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春桃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春桃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23 21: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春桃经典读后感10篇

  《春桃》是一本由许地山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17图书,本书定价:2.05元,页数:1988年,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桃》读后感(一):挑战伦理,但求理解

  在读《蒋勋说文学》这本书时,知道了许地山写过这样一个故事,而且据说这个故事思想观念太过前卫而被禁,前卫到被禁的程度,那就必须要看了。故事挺短的,很快就看完了。看完并没有太多的震撼,总觉得它还只是一个故事。

  一妻二夫的组合的确是新颖,应该很是挑战当时人们的伦理观,所以才被禁嘛。但也许正是因为它传达的伦理观念太前卫,使得我也只能把它当个奇闻来读,但读完后,印象最深的竟然是黄瓜汤还有大饼,还有瓜棚......

  天下永远都有奇闻发生。你觉得这种事情太离奇,难为伦理所容,但往往还有更加出格的事情发生。出格的,就是错的,就是不好的吗?未必。那就是好的,应该受到鼓励的吗?也未必。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去理解当事人的选择,大家都在认真生活,没有什么是无缘无故的。

  我想到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总能遇到自己觉得太过惊世骇俗的事情,但是那不仅仅是奇谈,至少对于当事人来讲不是。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追求做出选择,谁也不应该被指责,只要他没有妨碍和伤害到别人。

  《春桃》读后感(二):从《红楼梦》的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到《命命鸟》的敏明梦回瑞光塔底

  看许地山的短篇小说《命命鸟》,不知怎地总会想到已有些日子未翻的《红楼梦》,尤其是敏明梦中游瑞大光塔底一节,颇可与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节对看。

  大概在爱情当中,多思多愁的总是女子,也正因为多思多愁,才更容易感应到爱情命途当中蕴含的所有悲剧性可能以及命定结局。所以在黛玉全心忧虑宝黛之情所有遭遇夭亡的可能甚至预测到自己早夭的命运时,宝玉仍能腾挪出许多心肠来忧虑其他女儿愁苦想法开解;在敏明知道父亲终究会设法离间使二人感情生变而彻夜难眠泪湿绣枕时,加陵仍能不管不顾地只想着拖延时间及最后私奔的法子。所以长篇小说的写法是让未识疾苦的宝玉去游太虚幻境,纵然见着、听着早已预示他们各人凄凉命运的卷册、曲词,却是“恍恍惚惚,不觉弃了卷册” 、“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 ,只觉“甚无趣味”,所以是“痴儿竟尚未悟”矣,因此后文也才有了铺展开的理由和落脚,便是让宝玉在之后的一系列不可逆的命定变故中慢慢“了悟”直至“悬崖撒手”;而试想当日警幻仙子若真带了绛珠之灵即今世黛玉到了太虚幻境,以黛玉之多思多愁,必定也如《命命鸟》中的敏明一样得以“了悟”,不如尽早归去了罢,那宝玉也必定和加陵一样,虽自身并未悟,然则见妹妹一心向往,只为不让妹妹孤单也定会相随,黛玉既知结局也未必阻拦,大约二人便就是同敏明和加陵一样共同平静甚至欢喜地归去罢,但如若真是这样,《红楼梦》便也失去了特有的描摹小儿女情态的生动和自然以及由宝黛之间生发出的“情”与“不情”的探讨。

  《红楼梦》与《命命鸟》中的两个幻地,太虚幻境是道教中地,是中国人自创的道教中神仙的居住地,“但见珠帘绣幕,画栋雕檐,说不尽那光摇珠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 “更见鲜花馥郁,异草芬芳”, “只见房中又走出几个仙子来,皆是荷叶蹁跹,羽衣飘舞,姣若春花,媚如秋月”,有的是人间二等公荣国公府公子也称赏不已的富丽堂皇和精巧绮丽;而瑞大光塔底是佛教中地,除“一座碧玉牌楼”外,其余皆不过是些奇花异草、穿林流水和一些鸟而已,就连敏明贪恋外面风景而不愿去琉璃墙内听乔答摩的讲法时,也还被引她来的无名女子斥为“只会听粗陋的声音,看粗陋的颜色和闻污劣的香味。那更好的、更微妙的,你就不理会了”,佛道两教之别亦由此可见,道教讲求物质升华,佛教更追求心灵的净化。

  《红楼梦》与《命命鸟》中的两对青年男女之间的姻缘,皆乃前世命定。宝黛前世,一为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仙草,一为赤瑕宫神瑛侍者,绛珠仙草因得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便思下凡“还泪”而已,其间更夹杂有一干秉承“正邪两赋”而来之人,陪其来历经这一世繁华地、富贵场的由盛至衰、悲喜交集并最终得以领会“万事俱空”之意;而敏明与加陵,前世乃瑞大光塔底一对相依相伴的命命鸟,误投人世经历一番少年情事的懵懂凄迷,后来因敏明梦回塔底见到许多重复“命命鸟”谎言男男女女变成一张张凶恶的容貌互相噬食,因而得以顿悟尘世爱情的凶恶无常和世事的残酷虚假于是在最后和加陵二人平静赴死获得“超脱”。

  由此可见,对于“道”的参悟,《红楼梦》虽披道教之皮,其实仍讲究的是佛家中的“历世”,即更为“入世”矣,必得经历一番人世大痛苦、大劫难方得真正“了悟”;而《命命鸟》虽以佛教为外皮骨子里渗透的却是道家的“逃避”思想,更注重心灵的通透而不必真正“入世”。而在二者中,佛、道思想也并未真正割裂,更多的是一种融会贯通,因为无论哪家思想,都最终以人世的“超脱”为目的

  《春桃》读后感(三):关于许地山

  读许地山的的文章,总觉的置身于一个宗教的世界,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四处环绕,一说《命命鸟》,我不能体会他们这种宗教艺术的爱的决绝,这样的美好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畸形甚而不可谓之美好。这种艺术反而让我觉之软弱,不屑一顾。再说《商人妇》,她,这个被异人取名为利亚的女子,我钦佩他的被卖后的不放弃和勇生,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女性,但她的耿耿于怀为我所不能理解,谁卖的她,一目了然,而她必须得到一个显而易见的真相的心,让我对这个女子的不够决绝而产生怨念,或许她有她的坚持,或许毕竟是个“唐山”人罢。《缀网劳蛛》里的交错的似是非是的爱情让我有些唏嘘,这种宗教式洗脑的情感给我留下一种无尽挫败的感觉,可能作者是宗教大师的缘故,对这方面研究甚透,以至于缺了它就不能达到他文章艺术制高点。我等这种平庸之辈,对宗教艺术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理解不够透彻,故而有时也只能浅的去体悟尚洁和长孙可望的了。而春桃这篇却给了我一种忠诚最高境界之感,可能是它这里面已经把很多情愫紧糅合起来了,所以让我更深体悟到了那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坚持,我爱你,你爱我,但我们谁都不违背承诺。我答应的,我明知的,我不言语,你自心明,这种深刻,因共鸣的浅显而让你沉醉心安了。

  《春桃》读后感(四):春桃 读书笔记

  春桃 许地山

  《春桃》显然是一部现实主义之作,主人公春桃的丈夫在新婚之夜由于战乱而分散,在春桃走投无路之时,是向高与他携手共度难关,但是命运却让他和李茂相遇,一个是有名无实的丈夫,一个是共度难关的同居关系,而春桃却选择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谁底媳妇,我都不是。”她不承认自己被束缚的关系,却又是一个及其讲情义的人,她不忍心自己残废的丈夫出去受难,也不想让同室栖身的向高出去漂泊。春桃认清了现实,认为现实是实质的,不需要繁杂的规矩束缚,也许在我们开来,这样打破一夫一妻男权意识行为很难理解,但是春桃却靠着自己的道义和能力说服感动了两个男人,一起经营他们的破烂公司。“老实说,在社会里,依赖人和掠夺人的,才会遵守所谓风俗习惯;至于依自己底能力而生活的人们,心目中并不很看重这些。像春桃,她既不是夫人,也不是小姐;她不会到外交大楼去赴跳舞会,也没有机会在隆重的典礼上当主角。她底行为,没人批评,也没人过问;纵然有,也没有切骨之痛。” “中国女人好像只理会生活,而不理会爱情,生活底发展是她所注意的,爱情底发展只在盲闷的心境中沸动而已。自然,爱只是感觉,而生活是实质的。”

  女权意识和对女性的赞扬也蕴含书中,小说的开篇其实已经有了隐喻,“她背上担负得很重,甚至不能把腰挺直,只如骆驼一样,庄严地一步一步踱到自己门口。”春桃和如春桃一样的人,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产物,一个弱女子却只身到北京流浪生存,而且最后的她其实是两个男人生存下去的枢纽,换个层面来说,向高能在北京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也离不开春桃的努力,最后瘫痪的丈夫的重担也同样落到了春桃的身上,可是她是一个坚强果敢的女子,她并没有抱怨生活的黑暗,尽管被压弯了腰,如骆驼一样,她仍然庄严的走下去,是一个坚强毅然的女子。

  李茂同样也是时代的悲剧,新婚之夜被抓了壮丁,而且因为枪法太准而被怀疑抛弃,以至于最后的残废,他的悲惨的一身也反映出那个黑暗时代所带给人民的压迫和深重苦难,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当军官的难免不得罪弟兄们,若是上前线督战,队里有个像我瞄得那么准,从后面来一枪,虽然也算阵亡,可值不得死在仇人手里。”

  初读之时,觉得向高突然说到“帽子坏了,去买。”很突兀,可是李茂的名字一出现时,顿时就觉得有理可循,小说也是以向高买了帽子而结尾,其实也是向高对帽子所指对的情敌李茂的接纳和妥协。

  两个男人最终的妥协的结局,也可以表现出作者对下层人民的理解和关心,尤其是在一夫一妻制和夫权意识强烈的中国人身上,这样两男一女的生活让人感叹,也是作者的妥协和内心同情。面对尴尬的相遇,向高说,我走,让你们团圆。李茂说,我走,让你们好好过日子。最终通过李茂的自杀不成,向高离家出走又重回春桃身边,表现出在现实面前,三个人对命运的抗争和不屈。“屋里现在剩下两个男人,在这样情况底下,若不能一见如故,便得打个你死我活结果显然是前者。”

  《春桃》读后感(五):许地山的“情书

  “我自信我是有情人,虽不能知道爱情的神秘,却愿多多地描写爱情生活。我立愿尽此生,能写一篇爱情生活,便写一篇;能写十篇,便写十篇;能写百、千、亿、万篇,便写百、千、亿、万篇。立这志愿,为的是安慰一般互相误解、不明白的人。你能不骂我是爱情牢狱的广告人么?”

  这是许地山在小说《无法投递之邮件》里主人公寄给爽君夫妇的一封信里的一段话,大约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动机,即意欲为爱作注也。

  此篇小说结构别出心裁,以十一封寄给不同友人的信件串联起十余个或情或痴、或无情或绝情的青年男女和这些男女间的爱情故事及其不同的爱情态度。因是书信体小说的形式,在行文上自也可相对随意,不必再细述故事及人物来龙去脉,只能从每封信中的只言片语来推测人物性格及故事情节,却也更为考究作者的布局能力和表达能力,否则极易使作者同读者都进入作者架构的迷宫里。因此此篇小说布局不可谓不宏大,以十余个青年男女为例表现的却是普天之下大多数人对于爱的态度,然而许地山终算得上大家,虽费了些时力,仍还是能整理出本文较为清晰的脉络来。

  以人而分,诵幼、真龄、爽君夫妇及少觉可分为一类,自身故事情节性不强,纯粹作为“我”的倾诉对象出现,分别展现了“我” 对于爱之痛苦的根源的理解(“女人的殷勤,就是使男子变坏的砒石” )、自己所正在经历的无法挽回的爱的苦痛(“我的爱如香冽的酒,已经被人饮尽了,我哀伤的金晷里只剩些残冰融液,既不能醉人,又足以冻我齿牙” )、各种对于爱情的理解以及一个共同友人怀书的故事;其余各人中,贞蕤“放着你清凉而恬淡的生活不享,飘零着找那不知心的‘知心人’ ,小峦因痴恋于对迷生一厢情愿爱恋而导致“入疯人院”的结局,怀书则一心“理想”着求得一个“完全”的男子以至多病(“医生说她外表似冷,内里却中了很深的繁花毒,由毒生热恼,恼极成劳,故呕心有血” ),而“已投金光明寺的劳云则是个以诗为牢的“诗犯” (“譬如今夜夜色,若你在时,必要把院里所有的调试一番,非叫它们都哭了,你不甘心”),这些人即所谓“情痴”,痴恋着各自想象中或有或无的对象付出自己的所有感情并皆为此付出代价;其中又另有穿插三对情侣,尚素对文锦尚在追求中的大献殷勤,玉与球在“我”的帮助下复合,爽君和亦雄结为夫妇后仍然矛盾重重,展示了爱情的不同形态。

  又有三位女子憬然、琰光、怀菁者都与“我”有过直接的感情纠葛,借此展示出人们对于爱情的不同态度。憬然是少年恋人,昌华小榭赏残荷时用头发丝缠伤从而含羞说出“系心”的希冀,屋顶放心形纸鸢时对于彼此“真心”的确信,流花桥上听鹧鸪时不让沾水以免洗掉用栀子花蒂在掌心写下的芳名的忧虑,三段少年旧事何等清新动人,热恋中少女憬然的温婉多情如在眼前,然而十二年的远别再见,憬然已嫁作他人妇,且对“我”也是若即若离,“把旧时的好话都撇在一边”,所谓“合卺酒是女人的惝兜酒,一喝便把儿女旧事都忘了” ;琰光是现时正让“我”受着苦楚的恋人,是让“我”同时受着“人间第一痛楚” (“无情的人偏会装出多情的模样,有情的倒是缄口束手,无所表示” )和“人间第二痛苦” (“出无等的代价去买不用劳力得来的爱恋)的女子,她是“只宜徘徊于古冰峥嵘的岩壑间”的“白熊”,是冷漠而骄傲的,要得着她的爱就必得付出代价,且对自己爱的付出要予便予、要夺便夺,全然不管别人还深陷其中的痛苦;怀菁是误以为“我”爱恋着她而试图奴役使令“我”不得便恼怒于“我”的女子,不愿意付出却希求得到,以着一颗“游戏的心”来对待爱情而根本不懂得爱情。这三个女子虽然乍一看都是冷淡于“我”的,但细看却大不相同,憬然到底还是有情的,至少她在爱恋的时候倾心付出,且如今的冷淡又何尝不是她对如今美满家庭的珍重;琰光是绝情的,未尝没有付出过感情,只不过因为过于骄傲而不曾深陷,用情不深也,所以才可以随时收回感情;而怀菁是无情的,因她不懂情为何物,不曾付出过自己的感情,也并不懂珍惜别人的感情。

  本文以情为线索,以书信为表现形式,通过对这十余个青年男女的描写展现出的是一幅极广阔的爱情大观图,而爱情无疑是人类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青年男女来说,因此在对爱情的探讨中也大可反映出他们对于人生的态度,落实下去无非又一个“取舍得失”而已,对此,许地山仍是只作不失悲悯的记录,不作明确表态,究竟哪种态度更为合适仍需广大青年男女自己去选择、面对和体验。

  《春桃》读后感(六):春桃

  还可以。从短篇小说来讲,情节不是跌宕起伏的那种,情节上还是挺平淡的。但有些写作的角度以及选取的视角还不错。比如《在费总理的客厅》故事发生的场景就都是发生在费总理的客厅,但完全能够把费总理这个人那种披着羊皮的狼的形象刻画出来。《无法投递的邮件》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写作创意,三封信关于苦难的人民,关于革命的手段,关于文化,其中的思考及所反映的现象还是很值得人深思的,但是题目是无法投递的邮件,这就意味着这样的内容不会有除了作者以外的人看到,不由的让人唏嘘。而《三博士》和《街头巷尾之伦理》则是还有讽刺和批判的现实意味的。特别是在街头巷尾的伦理中最后结尾的部分,最后帮助了那个瞎子的不是和他一样的穷苦的人,而是一个大兵,而且言语动作是含有傲慢的,说实话,我觉得这里写的非常的真实。另外的几篇包括《商人妇》,《换巢鸾凤》等背景都是很有异域风情的那种,有缅甸,越南,日本,印度等,但我不认为换了背景故事就不成立。不过后面的介绍说作者许地山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那应该就是把所学融入到了作品中。对于最著名的《春桃》这篇我的印象反而没有那么深刻,因为感觉这个故事都挺平淡的,文中的春桃挺自立的,努力过活,对于两个人的感情应该说都是真挚的,对于刘向高是那种共同的生活建立起来的情感,而对于李茂,我觉得可能春桃更加看重的是她是李茂明媒正娶的,是花轿堂堂正正抬进门的,即使是只做了一夜夫妻,那种仪式感在春桃心里还是一直是有烙印的,使她心里一直认定她是李茂的媳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春桃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