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成为沃伦·巴菲特》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成为沃伦·巴菲特》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18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成为沃伦·巴菲特》经典观后感10篇

  《成为沃伦·巴菲特》是一部由彼得·W·孔哈特 / 布瑞恩·奥克斯执导,沃伦·巴菲特 / 苏姗·巴菲特 / 比尔·盖茨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沃伦·巴菲特》观后感(一):Becoming Warren Buffett

  1. 不给人生设限:他说女性社会文化影响,很容易自己的limit是什么什么,人生的可能性有限。但是他对自己的人生不这么觉得,他说sky is my limit, 赚钱/成就更像是计分板。

  2. 复利(Compound interest) 是世界第八大奇迹:be patient; 不要小看坚持力量; 保持阅读习惯财富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这种“越来越多”的“复利”思想可能也同样适用于人生,巴菲特认为,“爱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你无法控制它。如果你对人有爱,你会得到更多的爱;如果你紧抓不放,你就会失去。”

  3. Focus.

  4. 早上醒来,对这一天充满期待。"You're 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the day. I mean, you'll jump out of bed in the morning and life is wonderful then." "You don't want to sleepwalk through life. The world is a great movie to watch."

  《成为沃伦·巴菲特》观后感(二):专注成就自我

  虽然2017年已经过半,但《成为巴菲特》也可以成为今年最值得推荐的纪录片之一,豆瓣评分8.6。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靠投资当过世界首富,他坚持的价值投资现在也被很多投资者作为投资信条,任何人看到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近25W美元的股价都会心生敬佩。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巴菲特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仅仅是靠价值投资就能做到的话,人人都已经是百万富翁了。

  这部片从他的童年开始介绍,一直回到他现在每天的生活。如果说他是一个天才,是不够全面的。他是那种很早就清楚自己天赋并全力以赴去发挥天分的天才,加上时代给予的幸运成就了一个无法复制的世界首富。

  其实,他的成功有着过人之处

  大量阅读。从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每天阅读4-5个小时的习惯,而且他大部分时间专注在投资相关的领域,包括大量数据的公司财报。这令我想起李嘉诚说每天睡前都会坚持阅读半小时。

  坚持运用复利效应。巴菲特小时候通过卖可乐和送报纸,慢慢了解到金钱的复利效应,对他投资的理念产生重要的影响。

  专注。比尔盖茨一开始并不屑于跟巴菲特交朋友,后面通过比尔盖茨的父亲才开始接触。盖茨的父亲有一次,给他们一人一张小卡片,请两人用一个词概括自己成功的要诀,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写下同一个字:Focus,即专注。也许只有对自身认识清楚的人才能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标吧。

  这种专注程度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有时我怀疑,他年轻的时候就见过上帝,上帝指出了他的人生道路。在一般人的前半段时间大多在探索世界的游戏规则,而他似乎就是那种天生看清规则并全速前进的人。

  其实我的猜想也并非没有依据:

  巴菲特的妹妹清楚记得,

  小时候,有一次哥哥对她说:“

  我要在30岁左右成为百万富翁。”

  妹妹很惊讶,因为他们家从没出过百万富翁。

  关于他的投资理念。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投资你熟悉的领域。这句话听起来就像是一句善意的建议,而不是一个投资准则。

  但从影片里面你可以发现,巴菲特不仅熟悉公司运作,也精通会计准则,他投资的行业可以说是他基于全部行业的比较后的最优解。巴菲特会利用他的地位优势,寻找一些行业最顶尖的高管聊天,通过聊天就能了解到很多行业本质的问题。所以注意,他的信息是有不对称的优势。

  你也可以找回历年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的现场记录,大量的投资者会问他和芒格关于某某行业的看法,他们的回答总是一针见血,说明他们早已经了解行业的本质。

  其余的八卦。

  他唯一推荐的投资方法,就是投资指数基金。当然,这也是大多数美国人稳定投资增值的方式之一,长期关注本公号的读者也清楚,这也是我目前主要的投资方式。

  你可以说中国股市这样投资不行,但实际上从历年数据来看指数基金还是打败大多数投资者收益的利器。再提醒一下,目前美国的共同基金规模全球最大,中国排第十位,而美国的规模是中国的约30倍。如果你心有疑虑,希望这种疑虑不会让你太晚看清楚。

  他的终身基友查理芒格说他是一个学习机器。芒格其实是巴菲特幕后的男人,可以说芒格是学习机器上的人工智能。他对巴菲特中后期的投资策略产生重大影响,而他提出的思维模型也值得我们去了解。后面有机会会专门介绍。

  对他影响最大的妻子苏茜接受的采访也让我非常震撼,她回顾巴菲特开始积累财富和名声不久的那段时期,巴菲特并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财富回报社会,钱似乎只是数字。

  苏茜抱怨说,我原本希望如何帮助人类的生活,而现在,我怎么会嫁给一个只会赚钱的男人。苏茜并不是一个普通甘于日常琐碎的女人,而巴菲特确实受她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巴菲特把自己的财富都捐给了比尔盖茨的基金,他的财富被用于解决人类各种难以克服的问题上。

  最后,其实太多细节无法一一细说,希望你有机会可以找来看看。想成为巴菲特,不如专注于成为自己,你才能获得最大的财富。

  《成为沃伦·巴菲特》观后感(三):他的成就对得起这份幸运

  如果你是想通过此片一探成功投资的秘诀,恐怕你要失望

  全片是巴菲特完整的一生,与其说是教你怎么赚钱,不如说是在教你怎么拥有正确的财富观

  人的一生当然要努力,巴菲特当然足够努力,但也请别忽视了每个成功背后的幸运。

  我想从三个方面说说他的一生,或者说他成功的因素。

  自身、环境、幸运

  一、巴菲特身上的特质

  1、极度热爱阅读。从小就喜欢看各种书,报纸,年鉴等。李嘉诚说每天睡前都要坚持看半个小时书,巴菲特86岁了,依然每天阅读四五个小时。他说过:我看的书都是别人能够看到的书。

  2、专注。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这对忘年交,在他们认识的时候,比尔的父亲,给他们一人一张小卡片,请两人用一个词概括自己成功的要诀,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写下同一个单词:Focus,就是专注。他们认识的经历也很有意思,认识巴菲特之前,比尔是瞧不上这么一个商人的,认识后相见恨晚

  3、对数字极为敏感,86岁了,依然记得1930年奥马哈人口的准确数字,按他的话说就是:有些数字就是会印在你脑海中,你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见其对数字的痴迷与敏感。

  4、极度追求精神世界,他不买什么名画,办公室和家都很普通,见不着各种金碧辉煌浮夸的装饰,倒是放了不少有纪念意义的物件,比如1930年股票崩盘时的报纸,比如他为了克服羞于当众演讲而去参见的课程培训毕业证书。他极度热爱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对于物质没有特殊的要求。

  5、正直,芒格评价他说巴菲特耻于用欺骗的手段来赚钱。他在收购所罗门兄弟之后,所罗门爆出丑闻,最后接受电视闻讯时说到:他对员工这么讲:公司赔钱我可以理解,但是坏了公司的名誉,我不能姑息。

  二、生命中的贵人:

  1、父亲,霍华德巴菲特,他父亲是股票交易员出身,后来又创建公司,做到共和党国会议员。童年时期,巴菲特在父亲的书房第一次看了投资学的书,很快又看完了书架上所有的书。虽然后期,巴菲特因为妻子苏茜的影响,在政治上偏向于民主党,但一直保持着对父亲本人的崇拜,他办公室的墙上一直挂着父亲的照片。

  做金融的父亲,给了他从小接触商业,投资,金融,这些天然的土壤。

  2、母亲,她的母亲很擅长数学,巴菲特对数字敏感的特质应该源于母亲的基因。

  3、妻子,苏茜,非常得善解人意,照顾孩子家庭,让他可以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投资事业

  但是苏茜和他其实一直存在一个分歧,就是在巴菲特开始赚很多钱的时候,怎么支配这笔钱。巴菲特是一个极度信仰"复利"概念的人,他认为赚的钱应该投入到新的投资中,这样才能产生新的收益。而妻子苏茜,一直认为应该拿出这些钱去做慈善。所以早年,由于赚了很多钱缺没有捐款,巴菲特背负了很多舆论的压力。在妻子去世后,巴菲特决定捐出自己绝大部分财产,大部分给比尔梅林基金会,小部分给以她妻子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由他们的三个孩子搭理,这真是最好的选择。妻子创立基金会到后期的死亡,对巴菲特的财富观影响深远。

  4、良师:格雷厄姆,价值投资概念的提出者,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读书时的老师, 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理论的提出者和早期实践者。巴菲特是该理论的完美实践者,并让价值投资名扬天下

  5、益友:芒格和比尔盖茨。

  巴菲特认为他见过最聪明的人就是芒格,

  早期的巴菲特投资策略是只买便宜的股票,而芒格的出现影响并改变了他的选择,会去选择有价值的股票,就是只要股票的价格低于公司实际的价值,就可以买入。芒格和巴菲特一样极度热爱阅读,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厉害的思维模式。芒格也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思维模式和书都影响了很多人。

  如果说格雷厄姆教会了巴菲特价值投资,那么芒格帮巴菲特进一步完善了价值投资。

  比尔盖茨,比尔说巴菲特是他见过这世上最聪明的人,也是他与妻子梅林最好的朋友

  巴菲特教他投资,比尔和梅林教巴菲特慈善。这句话其实在影片中没有,只是我的猜测,其实用"教"这个词不太准确,可能用探讨更准确些。巴菲特将大部分财产都捐给比尔梅林基金会,两人互相成全。

  以上这些人,都是巴菲特生命中的贵人,他们成全了如今的巴菲特。这些都是肥沃的土壤,而巴菲特就是那颗参天的树。

  三、幸运

  但你觉得,拥有这些就够了吗,让我欣喜的是,巴菲特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成功者说自己幸运,你可以理解为一种谦逊,但其实也是一部分事实。

  他说,自己在1930年能够出生在美国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这在当时是1/40的概率,同时他又是男生,这已经是1/80的概率了(他很早就意识到,即便是在美国,当时妇女的权利也很少,地位很低,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他的一生真的很幸运,而他的成就也对得起这份幸运。所以最后被问到是否害怕死亡时,他很坦然,表示自己的一生过得像电影,很满足

  最后、大智慧

  巴菲特说自己想当个老师,影片中很重要的一组镜头,就是巴菲特坐在教室里,给几十个学生讲自己一生的故事,并解答他们的提问。

  他精彩的开场:

  你可以选一辆车,任何颜色,任何牌子,任何车型,选定就你就可以得到这辆车,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你一生只能用这一辆车,那你一定会非常爱惜,非常好的包养它,对不对。

  我们这辈子,当然不会只有一辆车,但是我们这辈子,只有一个身体,一副头脑,现在身体和头脑都感觉良好,但是它们要陪伴你一生。

  不是每个幸运的人都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是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在追寻成功的原因时,不要一味强调自己的努力,而忽略了容易被忽视的幸运成分。

  以上。

  《成为沃伦·巴菲特》观后感(四):读书与专注

  影评受益

  (1)我很喜欢读书,喜好安静

  (2)你只有一个身体和一个大脑,那是你仅有的。

  (3)基金——复利

  (4)我很早就进入商业领域了,我喜欢这项游戏,但我更喜欢做自己的老板。

  (5)伯克希尔是一家多元化控股公司,它拥有大量不同的业务,很大程度上是,与它的母公司伯克希尔 分开运营。

  我们可能有七八十项业务,它们是独立运营的。

  (6)我要在30岁前成为一名百万富翁

  (7)申请哈佛,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导师,格雷。

  (8)人生中的转折点——妻子

  (9)演讲能力——戴尔· 卡内基

  (10)投资技巧,坐在那里观察市场。

  (11)35岁控制11亿美元基金

  (12)投资指标:寻找有护城河的公司

  (13)道德标准做事:不欺骗,我构造适合我的企业。

  (14)我喜欢安静,每天用5~6个小时读书。

  (15)专注,与比尔盖茨一样,他不懂艺术物理等,专注于商业宇宙。

  (16)巴菲特的妻子:寻找着有自己的生活,人格独立,精神独立。

  (17)购买一些企业,使自己公司能成长的公司(蓝筹股)

  (18)浮款

  (19)寻找估值偏低、有价值的公司,进行控股、坐等成长、市值

  (20)例如,PE公司,6个月运作上市,控股成长公司,市值持续成长。

  (21)上市基金公司控股成长公司,市值套市值——复利游戏

  巴菲特两条投资规则:

  规则一:不要赔钱

  规则二:不要忘记规则一

  价值投资理念:如果你购买了价值,就会有好的结果

  穆迪手册:寻找估值偏低的股票

  《成为沃伦·巴菲特》观后感(五):if you try to give it out, you get more back

  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无疑是被当代人极大低估的智者,我个人觉得他们的地位应该至少和罗素、霍金一样,因为他们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看法。但在中国,我认识的投资人要么没听说过,要么不信他们那套,认为价值投资(简称价投)在中国行不通。借着这部纪录片,把我知道的巴菲特归纳一下。

  纪录片的优点是把拣烟蒂、保险浮动金、护城河等主要理论清晰地归纳出来,而且配上不错的画面。所罗门兄弟事件也足够紧张,纪录片很难营造紧张感,因为经常是事后、平息下来了回望,但这部做到了。

  缺点:

  1.采访不在一个对话层级。

  采访对象有家人、公司、盖茨夫妇,以及最重要的查理·芒格,再用上过世的夫人的访谈影像。缺了比如说可口可乐公司CEO,他投资的企业怎么看他?

  这也没办法。谁能挖掘巴菲特呢?谁能打破他的外壳呢?父亲去世不谈,妻子离开不谈。我能想到的采访者,《巴伦周刊》主编或者迈克尔·刘易斯?

  2.策划方向。

  拍巴菲特的纪录片至少有两种拍法,一是拍他的投资生涯,二是像HBO做的,拍他的情感和事业交织,巴菲特和爱人独特的相处方式,最后怎么把他引向慈善。

  HBO的这种有新意,迎合多数普通观众,但也因此错过了大多数巴菲特投资生涯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导演对巴菲特、芒格、价投的理解还是太浅了。

  以下详述:

  1.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拣烟蒂

  为什么叫拣烟蒂?因为烟蒂是那种有一点点价值,但多数人看不上的。巴菲特这招是和他祖父学的。每年,在奥马哈广场上都有拍卖会,如果一件东西三次叫价没人买,就会流拍,然后被降到一个极低的、只比垃圾稍高一点的价格。巴菲特的祖父经营一个杂货店,他的策略就是专门买这种「半垃圾」。因为广场效应——当多数拍卖者都低估一件商品时,所有拍卖者就都会低估它,这些商品的价格会在一瞬间极大跌落,不到实际价值的十分之一,这个价格肯定是远远低于它的实际价值的。于是祖父低价买去,再假以时日高价卖出。哪怕没人买,由于购入价实在太低,所以也不会亏多少,总之稳赚不赔。

  这和后来巴菲特的导师、哥大商学院教授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非常类似。格雷厄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投资人,他不见任何公司的管理层,他甚至会认为见他们是有害的——会影响自己的客观判断。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看财报,分析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找那些市盈率低(也就是市场估值低)的公司。格雷厄姆说:市场先生每天早上都会来敲门,给你报一个价格。有时这个价格高,有时这个价格低。投资人要做的就是有一把价值之秤,当价格低于价值时买入,高于时再卖出。

  格雷厄姆绝对不会碰市盈率高的股票,所谓烟蒂就是低价买入低预期冷门股。去年我看到乐视、暴风市盈率都超过100倍(这意味着现在投资1块钱,100年后才能收回来),现在不少军工企业也是这么高,不知道格雷厄姆看到了会怎么想。

  补充Justin的评论:「格雷厄姆连市盈率都不相信,大萧条过来的人,利润是什么?这种东西说不定一下子就没了。不靠谱。他只看账面资产,看市净率。真真是原教旨主义者。」

  他后来写了一本《证券分析》,是价值投资者的圣经。他把巴菲特带入这一行,也把价投的理念传授给他。这是巴菲特家族外第一个导师。

  拣烟蒂理论还可见:https://xueqiu.com/2858189581/50499473

  说起价投,很有意思。我第一次听说价投时,朋友跟我说:价投的理论很简单,十几分钟就能讲完。但有趣的是,信的人第一次听就会信,不信的人永远都不会相信。后来我在查阅期货大佬刘强的资料时发现,他晚年(也就是跳楼前几年)改信价投,但后来的操作方法明显不是价投的原则,所以我想他应该还是不信的。徐翔就更不是了,我觉得他们都是 Livemore 的信徒。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有一句对话很有趣:

  Warren,don't worry too much about making money, it won't change the way you live, it changes the way your wife lives. Our wives live differently. Just look, you and I are wearing the same clothes and going to the same cafeteria. So Relax.

  2.芒格

  芒格这人聪明、古怪、爱憎分明,从不与人为善。巴菲特像个乖乖儿,没有人讨厌他,而芒格一生我行我素,两人却成了终生至交。每年BRK股东大会主要都是巴菲特在讲,提问到芒格时,他经常就是一句话:我没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收购所罗门兄弟时,芒格根本不想见董事会,他觉得这些投行的都是骗子。巴菲特却能在最大的危机面前担任公司主席,力挽狂澜。我不认为这有高下之分,但巴氏确实是把事情和人同时搞定的那个人。

  另一个对比是,价值投资勃兴之初,各大商学院的学院派就攻击价值投资理论,面对巴菲特杰出的投资成绩,他们举例说:500个人扔硬币,每人扔7、8次,总有一个人全部是正面。意思是巴菲特就是这个运气最好的人。巴菲特拿出自己一系列师兄弟的记录,说为什么这些大猩猩都是一个村的——为什么都是格雷厄姆的弟子。芒格就懒得理这些人,芒格甚至连格雷厄姆都看不起。lol

  格雷厄姆教会了巴菲特拣烟蒂,芒格把巴菲特带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买不那么便宜但肯定值得一买的股票。这其实仍然是价值投资,但不再只看重那些过于便宜的公司。

  在打学院派脸的时候,巴菲特拿出了另一个同门的投资记录,也是50年20%以上增长。此人是格雷厄姆另一个学生,也是他最忠实的学生,施洛斯。

  补充Justin的评论:「格雷厄姆在巴菲特年轻的时候当过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董事,所以我推断他是见管理层的……

  (施洛斯)高中生,格雷厄姆一直瞧不起他,不给他机会,欣赏巴菲特。后来格雷厄姆洗手以后施洛斯也是自己做,最多管10亿美金。捡烟蒂的问题在于没办法容纳大资金,比如你有1000亿美元,烟蒂至少5亿美元以下吧,你每年要买200只股票,太累了。

  施洛斯也很有意思,特别抠,一本看股票数据的标准普尔年鉴都是蹭儿子的,不给钱,哈哈哈哈,都是这种家伙,管十几亿美元,一共两个员工,自己,儿子。都是些geek,跟硅谷的geek本质上一样。」

  可见:https://xueqiu.com/7462290789/85611117

  芒格也爱思考,他不放弃任何一点可以思考的时间,包括等红绿灯时。这导致很多次绿灯都亮了,他还沉浸在思考中,停在斑马线前,后面的司机疯了。

  芒格的传记《穷查理宝典》比巴菲特的《滚雪球》写得要好得多,原因是书主要是芒格自己的演讲和文稿。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lollapalooza效应,意思是宇宙中各种理论交织、相互强化并极大地放大彼此效应。

  芒格也有一句话特别棒,是他从某个机械生产商广告里引用的:新的生产工具已经发明制造出来,还没有购买使用的人,实际上已经在为新工具付费了。

  3.华盛顿邮报

  这是把巴菲特从奥马哈带到大城市的关键,他学会和人打交道。当然,邮报也给他赚了非常非常多的钱。这部分我不太熟,不写。

  4.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原则一是绝不亏钱;

  原则二是记住第一条。

  其实还有两条:绝不做空,绝不使用杠杆。

  不做空很好理解,因为股票跌得再厉害,也就是跌到0,那做空的利润就是100%。但如果股票上涨,美国又没有涨跌停,做空的亏损就是无限大。

  杠杆意味着你没有任何剩余的子弹,而且后续的子弹还要受制于人。这样你看到优质股时也不可能再买了,这还没有算上杠杆本身的高额利息。

  美股的规定是(现在A股也是),持股超过5%就需要公示,然后要和公司管理层沟通。所以很多基金持仓都在4%、4.99%这种,只赚钱,不出风头。巴菲特很尊重公司管理层,现在中国的大国企和互联网公司收购,动不动就清洗管理层,包括中国平安、阿里、百度。

  巴菲特之前干过一次这事。他公司对面有个家具店(还是超市记不清了)做得很好,创始人是一个老太太,然后老太太退休了,把公司给儿女了,巴菲特投资了。后来老太太嫌儿女做得烂,儿女又不让她接手,巴菲特也不支持她。老太太直接在原店旁边开了个新店,刷的一下所有人都去她那儿买东西了。巴菲特马上就跪了,根本不跟你谈骨气,马上服软,并且跟老太太保证之后都支持她。

  去年美国大选也是。

  《成为沃伦·巴菲特》观后感(六):over the rainbow

  你的一生只能拥有一个身体和一个大脑,它们要陪伴你的一生,所以,学会保养它们是我们能做成其他伟大事业的前提。

  哪些事物或者选择对巴菲特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大量的阅读。

  十几岁开始研究股票,从技术分析到基本面分析,大量的,持续不断的阅读使他获益匪浅。

  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和费雪的《如何选择成长股》让他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

  只要读书,终将会有好事发生。

  二、对朋友的选择。

  正直,善良是他非常看中的品质,他也因此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查理芒格变成了他一生的挚友和生意上的合伙人。

  是朋友让你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三、家庭和婚姻。

  父亲对他的影响,苏西对他的影响。继承父亲优良的品格,并超越他,避免成为空想主义者。

  四、报名卡耐基口才班。

  巴菲特特别说了当初报名巴菲特的口才班的特殊意义。如果没有报名口才班,不会有现在这么大的成就。口才班的毕业证书甚至比他拿到的大学证书更有用。

  “如果我不改变,我就永远改不了”

  关于投资

  一,避免亏损。

  二,永远记住第一条。

  耐心是最大的美德,逆向思考,寻找有护城河的企业,永远在能力圈的中心运作。

  《成为沃伦·巴菲特》观后感(七):专注的人生注定不凡——从巴菲特的一生学习智慧

  世界股神——沃伦·巴菲特,无数人对他传奇的一生充满好奇,甚至希望成为他这样的人,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觉得更多的意义应该是了解他的哪些特质和优点能被我们学习,用以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人生。这部纪录片回顾了他的事业和生活,让我们感受到巴菲特是如何成为我们心中的巴菲特的,还是很有教育和学习意义的。

  该片以时间轴为主线穿插着生活与事业两条线讲述了巴菲特的一生,这样的方式优点是把他的一生讲的很清楚很有条理,因为我们所有人的一生都是由事业和生活两部分共同组成的,只谈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是完整的我们,毕竟生活与工作是互相影响和交融的一个关系。但我觉得分开来说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他的人。

  先说生活吧,分为两部分他的生活习惯和他的家庭成员是对他影响最大的。首先他的生活方式有四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1、阅读与专注

  如同其他很多成功的人一样,巴菲特也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到现在还保证一天五六小时的阅读时间。小时候他就比同龄人喜欢阅读,他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The World Almanac世界年鉴》,甚至到现在他都记得那本书里说1930年奥马哈的人口是214006人;另外一本印象深刻的书是《A Thousand Ways to Make a $1000赚1000美元的1000个方法》,让他开始真正计算复利。而且,当同龄人都在看《花花公子》的时候,他喜欢看《Moody's Manuals》去寻找历史上低估的公司。阅读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以及储备和整理这些知识的方法是最显而易见的受益的地方,另外阅读是一件很好练习专注力的事情,在刚看完的《硅谷钢铁侠》中描述马斯克看书的时候就专注到书里,外面的一切都自动屏蔽了,而这很好的锻炼了他的专注力,专注才能带来效率。有一次比尔盖茨的爸爸叫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对他们帮助最大的一个词,他俩同时写到“focus专注”一词。在晚年的时候,巴菲特说他人格中最强大的部分就是——专注,如果他对什么感兴趣,就会真正地感兴趣,去读相关资料去见相关人员。这确实是成功人所必备的专注于你所做的事,所以练习专注力是必须要具备的技能。《大学》里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同样也是这个道理,静下来专注的思考才能有所得,而这个得就是智慧,就是你收获的宝贵财富。

  2、独特的思考方式

  用片中的三个小故事来理解一下他的思考方式与大多数人有什么不一样,所谓不同才能出众,这也就是所谓的疯子与天才也就一线之隔吧。

  故事一:片中开头巴菲特说他高中的时候说心中只想着两件事——女孩和汽车,如同大多数人一样。但撩妹不是他擅长的,所以他就聊车车更多,当让你选一辆一辈子要去开的车的是时候,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要好好爱惜这个车子,他给高中生的忠告是谁也不可能一辈子就开一辆车,唯一一辈子不变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在他小时候的年代还不像现在的社会一样,所有东西都是换换换,那时候每样东西都能用好久,坏了补了继续用,跟我们建国初期差不多,但他那时候就意识到真正重要的是自己,你早期回报最大的投资就是投资你自己的大脑和身体。

  故事二:1776年托马斯杰斐逊写到“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他非常认同,但

  直到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黑人问题才得以解决。巴菲特意识到除了黑人权利不平等,女人其实没有意识到她们也是这个世界的奴隶,因为女性的未来是有限的,她们更多是被赋予帮助丈夫事业的助手,但他通过自己的sister和妻子能看出来其实很多女人比男人性格更完善,能力也更强。但这个的原因是文化环境造成的,并不是对女性的关怀不够。这个看待问题的视角很独特。另外他又从对立面来看觉得这个现状也是令人兴奋的,因为这个国家其实只使用了它一半的人才,还有一半的人才没有使用上,你就会发现未来的潜力有多巨大,所以他看好美国的未来,另外也正是由于当时错误,才造就我们还有一半的人才可以投入到未来的发展中

  故事三:巴菲特对错误的看法与我们不一样,我们是避免错误,他是迎接错误也欢迎错误,因为股市上的错误导致了一些股票价值的低估,让他有机会在价值洼地买入股票,但时间最终会纠正错误,给了他利用错误赚钱的机会,而对一半女性人才没有投入发展这种错误,他也知道时间会纠正这个错误。

  这三个小故事能管中窥豹看出巴菲特思考问题的方法与常人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也正是思考方式培育出了他独特的视角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

  3、好胜心

  老婆苏西与他在钱上产生了分歧,苏西认为钱要捐出去做慈善,而巴菲特则认为钱是生意,苏西说巴菲特的生活其实很节俭,钱对他来说也只是精神上的,是他的积分板,是证明他胜利的成果,他说每个人都能读他读过的书,所以这是一个公平的竞争。不过最终在苏西的影响下巴菲特把资产都捐给了盖茨的基金会,不过这个好胜心驱动他从一个小的股票交易员一路走来成为世界股神。所以征服欲和好胜心也是成功所不能或缺的

  4、不满足

  他小时候每周的零花钱是5美分,而他不满足每周这么少,所以他很早就从事商业了,开始售卖可口可乐、口香糖、报纸杂志等等,另外他喜欢自己当Boss的感觉,因为他可以自己安排投递路线,主宰自己的时间。这种不满足驱动着他最后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

  其次是家庭成员对他的影响,一个人再优秀离开团队也不能走的长远,而这个团队就是家人,有两位家人是对巴菲特影响最深远的,当然也离不开挚友,这里主要说他的爸爸、他的妻子以及首富密友比尔盖茨。

  巴菲特的爸爸霍华德巴菲特也是一位股票经纪人,对他最大的影响是教会他正直、坚韧和刚毅。父亲跟他说“you have to know why you are doing what you are doing ”和"all lives have equal value"是对影响最大的话,他父亲总是用活生生的例子去教育他而不是通过讲事情教育他,他觉得这种教育方式特别好。巴菲特还说他最好的礼物就是出生就拥有这么好的父亲,这样的评价完全能看出他对父亲的喜爱和敬重。

  巴菲特妻子

  《成为沃伦·巴菲特》观后感(八):给你一个温情立体的巴菲特

  通过本片认识到一个更为立体丰满的巴菲特。“我有30年都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因为我喜欢我的工作。”从小时候做报童,到股票的第一桶金,他因为喜欢数字,顺着自己的意向,加上“Focus”,成长为一代投资大神。令人感动的还有他和苏西的爱情。“我以为我会嫁给一个教师或医生,但我只是嫁给了一个会赚钱的人。But he is no finer human being than who he is.”“Susie put me togethet.She made me more of a whole person.”❤能遇上自己对的人,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最幸福的人生啊。

  《成为沃伦·巴菲特》观后感(九):教科书里面的巴菲特

  5.0

  不要太喜欢本片的巴菲特

  可能作为教师里面访谈展开的形式吧

  本片一直以巴菲特为主导

  在巴菲特的把控下展开剧情的讨论

  因此我们在本片里面看到的

  是一个经过巴菲特审核过的巴菲特

  一种中规中矩的巴菲特

  一个为爱痴狂的好男人

  即使是平淡中庸的巴菲特

  我想在他的价值里面或者人生观应该有些独到与惊艳

  但是本片的展示还是在一个框架内展示

  看不到导演的个性与价值观

  或者所自己的见解

  因此本片也仅仅是片面的记录而已

  《成为沃伦·巴菲特》观后感(十):令人动容的并非他的天才,而是他作为普通人的样子

  白天工作时,查找法律中关于逾期利息的相关规定和案例,查到关于复利主张的争议。晚上,偶然看了巴菲特的纪录片,提到复利理论对他的影响。虽然这个我之前就知道,但想到几个小时前自己在研究复利计算公式,再看看影片中的介绍,有种莫名的感觉。他在影片中说道卡耐基演讲课给他带来的巨大转变,当时我又是一惊,今年的个人目标就是提高演讲能力,并且已经开始学习和锻炼。我觉察到这些看似没有原因的细小关联,无形中投入了更多的情感关注。

  然而,真正让我落泪的,是全剧结束后,屏幕暗下来,巴菲特唱的那首Over the rainbow。四年前的冬天,我在地铁里泪流满面时,地铁广播放的是这首歌,让我永远记住了那一刻。研究生临近毕业,我在一个公司做法务实习生,觉得自己初入职场,格格不入,一些委屈也被放大,极度无助。这首歌好像特别适合普通人在面临人生困难时去听,平缓、悠扬,像溪水一样流淌。巴菲特唱这首歌时仅作为一位父亲,除了沧桑还透着慈爱,这是他唱给女儿的歌,所有的天才、成就都抵不过对家人的温柔。

  在回顾一个人一生的时候,重要的并不是取得的成就,而是那些触动他内心的东西,数字、思维、亲情、价值、善举……用一生去坚持自己的价值观、理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巴菲特活得非常纯粹,仿佛他仍旧是那个十岁的小男孩,在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乐此不疲。如果我们80多岁的时候,天空总是低沉,每天开车经过茫茫田野,家庭美满、生活富足,我们还会去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吗?或者说,是不是有些人,到80岁都不知道真正能够触动自己的是什么?

  每个人都在人生道路上追寻着,却很少人像巴菲特一样小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大多数人被时代和教育体制裹挟,当我们走进社会的时候,四处碰壁的时候,才想起来原来自己走在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上,就像突然发现人生遗失了十几年,那十几年一直和一群人生活在封闭的世界里,还要去争着做关门人。

  关于人性的东西,往往更能引起共鸣,因为这是每个人都有所经验的。外人很难去理解天才的世界,所以本片以普通人的视角进行演绎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它把巴菲特作为一个鲜活的普通人,一个老人、丈夫、父亲、朋友,他就是一个聪明、安静、常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我们身边的人。只是,他的内心燃烧着巨大的热情,对他喜爱的事业,对他选择的这场游戏。

  有人说这部纪录片拍得很一般,没有将人物的天才及其慈善情怀演绎出来。我觉得,这毕竟是纪录片而非励志片,它不需要观众仰视巴菲特,它想让你平视他,看到他的卓越也看到他的失衡,看到他的成功也看到他的无助。当然,片长有限,我们何必要求更多呢?起码他让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些微小的思考,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