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10篇

2017-12-25 2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10篇

  《被掩埋的巨人》是一本由[英] 石黑一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一):勇敢面对忘却的记忆

  好久没来写书评了,进到豆瓣的一瞬间就想关掉,为什么就不能让我选择就看看我关注的人的动态呢?还要看一大堆乱七八糟推荐。吃的穿的化妆的旅游的拍照的。算了,不吐槽了。

  石黑一雄是那种节奏特别慢的作家,通常情况下,我并不太喜欢这样的小说。所以对长日留痕,浮世画家我是觉得写得好,但并没有心动。别让我走,我记得我还没有读完,因为太慢了。

  被掩埋的巨人,实际上也是一本很慢节奏的书。而且它还是一本寓言类的书,像一种童话。这种书是非常难写的书,因为很容易就陷入一种过于直白的表露作者内心想法,变成一种说教,要不就是鸡汤。之前读过ATWOOD的一本使女的故事,这也是一本寓言类的书,但她就写得有点过了,对她想表达的内在过于表露,这实际上会起反作用。有自我想法的读者,会自然地讨厌别人灌输观点,至少我是很警惕的,一旦有这样的苗头,我会对这本书失去兴趣

  这本书所表达的想法,其实也没有隐藏很深,但就像吃水果,核虽然硬,不能吃,但包裹果核的水果甜美多汁。巨人的整个故事,在缓慢的节奏里,却是个好故事。有一点悬念,但又不故弄玄虚。有一点温情,但又不煽情。有一点神话,但又不玄幻虚无。它很平实,是一个神话化的普通人的生活。它会让你思考,在读完整个故事后有一些失落。就像我们真实的感情一样,在拥有时候,在结束的时候,都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复杂的感想。

  这是大师的作品。觉得石黑这么写下去,会有得诺奖的一天。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二):《被掩埋的巨人》:迷雾终将散去,和平如期光临?

  文/吴情

  自人类由原初社会步入文明社会,战争的阴影如影随形。多数国家都有对战争的不同描述。中国古籍《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战争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古罗马则有“战争是万物之父”的说法,强调战争在摧毁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生殖功能。然而,在现代社会以前,战争毕竟是充满了血与泪的肉体搏斗,尽管有着正义与非正义之别,却也不免让人们感叹战争的非理性和残酷性。

  《被掩埋的巨人》,英国著名小说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新近创作的关于战争的小说。在英国文学界,石黑一雄向来与萨尔曼•拉什迪和V. S. 奈保尔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不过,石黑一雄笔下,很少有移民心理和移民生活的描绘,他似乎更专注表达普遍的人性。无论是《远山淡影》、《浮世画家》,还是荣获布克奖的《长日留痕》,抑或是《被掩埋的巨人》,无一不显示出作家对人类幽微心理的艰深探索。

  石黑一雄的作品背景设置常常不局于英国,中国、日本都有涉及,而在新书《被掩埋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中,人物主要活动在中世纪的英格兰,一块久被“迷雾”笼罩的土地上。彼时,伟大的亚瑟王已经故去,不列颠人和萨克逊人陷入无休止的敌对和战争中,势态危急。一对老年不列颠夫妇由于某些朦胧难解的原因,决心离开久居的巢穴,出走他乡寻找儿子。在这漫长的旅程中,他们结识了撒克逊武士维试探,小男孩埃德温和亚瑟王的侄子高文爵士,并最终同心协力杀死了母龙魁瑞格,“迷雾”的制造者,使众人失去宝贵记忆的罪魁祸首

  “迷雾”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意象,既有现实的根基,也有象征的含义。“迷雾”是一整团压在河流沼泽上的“冰冷的雾气”,“适合仍在这片土地上活动的食人兽”,对村民则是威胁。除此之外,“迷雾”还会使村民生活中经历的种种事情在事后“一点儿也想不起来”(失忆)。人都是记忆的动物,而失忆之人,近乎于失却了人生。失却了记忆的不列颠人,多半围绕着一日三餐生老病死,没有目的,也从未试着寻找意义。即便与撒克逊人之间有深重仇恨,却少有人知道何为具体原因、解决方法何在。他们的生活多陷入一片迷茫,看似秩序井然,其实处处悖论;无法改变,也无法超越

  在这的现实背景下,一对老年夫妻的找寻之旅显得难能可贵。于他们而言,对恋爱婚姻家庭的记忆是人生的全部。而个人的具体记忆仓库,其实也安放了民族或部落的集体记忆。亚瑟王时代,经过他的重重努力,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一度友好相处。可当亚瑟王故去后,自私狭隘的布雷纳斯爵爷试图再次挑起两个族群间的敌对和战争。随着时间迁移,很少有人追问战争的正当性,战争和杀戮变成了至高无上的真理。在小说《被掩埋的巨人》中,古老的善恶斗争故事得到重新演绎。老年夫妻埃克索和贝特丽丝虽已年迈,但感情丝毫不减当年,且对人世满怀希望。尽管历经艰险,他们始终不曾忘记最初的使命,也不忘对彼此的救赎。在战争的宏大背景下,二人局部的彼此关爱虽显卑微,却也因此最为动人。或许,只有爱,才是战争危机的解决之道吧。

  小说题为“被掩埋的巨人”,文本中则有“巨人冢”相呼应,一处“把沉重的大石头堆得比一个人还高的所在”。叙述者“我”认为,巨人冢的存在,“有可能就是为了纪念这个地方很久以前发生过的类似悲剧——年轻的无辜者在战争中遭到屠杀”。但,它果真起到效用了吗?要知道,纪念悲剧的最好方式是不让悲剧重演。迷雾终将散去,可和平,真会如期降临吗?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三):隐喻人类历史的寓言长篇

  石黑一雄作为英国文学“移民三杰”之一,其写作格局已超越一般作家的范畴。从那部让他35岁即拿下英国布克奖的《长日留痕》到如今这本《被掩埋的巨人》,已经整整过去27年,写作风格有了显著变化,从当初的写实题材到现在的奇幻题材,其中也断停创作达10年之久,只出过一部短篇小说集《夜曲: 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

  有人说,石黑一雄过多执著表现时代的“念旧”,过多追求浪漫主义文学的精髓,导致作品陷于人物与时代关系的周旋当中,读起来过于乏味枯燥。而石黑一雄显然有很大的野心,去建构人类精神和集体意识相互交织的“帝国图像”,这与他的移民身份、东方情愫、西方历史等个人成长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石黑一雄1954年11月8日出生于日本长崎,6岁时,他的父亲石黑镇男被供职的英国北海石油公司派往英国,石黑一雄就和他姐姐富美子跟随双亲移居英国。当时,石黑一雄还随身带着日语课本。原本以为待一段时间就回国的一家人结果永远定居下来。

  尽管凭着祖父寄来的漫画书、杂志、玩具来拼凑对家乡想念,石黑一雄还是在上大学时,将这种情绪发泄到小说中,27岁创作出长篇处女作《远山淡影》,故事就以家乡长崎作为背景。他后来辞去工作,在妻子照料下只花了4周时间就创作出《长日留痕》。尽管英国人讨厌怀旧,但仍把英国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颁给了描写英式管家、贵族和工业时代的隐秘感情的石黑一雄。他说:“怀旧是一种类似于理想主义情感。你通过回忆回到了一个比你现在身处的世界更好的一个地方。”

  《被掩埋的巨人》:隐喻人类历史的寓言长篇

  在《被掩埋的巨人》一书中,石黑一雄将故事背景放在了公元6世纪的英格兰平原,可以说是披上了类似J.R.R.托尔金《指环王》的魔幻色彩。故事中,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势不两立,一开始,这片土地上便笼罩着让人丧失记忆的迷雾,一对老年夫妇埃克索和比特丽丝为了不在彻底丧失记忆前找到离家出走的儿子,离家前往别的村落。

  在路途中,他们遇到了勇猛的撒克逊武士维斯坦、亚瑟王外甥高文骑士、被村民遗弃的孩子埃德温等人,得知这片神秘的迷雾原来出自母龙魁瑞格的呼吸,为了让所有人恢复记忆,他们毅然前往杀龙。结果发现,高文是受亚瑟王派遣守护龙的骑士,为了让所有人忘掉过去的伤痛,活在当下;而维斯坦则为了维护撒克逊人的尊严和历史,试图杀掉母龙,恢复人们的清醒意志

  书中对于记忆的重要性莫过于老年夫妇埃克索和比特丽丝之间的爱,他俩失了儿子后相濡以沫,乘船时为了防止不失去对方,宁可不乘,因为船夫告诉他们,船仅容一人,结果载了丈夫去后,就遗失了记忆,导致夫妻再不可能相识。而船夫用来测试这对夫妻是否相爱的问题,就是各自问对方“最珍贵的记忆”,看两人回答是否一致。

  很明显,这儿用了隐喻的手法,用船夫的问题来指出“记忆”之于“爱”是一种“长久的经验”“持久的爱,多年不变”。再接下去,对于保护和杀死母龙的两大阵营,同样也是作者有意设计的隐喻,他曾经对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大事件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如果忘却历史,意味着我们注定要去重蹈覆辙,但真实情况往往更为复杂,历史同样可以被操纵,用于激起群体的仇恨情绪。”

  《被掩埋的巨人》:隐喻人类历史的寓言长篇

  但是这种隐喻式的手法,用得过于拙劣,好似童话故事中蹦出来的对于“贪婪”“无知”的嘲讽,层层设局的故事进展也似乎一板一眼,看不出太多灵动和巧妙。这让石黑一雄的创作实际上既不讨好读者,也不被同行、尤其是奇幻类作家看好。

  作者有意架空历史,从一段所谓“寻找”的故事中去剖析大历史环境下,人类权力意志下操控的精神世界,显然具备了很大的野心和历史审度能力,但石黑一雄并非历史学家,他创作过程习惯阅读非虚构类书籍,而不是大家认为的简·奥斯汀或亨利·詹姆斯,如果要论小说,他仍折服于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流年》中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这使他认为文学仍有别于现在日益增多的媒介影像传播的优势和特色。所以在《被掩埋的巨人》一书中,屡屡用隐喻,概括了他对人类历史中出现的“权力障眼术”的看法,透过具体形成的一段冒险之旅,从而使故事走上了神幻、神秘而不失浪漫主义特征之路。

  英国当代作家尼尔·盖曼曾说过:“奇幻是小说作者的一种工具。它是讲述表面上非真实事件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让我们的隐喻具体化的方式。它一方面涉足神话,另一方面涉足寓言。”石黑一雄的这部小说就极具寓言的特色,将那种中世纪时期的大森林、荒原之美通过揭开迷雾重重的面纱而得以呈现。

  全书叙述的视角客观与主观的交插相织,对话中的人物个性与行为、心理的生成,极具英国戏剧式的呈现,都赋予这部小说以一种宛若英国古典时期的风格。然而小说的主题围绕着“创伤”“记忆”层层展开,提出了让人深思的问题,爱的弥久恒新是通过抹去悲伤的回忆呢,还是需要通过弥合疼痛来获得新生?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四):现实世界里,没有龙的考量

  《被掩埋的巨人》以亚瑟王的传说为背景,引入食人兽,龙,妖精等元素,把公元六世纪的英格兰营造成一个神秘而模糊的奇幻世界。与《魔戒》这类情节场面引人入胜的奇幻小说不同的是,屠龙在故事里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没有带来情节上的高潮。石黑一雄通过这种架空世界的方式,想要探讨的是关于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的深刻命题。

  故事始于迷雾的笼罩,主人公埃克索和比特利丝老夫妇发现记忆在渐渐消失,以至于迫切想要了却心结,赶在记忆完全消失前寻找到遗失多年的儿子。在这一寻找发现的路途中,两夫妻遇见了来自东方的撒克逊武士维斯坦和亚瑟王的骑士高文。从而引出一段被掩埋多年的不列颠和撒克逊两个民族间的恩怨过往:数十年前亚瑟王违背和平协议对撒克逊人发动屠杀。在发动屠杀的同时,利用母龙散发出的气息,使人们遗忘了鲜血和仇恨。从而维持着现在的和平。

  亚瑟王的行为成为维斯坦和高文骑士的对抗点。高文骑士坚持着亚瑟王的做法,守护着散发着让人遗忘过去的气息的母龙,觉得长时间的遗忘可以带来永久的和平。维斯坦则质问道:和平建立在屠城与魔法师的骗术之上,怎么能够持久?两个人理直气壮各执一词的对峙看似进入了两难的境地。但事实上,他们两个人的争论都只不过是出于自己的立场和目的。高文骑士在极力为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效力尊敬的亚瑟王辩护,而维斯坦只不过是为新一轮的征服寻找替天行道的正当旗帜。

  真正两难的矛盾之处不在于判断亚瑟王让人遗忘这一做法的出发点是善是恶,而在于遗忘是否是正常的,符合人性的。维斯坦揭露出了遗忘的可怕面目:"一个人孩子昨天被人屠杀,今天却称对方为兄弟,这难道不是奇怪的事情吗?"如果可以这样随时随地忘却自己的孩子,随时随地忘记屈辱的过去,那么人的尊严何在,人性何在。人与禽兽的不同即在于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能够明辨是非,能够保存记忆。

  在遗忘和记忆的选择中,还有一个记忆的继承问题。维斯坦要求埃德温仇恨每一个不列颠人,也就是把仇恨继承给下一代人。埃德温虽然作为撒克逊人同样背负着民族的过去。但与维斯坦不同的是,他不是大屠杀历史的身体在场者,他没有仇恨的真实记忆。这就引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历史应该怎样继承。

  历史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应该铭记。但是时空距离的拉长势必会导致影响的逐渐减弱,这是人性。不管是仇恨还是荣耀,一旦过去了,成为历史了,它给人的感受也就会减弱。作为当事人,维斯坦尚且不能做到仇恨每一个不列颠人,又怎么能要求下一代人做到完全的仇恨。从埃德温对埃克索和比特利斯的敬意里我们能够明白,仇恨的继承不可能成功。

  缠绕在维斯坦和高文骑士之间的是集体的记忆,而让埃克索和比特利丝夫妇倍受折磨的是个体的记忆。比特利丝始终因为爱情没有记忆的根基而惶惶不安。担忧着"没有了记忆,就没有了源头,我们的爱会不会慢慢枯萎,死亡。"而埃克索至始至终对他们的爱情抱有坚定但脆弱的信念,或者说是美好的寄望。在记忆渐渐如碎片般被一片片找回之时,他的内心变得越来越不安:“要不是迷雾夺去我们的记忆, 我们的爱还会不会像现在这么坚定?” 所以对屠龙有着犹疑。而比特利丝始终坚定着找回记忆的决心,"无论阴云密布还是阳光明媚,我们都坦坦荡荡的面对吧。"

  记忆还是忘却,故事的最后给了我们一个结局。在我看来,这个结局也是完美的答案。真实世界里没有龙的存在,也即不存在记忆消失的考量。最好的状态就是让记忆自然而然的存在着,随岁月慢慢遗忘,最后某一天也许会消失。那么,痛苦,仇恨的记忆的出口在哪里呢?小说里似乎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人性里存在的情感,因为人性的情感,维斯坦和埃德温与不列颠夫妇缔结了友谊,仇恨也就不会那么牢固。因为人性里最真实情感,埃克索和比特利丝最后对他们的爱情都有了信心,都能够坦然面对船夫的问题和考验。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五):坚守信仰

  《被掩埋的巨人》是著名作家石黑一雄所著,石黑一雄曾经获得英国布克奖的美誉。本书以亚瑟王与撒克逊人世代战争为背景,加上西方的魔幻色彩,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气氛。拨开层层迷雾,当一切幻象都解开时,“掩埋的巨人”再次蠢蠢欲动,如果你预知未来,那么你会选择坚守最初的信仰,还是选择放弃?

  书中以一对老夫妻寻找村中儿子为指引,踏上了一条荆棘之路。十多年的生活平淡,记忆一天天地消失,埃克索和比特丽丝终于决定走出去,找回当初的记忆。前方的路很漫长,如果他们预知真相,会不会坚守信仰?本书一共分为三个内容,四个部分,一共十六章。一是讲述老夫妻平淡而安稳的生活;二是为了寻找离开的儿子,追回以前的记忆,决定离开;三是经历了种种的危险,传说的食人兽,奇怪的修道院,最后是巨龙,他们拨开了迷雾,重新找到了记忆,同时他们也开启了历史的真相。

  在寻找的荆棘之路上,他们得知迷雾是使他们消失记忆,而巨龙魁瑞格存在正是源头,于是他们坚定了目标,勇往直前。他们的初心是寻找儿子,找回最初美好的回忆,一直到最后也未变过。他们在路上互相扶持,相信一定会找到儿子,解开迷雾。他们时不时询问对方是否还活着,是否安好,当杀死巨龙之前,埃克索曾问过妻子,如果记忆恢复,他从前是屠夫,是否还会和他在一起,比特丽丝很坚定地告诉他会一直和他一起。他们一直坚守着爱的信仰,无论真相是多么的残酷,他们都坚守着最初的信仰。

  埃克索夫妻在路上遇到了受伤的孩子埃德温,武士维斯坦,骑士高文等,每一个人都肩负不同的使命。而维斯坦和高文爵士在看到埃克索后的奇怪表情又暗藏着掩盖的历史。埃德温要找回被怪物抓走的母亲,维斯坦被赋予撒克逊人使命杀死巨龙,而骑士高文则守护着国王的遗产,他们坚守着各自的信仰。文中有一条叫霍拉斯的狗,它的出现更加表现着骑士高文的忠心。撒克逊人和亚瑟王的侵略战争正因为这迷雾使人们消失记忆而获得数十年的和平,武士的出现,魁瑞格的死亡,这片土地将再次上演腥风月雨。

  不禁想到《我的应许之地》,犹太人一定要回归中东,因为他们坚守着回归故土的初心,他们的信仰,无论荆棘,无论未来是否有危险,埃克索夫妇和他们一样,坚定了信念,一定要找回记忆,揭开真相!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六):杀戮面前,要真相还是遗忘?

  杀戮面前,要真相还是遗忘?

  自从J.K.罗琳阿姨在1997年出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后,奇幻文学就风靡了整个世界。不仅哈利·波特系列那七部小说让一代伴随着电子游戏成长起来的孩子重新拿起书本,愿意去体验阅读的乐趣,甚至还顺便带“火”了半个世纪前托尔金的《魔戒》系列小说。而重度拖延症患者乔治·马丁那“烂尾”了的《冰与火之歌》以及同名电视剧的持续火爆,更是让我们看到奇幻文学势不可挡的魅力。风气所及,甚至一些严肃文学作家也纷纷“下海”,要凑一凑这场热闹。这不,英国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的新作《被掩埋的巨人》,就将笔触伸向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们所身处的魔法时代。

  初读《被掩埋的巨人》,面对其中的亚瑟王传说、高文爵士、巫师、巨龙、武士这类奇幻元素,我们很难相信这一切竟然出自石黑一雄之手。这位小说家以语言优雅细腻、描写准确到位、捕捉人物隐秘心理而知名。1989年那部荣获英国布克奖的长篇《长日留痕》,以一位英国管家为第一人称主人公,刻画他如何费尽心力维护英式管家的尊严和职业操守,不愿意看一眼时代的变化,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幸福。主人公全部的追求就是做一个合格的管家,却在贵族时代一去不复返后成了生活的“遗迹”,只能感叹最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石黑一雄以冷淡、客套、呆板到甚至有些陈腐的语言描写这一人物,但由于这一语言风格与人物身份高度吻合,使小说中的每句话都散发着迷人的反讽效果,令人读来拍案叫绝。这样一位风格高雅的作家,怎么看都不像是会关注龙与魔法师的世界的人。

  不过在《被掩埋的巨人》中,石黑一雄还是展现出他对叙事的高度自觉。小说依照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准确地变换着相应的叙事节奏。在小说的开头,读者追随一对老夫妻来到公元六世纪左右的一座英国村庄,为了躲避危险,人们如矮人一样生活在地下,拒绝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患上了失忆症,无法记住几分钟以前的事,使得每个人都丧失了历史,时间似乎也已经停滞不前。此时的叙事节奏异常缓慢,读者能够模糊地感到故事中隐藏着某种危险、某种魔幻的东西,但却无法把握故事的基本轮廓,对应了小说人物只能生活在当下的情景。

  而当老夫妻凭借脑海中对儿子的模糊记忆,决定离开村庄寻找儿子后,叙事节奏也应和着冒险的开始而逐渐加快。伴随老夫妻遭遇撒克逊武士维斯坦、受伤的撒克逊少年以及高文爵士等人,小说像按了快进键似的,各种意外和冲突纷至沓来,事件的真相也渐渐从浓雾中浮现出来。原来,亚瑟王经过长时间的战争,终于击败撒克逊人,将和平带给了英格兰。为避免撒克逊人东山再起,亚瑟王决定对不列颠的异族村庄进行种族清洗,派人专门屠杀撒克逊的妇女儿童。事后,魔法师梅林担心不列颠人与撒克逊人会陷入持久的相互仇杀,让巨龙魁瑞格喷出“遗忘之雾”,使生活在英格兰山谷中的人只能记住眼前的事情,从而让两个对立的种族忘记了彼此之间的世仇。而神秘武士维斯坦的使命就是杀死巨龙,驱散“遗忘之雾”,鼓动撒克逊人向不列颠人寻衅复仇。最终,维斯坦击败了守护魁瑞格的高文爵士,杀死了巨龙,曾经比邻而居、相安无事的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将回忆起逝去的往事,陷入无止境的仇杀当中。在小说的结尾处,那对老夫妻要到一座小岛上寻找儿子,他们必须分别向摆渡人讲述生活中最甜蜜的事,只有讲了相同的故事,才能证明彼此真正相爱,共同登岛,否则就只能天各一方。可当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妻分别在记忆中打捞往事,浮现出的却是各种口角与冲突,他们是否讲述了相同的故事,他们能否携手渡海,安度晚年,成了小说留给我们的悬念。

  石黑一雄曾经透露,《被掩埋的巨人》的写作时间长达十年,中间曾修改过十一稿。我们由此可以想象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倾注的心力,其中也显然蕴含了石黑一雄对当今世界的思考。维斯坦在杀死巨龙后说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巨人,以前埋在地下,现在动起来啦。他肯定很快就会起来,到那时候,我们之间的友好纽带,就会像小女孩用细细的花茎打的结一样,脆弱不堪。人们会在夜间烧掉邻居的房子。清晨将孩子吊死在树上。河水发臭,河上飘着泡了很多天的肿胀尸体……”这样的事当然不仅发生在公元六世纪的英格兰,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我们已经看过太多这类惨剧。在南北朝鲜、南北越南、南北也门、东西德国、东西乌克兰、印度与巴基斯坦、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卢旺达、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沿着这些殖民主义、冷战以及帝国主义刻印在地球上的道道伤痕,我们不断看到数百年来和平相处的兄弟、邻居、朋友,在一夜之间视对方为仇雠。人们似乎轻易地抛弃了在历史上缔结的友谊,甘愿成为大国政治的棋子,展开彼此之间的仇杀。面对那么多断壁残垣、倒在血泊中的尸体、流离失所的难民,以及随之而来的混乱、饥饿与绝望,人们究竟是应该迅速遗忘所有的仇恨,使仇杀早日结束?还是应该不断追问真相,向历史讨还一个公道?我想,石黑一雄通过自己的小说,向读者提出的正是这样的问题。

  因此,阅读《被掩埋的巨人》,会渐渐对石黑一雄心生敬意。虽然他是生于日本长崎,后随家人来到英国生活,是一位典型的移民作家,并与拉什迪、奈保尔一起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不过这位小说家似乎很少顺理成章地描绘来自亚洲的少数族裔如何面对欧洲异域文化的冲击,而总是在作品中关心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就像这部《被掩埋的巨人》,尽管有着奇幻文学的外壳,但这并不妨碍作家在其中思考非常严肃的话题,直指今日全球日益严重的恐怖主义仇杀。对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当代作家就显得少了几分“野心”。什么时候中国小说家能够不再描绘个人内心世界里的小小悲欢,不再执着地构建种种东方主义式的奇观,而是以更为宏阔的视野思考这个时代的变化,直面世界对全人类提出的挑战,那才是中国文化崛起,获得文化自信的标志。

  载《北京青年报》2016年12月16日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七):发现与隐瞒的记忆

  在周星驰电影《功夫》里林子聪饰演的憨厚的肥仔有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他说:“记忆是痛苦的根源,忘记也是一种福气。” 记忆是一种古怪的东西,当我们在欢悦喜乐的时刻,即使刻意强记亦难免这些经历会隐于心底深处;当我们房间要忘却那些摧残我们身心的事物时,但它却时常显现心头。

  《被掩埋的巨人》是一部围绕回忆而创作的小说,作者是著名的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这是一位英语文学界中杰出的作家,他所创作的作品曾荣获英语文坛中最高殊荣“布克奖”以及多次提名。这部小说的时间线并不长,但却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这体现出了作者思路细腻密集,同时故事之中影射着当下社会的现象。石黑一雄的小说不仅故事性强,还诱人思考,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故事发生在公元六世纪,一种能令人遗忘的迷雾笼罩着英格兰的不列颠人与撒克逊人,一对不列颠老夫妻踏上了去寻找记忆中儿子旅途,一位身负使命武士,亚瑟王麾下的高文骑士,四人的命运都因这迷雾而聚集一处,在不断的前行中事实逐渐清晰,迷雾的起因被发现,各人的命运也有了定数。

  “没有了记忆,就没有了源头。我们的爱会不会枯萎、死亡。”石黑一雄对回忆有着极深的理解,与他以往的作品一样,回忆成为了他创作的母题,或许正如他在故事之中所表达的那样,记忆究竟于我们有着何种的意义,同时石黑一雄还在故事之中用不同人物的命运来表达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列颠老夫妻埃克索与比特丽丝的回忆只限于自身对儿子仅有的记忆,而武士维斯坦的使命却有着一种反抗精神的存在,高文骑士则站在了政治家的一边。

  石黑一雄的小说宗旨在探索着那些发人深思的记忆是如何被人们遗忘,这是一种被动的遗忘。正如有人将集体比喻成为机器,那个体就是一个零件,这些小的零件被这台大机器所操控,所见、所闻、所思都被人为的改变和预设了方向。于是就有了小说之中那种能令人遗忘的迷雾,这是一种手段,隐藏回忆是作者运用的一个隐喻,这其中的含意是机器的运作必须高度统一与协调,这将意味着个体的服从与牺牲――人们的记忆被规划与调整。

  “如果迷雾消退,只会将我们两人分开,那记忆恢复又有什么好处呢?”石黑一雄用极其隐晦的方式在叙说着当下人们的精神现况。一如新闻网站内容的统一性,对于社会事件所能接触到的限制性,这些都不可避免的与小说之中不列颠老夫妻高度重叠。个体是否有机会突出机器预设的重围,人们是否愿意面对真正的事实真相,这是作者在小说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但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那样,究竟迷雾的退散是好是坏,人们是否确定自身准备好接受事实的真相,如何面对毫无限制的记忆,这些都是石黑一雄留给读者去思考的问题。

  莎士比亚说:“让我们不要用过去的哀悉拖累我们的记忆。”莎翁的笔总能触及灵魂,不论是对生死的深思,还是人心变幻无常的注解,但石黑一雄的笔却提醒我们要看清自身的回忆是否真实不虚。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八):石黑一雄的哲学世界

  石黑一雄的哲学世界

  ——读《被掩埋的巨人》

  ■ 东渔

  深入细读小说《被掩埋的巨人》,因其作者石黑一雄的日裔身份,不禁想要梳理出某些属于日本的文化元素,然而读到最后亦是徒劳,只能如此总结:这部小说是一部纯粹的西方寓言小说。小说开始引出一个迷雾笼罩的世界,人在其中犹如穿行梦境,当迷雾慢慢消散,在屠龙的复仇者脚下产生了新的迷雾,这是一个典型的回环叙述模式,似乎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支离破碎、恩怨情仇的魔幻世界,实则仍然回归呈现荒谬的现实中来,这跟加缪的存在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些小说家会把自己的哲学论理融进最风趣的故事里,因为他们善于用故事打动人,不同于那些摆弄抽象条文的老学究们。

  故事的背景安排在公元6世纪,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的争斗时期,但小说不只针对表面上简单的争斗复仇、渴望和平的主题。当他们历经无休止的争斗,铲除恶龙,新的复仇又将开始,这是更深层的寓言小说。又似乎有些政治隐喻,如果把骑士高文看作保守派,维斯坦则属于革命派。暴力推翻暴力的政治乱像还少吗?似乎我们已见得太多,如果革命带来的是新的混乱,那么什么才是最后可行的道路?对社会体制的深层思考,并没有表面的披露,石黑一雄利用隐晦的文学手法阐述自身对世界的犹疑。

  第一部前三章以埃克索为叙述人,当他和比特丽丝被束缚在迷雾中,失去了记忆,为了挣脱困境他们决定踏上寻找儿子的路。“寻找儿子”在这里可以看作一个美好的意象,一个希望所在,一种“等待戈多”式的诱惑。接着,在他们的历险之路上,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构成一个谜,而后慢慢解开,这种悬念设计在武侠科幻题材里时常见到。从第四章叙述人变成了小男孩埃德温,而后又打乱叙述角度,第三部出现了骑士高文的第一人称,还出现了全能的“上帝视角”;最后一章,作者直接跳出来做了叙述人,可以说船夫就是作者,作者就是船夫,这样理解起来更有味道,似乎读者也可以探身进入情景之中互动起来。叙述角度的随意转换,便于手法娴熟地去刻画人物心理,这种转换成为“迷雾”的一部分,看似繁复混乱,呈现的却是结构美感,这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抛开小说的主线不提,副线似乎更令人深思,即是埃克索和比特丽丝这对老夫妻的感情。从最开始的“迷雾”中失去记忆因而彼此盲目的相爱,到最后迷雾散尽,情感的脉络才显得清晰,他们曾有过背叛疏离,甚至导致儿子出走离世,经历这一切,比特丽丝明白了“黑色的阴影是整体的一部分”,他们应该更加珍惜之间的感情。然而,在船夫的调和下,他们俩并没有一起去到岛上,开放的结尾还是留下了悬念,或许两人从此两岸相隔,世界继续弥漫新的“迷雾”。这种不确定性产生了突如其来的诗意,这又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石黑一雄的小说很少有自传的成分,也不会渲染个人的私密圈,而是更多抓住了个人体验之外的东西。他汲取广泛的素材,赋予每一部小说通灵之感,因为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被掩埋的巨人》自始至终洋溢着莎士比亚式的悲剧色彩。从结构来分析,却又有一种类似莫迪亚诺失忆者寻根的气息,后者的作品大多讲述一个失忆的主角,是怎样慢慢找回记忆,却又发现记忆也不是那么可靠的一个过程。而《被掩埋的巨人》的“寻根”性表现从小说前面夫妇两人的失忆开始,然后踏上寻找儿子的路途,最后互相和解。石黑一雄另一部长篇《长日留痕》也有如此表现,讲的是一位老管家史蒂文斯跟读者滔滔不绝唠叨着过往的事情,沉浸于回忆里,身心却一直不敢走近肯顿小姐,这种回忆应该带着诸多遗憾,如他所说,“要使时钟倒转确实太晚了”。其实,西方文学一直都有这种寻根特色,以此塑造人物的命运无常,和处在困境里欲要脱离的状态。

  《被掩埋的巨人》其中的人物设计皆有其深意,每一个角色都没有完整的个人意志,他们各自代表着某个团体,皆带着使命感:武士维斯坦身负国王的使命,骑士高文也有亚瑟王安排的任务在身,埃克索夫妇为了寻找儿子,男孩埃德温必须拯救幻觉中的母亲。而母龙魁瑞格就是魔咒,是战争的源头,屠杀洗劫的替罪羊,亚瑟王用它掩饰自己的罪恶,撒克逊人必须干掉它,男孩埃德温将成为新的复仇者,复仇计划即将启动,以此隐喻无穷尽的纷争。因此,每一个角色即是作者的棋子,去演示他所要表达的精彩“赛事”。

  一种虚幻感带我们一路进入石黑一雄的小说世界,在这里魔牵制人,人战胜了魔,人与人之间不停争斗,人与人之间难以和解,那么,真正的主题还是“战争与和平”吗?似乎更深层次的东西深埋在巨人的身边。如果细细分析他们每个人的命运,不管他们复仇还是决斗,最终要回到跟自己的对抗中来,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才是根本,他们的“存在”是被使命所禁锢,不能完成使命就只有牺牲,维斯坦和高文是其中两个典型人物。所以,小说更深入的意图,应该是人与自我意志贯穿始终的决斗,彷徨无奈,义无反顾,像棋子一样被操控,在荒谬中又走向最终的虚无,新的复仇者站起来仍将走向虚无,一直这么循环往复。人在其中是最脆弱不堪的,面对自然,在巨大的虚无面前,巨人必定会失败,被掩埋。

  石黑一雄用一部小说完成了他的哲学思考,抛出属于他自己的“荒谬学说”。我们需要这样的哲学小说,因为那些被掩埋的巨人,终需有人将其挖掘出来,昭于世人。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九):和平掩盖下的真实

  和平掩盖下的真实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期的和平的得来都是历经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史书中记载的往往都是那些荣耀和正义,但那些掩埋在和平之下的过去总会被一些人铭记。什么是正义,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定义,于是为了各自的正义战争硝烟起,为了复仇战争连绵不断。石黑一雄用一本《被掩埋的巨人》道出了公元六世纪的英格兰和平表象下的真实过去。

  石黑一雄,日裔英国小说家,凭借1989年的名作《长日留痕》摘得英国“布克奖”,与奈保尔、拉什迪(《撒旦诗篇》作者)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但与奈保尔和拉什迪不同,石黑一雄的作品的关注点不单单以移民或是国族认同作为小说题材,他的目光更加广阔和国际化。在这本《被掩埋的巨人》里,虽然描写的是公元六世纪的英格兰,但对于战争、和平和民族对立的思考的能够引起许多民族的共鸣。

  《被掩埋的巨人》讲述了被和平笼罩了数十年英格兰大陆,本土不列颠人与撒克逊入侵者比邻而居,两个种族的很多人都相亲相爱不分彼此。但这片大陆上笼罩了一种“迷雾”,让人们的记忆不能持久,昨天的事情会永远消失,上一刻的事情也许马上就被忘记,这“迷雾”吞噬着村民们的记忆,使他们的生活好似一场毫无意义的白日梦。一对年迈的不列颠夫妇想要赶在记忆完全丧失前找到此刻依稀停留在脑海中的儿子,于是匆匆踏上了一段艰辛的旅程。这段寻子之旅慢慢的变成了寻找记忆的旅程,旅程中他们遇到了亚瑟王的骑士高文,撒克逊武士和一个撒克逊孩童。但他们在各自使命的趋势下,慢慢揭开的是看似和平的表现下的黑暗血腥的过去,那是一个在数十年前被不列颠人的亚瑟王用违背理想的手段掩埋的巨人。

  故事开始于这对年迈的夫妇,虽然被迷雾笼罩,他们的过往已被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但他们彼此守护着、相信着,一路上他们的感情历经考验,但也只有彼此可以依靠和扶持。作者将这对夫妇作为主线,就不会让他们的感情变得狭隘,随着高文和武士的出现,这段寻亲的旅程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他们的爱和过往在旅途里慢慢变成了大爱和寻求真相的正义。人们都不愿意将记忆遗忘,没有过往的生活是不完整的,也许记忆里有痛苦、背叛和伤心,但只有拥有了这些感动才能叫做活着啊。所以当得知遗忘来自巨龙时,他们开始和武士一起踏上了屠龙的道路,力量微薄却也要做。

  在武士和高文的眼中,正义是不同的,但黑暗血腥的过往对他们而言都是痛苦的记忆。这份和平来源于一场违背道的屠杀和阴谋,也许遗忘了仇恨真的让人们和平相处,但没有谁是想要被欺骗和愚昧的。高文追求的是亚瑟王给予的和平大道,煎熬的是他内心对于战争的愧疚;撒克逊的武士追寻的是将真相大白于天下,为族人赢得一个真实,但当迷雾散开后要面对的仇恨,他的心也变得柔软和脆弱。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话题,千百年来每位作家都有不同的描述,石黑一雄用这样一个充满玄幻色彩的故事,带给读者的思考却是深远的。故事的结局是开放的,老夫妇是否能够在找回记忆后还能相守,就如同找回过往的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将面对现实一样让人充满遐想。可以肯定的只有人们需要真相,即便伴随而来的是战争。

  《被掩埋的巨人》读后感(十):拨开迷雾前行

  多年的婚姻生活趋于平淡时,感情陷入瓶颈时,面临重大抉择时,人们常说:“想想当初热恋的甜蜜吧,想想你们共同捱过的难关,想想他(她)曾经怎样吸引了你。”可是,记忆是把双刃剑——倘若记忆不复存在,爱情还能延续吗?倘若记忆过于深刻,竭力遗忘的阴霾会不会永远刺痛想要靠近的心?

  个人的记忆操控着个人命运,集体的记忆同样操控集体命运。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新作《被掩埋的巨人》用中世纪童话一般惊险魔幻的情节试探着记忆的秘密:遗忘之雾笼罩山谷,比邻而居的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看似相安无事,被吞噬的记忆却让生活恍似白日梦。一对年迈的不列颠夫妻想在记忆完全丧失之前找到依稀留在脑海的儿子,旅程中得知,迷雾是不列颠亚瑟王的政治操控,他用遗忘中止两个部族仇恨的杀戮;神秘的撒克逊武士却要驱走迷雾,还世界以真实,哪怕失去虚伪的和平。另一方面,不列颠夫妻隐隐感到两人之间曾有不堪回首的记忆,既想找回记忆又担心难以负荷,踟蹰间不期然见证了武士的征途。

  在这个反乌托邦的架构中,问题的症结集中于一点,战争与和平全系于记忆。两个部族的战争原本就是冤冤相报,以血洗血,一旦失去了欺瞒、背叛、斩草除根的记忆,战争的动机似乎也不复存在了。如果没有执行任务的神秘武士,村民们都不追究过去,满足于眼前似是而非的和平,甚至感怀于异族的善意之辈,假以时日,是否称得上长治久安?石黑一雄的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相安无事数十年,部族间的隔阂自始至终都未消弭,双方各自为阵,秉承着己方的风俗文化。死里逃生的埃德温何去何从就是鲜明一例:自己的村庄容不下他,武士提议老夫妻带埃德温投奔儿子,因为很快所有撒克逊人都会得知埃德温的事,只有在不列颠人的地盘上才有生存空间。消息的传播不以距离远近,端赖同族相传,由此可见一斑。长时间生活在撒克逊人中间德高望重的艾弗,也不忘出身,兴叹:“常常只有我一个人还有些记忆,是因为我老了,还是因为我是个不列颠人,住在撒克逊人当中。”埃德温感慨老夫妻的善良,武士却劝诫他仇恨每个不列顛人,复仇之道没有例外:“与个人感受相比,有更大的事情要我们承担。”个体的善无法扭转乾坤,以善之名的群体就更加“挂羊头卖狗肉”指望不上了,冠冕堂皇的修道者暗藏杀机,宗教的救赎何尝不是石黑一雄的反讽。

  而石黑一雄最高明之处,在于他完美地将个体和大局紧密连结在一起。对集体命运的把握看似是少数人的决断,实则由个人命运中得到启示。小说中的老夫妻同舟共济,妻子依恋着丈夫,丈夫唤妻子“公主”。揣着昔日背叛的模糊记忆,揭开真相果真不后悔吗?他们犹疑过,最后还是决定面对真相。“让我改变主意的,不是某一件事情,是我们多年一起生活,让我慢慢改变了,也许没有别的原因了。伤口愈合很慢,但终究还是愈合了。”——解药不是自欺也不只是时间,而是持续积累和重新经营。

  在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中,也有“失忆”的设定。有别于张艺谋的电影,原著里的陆焉识曾是个恃才傲物的花花公子,对发妻不冷不热,在流离失所数十载才念起妻子的好。归来,不是结局而是开始。面对失忆的妻子,陆焉识方要拨开迷雾拾起早该回馈的感情。谁说石黑一雄笔下暮年的夫妻不是刚刚准备启程?

  石黑一雄为小说安排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船夫一次只渡一人,老夫妻不确定是否真的通过了考验、能否在彼岸重逢。但是经历了这段找回记忆的过程,他们确乎有了面对未知的力量。接受真实,挟着珍贵的记忆,才是踏踏实实的心安。读者也不知道驱走迷雾之后,山谷里的血雨腥风何时了,但记忆同样酝酿着希望、积蓄着力量:清醒的选择好过混沌的蹉跎。

  “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我守护如泡沫般脆弱的梦境,快乐才刚开始,悲伤却早已潜伏而来。”幾米柔情蜜意地在月光下书写着。我们也无须因噎废食,潜伏的悲伤不会打破夜的宁静。

  ——丙申年读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