后写了十年之久”,你要是看到书就知道他一点没说谎,这绝不是市面上那种几个月就能编凑出一本的英语书,而是百科全书式的用心之作。

  以“第二编:英文惯用法及其翻译”来说,这部分单独拿出来都可以作为一本英文语法书来用,而且不止有语法讲解,关键还有翻译解说。比如说“It is true…but…”这个连词的意思我们在阅读时都能理解,但在翻译时却不好处理,钱先生将它翻译成“诚然…但是…”准确又简洁。

  我个人最受用的是“第三编:疑难句法及文章译例”,这部分破解了许多之前含混不清的知识点。比如第228页的讲解如下:

  (a) He is certain of returning.

  (b) He is certain to return.

  (a) 句表示主语“他”对他自己将要回来非常确定、毫无疑惑,翻译成“他自信一定要回来的”;(b)句是说别人对他将要回来没有疑惑,翻译成“他一定会回来的”。

  讲的这样清楚了钱先生还不放心,还要再举例联系,确保遇到此类问题能一通百通:同样的还有He is sure of success(他自信一定成功。)He is sure to succeed.(我想他一定成功。)

  但是,即使对句子理解的再正确,也不如亲手翻译一篇文章,再与大家的“译文”作对比,这就是最快最好的进步方式了。这本书给出了56篇小段落的译文与注释讲解,以第320页的段落翻译为例:

  原文:An observer from another planet might well be struck by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enormous power which our age has concentrated in its external life and the inner poverty which our art seeks to expose to view.

  我的译文:我们这个时代集中于外在生活的巨大能量与艺术所试图曝露展现的内在贫穷之间的差异之大,外星球的观察者都可能非常吃惊。

  我的译文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是句子过长,有些拗口,且看钱先生的翻译是——“现代的人在其外面的生活上集中巨大的力量,而现代艺术却企图把那内面的贫穷暴露出来让人们看,一个从别的星球来的观察者,看到这种悬殊的不同,要大吃一惊也是当然的。”

  简单一句话的翻译就能学到以下几点:

  1. might well翻译成“也是应该的”

  2. “艺术所试图曝露展现的内在贫穷”改为“而现代艺术却企图把那内面的贫穷暴露出来让人们看”,后者是个句子,通过“而”“却”这样的词轻易地将对比关系表达出来了。

  3. 使用短句,而不是一口气喘不匀的句子来翻译,这种方法非常值得揣摩。

  《翻译的技巧》读后感(三):打好基础的翻译百科全书

  记得自己刚开始想做翻译,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就在网上漫无目的的搜跟翻译相关的书籍。

  看的第一本书就是钱先生的《翻译的基本知识》。作为翻译的入门,是很好的一本书,深入浅出,前半部分是对翻译的介绍,也讲了一些奇闻逸事,中间有简单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后半部分是错误纠正和范例。给当时基础几乎为零的我开了一个很好的头,知识不算很难不会把人吓倒,内容又容易让人接受。

  后来又陆续看了钱先生的几本书,几乎都是同样的风格,平实易懂,没有堆砌太多艰深复杂的词汇,内容实用又全面,不管是自学还是翻译爱好者想简单翻一翻,都能获益匪浅

  《翻译的技巧》这本书读起来更加让人感觉相见恨晚。全书编写严谨,条理清晰,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辨析与讲解。第一部分系统的梳理了英语的各种句型,把我脑子里一些模糊的概念一下子梳理成了比较清晰的脉络。英专的学生如果在本科的时候就读此书,可以快速获得基本技能,也会少走很多弯路。第二部分是英文的惯用法和翻译,列出大量例句、用法和翻译实例,讲解十分细致。配合钱先生另外两本书《英文疑难详解》和《英文疑难详解续篇》,互为补充,可谓妙极。没有高深莫测而又晦涩难懂的翻译理论,大部分都是实战演练,读起来却并不枯燥,大概跟钱先生是著名的散文不无关系。第三部分是长篇的中英互译材料,中文材料有白话文也有艰深的文言段落,英文材料都是近代作品,所选的主题很多样。附录部分是多篇英美名家代表作节译,每一部分还有大量习题供读者练习。看到有评论说习题太多,我却觉得题目多一些也很好,翻译并不是一项纸上谈兵的事,读的书再多,也需要自己动笔写才有进步。十万字打底,才稍稍不畏惧,看到了敢上手。五十万字才从不畏惧到略微有一点底气。

  钱先生在前言中写道:“这本小著前后写了十年之久,在我七十岁生辰的当月,总算全部脱稿……

  过去出版的翻译相关书籍,都是谈理论的多,偶有谈实例的也只是点到为止。”钱先生的书能够有系统有方法的来研究翻译,可以说是破天荒之举。

  这本书既可以当作教材,从头至尾一字不差的细细品读,也可以当作工作时的百科全书,遇到问题,随时查阅。有点像是陆谷孙先生的大辞典了。

  但是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指出,新版书语法用词和大陆有差异,尤其是和薄冰或者张道真的说法有差异。比如自动词,他动词,述语,推量,这些在一开始看到的时候需要适应。不过81年的商务印书馆版本,把用词改成了大陆用法,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找这本来看。

  第二个是有一些例句稍难一些,比如突然蹦出来看不太懂又不甚熟悉的文言文,如果有一个过渡衔接可能会更好。这一点可能大陆的古文教学和使用环境没有台湾好,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再就是毕竟出版年头比较早,有一些翻译的理念和用法与现在有差异,尤其是翻译谬误部分争议比较大。不过这一点瑕不掩瑜,想要追求新词热词紧跟时代,可以关注一些网站和论坛的中英特色词板块,或者干脆买一本China Daily 的中英特色词词典,最新版大概出到了第五版。

  本书,按照钱先生的设计,每周三小时,两小时讲解,可以上三个学年。我只是花了十来天翻阅,且水平有限,如有错误和疏漏,欢迎指出。

  《翻译的技巧》读后感(四):不敢恭维呀

  文法也太古典了,举个例子:这两种动词又可以再细分为四种,即:完全自动词(Complete Intransitive Verb)与不完全自动词(Incomplete Intransitive Verb);完全他动词(Complete Transitive Verb)与不完全他动词 (Incomplete Transitive Verb)。

  这比起翻译的书 更像是一本语法的书,还是古老的语法书,看到 好多人的5星,我是很不能理解的,可能是我没到那个境界

  把一种语言规则化,本来就是对语言的误解,还要把那规则分的那么细致,我是没办法翻译时还想文法的。

  《翻译的技巧》读后感(五):日积跬步,一年年而至一提升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站、app日益增多,学习手段层出不穷,背单词、读新闻、做翻译的软件不一而足,每个大家都说好,但能坚持的有几人?在这样人心浮躁的日子里,拿起纸色微黄的《翻译的技巧》,心情已经开始沉静下来。

  该书是民国时期的翻译大家钱歌川先生所著。一直很喜欢民国时期的翻译家,看他们的翻译,觉得不仅仅是语言的相互理解,得益于翻译者良好的国学素养,学贯中西,译文总多了股韵味,如翡冷翠,看着这三个字,什么感觉?萦纡,高洁,有一点高高在上的了然。现在的翻译,佛罗伦萨。。。得,啥感觉都消失咯,一看就是音译的一个名字。所以这次有幸看民国翻译家讲翻译技巧,非常开心。

  读书时期,因为考高级口译的原因,曾经研读过高级口译的相关教材,中译英主要是政治题材,如领导人讲话,某某会议介绍,培训班的侧重点也是当前重点政治经济会议的相关发言稿,时效性很强。而看《翻译的技巧》,得益于成书时间,时光仿佛倒流,文字均为简练的文言文,篇幅不长,但句式丰富。如果要应对各类资格考试,却有点不合时宜,毕竟你很难学到很多专业词汇的表述。

  如果侧重于提升翻译能力,我想,它太合适了。它对句型逐一梳理,框架清晰,然后加以语法、习惯用句等,让这课大树枝繁叶茂,让读者一一细细品读。有一些英文基础的同学,看这本书,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水平慢慢提升。同时文中的很多中翻英的翻译原文是文言文,也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精炼自己的文字。

  相对现在很多书,动辄就有几大本,每本厚厚的A4开本,这本书的体积到显得小巧,钱老先生在序中描述到该书的使用速度:“每周三小时,两小时讲解,一小时练习,本编(第一编)是足够一年之用的。” 如此够做一年使用的书,可能还不如现今一个翻译考试其中一本教材厚,现今翻译考试教材若英翻中,例必从newYork times,ftchinese,Washington Post,经济学人之类的报纸杂志,若中翻英,例必从刚过去的某些国家会议中节选一段。本书不同,内容详实,着重英语翻译能力的培育,从语法到句式到用句,有讲解有练习有答案,治学严谨可见一斑。

  当然,拿到此书还不足一个月,要想认真读完学完如此的大部头,实在不太现实,因而只是匆匆翻看了一遍。按照老先生的学习安排,每周三小时,我想以后每周大约是可以挤出这个时间来慢慢学习一遍,可能一年还学不完,但不要紧,就安排一年多吧,好在三小时并不是一个太长的时间,一周少出去看次电影或者电视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积跬步,至千里。每周学习三小时,希望我的翻译能力可以周益精进。

  《翻译的技巧》读后感(六):译道通幽处处新

  译道通幽处处新

  ——钱歌川先生《翻译的技巧》书评

  文/七星拜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将大陆已绝版之钱歌川《翻译的技巧》(1980年曾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过)予以重印,对于广大研习英语的学生和工作人员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好消息。在翻译界和外语教学领域,不知道钱歌川名字的人大概不多。他翻译过多种英、美、日本作家的小说,出版过近百种关于翻译和学习英文的书,特别是他的《翻译的技巧》一书,上世纪七十年代问世以后,一纸风行、畅销不衰。查其资料履历,大家应该知道钱歌川本人对于这些成就并不很得意,他喜欢以文人自称,而把“贩卖洋货”只当其余事。确实,早在30年代初,钱歌川就已在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他的散文小品和社会随笔,文字散淡苦涩,思想深刻独到,创作风格自成一家,在现代散文史上,应有其一席之地。所谓“功夫在诗外”,正因为钱先生文学造诣精深,语言优美,方能于中英文互译之道多有心得。在这方面,如辜鸿铭、林语堂、梁实秋等翻译大家无不如此,无需赘言。钱先生在多年创作中不断锤炼文字,于七十高龄,改订十载,方有此《翻译的技巧》一书,可见集其毕生中英文教学体验并相关文学创作之大成。在大陆互联网上,其老版本的PDF影印件多见于“沪江外语”、“英语学习站”等专业英语学习站点,关于英语专业四/八级的网络论坛大多都会提到钱先生这部书,可见此书在相关辅导机构和专业领域的声望和权威性。

  当然也必须澄清的是,该书并非专为英语专业出身或本身水平很高、欲试图进阶高级英语之人士所备,一般对英语感兴趣的人士和大学生、或旨在通过若干英语等级/水平考试之人皆可一读,这也是该书难得之处,层层深入,深浅共赏。在世图版《翻译的技巧》中,共有“汉译英与英文句型”、“英文惯用法及其翻译”、“疑难句法及文章译例”以及附录“当代英美名作摘译”共70万字。在序言中,钱先生开宗明义提到如下一段使用该书的话语:

  “第一编教学生用各种各样的英文句型来翻译,使之熟悉英文的写法,以不久英文较差的缺憾。如每周三小时,两小时讲解,一小时练习,本编是足够一年之用的;第一编所注重的是中译英,而第二编则把重点移到英译中上面,分门别类的介绍英文的惯用句,各种特殊的表现法,处加上适当的汉译外,并详为解说,每种句法皆附有习题,以供练习之用……第二编的内容也超过可供每周三小时用一年的教材……第三编的主体为长编的中译英和英译中……书末附录现在生存的英美名家代表作的节译,更可看出现代英文的趋势,并以此为踏脚石,进而直接阅读现代文学名著。”

  应该说,该书是一本综合性的中英文互译教科书。知识含量之大、体系之完备,在大陆相关教科书中亦不多见。在前两编中,绝大部分用词都是大学英语甚至中学英语核心或常见词汇,决不至于一般青年学生望而却步,但细读其内容,则“每页皆有新意”。兹举例如下:

  Under the Mongol Dynasty Chinese men of letters stood at the foot of the social ladder.

  He lay the money and treasures at the feet of the beautiful lady.前句

  at the foot of,当为底层,而后句为脚下。

  2. He has not a little experience.他经验丰富。( not a little means ‘very much’)

  He has not the least experience.他毫无经验。

  3、He is a man of family. 他是世家子弟。

  He is a family man. 他是有家室的人。

  又如专讲翻译之部分:

  He never calls a spade a spade. 这一句不能译成“他从来不管铁锹叫铁锹。”call a spade a spade是一句熟语,原是打桥牌的用法,因为玩牌时手上有什么牌通常不直说,分明是一张spade(黑桃), 却故意说成club(梅花),或heart(红桃), 或diamond(方块).所以这句的意思是“他有话从来不直说。”翻译无小事,仅就笔者感兴趣的国际政治而言,美国专家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其副标题“The s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就有“权力斗争与和平”、“为了权力与和平的斗争”等多种译法,对书籍本身内容的理解不同、断句的思维逻辑不同,都会导致翻译效果的差异。读者阅读钱先生这部教材,当能对中英文互译之道窥其堂奥,对其惯例、特殊法则等有所了解。

  英文世界浩如烟海,钱先生这部书当然无法囊括所有翻译的知识与技能,但此书能够传授给读者的却是一种驾驭文字的感觉,能够在教授读者相关知识的同时带给读者更多的翻译方面的自觉,以便进一步拓展。由于我们大陆教育普遍对英语等级和水平的重视,各种专门针对性教辅多如牛毛,经典之作层出不穷,但尚欠缺一部娓娓道来,言语从容,正本清源的教科书,相信大家在阅读本书后再行阅读其他更具针对性的长难句、翻译教辅材料,会更加省力、更加理性。

  最后应该而且必须提到的是,钱先生这部书透出了对汉语表达的高度驾驭力,其英译汉的种种解说不仅没有大陆惯常的“长句一贯到底”、“中文翻译残留英文句式结构”的风格,反而处处呈现出秉承民国风度的简洁凝练、错落有致的汉语之美。尤其对若干文言典故的大量引用,对传统诗词成语的解说和翻译,都表现出了作为文学家、学者对“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的追求。下面仅从书中摘出若干条译例如下: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irds dwell in a tree by the pond.A monk knocks at the door under the moon.

  ? 皓月当空。The moon shines brightly.

  You may have something of a Roosevelt, something of a Newton in yourself; you may have something very much greater than either of these men manifested waiting your help to give it expression. 你也许具有罗斯福的才能,牛顿的智慧,你也许具有比他们两人所显示的更为伟大的本领,在等待着你把它表现出来。

  He was no more than skin and bone, was partly paralysed, and wore spectacles of such unusual power, that his eyes appeared through the glasses greatly magnified and distorted in shape. (R. L. Stevenson) 他只剩下皮包骨了,半身不遂,因为戴着非常深度的眼镜,所以在那镜子后面的眼睛,看去扩大得多,而且变了样子。

  ublic opinion is always more tyrannical towards those who obviously fear it than towards those who feel indifferent to it. A dog will bark more loudly and bite more readily when people are afraid of him than when they treat him with contempt, and the human herd has something of his same characteristic. (B. Russell)舆论常是对于显明地怕它的人比毫不介意它的人更要残暴。狗对于怕它的人要大吠并随时准备来咬,对于轻蔑它的人,它就没有这样,人类也多少具有这样的特质。

  ot all verse is poetry; not all prose about the past is history, nor is all literary work literature. The discrimination is habitually applied to other subjects, and clearly it is the quality which is decisive, not the quantity, scope or subject-matter, still less the popularity, of the work. 并非所有的韵文文部是诗,并非所有关子过去的散文都是史,并非所有的著作都是文学。这种辨别常可应用到别的科目上,很明显的,有决定性的,是那作品的质,而不是量,也不是它的范围或题材,更不是它的声望。

  书中还大量引用英文与文言互译的材料,仅摘辜鸿铭著《张文襄幕府纪闻》有题为“不解”一则:

  An Anecdote from Ku Hung-ming’s “HearsayAccounts at the Secretariate of Chang Tsu-tung.”

  昔年陈立秋侍郎兰彬,出使美国,有随员徐某,夙不解西文。一日,持西报展览颇入神。

  Many year ago a Mr. Hsu was in the suite of Chen Lan-ping, who had been a vice minister at home and was then sent on amission to the USA.Though quite ignorant of English, Mr. Hsu was seen one day holding in his handan English newspaper, and reading it with absorbing interest.

  使馆译员见之,讶然曰: “君何时谙识西文乎?

  The interpretersof the Legation who had witnessed the scene asked him in surprise:

  “When did you learn English?”

  “徐曰:“我固不谙。”

  译员曰:“君既不谙西文,阅此奚为?

  “I have not yet learned it,” theother replied.

  With great astonishment, the interpreterswent on: “Since you don’t know English, why on earth should you read thepaper?”

  徐答曰:“余以为阅西文固不解,阅诸君之翻译文亦不解。同一不解,固不如阅西文之为愈也。”至今传为笑柄。

  “I cannot understand English,”Mr.Hsu answered quietly,” nor can I understand your translation. So I thinkit’s better to read the original than to read the translation of yours, becauseboth are Greek to me.”This has been told as a laughing-stock since then.

  应该说,这段英文译文非常浅白,而且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文的幽默感。

  对于笔者而言,由于从小就受古文熏陶,亦深以当今诸多翻译文字佶屈聱牙丧失汉语美感为困惑,今得此书,盼广为研读之后,能有新的认识和提高。又闻钱先生《英文疑难详解》及其续篇也将陆续出版,自当翘首以望也!

  《翻译的技巧》读后感(七):翻译有技巧

  翻译有技巧

  评《翻译的技巧》

  印象里,在中学为学语文苦恼的时候,老师总是语重心长地说:“要注意多积累啊。”而在英语学习技巧中,老师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用英语思考(Think in English)。后来,随着学习时间增多,自己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学语言嘛,总是在技巧上有一些相通的地方,比如说多积累、多运用。在翻译上,同样也讲究技巧,钱歌川先生具有深厚的文言文、白话文和英文功底,在翻译上有很深的造诣和多年的经验,这本《翻译的技巧》是作者总结自己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经验,用了10多年的时间给新加坡学生们作为中英文翻译的工具书,相信对于对中英文翻译有兴趣的中国读者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

  翻译其实是为两种语言架起的一座桥梁,要把文章、作品翻译好,技巧当然在于对于两种语言都有很强的掌握和运用,并且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一定的技巧,将语言背后的文化、历史也一并展现给读者,这本《翻译的技巧》从头到尾一直在努力向读者灌输这个观点。在汉译英中,首先要将中文的意思明确(特别是对于文言文来说,要先“翻译”成白话文),然后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式,采用不同的句型翻译成英文。而在英译汉中,更重要的是了解英语的各种句型,以及各种固定句型、固定搭配,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将英文翻译成中文。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第三部分了,作者罗列了翻译中的很多疑难句法,并运用实例来解释具体的翻译技巧,同时领略翻译的美。书中虽然有一些具体的表达和目前中文表达不太一样,但读者应该很容易通过对比发现这个小问题(比如说我们说的“谓语”,在书中称为“述语”)。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信、达、雅,要达到这个水平需要下很大的苦功夫。首先翻译者要掌握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了解作者或者作品表达的实际意思,考虑另一方读者能够接受的语言内容,最后还要了解两种语言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因素,通过一种圆融、灵活的翻译技巧弥补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此一来,翻译的前期工作量就大大增加了,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还需要字斟句酌,仔细推敲,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水准。这种差事,非一般人能承担,所以我们说:翻译有技巧,勤学准备好,熟练后生巧。

  2011-10-21

  《翻译的技巧》读后感(八):艺术要从技巧入手

  现在,人们都在说世界一体化了,英语也变得几乎人人都可以脱口而出。看市面上的外国书,英语翻译成中文的最多,于是三流的英语翻译人员也最多,不少经这些人翻译过来的书籍,没有文采还可以原谅,有的还错句连篇,不知所谓,甚至漏译,错译,让读者心生不悦。

  不错,英语四、六级考试确实为翻译人员准备了充足的后备人员。一些翻译,竟然像做试题一样,批量翻译书,一年由个人手下出去二三十本书,当真不在话下,但多半惨不忍睹。

  翻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事业,不是仅凭知晓了几个外国单词就可以贸然出手的。不只要通晓外国的文化,生长在其中的中国的文化也不能忽视,也要悉心了解熟知。当然,翻译是语言的一点一点的汇集,少不了文采的辅助。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有了文采,定然会为翻译增色很多。

  之前,我们都领教过诸多翻译家文字的魅力,他们让读者了解了外国的世界的情形,并用精妙的文字让翻译而来的事物长久地留在人们的心中。同时,也让外国人领略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多彩。林语堂当年翻译李清照的《声声慢》,将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悲悲惨惨戚戚”译作“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颇有音韵回环之美。他翻译的东西亦不少,对翻译事业很是看重,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要用严谨的态度去全力的创造。

  林语堂的翻译观让人大起敬服之心,想要把翻译当作一门艺术,首先,须要掌握它的入门之法,掌握一定的技巧。毕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能将这门技巧讲解的条理清晰,看后能让人切切实实进步的书,首先想到的便是钱歌川的《翻译的技巧》。

  大家都知道,民国时期,翻译大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当时虽无“疯狂英语”式的学习方法,但时人的英语水平绝对不可低估。钱歌川曾留学英伦,之后与鲁迅、郭沫若和郁达夫等人多有往来,中西方文化功底皆相当深厚,故而谈论起翻译的技巧来,能深入浅出,明白如话。在书中,他从英语语法的梳理开始,循序渐进,经由对上百个语法知识点的讲解,然后上升到段落篇章的翻译。可谓一步上台阶,一步一个脚印,让人清晰明了。作者这样有系统和方法的讲解英语翻译,非浸润英语多年不能道出,绝非现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封面花里胡哨、集合多人之力编写出来的同类的东西。作者让读者明白,翻译绝不是一日之功,须从语法、词句入手,慢慢打好基础,熟知技巧后,方才能动手从事这门艺术。

  《翻译的技巧》读后感(九):翻译的技巧

  翻译的技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中国与世界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于英语人才和英语翻译的需求会越来越多。《翻译的技巧》一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再版推出,它是钱歌川先生总结数十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经验,历时10年,不断增补完善,于70高龄时完成的,出版40年来,流行于海内外华语世界,深受英语学习者的喜爱,被大家奉为翻译之经典。

  作者很善于抓要点来讲解。例如,钱先生在汉译英部分就这样写道:汉译英的关键,是要熟悉英文的句法;对于多数译者来说,既能说中国话、又能读中国文,汉文方面是不会有多大困难的,问题主要是英文这一方面。要用英文的句法来表达汉文的意念,不可照汉文直译,如照汉文的句法直译,则译出来的不像英文。作者还简明扼要给出了建议:为避免写成中国式的英文,就要把英文的一些基本句型学会,而且要熟记于心,这样,当我们动手翻译时,便能运用自如,随便采用哪种句型,都合乎英文的惯用句法了。依照先生的指点,抓住要点来学习,便能事半功倍,更好更快地把翻译基础打牢。

  该书还强调要特别重视细微之处。英文中常常有些句子,看去很是相似,其实总有一点不同,而那一点不同,就使得意义大为悬殊。这些句子最易使初学者难于觉察,而把意义弄错。译书出现谬误,大都是由于小处欠仔细所致,所以不要以为是小处,其实大有细心研究之必要。例如,有时只因为在句子中多加了一个小小的冠词,而使意义大变。作者还特举例120个,使读者得到最直接的体会,从而加深了印象。

  该书的另一个特色,是例句多选自名篇名句,读者可以在学习翻译知识时,也受到经典文化的陶冶。例如,该书前两编的例句,多来自名著和名人之语,第三编的中译英部分,多用大量的中国古代经典名篇为例,英译中部分,则由毛姆、欧•亨利、穆勒、赫胥黎等文化名人作品的选段组成,附录部分,选用的有闻名欧美文坛的塞林格、默多克、卡波特等人的名著片段。

  大量的实战例句,被作者条理清晰地列举出来,使该书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读者能从中学到诸多经验和技巧。该书不仅适合英语翻译的从业人员和学生使用,任何渴望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人,都可以跟随该书,循序渐进地夯实英语基础,锻炼自己的语感,领略中英两种语言的魅力。

  《翻译的技巧》读后感(十):这本书作为翻译参考书,其价值远不及《翻译的基本知识》

  这本书作为语法书来说,是挺好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是若作为翻译参考书,我个为总觉得书中的某些中英文对照的例句有问题,很多中文的句子感觉都是欧化的中文,比如“他是聪明的”之类的。

  我对作者了解还不够多,觉得他的另一本书《翻译的基本知识》就写得很好,看了很受用,书中的理论我全部都赞同,唯一有点不快的是,后半部分作为反例教程的译文作者太可怜了,在这么一本广泛流传于华语翻译界的翻译理论书中,被钱老这么指名道姓地批评,估计他们一辈子都没办法翻身了。

  不过,这本书让我觉得钱老的某些翻译真得很蹩脚,真让我怀疑这本书在引进的时候被偷偷加工过。我看了其他豆友的评价,五星都占了绝大部分啊,难道别的同学都完全认同这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