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意志帝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10篇

2017-12-22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10篇

  《德意志帝国》是一本由[德] 米夏埃尔· 施蒂默尔(Michael Stürmer)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7-1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一):民族复兴与自觉觉酲,奋斗坚强而立,梦想行动而成

  在罗马帝国覆亡后,大量的德意志人迁徒到中欧平原,经过数百年时间从部落有了民族意识。长时间德意志四分五裂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查理曼曾经触角伸向过、哈布斯堡依靠宗教和血缘建立过神圣罗马帝国,到了18世纪各邦国林立,统一德意志成为共识,领导权集中在普鲁士和奥匈帝国手里。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用出身容克地主的俾斯麦,容克地主有浓厚的封建军事色彩,大力训练军队,先后策划三次战争,与奥匈联手取得对丹麦的胜利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与奥匈一战,彻底让奥匈退出领导权之外,从此普鲁士成了统一战争的领导者。为了解决南部地区,敢于发动对法国的普法战争,由于法国的轻敌,在色当俘虏了士兵、统帅在内10万人,挺进到巴黎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从萌发民族意识到追求统一、完成统一,艰难而漫长,用强劲的实力取得,依靠坚强领导,在一系列战争之后,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形成了。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二):鸟瞰德国近代史

  这本《德意志帝国》讲述历史中,历经战乱终于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之前活跃在影视剧和小说里的德国总是面目模糊着,通过这本书,看到不一样的德国,我们或许会惊异于那些鲜为人知灿烂文化与发展道路

  德意志帝国48年的历史,就能创造出如此灿烂的科技奇迹,政治与文化并不能得到平衡,科技文化的灿烂并不能阻挡政治的颓势。但是,德国的确成为了一股左右欧洲政局的新力量

  我们对这个政权更迭算得上频繁的国度知之甚少张冠李戴简而言之,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就是德国的近代史。

  德国诞生一系列脍炙人口甚至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学者、学说或者成果,马克思、伦琴、爱因斯坦,奔驰、西门子,都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此外,对于德意志本土来说,这段历史都是十分值得铭记的,德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如何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些有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的前车之鉴对于德国乃至其他国家的发展都是十分具有启示意义的。

  现代世界并非没有近代世界的影子,历史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历史,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成分,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去还原真实的历史,势必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改造世界。

  之前看过的历史书多是政治史的叙述,但人类活动并非仅限于政治层面,历史也不应被孤立起来,社会学、经济学、科学技术等许多学科也应与历史学结合,更应该和当下相联系。毕竟历史的立脚点是今日,须以今日立场说明历史与解释历史,换言之,今日为枢纽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否则历史悬空的,不切实际的,同一事件的“是”与“非”,衡量也是因时而异的。

  历史不会任由无关事件杂乱组合在一起,每件事都是相互影响的,这在现代尤其如此。让历史在多年后回首,曾经杂糅在一起的事迹有了更为明晰的因果。特别的历史时期造就特别的文化现象,欧洲的近代堪称是漫长的乱世,但仍有一些人、一些故事在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仍能令后人动容不已,其中一些观念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古为今用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本书的作者米夏埃尔•施蒂默尔曾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保守派历史学家,帮助塑造后来德国的主流历史观。在阅读中,很容易就会被逻辑清晰的文字而折服,几乎可以一窥德意志帝国发展的全貌。这样的历史是鲜活的,是可观可感的,而非拗涩的学术著作。这部巨著,横贯那段的德国近代发展史,在寻找历史脉络的过程中,发现文明科技蓬勃发展蕴涵的力量,反思政治体制出现的弊端,并进行反思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或许就是本书的现实意义。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三):俾斯麦和他的德意志帝国:欧洲走了一个小妾,转身来了一个老爷

  1898年,奥托·冯·俾斯麦在他故乡的一座庄园中悄然离世。

  这一年他83岁,距离他辞职已经8年;距离他统一德意志已经27年;距离他第一次走进普鲁士议会厅开始守护国家之路也已经整整过了51年。

  回顾往昔岁月,他也许还记得多年前萨多瓦战役结束时,一位副官对他说:“大人,您现在是一位伟人了。。。但如果失败了,您将成为最大的坏蛋。”

  1862年俾斯麦着手统一德意志之前,在漫长的欧洲历史中,这片构成那个古老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从中世纪到法国大革命再到拿破仑时代,从来就没得到过清楚的定义。与其说神圣罗马帝国是个“国家”,倒不如说它是一个由地方诸侯组成的松散联邦。17 世纪的德意志法学家塞缪尔·冯·普芬道夫将这个帝国比喻为一个怪物:它不符合传统政治学上的任何一条定义,既非罗马,亦不神圣,何谈帝国。

  对多数在欧洲权力斗争的夹缝中生存的德意志人来说,他们记忆的历史就是一幕幕灾祸,因为德意志这片土地常常充当和平时的棋子、战争时的战场.。战后的德意志总是陷入一片荒芜:村庄焚为废墟,城市的财富被劫掠一空,市民的尊严沦丧殆尽,需要几代人才能挽回。被恐惧笼罩的德意志弥漫着极度的忧伤

  岁月坟头的荒草能将一切往事掩埋。

  然而,历史的伤痕未及愈合,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又接踵而至,带给德意志更多痛楚。法国人的铁蹄踏遍西欧,德意志版图被重新划分。当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各大君主专制国家皆摇摇欲坠时,奥托·冯·俾斯麦的时代却要到来了。

  生于1815年的俾斯麦,年少时在朋友眼中是个不计后果、浮华古怪,却也是魅力四射才华横溢的人。他是个语言天才,早早就学会了英语、法语、俄语、荷兰语、波兰语,却同时也是个腰间配剑,牵着大狼狗在校园招摇过市的人。少年时的梦想是成为外交家,17岁就许下25年内统一德意志的诺言。

  终于,俾斯麦大展宏图时刻到了。

  “因为他在任何情况下都算得上是一个运筹帷幄的豪杰。他的散文可媲美德国文豪海因里希·海涅和托马斯·曼;他在议会发表的演讲尽管嗓音高亢,却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后世解密的外交电文反映出他具有对危局进行全面把握、对行动进行准确指导的能力。他既有抱负又时而迷茫,既精力充沛又时而沮丧。他尽可能降低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却发现担任文职高官生活卑微与无趣。罢官回到家族破败的宅邸后,他曾推心置腹地对表弟说:‘我要以自己的方式作曲,否则我宁愿罢演。’他继续说道,他的抱负让他‘更愿意发号施令而非服从命令’。他提到爱国主义是如何造就那些伟大的政治家的,但是造就他的却是别的东西:‘抱负、命令欲、渴望被尊重与敬佩。’”

  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着手准备为他迎得无数崇敬目光的德意志统一计划。他那三场游刃有余的对外战争,淋漓尽致表现了他的政治艺术。当拿破仑三世和他背后39个将军、十万法军成为俘虏之际, 这位铁血宰相的脸上想必是掠过一丝得意之情吧。

  “宽敞的凡尔赛宫已经有50 多年没有见证如此壮观的人群聚首。为首的是一群身着礼服、神情肃穆的老者,其余的是那些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军官们——他们身穿制服,身披配饰,左手握剑柄,右手托羽毛头盔。他们聚集于此,就为见证欧洲新帝国在1871 年1 月18 日的诞生。”

  这一年,距离1832年俾斯麦跟朋友打赌25年内统一德意志的豪言,已经过去了39年。虽然时间延迟了,但德意志统一的大业毕竟是在他的手上实现了。

  当时的莽撞少年,也已经成长为一统国家的伟人,注定是要永载史册的

  然而,他对德国和德国人民未来的担忧,并没有随着帝国的成立而有所清减。他始终不敢忘记德国置身欧洲大陆中央的政治格局下的危险。他开始筹建“大陆联盟体系”,希望以此能重回1815年维也纳会议达成的欧洲势力均衡。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他在奥匈帝国、俄国、英国、意大利等大国间斡旋,搭建起一个孤立法国的均势国际体系。从1873年的“三皇联盟”到1881年的“三皇同盟”,再到1882年的“三国同盟”,继而是1887年与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以及促成英、意、奥两次订立《地中海协定》,其外交手腕之高,至少在他那个年代,无人能及。

  曾经以为为德国筑下的铜墙铁壁,却在法、俄的靠拢中变得形同虚设。曾经以为能有效抵挡社会主义运动在德国兴盛的《反社会党人法》,并未取得反对社会民主党的最终胜利,却反而召来不可遏制的民愤和大规模的罢工运动。此时的奥托·冯·俾斯麦俨然成为德国民众心中最大的坏蛋。

  天主教中央党和两大自由派政党纷纷开始越来越质疑这位身居威廉大街高位的迟暮者的智慧和领导力。容克资产阶级,也越来越觉得俾斯麦挡住了他们获得阳光下地盘的殖民利益。是时候把他远远地抛在一边了。

  而那时,那个对他无条件信任、对他无限赏识的人,也已经在1888年3月9日与世长辞。没有人再对他的政治谋略深信不疑

  在为德意志掌舵28 年之久后,奥托·冯·俾斯麦被他的少主威廉二世无情地解雇了。

  1890年3月18日,这一天,寒意还未褪去,奥托·冯·俾斯麦向威廉二世递交了辞呈。

  此时此刻,他肯定感受到了心灰意冷,和一种无法挽回局势的无力感。

  所幸,早在失去权柄之前,他就已树立起了一座属于自己的时代丰碑。

  “历史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对俾斯麦依然更仁慈一些。他殚精竭虑建立的联盟体系虽然脆弱却得到了后人的认可,他呕心沥血维系的欧洲大陆均势最终被证明是英明的,他取得的各项外交成就令威廉二世自负的边缘政策自惭形秽,更是希特勒遗臭万年的虚无主义无法企及的。”

  他对德国和德国人民未来的担忧,始终未曾放下。

  一天晚上,他对他的客人坦陈睡眠无法缓解他的焦虑:“我会继续梦见我白天的焦虑。而最近,我在梦中看到德意志的版图就在我眼前一片片地腐朽,继而剥落。”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四):从偶然走向必然

  德意志人通常给人留下严谨、守时、认真印象,讲究纪律,比如德国足球的战斗到最后一分钟。慕尼黑啤酒、西门子、奔驰、宝马,诸如此类世人皆知的德国造。地处中欧的这个联邦共和国,除了以上这些口碑甚佳之外,臭名昭著的希特勒及其追随者也让这个国家蒙上了阴影。这是一个复杂的国度,但同时又让今日的我们刮目相看,在欧罗巴这块大陆,德国永远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

  德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其历史并不悠久,从松散的邦国到统一的帝国,这中间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难免不会让旁观者议论纷纷、猜测不已,德国作家米夏埃尔•施蒂默尔的《德意志帝国:一段寻找自我的国家历史,1848-1918》,以洗练的笔法、高度的概括、准确的定位、深刻的认识,给世人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帝国往事。

  作为德国象征同时也是欧洲文明源泉的莱茵河贯穿了这个国家全境,兼之处于欧洲中部的地缘关系,德意志这块土地一直以来都是欧洲列强注目的焦点。德意志的兴衰存亡与其周围的强邻的兴衰息息相关。在帝国诞生之前,德意志一直是由大大小小的邦国、公国甚至自由市组成的松散邦联国家。曾经令德意志人引以为傲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不过徒有虚名,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这不免令人遗憾与唏嘘。直到19世纪后期,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才在欧洲版图中横空出世,这看似偶然,却实则必然。俾斯麦的铁血政治无疑加速了这个国家的进程,而其黯然下野则成为德国的命运转折点。德国向何处去?施蒂默尔以其富有智慧的前瞻性为我们展示了1848-1918这段波澜起伏、寥远壮阔的历史。

  拿破仑三世为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采取的军事行动无疑自取其辱,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加冕却有着多种考量,而不仅仅是炫耀武力,毕竟柏林的普鲁士不过曾经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这也是安抚他人的权宜之计。此前的德意志各邦则在和平年代充当棋子,当战争一起则沦为血腥的战场。19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的不复存在,德意志人在其理想主义的鼓舞下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汲取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的两大重要教训,即历史永远不要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有能力做得更好。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萌芽出现了,民主与民族国家首先在北美诞生,无疑使得德意志人更加憧憬美好未来。隐忍待发的俾斯麦终于迎来大展鸿图的时机。1848年的革命厘清了俾斯麦的敌我界线,旋即施展其政治抱负。1870年普法战争的结果直接促成了一个统一的帝国的伟业开端。然而,万事开头难,德国也不能例外。新生的帝国亟需提高自己在欧洲的整体形象,俾斯麦施展拳脚,在内外政策上极尽所能,几乎凭一已之力使一个国家屹立在中欧这片土地上。

  在政治体制上,俾斯麦把君主专制和议会民主两大要素结合在一个不稳固的相互妥协中,被称为“德意志式宪政”的政治体制。此外,一系列内政的成功实施以及对外政策的和平、制衡等主张,使得德国有精力发展自身工业。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向上势头,正是建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落后的基础上,也是因祸得福,在煤炭、钢铁和纺织行业上德国正迎头赶上。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俾斯麦的位置变得岌岌可危起来,德国的多样性国情使得未来变得扑朔迷离。后俾斯麦时代,也即威廉二世执政时期,德国对外政策的改变,使得其在战争的边缘徘徊,战争的风云笼罩着这个对整个欧洲至关重要的国家。发展海军的政策得到了上层人士的支持,威廉二世怀揣建设强大海军的梦想,却俨然忘记了地缘政治所存在的危险,德国的战略思想已开始走向一条不归路。“施里芬计划”的未卜先知式的自我良好感觉,葬送了德国的美好未来。巴尔干战争阴影使这个国家滑向了战争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一战的不遂人意,固然与盟国的背叛有直接关系,自身的错误却浑然不觉,譬如“施里芬计划”的致命缺陷,德国把自己送进了坟墓。

  《德意志帝国:一段寻找自我的国家历史,1848-1918》带我们走近一段风云际会的历史,而如今在欧洲这片土地上,德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欧洲中央,其对整个欧洲来讲也举足轻重。在整个欧洲低迷的今天,德国一枝独秀,它力挽狂澜,使得欧盟这座大船平稳前行。德国,不再是那个陷入战争泥潭的不可一世的悲催帝国了,而是一颗明星,闪耀在这颗蓝色星球的西方。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五):《德意志帝国》:从松散到集权,从边缘到中心

  文/吴情

  谈到德国近现代历史,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便是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这位普鲁士公国的首相,凭借个人的实力,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建立起以普鲁士公国为主体的德意志帝国,结束了德意志国家内四分五裂的状态。然而,他高调宣扬的“铁血”政策,在助力德意志发展的同时,也为德意志日后的灾难埋下了祸根。像所有重大的历史人物一样,他的身上,浓缩了一部德意志现代史,广受赞誉也饱受争议。

  《德意志帝国》(The German Empire: A Short History),德国历史学家米夏埃尔·施蒂默尔著,一本简要勾勒德意志帝国历史的作品。在《德意志帝国》中,施蒂默尔主要关注的是德意志1848-1918年间的历史,也即德意志近现代历史,重点则聚焦在俾斯麦身上。在这七十年间,德意志从“在和平时充当棋子,在战争时沦为战场”的边缘地区,逐步走上欧洲舞台中心,从松散走向集权,最终成为影响欧洲和平,甚至世界局势的大国。

  1848年,德意志诸多公国内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工业革命快速推进的时刻,他们要求获得更多基本权利。然而,革命最终被镇压,但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还是让当局意识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并逐渐将其纳入适度的考虑范围内。然而,普鲁士的首相俾斯麦,却放言现在一切都需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尽管树敌颇多,但由于深得皇帝威廉一世的信任,自己多才干胆识,俾斯麦,在内政外交上都建树颇丰,比如,他刺激法王拿破仑三世攻打普鲁士,最终的结果却是助长了普鲁士的民族主义,直至建立起日后将有世界级影响的德意志帝国。

  俾斯麦的文治武功(以武功为主),不仅使德意志多国凝聚成较为统一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且还让德意志在欧洲的影响力剧增。然而,德国的崛起,也就意味着欧洲大陆均势局面被打破,而德国自己,也面临着微妙的地缘状况:东部靠近军事实力强大的帝国俄罗斯,南部是宿敌法国,西部是隔海相望的英国。在只有永远的利益的国际舞台上,德意志帝国,显然已构成对其他国家——他们或是忙着处理国内的革命运动,或是积极从事对外殖民——潜在的威胁。

  在利益斗争日趋严峻化的节点,俾斯麦的下台似显得别有深意。这位几乎功高震主的人物,为德皇威廉一世服务,竭力镇压革命,反对国内的改革主义,最终因与威廉一世的继任者,威廉二世不和——主要是政治观点上的,还涉及复杂的高层政治斗争——而跌落高位,晚景凄凉。俾斯麦之后,德意志帝国经历了不少位首相,但是鲜有在政治才华上能与之匹敌者,而德意志帝国的命运,也经历了一次次起伏,但总体上逐渐朝向君主立宪制这一民主政体。

  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青年射杀,本不至于发生的一战,揭开了序幕。一向严谨的德意志人,制定了“施里芬计划”,虽然遭遇不少挫折,却在多个战场取得了胜利。如果不是因为德国潜艇误击了英国商船,造成大量美国公民罹难,进而促使美国政府参战,德意志帝国,或许本可避免战败国的命运,甚至会成为世界霸主。一战的背后原因,史学界至今探讨不休,但俾斯麦培育的军国主义思想,似乎应为其负责。从松散走向集权,德意志用了好几百年,但从边缘走到中心,德意志只用了数十载。不过,当她从中心回到边缘,或者从边缘再回到中心,时间相对更短。这一切,俾斯麦能料到吗?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六):德意志:迅速崛起与轰然倒塌

  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称得上是意气风发,裹挟着打败法国的锐气,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普法战争的胜利,也宣告了自1864年普丹战争开始的王朝统一战争胜利结束,1871年德意志终于实现了统一,德意志帝国也得以建立。也正是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

  《德意志帝国》读后感(七):智商又重新占领高地了

  这是小品里的一句台词,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这个小品,好像叫卖车我记得是,大概就是说为了让你的智商占领高地,你得想办法阻止病毒进入你的大脑,不过我这儿想换个说法儿,地面儿才是传播疾病的,也就是环境坏了,你也被带坏了,虽然本人一向秉持先天人恶论,但是后天也可以叫人坏到没变没沿儿的,先天坏了还能教育让他变好了,不然要监狱干嘛?限制人身自由然后他越狱了,继续干坏事儿么?

  我呢喜欢联想也喜欢瞎掰,尤其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要是你信了就笑笑,俗话说大肚能容天下事,不信呢就骂街好了,别干极端的事儿,不然你说我唆使的这就是坑我了。其实德意志也好,日本也好,晚清也好都只是一个问题,民众智识不足被忽悠了,然后集体疯狂之后也就是一战二战了,不过作者只是沉迷在俾斯麦的荣光里幻想要是走别的道路,也不会打起来的,他大概没明白两件事儿,一利益问题是可以谈的,说白了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二呢就是脑袋不可以掉。所以反正我看了是笑了,非常不厚道的笑了。你叫德意志限制军备发展不是要人家脑袋么?你也不想想当年是个什么状态?五十年飞速的经济发展,然后看到人家跑外面殖民去了,大把赚钱,也有样儿学样儿,看人家鼓吹民族主义,也鼓吹,结果呢!玩儿大了,你也不看看人家咋回事儿,你吃几碗干饭。

  其实这样讲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欧洲人玩儿启蒙运动,这时候是开始了没?或者结束了么?这样问太不地道了,欧洲人的启蒙告诉你个道理启蒙需要持续不断的,是一个持续让人摆脱愚昧的过程,当然我曾看到说二战时候有不少知识分子,对于疯狂活动保持沉默,也没想搞成那个样子,一发不可收拾,后来不少人都跑美国去了。同样也有不少人自食恶果,搞的里外不是人,可惨了。怪他们自己不发声么?只怪你驱除愚昧不肯用力罢了。

  书里其实没说这些,更多都是在怀念俾斯麦的荣光,到最后也是这样说。还有一部分就是说了说后继者,大多时候都在谈政策、制度,以为制度完美了,一切都完美了,最少在我看来制度永远也不肯能完美,倒是可以不停的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当然得靠人,靠人来判断之后该怎样改,怎样更加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不是德意志那样玩儿脱了也就算了,还把自己搭进去了。书里有句话深有同感,就是力量过生,然后肆意发泄出来就是你看到的样子了,不过需要发泄两次,还是回到我说的需要启蒙,只因人性本恶,而人自我管理的水平你也看得到的因人而异,有些人一言不合我就要毁灭你的肉体,有些人尽管和你争执还是会反思的。野蛮和文明最显著的区别我想就是如何使用力量,肆意宣泄就是战争了,要是拿来教育别人就是谦谦君子了,又想到个新闻说是伦敦恐怖袭击之后,记者采访一个事发现场出来头上流血的人,说刚才怎么回事儿?发生恐怖袭击了,然后自己爬上救护车。当然类似事件你可以去看看新闻,高下立判。假如你没有判断能力怎么办?我也很为难啊!

  溪川上

  2017.08.18 午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