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10篇

2017-12-19 20: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10篇

  《从西潮到东风》是一本由林毅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一):林毅夫教授最近的经济理论见解和政策建议

  林毅夫教授现在于经济学界中的知名度,不用我介绍,稍微关心一点经济学的读者都会听说过他的大名。特别是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这四年的任职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高级副行长的经历,更让他的影响力如日中天。而且他在政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现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或是国务院召开一些重大政策的协商通报会或是经济形势座谈会,他总是作为无党派人士出席发言,他的政策建议可以直达中央高层。对这样一个对颇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著作是值得关注一下的。这本书是他的最新一批著作中的一本,反映了他近期对于全球经济发展的理论见解和政策建议,值得阅读一下。

  这本书共有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林教授深入探讨了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林教授上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不到3月份,就遇上震惊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危机爆发于美国,金融体系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崩溃。一般人们认为,金融危机之前出现了经常账户失衡状况的急剧恶化,这是危机的起因。而且很多人认为,全球失衡源自东亚各经济体在1998年危机后作为自保而采取的出口导向战略和外汇储备积累,以及中国对人民币汇率的低估。而林教授认为全球失衡并非起源于东亚。那这次金融危机的真实起因到底是什么呢?林教授深入分析了两种理论假设。假说1:全球失衡导致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全球金融危机。假说2:全球金融危机是美国的政策所致。通过数据分析,林教授的结论是:金融危机根源于美国金融监管放松带来的高杠杆率和长期的低利率政策,由此带来流动性剧增和房地产泡沫,在加上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导致大量资本外流,最终由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扩散成为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

  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中,林教授提出现在应该采取“超越凯恩斯主义”的实施办法,这样的财政政策具有主动性和反周期的特点,重点放在能促进当前就业和提高未来生产率的项目上,尤其是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和教育等项目。他认为这样的政策可以使未来经济增长加速和政府收入增加,而且这些政策不会给未来的人们增加税收负担

  在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中,林教授探讨了贫穷国家如何实现追赶的问题。他认为落后国家应该走符合比较优势的工业化的道路。他认为应该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家现在拥有什么(也就是他们的要素禀赋),以及在这些要素禀赋上能做好什么(也就是比较优势)。从而让它们可以启动快速结构性变化的进程。

  在这本书的第四部分中,林教授指出,由于2008~2009年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凸显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缺陷,因此我们必须勇敢地走向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林教授在本书中所提出的单一超国家储备货币,即用名为“纸黄金”的全球储备货币来替代目前的国家储备货币体系。这样大胆地建议也值得我们参考。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二):超越凯恩斯主义:林毅夫的观点

  注:本文是对林毅夫此书主要观点的概括。

  林毅夫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2008年,他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在2012年四年世行任期届满后,林毅夫返回北大执教,同期出版了《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四年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见解》一书的中文版。

  林毅夫认为,国外某些将2008年的金融危机归罪于中国的看法是错误的,全球的经济失衡并非起源于东亚,相反,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金融监管放松所带来的高杠杆率,加上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执行的低利率政策,共同导致了21世纪前十年的流动性剧增和房地产泡沫现象。

  林毅夫建议各国应该采取结构性的改革措施,否则,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的后果是欧元区、日本和美国都陷入漫长的低增长、高风险和金融投资低回报的“新常态”。

  他提出,应当通过刺激需求为改革创造空间。他提出“超越凯恩斯主义”理论,建议将财政政策放在促进当前就业和提高未来生产率的项目上。货币政策则应适应财政的要求。林认为,反周期的财政支出带来的经济增长加速和政府收入增加可以偿付今天发生的成本,所以不会增加人们的税收负担。

  林毅夫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新的发展经济学策略,而非简单的传统理论。他认为应当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以及在这些禀赋上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何处。

  林毅夫同时认为,新兴的多元储备货币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他大胆建议采取“纸黄金”的全球储备货币替代目前的国家储备货币。林毅夫将其称之为凯恩斯“bancor”的国际货币的改进版。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三):中国经济看世界,到世界经济看中国—— 读《从西潮到东风》有感

  中国经济看世界,到世界经济看中国

  ———— 读《从西潮到东风》有感

  林毅夫教授的这本书,是其凝聚多年来对中国的研究,并结合其在世界银行任职期间的国际视野,对当今全球经济问题做出的一系列创新性思考。可以说,林教授是站在世界的舞台,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并且震耳欲聋。林的声音是自信的,是客观的,提出的建议也是中肯的,不含有对任何国家的指责,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兼济天下的风范。世界银行则为林提供了一个平台,将来自中国的声音传递到世界各地。

  这本书命名为“从西潮到东风”,从西潮到东风,对世界来说,其代表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从 “雁阵式”到“领头龙式”的转型,对中国来说,其代表中国经济发展从“中国经济看世界”向“世界经济看中国”的转变。当今,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危机缠身、复苏乏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或将成为常态,拖累世界经济萎靡不振。如今正是旧模式尚存而新模式尚未成熟阶段,然则,穷则变,变则通,只有打破旧秩序建立顺应发展的新秩序,世界经济才能重新焕发活力。

  中国不是危机制造者,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带来机遇

  针对有美国学者提出是中国是美国此次危机制造者的说法,林毅夫教授给予驳斥,他提出: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美国长期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和其落后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其房地产业产生泡沫的主要原因。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提高了居民的财富效应,从而刺激美国民众消费,造成巨额贸易逆差,加之美国庞大战争开支的共同作用,最终造成其国际收支失衡。而美国民众的消费狂欢并没有生产率提高作为支撑,仅靠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才得以为继。最终,货币政策收紧,房地产泡沫破裂,大规模债券无法偿付,经济危机爆发。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从 “雁阵式”到“领头龙式”转型,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带来机遇。首先,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将为低收入国家释放巨大空间。目前,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已从2005年的每月150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每月350美元左右,基本达到某些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中国制造也已从低级产品向中高级产品升级,机械品已逐渐占据中国出口的主导地位。其次,根据中国政府提出的“十二五”规划,中国实际工资水平将在10年内达到每月1000美元,在2030年达到每月2000美元,相当于目前韩国和台湾的水平。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居民收入水平的上涨,将不仅为发展中国家也为发达国家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放眼全球,大胆突破,使世界经济重新焕发活力

  当今,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美国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靠刺激消费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基本走到穷途末路。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则具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林教授提出“超越凯恩斯主义”,发达国家应布局全球,增加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投资。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永久性增加相当于全球GDP百分之一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带动世界经济百分之二的增长。此外,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5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缩小投资缺口有望为发达国家创造110万到290万个就业岗位。

  此外,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美元的统治地位依然不可动摇。2009年全球贸易额中近75%都采用美元结算,2010年美元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交易规模更是达到9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然而,如此大规模持续存在的赤字和盈余,可能导致汇率、资本品、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剧烈波动,为世界经济稳定带来巨大风险。林毅夫教授指出,作为国际货币的发行国,正是美国国内政策与维护世界经济稳定之间的冲突造成了此次全球经济的失衡。为此他提出,应采用单一超主权货币作为国际货币,构建全新国际货币体系。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应既有能力控制全球流动性又能避免货币发行国国内与国际利益之间的冲突。进而,他建议将“纸黄金”作为各国储备货币,并将每年的增发额划拨给国际发展机构,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提供资金。总之,世界经济若想走出危机走向长期增长,经济秩序必须有新的突破。

  成为带动世界发展的“领头龙”,中国任重道远

  不得不说,在林毅夫教授为解决世界经济危机开出的药方中,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绝对是味重要的药材。但是,面对发达国家需求的萎靡不振,发展中国家如何自保并谋求发展,中国能不能担当“领头龙”,使世界经济从“看中国”向“靠中国”转变呢?林教授给出的答案是:任重道远。目前,普遍认为中国居民有钱不花储蓄率过高,政府只要刺激消费就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林教授结合其多年的研究,提出:中国的居民储蓄率仅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0%并不比其他亚洲国家高,而企业储蓄率却远高于其他亚洲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企业储蓄率的居高不下,则主要是由于国家对重点投资领域和自然资源的垄断以及国企、民企政策上的不平等待遇。如果不能多元化投资渠道,引导私人资金进入更多投资领域,提高居民收入,却反其道而行之盲目刺激消费,没有生产率的提高作为支撑,中国将很可能走上美国式“泡沫经济”的道路。

  总之,解决世界经济问题,本质在于缩小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差距;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本质在于缩小国内穷人富人之间的差距。归根结底,整个经济系统就像一个生物链,生物链上各个群体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如果处在生物链底端的生物灭绝了,处在顶端的生物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书中勘误

  Xvi 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自亚当斯密以~,应为后。

  Xxi 李嘉图等价,应加注释

  21,图没有左边坐标轴名称

  40 第二段,第二句话,有一篇元道德风险分析,应为关于道德风险分析

  94 图7-2 图中已将OECD翻译,注释可以删除。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四):书评

  作为一个刚接触经济学不久的小学徒,一直对于林老师有着很深的景仰之情,在林老师的课堂之上,我也对于林老师关于很多问题提出的新见解和新理论感到折服。我是一名人文地理专业的学生,也明白对于理论的创新的难度,在人文地理领域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是需要非常缜密的分析、详实的数据,也需要一定的勇气信心。因为主流价值观和过去的经典理论是经过时间和众多学者的考验,被证明是真理的东西,如果你要更改甚至是推翻,不拿出百分之百的证据是很容易遭到挞伐的。而林老师却经常独辟蹊径,对于理论深层次分析,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提出自己新的理论,这是我在林老师的中国经济专题课程上最大的收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时,我还在读高中,也只是出于对时事政治的关注以及对于经济的兴趣,并没有深入思考过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如何,更没有去分析过这样的危机会带来什么,应该如何改变等等问题。等到开始接触经济学,开始试着去思考金融危机的本质,但是难免会受到主流价值的影响,总是顺着已有的结果去想是不是正确,顺着前人的车辙走路,确实走起来顺利不少,但是当前方没有车辙的时候,自己就连一小步都迈不出去了。

  后来得知林老师于2008年开始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也成为第一位担任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开始是敬仰,后来是好奇,敬仰的是林老师是如此之优秀能够得到全世界的认同,好奇的是林老师在四年任期内都做了些什么?林老师自己在序中说到接受任命后的打算是将自己长久以来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改革和发展成功以及失败经验的心得奉献给世界减贫事业,但被上任三个月后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所打乱,也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这场危机,林老师对于这次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思考了它的经验教训,并对最终解决这场危机的办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读到这里,我感到很幸运,庆幸自己可以近距离接触这样一位大家,也庆幸自己将会对这场永载史册的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读罢此书,有非常多的感触,也有几点印象非常深刻。

  首先,还是最佩服林老师对于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对于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有很多理论性解释,被普遍接受的是说危机起源于美国经常账户的失衡,但深层次原因是东亚各国在98年危机后采取的出口导向策略和大量的外汇储备。其实在阅读本书之前,虽然感觉过多的将责任推卸给发展中国家一边,但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比较可以令人信服的。不过在本书中,林老师通过严密的分析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美国金融监管放松带来的高杠杆率和长期的低利率政策,虽然美国依靠自己的强大实力以及全球货币核心地位维持了较长时间,但是过度消费、战争引发的财政赤字等,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还是扩散为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林老师的理论不仅纠正了现有理论对于全球失衡原因的偏向,还揭示了美元储备地位的重要性虽然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繁荣,但也为此次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林老师的反思并不是简单的开脱责任,而是建立在大量实证数据与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简单事实的列举,就指出了现有主流理论对于经济危机病源的估计失误。也许对于这场金融危机的起因还没有一个定论,我们也并不清楚是哪方面原因对这场危机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林老师对于全球经济失衡原因的理论性反思依然难能可贵,不仅体现在对于人们普遍认识的挑战,更体现在对于这场危机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及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关心与帮助。

  其次,是林老师对于实证数据与事实的重视。这点道理其实所有人都懂,也都明白在自己做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并且应该多加利用以说明清楚问题,但是读完这本书不得不佩服林老师对于实证数据的重视以及利用的艺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论据的问题,于是就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为了理论而找数据的现象,不符合我们结论的数据我们就回避,只列出符合我们结论的数据,这样的研究是难以站住脚跟的。而林老师对于数据利用的艺术深深令我折服,寥寥几笔,仅仅几个简单的数字就把一个问题论述的非常清晰,看似简单,但却能够深刻又清晰地说明清楚自己的论点,说服力极强,我想这正是运用实证数据与事实的最高境界吧。比如林老师为了说明中国和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顺差并不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唯一原因时就仅仅举出近半个世纪以来东亚各国的贸易组成结构为例,一个简单的图表就表达清楚这种战略绝不会成为2000年之后全球失衡的根本原因,简洁明了,这样的例子贯穿整部书,我想这也是林老师研究的一大特点。

  再次,林老师在书中对于这场全球经济危机之后解决办法的思考也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这次经济动荡之后,学术界对于凯恩斯主义的探讨十分激烈,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凯恩斯主义对于单一的国家解决危机是有效的,但是当金融危机在许多国家同时出现时,凯恩斯主义这种有点以邻为壑的做法会失去效力,甚至会加剧危机的恶果。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加深的情况下,很少有单一国家可以避免和其他国家发生经济往来,因此很多由单一国家引发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会波及到其他国家,因此如何探索出新的能够超越凯恩斯主义的解决方法成为经济学家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林老师还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提出了在我看来今后可以成为主流的“超越凯恩斯主义”模式,即进行全球各国家各经济体协同的投资。林老师尤其强调重点要放在能促进当前就业和提高未来生产率的项目上,特别是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和教育等项目。并且林老师提出,发达国家的基础坚实,但是机会毕竟优先,而发展中国家则存在丰富的机会。发达国家应该创造条件支持发展中国家,从而实现共赢。虽然不难看出,林老师的观点还是倾向于发展中国家,并且带有深深地期望发展中国家早日脱贫的印记,但是无论立场怎样,这都是一种看似可行并且可以达到共赢的模式,相信时间会检验一切。

  最后,林老师还大胆地探索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且提出了所谓的“纸黄金”。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已经揭示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与不堪一击,另外新兴的多元储备体系又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此林老师提出了一种超国家的储备货币,取名为“纸黄金”,并提出是凯恩斯提出的“班柯”的改进版。虽然以我现有的知识还无法判断这种货币体系是否稳定,是否经得起事实考验,是否可以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对于林老师的大胆探索还是非常钦佩。

  林老师四年世行的经历一定还有很多的体悟和成果,这本书可能更加直观也更加便于初学者理解,毕竟有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这样一个事实为依据,显得更加清晰。林老师在书中所体现的批判和创新精神、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简洁深刻的分析方法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荣幸自己能够成为林老师的学生,也很荣幸自己能够成为林老师新生很早的读者,也很荣幸自己能够给林老师的书写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自己今后还能读更多林老师的书,通过林老师的书打开经济学的窗户,迈入经济学的大门。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五):《从西潮到东风》-世界级经济大师的宏观视角

  《从西潮到东风》-世界级经济大师的宏观视角

  08年6月,林毅夫老师接受了世界银行的任命成为了第一位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发展中国家的学者,而刚上任3个月,就爆发了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从西潮到东风》将林毅夫老师在过去四年当中的思考所得原汁原味的囊括其中。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林老师对于08年金融危机真实原因的学术性探讨,面临危机的西方国家应走向与发展中国家共赢道路的建议,对贫穷国家实现追赶的机遇的提示以及对构建全新国际货币体系大胆设想。林毅夫老师以全球宏观视角,详实又准确的数据做出了缜密的推断和谨慎的论断。林老师提示,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不应趋同,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应善于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每一个国家走向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的同时,更为关键的则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问题,在有关问题的探讨中,林老师又提出了美好又大胆的,有可能实现全球共赢的全新国际货币体系。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林毅夫老师探讨了08年金融危机背后的真实起因。相关假说有以下两种:1.全球失衡(尤其是中国和东亚各经济体的过度储蓄)导致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全球金融危机;2.全球金融危机是美国的政策所致。在课堂中,林老师一再的强调,作为知识分子我们不应全盘接受已有理论,而应从现有理论本身的前提出发,首先检验理论本身内部的自洽性。而后,我们也不能够急于接受内部自洽的理论,而是进一步检验理论所带来的推论是否也符合现实中的相关现象。如第一个假说认为,中国和东亚各经济体的三类政策(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战略、用于自保的外汇储备积累政策以及中国的汇率政策)导致全球过度储蓄,造成了巨大的利率下行压力,刺激了房地产产业的繁荣和金融工具的创新,然后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细看之下本理论内部是自洽的。但我们还需要关注其推论。林老师在本书的第一部分讨论了其推论,得出推论不符合现实的结论。即此理论并不符合现实。而第二个假说不仅内部自洽,其推论也符合事实。即金融危机的背后原因是由于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金融监管放松、以及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而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导致了全球失衡。在第一部分中,林老师依据大量事实与数据,仔细推论,能够使一个基本没有金融经济知识的我也能够看懂几十年前开始的政策是如何一步一步的造成了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20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获奖影片《inside job 监守自盗》以采访与纪实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08年金融危机幕后故事。影片中到处可见美国财政部官员,华尔街精英,美联储高管等在面对无法回答尖锐问题时的尴尬表情。而结合既定事实以及林老师在本书中的论述,对于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相信任何人都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而后在第二部分中,林老师探讨了在面临如此危机时,如何避免欧元区、日本和美国陷入漫长的低增长、高风险和金融投资低回报的“新常态”,而是能够进行结构性改革,进而使高收入国家回归危机前的增长率并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增长率的“新新常态”。与常年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以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圣经”的经济学家不同,林老师提出“东风”——即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验。林老师根据此经验认为这种“新新常态”是能够实现的。中国当时面临着与本轮经济衰退类似的经济环境,吧扩张性财政肉孜集中在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设施和电力领域。从而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提升,同时并未发生以前的高速增长所伴随的两位数通货膨胀率。与此同时,中国的公共债务与国内的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从30%下降到23%。从而林老师认为,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解决瓶颈问题,激发经济增长潜力,是目前高收入国家避免进入“新常态”的最佳选择。林老师的建议的是全球性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即该计划涵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需要,并且应集中在那些突破制约增长的瓶颈以及可以实现自身盈利的项目上,该计划所需资金则应来自于储备货币发行过和外汇储备丰富的国家,并利用公共资金撬动私人投资。林老师认为若发展中国家能够继续实现快速增长,此计划就能够带领经济增长低迷的高收入国家走向复苏,并使全世界走向共赢之路。

  进而,在第三部分,林老师探讨了发展中国家是否还有增长空间和是否能够实现持续增长。这一部分林老师系统回顾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从而总结出两种发展模式:“领头龙”发展模式以及“雁行模式”,从而介绍了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特点的新结构经济学。过去结构主义经济学家等提出的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发达国家拥有哪些条件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即所谓“西潮”;而林老师提到,新结构经济学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现在拥有什么,即要素禀赋,根据所拥有的,它们在那些领域可以做得好,即比较优势,从而走向结构变迁之路。在这一部分中,林老师介绍了中国作为“领头龙”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而解释目前中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新的产业,而随着中国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进入更为复杂的产品市场,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清理出市场空间,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在最后一部分,林老师根据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深入探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关问题。林老师首先回顾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从而解释了国际货币体系应当发挥的做用,使得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国际货币体系。而后林老师分析了几种可能的新国际货币体系(新型的多元化储备货币体系、新的超国家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成本、可行性以及稳定性,最后提出了大胆的超国家的国际货币体系。林老师认为多元化国际金融体系极有可能比现有体系更不稳定,金融冲击更频繁。而前一段时间美联储进行的QE3(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加剧外汇市场波动的事实也支持林老师的这一观点。而林老师提出,以纸黄金为新的储备货币的大胆设想则具备波动性降低,交易成本减少,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以及避免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利益冲突等好处。但真正进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还需要全球性的政策合作和新的机制。

  作为刚刚接触经济学的我来说,纵观全书,也会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本书数据及理论根据之详实,能够媲美好几门门课程带给我的收获;而藏在字里行间的林老师特有的挑战权威,逻辑缜密的思维方式更是让我受益终生。《西潮与东风》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是对于全球经济金融运行方式的最佳素描;是世界级大师的宏观视角;是一步一个脚印,实事求是的求学方式。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六):读《从西潮到东风》

  读《从西潮到东风》

  拜读过林毅夫老师的新作《从西潮到东风》,收获颇丰。

  正如本书封面上的副标题,该书是林老师在世行四年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的思考与见解。林老师曾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任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世界来说,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对中国来说,我们也一直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西潮到东风,从来没有显得如此迫切。这是一本涉及世界经济发展的书,也是一本足以引爆中国发展大讨论的书。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在第一部分,林老师探讨了2008-2009年世界危机的原因何在;第二部分名为“走向复苏的共赢之路”;第三部分探讨了贫穷国家如何实现追赶,作者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模式,即雁行模式和领头龙模式;第四部分名为“走向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林老师分析了当今世界多元化货币储备体系的不稳定性,并给出了自己关于建立新的全球储备货币的建议。

  在探讨全球危机是由哪些因素所致的第一部分,林老师分析指出,全球失衡并非起源于东亚或中国。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金融监管放松所带来的高杠杆率,加上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执行的低利率政策,共同导致了21世纪前十年的流动性剧增和房地产泡沫现象。房地产泡沫以及因监管放松而大量涌现的金融创新,造成了鼓励居民家庭过度消费的财富效应。这一消费热潮加上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形成的财政赤字,共同导致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全球失衡。而美国能够在长时间里延续极为严重的失衡,完全得益于美元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在探讨走向复苏的共赢之路时,林老师着重分析了结构性改革的挑战和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结构性改革是紧缩性质的,至少在短期内可能进一步恶化已经遭受危机冲击的就业、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形势,带来灾难性的社会和政治后果。这就意味着,结构性改革在许多国家不具备政治可行性。但是假如没有结构性改革,深受债务问题困扰的南欧国家就需要持续不断的、规模越来越大的救助计划。如果日本和美国不推动自身的结构性改革,它们会继续目前的宽松货币政策,保持低利率来扶持金融体系和负债家庭,降低扩大和支付公共债务的成本。由此导致的后果是,欧元区、日本和美国都将陷入漫长的低增长、高风险和金融投资低回报的“新常态”。为避免上述悲惨结局,高收入国家必须通过刺激需求为结构性改革创造空间。林老师建议,财政支出措施应该采取“超越凯恩斯主义”的实施办法,应该具有主动性和反周期性的特点。今天的世界需要新的“马歇尔计划”促进全球范围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打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瓶颈,并给高收入国家的结构性改革提供空间。

  落后国家如何实现追赶?目前的多极化增长世界不过是少数几个人口众多的中等收入国家进入快速增长的结果。这些新的增长极国家能否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其他发展中国家能否维持快速增长,对于全球经济复苏而言至关重要。林老师分析了“发展经济学1.0版本”、“发展经济学2.0版本”、“发展经济学2.5版本”等一系列有缺陷的发展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实现工业化和迅速增长的少数发展中经济体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而非过去流行的进口替代战略。中国、越南、毛里求斯采取渐进式双轨制策略成功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保持稳定和快速增长,而非“华盛顿共识”推荐的休克疗法。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符合比较优势的工业化策略是更好的发展道路。林老师的建议“发展经济学3.0版本”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家现在拥有何种要素禀赋,以及在这些要素禀赋的基础上的比较优势。东亚和西欧发展较为成功的经济体在快速工业化和缩小与领先国家的收入差距时,采取了雁行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采取了符合比较优势的发展策略,业绩显著改善。鉴于中国的巨大规模会给依然处于劳动密集型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拓展巨大的发展空间,有人将这种新现象称为“领头龙模式”。

  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凸显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缺陷,该体系看上去经受住了最初的冲击,但事实上非常脆弱。当今世界正在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储备货币体系,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动力在于,现有体系与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似乎已成为金融不稳定的一个主要根源。由于各种货币就外汇储备和国际交易地位展开竞争,新兴的多元储备货币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这对储备货币发行国和其他国家而言会是个共输的结局。随后,林老师提出了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大胆建议——假如所有国家能采用单一的超国家储备货币,稳定就可以重建,用国家货币作为储备货币造成的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内在冲突就可以避免。林老师建议用名为“纸黄金”的全球储备货币代替目前的国家货币。纸黄金的供给应该由一个国际货币机构根据弗里德曼的k比例法则(或修订后的泰勒法则)发行,这是凯恩斯曾经提出的名为“班柯”的国际货币的改进版,这样的国际货币对所有国家而言将是消除不稳定的共赢选择。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全球化的视角和崭新的分析框架。在发展经济学的演变历程中,从早期强调进口替代战略的所谓“发展经济学1.0版本”,到对治理和商业环境改革的所谓“发展经济学2.0版本”,再到通过随机控制实验改进服务供给的“发展经济学2.5版本”,都在经济发展史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林毅夫老师从全球化的比较角度发现,过去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些理论模式前进,在他看来,现在是时候立足于亚当•斯密的观点,回归到经济增长的本质,关注比较优势以及基于潜在比较优势所能做好的产业。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现实是,此前所依赖的人口优势、环境资源优势、低收入制度优势等都已经逐步减弱甚至难以为继,如何寻找新的比较优势,通过制度和治理改革形成新的禀赋,可能是决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竞争优势的核心,甚至也是新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寻求共赢之道的核心。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统解释越来越难以描述如今的多样化和多极化世界,本书试图像邓小平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那样提出一个观点,而对那些习惯于从西方视角看问题的人来说,这个观点可能是有新意的。

  经济学是经世济用之学,经济发展理论更是如此。作为首位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这一要职的发展中国家学者,林老师具有他个人鲜明的研究特点和优势。林老师先后在台湾大学、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有过长时间的求学经历,此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等进行经济学研究,并于2008年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主管发展经济学的资深副行长。这些长期在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不同领域内从事研究和工作的经历,使得林老师的研究不失理论深度又更关注经济现实,专注前沿又注重反思。

  在阅读林老师的著作时,读者可以发现,在林老师看来,这种反思的目的应当是寻求一条全球经济共赢的改革道路。四年前林老师就职世界银行时,正值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此前这轮“不寻常的投资拉动的长期繁荣”所掩盖的经济体系的固有缺陷似乎越来越难以找到对症之策,特别是各经济体之间应对危机的经济政策反而带来更多摩擦和矛盾。事实上,即便在林老师任满回国的现在,这场危机的后遗症仍然挥之不去,关于这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研究争论和实践摩擦还在继续。因此在这个时候,林教授的研究成果对我们认识当前全球经济、中国经济以及经济学方法论方面都有宝贵的启示和收获。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七):经济危机,余波仍在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次贷危机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得不正视的严重问题,而政府的救市变得越来越刻不容缓。美国的广印钞票,希腊的向欧盟国家贷款,冰岛的破产。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救市政策,也把眼光发在了不同的地方。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则成为了他国眼中的“肥羊”,承担起救市的任务。

  08年全球经济危机刚爆发的那段时间,欧美大部分国家都饱经经济萧条、就业困难、失业人数上升,等等困难局面,而中国却正在崛起,国民经济总值处于上升阶段,就业处于上升阶段,失业人数处于下降阶段。因此中国救市,中国注资拯救世界经济这样的论调不断地被提及。

  林毅夫作为世界银行行长,知名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危机有他的看法。在《从西潮到东方》一书中,林毅夫运用大量数据分析了2008-2009年世界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关于经济危机,坊间有不同看法,或认为东亚和中国的经济政策导致了全球过度储蓄,从而压低利率,刺激了放松监管的金融部门的扩张,催生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或认为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主要是自身造成的,美国次贷危机的隐患。林毅夫经过多种数据资料的比较,提出了两种假说——全球失衡导致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是美国的政策所致。其原因的复杂,也只能用采用假说进行判断和论证。分析了原因之后,他想到了如何复苏,走向共赢。

  不得不说,走向复苏的共赢之路是困难而艰辛的。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单靠一两个国家的注资救市,显然是天方夜谭。超越凯恩斯主义,给发达国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丰富的机会。接着用大规模的投资,试图将他们拉出危机的泥淖。然而,这仅仅是一种乐观的期盼。正如在第三部分分析贫穷国家如何实现追赶一般,仅仅是一种理想的愿景。

  虽然百度百科上显示全球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但危机背后的余波依然在震荡。中国从保八增九的姿态,逐渐变为经济增速不必再保八,从用工荒与就业难,到2013最难就业季,最近股市跌破2千点,黄金不断走低,银行闹钱荒,这种种现象告诉我们,危机的余波还未走远,我们还不能如此乐观。

  救市靠政府,发展靠政策。经济的复苏需要全局性的考虑,也需要冷静的态度。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八):东风乍起花未开

  中国有句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农业社会环境下,简单的以物易物早已经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事物性的工作其实都有一个背后的驱动链——钱,而往大了说就是家庭经济。百多年前的人,在面对西潮的时候,目光都盯在了社会制度、政治理念、文化教育方面,这也是中国人务实的体现——就像关注“七件事”一样,但经过一番尝试和变动之后,真正使中国的力量发展为“东风”的却是经济。

  一家一户开门七件事就有可能搞得当事人焦头烂额了,如果范围扩大到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以至于一个世界呢?不知道要有几个头可以用来“焦烂”一番。的确,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全世界一盘棋”的阶段,每个在棋盘上的国家都想着让这盘棋好好走下去,但世事多变,接二连三的经济危机,也使这盘棋濒临崩盘的危机逐渐加重。在目前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是获得了一次凸显自身价值的机遇,但到底是不是能够做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其实尚难遽下定论。

  但重新梳理危机展望未来却是鉴往知来的主要途径,林毅夫先生的这本《从西潮到东风》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分析结果。林先生2008年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这本书可以说是林先生近距离查看是经济走向的精心之作。在对2008-2009年世界危机的原因的分析上,面对西方把本次危机归罪于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做法,林先生以大量令人信服的分析,全面指出了此次危机是主要是由于美国金融监管机制过于宽松和自由化所造成。当然这种澄清的工作是容易做到使自己成为“事后诸葛亮”的,但林先生并没有止步于此。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在本书中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来制止当前相互指责的混乱局面,进而提出可行性的规划和方案。由此可见,既要吸取经验教训,又要有所建设,这才是林先生的初衷。

  在当下的世界状态下,林先生分析了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也分析了贫穷国家的发展样式,从而提出了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构想。在这种构想里面,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以第三方为中心的经济结构,但是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构想,因为“理有必然,事无必至”,美国是否愿意拱手让出美元的主导权(让出后必然导致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作为一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金融老大,恐怕到最后也要玩一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游戏——起码在最近保钓的过程中,美国恐怕也会怀揣着一分抑制“东风”之心吧。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九):探寻全球经济出路

  作者:谌毅兵

  本文已经发表在中国证券报

  华尔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接踵而至,两者至今还在发作,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增长。解析金融危机及其成因,摆脱危机的束缚,寻求经济增长的办法,成为全球各国政府、机构、学界和企业界的共同任务。作为中国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有着学术研究和世界银行(微博)副行长的丰富阅历,林毅夫自然不会落下这样一个重大的话题和课题。《从西潮到东风》就是他关于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及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

  初看书名,会以为这是解读华尔街金融危机后,关于东西方力量和格局转变的著述,其实不然。本书虽然对欧美经济增长乏力、新兴国家崛起等有所分析和解读,但重点在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选择和出路。

  与大多数解读华尔街金融危机、专注于解析华尔街的著述不同,本书以较为宏大的全球视野,从理论和历史视角对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提出了解决危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思路和设想。

  华尔街金融危机后,虽然很多学者在全面解析美国经济体系尤其是资本市场、经济政策、金融政策之后,得出了关于危机的成因,如监管不力、银行的“大而不能倒”、华尔街即资本的贪婪等等,但也有很多人把矛头指向发展中国家。对此,作者分析后指出,危机源于全球经济失衡但并非起源于东亚。危机根源于美国经济失衡,即美国金融监管放松带来的高杠杆率和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21世纪前十年的流动性剧增和房地产泡沫,并通过过度消费、财政赤字、美元国际储备地位等机制形成大量资本外流,最终在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扩散为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

  在基本肯定凯恩斯主义在单个经济体作用的基础上,作者为全球经济开出了“超越凯恩斯主义”的药方。“超越凯恩斯主义”模式的要点是国家间要跨国界,尤其是发达国家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要进行全球协同的、反周期的、消除增长瓶颈的基础设施投资。全球性财政政策应该具有主动性和反周期的特点,重点放在能促进当前就业和提高未来生产率的项目上,特别是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和教育等项目。作者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有着丰富的机会,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经济都有好处。由于发展中国家长期融资困难,“基础设施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缺口在发展中国家如此巨大”,因而开展大规模全球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具有很大利润、作用和意义。在具体投资方式上,可以通过给多边开发银行(如世界银行、区域性开发银行)提供同等资金,连接不同经济体的实际需求,促进共同的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共赢。

  在“超越凯恩斯主义”模式下,贫穷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实现追赶,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西方和东方若干成功经济体的发展历程显示,如果发展中国家能顺应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掘后发优势潜力,采纳和适应新技术,采取合适的发展模式如雁行模式、领头龙模式,“完全可以在未来数十年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迅速增长,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从低收入跨入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经济体。”

  对于全球货币体系面临的困境及其改革和出路,在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新兴的多元储备货币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后,作者提出了单一超国家储备货币的设想或建议,即用名为“纸黄金(1764.80,-0.20,-0.01%)”的全球储备货币来替代目前的国家储备货币体系,进而构建以“纸黄金”为基础的全球经济体系,从而解决以美元等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纸黄金应该由一家国际货币机构按照弗里德曼的“K比例”法则发行,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把纸黄金作为储备,按照固定汇率发行本国货币,纸黄金可以用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交易。每年的纸黄金增发额形成全球铸币税,可以作为国际货币机构的运营成本,或者划拨给国际发展机构,给全球公共品提供资金。作者认为,纸黄金体系既可以避免金本位制的致命缺陷(如无法扩大供给以满足全球经济增长的需要),也能解决国家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矛盾(如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内在冲突)。

  当然,作者提出的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超越凯恩斯主义”模式、国际货币“纸黄金”体系等设想,不但要接受理论的验证,得到各国政府的认同和实施,更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这绝对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从西潮到东风》读后感(十):新的货币单位能否拯救世界?

  才云鹏

  林毅夫最擅长的体育项目是三级跳。1979年他完成了震惊台岛的第一跳,跳到大陆之后,辗转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的弟子;2008年第二跳,他成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现在,林毅夫准备第三跳了:在全球发行他的创意---新的国际货币纸黄金。凯恩斯在1944年在布雷顿会议上呼吁发行的“班柯”最终因美国的反对而被搁置,现在,纸黄金能吗?

  通读《从西潮到东风》我们将发现,纸黄金的诞生在理论上具备无可置疑性。乍一看目录,本书似是林先生对全球经济思考的林林总总的散文集,实际上,经济学的强大逻辑,将指引读者最后走向目前唯一正确的选择:打破旧有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发行纸黄金。

  先解释下书名。“西潮”意指旧结构经济学更多关注发达国家拥有哪些条件而发展中国家缺乏哪些条件,相应的,“东风”即指新结构经济学更关注发展中国家拥有什么,并如何据此“要素禀赋”挖掘“比较优势”,走向结构变迁之路。

  全书分四部分。让我们来逐步分析一下本书逻辑所在。

  第一部分。林毅夫驳斥了中国出口导向策略和大量的外汇储备导致美国次贷危机这一歪理邪说,指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真正根源是美国金融监管放松所带来的高杠杆率,加上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执行的低利率政策,这些错误政策导致了21世纪前十年的流动性剧增和房地产泡沫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得以长期存在并因此愈演愈烈的虚假支撑,则是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请看,林毅夫开篇即已将矛头直指当下糟透了的国际货币体系。而就在几天前的中国之行中,欧元之父蒙代尔明确表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美国政府失败的货币政策。然后,这场危机使得欧洲面临巨大的货币动荡,经济增速下滑,而欧元区国家又不能像欧元区成立之前那样用货币贬值来应对,因此只能不断增加公共债务,这成为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欧债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相关。

  如何挽救这场危机在第二部分。但正如杰出的增长理论家保罗•罗默所说的,“一次危机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林毅夫并没有头痛医头,而是藉此提出了一条共赢之路,这就是他的“超越凯恩斯主义”: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入促进生产率提高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同时,拉大高收入国家的出口需求,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当然,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要“选择合适的能突破发展瓶颈的项目。”

  但是,上述基础投资的前提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在未来数十年取得强劲增长。作为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孜孜以求的头号难题,贫困国家如何实现有效、快速的增长呢?

  这就是第三部分的核心内容。林毅夫提出的雁行模式和领头龙模式,将能有效解决发展中国家在祛除贫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挖掘比较优势,建立起最优化产业结构。在林先生另一部著作《新结构经济学》中,对此进行了更加全面、深入而精彩的阐述。

  您会问,所谓“强大的逻辑”到此结束了吗?当然不。一切新结构经济的探索与改革,必须以相应的货币体系作为支撑。1971年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全球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复存在。由于缺乏统一的全球性计价单位,不仅造成汇率的大幅波动,也给各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正如蒙代尔教授所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货币,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内在要求。”

  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本质上就是美国错误的货币及财政政策同国际货币体系漏洞等各种矛盾交织后的集中爆发,其深层的揭示就是美国经济增长与全球经济增长无法共存,此即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特里芬难题”:美国只有靠输出美元,长期贸易赤字,才能保证全球货币需求,而长期下去必然带来美元信任危机,美元或美元资产贬值;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基于此,世界货币体系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理当进入目下思考范畴。作为中国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之一,林毅夫正是看到了这个趋势,才提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议。林毅夫用大量的曲线图表和精确的推理分析告诉读者,建立以IMF发行的纸黄金为储备货币的新世界货币体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双赢因而必须的措施!

  全球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案在哪里?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之路又在哪里?读罢这本学术味道浓厚的《从西潮到东风》,客观地说,纸黄金这一提议,不仅符合中国利益,也符合美国利益,更符合全世界的利益,堪称从根源上制止大规模的危机诞生、解决发展与增长问题的黄金模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