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10篇

2017-12-23 20: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10篇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8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一):魏晋风度其实并不酷

  魏晋风度在我们看来确实觉得很cool,人要漂亮地或者。他们爱清风朗月、松、大自然,自然就真实,真实则率性。但魏晋对自由和美的追求是病态的,更有一种炫耀成分在里面。

  九品中正制度使得士族无忧,文化的暴发户,自然地要去炫耀一番。儒家文化的崩塌导致精神空虚心理的变态。玄学应运而生,大谈玄学,纯粹的理性。虽然玄学的清谈家们风度翩翩,但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大谈理论不管实践,社会何以进步?

  作者把魏晋的士族,欧洲的骑士、日本的武士做对比,指出前者只有群体的独立,并非个人的独立。帝国对士族的打压也让他们没有安全感,虽然独立但也是畸形的独立,自由却不知路在何方。这样一种病态的王朝必然会走向灭亡,士族注定只能是文明的过客。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二):魏晋风度的书摘

  2015-12-02 13:46:06

  当时司马懿已官居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刚刚消灭了自称燕王的公孙渊,将辽东收入魏帝国的版图,正准备屯兵镇守关中,曹叡的诏书却三日五至。司马懿星夜兼程赶回洛阳,与大将军曹爽共受遗命辅佐新帝曹芳。

  2015-12-02 13:46:18

  曹叡的托孤有气无力。孙策托孤于张昭时说得斩钉截铁: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时也说得不留余地: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2015-12-02 13:52:54

  然而曹爽却拒绝了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放弃抵抗向司马懿投降,还把司马懿弹劾自己的奏章交给了皇帝。曹爽说,司马公不过是要夺权而已,给他就是。我做不了大将军,还可以做大富翁嘛!志大才疏的曹爽哪里想得到,司马懿的阴险狡猾和心狠手辣举世无双

  2015-12-02 13:54:54

  所有这些程序都跟曹魏代汉一模一样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东汉的傀儡皇帝只有一个,曹魏则有好几个;曹家只用两代人就偷天换日,司马家族则用了三代四人。

  2015-12-02 13:55:22

  祸乱的根源是司马炎自己埋下的。司马炎错在哪里?恢复封建。

  2015-12-02 13:55:49

  汉只封侯,魏才封王。而且即便封王,也是虚封,只有东汉末年曹操的魏公和魏王是实封。历史经验值得注意。因此,曹丕称帝之后,所封的国王都只有王爵,没有王土和王臣。曹魏的国王,实际上是被软禁在封国。结果又怎么样呢?司马家族篡魏的时候,曹家的那些国王们一点忙都帮不上,魏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司马炎认为,这就是魏亡的经验教训。

  2015-12-02 13:57:38

  司马炎封皇族二十七人为王,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军队。其中大国三军,兵五千人;次国二军,兵三千人;小国一军,兵一千五百人。国王不但可以割据一方,还可以入朝执政,成为宰辅。

  异姓的士族则封为公侯,也是实封。他们不但有封国和官属,郡公、郡侯和县侯还有军队。也就是说,国王也好公侯也罢,都是实力派。司马炎认为,只有让他们掌握了实力,才能够担负起保卫中央的责任。而且,既然他们都从帝国那里获得了利益,就应该担负起责任。

  2015-12-02 14:17:53

  八王之乱。

  这是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一年后爆发,历时十六年之久的政治动乱和骨肉相残。原本危机四伏的西晋王朝也在这动乱中变得虚弱至极,最后亡于外敌的入侵。不过,引爆这颗炸弹的却不是那些国王,而是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叫贾南风。

  贾南风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

  2015-12-02 14:18:20

  从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到西晋灭亡,共五十一年。从八王之乱起,到西晋灭亡,二十五年。从八王之乱终,到西晋灭亡,十年。可见西晋其实亡于内讧,外敌入侵只不过推了一把,这就是司马炎遭到的报应。

  2015-12-02 19:52:26

  政权的建立者则多为少数民族,包括匈奴、羯(读如竭)、鲜卑、氐(读如低)、羌,合称“五胡”。其中,鲜卑人建立的政权最多,七个。其次为氐人,四个。再次为匈奴人,三个。羯人和羌人,各一个。另外还有四个小政权是汉人建立的,共二十国。不算仇池和北魏,十八国。称为“十六国”,则是没有计算冉魏和西燕。

  2015-12-02 19:53:31

  周成王时期青铜器何尊上的“中国”甚至指的就是洛阳,这可是“中国”二字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记载。洛阳落入胡族之手,其严重性绝不亚于罗马帝国失去了罗马。何况华夏民族一直有一种观念:居中国则为正宗,为正宗则治天下

  2015-12-02 23:16:36

  因此五胡十六国前半段的主角就是:匈奴(前赵)、羯(后赵)、鲜卑(前燕)、氐(前秦),以及前秦衰落时异军突起的羌(后秦),汉人的冉魏则昙花一现。至于后半段,当然是鲜卑人的,他们建立的北魏甚至维持了将近一个世纪。

  2015-12-02 23:19:18

  率先汉化的是匈奴。因为从东汉光武帝时代起,他们就开始持续南迁,并在黄河的河套地区沿长城一线扎下了营盘,充当着汉帝国的戍边者和同盟军。这一过程到西晋已历时二百多年,匈奴哪里可能还是胡人?刘渊声称他有权得到汉王朝的祖业,并非全无道理

  2015-12-02 23:19:58

  正是由于这些少数民族的融入,一个以汉民族为多数人的新民族才得以诞生,中华历史上的“第二帝国”(隋唐)也才得以建立。只不过,他们谁都不知道,当时欧洲也在发生民族大迁徙,大批日耳曼蛮族涌入罗马帝国,罗马文明面临的命运选择几乎跟中华一模一样

  2015-12-02 23:21:00

  北方是胡族做主,南方是士族当家。

  胡族和士族,是书写这段历史的两支笔。

  2015-12-02 23:21:09

  南方成为士族的天下并不奇怪,因为东晋的第一个皇帝司马睿并没有多少政治资本。他能够建立流亡政府并登上帝位,完全依靠士族的拥戴和支持。更幸运的是,这些士族还有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作为主持人。

  他就是王导。琅邪人(琅邪读如郎牙,也写作琅琊,在今山东省临沂市),跟原本是琅邪王的司马睿是老朋友,东晋帝业其实出自他的深谋远虑。王导很早就看出中国将乱,便劝司马睿谋得安东将军职位,渡江移镇建邺(晋愍帝时改名建康),为将来做准备。

  2015-12-02 23:21:36

  在政治和文化两方面举足轻重的大族纷纷南下(史称“衣冠南渡”),流亡的难民云集建邺(建康),建邺成为另一个洛阳。

  2015-12-02 23:22:05

  北方士族视江东为“蛮夷之地”,视南人为“亡国之余”(孙吴政权的残渣余孽);南方士族则把北方士族看作入侵者,痛恨他们侵犯自己的地盘和利益。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关键

  2015-12-02 23:23:31

  王导没有与东晋皇帝并尊,晋帝也无法与王家争权。东晋初年,行政权在王导手里,军事权则由王导的堂兄王敦掌握。王导内执朝政,王敦外掌兵符,实际权力绝不在皇室之下,时人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2015-12-02 23:23:46

  君臣共治是东晋一朝的特色,只不过这个王朝只有半壁江山,参与政治的权臣也不仅王导一家。准确地说,东晋政治是高级士族轮流坐庄,权威和影响最大的则是四大家族(以执掌朝政先后为序):  

  王氏:王导;

  庾氏:庾亮;

  桓氏:桓温;

  谢氏:谢安。

  2015-12-02 23:24:39

  王导开创了基业,谢安则保卫了它。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大举出兵,以压倒优势进攻东晋。执政的谢安以弟弟谢石为统帅,侄子谢玄为先锋,御敌于国门之外.

  2015-12-03 00:34:22

  最后的结果,是政权落入庶族出身的刘裕之手,而且把魏代汉、晋代魏的程序也走了一遍。公元420年(元熙二年),晋恭帝司马德文让位于宋王刘裕。东晋终于在内乱中灭亡,共一百零四年,十一帝。

  2015-12-03 00:34:34

  刘裕的新王朝国号宋,史称“刘宋”,以区别于后来既有北又有南的“赵宋”。

  2015-12-03 00:34:55

  乱的同时,是腐败。腐败几乎是两晋王朝的天性。

  2015-12-03 00:36:49

  司马睿,然而这位“纯儒”却十分好色,他后宫的女人甚至多达上万,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该跟谁上床,只好坐一辆羊车在宫里转,羊停在哪儿就进哪间房。那些可怜的女人们则用竹叶插窗,盐水洒地,希望羊能走向她的房门。

  2015-12-03 00:38:55

  中华帝国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

  支柱就是儒家学说。

  2015-12-03 00:39:02

  问题出在儒学变成了官学(正式称谓叫经学)。官学是有权威性的,也是有政治性的。这两条都决定了儒学必将失去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生命活力,走向神化、僵化、教条化,变成让人讨厌的东西。于是进入魏晋以后,上流社会便“家弃章句(抛弃儒学),人重异术(以非儒家的异端邪说为时尚)”,一股新颖先进的思潮以燎原之势席卷天下。

  2015-12-03 00:39:22

  首先兴起的是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主张的则是清谈或玄谈。顾名思义,其特征并不难想见: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只关心高深玄远的理论问题,向往超凡脱俗的高雅生活。这是一种真正理性和思辨的纯粹哲学

  2015-12-03 00:40:40

  佛学是外来文化,玄学则是内部反对派。儒学遭此内外夹攻,实际上已无招架之力。没有了这根精神支柱,两汉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也只能全线崩溃。

  没错,这是一个无望的时代。国土四分五裂,政权频繁更迭,时局瞬息万变,战火连绵不绝,谁都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有安全感,包括那些皇帝在内。

  2015-12-03 00:41:29

  许劭则早已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评论家,每个月的初一都会对当时的人物发表评论,叫“月旦评”(大年初一叫元旦,每月初一叫月旦)。被许劭点评过的立即名闻天下,难怪曹操要去见他。然而身为名士的许劭,却看不起这个出身宦官家庭的小伙子。曹操则使出浑身解数,用近乎耍无赖办法逼许劭表态。万般无奈之下,许劭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2015-12-03 00:44:38

  祖逖和刘琨都是在西晋覆灭之际挺身而出的,也都以驱除胡族兴复神州为己任。祖逖甚至在北渡长江船至中流之时,豪气干云地敲着船楫朗声发誓:我祖逖如不能收复中原,那就让我有如这滚滚东去的江水,不再回来!

  这就是所谓的“击楫中流”。

  同样广为流传的是“闻鸡起舞”的故事。有一次,二十四岁的祖逖半夜听到鸡叫,便叫醒同样年轻的刘琨:这是上天在激励我们呀!于是一起到屋外舞剑。

  2015-12-03 00:44:57

  也许,这就是“魏晋风度”了:道德评判退隐,个人价值彰显。吸引眼球颠倒众生的,不再是功业、节操、学问,而是气质、才情、风神。所以,英雄可以同时是奸贼。

  2015-12-03 00:46:26

  据正史记载,司马睿在一败涂地之后,根本就不敢以君臣大义谴责王敦,只能一面脱下戎装,一面嘀嘀咕咕地说:想要位子,我回琅邪就是,何必让老百姓受苦?

  2015-12-03 00:48:27

  当时,洛阳最富的人是石崇,石崇家的厕所里常常站着十几个婢女,客人上厕所都要由她们伺候着换衣服,许多害羞的人只好憋着。只有王敦不但照去,换衣服时还一脸的傲慢。于是婢女们交头接耳说:此人必能做贼!

  正是从那时起,他就获得了“可儿”的称号。至于王敦的自我评价,则是“高朗疏率”,也就是高尚、爽朗、疏放、率真,可谓自视甚高

  有一次洛阳巨富王恺(一说石崇)宴请王敦和王导兄弟,特地安排了美女敬酒。客人如果不能一饮而尽,就杀了那敬酒的美人。因此王导虽不胜酒力,也只好勉为其难。王敦却在连杀三人之后,依然滴酒不沾,而且泰然自若。王导实在看不下去,便责备王敦。王敦却满不在乎地回答:他杀自家人,关你什么事!

  实际上王敦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君临天下,最大的遗憾则是未能称帝,因此临终前特地交代嗣子:我死之后你先即位,设置了朝廷和百官之后再给我发丧。

  可惜王敦的这位嗣子并不中用也无主见。他听从谋士的建议,把王敦的尸体席裹涂蜡埋在议事厅中,然后日夜纵酒淫乐,以为这样就能稳定军心,可以坐等前方传来的好消息,结果等来的却是全军覆没。

  2015-12-03 09:18:04

  但王导的稳坐钓台,却不能不归结为他特别会做人,也特别会做官。

  与王敦的跋扈相反,王导的为人要随和得多,也周全得多

  2015-12-03 09:21:49

  枭雄桓温  

  无论如何,桓温都是不可不说也值得一说的。这不仅因为他的权势和功业,更因为他那句惊世骇俗的名言:就算不能流芳百世,难道还不能遗臭万年?

  事实上,桓温的野心就是从担任荆州刺史之后开始膨胀的,只不过这野心也可以说是雄心。因为桓温的矛头并不像王敦那样指向建康,而是指向胡人。

  灭亡成汉后,他又征前秦、败姚襄、伐前燕,兵临长安,军进洛阳,取得了东晋有史以来的最大胜利。对此,朝廷的态度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实际上,自从成汉被灭,朝廷就起了戒心。桓温的军事行动每每不被批准,无能之辈则一再被启用。结果这些家伙兵败如山倒,收复中原的大业就这样坐失良机。桓温后来的北伐,其实是孤军作战。

  枋头之败让桓温威名顿挫,六十之年更让他感到时不我待。宁可遗臭万年也要功成名就的桓温,决定把一肚子气都出到天子身上,并借此机会震慑天下。没错,桓温要废立皇帝。

  后来桓温病重时,曾再三催促朝廷给他加九锡,朝廷也不得不表示同意。然而文秘起草的诏书,谢安总是不满意。结果改了又改,写了又写,拖到桓温去世也没能发出。

  2015-12-03 09:28:07

  谢安终于再次出仕,从此留下“东山再起”的成语。

  小时候,他曾经去找名士王蒙辩论,王蒙对他的评价就是“咄咄逼人”。可见谢安骨子里其实跋扈,超凡脱俗和淡泊宁静是装出来的。或者说得好听一点,是后天的修养或修为。

  2015-12-03 09:34:09

  魏晋风度实际上开始于汉末,标志之一便是啸的流行。啸,就是双唇收紧努起,让气流从舌尖吹出,大约相当于吹口哨。也可以用手指夹住嘴唇,或者将手指插入口中,发出的声音会更加尖锐响亮。

  原则上说,啸是要有环境和条件的,而且一般在深山幽谷之间,茂林修竹之下,登高望远之际,心旷神怡之时。这样的啸,是一种自我陶冶和自我沉醉,也是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当然高雅至极。

  因此,啸,便成了魏晋名士的身份标志之一。名士中最擅长啸的是阮籍。

  司马昭却默许了阮籍的猖狂。这不仅因为他对阮籍原本有所偏袒,也因为名士们的放肆已为社会见惯不怪。

  2015-12-03 09:36:06

  实际上汉末魏晋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两类人物:英雄和名士。前者以曹操、刘备、祖逖、刘琨、王敦、桓温为代表,后者的典型则有孔融、阮籍和嵇康。

  2015-12-03 10:02:53

  魏时喜放荡,东晋尚超脱。魏晋之际的名士,不但要啸,要饮酒,有的还要服药。这种药叫五石散,吃了以后皮肤发热容易擦伤,所以只能穿宽松的旧衣服,身上也会长虱子。

  于是,一边抓着虱子,一边高谈阔论,就成为名士的一种派头,叫“扪虱而谈”。后来成为前秦皇帝苻坚之谋臣的王猛,就以此闻名于世。而这样一种满不在乎,表现出来的则正是狂傲的态度,以及不羁的人格。

  2015-12-03 10:02:57

  不过东晋以后,名士的狂傲便渐渐收敛了,他们更崇尚的是玄远的清谈。王导、桓温、谢安和简文帝,也都是个中高手,名士开始与统治者打成一片。

  2015-12-03 10:07:48

  实际上代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这两条路线,就是曹魏主张的法家庶族和司马集团主张的儒家士族。

  2015-12-03 10:08:12

  嵇康朋友吕安的妻子被哥哥吕巽(读如迅)设计奸污,吕巽却恶人先告状,倒打一耙诬陷吕安不孝。嵇康为了证明吕安的清白,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结果和吕安一起被捕入狱。

  钟会报复的机会来了。他趁机向司马昭大进谗言,声称像嵇康这样的“卧龙”绝不能再留在民间。最后嵇康和吕安都被杀害,罪名是散布错误言论。证据,就是嵇康的代表作《声无哀乐论》和《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只是一篇美学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嵇康提出了一个类似于19世纪奥地利美学家汉斯立克的观点:音乐只是美的形式,与情感无关。因为与儒家思想相冲突。儒家美学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表现。通过音乐,可以看出人心的向背,也可以陶冶性情敦风化俗。因此,音乐可以也应该为现实政治服务,统治阶级则无妨利用音乐来实施治理,是为“乐教”。更为严重的是,嵇康明确亮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旗号,而且声称不会改变观点,只能辞官不做。

  钟会得志,不过“逢彼之怒”而已。

  2015-12-03 10:10:35

  阮籍几乎是泡在酒坛子里度过一生的。

  这并不奇怪,因为饮酒是魏晋名士的标志之一,要酒不要命的故事也层出不穷。

  比阮籍更像酒鬼的则是刘伶。他常常让仆人扛着锄头跟在身后,自己带一壶酒坐在鹿车上边走边喝,并对那仆人说:我醉死在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

  阮籍的打算是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去,酒也就醒了。他可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真把脑袋变成酒壶。

  有一次,阮籍说:杀父可以,杀母不行。众人大惊。司马昭也说:弑父乃滔天大罪,怎么可以?

  阮籍却解释说:比如动物,都是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的。所以,弑父是行同禽兽,杀母是禽兽不如。

  这就是阮籍了:率真而又自律,率性而又谨慎。这样的人,心里面是会郁结成疙瘩的。因此有人认为,阮籍酩酊大醉,就是为了用酒来浇那心中块垒。他的哭,也如此。

  2015-12-03 10:14:04

  督邮来到彭泽时,县里的下属就提醒长官:大人得穿戴整齐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前去拜见。陶渊明同样受不了这窝囊气,当即解下官印和绶带离职走人。只不过,他没让督邮挨一顿鞭子,而是留下了一句名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那么,他又为什么不做晋官?官位太小。田园诗人真隐士,会嫌官小?会的,因为陶家祖上极为显赫。可惜到了渊明这一代,陶家已经败落,变成了破落贵族或破落士族。但,血性、精神和性格,却似乎是可以隔代遗传的。因此陶渊明的内心深处,有着一般人不易觉察的高傲和高贵。

  2015-12-03 10:19:22

  濠就是濠水,在今安徽凤阳。濮则是濮水,在今河南省境内。在濮水,庄子拒绝了楚王的招聘,表示宁可做一只在泥潭里打滚的乌龟,也不愿意从政。在濠水,庄子则怡然自得地对惠子说:你看那鱼儿在水里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那就是鱼的快乐呀!

  所谓“濠、濮间想”,就是这个意思。

  2015-12-03 10:20:28

  那么,魏晋的精神是什么?

  对人格力量的敬重。

  很难说简文帝司马昱有多大的人格魅力,但他的气质确实华贵,气度也确实不凡。

  2015-12-03 10:22:21

  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以貌取人。一个人如果才貌出众,就会受到追捧,比别人更容易成功。

  比如潘岳。他甚至在后世成为俊男的标准,正如西施是美女的代名词。因此,一个男人如果长得漂亮就叫“貌若潘安”,女人则会把自己的最爱称为“檀郎”。实际上潘岳的人品十分可疑。为了巴结讨好贾皇后的外甥贾谧,他和石崇每天都要等候在街头,远远看见贾谧车子扬起的尘土便拜倒在地,叫“望尘而拜”,也叫“拜望尘”。就连他的母亲都对此嗤之以鼻,潘岳自己最后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据说,临刑前潘岳曾对母亲说:妈妈我对不起你!然而说什么都已经晚了。

  2015-12-03 12:05:52

  实际上在魏晋名士那里,出来做官与向往隐逸并不矛盾。

  2015-12-03 12:06:52

  魏晋风度的主旋律是什么?

  人要漂亮地活着。的确,魏晋是唯美的时代;而在魏晋人看来,人物之美不仅是“长得漂亮”,更是“活得漂亮”。

  2015-12-03 12:31:38

  玠读如介,是一种玉器。卫玠自己也人如其名,像玉一样漂亮。据说,少年时代的他曾经坐一辆白羊车在洛阳城里走,结果满街议论纷纷:这是谁家玉璧般的孩子?

  从此卫玠号为“璧人”。可惜璧人儿不经看。卫玠二十七岁那年到建康时,由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的人围得像一堵墙,竟不堪其扰一命呜呼,当时的说法叫做“看杀卫玠”。

  2015-12-03 12:32:29

  士族要实现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以及与其他阶层和族群的区别,除了靠族谱,还得靠外在风度和内在精神。

  2015-12-03 13:07:05

  不过士族的优越感是血缘的,更是文化的。因此他们更看重的不是贵贱,而是清浊。这是东汉末年就开始产生的观念,一般的理解大体是:正直为清,邪恶为浊;高雅为清,鄙俗为浊;读书人为清,暴发户为浊。清纯而高贵,就叫清高。

  2015-12-03 13:14:03

  魏晋的哲学是玄学,玄学的表现是清谈。清谈和唯美是当时的两大风尚,东晋四大执政王导、庾亮、桓温、谢安,还有前面提到的漂亮人物比如夏侯玄,也都同时是清谈家。

  2015-12-03 13:15:33

  麈读如主,是鹿群的领袖。鹿群的行动,则全看鹿王尾巴的摆动。因此,麈尾有指挥棒的意思。名士们手中的麈尾,是类似于羽扇和拂尘的东西,有手柄和麈尾毛。它是清谈时的道具,后来更成为清谈领袖和高级士族的身份标志。

  2015-12-03 14:07:11

  借用康德的术语,儒学是“实践理性”的,玄学是“纯粹理性”的。

  2015-12-03 23:45:04

  甚至就连琴棋书画在魏晋的大行其道,也许都要拜玄学所赐。

  2015-12-03 23:45:57

  现在,我们已经不难理解魏晋名士的审美取向,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玉,喜欢春月柳,喜欢松下风。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秋冬之际的山阴道尤难为怀,而郊邑还在飘雪,山林却已皓然,会那么让人感动。

  没错,所有这些都纯净而自然。

  自然就真实,真实则率性。

  2015-12-03 23:48:47

  可是王太不管不顾,偏要叫卿。王戎纠正,她却理直气壮地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亲你爱你,这才用你叫你,我不用你叫你,谁有资格用你叫你)?王戎也只好听之任之。

  从此留下一个成语:卿卿我我。

  2015-12-04 00:06:22

  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何晏,是何进的孙子、曹操的养子,从小在宫中长大。后来,他在司马和曹魏的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成为曹爽党羽,结果败者为寇。

  不过,刚开始司马懿并没有逮捕何晏,反倒让他参加了对曹爽“谋反”一案的调查,而且事先告诉他涉案的共有八族。何晏则深挖细找卖力办案,终于查出了丁谧(读如密)等七人的罪行,拿着材料向司马懿汇报。

  司马懿说:还差一个。

  何晏情急之下脱口而出:难道是我?

  司马懿说:正是。

  于是何晏被满门抄斩。

  2015-12-04 00:08:49

  五石散成了魏晋的伟哥。但是嗑药的人顾不了这许多。因为药性发作以后,会有一系列的药物反应(比如全身发热然后发冷),弄不好还会死人。解毒的办法,是吃冷食,喝热酒,洗冷水澡,还要快走,名曰“行散”。至于衣服,自然是少穿或不穿,要穿也得是宽大的旧衣服,哪怕里面长虱子。于是从何晏开始,风尚为之一变,名士的形象也慢慢变成了这个样子:宽衣博带,披头散发,脚拖木屐,手持麈尾,扪虱而谈。就连那些不嗑药的也见样学样,甚至装出抓虱子的动作,以为飘逸和潇洒。

  2015-12-04 00:12:27

  因为他们并不自由。正如阮籍所言,弥天大网笼罩着世界,没有谁能展翅飞翔。也许,只有在药性发作和醉生梦死之时,或者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之中,才多少能感觉到自由吧?这是在不自由时代体验的病态自由。

  显然,心理有病,归根结底是社会有病,因为健康的社会是不会以病人为美人的。现在唯一需要知道的,是当时的社会病到了什么程度,病因又是什么。

  2015-12-04 00:14:15

  魏晋的时代特征就是充满矛盾: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潇洒又势利,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这就像西方人看不懂的日本人:好斗又温和,喜新又守旧,崇尚武力又极其爱美,倨傲自尊又彬彬有礼。

  2015-12-04 00:22:3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反过来,近忧无法破解,就只能诉诸远虑。于是玄学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因为玄学之为玄学,就在玄远。玄远在政治上没有风险,反倒为思想的驰骋开辟了广阔天地,岂能不大受欢迎?

  2015-12-04 00:23:49

  春秋战国动荡的结果,是产生了第一帝国(秦汉)和汉文明。魏晋南北朝动荡的结果,则是产生了第二帝国(隋唐)和唐文明。因此,史家往往将二者相比较:魏晋相当于春秋,南北朝相当于战国。

  2015-12-04 00:24:21

  春秋面临周文明的崩溃,魏晋面临汉文明的危机,总之是老祖宗风光不再,新问题层出不穷。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周的差错在制度,汉的麻烦在文化。

  因此春秋战国以后,诞生的便是新制度。魏晋南北朝以后诞生的则是新文化。与汉文明相比,唐文明更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就连独尊儒术也变成了三教合流(儒释道),尽管官方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仍是儒学。

  这就是魏晋南北朝的作用。

  2015-12-04 00:32:00

  儒学则是纯世俗的。儒家虽然也讲天命,但孔孟的天意其实是民意,董仲舒的天则不但不超自然,还与人合一。所以儒学不是宗教。它能够成为维护王朝统治的工具,不是靠信仰,而是靠权威。一旦王纲解纽,儒学就会权威顿失,汉民族的精神支柱也会轰然倒塌。

  魏晋便正是如此。皇帝也好,礼教也罢,谁都不是老大,谁都没有权威。

  2015-12-04 00:32:40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一切,我们的文明便大约只能慢慢老去,一点一点地枯萎、衰败、腐朽,最后烂死,或者被外来的蛮族彻底摧毁,就像罗马。

  这是文明的生命规律,除非你能关机重启。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次机会。

  2015-12-04 00:33:01

  重建核心价值和实现文化复兴的使命,照理说应该由士族来承担。因为他们是知识精英,也是两汉以后时代的主人。新文化不由他们建设,又该是谁,能是谁?

  2015-12-04 00:33:36

  可惜,士族不堪此任。

  产生于东汉延续到初唐的士族,是中华帝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其他民族和文明没有。欧洲的骑士也好,日本的武士也罢,都只是独立阶层,不是统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只有中华的士族,时间则主要在魏晋。

  可惜这个阶级很不称职,因为他们统治的方式就是不统治,既不主张也不作为。有的人甚至上任多时,都不知道自己担任何官何职,或者故意装作不知道。

  2015-12-04 00:35:00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帝国没有了激励机制,个人没有了奋斗目标。至于国家的兴亡,自然不必也不会关心有趣的是,帝国似乎也没指望这些家伙保卫自己,朝廷授予世家子弟的大多是清要之职,地位高,待遇好,事务少,责任轻。繁杂而辛苦的工作,都交给庶族寒门。久而久之,上层社会便充斥着无能之辈。除了清谈误国和腐化堕落,其他什么都不会,只能做寄生虫。

  士族注定只能是文明的过客。

  因此,新文化的创建不但不能指望士族地主阶级,甚至不能单靠汉民族来完成。种种事实都证明,政治需要新制度,文明需要新生命,民族需要新血液。动荡和分裂只不过意味着新的整合,而整合的前提是融合。

  2015-12-04 00:38:09

  不过,魏晋的男人虽然女性化,魏晋的女人却相当出色和能干。

  不过最具政治家素质和风范的,也许当数曹操的第二任正妻卞夫人。卞夫人原本出身倡门(艺人家庭),地位很是卑贱。然而她的气度和见识,却远在一般大家闺秀之上。曹操因为反董卓,只身逃出洛阳,结果在中牟县被捕。消息传来,家中乱作一团,属下也准备作鸟兽散。卞夫人挺身而出。当时还是小妾的卞夫人对大家说:曹君情况不明,为什么要惊慌失措?现在临阵脱逃,将来曹君回家,诸位可有脸面见他?再说大难临头,不正该同甘共苦吗?此事让曹操大为感动,也非常敬重。因此,他跟原配丁夫人离异后,便将卞夫人立为正妻。卞夫人却依然尊丁夫人为大房,一年四季都派人给丁夫人送东西,还趁曹操出征的时候把丁夫人迎回家来,恭恭敬敬地侍奉,尽管丁夫人当年对卞夫人母子是很不怎么样的。丁夫人也大为感动。难怪曹操认为卞夫人可以母仪天下。卞夫人自己也非常低调朴实,宴请家人从来不用山珍海味。她甚至明确告诫卞家人:别指望我为你们谋取私利,也别指望犯了事我帮你们求情,如果想罪加一等倒有可能。这又让曹操另眼相看。实际上卞夫人非常懂道理,也非常会做人。曹操缴获了珠宝首饰之类的战利品,总是拿来让卞夫人先挑,卞夫人则每次都挑中等的。曹操问她为什么,她说:挑最好的是贪婪,挑最差的是虚伪,所以挑中等的。这叫什么?这就叫得体。卞夫人的最大优点也正是得体。她的儿子曹丕被册封为太子后,身边人都来祝贺讨赏。卞夫人却说:丕儿能够成为储君,不过因为年长而已。至于我自己,能够不被批评为教子无方便已是万幸,有什么可庆祝的?曹操听说后又大为赞赏。他说:愤怒而神色不变,欣喜而举止有节,这可是最难做到的啊!

  2015-12-04 00:43:49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曹丕代汉,魏始。

  226年(黄初七年),曹丕卒,子魏明帝曹叡继位。

  239年(景初三年),魏明帝卒,侄曹芳继位,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共辅政,次年改元正始。

  249年(正始十年),司马懿政变,杀曹爽,曹魏政权归司马氏。王弼卒,年仅二十四岁。

  251年(嘉平三年),司马懿卒,子司马师执政。

  254年(嘉平六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

  255年(正元二年),司马师卒,弟司马昭执政。

  260年(甘露五年),曹髦讨伐司马昭兵败被杀,司马昭立曹奂,是为魏元帝。

  263年(景元四年),蜀汉亡,阮籍卒,嵇康卒。

  264年(咸熙元年)三月,司马昭由晋公为晋王。五月,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师为景王。

  265年(咸熙二年,西晋泰始元年)八月,晋王司马昭卒,子司马炎继位。十二月,魏元帝禅让,司马炎称帝,是为晋武帝。追谥宣王司马懿为宣皇帝,景王司马师为景皇帝,文王司马昭为文皇帝,按照西周封建制封皇族二十七人为国王。曹魏亡,西晋始。

  280年(咸宁六年),吴亡,晋一统天下,三国终。

  308年(永嘉二年),刘渊称帝,都平阳。

  310年(永嘉四年),刘渊卒,子刘聪杀继承人自立。

  311年(永嘉五年),司马越卒。刘渊部将石勒大破晋军,掳太尉王衍。后攻陷洛阳,掳晋怀帝司马炽,晋武力尽失。刘渊侄子刘曜攻长安,杀南阳王司马模。

  312年,西晋无皇帝,无年号。郭象卒。

  313年(建兴元年),司马业于长安称帝,是为晋愍帝。

  316年(建兴四年),晋愍帝司马业出降,西晋亡,立朝五十一年。

  317年(建武元年)冬,晋愍帝被杀。

  318年(太兴元年),司马睿在建业(今南京)即帝位,是为晋元帝,东晋开始。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三):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混乱的政权,压迫的名士,畸形的自由,病态的美。我们曾以为这个时代光鲜美好,但剥开这个光鲜的外表,里面却早已溃烂发臭。皇帝没有实权,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士族手里;为了私欲,各种夺权篡位杀兄弑父在这个时代屡见不鲜,偏偏上位者还要在外人面前摆出一副重儒纯孝的虚伪嘴脸。于是名士们纷纷选择逃避这个时代。他们嗑药清谈,隐居深山,以为这样能够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却不想世间太多无奈,有些人可以混过去,有些人却只能在动荡的政权中痛苦地生存。

  比如阮籍。

  曾经看《嵇康与阮籍》,为阮籍不如嵇康洒脱而鄙视他,却没有想到嵇康还可以托孤,而他阮籍却只能靠自己。面对自己不忠诚的朝廷,哲人的理性让他在夹缝中生存,诗人的忧郁让他酒入愁肠化作三千泪。他时常酩酊大醉,但只怕心里清醒如明镜;他时常举止出格不合礼数,但只怕是对命运的默默抗争;他为素不相识的人痛哭流涕,但只怕真正哭的是自己心灵的痛苦……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他没有嵇康洒脱,没有刘伶癫狂。阮籍的一生痛苦而传奇,这是他的一生,,也似乎是魏晋的缩影。他评价楚汉之争,恐怕也是心底对那个社会、对那个时代悲凉的呐喊。他说: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四):读书偶想

  因为工作原因经常要跟中东人打交道,中东人喜欢诟病中国人的是中国人没信仰。中国人真的没信仰吗?一定程度上儒教就是一种信仰,论语就可是可兰经。儒教修身强调的是与人为善,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治世强调的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宣称有信仰的中东人喜欢的就是占便宜,说谎。

  但在汉朝灭亡以后,中国进入一类似日本的战国时代。统治阶层内部处于一混乱的状态。这时候出现了名士,所谓名士就像当今的大v,大明星。他们的一举一动,生活态度,都成为大家的谈资和效仿的对象。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五):流星般的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以士族为代表的文人之侠风傲骨,从文化上而言是一种幸事,毕竟在这种风度之中产生了对于“真”的追求,尤其反馈在艺术形态上,出现了顾恺之的画、王羲之的字以及陶渊明的诗。

  其共同之处在于,其艺术作品不在于宣扬什么旨意,而在于对于自然存在之美的发现和颂扬,这种纯粹之美,魏晋应该是首开先河。

  同时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玄学,即清谈派,风雅之风在知识分子阶层开始蔓延。一切的歌舞升平虽然在彰显着魏晋风度之名,但时代的核却没有名字看上去那么美好。

  玄学的兴起所伴随的是“礼乐崩塌”,传统文化的坍塌,叠加士族阶级,一种没有独立人格的阶层开始试图通过门第的方式把持其阶层的垄断性,让这个魏晋都陷入在一种矛盾和混乱之中。当名门望族都在虚无形态中去追求所谓纯粹的美之时,大家却无法找到一个所有阶层共同认同的信仰和意识(如同儒学和法学)。士族阶级通过选荐制度把持了整个官员阶层,社会阶层没有流动性,没有流动性的社会是没有动力治理好自己的,这个社会进入一片消极怠工之中。而且在一片浮夸之中,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崩塌了,无所追求,无所顾忌,社会伦理的崩塌,但是独立人权的缺失,以及缺少法治的维系,加上对于形式美忘乎所以的追求,整个国家从朝廷内部到社会都弥漫着奢靡、腐败之气。

  这样的晋朝从建立之初就注定了其短命的宿命,其充其量只是中华文明中的一段插曲,秦汉的帝文化已死,而隋唐文化尚未开立,魏晋风度只是两大璀璨文化中的一段间奏而已。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六):文兴国破

  易中天,因百家讲坛细说三国而走红。厦门大学教授,把研究三国称作游学、客串的他,耄耋之年,立志完成鸿篇巨作-易中天中华史,也算是学者里的周伯通,嬉笑怒骂的再拿中华史爽一把。

  秦汉、隋唐,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而其间的魏晋南北朝却鲜有提及。即好比康乾盛世中,忽略雍正一样。那到底是为何呢?是负面信息太多不愿彰显,文过饰非?还是另有缘由。俺带着无比好奇和一连串的问号,虔诚的走入跌宕起伏的曹魏两晋时代。

  三国太过璀璨,人才辈出,群星闪耀。曹操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秀、逐刘备、定河北、下西北,北方日益势稳,挟天子以令诸侯,手握实权,被汉献帝册封为魏王。曹操亡,220年,曹丕于洛阳称帝,定国号魏。至265年,曹睿、曹芳、曹髯、曹奂历经五帝四十五年,终被权臣司马家族夺权。曹魏逼汉,司马推曹,以致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事由因果自有报应。

  司马懿道光养晦,司马师羽翼渐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于266年自立国号晋,即西晋,历经51(316年止)年五帝而终。西晋的重头戏就是八王之乱。最毒妇人心,这在司马衷皇后-贾南风身上得到最好的验证。其先假拟诏书,废皇太后,而后杀之。后又废太子司马橘,再杀之。

  1赵王司马伦假诏书费杀贾后,立故太子之子司马臧为皇太孙。

  2淮南王司马允举兵讨伐司马伦,兵败被杀。

  3司马伦篡位,封司马衷为太上皇,太孙司马臧被杀。

  4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膽,起兵反司马伦,司马伦被杀。

  5几王你来我往,你杀我来,我灭你。

  司马家族在权力的诱惑下,皆原形毕露,不顾亲情,不顾人伦,尔虞我诈,置对方与死地而后快。致使国力衰败,胡人乘机南下,司马家族及臣民被迫南迁至长江以南,偏安建康,司马睿称帝,号东晋(317至420)。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方进入东晋时期。

  五胡为鲜卑、匈奴、羌、氐、羯,及早起游离于华夏之外的少数民族,本已成民族融合之势,奈何自乱阵脚,给五胡以可乘之机。现在56个民族中,仅幸存羌族,其余皆被灭族。大汉民族的自我修复,万倍与敌的报复性可见一斑。北方此起彼伏不同区域、不同年份,所成立的20国,更是陷生灵与乱世!

  东晋,皇权弱,则权臣起,王导、王敦、庾亮、谢安、恒温,内有北方士族、南北士族、司马家族与王族间各种纷纷扰扰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外有各路跃跃欲试南犯之敌。东晋安内已捉襟见肘,北伐更是强弩之末。

  国体上,曹魏时期曹丕中央强权,收缴地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七):只见风不闻度

  大家常常都说,魏晋时代的人,女里女气的。瞧瞧,多男权,形容一个时代的气质,只看男人们。

  偶尔有人反驳这个观点,比如拿嵇康作论据,说他当初在树下打铁的时候光着膀子一身肌肉,弄得本来他打铁是乐趣变了味儿他拿打铁当练肌肉似的,虎背熊腰就是男子气概?

  我觉得都有点狭隘。

  魏晋的男人擅啸,可见其豪迈,最差也是极为性情。当然也有身不由己的一点点悲壮,还是嵇康,明明是曹家的忠实粉,却身在被掌权司马家的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呀。这也是名士的悲哀吧,政治家总是需要人气的,而名士又恰恰最有名气,所以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人,成天想着法的吸引名士到自己靡下。这点我们现在也常喊口号:“人才代表一切”。朱元璋牛逼的地方就在于他起步就学着尊重名士,虽然后来卸磨杀驴不厚道,但政治手腕不服不行。名士被看重,并非被尊重,而是被需要。既然是被需要,那就有不需要的时候。既然你不配合,那么我就不需要,我不需要,就不能让他人得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名士也苦啊。

  幸福一点的,我觉得是陶渊明。

  他自知,自制,便有悠然自得。

  他当然理解时局,知道时势,他当然也有才华,更有抱负,但这是一个个人主义得到解放的时代。优先考虑个人,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不是每个人都心里装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人都想着找到自己的内心归属。所以清谈一流,我倒挺欣赏的。你儒家作死,以言为经,大书特书,哥不玩你了。哥聊我自己的,我爽顾我在,我的人生意义不是治国平天下,我讨论点儿别的,我追求点儿别的,我总觉得这样的时代,在我们的历史里,是可爱的一部分。

  当然,这是精英才享受得到的选择跟时代。

  普通人,天天想着当和平狗,乱世人的日子简直宁人发指。尤其是司马昭这样自私的皇帝,只差全天下都装进他的小金库里。偶尔也特别低落的想,为何这个时代的故事总是让我们联想起当今,这么多经验已经总结好了,如今都不用思考便信手练来。

  朝着这个路子想的话,不好,不能多说,自个闷着想。

  我经常梦见陶渊明的哪一方空间,那一番描述,那南柯一梦,我以前总是只羡慕那种安定跟平和。后来,总是想,想的是他为何要过这样的生活,真的就这么糟吗。

  也许,也许,也许吧。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八):表演家

  易中天先生这套中华史丛书,我翻了几卷,读后感下来就四个字:自说自话。首先我很怀疑以一种说书的风格去描绘一部中华史是否妥当?如果从读者的角度,确实很有阅读快感,但你写的不是小说,是历史。历史应该是严谨的。第二,整部书都充斥着一股事后诸葛亮的观点和看起来的理所当然。魏晋的建立是因为abc,以结果反推过程,再在过程中找支持结果的论点。这其实和我们中学的历史教课书并无异同。(社会主义好是因为abc)这是读史的大忌。第三,易先生在书里面给出的一些断论和妄言,(以史实的一部分去印证你的这些断论,或者尚待考据史实)以偏概全我不敢苟同。总结:这套中华史(中国梦)系列丛书,可读的前提:自己用来吹牛逼。慎读的前提:自己要有一套历史观。那你可以砌一壶茶听易先生吹牛逼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九):魏晋是一座迷楼

  在希腊神话中,最喜欢伊卡洛斯。

  伊卡洛斯和父亲被困迷楼,数昼夜,不得出。伊卡洛斯说,唯飞出。于是找鹰的羽毛,以蜡合成,附身,终飞出。父叮嘱,勿飞高,为太阳光融。伊卡洛斯不听,他看着阳光下,翅膀亮丽如耀眼珍珠,被如此之美所撼动,毅然飞向太阳,翅融,伊卡洛斯跌落至死。

  光明处即方向,即使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伊卡洛斯是世人的英雄。一颗高贵的灵魂,真实、自由而漂亮地活过。

  魏晋亦是迷楼。汉室倾颓,儒家权威顿失,四百年精神支柱,轰然倒塌。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面前,个人进退失据,困在时代的迷楼里。

  总有人不甘被困试图寻找出路。阮籍“时率意独驾,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迷楼既成,想要走出谈何容易。“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陶渊明以回归田园的方式实现了出走,但这并非他本意,选择回避时代,本质上还是在迷楼里。

  要想出迷楼,唯有飞出来。时代让人身不由己,始终保持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绝非易事。“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嵇康被陈述的罪状,恰恰是对他的溢美之词。他用生命的代价,飞出了光怪陆离时代的迷楼。他顾看日影,从容地在刑场上弹琴,琴声磅礴,将迷楼远远地甩在身后。

  嵇康是中国的伊卡洛斯。一颗高贵的灵魂,真实、自由,永远朝着光明的方向。是的,光明也会屈身,那是对着另一片光明。

  时代的迷楼层层叠叠,多少生命演绎自我的舞台。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读后感(十):十六小时行程,一本魏晋风度

  要坐飞机去旅行时才发现手里没有飞机读物,为了使机上时光不太难熬,在机场的中信书店买了这本书,结果一查价格,机场卖的居然比京东还便宜,真是万万没想到。

  我比较喜欢看故事,不爱看作者长篇大论的讲道理,此书前半部分故事还是比较多的,后半部分一堆价值观什么的,在回程的时候看的我昏昏欲睡。故事写的也不算引人入胜,毕竟是算稍微正式一点的写历史,不像看明朝那些事儿那种可读性强。

  这本书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疑问,魏晋的时候人物都力求漂亮,审美观也男人女相,为什么大家推崇的名士还是披头散发粗衣破布没事嗑药抓虱子的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名士都是这幅样子又怎么能当得起玉树、玉山、壁玉、松树这样的称呼呢?还是说名士上午玉树临风风流倜傥,下午披头散发胡言乱语,还是说这些名士两极分化,走了两个极端,要么特别娘,要么特别邋遢。或者是那时候的人真的特别逆天,即使像刚出垃圾堆似的,也看起来特别美特别仙儿。总之十分不能理解。

  这个书我看也就及格分,也只看到一点打动人的地方,就是作者讲文人风骨,写的还挺热血沸腾的,剩下的部分略平淡,十天做了4次飞机,正好看完,陪我度过了漫长的十六小时飞行,还是性价比蛮高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