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天堂》读后感10篇
《告别天堂》是一本由笛安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9-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别天堂》读后感(一):天杨,天杨,你过得好吗
其实我那时怕的并不全是会掉下去,我怕的是自己一个一瞬间的念头:我想掉下去。这念头闪得太快,我都来不及把它翻译成语言。你总是会害怕没法变成语言的东西,因为他们比你强大,比你有生命力
----恐高症并不是怕掉下去,是怕自己真的会有这种瞬间的念头,我想掉下去。站在高处,我就强迫性地把脚悬空,或者伸长手。我想掉下去,没错。可是,我不会去死,我是弱者。
你们谁都说不出我为什么欣赏笛安
她的文字,炼字很准,文字是一种艺术,每一个都有神圣的意义,一个句子完美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是否准确。笛安的文章,每一字每一句,让我从心底无法自拔一个字一个字竭斯底里地读着,每一个角色在我心中都有属于他们的就像是等待许久的嗓音语气。
两年前还是读初二的时候看了这部小说,我就想做一个作家,我想要写出这样的文字,好让我压抑的生命,得到一点解放。摁,是为自己。
告别天堂,不是其中的故事情节多曲折离奇平淡无常,我只是被笛安的文字所打动,太震撼了。
天杨,这个名字取得多好,我在心中用孩子般的呢喃交换她。天杨,天杨,太好听了。当周雷问,天杨,你过得好吗。就这样的文字,平平淡淡,看到这一句,我真他妈的感动得稀巴烂,原谅所有现实
我读着,反反复复,像在沙漠中行走突然遇到绿洲,那么迫不及待地牢牢抓紧,活着,这个名词。
《告别天堂》读后感(二):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关于《告别天堂》的碎碎念
一口气看完了《告别天堂》,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
笛安是个了不起的作者,借用钱钟书的话来评价她,就是“笛安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文字在她的笔下仿佛一股细流,流淌于纸面之上,源源不断的滋润着读者的眼球。
关于《告别天堂》的故事,我没什么好说的,无非是一些尘世男女的缠绵悱恻、爱恨纠葛。我没经历过恋爱,无法判断这样的故事究竟有几成符合现实。这部小说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她发生的地方。
其实不止《告别天堂》,笛安所有的小说都是如此:就算没有笛安如此浑熟华丽的笔法,单凭这些故事发生在龙城,就足以让我深陷其中。
我其实算不上是正牌的太原人,只是人的一生总该有那么一座城市,让人身在其中时爱恨交加,流落异地时又魂牵梦萦。太原于我,正是如此。
笛安笔下的太原,既有春日漫天的风沙,也有初夏初秋怡人的天气,更兼有冬日凛冽的寒风:这些景象我都曾饱尝,只是在笛安写出它们之后我才发现,这些景象已经成为我生命里的一部分,它们就是我离开太原后会魂牵梦萦的理由
《告别天堂》里另一个让我很有兴趣的元素是小说的主要场景之一北明中学——其实也就是现实中的太原五中。那是一所汇集精英的学校,学生们在里面唯一的使命就是在高考中夺魁,以期离开那座生养自己却又被自己厌恶的城市。我有幸在临汾一中——也是一所很好的学校——读高中,那里的情景与书中描写是何其相似:全临汾最好的初中毕业生升学时大部分都会选择临汾一中,而临汾又很不幸的是一座被严重污染而且又闭塞的城市,于是在我上高中时,老师们也会说些诸如让我们走出去别回来的话;我也见过那些最精英的学生在学习上的角逐,其中固然没有小说里那些龌龊的勾当,可那真的就像一场战争,大家为了出人头地而拼命学习。最后,成绩最好的人如愿以偿的离开了故乡,其余的就只能留在原地——无论是小说里还是现实中都是如此。
小说中,天杨喜欢加缪的《局外人》,而我在读小说时,看着主线部分关于爱情的纠葛时,我感觉自己也像个局外人,对那些叙述全无概念,很难身临其境。只是一旦作者的笔碰触到有关龙城的风景、有关高中的经历时,我就会一下子兴奋起来,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事。
除了加缪,海子的诗也是小说中常常出现的一个符号,那句“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最是令人神往:以龙城的沧桑足够有资格称自己见证过众神的死亡,而我们,就像是未能飞远的蒲公英种子,生于龙城,最后又落于龙城,长成一朵朵野花,既与龙城厮守,又期待着有一日远方的风能把我们带走。
《告别天堂》读后感(三):我的心变得很柔软
今天才读完了这本书,用了很长的时间,我觉得这本书值的让我花这么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感受里面的故事。无论是天扬带给我的还是江东等人。其实江东的做法也许是对的,他抛弃天扬,为了另外一个人,可寒。他心疼她,再加上是青梅竹马,他更加觉得不能让她再那样下去,他要拯救她。可是天扬,多么善良可爱的孩子,他又怎么忍心伤害她。在这本书里面我很心疼这些人,美好的青春,美好的过去。我记得天扬对可寒说过,等你好了我们三个人一起去一个没人认识我们的地方,幸福的生活。傻孩子,一定不会存在三个人这种情况,不然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想告诉笛安作者的是我能感受到字里流露出来的那些哀伤。只有经历过了才能懂得吧!我尊重作品,尊重作者,谢谢你给我们带来的这一切!
《告别天堂》读后感(四):成长不过是经历天堂和地狱
第一次看告别天堂是在暑假,一个特别的假期。我第一次打工,第一次自己赚钱,第一次真正用自己的双眼来看这个世界。也是在这个暑假,我第一次认识笛安,通过告别天堂。
江东和天杨的爱情让我对他们真挚而热烈的情感有了再一次的憧憬。我承认当江东承认自己爱方可寒那个婊子时,我是为天杨打抱不平。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在想,当我生命中也出现那样的一个男子时,我也会奋不顾身的去爱他。当天杨对江东说我爱你,非常,非常爱时,不知怎么的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他打动了。这只不过是句很滥情的情话,但我却被她感动。告别天堂它让我感动,却又无法用言语表达。最后江东说,跟我走时,天杨的嫣然一笑,热泪盈眶。就这样,为他们的故事定下了结局。我不知道天杨最后有没有真的再飞蛾扑火的和江东走,这是他们的故事。尽管我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过去的成为回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告别天堂》读后感(五):把告别天堂塞进行李箱
我出去上学的时候很犹豫一件事,就是一书架的书到底要带哪一个,或者说到底要不要带,因为我每一本基本都读过了。我妈说行李太多别折腾,书可以等下次回来再带。犹豫再三,我还是带上了一本书,也是唯一一本,就是笛安的告别天堂。因为这是我初恋送我的一本书,你知道的,这意义一下子就大不同了,而且在那种背景下我读完这本书感觉简直没有第二本书比《告别天堂》更美好了。lol 。如今啊,我初恋在哪我都不知道了,但我一看这本书的封皮就能把自己带回那种感觉当中,真是,只要看一眼封皮就可以。
所以,谁能想到某事某物会在自己人生某个阶段成为一个触景生情的纪念品。
恰巧,我,一个完整的生命,一个最重要的阶段里,遇到了最好的《告别天堂》。
——5年后的观后感
《告别天堂》读后感(六):纵身一跃 再见呀 虚浮之海 甜美深渊
用在飞机上的时间,从撕开书皮,到合上书页,也就那么几个小时。有一点上我和笛安抱着同样的想法,比如程蝶衣该死,海子该死,张国荣该死,加缪该死,还有我想到的,Kurt Cobain该死,贾宏声该死,三毛该死,顾城该死……该死的人太多太多,他们不是不配活着,也不是我心生残忍,是有些人就不能活着,活着不配他们。
他们是躲进了自己的“信仰”里,不对,是纵身一跃。
每次坐飞机都在看书中度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高,也不知是不是由于高压,脑子里被迫腾空一样,眼睛里满是云层之上的空灵,然后就迷蒙了。到达这空灵要经过云层,也必定经过气流颠簸,就像故事里的几个主角一样,就像我们生活本身一样,一定要颠簸一下,颤得像只鸟,然后就什么都没了,空灵一片。
《告别天堂》没有《西决》的决绝,没有《东霓》的逆乱,好像她总想在几个主人公之间插进去一点痛苦,但是这种痛苦在别处,安插的不太妥当,好像在心脏,却又是在心脏周围,有些弥漫,但是没有一击即中。这是唯一的遗憾。
笛安在书里不断的提到加缪的《局外人》,说他是女主角除男主角以外最爱的男人,最爱的书,完结后才知道,主角们都是局外人,生活确是在别处。
有什么爱不爱?无非就是依与赖。没有了谁不能生活?无非就是要走走气流,有时候被旋进去,找不到出口,但是总有风停的一天,回头想想,还埋怨自己怎么这么快就忘了,ta不是最重要的那个人吗?怎么随随便便就习惯了?可是好有趣,这种埋怨转眼就忘了。
其实主角们都像那些死了的名人一样,不知不觉就纵身一跃,跳进那甜美深渊,跌入那虚浮之海,所有的义无反顾都会伤痕累累,这谁都明白。
就像前段时间,我偶然跌进去转了几圈,再冒头出来已是云层之上的空灵,棱角嘛,磨磨也就光亮了,心脏嘛,痛痛也就硬了,然后发现,其实还是现在的生活好,想得到的已然在身边,何必去捉那些你想得到却又必然得不到的呢?
其实《告别天堂》不如《西决》和《东霓》来的干脆,矫揉造作中透着对清新的渴望,说白了就是清新,不过就是如封面搬的伪装而已。
《告别天堂》读后感(七):感同身受,不只一点点
“请记得,写故事的人,都是用从新鲜的伤口里流淌出来的文字。换你们一点点的感同身受。你感受到那种微妙的额疼痛了,就是对我至高的赞美。”
笛安,你成功了。《告别天堂》给了我这样关于青春,爱情和精神世界的微妙的疼痛,也不止一次,我对你的文字感同身受。
想起来,得感谢图书馆里我偶然读到的《莉莉》,真是个让人惊艳的故事呵。我甚至会想,作者是不是像故事里的猎人一样,住在原始丛林里,才会有这么生动的情节,才能冷静的布局出如此庞大又细腻的感情。而我读到的《莉莉》,与铁凝张抗抗编在同一本书里,作为一名上海柯艾的签约作家,我想,你与你们团队的其它人不一样。
《告别天堂》诉说的是回忆,是每一个人都曾拥有的少年时代。若给它贴关键词,逃不开青春,初恋,校园,叛逆。可是它特别,因为故事的主角,以17岁高中生的身份存在,却不是以17岁高中生的方式思考。笛安用倒叙来安排情节,让一切成熟与不成熟自然而然的水乳交融。
【那时候我太小,才十七岁,我是真的以为这世上存在一种让人轻松的爱情,存在一种喜欢上你之后还能让你轻松的你女孩】
天杨不会让江东轻松,能在一群人一起看《霸王别姬》,程蝶衣自杀时说“这就对了”的女孩,感情必定是偏执,深邃而敏感的。她的爱情,单纯勇敢,一往无前。主动追求没有关系,发现江东和方可寒在天台拥抱也没有关系,直到身体里那只叫做“我爱你”的小狼不停咆哮,她才觉得痛。
网络上有很多“箴言”教你如何去爱,可我认为,最难的爱,恰恰是与柴米油盐无关的爱。
没有一个人会无条件的包容另一个人,当爱与爱交锋,就是“街上没有车,没有马,却兵荒马乱”的场面。
【我想我的孩子能有一个精致一些的乡愁,要直到你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直接影响你灵魂的质感和成分】
笛安偏爱北方干燥,凌乱,黄沙漫天的城市,她另外的“龙城三部曲”中的龙城也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把《告别天堂》里,我的感同身受一点点搬进摘录本时,我在疑惑,同样的青春故事,它怎么做到了与众不同?后来我懂了,它不是狭隘的青春,不是狭隘的爱情,它是完整的生活,从一群早熟的孩子出发,牵扯出的一个真实的空间。
【方可寒是个公主,永远昂着头,不需要任何王子来镀金的公主】
完全像方可寒的女孩,现实中我是没遇到过。像方可寒一半一半的,倒是有。这朵美艳不可方物的花,一定很像范冰冰。不过,笛安比我有想象力,她借肖强之口“30岁以后的方可寒,一定会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的玛莲娜,也会穿那样的衣服,也会留那样的卷发,当她走过街道,所有的男人都为之驻足,所有的女人都心生妒火”。
女人的美丽有两种:一种是与心机等值的漂亮。她们都是深谙美丽之道的人,优雅,诱惑,美艳,在她们心里,是一个个数模,有既定的公式,只要这样做,就可以。还有一种是当年亦舒形容林青霞的“那么美丽,却不自知”。不做作的亭亭玉立,不施粉黛的散发光芒,可以冷若冰山可以热情似火,但同样的,都是对俗世不刻意讨好的态度。
现实让方可寒不得不做前者,而生来就光芒万丈的她,其实是后者。
【我们都是听着情歌长大的孩子,在我们认识爱情之前,早就有铺天盖地的情歌,给我们描摹了一遍爱情百态】
有时我会翻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看到那些频繁用歌词更新的心情,用歌词引进的文章,会觉得可爱。现在看来,我已无法回忆起当时是什么样的事让我写上那句歌词,歌词仍旧属于作词人,而我,仍旧是我。
其实没什么不好,不能要求每个人都会舞文弄墨。创造共鸣,自然就是会舞文弄墨的人的职责。
【爱情是一场厮杀,当一个会做梦的人落到一个不会做梦的人手里的时候,会死得很难看】
如果这本书单纯只写天杨与江东的爱情,这句话,是最合适的题记。
天杨的世界五彩缤纷,那么多需要实现的美好,那么多精彩的向往。江东比她清醒,比她现实。我在想,这就是文科生与理科生恋爱的结果吧。我可以在键盘上随心所欲的敲击文字,却从来没有在与男朋友的吵架中获胜。这个时候,你就能懂,最美丽的是梦想,最虚幻的,最不堪一击的,同样是梦想。你自有你的清高,可是不做梦的人,未必不自我,不骄傲。
【好的小说是可以听的,我的意思是当你把一篇好小说逐字逐句的诵读出来的时候,你甚至可以不用去理会它在写什么,因为它的字和字,词和词,句子和句子之间有种微妙的声音跌宕起伏,在一篇坏小说里你肯定发现不了这个】
笛安这么写我非常高兴,很久以来,我几乎把这个发现视为我的秘密。读书真的很美妙。你的一切感官,都可以融进文字,随着它起落。
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早读,读《金盒子》,读到最后一句“只剩我一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踽独行”,我刷得躲在书后面流下了眼泪。直到现在,每次我想表达孤独,踽踽独行都是我脑海里第一个蹦出的词汇。
“鲁迅是冬天深夜的海面,张爱玲是京戏的调子”,这样隐秘,你发现过吗?
【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讲,挣扎跟和解,到底哪个更珍贵。其实知道今天我仍旧不会回答。但在不知不觉间,我学会了不再用这样的方式提问】
这是写在后记里的,这不是被柯艾团队选中印在封面上的。
但我很偏爱这句,当生命终从蛮撞的勇敢走向成熟的迎接,你的表达方式肯定会发生变化。从浓墨重彩到轻描淡写,其实也不平坦。“不再用这样的方式提问”,得看尽多少故事,才能这样洒脱。
不知不觉,写了很多了。
但我很高兴有这样一本书打开了我的倾诉欲望。也许与我迟迟才来的青春期有关,我不太愿意,也不擅长描写爱情,像一个早恋的小孩,羞于启齿,也说不出什么爱的真谛。爱情会让人一夜间盛放,也会让人一夜间枯萎,而一个人的际遇里,总有些东西的生命力,不止一夜间。
《告别天堂》读后感(八):《告别天堂》里出现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歌
书里出现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歌 电影: 乱世佳人 活着 纽约黑帮 大逃杀 妈妈再爱我一次 城南旧事 杀手莱昂/这个杀手不太冷 廊桥遗梦 不夜城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 星光伴我心/天堂电影院 情书 大红灯笼高高挂 无间道 霸王别姬 欲望号街车 人鬼情未了 梁祝 黑暗中的舞者 阿飞正传 重庆森林 破浪 巴黎最后的探戈 三十七度二/巴黎野玫瑰 甜蜜蜜 东邪西毒 十面埋伏 电视剧/动画片: 急诊室的故事 哆啦A梦 流星花园 红楼梦 蓝色生死恋 危险关系 聪明的一休 歌: 爱人同志 世上只有妈妈好 同桌的你 心太软 渡口 爱断情伤(蔡琴) super star 秋日私语 回来(张信哲) 雪人 童年
《告别天堂》读后感(九):感同身受,不止一点点
“请记得,写故事的人,都是用从新鲜的伤口里流淌出来的文字。换你们一点点的感同身受。你感受到那种微妙的额疼痛了,就是对我至高的赞美。”
笛安,你成功了。《告别天堂》给了我这样关于青春,爱情和精神世界的微妙的疼痛,也不止一次,我对你的文字感同身受。
想起来,得感谢图书馆里我偶然读到的《莉莉》,真是个让人惊艳的故事呵。我甚至会想,作者是不是像故事里的猎人一样,住在原始丛林里,才会有这么生动的情节,才能冷静的布局出如此庞大又细腻的感情。而我读到的《莉莉》,与铁凝张抗抗编在同一本书里,作为一名上海柯艾的签约作家,我想,你与你们团队的其它人不一样。
《告别天堂》诉说的是回忆,是每一个人都曾拥有的少年时代。若给它贴关键词,逃不开青春,初恋,校园,叛逆。可是它特别,因为故事的主角,以17岁高中生的身份存在,却不是以17岁高中生的方式思考。笛安用倒叙来安排情节,让一切成熟与不成熟自然而然的水乳交融。
【那时候我太小,才十七岁,我是真的以为这世上存在一种让人轻松的爱情,存在一种喜欢上你之后还能让你轻松的你女孩】
天杨不会让江东轻松,能在一群人一起看《霸王别姬》,程蝶衣自杀时说“这就对了”的女孩,感情必定是偏执,深邃而敏感的。她的爱情,单纯勇敢,一往无前。主动追求没有关系,发现江东和方可寒在天台拥抱也没有关系,直到身体里那只叫做“我爱你”的小狼不停咆哮,她才觉得痛。
网络上有很多“箴言”教你如何去爱,可我认为,最难的爱,恰恰是与柴米油盐无关的爱。没有一个人会无条件的包容另一个人,当爱与爱交锋,就是“街上没有车,没有马,却兵荒马乱”的场面。
【我想我的孩子能有一个精致一些的乡愁,要直到你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直接影响你灵魂的质感和成分】
笛安偏爱北方干燥,凌乱,黄沙漫天的城市,她另外的“龙城三部曲”中的龙城也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把《告别天堂》里,我的感同身受一点点搬进摘录本时,我在疑惑,同样的青春故事,它怎么做到了与众不同?后来我懂了,它不是狭隘的青春,不是狭隘的爱情,它是完整的生活,从一群早熟的孩子出发,牵扯出的一个真实的空间。
【方可寒是个公主,永远昂着头,不需要任何王子来镀金的公主】
完全像方可寒的女孩,现实中我是没遇到过。像方可寒一半一半的,倒是有。这朵美艳不可方物的花,一定很像范冰冰。不过,笛安比我有想象力,她借肖强之口“30岁以后的方可寒,一定会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的玛莲娜,也会穿那样的衣服,也会留那样的卷发,当她走过街道,所有的男人都为之驻足,所有的女人都心生妒火”。
女人的美丽有两种:一种是与心机等值的漂亮。她们都是深谙美丽之道的人,优雅,诱惑,美艳,在她们心里,是一个个数模,有既定的公式,只要这样做,就可以。还有一种是当年亦舒形容林青霞的“那么美丽,却不自知”。不做作的亭亭玉立,不施粉黛的散发光芒,可以冷若冰山可以热情似火,但同样的,都是对俗世不刻意讨好的态度。
现实让方可寒不得不做前者,而生来就光芒万丈的她,其实是后者。
【我们都是听着情歌长大的孩子,在我们认识爱情之前,早就有铺天盖地的情歌,给我们描摹了一遍爱情百态】
有时我会翻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看到那些频繁用歌词更新的心情,用歌词引进的文章,会觉得可爱。现在看来,我已无法回忆起当时是什么样的事让我写上那句歌词,歌词仍旧属于作词人,而我,仍旧是我。
其实没什么不好,不能要求每个人都会舞文弄墨。创造共鸣,自然就是会舞文弄墨的人的职责。
【爱情是一场厮杀,当一个会做梦的人落到一个不会做梦的人手里的时候,会死得很难看】
如果这本书单纯只写天杨与江东的爱情,这句话,是最合适的题记。
天杨的世界五彩缤纷,那么多需要实现的美好,那么多精彩的向往。江东比她清醒,比她现实。我在想,这就是文科生与理科生恋爱的结果吧。我可以在键盘上随心所欲的敲击文字,却从来没有在与男朋友的吵架中获胜。这个时候,你就能懂,最美丽的是梦想,最虚幻的,最不堪一击的,同样是梦想。你自有你的清高,可是不做梦的人,未必不自我,不骄傲。
【好的小说是可以听的,我的意思是当你把一篇好小说逐字逐句的诵读出来的时候,你甚至可以不用去理会它在写什么,因为它的字和字,词和词,句子和句子之间有种微妙的声音跌宕起伏,在一篇坏小说里你肯定发现不了这个】
笛安这么写我非常高兴,很久以来,我几乎把这个发现视为我的秘密。读书真的很美妙。你的一切感官,都可以融进文字,随着它起落。
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早读,读《金盒子》,读到最后一句“只剩我一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踽独行”,我刷得躲在书后面流下了眼泪。直到现在,每次我想表达孤独,踽踽独行都是我脑海里第一个蹦出的词汇。
“鲁迅是冬天深夜的海面,张爱玲是京戏的调子”,这样隐秘,你发现过吗?
【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讲,挣扎跟和解,到底哪个更珍贵。其实知道今天我仍旧不会回答。但在不知不觉间,我学会了不再用这样的方式提问】
这是写在后记里的,这不是被柯艾团队选中印在封面上的。
但我很偏爱这句,当生命终从蛮撞的勇敢走向成熟的迎接,你的表达方式肯定会发生变化。从浓墨重彩到轻描淡写,其实也不平坦。“不再用这样的方式提问”,得看尽多少故事,才能这样洒脱。
不知不觉,写了很多了。
但我很高兴有这样一本书打开了我的倾诉欲望。也许与我迟迟才来的青春期有关,我不太愿意,也不擅长描写爱情,像一个早恋的小孩,羞于启齿,也说不出什么爱的真谛。爱情会让人一夜间盛放,也会让人一夜间枯萎,而一个人的际遇里,总有些东西的生命力,不止一夜间
《告别天堂》读后感(十):公元前我们太小
花开公元前,凋零公元后,属于我们的时光停留在何处。我把掌心的纹路刻了又刻,还是无法清晰地看见你的样子,你的样子,是一种心痛下美满的延续。青春年少,每一颗热血的心都不甘滞于这块狭小的土地。信仰奋斗是为了远离,企盼快些飞向远方,开垦新的土地,建造属于自己的乐园,向天空洒满放肆的笑。
笛安把故事结束在了一个她认为最合理的地方,天杨和江东到底有没有重新在一起,你觉得有就有,你觉得没有就没有。她给的结局使我怅然若失,但故事依然在我的心底蔓延,延绵成不止的忧伤与眉间的哀愁。
天杨的前世是只扑火的飞蛾,即使被灼得伤痛,也义无反顾地朝前飞去。只因爱情的火燃得太妖艳,香得太摄魂。她为爱情倾尽心力,一个声音便可让她沦陷,因为他是江东,世上唯一的江东。但慢慢才发现,对方的内心,有太多时候无法真正抵达,即使力气都用尽了。虚幻的布景成了真实,却甘愿沉在这真实里微笑,直到最后才迫不得已互相扯开面具。两人都太聪明,爱情在这样的运转下跟不上脚步,僵硬了原本轻松愉快的甜蜜气息。是我们太年轻还是太老成,爱情的绳索时而将两人勒到窒息,时而又抛离对方。在争吵中破裂,又在吵闹中和解。就像两只刺猬,用尽全力想要在一起,却不小心互相伤害。
人总是会累的,以至于和谐的气场也会成为生活中的假象,短暂到日后只能靠着这几点零星的美好回忆不断舔舐伤口。天杨,我们人能得以存活在这世上就是要互相取暖,如果那人值得让自己付出爱情则最好不过。只有爱情才能有痛得让人刻骨铭心,深得让人无法泯灭的记忆。它令人绝望,绝望到不知该如何去爱你,绝望到不知怎样才能不那么悲伤地坐在你身旁。在青春的情感旅程里,该选择怎样的你和我一起嘲笑世界,和你一起为了远离这片土地而奋斗。
只怪当时年纪小,梦里花凋的声音我们也听不到,又如何能牵着你的手,一起走向世界尽头。江东为了天杨的爱心疼着,他还是舍不得离开她。爱情在年少的时光里又欢笑又流泪,在无数个充满星光与默示的夜里,被敲打出成长的痕迹。无数痛苦,无数爱。无数希望,无数失去。是爱情塑造了天杨,让她在年少里翻来覆去的疼痛,即使放手后也承载着抹不去的印记,那个印记叫江东。
爱情明明还在,为何还要含泪离开。天杨的爱只能给一个人,自从那人离开后,她的爱便在回忆里沉湎过去的模样。阳光照不出深夜绚烂的双眸,天杨的内心,或许连她自己也无法察觉到发生过多少场激烈的海啸。她不愿去想了,想只会更难受,想又有什么用呢。白天肆无忌惮地笑,晚上肆无忌惮地哭。若我们不愿在苍颜白发之时频频回首,频频流泪,那为什么不用力去抓住那个人的手呢。竭力拥抱对方,就像拥抱绝无仅有的珍贵的幸福。
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能够见到,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海子错过了那个微笑,我们不要再错过对方,好不好。年华的迅疾,无法让等待继续。内心的百转千回,终于可以让江东鼓起勇气问天杨能否再次牵起她的手,天杨转身,含泪微笑,不再寂寞地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